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一)

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一)

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一)
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一)

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一)

摘要:2008年底,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回顾了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历史走势,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升降的利弊,阐述了人民币目前面临的各种压力,并做出2009年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总体基本稳定的预测。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人民币汇率开始了浮动的历程。在汇率改革进行的3年多的时间里,要说亮点,2008年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年。在这一年,持续了两年多的单边看涨年底终结;在这一年,贬值和升值的不同预期开始同时出现。这一切都让2009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充满了不可预期性。或许,这种双向预期的出现,才应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浮动”之义吧。

一、2008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简单回顾

2008年1月2号,2008年的首个交易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还只有7.2996。经过前3个月的快速走高之后,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跌破7.00关口,其后的5月和6月,人民币继续高速升值。

转折出现在7月份中旬。8月份,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下降。到了10月份,甚至出现了单月走势略有贬值的情况。12月初,人民币汇率更是出现了罕见的连续四日“跌停”。

2008年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金融促进经济发展9项措施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汇率列为继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之后,当前货币调控政策的三大手段之一。

截至2008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在2008年的累计升值幅度为6.37%,但是在年中最高的时候,这一数据已经达到了7.41%,期间震荡幅度之大可见一斑。

二、人民币汇率升降的利弊分析

1.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1)从利的方面看

①一国货币能够升值,一般说明该国经济状况良好。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只有经济健康稳定地增长,货币才有可能升值。这种由经济状况良好带来的币值的稳中有升,对外资的吸引力是极大的。

②中国仍然有居高不下的外贸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有看点的风景,因此货币升值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2)如果人民币升值,也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①人民币升值的经济效应就相当于全面提高了出口商品的价格。其后果当然是抑制了出口,这显然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②人民币快速升值会削减外国直接投资。如果人民币升值,那就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就得多支付相应额度的美元,其后果就是外资减少。

③将导致失业增加。在中国,出口约占GDP的30%。如果本币升值,出口企业必然亏损甚至倒闭,从而导致失业,进而增加社会不安定的隐患。

2.人民币贬值的利弊分析

现阶段最新的物价、进出口等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尚在恶化,且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大幅走高并不合适,应该通过适当贬值来刺激出口。

(1)从有利的方面上看

如果本币贬值,那么外币的购买力就强,这样一定量的外币就可以购买更多本国产品,意味着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可以增加出口;另一方面,本币贬值,外国商品价格就昂贵,这样本国进口必然减少。所以,人民币贬值的结果是扩大了出口,抑制了进口,增加了贸易顺差,促进了经济发展。

(2)如果人民币贬值,也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①本币贬值对外会引起贸易摩擦,对内会引发通货膨胀,极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

②贬值不会解决外部需求放缓问题,贬值虽然会帮助出口企业因降低成本而存活下来,但却很难以持久。特别是中国已经失去竞争力的产业,贬值只会延迟产业退出时间。

3.保持有升有贬,总体相对稳定的汇率

除了人民币汇率单方向升值和贬值的选择以外,保持相对稳定,也是目前汇率变动的一种选择,很可能也是在当前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人民币汇率最可取的改革思路。

2008年12月8号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这种观点其实在本质上和汇改以来一直所强调的并无二致。

但无论站在升值或贬值哪一方,还是高举维稳旗帜,各方都有着各自的理由和逻辑。而2009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究竟将如何演绎,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一些经济学的理论,目前国内的货币政策及现阶段的国内国外的经济形势进行重点的分析。

三、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综合分析

1.理论分析

由于汇率决定机制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地由一个笼统的结论概括,所以我们将按照长期、中短期分别加以讨论。

(1)长期汇率决定的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PP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PPP理论)是最著名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任何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会调整到能反映这两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变动。这种理论认为两国货币之所以能够互相兑换是因为它们各自在其国内具有购买力,因而,两国货币的兑换率(汇率)应该等于这两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大小之比。

世界银行按1000多种商品价格计算的2005年美元兑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为3.4(1美元兑换3.4元人民币),它与世界银行2004年计算的1.9相比实际汇率更向购买力平价靠拢。2008年4月15日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各国概况》(CIATheWorldFactbook)估算的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3.51。但这个数值并不代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长期内要向3.51的汇率水平不断靠拢,而是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一种升值趋向,即今后几年内人民币有会温和持续升值的趋向。

(2)影响汇率中短期走势的因素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当资本具有流动性且银行存款是完全的替代品时,如果人们愿意继续持有手中已拥有的本币存款和外币存款的供给量,则二者的预期回报率必然相等。

从本外币存款利率的变动趋势上分析,虽然2008年12月23号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了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这已经是2008年9月以来央行第5次宣布降息。但考虑到GDP今年的增速的下滑和目前CPI下降速度,人民币存款利率仍然存在继续下调的可能性。而美联储2008年12月17日一举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0—0.25%区间,正式宣告了继上世纪90年代日本实行零利率政策之后,又一个西方主要经济大国被迫采取了同样的货币政策。美元利率再度下降的可能性被封死,但从中长周期的角度看,美国“零利率”政策只能是美联储的权宜之计,它注定不会长久。

