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其发酵法生产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196.41 KB
- 文档页数:4
第3期庄森炀等:磷酸锆辅助催化水解菌糠制备纳米纤维素晶体的性能·871·简便高效、设备腐蚀性小等优点,同时以食用菌产业的废弃物菌糠为原料制备高附加值的纳米纤维素,不仅能延长食用菌产业链条,提高菌糠的利用率,从而提高食用菌生产的效益,而且实现废物再利用,变废为宝,形成农业循环经济,从而净化生产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1)通过单因素探索实验及正交实验得较优工艺条件:超声时间5h、温度75℃及稀硫酸浓度为12.269%,CNCs的得率为42.80%。
(2)菌糠纳米纤维素晶体呈棒状,直径10~30nm。
与天然纤维素相比,菌糠纳米纤维素晶体的FTIR谱图的特征峰无明显变化,说明CNCs基本化学结构未改变。
菌糠纳米纤维素晶体仍属于纤维素Ⅰ型,结晶度由63.79% 增加到81.04%。
参考文献[1] TANG L,HUANG B,LU Q,et al. Ultrasonication-assistedmanufacture of cellulose nanocrystals esterified with acetic acid[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3,127:100-105.[2] LU Q,TANG L,LIN F,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cellulose nanocrystals via ultrasonication-assisted FeCl3-catalyzedhydrolysis[J]. Cellulose,2014,21(5):3497-3506.[3] TORVINEN K,SIEVÄNEN J,HJELT T,et al. Smooth and flexiblefiller-nanocellulose composite structure for printed electronics applications[J]. Cellulose,2012,19(3):821-829.[4] OKAHISA Y,ABE K,NOGI M,et al. Effects of delignification inthe production of plant-based cellulose nanofibers for optically transparent nanocomposites[J].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71(10):1342-1347.[5] ZAMAN M,LIU H,XIAO H,et al. Hydrophilic modification ofpolyester fabric by applying nanocrystalline cellulose containing surface finish[J]. Carbohydrate Polymers,2013,91(2):560-567.[6] GAO W,LIANG J,PIZZUL L,et al. Evaluation of spent mushroomsubstrate as substitute of peat in Chinese biobeds[J]. International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2015,98:107-112.[7] 汪水平,王文娟. 菌糠饲料的开发和利用[J]. 粮食与饲料工业,2003(6):37-39.[8] 李加友,苗淑杏,姚祥坦. 蘑菇菌糠二次增效发酵及其作物栽培应用[J]. 食用菌学报,2008,15(3):75-79.[9] BAHETI V,ABBASI R,MILITKY J. Ball milling of jute fibrewastes to prepare nanocellulose[J].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2012,9(1):45-50.[10] 刘鹤,王丹,商士斌,等. 纤维素纳米晶须与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性能[J]. 化工进展,2010,29(s1):236-239.[11] NIDETZKY B,STEINER W. A new approach for modelingcellulase-cellulose adsorption and the kinetics of the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J].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1993,42(4):469-479.[12] 饶小平. 晶态混合磷酸锆的超分子插层组装[D].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13] 李颖,刘可,华伟明,等. 苯磺酸修饰的层柱磷酸锆的制备及催化应用[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32(3):731-737. [14] 卢麒麟. 巨菌草制备纳米纤维素的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15] ALEMDAR A,SAIN M.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fibersfrom agricultural residues-wheat straw and soy hulls[J]. BioresourceTechnology,2008,99(6):1664-1671.[16] OH S Y,YOO D I,SHIN Y,et al. Crystalline structure analysis ofcellulose treated with sodium hydroxide and carbon dioxide by meansof X-ray diffraction and FTIR spectroscopy[J]. Carbohydrate Research,2005,340(15):2376-2391.[17] QUA E H,HORNSBY P R,SHARMA H S S,et al. Preparation andcharacterisation of cellulose nanofibres[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2011,46(18):6029-6045.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16年第35卷第3期·872·化工进展代谢工程改造酵母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孙美莉,刘虎虎,邬文嘉,任路静,黄和,纪晓俊(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1816)摘要:多不饱和脂肪酸因其在食品和医药领域的广泛作用而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当前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诸多优点,由于酵母生产迅速且生物量较高,利用酵母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花生四烯酸的生物合成一、引言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简称AA)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膜中。
