唐诗《征人怨》原文及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4.21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翻译赏析《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中庸。
古诗全文如下: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前言】《征人怨》是唐代诗人柳中庸的诗作。
此诗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戌,感到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的环境更是心生怨苦,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
诗中没有一字是怨,只是客观地记录征人岁岁朝朝征战的生活情况,描绘边地荒凉寒苦的景象,而征人深深的怨情已寓于其中。
全诗语言精美,对仗精工,笔法巧妙,境界阔大。
【注释】⑴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
⑵马策: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⑶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
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⑷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翻译】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赏析】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征人怨》古诗译文注释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演讲致辞、祝福语、名言句子、感悟故事、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党团资料、条据书信、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peeches, blessings, famous quotes, sentences, insights, experiences, summary reports, work plans,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nd rules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征人怨》古诗译文注释及赏析《征人怨》古诗译文注释及赏析《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唐诗《征人怨》赏析唐诗《征人怨》赏析《征人怨》此诗写征人久戍不归的怨恨,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
《征人怨》作者: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解】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玉门关的简称。
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
马策: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
青冢: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
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韵译】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题解】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
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
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讲解】边塞诗盛于唐代,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表现戎马征戍,有的描绘异域风光。
有的为征夫写恨,也有的代思妇拟言。
边塞的好题材,在盛唐差不多已经写完。
盛唐以后,写边塞诗是不能不费一点心思了。
柳中庸这首《征人怨》,乍看题目。
觉得有些熟烂。
然而。
诗人却不落窠臼。
此诗虽亦写怨,却非关征人回首、佳人断肠之类。
首句并列两个地名“金河”、“玉关”,二者用“复”字关联,次句出以“马策”、“刀环”,中间用“与”字连接,各有一个时间副词,一说“岁岁”,一日“朝朝”。
“金河”、“玉关”都是征战之地,在此意念上,二者绝无分别。
“马策”、“刀环”虽为两个事物,却是共同说明马不歇鞍,人不解甲的内涵。
“金河”和“玉关”、“马策”与“刀环”相比并。
以其重复表现生活的单调,“复”字和“与”字流露一种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感,换成今天的说法,即:不是金河就是玉关,整天价手不离马策与刀环。
柳中庸《征人怨》原文及赏析柳中庸《征人怨》原文及赏析征人怨——[唐]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赏析]柳中庸,名淡,中庸是其字。
唐朝河东人。
大历年间进士,与卢纶、李端为诗友。
诗文大意是:年年驻防金河,现今又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心随同)万里黄河又绕过了边陲遥远的黑山。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
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肃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
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
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
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
征人怨 (柳中庸)原文及赏析《征人怨》(柳中庸)唐代柳宗元创作的《征人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诗歌作品。
通过描绘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害,诗人深刻反思了战争带来的无尽悲凉,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乱的痛恨。
本文将对《征人怨》的原文进行解读,并进行赏析。
《征人怨》的原文如下:无外空山转,秋雁度中夜。
零落野乌哑,出没建溪窟。
毡裘塞乡路,不为苦寒督。
既来征人辈,何奈故人曲?肠断行伍合,背空战场短。
部曲淹留滞,腥臊湔湔湿。
飒飒兵颓歌,挥泪赠长策。
其如攀云楼,中有尺璧白。
取我醉婿韵,断我胡姬发。
言及君子征,寸心难更泽。
供帐中无衰,郄诜黠如割雕虫不得副,玉璞亦何益天机鬼神迹,朝与海共白。
越地耳目疲,齐贵判猜谑。
此皆征人怨,他日叹戎事。
《征人怨》短短十二折,却展现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生活的渴望。
诗中以一系列景物描写和象征意象,传达了人们在战争中所受的苦难和痛楚。
诗的开头,诗人通过秋雁飞过的景象,将征战的壮士设想成孤独飞过空山的雁群。
充满萧瑟感的景象暗示着战士在征战中的孤独和困苦。
