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doc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doc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doc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doc

论文集收入。

另一个手段是案例分析。信仰或认知对外交政策结果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参与对外政

策制定者发挥作用的,因此在从认知视角对外交政策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一般采

取案例的方法,这些案例有对重要决策者一个人的研究,如研究较多的有对杜勒斯、基

辛格、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毛泽东等对其国家外交决策有重

大影响的一些外交决策者的研究;有对一个重要的决策群体进行的研究,如对前苏联共

产党核心信仰的研究(如行为准则),以及利用这样的方法对中国共产党信仰系统的研究

,对美国做出入侵古巴猪湾的决定和处理古巴导弹危机时的肯尼迪政府决策小组的决策

过程的研究,以及对杜鲁门和卡特政府决策小组的研究等;也有对精英群体,或知识分

子的研究,如沈大伟在《美丽的帝国主义》一书中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美国观的研究

等。(注:David

Shambough,Beautiful

Imperialism:China

Perceives

America

1972

—1990(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在探索信仰、认知与外交政策结果的关系时,有两种方法是经常使用的。一个是“过

程跟踪程序(process

tracing

procedure)”,这种方法追踪和研究决策者认知变化的

详细过程,比如说决策者的信仰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决策者接受和分析来自外界的信

息的,这种信息处理方式和结果导致决策者是如何判断形势

的,决策者根据这种对形势

的判断在决策过程中考虑了几种可能的选择,最后为何选择了最终的政策等

等。这种对

决策过程的详细的研究能够揭示出信仰、认知过程与外交政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causal

relation)。但是这种方法比研究决策过程的官僚政治更难,因为它需要更多更

详细,而且又都是更难以获得的材料,需要完全借助心理学的手段。因为信仰无形,认

识过程又看不见摸不着,对其发展变化更难把握。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在研究时

采取的方法之一,是运用跨领域的比喻和同一领域的类比,把看不见的或不容易理解的

现象和事物与一种一般人都比较熟悉的东西或事物相比,从而使人们更加容易理解决策

者的观点和看法。(注:Keith

L.Shimko,“Foreign

Policy

Metaphor:Falling`Dominoes’and

Drug`Wars’,”in

Foreign

Policy

Analysis,pp.71—84.)这种方法在

国际关系中常常被使用,比如,美国在冷战期间的“遏制”政策原意则是用容器(container)把苏联“装(contain)”起来,翻译为“遏制”。这里共产主义的苏联被看

作是一种哪儿低就往那里流的一种“祸水”,美国领导人对苏联的认识经过这样一个比

喻就非常清楚可见。人们比较熟悉的类似比喻还很多,如国际关系史中的“冷战”、“

多米诺”理论、军备“竞赛”、毛泽东的“纸老虎”的观点等。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之后

,美国政府则把伊拉克的入侵说成是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强奸”,这里显然是将之比做

现实生活中一种人们不能容忍的一种暴行,说明美国认为伊拉克的行为必须得到惩罚,

美国对伊拉克的打击是一种正义的行为。从克林顿政府开始,美国称一些他认为不负责

任的国家为“流氓国家”,则是把国家行为比作是一个生活中人们熟悉的“流氓”。这

些比喻都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使研究者能够把握研究对象对事物的认识及其发

展。

与比喻稍有不同但可以达到同样效果的是利用同一领域的类比。也就是把一些不清楚

的决策环境与历史上人们熟悉的事件或情节进行类比,从而使人们对新的模糊不清的形

势有一个相对清楚的认识。杰维斯在研究错误认识产生时说,“国际上以前发生的事为

政治家提供了广泛的可以想象的环境,使他能探测到(事物间的)基本模式和因果关系,

帮助他理解他的世界。”(注:Jervis,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International

Politics,p.217.)如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形势与历史上希特勒占领

捷克苏台德区后的形势进行类比,从而看到美国决策者对当时形势的“认识”和看法。

(注:Yuen

Foong

Khong,Analogies

at

War:Korean,Munich,Dien

Bien

Phu,and

theVietnam

Decision

of

1965(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如布什政府最近

用“邪恶轴心”把伊朗、伊拉克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比作二战期间的德、意、日

等,这样就可以看到美国外交决策者对这三个国家的认识。借用这样的方法可以理解一

些外交决策过程中决策者的认知心理过程。如美国决策者在做出对朝鲜战争进行干涉时

的认知过程通过几个比喻和类比则非常清楚了。首先,美国认为苏联是一个“邪恶帝国

”,是“祸水”,必须“装(contain)”起来(比喻);其次,朝鲜战争的爆发被认为是

莫斯科指导下的共产主义在全球进攻的一部分,这一点与事实是完全不符合的,因此可

以说是一个错误的认识(misperception);第三,在产生了这样的错误之后,美国决策

群体运用了一个非常错误的类比,也就是把朝战的爆发以及北朝鲜在战场上的优势比作

希特勒占领苏台德区,日本占领中国东北,意大利占领索马里等,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

,那就是绥靖。(注:杜鲁门在回忆录中叙述了他就是根据这样类比来看待朝鲜战争爆

发后的形势的。见Harry

Truman,Memoirs,vol.2,Years

of

Trial

and

Hope(Gardencity,N.Y.:Doubleday,1956),pp.332—333.)因此美国政府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导致了

