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
- 格式:docx
- 大小:163.22 KB
- 文档页数:2
2017年AHA成人高血压指南十大热点(1 ) 高血压新定义:血压 > 130/80 mmHg 。
收缩压舒张压JNC7 2017 ACC/AHA> 160 或> 100 2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2 )成人高血压患者应筛查其他CVD危险因素: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体质差、不健康饮食、精神紧张和睡眠呼吸暂停。
(3 )成人出现下列特征的新发高血压或不能控制的高血压,应筛查继发因素:药物抵抗(》3 种药物),突然发生,年龄V 30岁,靶器官损伤,老年患者岀现DBP升高或低钾血症。
(4)非药物降压治疗方法包括:减重,健康饮食,限钠补钾,增加体力活动等。
低钠低脂以及多果蔬和谷类可以降低收缩压约11mmHg 。
(5)启动降压药物治疗时机:由血压水平和10年ASCVD风险共同决定二级预防SBP > 130mmHg 或DBP > 80 mmHg ;一级预防10-year ASCVD 风险》10%者,SBP > 130mmHg DBP > 80 mmHg一级预防10-year ASCVD 风险<10% 者,SBP > 140 mmHg 或DBP > 90mmHg(6 )降压治疗新目标高血压,已知CVD或10年ASCVD风险》10%,降压目标值为V 130/80mmHg高血压,没有CVD风险,降压目标值为V 130/80mmHg 为合理推荐。
7)随访:1 级高血压低ASCVD 风险者,非药物治疗3-6 个月复诊1级高血压高ASCVD风险(》10% )者,药物和非药物治疗1月复诊2 级高血压,非药物治疗联合2 种不同机制药物治疗,1 月复诊血压非常高者(》160 mm Hg DBP > 100 mm Hg ,)立即药物治疗并认真随访。
(8 )非药物降压治疗方法包括:减重,健康饮食,限钠补钾,增加体力活动等。
低钠低脂以及多果蔬和谷类可以降低收缩压约11mmHg 。
2017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降压目标值应低于140/90mmHg。
我国约有2.9~3 亿高血压患者,1/3 成人患有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第一危险因素,我国71% 的脑卒中和54%的心梗死亡与高血压有关。
在第二十八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文教授介绍了即将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7 年修订版)》的更新要点。
本文将分别就新指南的降压目标值、血压测量、药物治疗原则等更新内容进行介绍。
降压目标值本次指南修订最主要的关注点在于血压目标。
新指南经过20 余场专题研讨会,其中大部分是围绕高血压相关疾病的血压目标展开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1)一般高血压:<140 /<90mmHg;(部分130/80mmHg 上下)王教授提到,我国血压达标率低的原因之一,在于部分医生认为降压目标即是140/90 mmHg ,新指南建议一般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应小于140/90 mmHg ,部分可降至130/80mmHg 上下,这样即使出现波动也能维持血压在140/90 mmHg 以下。
(2)老年(65~79 岁):<150 /<90 mmHg。
如患者可耐受,则可降至<140 /<90mmHg;(3)80 岁以上:<150 /<90 mmHg;(SBP140~150mmHg)另外,新指南对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蛋白尿、冠心病、脑血管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作出了建议。
血压测量王教授提到,新指南在血压测量方面进行了重要推荐,尤其是推荐使用国际标准(BHS,ESH,AAMI)认证合格的上臂式自动血压计, 目前仍可使用水银柱血压计,但由于汞的环境污染,水银柱血压计将逐步被医用电子血压计取代。
药物治疗原则旧指南推荐高血压药物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但为提高控制率,实现血压达标,新指南修改为一般高血压患者应从常规剂量开始,而老年人仍从低剂量开始用药。
具体的药物治疗原则包括:(1)常规剂量开始(老年人小剂量开始):不达标者加量至足量;(2)合理联合用药:不同作用机制的联合处方,复方制剂;(3)尽量用长效降压药:每天口服一次,维持24 小时;(4)个体化。
2017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解读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为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高血压的防治管理水平,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指南。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对 2017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指南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高血压防治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基层医疗机构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与居民联系密切,能够提供长期、连续的医疗服务。
指南强调了基层医疗机构应承担起高血压的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等工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
在诊断方面,指南给出了清晰的标准。
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的重要手段,指南提倡使用经过验证的电子血压计或水银血压计进行测量。
对于首次测量血压升高的患者,应在不同日多次测量,以确认是否患有高血压。
同时,指南还强调了要排除白大衣高血压等特殊情况。
诊断时,不仅要考虑血压水平,还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的临床疾病等情况,以确定患者的危险分层。
治疗方面,指南提出了个体化的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危险分层以及其他相关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对于血压轻度升高(140-159/90-99mmHg)且无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可以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观察 3 个月。
如果血压仍未达标,则开始药物治疗。
对于血压≥160/100mmHg 或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立即启动药物治疗。
在药物选择上,指南推荐了五大类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合并疾病等,选择合适的药物。
例如,对于老年患者,CCB 或利尿剂可能更为适用;而对于合并糖尿病、蛋白尿的患者,ACEI 或 ARB 则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同时,指南还强调了单片复方制剂在基层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因其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270-《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版解读
(一)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解读(2017)