所以,中短期从利率变动角度看,人民币汇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介于短期和长期之间)会趋于升值。

2.国内货币政策分析

2008年1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一条规定,要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个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

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考量目标,《若干意见》很明确的表达了要通过

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M2增速目标均为16%。如按《若干意见》里增速计算,2009年M2供应量17%的增速即意味着2009年贷款速度会很快增加,货币增速过快,货款增加过快,将会造成人民币供给大幅上升。并且随着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在今年的全面执行,银行贷款数额的强劲增长,2009年人民币将会面对一定的贬值压力。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研究分析.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

————————————————————————————————作者:————————————————————————————————日期: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用购买力平价分析发展中国家时要做修正。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期可能有较高的通胀率而其汇率并不按比例贬值。因为在经济起飞的一段时间里,发展中国家的非贸易品(住房,服务)的涨价幅度远高于贸易品的涨幅。第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可贸易品生产力的提高速度一般高于发达国家。这也是人民币未来可能趋强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利率平价对人民币走势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会越来越强。第四,中国应考虑在贸易项下基本平衡,在经常帐户下有赤字,在资本项下有盈余的格局来保持外汇供求平衡和汇率的稳定。第五,靠减少再贷款对冲中央银行买汇放出基础货币的余地已变得越来越小。可选择政策工具有:(1)用鼓励投资或放宽进口限制的方法适当增加进口;(2)考虑采取用部分自愿结汇的办法使一部分外汇分流在民间;(3)逐步使利率市场化,以减少由套利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4)考虑逐步开放资本帐户,稳步走向人民币全面可兑换。 1994年汇率并轨后,中国实行了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系,从而基本上消除了外汇黑市。官方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管理,官方汇率基本上等于在给定外贸和汇率政策下的市场均衡汇率。图1给出了1980—1996年人民币官方汇率。从总体来看,94年以来的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为稳定汇率,在1994—1996三年期间,我国中央银行平均每天净买入1亿美元。本文以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为主线来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基准及未来走势。 1.1994,1995,1996三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21.7%,14.8%,6.1%,美国这三年的通胀率平均为3%左右;为什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此期间非但不贬反而稳中有升?2.1994—1996三年期间,人民币存款利率远高于美元利率;为什么人民币还能升值?3.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国际收支对人民币汇率有那些影响?4.中国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关系如何?本文分五部分: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前三部分提供分析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基准,后两部分分析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一、绝对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指数之比。代表本国货币交换外国货币的比率——汇率,实际上代表的是用本国购买力交换外国购买力的比率。绝对购买力根据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在一篮子可比较商品上所具有的购买力的大小来解释汇率的决定。如果用E表示1美元合多少元人民币的人民币直接标价汇率,P$表示美国的价格水平,PRMB表示中国的价格水平,绝对购买力可用公式表述为:用购买力平价估算的结果差距很大。以《经济学家》期刊(1993年5月13日)所引用的估算为最高,1美元合1.5元人民币;以目前汇率折算的估算为最低,1美元合8.30元人民币。中国1995年的GDP为57733亿元人民币,如果1美元合1.5元人民币,那么中国1995年的GDP就约为38500亿美元,人均3200美元。这一数字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国(第一为美国)。很显然1美元合1.5元人民币高估了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然而,如果我们目前用汇率将GDP从人民币折算成美元,那么中国1995年的GDP只有6955亿美元,人均580美元。观察中国的生活水平(比如寿命,食品和服装消费,教育,医疗服务,住房等等),人均580美元又显然低估了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最早对中国经济实力进行购买力平价分析的是美国的克拉维

浅析人民币汇率变化原因及对经济影响

浅析人民币汇率变化原因及对经济影响 总论 汇率是国际金融的重要指标,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人民币汇率是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经济杠杆,也是实现和衡量我国经济内外均衡的重要指标。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经济增长状况;经济增长是决定一国货币价值的根本因素。一般而言,经济增长都会引起货币价值的上升,其原因在于: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率较高,人们对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状态产生信心,外国投资者必然踊跃前往该国投资,从而引起该国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收入增加,该国货币需求旺盛,币值自然上升。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收支的总和。在浮动汇率制下,市场供求决定汇率的变动,因此国际收支逆差将引起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则引起外汇汇率下降。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来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经常项目顺差近年来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这就潜在地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且在我国资本项目基本上是连年顺差的,外汇储备明显增加,这表明外汇市场上的供给大于需求,本国货币有升值的压力。 三:通货膨胀因素: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一般地,通货膨胀和国内物价上涨,会引起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影响,导致该国汇率波动。同时,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的下降必定影响其对外价值,削弱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人们会因通货膨胀而预期该国货币的汇率将趋于疲软,把手中持有该国货币转化为其它货币,从而导致汇价下跌。 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的差异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的主导因素,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基础。如果一国的货币发行过多,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就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使一国的货币在国内购买力下降,使货币对内贬值,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因为汇率是两国币值的对比,发行货币过多国家,其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减少,因此在该国货币折算成外国货币时,就要付出比原来多的该国货币。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对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人民币的相对币值也就是说其购买力在下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缓解。相反若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则美元的币值在下降,人民币的币值相对上升,人民币会有升值的压力。 四: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决定货币价值、货币购买力的首要因素。如果本国货币供给减少,则本币由于稀少而更有价值。通常货币供给减少与银根紧缩、信贷紧缩相伴而行,从而造成总需求、产量和就业下降,商品价格也下降,本币价值提高,外汇汇率将相应地下跌。如果货币供给增加,超额货币则以通货膨胀形式表现出来,本国商品价格上涨,购买力下降,这将会促进相对低廉的外国商品大量进口,外汇汇率将上涨。 五:国外环境的变化:(1)外国政府的政治压力:一些西方国际声称人民币价值