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战争。

另一种方法则是“一致程序(congruence

procedure)”,也就是不研究决策过程,更

不研究决策者的心理过程,因此不需要有关决策者个人心理过程的详细材料,只需一方

面找出决策者的基本信仰,另一方面找出决策者国家的具体的外交行为,如果它们一致

了,就说明决策者的信仰对这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了影响。如沃克利用“行为准则”

模式对基辛格的研究。这种方法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但是,它只能回答对外政策决策

者的信仰与决策结果之间的相互联系(co-relation),而不能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更不能解释外交政策决策者的信仰与外交决策结果之间不一致的现象。M·赫尔曼提

出,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决策者是否对外交感兴趣,对周围环境是否敏感,以及是否有

外交的经历,或者是否受过相关专业的教育等三个变量可以解释领导者的信仰与外交政

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她通过对对外政策决策者的个性的研究试图建立起决策者信仰

外交政策结果的关系,解释为什么有时候决策者的信仰影响外交决策的结果,而有时

候则没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有的领导人的信仰影响其国家的对外政策,而有的领导人的

信仰则不发挥作用。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拟展开。(注:Margaret

G.Hermann,“Effects

of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al

Leaders

on

Foreign

Policy,

”in

Why

Nations

Act,p.57;Margaret G.Herman,Charles F.Hermann

and

Joe

D.Hagan,“How Decision

Units

Shape

Foreign

Policy:Development of

a

Model,”Paper prepared

for

the

1991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Political

Psychology,Helsinki,Finland,pp.4-5.)

认知的视角只是外交政策分析(从广义上说是对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的视角之一

。影响对外政策决策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外政策分析理论要求从多个角度和多个

层次来研究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及其对外交政策结果的影

响。但是由于认知的视角处于

影响外交政策的所有变量与外交政策结果的之间,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各个层次,特别

是随着对外政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视角对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

进行研究,包括对中国外交的研究。(注:研究中国外交的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Allen

S.Whiting早期对中国外交的研究《中国跨过鸭绿》(China

Across

the

Yalu:The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1960)和《中国深思熟虑的威慑》(The

ChineseCalculus

of

Deterrence,1975)都是采用传统的理性行为的方法,但在1989年出版的另

一本关于中国外交的书则是从认知这个角度来研究的。见China

Eyes

Japan(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类似的专著还有Gilbert

Rozman,TheChinese

Debate

About

Soviet

Socialism,1978—1985(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1987);Shambough,Beautiful

Imperialist.Yong

Deng

and

Feiling

Wang,eds.,In

the

Eyes

of

the

Dragon,China

Views

the

World(Lanham:Rowman Littfield

Publishers

Inc.1999).Gerald Chan,Chinese perception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London:Macmillan Press,Ltd.

,1999).)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cognitivestyle)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cognitivestyle)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例如:有人喜欢与别人讨论问题,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有人则喜欢自己独立思考。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差别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能力是指成就水平,而风格是指偏爱方式;其二,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达到的最高行为,而风格是指人们的典型行为;其三,能力是一种单极变量,有高低或好坏之分,而风格是指一种双极或多极变量,无高低与好坏之分。个体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儿童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认知风格可能会保持到成年。认知加工方式有许多种,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等。 一、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 威特金等(Witkin,1940)在垂直视知觉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了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即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不同依赖程度上。场独立性(field-independent,简称FI)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而场依存性(field-dependent,简称FD)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用隐蔽图形或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 figure test)可以有效地测量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人格差异。测验图形是由一种比较复杂的图形构成的,其中隐藏着一个简单的图形。测验时,要求被试迅速地从复杂图形中找出简单的图形。 在这个测验中,复杂图形就是一个“场”,对简单图形具有掩蔽的作用。场独立性的人能迅速找出简单的图形,说明他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不受或较少受到“场”的影响;而场依存性的人较难找出简单图形,说明他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不容易把简单图形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来。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差异,表现在心理活动的许多方面,在知觉、思维、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这种差异。整体说来,场独立性与场依