1、采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或符合标准的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量血压时,袖带下缘应在肘窝上()cm
A、0.5
B、1.0
C、4.0
D、2.5[正确答案]
E、4.5
2、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降压药物首选()
A、ACEI[正确答案]
B、β受体阻滞剂
C、钙通道阻滞剂
D、利尿剂
E、α受体阻滞剂
3、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的高血压患者,应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使LDL-C降至mmol/L以下()
A、3.5
B、4.1
C、7.5
D、1.8[正确答案]
E、5.2
4、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是指()
A、收缩压≥150mmHg和舒张压<80mmHg
B、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正确答案]
C、收缩压≥150mmHg和舒张压<90mmHg
D、收缩压≥145mmHg和舒张压<80mmHg
E、收缩压≥145mmHg和舒张压<85mmHg
5、ACEI降压药物易引起(),若无法耐受,可换用ARB。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与要点◆1.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每10个成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2亿;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
2. 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控制高血压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
3. 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区。
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4. 降压治疗要使血压达标,以期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总危险。
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140/90mm Hg以下;在可耐受情况下还可进一步降低。
5. 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由这些药物所组成的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
联合治疗有利于血压达标。
6.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
应根据心血管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措施。
应关注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7.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认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限盐、限酒、控制体重,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8. 关注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预防关口前移;重视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与诊治。
9. 加强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定期测量血压、规范管理、合理用药,是改善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根本。
◆1.我国人群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年人中有2人患有高血压。
2.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一些差异。
3. 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超重和肥胖将成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增长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
4.我国高血压患者总体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明显较低,分别低于50%、40%和10%。
◆1.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均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
【指南】2017我国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要点总结(上)——诊断和转诊当前,估计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达2.7亿,已成为我国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及长期随访管理工作,可早期识别出不适合在基层诊治的高血压患者并及时转诊。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的制定,可有效支持基层高血压管理。
基层高血压管理目标是降压达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具体管理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基层高血压管理流程图。
诊疗关键点:(1)血压测量“三要点”:安静放松,位置规范,读数精准;(2)诊断要点:诊室血压为主,140/90 mmHg为界,非同日三次超标确诊;(3)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4)治疗“三原则”:达标、平稳、综合管理;(5)基层高血压转诊四类人群:起病急、症状重、疑继发、难控制。
要点一:高血压诊断一、血压测量1.测量方式(1)诊室血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以诊室血压作为确诊高血压的主要依据;(2)家庭自测血压:作为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手段,也可用于辅助诊断;(3)动态血压监测: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采用,作为辅助诊断及调整药物治疗的依据。
2.测量仪器(1)选择经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或符合标准的台式水银柱血压计,定期校准。
(2)袖带的大小适合患者上臂臂围,袖带气囊至少覆盖80%上臂周径,常规袖带长22~26 cm,宽12 cm,上臂臂围大者应换用大规格袖带。
3.测量方法规范测量“三要点”:安静放松,位置规范,读数精准(图2)。
(1)安静放松去除可能有影响的因素(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饮咖啡或茶等,排空膀胱),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
测量时取坐位,双脚平放于地面,放松且身体保持不动,不说话。
(2)位置规范上臂袖带中心与心脏(乳头水平)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水银柱血压计也应置于心脏水平);袖带下缘应在肘窝上2.5 cm (约两横指),松紧合适,可插入1~2指为宜。