电大作业汇率调查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人民币短期汇率走势及其影响

电大作业汇率调查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人民币短期汇率走势及其影响

问题: 调查一月内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人民币短期汇率走势及其影响。学习者提交一份一月内汇率变化数据表(限任一自然月),并三言两语概括汇率走势。 答: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兑各币种中间价月平均汇率 2 4 6 8 10 12 9月7月5月3月1月

美元港元百日元欧元英镑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因此一国货币对其它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而人民币汇率就是人民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7月21日,人民银行突然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人民币汇率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改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变相升值2%,而且不再与美元挂钩。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人民币汇率一篮子机制就是综合考虑在中国对外贸易、外债(付息)、外商直接投资(分红)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并分别赋予其在篮子中相应的权重。具体来说,美元、欧元、日元、韩元等自然成为主要的篮子货币。另外,由于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等国与中国的贸易比重也较大,它们的货币对人民币汇率也很重要。 从图表中我们看到总体相对稳定的汇率除了人民币汇率单方向升值和贬值的选择以外, 保持相对稳定,也是当前汇率变动的一种选择,很可能也是在当前动荡的国

2000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及成因分析

2000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及成因分析 1、近十年人民币汇率走势 中国经济进入2000年后保持了高速而且稳定的增长,这期间人民币汇率整体上呈现出了两个主要的走势,第一阶段从2000年至2005年呈基本固定的走势,实际上这是由于当时实行的是固定汇率政策,第二阶段从2005年至今,这期间人民币实行了两次汇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上升。第二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阶段,分别是从2005年6月中旬至2008年6月中旬,这阶段中由于2005年实行汇改,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所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上升。2008年6月中旬第一次汇改结束,从此至2010年6月中旬的两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在1:6.8左右。2010年6月实行第二次汇改后,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下降,到2011年10月10日,也就是前天,已经跌破1:6.35,创历史新高。这种走势可以用下面的图表形象的表示出来: 2、人民币汇率变动成因分析 汇率变动的6大影响因素:经济增长,国际收支,货币供应量, 外汇储备,利差,通货膨胀

1)经济增长 进入2000年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年10%左右,国民总产值增长迅猛,同时国内通货膨胀率又较低,老百姓有很强的消费需求又有很强的购买力,使得人民币购买力增强。同时国外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日本2000年后经济持续低迷或负增长,从而使得人民币的购买力变得更强。 近20年中国GDP增速 2)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及货币供应量 进入两千年后,中国对美国的外贸呈连年递增的顺差形势,这导致了中国对美国的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因此外汇储备也逐年剧增。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美元的供应量的增加,从而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就会下降,导致人民币的升值。此外2011年,美国实行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实际上就是增加美元供应量,实行贬值,这也是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近30年中国外汇储备 3)利差 所谓利差理论,拿中美两国来说就是,中国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差额近似等于中美两国的利率差额。进入两千年以后,中国国民总产值迅速增长拉动需求和投资增长,投资回报率较美国更高,中美两国利差达到3%左右,根据利差理论,人民币会因此升值。 4)通货膨胀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货币汇率由二者的通货膨胀率决定,即如果中国通货膨胀率高于美国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如果通胀率低于美国则人民币应该升值。但是这一理论并不

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xx金融2xx 汇率(exchange rate,ER)又称汇价,是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是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比价。汇率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率、利率水平、市场预期都会影响汇率的制定,这些方面的变化会导致汇率的变化。同时,一国汇率的变化也会对该国经济造成影响。 通常汇率变化会影响该国的贸易收支、非贸易收支、资本流动、物价水平、利率水平、就业和国民收入等。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和对经济的影响都是我们该关注的问题。一下是对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影响的分析。 一、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目前,人民币面临着升值的预期。其影响因素有以下一些:1.国际收支状况变化。资本项目下的收支状况,对汇率影响是长期的、而且是双向的。资本收支顺差,短期可能引起本币的升值,但因为顺差是顺差国的负债、逆差国的权益,这种负债的积累必然又会导致本币的贬值。2.价格水平。目前我国的物价水平呈现上升趋势3.扩张性财政政策淡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可以刺激经济,增加产出和收入,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本国货币价值变化的影响却有着不同的作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本国货币贬值;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却会使本国货币升值。4.市场预期与投资市场的预期会影响一国货币对外汇价。目前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较强。但由于目前市场交易者在市场的投资还是比较谨慎的,外汇市场投资计划也比较理性,所以不会出现汇率大幅度升值的可能。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人民币汇率即使有微弱升值,但在参考“一揽子货币”和市场供求等因素的新机制下,人民币不会升值太多。人民币的大幅升值必然引