具身认知视角下A-STEM学习空间设计

无论什么时代,教学行为的发生始终无法离开两个要素而独立存在:其一是支撑教学行为实施的空间,其二则是指引教学行为展开的认知理论。认知论的发展是教学行为演进的动因,学习空间的发展则是教学行为演进的反馈。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研究者们和实践者们日益明显地感觉到建立在传统认知理论之上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空间在新世纪中的适应性存在严重不足。为了能够帮助受教育者更从容地应对时代的变化,吸收了脑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其他相关学科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教育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试图修补原模式不足的新理论。在这众多新理论中,受具身认知影响的跨学科融合教育理论在过去的10年间正愈来愈多地受到来自各界的认可。人们逐渐认识到,要实现未来社会中个体有价值的生存和存在,就必须要回到“身与心的关系”这一古老命题上来。通过重新建构一种新的关于身心关系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付诸教学实践和学习空间的设计中去,可见的未来中的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与时俱进。 一、具身认知理论的历史嬗变 认知理论关注的核心是“什么是真知”以及“如何获得真知”。而围绕着这两个核心关注点,意识到人类同时具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先贤们开始将如何理解“身体与心智”的关系作为建立“正确的认知论”的关键。由此,以“身体”代表形象的、主观的、经验的,而以“心智”代表抽象的、客观的、推理的,不同学派之间以“身心之争”为主线推动着认知论不断更新。 古典时期,虽然东西方哲学家们对于认知的涉身性的论述可谓百家争鸣,但受到当时研究条件的限制,在学术的主流上认知被普遍认为是离身的,也即“身心分离的”。赫拉克里特提出的逻各斯(logos)、毕达哥拉斯的理念论、柏拉图的相论等学说都显示出,古典时代的西方哲学家们对知识的所在与所来均持有与“身”无关的理念。“知识”被认为是天然而完美地存在于“神”那里,人经由身体所感知的知识则是真知被玷污的幻象。在这种理念下,人求知的过程被视为是一个不断超越身体、净化污染最终达到纯洁的飞升状态的过程。而在东方,“庄周梦蝶”“濠梁之辩”“杏坛讲学”等典故与“悬梁刺股”“废寝忘食”“专心致志”等成语也反映出,先秦显学大家的主要理论同样也更偏重于关注人的心灵与理思在形成认知上的作用。尽管在东西方古典时代末期的两位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与荀子——都在各自的学说中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认知与身体行为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分别对其师辈学说进行了修正,但他们关于认知涉身性的朴素论述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具身认知在当时还处于萌芽中。 进入近代,离身认知论在笛卡尔学说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达到巅峰。在笛卡尔的思想中,身体和心智仍被认为是完全分离的两个部分:心智是高级的,身体是低级的。身体被认为是一种障碍,是阻碍人们获得“真知”的消极因素。笛卡尔认为,因为人的身体是有局限的,故而通过人们身体感官所获得的知识都是片面的、虚幻的、缺陷的甚至错误的,真知只能通过完美的心智进行理性推理才能得到[1],他也因此提出了那句标志性的“我思故我在”。虽然如果我们抛开“什么知识才是真知”的争议,仅从“怎样获得知识”的角度来看笛卡尔的理论,就

论认知风格与第二语言习得

论认知风格与第二语言习得 摘要: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在语言学习中,拥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通常选用的学习策略有差异。学习主体的认知风格会给外语学习者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是学习模式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城中,语言学家对主要的认知风格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学习者的认知风格不同所具有的外语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同时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影响教育工作者教学方法的选取。 关键词:认知风格二语习得外语学习学习模式 0.引言 认知风格是与个性密切相关的是一种变量,即个人处理信息或处理任务的首选方式。不同的认知风格影响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换句话说,认知风格不同的人在语言学习中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因此最后的结果有很大差异。在心理学文献中已经发现了许多不同的认知方式,其中一些被认为是针对第二语言习得意义进行调查的。认知风格通常被讨论,就像它们是极性一样, 在现实中,人类更可能表现出一个极点或另一个极点的倾向,他们的认知风格测试的分数沿两极之间的连续统一排列。认知风格的研究中于1962年,心理学家维特金最先提出了场独立和场依赖的概念。于是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认知风格,因为钻研的角度有所不同,认知风格的分类和概念也就有所差异。认知风格具备理性和稳定性; 它与认知策略和个性密切相关,只表达个人的认知倾向,不表现智力或能力水平。因为智力是智力测验和学术测验之间的区别,只有一个维度,认知风格由极点描述。风格和能力显然不同,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是彼此关联的, 但在其他情况下,它们是不同的,认知风格逐渐由个人形成。一旦形成,就是具有稳定性,难以随着学习内容和环境而变化。 1.认知风格的类型及特点 1.1 场独立和场依赖 不同的认知风格是有差异的,依据这些差异,我们能够把认知风格分为两种,即场独立和场依赖,它们是人们处理客观世界信息的两种风格。人们对这些词的感知和理解有各种不同的见解,美国心里学家Witkino Witkin(1962)指出:在知觉活动中,取决于外部参考或受背景影响较大是场依赖特征。心理学中的场独立和场依赖是两种相反的信息处理方法,依赖领域的人根据社会参考决定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这些行为是以社会为导向,表现出沟通的技巧。然而,场独立者基于内部参考,以确定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他们非常感兴趣抽象理

社会认知理论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社会认知理论是在2O 世纪7O 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教育理论,9O 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在传统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加入了认知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 (1)三元交互决定论行为到底是由外部力量决定的还是由内部力量决定的,长期以来存在两种决定论:个人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个人决定论强调人的内部心理因素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环境决定论强调外部环境因素对行为的控制,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在于探讨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动态的相互决定关系。将环境因素、行为、人的个体因素三者看成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从而相互决定的理论体。其中,个人的主体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生理反应能力、认知能力等身心机能。所谓交互决定,是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每二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在三元交互决定论中,一方面,人的主体,诸如信念、动机等往往强有力地支配并引导其行为,行为及其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并最终决定思维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行为主体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主体特征如性格、社会角色等引起或激活不同的环境反应,再者,行为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是人用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人的需要而达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的手段,而它不仅受人的需要支配,同时也受环境的现实条件的制约。

