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变化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51 KB
- 文档页数:5
《餐桌上的变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认识餐桌上的各种食材及其作用;2. 了解餐桌上的饮食习惯及文化;3. 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实践,培养观察力和实践能力;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理解饮食文化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类食材图片及实物;2. 准备相关视频、图片及资料;3. 准备实践活动所需工具和场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几组食物图片,请学生判断哪些食物是过去常吃的,哪些食物是现在才慢慢出现的。
并分享自己的饮食变化和家人朋友的饮食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二、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位组长,每组选择一个与餐桌变化有关的研究主题,如食物的种类变化、餐桌礼仪的变化、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等。
小组讨论后,确定研究计划并记录下来。
三、实践体验1. 观察研究:学生通过调查问卷、采访、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关于餐桌变化的数据和信息。
2. 动手制作: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食物,体验不同时期食物的制作方法。
3. 交流分享:学生分享研究成果,展示制作的食物,互相交流感受和体会。
四、课堂小结1. 引导学生总结餐桌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 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其他变化,并思考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3. 鼓励学生关注饮食健康,传承优秀饮食文化。
五、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餐桌变化的小论文,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感受。
2. 搜集一些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尝试自己制作,并与家人朋友分享。
六、延伸拓展组织一次“餐桌上的传统与现代”主题活动,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共同传承优秀饮食文化。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食物的变化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 学生能够学会用图表、照片等方式记录食物的变化过程,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餐桌上的浪费》课题教学设计1.课题分析本课题系教育部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做聪明的消费者》第三分题《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第一课时内容。
位于教材第44页至第48页。
《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是本单元的第三分题,本分题共涉及了两课,课题分别是《餐桌上的浪费》、《还有哪些浪费可以避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习气,铺张浪费的现象严重。
除了居民消费领域之外,其他领域也都有着惊人的浪费。
严重的浪费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对个人精神和社会风气产生腐蚀作用。
本节课引导学生了解浪费的严重危害,认识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必要性。
《餐桌上的浪费》首先从餐桌食物浪费入手,引导学生正视自己和他人的浪费现象,认识食物浪费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节约食物、拒绝浪费。
最终形成反对浪费、提倡节俭的共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学情分析四年级孩子对节约、浪费有较准确的判断,但因受到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等生活环境的影响,养成了一些节约或浪费的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攀比、爱面子等因素也会助长孩子们向着浪费的方面发展,而他们的自我认识与社会教育局限,基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在这些方面还有所欠缺,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合理消费、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是当务之急。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餐桌上的浪费有哪些表现,认识浪费粮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学会节约粮食。
能力与方法目标: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粮食浪费现象,明白资源和能源都是有限的,能够节约粮食,避免浪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 光盘行动”的意义,树立节约粮食的观念,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
4.教学要点教学重点:(1)了解餐桌上的浪费有哪些表现,认识浪费粮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2)学会节约粮食。
教学难点:树立节约粮食的观念,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
附件1【课题】:四年级第二章第 6 节题目餐桌上的浪费【教材分析】:
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二“我的家庭生活”第4条“了解家庭经济来源和生活必要的开支。
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径和方法”,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1条“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逐渐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习气,铺张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除了居民消领域,其他领域也都有着惊人的浪费。
严重的浪费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造成了环境染,而且对个人精神和社会风气产生腐蚀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浪费的严重危害,认识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认识餐桌上浪费的表现。
2.拒绝浪费,从我做起。
3.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
【教学重、难点分析】