接着,诗人描绘了逃亡至野外的士兵,他们不再言语,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回荡在建溪窟中。
这一景象无声地表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隔离。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着重描写了征战带来的种种不幸。
士兵们身穿毛皮披风,为了抵御严寒而不得不遥远迁徙。
他们身处荒野之间,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困境,也没有人监督他们的艰辛。
同时,诗人也表现出征战给亲人带来的痛苦。
士兵们辗转奔波,身心疲惫,背负着空空的战场而归,家人望眼欲穿,却只能感叹旧日友情的淡漠和被遗忘的痛苦。
在诗的结尾,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战争与和平的差异。
征战令人心碎,使人背负着伤痛而回,而和平之下人们却在讨论琐事,相互欺瞒和嘲笑。
通过这一对比,诗人呼唤和平的重要性,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征人怨》以质朴的词句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情感深沉,意境悲凉。
通过精准的描写和象征意象的运用,诗人成功地将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和苦难展现在世人面前,引起人们对和平的思考和珍惜。
【导语】《征⼈怨》此诗写征⼈久戍不归的怨恨,远离家乡的征⼈,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柳中庸的唐诗《征⼈怨》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 《征⼈怨》 作者:柳中庸 岁岁⾦河复⽟关,朝朝马策与⼑环。
三春⽩雪归青冢,万⾥黄河绕⿊⼭。
【注释】 ⾦河:即⿊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关:⽟门关的简称。
岁岁:指年年⽉⽉,下⽂的“朝朝”同义。
马策:马鞭。
⼑环:⼑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春季的三个⽉或暮春,此处为暮春。
青冢: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
⿊⼭:⼀名杀虎⼭,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赏析⼀】 边塞诗盛于唐代,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表现戎马征戍,有的描绘异域风光。
有的为征夫写恨,也有的代思妇拟⾔。
边塞的好题材,在盛唐差不多已经写完。
盛唐以后,写边塞诗是不能不费⼀点⼼思了。
柳中庸这⾸《征⼈怨》,乍看题⽬。
觉得有些熟烂。
然⽽。
诗⼈却不落窠⾅。
此诗虽亦写怨,却⾮关征⼈回⾸、佳⼈断肠之类。
⾸句并列两个地名“⾦河”、“⽟关”,⼆者⽤“复”字关联,次句出以“马策”、“⼑环”,中间⽤“与”字连接,各有⼀个时间副词,⼀说“岁岁”,⼀⽇“朝朝”。
“⾦河”、“⽟关”都是征战之地,在此意念上,⼆者绝⽆分别。
“马策”、“⼑环”虽为两个事物,却是共同说明马不歇鞍,⼈不解甲的内涵。
“⾦河”和“⽟关”、“马策”与“⼑环”相⽐并。
以其重复表现⽣活的单调,“复”字和“与”字流露⼀种⽆可奈何的厌倦之感,换成今天的说法,即:不是⾦河就是⽟关,整天价⼿不离马策与⼑环。
⽽“岁岁”则把这种厌倦之感以时间的⽆限延伸极⼤地加重了,就是说,这种⽣涯⽆休⽆⽌。
“朝朝”⼜把令⼈烦厌的重复⾏为的频率推到极致。
教⼈难以忍受。
诗⼈巧妙地利⽤诗句的蝉联偶对的特点,使此种情绪得到最充分的表达。
“马策与⼑环”对应“⾦河复⽟关”,“朝朝”对应“岁岁”,⾳节增加⼀倍,意蕴上则产⽣相⽣互补的效果。
从⽽诗的构思更显得细密周匝。
古诗鉴赏:柳中庸《征人怨》原文及赏析征人怨——[唐]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赏析]柳中庸,名淡,中庸是其字。
唐朝河东人。
大历年间进士,与卢纶、李端为诗友。
诗文大意是:年年驻防金河,现今又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心随同)万里黄河又绕过了边陲遥远的黑山。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
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肃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
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
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
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
《征人怨》柳中庸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诗的开篇两句“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诉说了征人岁岁年年守边征战的生活。
“金河”“玉关”点明了征戍之地,“岁岁”“朝朝”则突出了时间的漫长。
这里的“复”和“与”字用得十分巧妙,“复”字强调了征人岁岁奔波的疲惫,“与”字则表现了征人生活的单调与枯燥。
两句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为全诗奠定了哀怨的基调。
三、四句“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描绘了边地的苦寒景象。
“三春白雪”“万里黄河”“黑山”等词语,营造出一种萧索、荒凉的氛围。
青冢上的白雪,黄河边的黑山,都给人以孤寂、冷峭的感觉。
这里的“归”和“绕”字用得极妙,“归”字赋予了白雪以动态,仿佛是白雪主动回到了青冢,增添了一种凄清之感;“绕”字则写出了黄河的蜿蜒流淌,凸显了黑山的雄伟壮丽,同时也暗示了征人的路途之远和生活之艰辛。
整首诗没有直接抒发征人的怨情,但通过对征人生活场景和边地景色的描写,将怨情巧妙地蕴含其中。
诗中既描绘了征人岁岁朝朝征战的痛苦,又表现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的渴望。
同时,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也隐含其中,使诗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对仗工整,语言优美。
“岁岁”与“朝朝”相对,“金河”与“玉关”相对,“三春白雪”与“万里黄河”相对,“青冢”与“黑山”相对,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如“三春白雪归青冢”,将白雪拟人化为归家的游子,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在历史背景方面,这首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 年),当时吐蕃、回鹘多次侵扰唐朝边境,唐朝西北边境不甚安定,守边战士长期不得归家。
诗中所描写的征人生活,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
柳中庸以这首诗,反映了征人的怨苦和对和平的向往,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征人怨》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唐诗。