(2)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他按信息加工的模式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分析,认为观察学习是由4 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组成的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产出过程、动机过程。注意过程指的是在观察时将心理资源开通的过程它决定着观察者选择什么样的示范原型;第二个过程是对示范活动的保持,要对示范活动进行保持就必须以符号的形式把它表象化,从而保留在记忆中,观察学习主要依存于两个表象系统表象和言语,其中,言语编码较之视觉表象在观察学习时更具有确实性;第三个过程是产出过程也就是把符号表象转换成物理形式的外显行为的过程;最后一个过程,动机过程是指观察着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由于某种诱因的作用而表现示范行为的过程。总之,观察学习只有在这四个过程都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三)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效验性的一种自我判断,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对新的问题产生兴趣并全力投入其中,能不断努力去战胜困难,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效能也将会不断的得 到强化与提高,相反,自我效能感差的人总是怀疑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遇到困难时一味的畏缩和逃避。 班卡拉认为,个体在活动中是通过四个方面的信息来获得或形成自我效能感的。实践的成功经验,实践成败经验即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成功经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反之降低自我效能感。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的效能信息,是指看到能力等人格特征和自己相似的他人,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的观察结果,能够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

结合当前国际局势,阐述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

浅析新时代外交政策 摘要:2013年以及过去的2012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战争告一段落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半岛安全不容乐观、中东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洲大面积军事冲突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纷争愈演愈烈。2013已经走过大半,我们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外交中国周边安全局势外交政策 一、中国新外交的提出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提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随后,这一理论不断在APEC、二十国财长会议上频频被提起。 我们看到从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中国不断完善着对自身、世界以及对外关系的认识,将“和谐”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作为2005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和谐世界”已渐渐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所指的目标不同。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内涵: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和谐

认知风格调查表

□认知风格 虽然教育者早就注意到学生们在学习风格(或可称认知风格)方面有很大差异,但苦于没有很好的测试方法。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所罗门(Barbara A. Soloman)从信息加工、感知、输入、理解四个方面将学习风格分为4个组对8种类型,它们是:活跃型与沉思型、感悟型与直觉型、视觉型与言语型、序列型与综合型,并设计了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学习风格量表,可以较好地进行学习风格的测试。你属于什么样的学习风格?不妨使用“所罗门学习风格自测问卷表”测试一下(https://www.doczj.com/doc/5710413052.html,/learningstyles/ilsweb.html)(链接),以确定你自己的学习风格。 通过所罗门学习风格自测问卷表,你测定的你自己的学习风格是(可填写): □控制点类型 说明:这个测验来自互联网,完全是趣味性的测验,并不反应真实情况。对于下面的每一个问题,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下面三题可每题做成选择后并提交,最后统计对于上述问题,选“1”多还是“2”多,对于这两个结果系统会给出相应的判断:如果你对于上述问题多选“2”,那么就说明你是一个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人;而如果你对于上述问题多选“1”,则说明你是一个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人。) 第一题: 1.人们生活中很多不幸的事都与运气不好有一定的关系。 2.人们生活的不幸起因于他们所犯的错误。 第二题: 1.想要知道一个人是否真的喜欢你很难。 2.你有多少朋友取决于你这个人怎么样。 第三题: 1.很多时候我都感到对自己的遭遇无能为力。 2.我根本不会相信机遇或运气在我生活中会起重要作用。 做完后提交的结果为以下两种的一个: ①如果你对于上述问题多选“2”,弹出:你是一个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人; ②而如果你对于上述问题多选“1”,弹出:则说明你是一个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人。 控制点是一个连续谱,一极是外控性另一极为内控性。请根据“理论学习”部分有关内外控制点的内容,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属于内部控制者,哪些地方属于外部控制者,并最终确定自己是哪种控制占主导因素(把此处实现为:网上填写并能够提交的方式或者是可以下载后上传的方式)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doc

论文集收入。 另一个手段是案例分析。信仰或认知对外交政策结果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参与对外政 策制定者发挥作用的,因此在从认知视角对外交政策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一般采 取案例的方法,这些案例有对重要决策者一个人的研究,如研究较多的有对杜勒斯、基 辛格、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毛泽东等对其国家外交决策有重 大影响的一些外交决策者的研究;有对一个重要的决策群体进行的研究,如对前苏联共 产党核心信仰的研究(如行为准则),以及利用这样的方法对中国共产党信仰系统的研究 ,对美国做出入侵古巴猪湾的决定和处理古巴导弹危机时的肯尼迪政府决策小组的决策 过程的研究,以及对杜鲁门和卡特政府决策小组的研究等;也有对精英群体,或知识分 子的研究,如沈大伟在《美丽的帝国主义》一书中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美国观的研究

等。(注:David Shambough,Beautiful Imperialism:China Perceives America 1972 —1990(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在探索信仰、认知与外交政策结果的关系时,有两种方法是经常使用的。一个是“过 程跟踪程序(process tracing procedure)”,这种方法追踪和研究决策者认知变化的 详细过程,比如说决策者的信仰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决策者接受和分析来自外界的信 息的,这种信息处理方式和结果导致决策者是如何判断形势

