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58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滚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材第四册第七章《物体的运动》,详细内容围绕“有趣的滚动”这一主题展开。
主要涉及滚动现象的观察、实验和探索,包括滚动速度、滚动方向、滚动轨迹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滚动现象的基本知识,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滚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的能力,激发探究物体滚动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良好习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滚动现象的观察、实验和探索。
难点:分析滚动速度、方向、轨迹等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小球、斜面、平面、计时器、尺子、粉笔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相应的小车、小球、斜面、平面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小车从斜面滚下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为什么小车会滚动?滚动速度和方向会受到影响吗?”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小车、小球的滚动实验,讲解滚动速度、方向、轨迹等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滚动现象的基本知识。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的滚动速度、方向和轨迹,讨论并分析影响因素。
5. 课堂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物体滚动得更快、更远?”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课后探究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有趣的滚动2. 内容:滚动速度滚动方向滚动轨迹影响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中某一物体的滚动现象,描述并记录下来。
(2)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影响滚动速度、方向和轨迹的因素。
2. 答案:(1)描述性答案,如:“我发现玻璃珠在木质桌面上滚动得比较快,且方向稳定。
”(2)实验设计示例:比较不同材质的平面(如木质、塑料、布面)对小车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实验环节设置合理,但部分学生对滚动方向的判断仍有困难,需在课后加强指导。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滚动》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六章节《有趣滚动》,主要详细内容包括:滚动现象观察、滚动速度比较、影响滚动速度因素以及简单斜面制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解滚动现象,掌握滚动速度比较方法,理解影响滚动速度因素。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响滚动速度因素、简单斜面制作。
教学重点:滚动现象观察、滚动速度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球、斜面、计时器、尺子、直角三角板。
学具:每组一份小球、斜面、计时器、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组织幼儿观看小球在不同斜面滚动视频,引导幼儿关注滚动现象,并提出问题:“小球为什会滚动?滚动速度会受哪些因素影响?”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滚动现象原理,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影响滚动速度因素,如斜面高度、斜面倾斜程度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观察、记录小球在不同斜面滚动时间和距离,比较滚动速度。
5. 制作简单斜面(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制作简单斜面,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强调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滚动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六、板书设计1. 《有趣滚动》2. 内容:滚动现象影响滚动速度因素:斜面高度、斜面倾斜程度滚动速度比较方法简单斜面制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滚动现象,记录下来并分享给家人和老师。
2. 答案:无固定答案,鼓励幼儿观察、发现、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幼儿对滚动现象理解程度如何,教学难点是否得到有效突破。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更多关于滚动现象实验,如不同形状物体滚动速度比较等。
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滚动现象,激发幼儿对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特别关注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
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教案1、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教案活动目标:1.对滚动物体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究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3.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愿意大胆探索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与同行分享经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活动过程:(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展示一个圆形物体并滚动它。
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幼儿自由发言)2.孩子可以自由选择实验操作的对象。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为什么有的物体一次移动不了,有的却能滚得很远。
有些可以滚来滚去,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
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C)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究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实验操作的材料。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是不同的。
3.教师操作两个不同形状的物体来验证孩子的猜想。
4.老师和孩子们分享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
茶筒能卷直是因为两端粗细相同,一次性纸杯不能卷直是因为两端粗细不同。
(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孩子,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
让我们试一试。
2、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膨胀教案活动目标1.对物体膨胀现象的感知,对物体膨胀条件的初步了解。
2.观察膨胀现象,激发探究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与同行分享经验。
5.激发孩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1.实物:黑木耳、银耳、海底、粉丝、玉米等。
2、瘪的乒乓球一个。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精彩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第五册第十章《有趣的滚动》。