养成节约粮食的行为习惯,拒绝浪费。
【教学建议】
【探索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餐桌上的浪费教学设计标题:[主题]- 餐桌上的浪费教学设计引言:餐桌上的浪费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仅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也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同时忽视了全球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在教育领域,我们有责任教育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帮助他们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
本文将介绍一种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了解餐桌上的浪费问题,并激发他们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兴趣。
第一部分:餐桌浪费的现状和影响(深度探讨)1.1 餐桌浪费的定义和范围- 解释餐桌浪费的概念和范围,包括不仅限于食物浪费,还涉及能源、水资源和包装等方面的浪费。
1.2 餐桌浪费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探讨餐桌浪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和水资源消耗等。
1.3 餐桌浪费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分析餐桌浪费对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影响,如贫困和资源浪费带来的经济损失。
第二部分:餐桌浪费教学设计(广度展示)2.1 设计目标和目标受众- 确定教学设计的目标:提高学生对餐桌浪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 确定目标受众:适用于小学或初中的学生。
2.2 教学活动一:统计和分析餐桌浪费- 学生将记录餐厅、家庭或学校中的餐桌浪费情况,并使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和分析。
2.3 教学活动二:探索餐桌浪费的原因- 学生将通过小组活动,探索餐桌浪费的原因,并进行小结和分享。
2.4 教学活动三:制定餐桌浪费减少计划- 学生将根据他们的研究和分析,制定一份餐桌浪费减少计划,并提出具体措施。
第三部分:总结与回顾(观点和理解的总结)3.1 餐桌浪费教学设计的效果评估- 总结教学设计的效果,并分析学生在认识和行动方面的变化。
3.2 对餐桌浪费的观点和理解- 分享我对餐桌浪费问题的观点和理解:餐桌浪费不仅与环境和资源有关,也与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
结论:本文介绍了一个以餐桌浪费为主题的教学设计,通过深度探讨餐桌浪费问题的现状和影响,以及广度展示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意识到这个全球性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他们身为个体可以做些什么来减少餐桌浪费。
《在餐桌上》教学设计b第x二J教 育Z资;源 网w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8课《在餐桌上》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在餐桌上》一课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帮助孩子了解浅显的营养学的知识;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养成不挑食、注重营养搭配的良好饮食习惯;同时引导他们养成文明就餐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认识到不挑食、营养全面对小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认识到就餐时的文明习惯是新时代儿童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对饮食的科学态度。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养成不挑食、注重营养搭配的良好饮食习惯;同时引导他们养成文明就餐的良好习惯。
3、帮助学生了解浅显的营养学的知识,知道各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是不同的,但都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
认识到偏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通过活动让儿童知道应该如何文明就餐。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选、互评平时的一日三餐的食谱,让学生认识到合理的一日三餐是很重要的;通过《奇奇餐厅》科学童话,让学生了解必要的营养学知识;再通过辨析认识到就餐时文明的重要性;每一个活动环节都通过儿歌小结的形式来使学生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中用形象直观的营养宝宝课件,帮助学生了解浅显的营养学的知识,知道各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是不同的,但都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挑食、营养全面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通过不同的活动设计,培养学生养成不挑食、注重营养搭配的良好饮食习惯;同时引导他们养成文明就餐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1、认真学习有关儿童营养学的知识。
2、事前了解学生家庭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以备教学时能做到有的放矢。
3、认真思考矫正学生不良的饮食习惯的方法和活动设计。
二、活动过程:活动一: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聊聊吃饭这个话题,好吗?师:老师先来了解一下,你们都喜欢吃些什么?生:我喜欢吃汉堡。
生:我喜欢吃牛奶。
生:……师:你为什么喜欢喝牛奶?知道牛奶中含有什么营养成分吗?生:含有钙。
一年级上美术教案-小餐桌-赣美版教学目标•认识小餐桌的形状、大小、边缘和表面等特征,感知小餐桌的实用性和美感。
•培养学生观察细节、颜色、形态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使用简单的绘画工具进行表达和创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小餐桌的形状、大小、边缘和表面等特征。
•学生能够用简单的绘画工具描绘小餐桌的外观。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细节和表达创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先观察自己写字用的小餐桌,看看它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并思考小餐桌的作用和用途。
2. 认识小餐桌•老师向学生展示图片或实物小餐桌,让学生观察小餐桌的形状,大小,边缘和表面等细节特征,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通过图片或实物进行形状和大小的比较,了解小餐桌的体积和容量变化。
3. 绘制小餐桌•老师为学生提供简单的绘画工具如铅笔、彩笔、画笔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观察和感知描绘小餐桌的外观。
•教师可以先对小餐桌的外形进行讲解,提示学生如何入手进行描绘,引导学生开始进行绘画。