论1994年-2017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

论1994年-2017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由于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因此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中、短期呈现静态、长期呈动态的变化过程。汇率制度是货币比价一系列关系总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只不过是中国经济体制中关于外汇资源配置的一种价格机制,但反映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不仅涉及到国内经济主体之间,而且还涉及到国际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演变为一种国际政治关系。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1.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以前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的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但是,人民币名义汇率进行了一次性贬值,至1994年年初人民币元/美元下浮8.17人民币元/美元,同时,中行汇买价、中行钞卖价|汇卖价、央行中间价成同等趋势的下降。由于现汇的买入需要支付包装费、运费、保险费等费用,所以中行钞买价略低于中行钞卖价。 2.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在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为稳定货币不贬值,在多重压力下,最终选定了汇率不贬值,并逐渐演变为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因此,我国货币基本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现汇和现钞买卖价保持相对稳定。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入了制度性开放阶段,僵化的、事实上的钉住汇率制度也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2001年9月31日,现钞买价陡然上升到了819.38,比上个月上升了12.33。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再次市场化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必然结果。 3.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自公告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说明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钉住美元,人民币汇率在向更富弹性的方向转变。人民币的升值同时导致现钞和现汇买卖价持续下降,中行的尽管汇率水平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并不明显,这说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尚待进一步完善。

人民币汇率走势预期分析

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的预测 08金融学1班陈杰鹏145 一、人民币汇率回顾 (一)人民币汇改前历程 人民币从1949年到1952年用浮动汇率制度。 从1953年到1973年,以计划经济制度,人民币与美金有正式的挂钩,汇率保持在在1美元兑换2.46元人民币的水平上。 1973年,由于石油危机,世界物价水平上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频繁。为了适应国际汇率制度的这种转变与现实中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有利于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便于贸易,为国外贸易所接受的原则,人民币汇率参照西方国家货币汇率浮动状况,采用“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计算方法进行调整。 从1980年到1994年,中国大陆有双重汇率制度。1981年至1984年,初步实行双重汇率制度,即除官方汇率外,另行规定一种适用进出口贸易结算和外贸单位经济效益核算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该价格根据当时的出口换汇成本确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 1991年4月至1993年底。这一阶段对人民币汇率实行微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度调低,但仍赶不上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的变化。这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化与改革的特点是: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官方汇率逐渐向下调整。 人民币在1994年起与美元非正式地挂钩,汇率只能在1美元兑8.27至8.28元人民币这非常窄的范围内浮动。 (二)人民币汇改后发展历程 1.2005年~2008年 2005年7月21日19时,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美元/人民币官方汇率由8.27调整为8.11,人民币升幅约为2.1%。央行同时还宣布废除原先盯住单一美元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图1 人民币/美元汇率变动(2005.7~2008.9) 当初之所以选择2005年这个时机来改革汇率机制,是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外开放度提高,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化等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外汇占款不断提高,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发行票据对冲,提高了宏观经济调控成本,使得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成本上升。由图一可以看出,自从2005年人民币汇改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以来,逐步与美元脱钩,中国的高度发展的经济以及人民币升值的高预期可在图中展现出来。所谓“强国有强币”,而体现国民经济的重要指标就是GDP。我们可以直观得看出中国在05年到08年GDP处于稳健快速的增长状态下,经济发展迅猛。人民币的发行机制以及发行方式决定了其以GDP、CPI增长情况和经济周期等为依据。在这三年间,人民币一直处于单边的升值状态,这与GDP的快速增长和中国国力的日益加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2008年~2010年

近期我国汇率变动的原因及趋势分析

近期汇率变动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预见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趋 势 关于人民币近期的走贬,受制于强势美元的被动贬值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反应出了央行货币政策在适应内外部环境中所作出的适应性调整。元立方金服研究员认为, 一、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为了防风险,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基调就不会改变; 二、我国去杠杆带动的金融周期回落属于主动可控式的,货币政策的结构性特征仍将会比较明显; 三、6月中下旬以来人民币这轮快速贬值,很大程度上可认为是“补跌”,人民币后市不具备长期贬值的基础。 本文也将结合2018年6月27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8年第二季度(总第81次)例会发布的例会纪要内容以及结合当前经济形式,分析当前汇率变动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趋势。 当前汇率波动情况及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1.美元指数及人民币汇率变化

今年一月份到五月份,人民币汇率整体保持稳定,在三月份稍有贬值,但在四月份重新回归稳定,总体而言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从四月份下旬开始,美元指数走强,人民币略有贬值但是依然保持稳定,贬值幅度不大。但是,从六月份下旬开始,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贬值幅度超过美元指数的升值幅度,并不断刷新自去年8月初以来新低。先是在7月2日连破6.64、6.65、6.66、6.67、6.68、6.69六大关口,又在7月3日,连破6.70、6.71、6.72、6.73四大关口,离岸人民币突破6.73,在岸人民币跌幅超过700个基点,人民币贬值的速度仍然在加快。自6月13日以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最低已跌3400点,在岸人民币最低跌逾3100点,纷纷刷新去年8月初以来新低。 2.汇率大幅波动下,股、债市资产价格的走势变动