2017版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它不仅会给人体带来一系列的不适感,而且还会引发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伤,从而进一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对高血压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为了更好地指导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防治实践,中国高血压联盟于2019年发布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修订版》。
以下是本着此指南所解释的一些要点。
第一,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在静息情况下,患者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但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小儿、孕妇等,根据具体情况,这一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第二,高血压的危害高血压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心脏:可能会引起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
第二,脑:会引起脑出血、脑梗死等危害。
第三,肾:会引起肾功能损害,最终可能导致尿毒症等。
第四,其他器官:会引起视网膜出血、视力下降、下肢动脉硬化等。
第三,谁容易患上高血压?高血压的发病率很高,且风险与年龄、性别、遗传、饮食、生活方式、体重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下列情况会使某些人具有较高的患高血压风险:年龄偏大: 60岁以上的人易患高血压,女性更易受到影响。
饮食不健康:长期食用高油脂、高盐、高热量的食品,长时间吃快餐、速食等等,都会引起体内血压升高。
体重过重:老年人体重过重、超重、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缺乏运动:缺乏运动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们的生活一般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大部分时间都在座位上,这样也可能导致高血压。
第四,高血压的预防高血压的预防首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
下列措施可能有助于降低患高血压的风险:保持合理的饮食,注意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的营养摄入。
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
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避免吸烟和饮酒过量。
保持正常的体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五,高血压的治疗高血压的治疗需要根据病情,个别制定治疗方案。
在咨询医生处,会根据病情,制定对应的治疗方案,如调整饮食、控制体重、加强锻炼、进行药物治疗等等。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版高血压防治指南一、新趋势:“三低一高”问题仍严重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和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我国70%的脑卒中和50%的心梗患者与高血压有关,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一半以上患有高血压。
与此同时,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在部分省市,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25%。
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
其中,1.3亿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不知晓”);在“知晓者”中,有3000万人未治疗;而在治疗者中,约3/4未得到良好控制。
由此可见,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诊治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防控形势异常严峻。
二、新定义: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新指南强调,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常伴有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病。
目前,我国门诊高血压患者合并1个、2个、3个以上危险因素者,分别占11.6%、36.1%和35.5%。
高血压患者合并靶器官损害的比例较高:合并蛋白尿者占11.8%,合并血肌酐升高者占11.1%,合并左心室肥厚者占23.6%,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者占10%~25%。
因此,防治高血压应具有“整体观念”,要早筛查、早评估、综合干预。
三、新部署:强调“预防为主,战线前移”新指南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高血压的进展、降低血压、控制高血压并发症的危害,并降低高血压的病死率。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五大目标是:少吃钠盐——每人每日6克;控制体重——体重指数<24;规律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低脂饮食——每人每天食用植物油25克(半两)、肉类50~100克(1~2两)、蔬果500克,蛋类每周5个;戒烟限酒——彻底戒烟,少量饮酒(每天饮酒量的上限为白酒50毫升、葡萄酒100毫升、啤酒300毫升)。
四、部分修订危险分层指标在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中,去除了“C反应蛋白”,增加了“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
2017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我国有着庞大的患病人群。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防治基层高血压,2017 年国家发布了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
这份指南的出台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基层医疗机构是大多数居民接触医疗服务的第一站,指南为基层医生提供了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标准,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处理高血压患者,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效果和安全性。