它的生物合成途径引起了科研界的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它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功能,还因为它在医药、食品和工业领域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简要介绍花生四烯酸的生物合成途径、生物功能以及影响其生物合成的因素,并探讨花生四烯酸在生产和科研中的应用及其展望与挑战。
二、花生四烯酸的生物合成途径1.概述花生四烯酸的生物合成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和内质网中,通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完成。
合成途径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前花生四烯酸的生成和花生四烯酸的生成。
2.合成途径的步骤(1)前花生四烯酸的生成:通过Δ6-脂肪酸脱饱和酶和Δ5-脂肪酸脱饱和酶的作用,将亚油酸转化为前花生四烯酸。
(2)花生四烯酸的生成:前花生四烯酸在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的作用下,经过氧化反应生成花生四烯酸。
3.酶催化反应花生四烯酸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涉及到多种酶的催化作用。
这些酶包括Δ6-脂肪酸脱饱和酶、Δ5-脂肪酸脱饱和酶、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等。
这些酶的活性和表达量会影响花生四烯酸的生物合成速度。
三、花生四烯酸的生物功能1.生物活性花生四烯酸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可以参与生物体内的多种生理过程。
例如,它是一种重要的炎症调节因子,通过激活环氧化酶和脂氧合酶途径,参与炎症反应。
2.生理作用花生四烯酸在生理作用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花生四烯酸可以影响细胞生长和分化,从而参与生长发育过程。
(2)参与神经生物学过程:花生四烯酸是大脑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3)免疫调节:花生四烯酸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影响免疫应答。
四、影响花生四烯酸生物合成的因素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湿度等会影响花生四烯酸的生物合成。
适宜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生物合成途径的进行。
2.基因调控基因调控是影响花生四烯酸生物合成的重要因素。
脂肪酸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引言: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于健康和饮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脂肪酸在食品中的应用和对健康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脂肪酸作为一种营养物质,不仅对人体具有重要的功能,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中。
本文将重点探讨脂肪酸在食品中的应用以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一、脂肪酸在食品中的应用1. 脂肪酸在食用油中的应用食用油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常见的食品之一,而脂肪酸是构成食用油的重要成分。
脂肪酸的不饱和度和链长度对油的稳定性、质感和营养价值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被认为是一种健康的食用油,有助于降低心脏病的风险。
而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亚麻籽油则有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
2. 脂肪酸在乳制品中的应用乳制品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脂肪酸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乳脂肪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这种脂肪酸让牛奶变得丰满,更具口感。
但是,过量的饱和脂肪酸摄入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在乳制品行业中也出现了低脂乳的产品。
这些产品添加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以降低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提供更健康的选择。
3. 脂肪酸在面包和糕点中的应用面包和糕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食物,而脂肪酸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添加脂肪酸可以改善面包和糕点的质地和口感。
例如,添加部分饱和脂肪酸可以增加面包的松软度,而添加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提供更多的口感层次。
二、脂肪酸对健康的影响1. 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脂肪酸在人体内可以被代谢成热量,并提供能量。
然而,不同类型的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是不同的。
过量的饱和脂肪酸摄入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并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反,摄入适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如Omega-3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并有利于心脏的健康。