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问题: 调查一月内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人民币短期汇率走势及其影响。学习者提交一 份一月内汇率变化数据表(限任一自然月),并三言两语概括汇率走势。 首先,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来看,中央政府把20178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让住房回归居住功能,及如何防范金融风险上。而要做到这两点 一是要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转型,由投机炒作为主导的住房市场转型为以消费为主导的住房市场。对此,尽管政府职能部门一直在说,要鼓励居民的住房消费,但是对2016年房地产市场热点城市来说,如果不挤出房地产泡沫,不让房价下跌,而要保持房价稳定,要想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转型或回归到居住功能简直是天方夜谭,根本就不可能。而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转型,让房价下跌必然会在短期内冲击2018年GDP增长。根据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预计中央政府可能会放弃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让GDP增长目标在6.5%以下,长痛不短痛。如果这样房地产化经济将会调整,而房地产化经济短期调整必然会对GDP的增长带来冲击,而这种短期冲击也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较大的影响,人民币的贬值预期有可能在这过程中得以强化。 二是中央政府要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金融市场的去杠杆可能是2018年货币政策的主要倾向。对此,尽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8年仍然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但是这种稳健性与2017年货币政策相比,会处于偏紧的态势。在这种偏紧的货币政策下,有些资产泡沫可能会引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人民币汇率同样可能处于贬值的劣势地位。 三是当前中国防范金融风险的底线思维,尽管可以让中国货币政策当局及政府成为金融市场的主动监管者及参与者,可缓解金融市场所面对危机。但是这样做也可能让整个金融市场的道德风险充斥,逆向选择泛滥。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及市场投资者更是会进行更多更高风险投资,肆意扩张信用,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市场出现问题或发生危机,政府会来保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更是累积增多而是减少。这既不利于降低中国金融市场风险,也使得去杠杆的效果更差。从

2018年美元汇率走势怎样

2018年美元汇率走势怎样? 谢谢邀请!作为一名有态度的专业金融人,个人认为2018年美元走势依然会延续疲软的走势,继续呈现下跌的 态势。根据华尔街见闻行情走势,如下图,近期走势也确实如此,进入2018年之后,美元指数继续延续了17年的下跌趋势,从17年1月初开始截止目前,美元指数已经下跌超 过了10%。针对于美元指数,我估计很多人会很纳闷,为什么美联储17年不断加息,而且还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为什么美元指数不涨反跌,其实是有原因的,针对这个问题,正好也说明经济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它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不能只看一面,尤其美元指数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不能只看到美国方面对其的影响,更何况美元指数目前有6种货币的权重组成,其中欧元、日元权重排名前两位。所以我们需要重点分析欧元、日元方面对美元指数的影响。欧元权重57.6% 日元权重13.6 英镑权重11.9%加拿大元权重9.1% 瑞典克朗权重4.2% 瑞士法郎权重3.6%首先,随着全球主要经 济体和美国的利差缩小,美元的优势也在缩小。从经济数据上看,自11月以来,欧元区经济加速扩张,欧元区制 造业PMI创六年半新高,欧元区就业和通胀也升至多年高点。

欧元占的权重又是最大,所以美元指数尽管受到美国方面的利好,依然没能反应出来,欧元的强势是其很大的掣肘。随着日本、欧元区均上调经济预期,美国经济可能已不再遥遥领先于全球其他经济体。为维持全球经济稳定,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央行也在加快收紧货币政策,预计新兴市场货币兑美元汇率将上涨,美元或长期处于疲软状态。其次,投资者对于接下来美元加息预期降低,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利好美元指数也在去年被消化。要知道在17年,尽管美联储进行了加息,同时还执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美元指数依然呈现了明显的下跌态势,竟然17年存在利好,还下跌,那么进入18年,美元加息的预期明显更低,而且也不会继续出现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所以美元遭到投资者的抛售的可能性会更大。

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一)