的,决策者根据这种对形势 的判断在决策过程中考虑了几种可能的选择,最后为何选择了最终的政策等 等。这种对 决策过程的详细的研究能够揭示出信仰、认知过程与外交政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causal relation)。但是这种方法比研究决策过程的官僚政治更难,因为它需要更多更 详细,而且又都是更难以获得的材料,需要完全借助心理学的手段。因为信仰无形,认 识过程又看不见摸不着,对其发展变化更难把握。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在研究时 采取的方法之一,是运用跨领域的比喻和同一领域的类比,把看不见的或不容易理解的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 ——解析当前国际形势,把握国家对外政策关键 网络工程0912班 2009811057 摘要:以对当前国际形势发展趋势以及特点的分析为切入点,体会当前国际形势的纷繁复杂,主要从世界经济复苏与风险、世界局部性战争、美霸权主义以及防恐新形势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把握时代的脉搏,看清国际形势。当面对国际形势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时候,我国将以更主动的姿态展开全方位外交,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主要从开展峰会外交、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以及积极参与解决热点和全球性问题展开外交。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复苏防恐新形势外交政策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 (一)、世界经济在调整中缓慢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 首先,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不均衡特征越发突出,全球复苏进程相对缓慢。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国家复苏乏力,亚洲、拉美和非洲经济增长较快,发展中国家发挥着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发达国家大规模刺激计划效用衰减,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受自身发展水平制约,不同程度地面临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填补全球需求缺口。 各主要经济体加紧反思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模式,围绕新的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不断加剧。美国政府将经济繁荣列为国家力量源泉,继推出“出口翻番”、“再工业化”和新能源发展战略后,又宣布基础建设投资计划,力图通过强化实体经济和出口能力重塑美全球竞争优势。欧盟提出转向知识创新经济,实现经济健康和绿色发展,增强欧盟经济包容性和社会向心力。日本公布“新增长战略”,将转向利用国内要素和扩大对外开放并举的需求引导型增长。同时,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仍面临自然灾害、流行疾病、能源资源、粮食和水资源短缺等发展瓶颈,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二)、世界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突尼斯总统本?阿里14日晚突然离境,携家人于15日飞抵沙特阿拉伯。首都突尼斯市14日晚至15日晨发生暴力事件,军队进入市区,维持秩序。本?阿里1987年接任突尼斯总统,于1989年4月正式当选。此后,他四次连选连任突尼斯总统,执政至今。这起戏剧性事件的导火索,是突尼斯城管“粗暴执法”,逼一名小贩自焚身亡,引发全国骚乱。,其多米诺骨牌效应更是波及到了北非、中东地区的多个国家,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从本次风波事件来看,北非、中东国家将进入内部纷争加剧的多事之秋,目前整个动荡局势还在延续,尤其是利比亚还在采取武力镇压,从而爆发了内战,国际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 摘要: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其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组织和表征信息的一种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本文简述了认知风格的分类及其理论整合。 关键词:认知风格分类理论整合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1],又被称为认知模式或认知方式,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并具有个性特点的态度与风格。对认知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 盛行于60、70年代,进入90年代以后,该理论研究日趋成熟,且在教育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思路出发,形成了很多关于认知风格的理论模型。 1 认知风格类型 1.1场独立——场依存型(Field Independence / Field Dependence) 场独立——场依存型研究归功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 A. Witkin 1916-1979)。该研究起因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飞行员们驾驶的飞机常在云雾中翻滚,导致他们丧失方位感而造成飞机失事。威特金等人采用棒框测验(Rod-Frame Test)、斜屋椅测验(Tilting room-Tilting chair Test)和转屋测验(Rotating room Test),用于对飞行员调整身体位置的线索(垂直知觉)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人们在判断垂直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主要依据自身平衡感来判断,有些则主要参照来自仪表的视觉线索,使自己的身体恢复垂直或使身体在座舱倾斜时仍保持身体垂直。基于这样的事实, 威特金提出了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的理论构想。场独立者倾向于凭借内部感知线索来加工信息,而场依存者在信息加工时倾向于以外部环境线索为指导。这里的―场‖指的是周围环境,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个体的感知。 1.2齐平——尖锐型(Leveling / Sharpening) 齐平——尖锐型是海奥兹曼等(Holzman & Klein)于1954年提出的[2]。是指迅速同化并忽略细节差异或者强调新信息的细节与变化,即个体将信息―吸收‖到个人的记忆中时表现出的差异。齐平性个体关注的是相同之处,下意识地排除了差异;而尖锐型个体喜欢寻找差异。齐平性个体倾向于将相似的记忆内容混淆起来,被记忆对象中的差异往往被丢失,或被弄得模糊不清。而尖锐性个体倾向于不将记忆中的事件相混淆,甚至夸大相似记忆内容之间的较小差异。 1.3 聚合——发散型(Convergent / Divergent)

多媒体认知理论

222多媒体认知理论 多媒体教学以多种方式的组合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它所呈现的知识生动活泼、具体形 象,改变了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更加直观地学习。但是,研究者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教学都优于传统教学。以往的多媒体教学界面设计主要基 于专家的经验或者设计者的思想,而不是基于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即以“设计者为中心”而 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并且逐渐意识到要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必须依据多媒体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来 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因此,多媒体学习理论也就成了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重要指导理论之一。 Mayer等人在双编码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针对该理论,他首先提出了三个前提假设,如表: 表2-1尊媒体学习认如理论的二个假没” ~~学月咅拥仃购个独工的信息加工通道,可分别加T视逆信息、听愛信息右跟痒战学习若亦进祎信息力II工时*每一个通道一次可同时加工的信息数歌足有限的胃注1诂圧汀信息加丨购-ft括了学 习肴对新情息的注意'对所选揮的主动加工 信息建/ ?致的心理表征,以及将此心理視征与相关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 多媒林呈规協觉记忆工柞记忆长时记忆 图2-3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该理论认为,多媒体教学信息主要以两种方式呈现,即语词和画面。图2-3提供了一个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模型,这个模型代表人类信息加工系统。教学信息以画面和语词的方式,通过眼睛和耳朵进入到学习者的感觉记忆中。学习者将感觉记忆中登记的语词信息和画面信 息有选择地贮存于工作记忆中。多媒体学习的主要过程发生在工作记忆中,在积极主动的意 识状态下,学习者将语词和画面分别组织成言语模型和图像模型,然后调用长时记忆中相关 的先前知识,最后将三者之间建立起相互的联系,最终实现信息的整合。上述信息加工过程 会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并且不遵循固定的步骤。该理论强调了:(1)在多 媒体学习中,画面和语词材料是在不同的加工系统中分开加工的。尽管信息是通过一个通道 进入信息系统,但是学习者也能够对信息的表征方式进行转化,从而使其能在另一条通道得 到加工。通过分析和转换,画面通道最终产生图像表征,而语词通道最终产生语词表征。(2)认知建构取决于学习者的主动认知加工。主动加工过程包括形成注意、组织新进入的信息和 将新进入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只有完成了主动加工的过程,学习者才能对新的知识 建立起心理模型,学习才是有意义的。(3)每个通道上一次加工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因此,若对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一次呈现太多的加工元素将会超出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而阻碍学习。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主要通过整合语词和画面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为了进一步研究多媒体对学