2. 对大脑功能的影响脂肪酸是构成大脑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对于维持大脑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发酵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一.改造传统的食品加工工艺
使用双酶法糖化工艺取代传统的酸法水解工艺,用于味精生产。
此外,利用发酵工程生产天然色素、天然新型香味剂等食品添加剂,木糖醇、苹果酸、番茄红素等;。
二、生产单细胞蛋白
单细胞蛋白(SCP)主要指酵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蛋白质资源。
生产的螺旋藻食品既是高级营养品.又是减肥品。
三、开发功能性食品
1 真菌多糖的生产:灵芝多糖、冬虫夏草多糖、香菇多糖
2功能性不饱和脂肪酸:γ-亚麻酸的制备(GL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3 微生态制剂的制备:乳酸菌和醋酸菌、双歧杆菌
4 有机形式的微量元素的制备:酵母细胞对硒具有富集作用(吸收率约75%),在特定培养环境下及不同阶段在培养基中加入硒,使它被酵母吸收利用而转化为酵母细胞内的有机硒,然后由酵母自溶制得产品。
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制备:
6 L-肉碱的制备。
几种重要微生物油脂在食品及饲料工业中的应用金青哲;王兴国【摘要】微生物油脂的经济可行性主要取决于其用途,目前微生物油脂已成为几种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资源.对富含ARA、DHA和EPA的几类微生物油脂在孕婴食品、成人食品和水产饵料、饲料添加剂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介绍.通过总结及展望,说明这几类微生物油脂将会在更多的配方食品中得到应用,微生物油脂产品的消费者将从特殊人群扩展到所有人群,并形成一个大产业.%The economic feasibility of microbial oils (SCO) depend largely on the way of their application. At the present, SCO have been the sources of key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he application of several key microbial oils such as DHA -SCO, ARA -SCO, EPA -SC0 in infant formulas, pregnant woman and adult foods, beverages, animal feeding and fish feeding were described. For the future, SCO will be increasingly utilized in more formulated foods;the potential customers of the fortified foods with SCO will not be confined to particular persons or groups and may be extended to all people. As a result,a huge, multimillion -dollar industry will take shape.【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1(036)002【总页数】5页(P48-52)【关键词】微生物油脂;单细胞油脂;ARA;DHA;EPA【作者】金青哲;王兴国【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92;TS22微生物油脂(Microbial oils)又叫单细胞油脂(Single cell oils,SCO),是指由霉菌、酵母菌、细菌和微藻等产油微生物(Oleaginous microorganism)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利用碳源在菌体内大量合成并积累的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类以及其他一些脂质。
发酵法生产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作者:姚汝华, 潘力, 罗立新, 林炜铁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系刊名:精细与专用化学品英文刊名:FINE AND SPECIALTY CHEMICALS年,卷(期):2002,10(12)被引用次数:2次1.期刊论文马文宏.张燕.薛刚.闫磊.张均媚.刘伟娟.MA Wen-hong.ZHANG Yan.XUE Gang.YAN Lei.ZHANG Jun-mei. LIU Wei-juan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AA)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测定-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8)建立了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婴幼儿奶粉中的DHA,EPA,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AA含量的方法.采用色谱柱为脂肪酸型色谱柱DB-23,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优化了色谱条件.结果表明,DHA,EPA,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AA分离效果很好.DHA的最低检出限为0.02 g/L,回收率为99.8%,变异系数为0.88%;EPA的最低检出限为0.01 g/L,回收率为94.9%,变异系数为1.01%;亚油酸的最低检出限为0.02 g/L,回收率为97.7%,变异系数为0.80%;亚麻酸的最低检出限为0.01 g/L,回收率为99.9%,变异系数为0.95%;AA的最低检出限为0.01g/L,回收率为98.9%,变异系数为0.93%.2.期刊论文王克新.房玉国.张丽宏.王淼.王薇.WANG Ke-xin.FANG Yu-guo.ZHANG Li-hong.WANG Miao.WANG Wei 婴幼儿配方食品和乳粉中DHA、EPA、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AA)的测定-中国乳品工业2006,34(12)建立了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乳制品中的DHA,EPA,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AA含量的方法.采用色谱柱为脂肪酸型色谱柱DB-23,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优化了色谱条件.