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与新文学的萌芽(一)
- 格式:docx
- 大小:18.90 KB
- 文档页数:4
新文学小讲摘要:一、新文学的起源与定义1.起源:新文学运动2.定义:新文学的特点与主题二、新文学的发展历程1.初期:白话文的推广与应用2.中期:文学流派的兴起与竞争3.后期:社会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三、新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鲁迅:《狂人日记》、《阿Q 正传》2.郭沫若:《女神》、《屈原》3.巴金:《家》、《春》4.老舍:《茶馆》、《骆驼祥子》四、新文学的价值与影响1.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与突破2.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进步3.培养一代新文学作家与评论家正文:新文学小讲新文学,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阶段,起源于20 世纪初的新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的文学,以白话文为主要特征,强调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新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初期,新文学以推广白话文为主要任务,力图改变旧文学的繁琐、艰涩,让文学走向民间。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鲁迅、郭沫若等。
中期,新文学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各种文学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
后期,以社会现实主义文学为主导,强调文学要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推动社会进步。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巴金、老舍等。
在新文学的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 正传》揭示了人性的丑恶与愚昧,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的《女神》和《屈原》展示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
巴金的《家》和《春》反映了封建家庭制度的衰落。
老舍的《茶馆》和《骆驼祥子》描绘了北京市民生活的变迁。
新文学的价值与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新文学挑战了旧有的传统文化和观念,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新文学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问题,发挥了文学引领社会进步的作用。
最后,新文学培养了一代新文学作家和评论家,为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总之,新文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文化传播与新文学的萌芽(一)文化传播与新文学的萌芽(一)【内容提要】新文学的发生,在客观上经历了传教士——维新派士大夫——辛亥志士这一文化传播的三级跳过程,是域外文明的进入与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碰撞的结果。
文化传播媒介的平民化特质使文学创作者的身份普泛化、文学传播市场化、文学接受大众化,这是前所未有的变革。
文化传播这一过程为新文学萌芽造就了一个新知识群体,他们将民主、科学的文化思潮带给了新文学;与此同时的域外文学翻译带来了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使小说、戏曲由传统文学的婢女地位登上文坛的霸主宝座;自晚清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一直到新文学的萌芽,是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文化传播/平民化/知识群体/文学变革论及新文学的渊源,要么远祧明末,被认为是“童心说”、“性灵说”的张扬(注:参见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30页,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要么被说成是新文化运动干将努力为之的结果(注:参见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学术文集》150页,中华书局1993年9月版。
)。
而对距此不到10年的维新派的作用言而慎之,认识不够,即使有人谈及,也多从文学改良与挽救清政府衰亡之命运方面入手。
不仅如此,更少有学者对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学革新主张与新文学的形成关系作出恰当的历史评价。
这一切都影响了对新文学源流、成因及其特质的准确把握和认识。
为此,本文立足晚清民初域外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和对话的历史背景,从文化传播和文化参与的视角来探讨新文学萌芽的要素。
新文学的发生,不是20世纪初一帮留学生振臂一呼,于一朝一夕发动起来的,它在客观上经历了传教士——维新派士大夫——辛亥志士这一文化传播的三级跳过程,是域外文明的进入与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碰撞的结果。
晚清十字军东征带来的剑与火在刺伤国民自尊的同时点燃了域外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的导火索,士大夫们从拒斥、犹豫中开始反思,文化“开启民智”、文学救国的烽烟四起。
之后的辛亥革命中,一股激进的文化革新思想几乎与如火如荼的革命同时成长,势如破竹。
民国时期中国新文学的兴起与发展研究民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战争频繁,政治风云变幻。
但在这样的环境下,新文学却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文化现象之一。
本文将探讨民国时期新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并重点分析其中的几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第一章:新文学兴起的背景在19世纪末,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教育、经济的停滞,受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压力。
中国开始尝试接纳西方文化,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逐渐渗入到中国人的意识中。
与此同时,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这个历史事件改变了中国社会结构,也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生代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方式,新文学应运而生。