4. 作品欣赏•学生完成小餐桌的绘制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有机会进行评价和感受。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表述,如对颜色、形状、线条等方面的表达感受进行探究和提问。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作品,提出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能力。
教学结束•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学生需要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和创作,教师需要全程关注学生的表现和思考,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教师同时应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便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和总结。
同时,也可以为教学材料的积累提供素材和参考。
考察要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明确。
•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多层次的指导。
•教学内容的切实可行、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考察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餐桌上的浪费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上的浪费现象日益严重。
这种浪费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与我国倡导的勤俭节约、绿色环保的理念相悖。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进行餐桌浪费意识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餐桌上浪费的危害,培养他们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和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了解餐桌上浪费的主要表现形式,如食物剩余、随意丢弃等。
- 掌握节约粮食的方法和技巧,如合理点餐、适量取餐、不挑食等。
-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抵制餐桌浪费行为。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瓶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劳动。
- 树立学生的绿色环保观念,认识到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餐桌上浪费的危害,树立节约粮食的意识。
- 掌握节约粮食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习惯。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节约粮食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抵制餐桌浪费行为。
-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不仅自己做到节约粮食,还能够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参与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中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 讲解餐桌上浪费的危害、节约粮食的方法和技巧等知识,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相关内容。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节日的餐桌3-岭南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节日的餐桌文化,感受节日氛围。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创新设计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分享与交流的意识,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内容1. 节日餐桌文化的了解: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餐桌上的美食及寓意。
2. 观察与发现: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餐桌布置,发现美的元素。
3. 设计与实践:学生动手设计节日的餐桌布置。
4. 分享与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节日餐桌文化,学会设计节日的餐桌布置。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元素,并将其运用到设计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餐桌文化,引发学生兴趣。
2. 观察与发现: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餐桌布置,发现美的元素,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3. 设计与实践:学生动手设计节日的餐桌布置,教师巡回指导。
4. 分享与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学习,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意识到节日餐桌文化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节日的餐桌3-岭南版2. 课题:节日的餐桌3. 教学目标、内容、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课后反思等。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家庭节日餐桌的布置,并记录下来。
2. 设计一份自己喜欢的节日餐桌布置,下周上课时分享。
课后反思1. 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收集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3. 教学内容的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节日餐桌文化,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动手操作、创新设计的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餐桌上的思考》教学设计教学思路:《餐桌上的思考》是泰山版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劳动者》中的第一个主题。
我引导学生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浪费粮食的现象;激发学生对身边各种不珍惜农民劳动成果不良现象的思考;探究节约粮食的方法,让学生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者的思想情感。
一、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交流身边的食物浪费现象,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能养成尊重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