结果表明,DHA,EPA,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AA分离效果很好.DHA的最低检出限为0.02 g/L,回收率为100.1%,变异系数(CV)为0.82%;EPA的最低检出限为0.01 g/L,回收率为99.8%,变异系数为1.04%;亚油酸的最低检出限为0.01 g/L,回收率为99.7%,变异系数为0.82%;亚麻酸的最低检出限为0.01 g/L,回收率为99.7%,变异系数为0.96%;AA的最低检出限为0.01 g/L,回收率为99.9%,变异系数为0.96%.3.学位论文王啸多不饱和脂肪酸高产菌株选育和发酵工艺优化研究2004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独特的生物学活性,可以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动植物来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微生物发酵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微生物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有生产周期短、易于大规模培养、不受产地和季节气候的限制等突出优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该文正是以此为立题依据,从一支产脂性能良好的菌种--深黄被孢霉(Mortierella isabellina)AS 3.2793出发,经过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成功筛选出一株多不饱和脂肪酸高产菌--突变株MUI0310,该突变株变温摇瓶培养192小时,生物量达到21.80g/L,总脂含量达到61.47%,总脂得率达到13.40g/L.气相色谱分析其油脂组成,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为23.21%,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得率提高到3.11g/L,两种重要的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γ-亚麻酸总含量为23.05%,其中γ-亚麻酸为9.41%,γ-亚麻酸的摇瓶得率为1.26g/L,均比出发菌株有明显的提高.连续传代多次,其产量性状无显著变化.发酵实验表明菌株MUI0310极有潜力改良成为工业化生产菌种.然后,我们又以突变株MUI0310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该突变株在摇瓶发酵中的各种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突变株MUI0310的最佳发酵周期为8天,前5天的培养温度应该维持在28℃,然后降至25℃再培养3天.培养基的初始pH要调整到6.0左右.摇瓶种子培养液接入到产脂摇瓶时,最佳接种量为12%左右.另外,培养到30小时后再补加5%的葡萄糖.在该实验得出的最佳条件下,突变株MUI0310的生物量提高到25g/L左右,提高幅度为13.11%;总脂含量提高到68.01%,提高幅度为10.64%;总脂得率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得率分别提高到了17.34g/L和3.96g/L,提高的幅度均为27%以上.又对得到的菌株进行紫外线和氯化锂复合诱变、以及硫酸二乙酯和氯化锂复合诱变,涂布在诱变培养基上,对分离出的突变株进行摇瓶发酵初筛,从中我们得到一支产花生四烯酸的菌株.该菌株在摇瓶产脂培养基中发酵8天:生物量达16.57g/L,油脂含量达49.10%,油脂得率达8.14g/L,油脂中花生四烯酸的含量为0.9%.4.会议论文王克新.房玉国.张丽宏.王淼.王薇婴幼儿配方食品和乳粉中DHA、EPA、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AA)的测定2007建立了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乳制品中的DHA, EPA,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AA含量的方法。
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生活中多方面应用高宗颖苏丽袁丽高瑞昌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摘要:多不饱和脂肪酸是近期的研究热点,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综述了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医疗治疗方面,在健康食品方面以及在日常生活制品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脂肪酸是脂肪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素之一。
在生物学上, 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其中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畜产品以及某些植物油 (椰子油、棕榈油等)中; 而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橄榄油、芥花籽油、红花籽油、葵花籽油、玉米油、核桃油和大豆油等油中。
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饱和脂肪酸来说具有更多的生理功效,不仅其医用药用价值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甚至引起了食品、化妆品等行业的高度重视。
1 多不饱和脂肪酸简介1.1定义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是指碳链中含有两个以上双键的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亚麻酸及其衍生物[1]。
1.2来源[2]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大致有四方面:1)体内合成:以饱和脂肪酸作为底物,通过延长和脱氢作用形成多种多不饱和脂肪酸。
2)植物: 各种谷物、植物种子油、青绿蔬菜等均含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3)动物: 鱼类、鸡蛋、昆虫和其他一些无脊椎动物同样含有大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4)微生物: 藻类、真菌和细菌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同时微生物中具有一系列脱氢酶和延长酶等活性物质,能够从头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
1.3制备目前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富集方法有10余种[1],比如动植物中可通过溶剂浸出、尿络合、蒸馏、超临界萃取、色谱和环糊精络合技术制备提取多不饱和脂肪酸,微生物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通过发酵或生物酶工程等进行生物合成。