情境认知理论

一、对情境认知理论的理解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运用 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与建构主义大约同时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它试图纠正刺激反应和符号学说的失误。情境认知理论试图纠正认知的符号运算方法的失误,特别是完全依靠于规则与信息描述的认知,仅仅关注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的认知,忽视了文化和物理背景的认知。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和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总之,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影响着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开发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和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等教育技术的新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 1、情景认知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认知教学环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情境认知教学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 (3)采用情境认知理论教学促进教师职能转变 (4)情境认知教学环境有利于科研与教学互相促动互相渗透 教学目标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应主动利用经验和知识参与实践活动。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教学内容 不把教材作为一种目的,不把教材中的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而是一种素材教学的内容不仅包含课本知识,教师还要设计与所教课程相关的问题与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对问题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相应的能力。 教学过程 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然后才开始新内容的学习,而是把课题摆在学生面前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挥潜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与学习者,教师从知识传输的执行者转向学生知识学习的帮助者、参与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学评价 基于情景认知学习理论下的教学评价应该融入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密切相关的一部分,而不能割裂成两个阶段,评价的目标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应用适当的知识去解释问题,是否有利于学,以学习者为中心。 2、情景认知理论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良好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是不可能仅靠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情境化的职业实践的训练与熏陶,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练就职业技能的动力,只有在真实情境中经过实践的全程式学习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才

名词解释 外交政策分析

第三章 1,组织伦理之父——韦伯P88(207/255) 马克斯·韦伯(1864-1920)生于德国,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和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 其中官僚组织模式的理论(即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韦伯因此被称为“组织伦理之父”。(其行政组组织理论正是产生于德国企业从小规模世袭管理到大规模专业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同时,韦伯和泰勒、法约尔被认为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甚至有人将他与杜克海姆、马克思奉为社会学的三位“现世神明”。 2,韦伯的权力理论P88(276) 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来自传统或世袭的传统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的超凡权力,根据法律与规定的法定权力。在这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力中,传统权力的效率较差,因为其领导人不是按能力来挑选的,仅是单纯为了保存过去的传统而行事。超凡权力过于带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依据神秘或神圣的启示,所以这两种权力都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只有理性和法律的权力(合法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提供了谨慎的公正。 3,官僚制P89 (228) 作为韦伯组织理论的基础,官僚制在19世纪已盛行于欧洲。韦伯勾勒的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官僚制具有以下特征: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的结构是分层控制的体系;成员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成员有严格的资历限制和选用制度,并建立了奖惩与升迁制度;通过对成员的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提高工作效率。官僚制的提出,为行政组织指明了一条制度化的组织准则,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目前已经成为各类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 4,施耐德外交决策P90-93 (292) 施耐德从决策的视角研究外交政策,研究对象主要是“黑箱子”内部的决策组织和决策者个人的决策行为。由于研究内容涉及组织运作、官僚政治、认知心理等,被成为外交决策学的“大理论”。施耐德认为,研究外交政策的过程与研究其结果同样重要,对外交决策过程的研究就是外交决策学。他指出,外交决策的研究主题仍是民族国家,其主要概念有作为行为者的国家、目标、手段和情势;外交政策行为是职权范围、沟通和信息,动机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施耐德用系统分析法为外交决策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有两个支柱:决策组织的形态和互动;决策者的心理状态。这是这两个支柱内外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决策的最终形成。 5,研究框架P93 (232) 施耐德用系统分析法为外交决策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有两个支柱:决策组织的形态和互动;决策者的心理状态。这是这两个支柱内外各种变量之间的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_国际政治论文_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_国 际政治论文 ; 仰是很难变化的,但是处于边缘部分的因素则非常容易变化,并最终可能影响到中心信 仰的变化。在理论方面比较能代表这一时期成就的是杰维斯的《国际政治中的认识与错 误认识》。他在提出从四个层面上对国际政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决策者的 认识过程对外交决策,乃至国际政治的影响。如认知的一致性是如何影响外交决策的, 外交决策者又是如何从历史中学习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外交决策者对现实错误认识 的规律及其影响等等,进而提出了认知对研究外交决策和国际政治的重要性。他认为, “如果撇开决策者对世界的信仰和他们对其他人的印象(image),通常是不可能解释关 键性的决定和外交政策的。”(注:Robert Jervis,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p.28 .) 与此同时,一些对外交政策的研究也采用社会认知或图式理论的方法。如拉尔森对遏 制政策起源的研究,就是利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借用有关档案材料,对从二战结束前的 1944年到1947年冷战爆发这一段时间内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杜鲁门、哈里曼、贝尔纳 斯、艾奇逊等对苏联的认识发展过程进行的研究。他发现艾奇逊对苏联的认识基本上是 稳定的,而其他几个决策者对苏联的认识则经历了从盟友到对手乃至敌人的变化过程, 进而提出没有一种关于认知的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美国对苏