它通过精妙的语言、工整的对仗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征人的痛苦生活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进行了含蓄的谴责。
《征人怨》古诗译文注释及赏析《征人怨》古诗译文注释及赏析《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译文翻译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
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
注释解释岁岁:年复一年,年年月月。
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朝(zhāo)朝:每天,日日夜夜。
马策: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指暮春。
青冢(zhǒng):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创作背景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当时吐蕃、回鹘多次侵扰唐朝边境,唐朝西北边境不甚安定,守边战士长期不得归家。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是为表现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而作。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 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
唐诗《征人怨》赏析唐诗《征人怨》赏析《征人怨》此诗写征人久戍不归的怨恨,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
《征人怨》作者: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解】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玉门关的简称。
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
马策: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
青冢: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
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韵译】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题解】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
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
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讲解】边塞诗盛于唐代,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表现戎马征戍,有的描绘异域风光。
有的为征夫写恨,也有的代思妇拟言。
边塞的好题材,在盛唐差不多已经写完。
盛唐以后,写边塞诗是不能不费一点心思了。
柳中庸这首《征人怨》,乍看题目。
觉得有些熟烂。
然而。
诗人却不落窠臼。
此诗虽亦写怨,却非关征人回首、佳人断肠之类。
首句并列两个地名“金河”、“玉关”,二者用“复”字关联,次句出以“马策”、“刀环”,中间用“与”字连接,各有一个时间副词,一说“岁岁”,一日“朝朝”。
“金河”、“玉关”都是征战之地,在此意念上,二者绝无分别。
“马策”、“刀环”虽为两个事物,却是共同说明马不歇鞍,人不解甲的内涵。
“金河”和“玉关”、“马策”与“刀环”相比并。
以其重复表现生活的单调,“复”字和“与”字流露一种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感,换成今天的说法,即:不是金河就是玉关,整天价手不离马策与刀环。
《征人怨征怨》原文及赏析征人怨/征怨朝代:唐代作者:柳中庸原文: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译文年年转战在金河和玉门关,天天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
三月飞白雪洒盖着昭君墓,万里黄河曲曲弯弯绕黑山。
注释⑴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
⑵马策: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⑶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
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
⑷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鉴赏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
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萧杀如此,令人凄绝。
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
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
征人怨,征人怨柳中庸,征人怨的意思,征人怨赏析-诗词
征人怨,征人怨柳中庸,征人怨的意思,征人怨赏析 -诗词大全
征人怨
作者:柳中庸朝代:唐体裁:七言绝句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①金河:指今内蒙大青河。
②黑山:在今内蒙呼和浩特东南。
【译文】年年戌守在金门或者玉门关,每天都和马鞭和刀环在一起。
三月初春的白雪覆盖着昭君墓,万里黄河围绕着黑山。
【赏析】这首诗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戌,感到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的`环境更是心生怨苦,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
诗中只是客观地记录征人岁岁朝朝征战的生活情况,描绘边地荒凉寒苦的景象,而征人深深的怨情已寓于其中。
全诗语言精美,对仗精工,别有情韵回肠荡气。
《征人怨》古诗译文注释及赏析2篇第一篇:《征人怨》古诗译文注释及赏析《征人怨》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诗中描述了一个怨愤的征人的心情。
本篇将为大家带来《征人怨》的译文、注释及赏析。
译文:征人归来后,忽忆欢娱日。
云敛疑山尽,日华波渐起。
仰天长啸罢,犹自为愁怀。
称觞付春酒,剩却舞楼时。
墙角草木深,夭桃暗干枝。
游蜂戏湖面,君归干残丝。
文章千古传,意气与时衰。
垂老独回首,江湖空留痴。
注释:1. 归来:指归来的征人。
2. 欢娱日:指在征战中度过的快乐时光。
3. 云敛疑山尽:天空的云归敛,山尽处。
4. 日华:指太阳的光辉。
5. 波渐起:湖泊的波浪逐渐起伏。
6. 仰天长啸罢:征人仰着头长时间地呼啸,表达内心的痛苦。
7. 称觞:举起酒杯。
8. 舞楼时:指伴舞娱乐的时光。
9. 墙角草木深:房屋角落的草木茂盛。
10. 夭桃:指未成熟的桃子。
11. 游蜂戏湖面:蜜蜂在湖面上嬉戏。
12. 君归干残丝:征人回来抚摸那些未干的丝线,表达思念之情。
13. 文章千古传:指征人的文章流传千古。
14. 意气与时衰:意志和精神逐渐衰退。
15. 垂老独回首:年老之时独自回首。
16. 江湖空留痴:征人在江湖中留下了浪漫的回忆。