详细内容包括:滚动现象的认识、滚动速度的探究、影响滚动速度的因素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滚动现象,知道滚动是物体在接触面上旋转前进。
2.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品质,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影响滚动速度的因素。
重点:滚动现象的认识及滚动速度的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球、斜面、计时器、尺子、实验记录表。
学具:每组一辆小车、一个球、一个斜面、一个计时器、一把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观察小车在斜面上的滚动现象,引导幼儿关注滚动速度。
2. 讲解滚动现象(5分钟)教师讲解滚动是物体在接触面上旋转前进,让幼儿了解滚动现象。
3. 探究滚动速度(1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分组实验,观察不同斜面高度、不同物体的滚动速度,记录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影响滚动速度的因素,如斜面高度、物体重量等。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滚动2. 板书内容:滚动现象:物体在接触面上旋转前进影响滚动速度的因素:斜面高度、物体重量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滚动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影响滚动速度的因素。
2. 答案示例:车轮在平坦路面上的滚动速度比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对滚动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在分析影响滚动速度的因素时,部分幼儿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观察生活中的滚动现象,引导幼儿关注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探究滚动速度的活动安排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二、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实践情景引入是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五章《有趣的物理现象》,具体内容包括:滚动现象的认识,探索不同物体的滚动规律,了解滚动速度与物体形状、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滚动现象,提高幼儿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 培养幼儿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滚动现象的认识,探索不同物体的滚动规律。
难点:了解滚动速度与物体形状、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各种形状的积木、小球、长方形木块、圆形木块、计时器、斜面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双面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如小球、积木等,让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看,这些物体在斜面上会怎样运动呢?”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个圆形物体和一个长方形物体,分别放在斜面上,让幼儿观察它们的滚动情况。
然后讲解滚动现象及其规律。
3.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分组操作,观察不同形状物体的滚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4. 探究活动(10分钟)(1)让幼儿分组讨论:为什么圆形物体滚得快,长方形物体滚得慢?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滚动》2. 内容:(1)滚动现象(2)物体形状与滚动速度的关系(3)物体质量与滚动速度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滚动现象,记录下来并尝试分析原因。
2. 答案:(1)观察到的滚动现象:皮球在草地上滚动、购物车在超市里滚动等。
(2)分析原因:皮球是圆形,滚动速度快;购物车有轮子,可以轻松滚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幼儿观察生活中的滚动现象,鼓励幼儿尝试设计一个滚动的小车,并记录设计过程和滚动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易懂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滚动》教案名称:《有趣的滚动》课时数: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在斜面上滚动的原理;2.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滚动物体的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3.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内容:1.物体在斜面上滚动的原理;2.实际观察和记录滚动物体的变化;3.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准备:1.一些不同形状的球体或滚动物体;2.斜面板;3.测量工具(尺子、计时器等);4.实验记录表。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不同形状的球体或滚动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球体在斜面上滚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物体在斜面上滚动的原理,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体在斜面上滚动的速度和方式?实际操作观察(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每组学生分别选择一个球体,在斜面上让它滚动,并观察它的滚动速度和滚动方式。
2.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滚动物体的形状、滚动距离、滚动时间等。
数据分析和总结(15分钟)1.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滚动物体的形状对滚动速度和滚动方式的影响。
2.学生共同总结并回答引导性问题:你们觉得什么形状的滚动物体在斜面上滚动更快?为什么?小结(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并强调物体在斜面上滚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拓展活动:1.学生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验,观察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在斜面上滚动的情况,并比较它们的差异。
2.学生可以尝试改变斜面的角度、涂抹润滑剂等条件,观察这些因素对滚动物体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科学活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观察和记录滚动物体的变化,培养了他们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同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
然而,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和互动,保证每个环节顺利进行。
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及时的展示和分析,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总结和掌握滚动物体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2024年《有趣的滚动》大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大班教材《有趣的滚动》,涉及第三章“物体的运动”第二节“滚动现象”。
详细内容包括:滚动的基本概念、滚动与滑动的区别、影响滚动速度的因素以及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滚动的基本概念,掌握滚动与滑动的区别。