联政策的决策者的认知变化过 程。(注:Deborah https://www.doczj.com/doc/5710413052.html,rson,Origin of Containment:A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5).)罗赛蒂采取相同的方法对卡特 政府外交政策主要成员的信仰及其对外政策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指 出在上台之初,卡特政府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员卡特、万斯和布热津斯基的世界观是基本 一致的,都非常乐观。他们都不赞同尼克松、基辛格的权力政治和均势外交,认为那些 是不道德的,不能反映美国的价值观和美国外交政策的优势,希望与苏联建立一种和谐 的关系。但是随着苏联在全球扩张的升级,从第一次埃塞俄

认知风格的差异

认知风格的差异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最早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按照个人的独立性来划分,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独立型:有坚定的个人信念,善于独立思考,不易受他人的暗示,在困难和紧急情况下表现得沉着冷静,能独立的发挥自己的力量,甚至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顺从型:独立型差,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势,容易不加批判的接受别人的意见,按照别人的意见办事,在困难和紧急情况下惊惶失措。 后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根据场理论将人的性格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两种。前者也叫独立型,后者也叫顺从型。 场独立者的特点: (1)对外在线索不敏感,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较少的受暗示性。 (2)关注于概念和抽象原则 (3)容易完成需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成分和重新组织材料的任务,认知改组技能高。 (4)对他人不感兴趣,喜欢孤独的与人无关的情景 (5)行为是非社会定向的 (6)不善于社交,社会技能低 场依存者的特点: (1)更多的利用外在参照确定自己的行为 (2)具有较强的受暗示性和较少的独立性 (3)认知改组技能低,通常不易从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中摆脱出来 (4)对他人感兴趣,优先注意自己所参与的人际关系网络的状况 (5)社会技能高,善于社交。 与学习的关系: 第一,场独立性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场依存性学生一般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他们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 第二,场独立性者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而场依存性者则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他们难以从复杂的情境中区分事物的若干要素或组成部分。 第三,场独立性学生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性学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

一、外交政策分析认知视角的出发点冷战期间占国际关系理论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认为外交决策过程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过程,政府或者其主要的领导者在追求国家利益时是一个理性的行为者,在决策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所有决策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对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通过一个开放的过程选择能给国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策选择。这些学者认为,国际体系制约和影响政策的选择,个人很难对外交政策的结果有任何影响,不同个性的人在同样条件下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名字和面孔可能改变,但国家利益和政策则不会改变。用官僚政治模式研究外交政策决策过程的学者则认为,外交政策是在复杂的官僚机构中制定的,政策制定过程对效率的追求要求彻底摆脱个人的私心杂念,感情好恶,因此决策机制和过程限制和制约了个性发挥作用,过于强调个人的作用往往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辩证唯物主义在强调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前提下,也认为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非死板的、机械的反映,并不像镜子映照物体那样。人对现实事物的反映是同他长期形成的个人特点、知识经验、世界观等密切相联系的。人对客观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的过程不仅受到认知对象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主观因素,如信仰、需要、兴趣、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等的影响。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是与这样的辩证思维相一致的。这种视角因个人在冷战结束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冷战结束的方式而变得更为引人注目。这种认知个人,个性层次的视角理论、方法或模式通过对决策者及其信仰和认知过程的研

究来理解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在西方,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和研究外交决策者与外交决策结果的关系。有的侧重于对决策者信仰系统的研究,有的侧重于对决策者认识过程的研究,有的则侧重于对决策者的信息处理方式的研究,也有的学者则将精力放在对外交决策者个性的研究上。概括起来,这些学者认为决策者或者受到自己信仰的影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或受到决策者信息处理方法的影响,一般是比较封闭和保守的-,对外界的变化适应是缓慢的,或者对外界的变化有一种抵制态度,拒绝接受这些变化;或者认为决策者对形势的判断有时候是不准确的,决策者在对外政策的决策过程中往往受到错误认识的影响,或者是根据对现实世界的错误认识制定外交政策。这种方法强调对外交决策者及其认知过程的研究,认为不同的决策者参与外交决策可能会有不同的外交政策结果。从认知角度对国际政治的研究开始于1930年代。当时一些学者将一些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对外交决策的研究。他们中的大部分主要研究国家的特点,对战争的态度,公众感情对外交政策的影响等。如所谓的战争开始于头脑之中,就是说从发动战争者头脑中一产生发动战争的这种想法以后,战争的机器就开动了,而不是在战场上。但是由于这些学者缺乏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的背景,而现代含义上对国际关系的研究则刚刚开始,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缺乏对心理学的了解,因此这些研究并没有得到国际政治学者的接受。尽管如此,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理论一产生,就有不少学者将个人层次和认知的因素