3、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建立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并探讨节约方法。
2、认识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 2.视频 3.卡片学生准备:课前调查表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目标定向师:同学们,知道刚才咱们听到的这首歌是什么吗?生:悯农。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能起来背一下。
生:背诵悯农师:背得非常流利!请坐。
咱们从幼儿园就会背这首诗,诗中形象的道出了农民伯伯种田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可是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对待食物的呢?今天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到餐桌,进行餐桌上的思考。
(板书课题)。
二.调查报告会,交流互动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播放浪费粮食图片)师: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有很多没吃完的饭菜都倒掉了。
生:太浪费了。
生:浪费粮食现象很严重。
师:对啊,剩下了那么多可口的饭菜,都倒掉了。
太可惜了!师: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浪费粮食的现象。
课前呀,我们分小组对餐桌上的浪费现象分别从家庭、小餐桌、饭店进行了调查,下面我们就来召开一次“调查报告会”,把你们小组的调查情况向大家展示一下。
3.班内汇报调查结果。
要求:(1)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到前面演示,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补充。
(2).展示的同学要说清楚是哪组调查。
第一组看到的家庭就餐浪费现象有:A.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就餐时馒头点心吃了一半就不吃了,鸡蛋吃一半就扔掉,包子只吃馅不吃皮等。
餐桌上的浪费教学设计餐桌上的浪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餐桌上的浪费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2. 掌握减少餐桌上浪费的方法和技巧;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餐桌上的浪费现象及其影响;2. 减少餐桌上浪费的方法和技巧;3. 环保意识与责任感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餐桌上浪费现象,引起学生对该问题的关注,并让学生思考这种行为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2. 讲解(20分钟)首先,讲解餐桌上浪费现象及其影响,包括:(1)食物浪费:根据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数据,全球每年有13亿吨食物被浪费掉,相当于全球每年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
(2)资源浪费:粮食生产需要大量水、土地、化肥等资源,而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
(3)环境污染:大量食物被浪费掉后,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加剧气候变化。
接着,讲解减少餐桌上浪费的方法和技巧,包括:(1)合理规划餐食:在购买和制作餐食时,要根据实际需要来规划数量,避免过量。
(2)妥善保存食物:将剩余的食物储存在冰箱或密封容器中,以延长保质期。
(3)合理利用剩余食物:将剩余的食物进行再利用或加工处理,如做成菜肴、汤等。
3. 练习(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餐桌上浪费。
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交流彼此之间的不同意见和建议。
4. 总结(10分钟)通过总结上述内容并强调环保意识与责任感的重要性来提高学生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来评价学生对减少餐桌上浪费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2. 通过课堂互动来评价学生对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提高情况。
五、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垃圾处理厂,让学生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和环保工作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如制作海报、演讲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餐桌上的浪费教学设计标题:餐桌上的浪费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节约习惯引言:餐桌上的浪费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习惯。
本文将提供一个教学设计,通过认识浪费的成本、学习食物的价值以及实践节约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对餐桌上的浪费问题。
一、背景介绍:餐桌上的浪费现状 (300字)餐桌上的浪费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每年全球约有13亿吨的食物被浪费,而每个人每年平均浪费约96公斤食物。
餐桌上的浪费不仅浪费了粮食资源,还浪费了用于种植、生产和运输食物的水和能源。
此外,浪费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对气候变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目标设定: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习惯 (400字)1. 认识浪费的成本:通过探究食物浪费的影响,学生将意识到浪费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以及社会成本高昂的问题。
2. 学习食物的价值:引导学生了解食物生命周期、粮食资源的有限性和食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对食物的珍惜和尊重。
3. 实践节约的方法:通过实践节约的活动和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节约的意义和乐趣,形成节约习惯。
4.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和参与志愿者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解决餐桌浪费问题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行动能力。
三、教学活动设计 (1500字)1. 活动一:餐厅浪费成本分析 (400字)a. 学生分组参观当地餐厅,了解餐厅食物的制备、供应和废弃方式。
b. 学生通过观察和采访餐厅工作人员,收集信息并计算餐厅的食物浪费成本。
c.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析餐厅浪费成本的影响,并提出减少浪费的措施。
2. 活动二:食物生命周期研究 (400字)a. 学生在小组中选择一个食物(如苹果),调查并追踪其生命周期,包括种植、运输、销售和消费。