2. 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影响滚动速度的因素,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3. 认识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滚动的基本概念,滚动与滑动的区别,影响滚动速度的因素。
难点: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和分析影响滚动速度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球、斜面、计时器、尺子、实验记录表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斜面、小球、计时器、尺子、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观看小球在不同物体表面的滚动现象,引发学生对滚动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展示小球在水平面、斜面滚动和滑动的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滚动与滑动的区别。
3. 随堂练习:(2)分组实验,观察小球在不同斜面滚动速度的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5. 知识拓展:介绍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滚筒洗衣机、自行车轮子等。
六、板书设计1. 《有趣的滚动》2. 内容:(1)滚动基本概念(2)滚动与滑动区别(3)影响滚动速度的因素(4)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滚动与滑动的区别。
(2)请列举三个影响滚动速度的因素。
(3)简述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滚动与滑动的区别:滚动是物体绕着某个点旋转,而滑动是物体在水平方向移动。
(2)影响滚动速度的因素:斜面的倾斜程度、小球的质量、摩擦力等。
(3)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滚筒洗衣机、自行车轮子、轴承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对滚动现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滚动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滚动》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物体与运动》,详细内容为:认识滚动现象,探索不同物体的滚动特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滚动与摩擦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滚动是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理解不同物体滚动速度的差异。
2. 能够观察、描述物体滚动现象,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影响滚动速度的因素。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滚动现象,探索影响滚动速度的因素。
难点:理解滚动与摩擦力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球、圆柱体、长方体、圆锥体、斜面、毛巾、木板等。
学具:每组一份小球、圆柱体、长方体、圆锥体、斜面、毛巾、木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个斜面,让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小球为什么会滚下来呢?”2. 例题讲解教师展示圆柱体、长方体、圆锥体,让幼儿观察并讨论这些物体是否可以滚动。
3. 随堂练习幼儿分组操作,探索不同物体滚动的特点,记录观察结果。
5. 实践活动幼儿分组进行比赛,比较不同物体滚动的速度,讨论影响滚动速度的因素。
6. 课堂小结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滚动与摩擦力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滚动》2. 主要内容:滚动现象影响滚动速度的因素滚动与摩擦力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中的物体,哪些可以滚动?哪些不能滚动?(2)与家长一起探讨:为什么小球在斜面上下滚动速度会有所不同?2. 答案:(1)可以滚动的物体:圆柱体、球体、圆环等。
不能滚动的物体: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等。
(2)小球在斜面上下滚动速度不同,是因为斜面的倾斜度不同,摩擦力的大小也不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滚动现象的理解程度,以便于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教案(精选6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篇1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活动准备: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
(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活动重点)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教师进行演示)出示大记录纸:谁能来记录一下它们的滚动路线?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教案篇2活动目标:1、对滚动的物体产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物体滚动的轨迹,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活动准备:三角形、梯形、方形积木;海洋球、玩具球;一次性杯子、圆台形的化妆品瓶子;电池、透明胶带等物体;记录卡片16份、小筐8个、PPT。
活动过程:一、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师:这是什么?幼:球师:老师把它轻轻一推,看它怎样了?幼:向前运动、动了、滚动……师小结:像这个球一样咕噜咕噜往前转动我们叫它滚动。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物体的运动》第三节《有趣的滚动》。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不同物体的滚动特点,观察并记录物体滚动的轨迹,探索影响物体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物体滚动的特点,能够描述物体滚动时的轨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发现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响物体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因素。
教学重点:不同物体的滚动特点,观察和记录物体滚动的轨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小球、圆柱体、长方体、圆锥体、斜面、平面、计时器、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剪刀、胶棒、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球滚动比赛”,让幼儿观察不同小球的滚动速度和方向,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的兴趣。
2. 讲解与探索(10分钟)(1)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滚动特点。
(2)教师引导幼儿探索影响物体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因素,如斜面与平面的影响。
(3)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实验结果,讲解物体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影响因素,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幼儿预测它们的滚动速度和方向,并进行验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滚动2. 板书内容:不同物体的滚动特点影响物体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因素物体滚动轨迹的观察与记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的小球、圆柱体等物体,记录它们的滚动轨迹。
(2)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斜面和平面,观察物体在不同斜面上的滚动情况。