2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应用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随着对PUFA是研究的日益深入,它不仅在调节脂质代谢,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促进生长发育等医学研究中得到应用,还在美容,保健食品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关注。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应用作者:高宗颖苏丽袁丽高瑞昌郭雪霞来源:《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2011年第02期脂肪酸是脂肪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素之一。
在生物学上,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其中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畜产品以及某些植物油(椰子油、棕榈油等)中;而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橄榄油、芥花籽油、红花籽油、葵花籽油、玉米油、核桃油和大豆油等油中。
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饱和脂肪酸来说具有更多的生理功效,不仅其医用药用价值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甚至引起了食品、化妆品等行业的高度重视。
1 多不饱和脂肪酸简介1.1 定义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是指碳链中含有两个以上双键的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亚麻酸及其衍生物[1]。
1.2 来源[2]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大致有四方面:1)体内合成:以饱和脂肪酸作为底物,通过延长和脱氢作用形成多种多不饱和脂肪酸。
2)植物:各种谷物、植物种子油等均含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3)动物:鱼类、鸡蛋、昆虫和其他一些无脊椎动物同样含有大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4)微生物:藻类、真菌和细菌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同时微生物中具有一系列脱氢酶和延长酶等活性物质,能够从头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
1.3 制备目前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富集方法有10余种[1],比如动植物中可通过溶剂浸出、尿络合、蒸馏、超临界萃取、色谱和环糊精络合技术制备提取多不饱和脂肪酸,微生物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通过发酵或生物酶工程等进行生物合成。
2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应用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随着对PUFA研究的日益深入,它不仅在调节脂质代谢,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促进生长发育等医学研究中得到应用,还在美容、保健食品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关注。
2.1 在医学方面的应用通过临床实验发现,PUFA具有抗炎症、抗肿瘤、调节血脂、提高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及治疗精神分裂病等多种生理功能。
不饱和脂肪不饱和脂肪在食品中的应用起源于十九世纪末,最早应用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的生产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被应用于动物饲料中,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植物油广泛应用于家畜、家禽及人类的营养领域。
不饱和脂肪作为食品原料,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降低患病风险,有助于控制体重,预防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不饱和脂肪是一种人体无法合成的物质,不饱和脂肪酸是生命的基础,在生物体内,不饱和脂肪酸分布在细胞膜、血液和神经组织中,但大部分是在体内的脂肪组织中合成的。
食用饱和脂肪会导致血脂升高、胆固醇升高,还会使血糖升高,因此不饱和脂肪酸作为人体的必要营养素,有着很多生理功能,它在机体的代谢过程中不产生热量,具有稳定机体功能的特性,在自然界有机物中的比例相当大,是构成生命体的必需成分。
每天摄入1~1.5克植物油就可以满足人体对不饱和脂肪酸的需求。
因此,选择植物油进行烹饪时应尽量选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食用油。
如:葵花籽油、茶籽油、橄榄油等。
最近几年来,不饱和脂肪酸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那么如何食用才更加科学呢?由于不饱和脂肪酸能够与体内多余的胆固醇结合,抑制其吸收和积累,同时还能将多余的胆固醇排出体外,因此长期食用植物油,可以减少体内胆固醇的堆积。
因此,建议高血脂、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人群应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植物油;减肥人士或想保持身材的人群也应该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植物油。
另外,在烹饪方式上,煎炸食物用油宜选择含亚油酸多的植物油,而炒菜或煮汤则适合选择亚麻酸含量高的植物油。
值得注意的是,植物油只有均衡摄入不饱和脂肪酸,才能维护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避免过多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存储在体内,引发肥胖,同时有效改善体内环境,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膳食中必须保证一定量的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
否则会影响体内激素的平衡,导致内分泌失调。
所以,吃荤油与素油,要搭配好,不能单独吃一种,更不能偏爱某一种油,因为这样会造成营养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