b. 学生用图表或演示文稿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讨论食物生命周期中存在的浪费问题。
c. 学生分析食物生命周期中的浪费,并提出减少浪费的策略。
餐桌上的浪费教学设计标题:餐桌上的浪费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关注粮食浪费问题的责任心和行动力引言:在如今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粮食浪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尤其是在餐桌上,我们可能经常会看到人们浪费食物的行为。
为了培养学生对粮食浪费问题的关注和行动力,我们需要设计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案。
本文旨在探讨餐桌上的浪费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实践,帮助他们理解粮食浪费的严重性,并激发他们采取积极行动的意愿。
一、教学目标及关键概念1.1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到粮食浪费的危害和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关注粮食浪费问题的意识。
- 激发学生采取具体行动来减少粮食浪费。
1.2 关键概念- 粮食浪费:指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消费环节中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粮食。
- 可持续发展: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内容及策略2.1 教学内容- 粮食浪费的定义和危害:通过案例、数据和图表等形式,向学生展示粮食浪费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关注。
- 影响粮食浪费的因素:介绍粮食浪费的主要原因,如生产和消费习惯、超市促销策略等,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因素对粮食浪费的贡献,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改变这些因素。
- 食物储存和使用技巧:教授学生一些关于食物储存、使用和烹饪的技巧,帮助他们有效地利用食物资源,减少浪费。
- 发起减少粮食浪费的行动:鼓励学生发起社区或学校内的减少粮食浪费的行动,通过组织宣传活动、制定行动计划等方式,落实实际行动。
2.2 教学策略- 以案例为导入:通过真实的案例描述或视频展示,引发学生对粮食浪费问题的兴趣与思考。
-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研究和小组展示等形式,激发他们的参与和思考能力。
- 实践教学:邀请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到超市考察促销策略、分析并改善家庭饮食习惯等。
餐桌上的浪费教学设计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资源的浪费越来越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餐桌上的浪费问题也尤为突出。
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资源的珍惜意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我们需要开展餐桌上的浪费教学设计。
本文将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四个方面,详细介绍如何设计一堂有效的餐桌上的浪费教学。
一、目标:1.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珍惜意识;2. 让学生认识到餐桌上的浪费对环境和社会的危害;3. 提供学生具体的节约食物的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爱心。
二、教学内容: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当前餐桌上的浪费状况,引发他们的思考;2. 分析餐桌上的浪费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其严重性;3. 教授如何正确取用食物,避免浪费;4. 制定餐饮计划,合理规划食物的数量;5. 鼓励学生开展公益活动,如参与食物捐赠等。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一些餐桌上浪费的实例,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中引发对浪费问题的思考;2. 视频展示法: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餐桌上的浪费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3. 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策划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能力;4. 课堂实践法:在课堂上进行一次简单的餐饮计划制定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并分享自己的计划。
四、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观点发言,以及小组合作的情况来评价;2. 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小组合作以及课后作业来评价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创新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评价;4. 学生的公益参与情况:通过学生实际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
总结:餐桌上的浪费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教育环境和引导学生成为节约粮食的先行者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珍惜意识,让他们认识到餐桌上的浪费对环境和社会的危害,提供具体的节约食物的方法和技巧,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爱心。
2. 餐桌上的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品味本文整散结合、生动严密的语言。
2. 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
3. 熟读全文,背诵第8、9 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明确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是“和”,把握中国餐桌上的文化现象和特色,理解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三)操作流程1.主旨把握(1)导入可用易中天的语录导入。
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随书光盘上的课件来导入。
也可开门见山(板书课题、作者)。
(2)感受文本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问题:本文生动揭示了中国餐桌上的文化现象和特色,并由此推衍出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说说文中所说的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色。
(3)把握内容及主旨1)讨论上述问题。