国际形势变化和我国的外交政策分析

国际形势变化和我国的外交政策分析 第1题: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国际体系中的革命性角色。 A.正确 第2题:美国对于钓鱼岛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D.对自己有利 第3题:台湾及朝鲜半岛,()年清政府签署签《马关条约》,其中规定中国割让台湾给日本,并允许朝鲜独立。 B.1895 第4题:“极”即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的力量中心。 A.正确 第5题:随着多极化观念的形成,中国转换为一个在国际体系内追求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参与性和建设性的角色,并且将自己视为国际体系大国关系中的一支重要制衡力量。 A.正确 第6题:俾斯麦:“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A.正确 第7题:G9:俄罗斯的加入,但只参与政治事务的协商。 B.错误 第8题:中国在入常后对于国际体系作法是?() A.体制内重要分子 B.向中心位置的移动

C.参与管理者 D.维护者 第9题:外来大国战略因素的凸显和周边的固有矛盾相互结合,相互混杂,造成了矛盾的更加复杂,从而很难解决。 A.正确 第10题:小布什主要政绩:()。 A.反恐 第11题:钓鱼岛历来是中国的()领土。 A.固有 第12题:G8: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国家协调经济、能源、货币等各方面的金融政策组成的。 B.错误 第13题:东亚历史曾经存在以中国为政治和地缘核心的()秩序,即古代的东亚地区性的国际关系体系。 D.华裔 第14题:和平与发展时代是中国第()代领导人做出的重要战略判断。 B.二 第15题:毛泽东时代:第一世界:美国、苏联;第二世界:日本、欧洲、();第三世界:亚洲(日本除外)、非洲、拉丁美洲。 B.加拿大 第16题:钓鱼岛对于日本的含义?() A.钓鱼岛与日本政治大国化的目标密切关联 B.配合美国的战略东移

认知风格测验

(三)测量工具 本调查所采用的《认知风格镶嵌图形测验》是一个知觉测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8年的修订本)。测验要求被试者在较复杂的图形中找出并描绘出隐藏在其中的一个指定的简单图形,测验得分的高低反映了被试克服隐藏图形的知觉能力——即空间改组能力的强弱。场依存——场独立性的理论认为,场独立性的被试能够顺利克服隐藏作用而分离出简单图形,而场依存性的被试克服隐藏作用分离简单图形则相对比较困难。 该图形测验是为了了解个体认知风格的场依存——场独立性这一维度而设计的纸笔测验,它对文化背景没有要求(不同文化程度的被试者都可以完成)。它主要由测验说明和测验题目组成。其中测验题目又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9道题,这是为了让被试熟悉题型供练习而用的,不记成绩,但事先不告诉被试第二、三部分,各含10道题,是正式测验题,每道题下面都标出了要找出的简单图形号码,简单图形附在测验的最后一页。测验分数是以第=、三部分中正确画出指定简单图形总数记分,每题1分,最高应为20分。 根据场依存——场独立理论,在镶嵌图形测验中得分较高者应划为典型的独立于场的人,得分较低者应划为典型的依存于场盼人。在本研究中我们是以《认知风格镶嵌图形测验》给出的成人常模为依据,按照公式:标准分数z=(被试得分一相应常模团体的平均分)/相应常模团体分数的标准差和公式:T=50+10Z。计算出T作为认知风格的代表值,如果T值大于50则表明被试倾向于场独立性,其值越大(越接近80)独立性越强;反之,如果T值小于50,则表明被试倾向于场依存性,其值越小(越接近20),依存性就越强。 三、结果分析 (一)129位藏族成年人的认知风格 从结果可知,测查的129位藏族成年人总体认知风格的代表值T=55.7,说明他们的认知风格倾向于场独立性(T值大于50分)。其中男性的代表值T=52.6,女性的代表值T=58.2,说明被调查的女性的场独立性强于男性。 (二)不同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下藏族的认知风格 从结果可知,被测查的72位生活在海拔3000m~3500m主要从事农业的藏族成年人的认知风格倾向于场依存性(T值小于50分);33位生活在海拔3500m~4000m从事以多种经营为主的混合型生产方式的藏族成年人的认知风格倾向于场独立性(T值大于50分),其独立性最强}24位生活在海拔4000m以上的以游牧为主的藏族成年人的认知风格倾向于场独立性。 (三)三种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的被试在认知风格倾向上的差异性比较 该方差分析表由SPSS统计软件完成。 从表3的结果可知,三种不同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的被试在认知风格倾向上有极显着的差异。 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不同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的被试在认知风格的倾向上确有本质的差异,其中差异最为显着的是游牧与综合这一组。说明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是影响认知风格的重要因素。 四、讨论 从以上取得的测查数据,我们可得出三个有关藏族认知风格的重要结论: (1)129位藏族成年人总体认知风格倾向的代表值T=55.7,说明其总体的认知风格倾向于场独立性。也就是说,被调查的藏族成年人总体认知风格是倾向于场独立性。 (2)测查结果显示,女性的T值为58.2,男性的T值为52.6。这显示了一个特殊现象,即藏族成年女性的认知风格比男性更倾向于场独立性。 (3)藏族成年人总体认知风格虽倾向于场独立性,但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下其认知风格却呈现了明显的差异:反映海拔在3000m~3500m从事农耕的72位被试者的T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