2. 答案:(1)小球:圆形轨迹;圆柱体:直线轨迹;圆锥体:螺旋轨迹。
(2)斜面越陡,物体滚动速度越快;平面上的物体滚动速度较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分组实验等形式,让幼儿充分观察和探索物体滚动的规律。
2024年《有趣的滚动》大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大班教材《有趣的滚动》,涉及第四章《物体的运动》第二节“滚动”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滚动现象的认识,了解滚动的基本原理,探究不同物体的滚动特性,以及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滚动的基本原理,了解滚动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积极表达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滚动现象的认识,滚动基本原理的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球、圆柱体、斜面、计时器、尺子等。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一个小球和一个圆柱体,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斜面上的滚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影响因素。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滚动的基本原理,以小球和圆柱体为例,阐述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影响因素。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不同物体的滚动特性,记录观察结果。
4. 小组讨论与分享(15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滚动现象,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1. 《有趣的滚动》2. 内容:滚动现象的认识滚动基本原理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影响因素生活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滚动现象,分析其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影响因素。
2. 答案:(1)自行车的轮子在地面上滚动,速度受到轮子大小、地面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
(2)购物车在斜坡上滚动,速度受到斜坡角度、购物车重量等因素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滚动过程中的摩擦力大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6.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践操作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引发学生的兴趣。
《有趣的滚动》大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的滚动现象,认识滚动与滑动之间的区别。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滚动的乐趣,激发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滚动现象,了解滚动与滑动的区别。
2.难点:设计并制作滚动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滚动物体(如球、圆柱、轮子等),滑动物体(如立方体、圆饼等)。
2.学具:塑料板、纸板、木板、胶带、剪刀、尺子等。
3.其他:PPT、视频、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展示滚动物体和滑动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滚动现象。
2.探究滚动现象(1)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滚动物体?(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3.滚动与滑动的区别(1)教师展示滚动物体和滑动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4.制作滚动玩具(1)教师出示制作滚动玩具的材料,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设计自己的滚动玩具。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学生动手制作滚动玩具。
5.展示与交流(1)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滚动玩具,介绍设计思路和制作过程。
(2)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制作过程中的趣事。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3)教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滚动现象。
五、作业1.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滚动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家长分享。
2.家长协助孩子制作一个滚动玩具,并拍照到班级群。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滚动物体,认识滚动现象,让学生在制作滚动玩具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制作滚动玩具环节,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刚才看到的滚动物体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2)学生:它可以在地上滚动。
大班科学活动优质教案《有趣滚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第三章节《物体与运动》。
详细内容包括解滚动原理,探究不同物体滚动特性,以及影响滚动速度和距离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滚动基本原理,解不同物体滚动特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兴趣,培养合作、分享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滚动速度和距离与物体形状、重量等因素关系。
2. 教学重点:掌握滚动基本原理,学会通过观察、实验来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形状物体(如圆形、方形、三角形)、斜面、计时器、尺子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相同形状物体、斜面、计时器、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幼儿观察生活中滚动现象,如车轮、滚动球等,引导幼儿思考为什这些物体可以滚动。
3. 例题讲解:以圆形物体为例,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滚动速度与距离关系,引导幼儿发现滚动速度与物体重量、斜面倾斜程度关系。
4. 随堂练习:分组让幼儿操作不同形状物体,观察滚动速度和距离,记录实验结果。
6. 拓展延伸:让幼儿思考如何通过改变物体形状、重量等来影响滚动速度和距离,激发幼儿创新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滚动》2. 内容:(1)滚动原理(2)滚动速度与距离影响因素(3)实验结果记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在家中寻找一个可以滚动物体,观察并记录它滚动速度和距离,思考如何改变滚动速度和距离。
2. 答案:根据观察和实验,记录物体滚动速度和距离,并提出改变滚动速度和距离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掌握滚动原理,观察不同物体滚动特性。
但在引导幼儿发现滚动速度和距离关系方面,部分幼儿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开展“设计滚动小车”活动,让幼儿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改变小车形状、重量等,实现滚动速度和距离变化。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有趣的滚动》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滚动现象,发现不同形状物体的滚动特点。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激发探索欲望。