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一) 摘要:2008年底,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回顾了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历史走势,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升降的利弊,阐述了人民币目前面临的各种压力,并做出2009年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总体基本稳定的预测。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人民币汇率开始了浮动的历程。在汇率改革进行的3年多的时间里,要说亮点,2008年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年。在这一年,持续了两年多的单边看涨年底终结;在这一年,贬值和升值的不同预期开始同时出现。这一切都让2009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充满了不可预期性。或许,这种双向预期的出现,才应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浮动”之义吧。 一、2008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简单回顾 2008年1月2号,2008年的首个交易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还只有7.2996。经过前3个月的快速走高之后,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跌破7.00关口,其后的5月和6月,人民币继续高速升值。 转折出现在7月份中旬。8月份,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下降。到了10月份,甚至出现了单月走势略有贬值的情况。12月初,人民币汇率更是出现了罕见的连续四日“跌停”。 2008年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金融促进经济发展9项措施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汇率列为继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之后,当前货币调控政策的三大手段之一。 截至2008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在2008年的累计升值幅度为6.37%,但是在年中最高的时候,这一数据已经达到了7.41%,期间震荡幅度之大可见一斑。 二、人民币汇率升降的利弊分析 1.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1)从利的方面看 ①一国货币能够升值,一般说明该国经济状况良好。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只有经济健康稳定地增长,货币才有可能升值。这种由经济状况良好带来的币值的稳中有升,对外资的吸引力是极大的。 ②中国仍然有居高不下的外贸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有看点的风景,因此货币升值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2)如果人民币升值,也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①人民币升值的经济效应就相当于全面提高了出口商品的价格。其后果当然是抑制了出口,这显然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②人民币快速升值会削减外国直接投资。如果人民币升值,那就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就得多支付相应额度的美元,其后果就是外资减少。 ③将导致失业增加。在中国,出口约占GDP的30%。如果本币升值,出口企业必然亏损甚至倒闭,从而导致失业,进而增加社会不安定的隐患。 2.人民币贬值的利弊分析 现阶段最新的物价、进出口等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尚在恶化,且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大幅走高并不合适,应该通过适当贬值来刺激出口。 (1)从有利的方面上看 如果本币贬值,那么外币的购买力就强,这样一定量的外币就可以购买更多本国产品,意味着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可以增加出口;另一方面,本币贬值,外国商品价格就昂贵,这样本国进口必然减少。所以,人民币贬值的结果是扩大了出口,抑制了进口,增加了贸易顺差,促进了经济发展。 (2)如果人民币贬值,也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①本币贬值对外会引起贸易摩擦,对内会引发通货膨胀,极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一)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一)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用购买力平价分析发展中国家时要做修正。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期可能有较高的通胀率而其汇率并不按比例贬值。因为在经济起飞的一段时间里,发展中国家的非贸易品(住房,服务)的涨价幅度远高于贸易品的涨幅。第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可贸易品生产力的提高速度一般高于发达国家。这也是人民币未来可能趋强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利率平价对人民币走势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会越来越强。第四,中国应考虑在贸易项下基本平衡,在经常帐户下有赤字,在资本项下有盈余的格局来保持外汇供求平衡和汇率的稳定。第五,靠减少再贷款对冲中央银行买汇放出基础货币的余地已变得越来越小。可选择政策工具有:(1)用鼓励投资或放宽进口限制的方法适当增加进口;(2)考虑采取用部分自愿结汇的办法使一部分外汇分流在民间;(3)逐步使利率市场化,以减少由套利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4)考虑逐步开放资本帐户,稳步走向人民币全面可兑换。1994年汇率并轨后,中国实行了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系,从而基本上消除了外汇黑市。官方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管理,官方汇率基本上等于在给定外贸和汇率政策下的市场均衡汇率。图1给出了1980─1996年人民币官方汇率。从总体来看,94年以来的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为稳定汇率,在1994─1996三年期间,我国中央银行平均每天净买入1

亿美元。本文以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为主线来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基准及未来走势。1.1994,1995,1996三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21.7%,14.8%,6.1%,美国这三年的通胀率平均为3%左右;为什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此期间非但不贬反而稳中有升?2.1994─1996三年期间,人民币存款利率远高于美元利率;为什么人民币还能升值?3.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国际收支对人民币汇率有那些影响?4.中国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关系如何?本文分五部分: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前三部分提供分析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基准,后两部分分析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一、绝对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指数之比。代表本国货币交换外国货币的比率──汇率,实际上代表的是用本国购买力交换外国购买力的比率。绝对购买力根据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在一篮子可比较商品上所具有的购买力的大小来解释汇率的决定。如果用E表示1美元合多少元人民币的人民币直接标价汇率,P$表示美国的价格水平,PRMB表示中国的价格水平,绝对购买力可用公式表述为:用购买力平价估算的结果差距很大。以《经济学家》期刊(1993年5月13日)所引用的估算为最高,1美元合1.5元人民币;以目前汇率折算的估算为最低,1美元合8.30元人民币。中国1995年的GDP为57733亿元人民币,如果1美元合1.5元人民币,那么中国1995年的GDP就约为38500亿美元,人均3200美元。这一

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会呈现何种趋势(精)

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会呈现何种趋势 2009-08-07 08:03:14 来源: 卓越理财跟贴0 条手机看股票2009年4月至5月,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显著变化。一方面市场流动性继续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3个月期LOBOR-OIS利差已经由2008年4季度的200个基点以上的水平回落至50以下的水平,正逐步接近正常水平,另一方面市场的风险偏好也在明显回升,表示市场对未来股市波动性预期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VIX指数已经由60下降至30附近,接近 20~30的正常水平。英镑、澳元、欧元汇率纷纷突破阻力位上行,资金由美元资产流出的趋势出现。可以说,市场对于金融危机的恐慌已经过去,对经济的触底反弹有所期望。但是,笔者认为市场对于经济的乐观预期是建立在不稳定的高流动性水平之上的,一旦目前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稍有变化,市场预期与金融市场将会出现大幅波动。 金融机构核心资本充足后,过高的超储率将回落至正常水平 理论上讲,流动性转好将使金融机构对流动性不足的担忧下降,存款类金融机构会主动降低超额储备率,而美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超储率不但没有随着市场流动性提升而降低,反而继续上升,由危机爆发时的5-10倍提升至5月份的15.7倍,且非借准备金占比由金融危机爆发时的-300%反弹至5月份的40%,这表示美国金融机构的自有资金正在逐步恢复,这主要是联储大量从金融机构手中购买证券使得金融机构手中流动资金充沛,但非借准备金占全部准备金比例还没有上升至90%以上的正常水平,主要是借入准备金和非借入准备金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的缘故,2009年5月仅借入准备金水平就达到法定准备金的10倍。 1 目前,制约金融机构降低超储的主要因素在于资本金并不十分充足,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有一级资本及一级核心资本监管要求,而目前美国存款类金融机构以普通股为主的核心资本尚处于缺乏状态。二级市场上金融股指数迅猛上涨意味着市场对于金融机构普通股的需求将会回升,金融机构募集普通股补足资本金仅是