第二章:新文学的主要特点新文学主张以描写现实生活为主,倡导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推崇思想解放和创新。
新文学一方面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学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注重西方现代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其实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
其中,小说尤为重要。
第三章:鲁迅——新文学的先驱者鲁迅是新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其批判现实的作品成为新文学的先驱者。
主要代表作为《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
这些作品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并揭示了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思想相冲突的矛盾。
第四章:胡适与魏巍——新文学的主要代表胡适和魏巍是民国时期新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均在文学领域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
胡适主要创作“五四”运动前的自然主义作品,而魏巍则创作了一批具有强烈自由主义色彩的小说。
他们的作品给中国文学带来新风貌,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五章:新文学的意义与影响新文学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趋势和人们思想解放的态度。
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使中国文学逐步走向现代,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认可。
第六章:结语民国时期的中国新文学在短短的时间内呈现出了繁荣的局面。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名词解释中国新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涌现的、具有新意识、新精神和新表现形式的文学作品。
它是一种与传统文学相对应的文学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源流名词一:新文学新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此前,中国文学受到古典文学的严格限制,以传统文体为主流。
新文学的诞生打破了旧有的文学观念和形式,追求思想解放和艺术创新。
它突破了传统文体之外,引入了西方文学思潮,开启了中国文学的新篇章。
源流名词二: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是新文学的核心特征之一。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思想被束缚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政治意识形态之中。
新文学倡导个人自由、思想独立和精神解放,开拓了思想的边界,让作者能够表达个人的真实感受、情感和思考,呈现多元的社会形态和思想观点。
源流名词三:艺术创新艺术创新是新文学的重要追求。
传统文学以既定的文体为主,而新文学突破了这一限制,引入了多种文体和写作风格。
一些新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相继出现,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
新文学还注重感受生活的真实、反映社会问题,以及以文学的形式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源流名词四:时代特征新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在书写上紧密联系现实社会,关注并反映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变革等。
新文学作品的主题涉及到当代人的生活困境、价值观冲突、心理状态等,展现出鲜活的现实感,与时代脉搏共振。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名词解释就是对中国新文学的起源、核心特征、艺术追求和时代表现进行的解释。
它代表了中国文学在20世纪以来的新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文化传播与新文学的萌芽文化传播与新文学的萌芽(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内容提要】新文学的发生,在客观上经历了传教士——维新派士大夫——辛亥志士这一文化传播的三级跳过程,是域外文明的进入与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碰撞的结果。
文化传播媒介的平民化特质使文学创作者的身份普泛化、文学传播市场化、文学接受大众化,这是前所未有的变革。
文化传播这一过程为新文学萌芽造就了一个新知识群体,他们将民主、科学的文化思潮带给了新文学;与此同时的域外文学翻译带来了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使小说、戏曲由传统文学的婢女地位登上文坛的霸主宝座;自晚清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一直到新文学的萌芽,是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文化传播/平民化/知识群体/文学变革论及新文学的渊源,要么远祧明末,被认为是“童心说”、“性灵说”的张扬(注:参见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30页,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要么被说成是新文化运动干将努力为之的结果(注:参见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学术文集》150 页,中华书局1993年9月版。
)。
而对距此不到10 年的维新派的作用言而慎之,认识不够,即使有人谈及,也多从文学改良与挽救清政府衰亡之命运方面入手。
不仅如此,更少有学者对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学革新主张与新文学的形成关系作出恰当的历史评价。
这一切都影响了对新文学源流、成因及其特质的准确把握和认识。
为此,本文立足晚清民初域外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和对话的历史背景,从文化传播和文化参与的视角来探讨新文学萌芽的要素。
新文学的发生,不是20世纪初一帮留学生振臂一呼,于一朝一夕发动起来的,它在客观上经历了传教士——维新派士大夫——辛亥志士这一文化传播的三级跳过程,是域外文明的进入与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碰撞的结果。
晚清十字军东征带来的剑与火在刺伤国民自尊的同时点燃了域外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的导火索,士大夫们从拒斥、犹豫中开始反思,文化“开启民智”、文学救国的烽烟四起。
新文学小讲
【最新版】
目录
一、新文学的概述