赏析:《征人怨》描绘了一个征人归来后的内心怨愤与惆怅。
诗中通过描述征人在社交场合回顾往事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悲伤的怀念之情。
首先,诗中通过描绘天空的变化来烘托征人的内心世界。
云敛疑山尽,日华波渐起,用意象化的手法描绘了征人内心的起伏和矛盾。
征人忽然回忆起征战中的欢娱时光,但又被现实的悲伤所淹没。
其次,诗中表达了征人的孤独和忧愁。
征人仰天长啸罢,犹自为愁怀,长啸表达了征人内心的痛苦和不甘。
他无法释怀之情,只能用酒杯来掩盖内心的苦闷。
然后,诗中描述了征人归来后的现实生活之落差。
称觞付春酒,剩却舞楼时,这两句表达了征人回到现实的生活中,感觉到了寂寞和孤单。
征人在战场上充满了豪情和激情,而现实生活中只剩下了寂寞和悲伤。
征人怨原文注释翻译译文赏析鉴赏
《征人怨》作者: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原文注释】:1、金河:现内蒙古自治区内。
2、三春:春季。
3、青冢:汉代王昭君的坟墓,在内蒙古自治区。
4、黑山:在内蒙古自治区。
【翻译译文】: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赏析鉴赏】: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
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
以怨为题,却无一“怨”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柳中庸《征人怨》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柳中庸,生卒不详,名淡,蒲州虞乡(今山西永济)人。
为柳宗元族人,萧颖士女婿。
安史乱中,避居江南。
大历中,与颜真卿、皎然等唱和,集为十卷《吴兴集》。
后授洪州户曹参军,不就,卒。
与陆羽、李端交厚。
传附《新唐书•萧颖士传》。
工诗,《全唐诗》录诗十三首。
【原文】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1] ,朝朝马策与刀环 [2] 。
三春白雪归青冢 [3] ,万里黄河绕黑山 [4] 。
【注释】[1]金河:水名,又名金川,现名大黑河,经内蒙古中部在托克托县境入黄河。
隋大业中,炀帝曾溯此河会突厥可汗。
王维《从军行》诗云:“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
”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安西双塔堡附近,为通西域要道。
此句谓连年转战塞上。
[2]马策:马鞭。
刀环:刀头的环。
《汉书•李陵传》:“(任)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
”环、还同音,故以刀环暗示归还之意。
唐杜颜《从军行》:“夜闻汉使归,独向刀环泣。
”此句意谓每天都要骑马打仗。
“刀环”亦有双关意。
[3]三春:春季第三个月,农历三月。
三春白雪:北地寒冷,三月犹有大雪。
归:此指雪花飘落。
青冢: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4]黑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青冢附近。
《木兰诗):“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译文】年复一年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
三月白雪纷纷扬扬遮盖着昭君墓,滔滔黄河绕过黑山,又奔腾向前。
【解读】征人,远行与出征之人。
此指出征之人。
诗题一作《征怨》。
诗作描写一个转战北地的征人怨情。
首二句以叠字“岁岁”、“朝朝”见其征战不已、疲惫不堪之情状;末二句则转写征战中常见景色:白雪落青冢,黄河绕黑山,以颜色对比,对仗工整,构成一幅色彩鲜明而又凄凉异常的图画,于无声无息中凸现了首二句所写的征人形象:挎刀策马,满腹哀怨。
征人怨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
征人怨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
《征人怨》
作者: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原文注释】:
1、金河:现内蒙古自治区内。
2、三春:春季。
3、青冢:汉代王昭君的.坟墓,在内蒙古自治区。
4、黑山:在内蒙古自治区。
【翻译译文】:
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
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
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赏析鉴赏】: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
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
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
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
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征人怨
【原文】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题解】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
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
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注释】
①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玉门关的简称。
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
②马策: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③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
青冢: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
④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译文】
去年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白雪还在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鉴赏】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
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肃杀如此,令人凄绝。
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
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
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
诗人抓住产生怨
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
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别具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