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赞思维导图初中思维导图2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 格式:ppt
- 大小:3.15 MB
- 文档页数:15
东尼.博赞亲自为您阐释思维导图(mind map)原题为:《全脑经营的革命——思维导图铸就财富人生》【嘉宾介绍】东尼·博赞先生思维研究领域的权威,脑力运动界的鼻祖,思维导图 (MindMap) 思维工具的创始人和推广者,具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以下是有关于他的简单介绍:著名大脑潜能和学习方法研究专家。
世界脑力运动发起人和推广者。
思维导图学习工具的创建者、研究权威和推广者。
思维导图在各领域应用的实践者、专家和推广者。
巨大国际影响力的知名人士。
【精彩看点】什么叫思维导图思维导图(mind map)包含三方面思维导图的特点脑图是怎么画思维导图(mind map)怎么运用思维导图的具体作用思维导图和财富的关系思维导图是否适合任何人(14:05:08) 主持人说: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的直播现在开始,我们今天直播的主题“全脑经营的革命——思维导图(mind map)铸就财富人生”,今天是有关于思维工具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充分利用人的大脑机能发掘自身潜在天赋,成为全社会科学家们共同的课题,东尼.博赞是著名的大脑潜能研究专家、脑力开发权威,他所创的思维导图(mind map)这一行之有效的思维工具。
(14:05:14) 主持人说:今天请东尼.博赞先生跟我们做这方面的分享,前四十分钟时间,在两点到两点四十东尼.博赞先生给我们做一个演讲,两点四十到四点跟我们网友做一个互动。
(14:05:23) 主持人说:请东尼.博赞先生跟各位网友打个招呼?(14:06:02) 东尼·博赞说:各位亲爱的中国朋友们、你们下午好,我非常高兴能够再一次跟我们中国的、东方的学习者,对智力开发有无限兴趣的爱好者,跟大家一起分享人类大脑开发的奥妙。
(14:06:53) 东尼·博赞说:首先我知道各位朋友,可能在在网上了解到思维导图(mind map)这样一个思维工具,也了解到我个人,世界各地很多的朋友了解我当时是为什么能够产生这样一个兴趣来发展思维导图,我想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学科思维导图学科思维导图的概念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刘濯源主任提出来的,它与有别于当前被广泛传播的博赞思维导图(由英国人东尼·博赞发明),博赞思维导图主要强调放射性思维而学科思维导图则更强调结构化思维。
虽然放射性思维与结构化思维都呈现出从中心向四周层层发散的思考形式,但本质却有很大不同。
博赞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维比较主张自由发散联想——围绕一个思维原点想到什么就写上什么,不太要求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想到即合理;而学科思维导图的结构化思维则强调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要求每个概念之间必须要有清晰明确的逻辑关系,才能用引导线将其连接起来,不能有没理由的连接。
所以博赞思维导图的绘制更随意,更自由,可天马行空,不受约束,学起来更容易,而学科思维导图的绘制更严谨,更规范,必须要按学科本身的结构、规律、特点来绘制,对绘制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学科功底有较高的要求。
也有人认为所谓“学科思维导图”其实是“概念图”(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提出),因为“概念图”也特别强调“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但刘濯源认为学科思维导图与博赞的思维导图及诺瓦克的概念图都有联系又都有区别,在形式上更像博赞的思维导图,而在内在联系上则更像概念图,因为学科思维导图确实采用了博赞思维导图的形式,而在内涵上则融入了概念图的逻辑思维理念。
当然,学科思维导并不仅仅是博赞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的简单结合,它还要求与具体学科的知识结构、发展规律及思维特点,甚至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结合起来。
为什么要提出“学科思维导图”的概念?为什么要提出“学科思维导图”这一概念呢?刘濯源说:“因为博赞思维导图并不直接适用于学科教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博赞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很多思维导图爱好者开始在各领域进行应用尝试,其中在企管培训领域传播的最为广泛,后来在教学领域也有不少应用实践及研究,思维导图在中国越来越热。
作为中国最早的思维导图应用研究者,刘濯源说自己曾经是博赞思维导图的忠诚拥趸,但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展开,他逐渐发现博赞思维导图所倡导的“自由发散式”思考并不适合学科教学,因为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己严格的知识结构及规律,不尊重学科本身的特点,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是行不通的。
《思维导图》--托尼.博赞大学二年级那年,有一天我昂首阔步,兴冲冲地来到图书馆,问图书管理员说,在哪儿可以找到一本谈人的大脑和如何使用大脑的书。
她立即指点我去医学图书部!我跟她解释说,我并不是想要动大脑手术,而只是想知道如何使用大脑。
她很客气地对我说,没有这样的书。
我万分惊奇地离开了图书馆。
跟身边的人一样,我也经历了大学生中间常见的“朝圣之旅”:我慢慢地意识到,学术著作阅读量不断增多,在所要求的思维能力、创造力、记忆力、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压力下,大脑开始屈服了。
而且,跟别人一样,我也体会到,不仅学习所得越来越少,而且一无所获的情况与日俱增。
记的笔记越多,越是用功学习,我的成绩反而越来越差!这两种情况,从逻辑上来说,无论哪一种都会把我引向灾难。
如果减少学习时间,我又不能吸收合适的信息,后果就是使我的成绩愈来愈差;如果更用心地学习,记更多的笔记,花更多的时间,转来转去还是会以失败而告终。
那天,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意识到,找不到所需要的书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件坏事,实际上反倒是件好事。
因为,如果没有这类的书,那我就碰巧找到了一个冷门,而这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却是异常重要的。
我开始研究了,只要是觉得有助于解决下列基本问题的知识领域我都要去走一趟:怎样知道如何学习?人思维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是最佳的记忆技巧?有哪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技巧?目前最好的阅读技巧有哪些?眼下有哪些最好的普遍思维技巧?有没有开发新的思维技巧或者一个总体方法的可能性存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学习了心理学、大脑神经生理学、语义学、神经语言学、信息理论、记忆和助记法、感知理论、创造性思维和普通科学。
我慢慢地意识到,如果让人类大脑的各个物理方面与智力技巧彼此协同工作而不是彼此分隔,则其发挥作用的效益和效率都会更高。
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可以产生极为重要和满意的结果:例如,只是简单地把词汇和色彩这两种大脑皮层技术合并在一起,就使我记笔记的效果大为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