其次,能够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通过规范基层高血压的防治管理,可以让更多的患者在基层得到有效的治疗和管理,减轻大医院的压力,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再者,对于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指南的推广和应用能够让居民更加了解高血压的危害和防治方法,促使他们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在诊断方面,指南明确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一般来说,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 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但需要注意的是,测量血压时要正确操作,测量前患者需安静休息 5 分钟以上,测量时要选择合适的血压计和测量部位。
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评估,指南强调了全面评估的重要性。
这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方式、心血管危险因素等。
通过综合评估,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面,指南提出了综合治疗的原则。
首先是生活方式干预,这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
建议患者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天不超过 6 克;增加钾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控制体重,BMI 应控制在185 239kg/m²之间,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要点基层高血压管理基本要求组建高血压管理团队依托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立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含助理公共卫生医师)等组成的高血压管理团队,在机构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通过签约服务的方式,按照本指南要求,为辖区内高血压患者提供规范服务,并获得相应报酬。
团队中的家庭医生为经国家统一考核合格的医务人员。
配置基本设备血压计:推荐使用经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允许使用传统的台式水银柱血压计。
血压计应定期校准。
不推荐使用腕式或手指式电子血压计。
其他应配备设备:身高体重计、血常规分析仪、尿常规分析仪、血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定期校准。
还需准备测量腰围的软尺。
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配备动态血压监测仪、心脏超声设备、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设备、胸部X 线检查设备及眼底检查设备等。
保障基本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配备下述五大类降压药,即:A:ACEI和ARB。
ACEI与ARB降压作用机制相似,应至少具备一种;B:β受体阻滞剂;C:CCB,即钙通道阻滞剂,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常用于降压;D: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常用于降压。
基层高血压管理流程诊疗关键点1.血压测量“三要点”:安静放松,位置规范,读数精准2.诊断要点:诊室血压为主,140/90mmHg为界,非同日三次超标确诊3.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4.治疗“三原则”:达标、平稳、综合管理5.基层高血压转诊四类人群:起病急、症状重、疑继发、难控制高血压诊断一、血压测量(一)测量方式1.诊室血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以诊室血压作为确诊高血压的主要依据;2.家庭自测血压:作为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手段,也可用于辅助诊断(家庭自测血压方法详见《手册》);3.动态血压监测: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采用,作为辅助诊断及调整药物治疗的依据。
(二)测量仪器1.选择经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或符合标准的台式水银柱血压计,定期校准。
2017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降压目标值应低于 140/90mmHg
我国约有 2.9~3亿高血压患者,1/3 成人患有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第一危险因素,我国71% 的脑卒中和54%的心梗死亡与高血压有关。
在第二十八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文教授介绍了即将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7 年修订版)》的更新要点。
本文将分别就新指南的降压目标值、血压测量、药物治疗原则等更新内容进行介绍。
降压目标值
本次指南修订最主要的关注点在于血压目标。
新指南经过20余场专题研讨会,其中大部分是围绕高血压相关疾病的血压目标展开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1)一般高血压:<140 /<90mmHg;(部分130/80mmHg 上下)
王教授提到,我国血压达标率低的原因之一,在于部分医生认为降压目标即是140/90 mmHg,新指南建议一般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应小于140/90 mmHg,部分可降至130/80mmHg上下,这样即使出现波动也能维持血压在140/90 mmHg 以下。
(2)老年(65~79岁):<150 /<90 mmHg。
如患者可耐受,则可降至<140 /<90mmHg;
(3)80岁以上:<150 /<90 mmHg;(SBP140~150mmHg)
另外,新指南对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蛋白尿、冠心病、脑血管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作出了建议。
血压测量
王教授提到,新指南在血压测量方面进行了重要推荐,尤其是推荐使用国际标准(BHS,ESH,AAMI)认证合格的上臂式自动血压计, 目前仍可使用水银柱血压计,但由于汞的环境污染,水银柱血压计将逐步被医用电子血压计取代。
药物治疗原则
旧指南推荐高血压药物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但为提高控制率,实现血压达标,新指南修改为一般高血压患者应从常规剂量开始,而老年人仍从低剂量开始用药。
具体的药物治疗原则包括:
(1)常规剂量开始(老年人小剂量开始):不达标者加量至足量;
(2)合理联合用药:不同作用机制的联合处方,复方制剂;
(3)尽量用长效降压药:每天口服一次,维持24小时;
(4)个体化。
指南背景与发布时间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提高,且脑出血的标化死亡率下降。
2015年的高血压知晓率达到51.5%,控制率达到16.9%,均比10年前的控制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见下表。
表1 我国三次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调查结果
本次指南修订执行国家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心下沉的方针,更加贴近我国高血压国情现状,即我国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不均衡,且我国为脑卒中高发区,治疗高血压主要目标是预防脑卒中,该点与西方国家不同,因此可以学习借鉴,但不提倡国内医生照搬西方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