【明确: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是“和”。
作者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中“和”这个特色的生动揭示与合理推衍,说明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而“群体意识”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
中国饮食文化“和”的特色,正是这“群体意识”的表现。
】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也可分组分段朗读)。
2.语言品味(1)品读第1 ~2 自然段1)学生各自朗读第1 ~2 自然段。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 ~2 自然段。
问题:“又比如筷子,也是‘一团和气’。
两根筷子夹住一块食物,一如两人面对一只饭桶的那个‘鄉’字,本身就有‘共食’之意。
”——句中“一团和气”“鄉”“共食”这三处引号的作用各是什么?3)讨论上述问题。
【明确:“鄉”用引号表示特指;“共食”用引号表示强调;“一团和气”用引号既表示其使用了拟人手法,也表示借用,因为“一团和气”现指态度温和、没有原则,这里显然不表此意。
】(2)品读第3 ~6 自然段1)学生各自朗读第3 ~6 自然段。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3 ~6 自然段。
问题:“由此可见,火锅不仅是一种烹饪方式,也是一种用餐方式;不仅是一种饮食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模式。
”——将这一句改为:“由此可见,火锅不仅是一种烹饪方式,也是一种用餐方式,一种饮食方式,一种文化模式。
《餐桌上的变化》教学设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南师附小李洁开
教学预设
1、课程标准分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按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为课程框架来确定目标和内容标准的,分为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 "、"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等六大主题。
课程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
课程标准也需要老师在主导的角色下,要有创新能力,要把教材当作一个话题、媒体,要在社会生活中开发相关资源。
课程标准强调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整合、提高。
2、教学内容分析
《餐桌上的变化》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十一册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第二课日益富强的祖国的第一个话题。
本节课旨在通过了解,让学生感受祖国农业上的发展,知道共产党领导下的祖国正日益富强,从而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及社会责任感。
3、学生问题的困惑
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但学生对于祖国日益的变化认知还是比较浅显、片面,如果不深入地调查、采访,综合、整理资料,学生对餐桌上的变化、农业的发展的认知将不全面,那对于这单元《腾飞的祖国》就很难产生共鸣。
4、教学目标的拟定:
情感目标:从“餐桌上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人民生活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搜集资料(调查、采访、查阅书籍、上网……),并将搜集到的资料制成头饰、幻灯片。
知识目标:了解过去与现在生活的差异,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难点:走入生活搜集资料,并对资料做一些简单的整理、分析,制成不同的展示道具,如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一周前)
1、对老、中、少三代人的餐桌饮食采访录像。
2、袁隆平的图片、录像资料及李登海的资料。
3、调查爷爷、奶奶童年时期,爸爸、妈妈童年时期,以及自己餐桌上的主食、菜肴、饮品。
4、分组调查现在我国粮食、蔬菜、水果、肉、蛋、水产品的情况,本地区生产基地的情况。
(一)、导入,板书课题。
(展示美味菜肴的图片)同学们:看着这些菜肴你有什么冲动呀?你想知道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时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下面就请同学们看一个小品(小品中介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童年时的餐桌食品。
)。
看了这个小品,你想说点什么?
师板书课题:餐桌上的变化
(二)、活动中感受变化。
活动一:从饮食看变化。
1、餐桌上的小调查汇报:三个不同年代的人的饮食有什么变化
(1)让几生汇报,再播出对三代人的饮食采访录像。
(2)你看出我国餐桌上饮食有什么变化?生答,师板书:贫乏——丰富
2、大讨论:这些变化是怎么得来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师相机让学生观察第65页统计图,谈谈自己获得的信息。
让学生知道,现在由于城镇开发,耕地总面积虽然减少,但2004年粮食总产量却大约是1949年你粮食总产量的四倍,从而进一步体会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随机导入英
明决策者邓小平与改革开放的有关事情,了解他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师:我国餐桌上饮食的变化这么大,有赖于祖国农业上的发展。
请看看我班各组同学对我国农业现状的调查。
活动二:农业发展齐调查。
1学生分小组对粮食产品、蔬菜、水果、肉、禽、水产品等供应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在本课前一周布置)
(1)参观农贸市场、超市,查阅书籍、上网等,看看有那些粮食产品。
(2)参观农贸市场、超市等,看看有那些蔬菜、水果。
(3)参观农贸市场、超市等,看看有那些肉、蛋、禽、水产品。
(4)查阅书报、上网等,了解本地区的农业生产基地。
2、分组汇报调查情况。
(1)粮食(水稻类、小麦类、玉米类、豆类、薯类、高粱类、小米类等)(头饰展示)。
两组长带领组员齐展示,组长做串词、总结,组员各代表其中一类粮食做种类介绍。
教师介绍袁隆平对提高水稻产量做出的巨大贡献(录像),李登海与杂交玉米的事情。
(2)蔬菜和水果(部分实物展示)。
由一组长作我国现在种植蔬菜和水果的介绍,两组员把全组收集的蔬菜和水果分类展示。
(3)学生介绍肉、蛋、水产品,播出市场采访录像。
先由两组长以小记者身份作总体介绍,再播放该组到市场采访得实况录像。
(师对学生走进社会探索的自主、大方给予高度肯定。
)
(4)让学生谈谈本地区的农业生产基地(组长解说,一学生操作展示该组合作制成的幻灯片)。
3、通过调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小组讨论后回答。
(三)、小结号召。
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总结的实际情况,师对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肯定(板书农业发展的变化:落后——快、好),并号召学生为祖国的农业未来发展作贡献,让祖国更富强(板书:日益富强的祖国)。
(四)、布置作业:
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比童年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自己结论
对比
物
衣
住
行
板书设计:
餐桌上的变化:贫乏——丰富
日益富强的祖国
农业发展的变化:落后——快、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