结合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相关数据分析汇率的作用完整版

结合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相关数据分析 汇率的作用 答: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而人民币汇率就是人民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2005年7月21日,人民银行突然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人民币汇率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改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变相升值2%,并且不再与美元挂钩。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3] 人民币汇率一篮子机制就是综合考虑在中国对外贸易、外债(付息)、外商直接投资(分红)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并分别赋予其在篮子中相应的权重。具体来说,美元、欧元、日元、韩元等自然成为主要的篮子货币。此外,由于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等国与中国的贸易比重也较大,它们的货币对人民币汇率也很重要。 从图表中我们看到总体相对稳定的汇率除了人民币汇率单方向升值和贬值的选择以外, 保持相对稳定,也是目前汇率变动的一种选择,很可能也是在当前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人民币汇率最可取的改革思路。 一、人民币升值的带来的利益

1、一国货币能够升值,一般说明该国经济状况良好。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只有经济健康稳定地增长,货币 才有可能升值。这种由经济状况良好带来的币值的稳中有升,对外资的吸引力是极大的。 2、中国仍然有居高不下的外贸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有看点的风景,因此货币升值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3、有利于减轻外债还本付息压力,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未偿还外债还本付息所需本币的数量相应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外债负担。 4、 人民币升值可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有效地冷却过热的宏观经济。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国际上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引起经济过热、房地产泡沫扩大。而人民币升值正可以比较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5、人民币升值也有利于产业升级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改革,有利于产业向中西部贫困地区转移,有利于服务业与非贸易产业的发展。 二、人民币升值,也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1、人民币升值的经济效应就相当于全面提高了出口商品的价格。其后果当然是抑制了出口,这显然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2、人民币快速升值会削减外国直接投资。如果人民币升值,那就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就得多支付相应额度的美元,其后果就是外资减少。 3、将导致失业增加。在中国,出口约占GDP的30%。如果本币升值,出口企业必然亏损甚至倒闭,从而导致失业,进而增加社会不安定的隐患。 4、将导致外债规模进一步扩大。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将吸引大量资本流入中国资本市场,使我国的外债规模相应扩大。 5、 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资本市场上活跃的多为国际游资,这部分资金规模大、流动快、趋利性强,是造成金融市场动荡的潜在因素。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三、汇率的作用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货币供应量,利率和进出口比值之间存在长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用购买力平价分析发展中国家时要做修正。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期可能有较高的通胀率而其汇率并不按比例贬值。因为在经济起飞的一段时间里,发展中国家的非贸易品(住房,服务)的涨价幅度远高于贸易品的涨幅。第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可贸易品生产力的提高速度一般高于发达国家。这也是人民币未来可能趋强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利率平价对人民币走势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会越来越强。第四,中国应考虑在贸易项下基本平衡,在经常帐户下有赤字,在资本项下有盈余的格局来保持外汇供求平衡和汇率的稳定。第五,靠减少再贷款对冲中央银行买汇放出基础货币的余地已变得越来越小。可选择政策工具有:(1)用鼓励投资或放宽进口限制的方法适当增加进口;(2)考虑采取用部分自愿结汇的办法使一部分外汇分流在民间;(3)逐步使利率市场化,以减少由套利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4)考虑逐步开放资本帐户,稳步走向人民币全面可兑换。 1994年汇率并轨后,中国实行了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系,从而基本上消除了外汇黑市。官方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管理,官方汇率基本上等于在给定外贸和汇率政策下的市场均衡汇率。图1给出了1980―1996年人民币官方汇率。 从总体来看,94年以来的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为稳定汇率,在1994―1996三年期间,我国中央银行平均每天净买入1亿美元。本文

以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为主线来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基准及未来走势。1.1994,1995,1996三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21.7%,14.8%,6.1%,美国这三年的通胀率平均为3%左右;为什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此期间非但不贬反而稳中有升?2.1994―1996三年期间,人民币存款利率远高于美元利率;为什么人民币还能升值?3.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国际收支对人民币汇率有那些影响?4.中国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关系如何? 本文分五部分: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前三部分提供分析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基准,后两部分分析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 一、绝对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指数之比。代表本国货币交换外国货币的比率――汇率,实际上代表的是用本国购买力交换外国购买力的比率。绝对购买力根据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在一篮子可比较商品上所具有的购买力的大小来解释汇率的决定。如果用E表示1美元合多少元人民币的人民币直接标价汇率,P $表示美国的价格水平,PRMB表示中国的价格水平,绝对购买力可用公式表述为: 用购买力平价估算的结果差距很大。以《经济学家》期刊(1993年5月13日)所引用的估算为最高,1美元合1.5元人民币;以目前汇率折算的估算为最低,1美元合8.30元人民币。中国1995年的GDP为