二、新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三、新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四、新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正文
新文学是指我国近现代文学的一个阶段,主要指 20 世纪初至 1949 年之间的文学创作。
在这个时期,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封建社会走向民主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状态迈向民族独立和解放。
这些社会变革为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动力。
新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当时,梁启超、严复等一批有识之士,倡导“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试图通过文学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20 世纪初,陈独秀、鲁迅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学在这个运动中应运而生。
新文学的代表人物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风格。
鲁迅的《狂人日记》、《阿 Q 正传》等作品,通过揭示社会弊端和民众疾苦,呼唤民众觉醒;郭沫若的《女神》等作品,歌颂人民的力量和民族的自豪;茅盾的《子夜》等作品,深入描绘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巴金的《家》、《春》等作品,关注青年成长和人性解放。
新文学对我国文学的影响和贡献是深远的。
首先,新文学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格局,开创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重的创作道路。
其次,新文学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众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人民性。
再次,新文学强调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新文学是我国近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中国现代文学史2014年10月自考真题及答案一单选1.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A.1915年B.1916年C.1917年D.1919年正确答案C知识点名称"五四"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难易程度简单讲解“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统计刷题次数 : 10761 错误率 : 38%2. "五四"时期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小说《荆生》作者是()A.陈西滢B.章士钊C.吴宓D.林纾正确答案D知识点名称"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难易程度简单讲解林纾写了<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
又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咒骂文学革命人物。
统计刷题次数 : 7803 错误率 : 43%3. 下列不属于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群的是( )A.许钦文B.许杰C.萧军D.王鲁颜正确答案C知识点名称20年代现代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难易程度一般讲解乡土文学作家群崛起于1923年左右,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废名、许钦文、彭家煌、许杰、蹇先艾、台静农等。
统计刷题次数 : 9894 错误率 : 51%4. 对李金发诗歌影响最大的外国诗人是()A.惠特曼B.泰戈尔C.波特莱尔D.歌德正确答案C知识点名称"象征诗派"与李金发诗歌创作难易程度一般讲解他的诗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魏尔伦等人影响。
统计刷题次数 : 6222 错误率 : 67%5. 塑造章秋柳形象的小说是()A.《幻灭》B.《虹》C.《动摇》D.《追求》正确答案D知识点名称<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难易程度困难讲解<追求>写的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悲剧。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浅谈新文学运动一.新文学运动的产生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但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蓬勃发展,使民主的思潮势不可挡。
同时,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增强,以及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面对尊孔复古的谬论,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革命运动的高涨,新文学运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就。
二.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诞生了一大批专门的文学团体和文艺刊物,文学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发展,以及新文学作品的不断涌现。
文学革命初期,几乎没有研究宣传新文学的团体和刊物。
1921年到1923年,新文学团体和文艺刊物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全国有40多个文学社团和50多种文艺刊物。
其中影响较大的和存在时间较长的是“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及其所创办的刊物。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运动中出现最早的一个文学团体,由沈雁冰、郑振铎、许地山、周作人朱希祖等人于1921年1月在北京发起成立。
该组织是一个比较松散的文学团体,主要为联络感情,增进知识而成立,所以无统一的纲领和文学观点。
但在创作方法上都趋于写实,即文学要反映时代精神,表现社会和人生,反对为艺术而艺术。
“文学研究会”成立后,曾对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已经出版了11年的《小说月报》进行改革,使它成为新文学的第一个纯文艺刊物。
此外“文学研究会”咳创办了《文学旬刊》、《诗》月刊、《戏剧》月刊等。
“文学研究会”汇集了中国当时许多著名作家,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一个著名的文学团体“创造社”由郭沫若、郁达夫、郑伯奇、田汉等人于1921年7月在上海发起成立。