3.培养合作意识,学会分享与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物体的滚动现象,发现不同形状物体的滚动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状的物体,斜面,记录表格等。
2.学具:每组一套不同形状的物体,斜面,记录表格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展示一个圆形物体,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的特点。
2.教师将圆形物体放在斜面上,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滚动现象。
(二)探索与发现1.教师分发不同形状的物体和斜面,让幼儿自由操作,观察各种物体的滚动现象。
2.幼儿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与同伴分享。
(三)实验验证1.教师提出实验任务:验证不同形状物体的滚动速度。
2.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3.教师引导幼儿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1.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物体滚动速度不同?3.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哪些滚动现象?(五)延伸活动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滚动现象,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幼儿动手制作滚动玩具,体验滚动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2.实验环节,我给予幼儿充足的操作时间,让他们亲身体验滚动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4.教学过程中,我关注每个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1.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2.在讨论环节,部分幼儿发言积极性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并描述物体的滚动现象。
2.培养幼儿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记录分析能力。
01课程介绍与目标Chapter公开课背景0102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与时间课程时间01课程流程02课程重点与难点0302滚动现象及原理Chapter生活中的滚动现象圆柱形物体滚动球形物体滚动如铅笔、圆柱形积木在斜面上的滚动。
环形物体滚动滚动的科学原理重力作用摩擦力动量守恒圆柱形物体在斜面上滚动时,会受到重力分量的作用,产生向下的加速度。
球形物体滚动时重心稳定,方向易改变,适用于多种运动场合。
环形物体滚动时接触面较小,摩擦力较小,适用于需要减少摩擦阻力的场合。
不同物体的滚动特性03有趣的滚动实验Chapter实验一:斜坡上的滚动准备材料:小球、斜坡道具、测量工具将斜坡道具固定在桌面上,调整合实验结论:小球在斜坡上滚动时,会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影响,滚动速度和方向会发生变化。
2. 的滚动速度和方向。
010405060302实验二:不同形状物体的滚动实验三:滚动与摩擦力的关系04创意滚动游戏Chapter010405 0206 03游戏目标游戏准备01 0205滚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Chapter交通工具中的滚动轮胎的滚动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轮胎通过滚动减少与地面的摩擦,使行驶更加顺畅。
滑轮的滚动滑板车、旱冰鞋等通过滑轮的滚动实现快速移动。
轨道的滚动火车、地铁等交通工具在轨道上滚动行驶,确保稳定性和安全性。
体育运动中的滚动足球的滚动保龄球的滚动滚轴溜冰艺术创作中的滚动滚动画面的呈现电影、动画等通过连续滚动的画面呈现动态效果。
书法中的滚动笔触书法家在书写时通过笔锋的滚动变化,营造出丰富的线条和墨色效果。
绘画中的滚动笔触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利用画笔的滚动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光影效果。
06课程总结与延伸Chapter学习成果回顾通过亲子互动,家长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点。
家长们对课程的组织和实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在课程中,家长们积极参与,和孩子们一起进行滚动实验和游戏。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滚动》一、教学内容1. 了解滚动的定义和特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幼儿理解物体在平面上自由滚动的现象。
2. 探索滚动的速度和方向: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发现滚动物体在不同表面的速度和方向变化。
3. 创造性的滚动游戏:鼓励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滚动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滚动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通过滚动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滚动现象及其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难点:让幼儿探索滚动物体在不同表面的速度和方向变化,培养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师准备PPT、实验材料(如小球、斜坡、桌面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小球。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PPT展示滚动现象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引发幼儿对滚动现象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滚动现象的定义和特点,让幼儿初步理解滚动的概念。
3. 实验操作: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滚动物体在不同表面的速度和方向变化。
4. 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实验发现,让幼儿进一步理解滚动现象。
5. 创造性滚动游戏:教师鼓励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滚动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板书设计1. 滚动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 滚动物体在不同表面的速度和方向变化3. 创造性滚动游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生活中的滚动现象,并记录下来。
答案:生活中常见的滚动现象,如车轮滚动、球滚动等。
2. 作业题目:请幼儿设计一个有趣的滚动游戏,并与家长一起完成。
答案:幼儿可以利用家中的物品,如小球、斜坡等,设计一个有趣的滚动游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滚动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验和游戏。
在实验过程中,幼儿观察细致,能够发现滚动物体在不同表面的速度和方向变化。
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比赛讲
课获奖教案
有趣的滚动_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一、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幼儿
自由发言)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启发式提问:它们
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
有的可以到处滚,
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
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
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
4、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