欧元对美元汇率走势分析

欧元对美元汇率走势分析 金融1002班 1001981436 储娟 自1999年1月欧元问世以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总体走势呈U形波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下分别从三阶段分析欧元兑美元汇率的波动原因。 第一阶段(1999.1-2001.6):1999年1月至2001年6月是持续贬值阶段。欧元在其诞生的前三年内持续震荡贬值,欧元兑美元汇率一度从1999年1月底的1.137贬至2001年6月底的0.849,贬值幅度高达25.33%。 主要原因: 基本经济因素 1、国际收支因素:资本项目对汇率波动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贸易项目的影响。事实上,美元对欧元的持续升值就是大批欧洲资本及亚洲资本流向美国的结果。美国资本市场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较理想的收益,从而吸引了大量资本流人。 2、利率因素:美国与欧元区国家之间的利率差距是推动资金流人美国的重要因素。美国和欧元区的利率差接近2个百分点。同时,美国经济的强劲带动美股走强,也使得美元资产更具吸引力。 3、经济增长率因素:欧元对美元汇率出现上述走势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二者经济增长的巨大差距。自1991年4月起,美国进人战后延续期最长的经济持续上升时期,到2000年I1月,美国经济已连续增长了114个月。与美国经济增长相对应,欧元区经济有所恢复,但增长动力似乎弱于前者。同时,美国的就业率高于欧元区的就业率。由于这些利好因素的推动,美元汇率一路高涨。 4、通货膨胀因素:2000年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在2%左右,高于1999年同期的1.2%。较高的石油价格和欧元的疲软同时推动欧元区的通货膨胀上升,使得欧元一路走低。

市场心理预期和政治等因素 1、欧元启动时与美元比价不合理:1999年1月4日,当欧元进人市场时,欧洲中央银行为其制定的兑美元参考汇率为1:1.1665,在欧元出售的第一天欧元在1.183的价位启动并曾升至1.19 的高位。由于人们对欧盟经济实力估计过于乐观,对美国经济估计不足,欧元经历短暂的上涨后便一路走低。其次,在未实行统一货币之前,欧洲国家对美元的比价过高,相反,美国经济过热,美元却过低,这势必造成欧元在最初定价时回高于其实际价值。 2、市场对欧元顺利运作的疑虑:首先,欧元启动后的前3年是过渡期,在这期间欧元仅是“账面货币”,其究竟是强币还是弱币需要市场定位,受市场考验。其次,欧盟成员国文化差异及民族性因素,以及1992-93年曾爆发欧洲汇率机制危机,在欧元落实前,国际间有不少人因怀疑主要成员难以相互协调而对计划抱观望态度。 3、欧洲统一的货币政策对欧元的扶持力度偏弱:欧洲利率政策未能配合经济发展需要及漠视汇率水平,欧元成员国与央行对利率有争议。为了维持经济体内部物价稳定,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倾向于紧缩性,调高了银行利率。这一政策导致结构性经济失衡,影响了长期经济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乏力。在利率上体现为利率的长期下降。 4、经济体制相对欠活,单一市场尚待完善:美、欧市场经济的导向不尽相同,作为欧元区主要成员的德国、法国及意大利等国家,较强调社会凝聚力,有较多保障劳工及公民的机制和措施。这些措施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经济结构的灵活程度。另外,早于1987年,作为欧盟前身的欧共体已同意于1993年实施单一市场计划。单一市场的建立意味著区内的经贸壁垒进一步消除,有助提高增长动力。单一市场计划正式实施时,成员国仍未充份采纳欧盟颁布的有关单一市场的指令。同时,有关指令的执行也出现障碍,令单一市场的效益未能发挥。 第二阶段(2001.7-2008.6):2001年7月至2008年6月是大幅走高阶段。欧元持续贬值的走势彻底翻转,欧元兑美元汇率从2001年7月底的0.875一路震荡走高,并于2008年4月底攀升至1.602的历史峰值,其在8年间升值幅度高达83.09%。 主要原因: 基本经济因素 1、经济增长因素: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经济逐渐散发出增长乏力的状态,并逐步显示出经济危机。高科技产业泡沫破灭后的调整,使美国在20世纪90 年代连续8年的高经济增长因此止步。 2、国际收支因素:美国的财政赤字不断增加,至2004财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已上升到4130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根据美国财政部2005年1月10日公布的报告显示,在从2004年10月1日开始的2005财政年度头两个月里,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继续增加,总共为115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125亿美元增加了27亿美元。 3、财政赤字因素: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持续扩大,到2004年美国贸易支付差额赤字已达6650亿美元,占GDP的比例达到创纪录的5.7%。 从根本上说,美国“双赤字”(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的恶性膨胀必然使投资者对美元信心下降,进而导致美元贬值和全球货币汇率的调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