其成员大多数为留学生,他们长期旅居国外,对帝国主义有较深的感受和了解,同时对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的落后极为不满,所以在创作上激越悲愤,尤为强调作家的自我表现,提倡灵感和天才,都趋于浪漫主义。
1920-1937: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共3篇1920-1937: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11920-1937: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1920-1937年间是中国文化史上风起云涌的年代,诞生了许多新思潮和新文学。
在中学国文教育中,新文学也逐渐受到重视。
当时的新文学主张“白话文运动”,即从文学上推崇白话,反对文言文的专制,提倡通俗易懂的语言。
他们认为,文学应该服务于人民,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一小群人的审美需要。
新文学家们以自己的文学实践证明了白话文的魅力和生命力。
在中学国文教育中,新文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眼界、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此期间的高中国文教材中,经常会选入新文学作品,如郁达夫的《春蚕》、茅盾的《子夜》等等,这些作品让学生接触到了新思潮和新文学的精髓。
除了教材上的引入,新文学家们也亲自踏进了中学校园,参与国文课堂的教学,以自己的文学实践启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比如,胡适在北大附中任教时,他就亲自搞“白话文课”,尝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古诗文,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接触到文艺的魅力。
一些新文学作家还亲自来到中学校园演讲,与学生交流文学创作的心得。
茅盾在学生中间的演讲尤为著名。
茅盾告诉学生们,写作要善于发现生活中鲜活的细节,“细节是文学灵魂的体现”。
他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获取文学素材,强调作者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不做别人的“跟屁虫”。
通过新文学作家们的讲解和鼓励,很多有文学天赋的学生开始尝试自己的文学创作。
在一些高中的文学社团和文学课堂里,学生们开始写出自己的白话散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感受。
当然,新文学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传统的教育家认为,新文学过于追求通俗易懂,弱化了文学的内涵和艺术性。
他们认为,高中生应该接触到优秀的文艺作品,而不是为了追求流行而牺牲文学的精神内涵。
不过,无论观点如何,新文学对于中学国文教育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它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关注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视界和创作思路。
文学史知识:新派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新派文学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逐渐兴起,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标志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也表明了文学作品从传统的文艺范畴中解放出来的趋势。
本文将从新派文学的兴起、创作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新派文学的兴起新派文学的兴起始于20世纪初的中国,这个时期正处于政治风云变幻之中。
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活动不断地刺激着文化与思想的变革和创新。
同时,欧洲现代派文学的移植和介绍也逐渐影响到中国,这才使新派文学的兴起成为了可能。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进,中国文人开始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省,以及学习西方文化的方式,来重新审视文学的内在价值。
他们追求文学的自由、开放、个性,进而反抗传统文学的束缚,倡导新的文学思潮与文学形式。
二、新派文学的创作特点新派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文化、思想和审美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学所追求的不同,这也让新派文学的创作特点具有了显著的区别,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几个特点如下:1.风格现代化。
新派文学的创作风格强调现代性,追求简洁、明快、轻盈、新鲜、特异,采用流行语言,并运用现代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手段,如交叉式叙述、碎片化结构等等。
2.内容现代化。
新派文学的创作内容表现了当代社会生存状态以及个体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作品常常关注个体经验,以个人际遇、人性行为为话题,呈现出个性化与私密性的追求。
3.挖掘自我。
在新派文学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作家把自我感受以及自身价值观固化在作品之中。
这种不断探索自我的表现,成为了新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新派文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到了20世纪30年代,新派文学已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社群之一,其影响力还扩散到了整个东亚地区。
同时,新派文学和独立文人的艺术实践已经在中国的文学发展方向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通过新派文学的推动,中国晚清文学逐渐实现了从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型。
文学史常识普及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中,文学史常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文学史常识,可以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趋势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来普及文学史常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领域。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为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陈独秀提出了“新文学”的口号,呼吁摒弃传统文学的束缚,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创新。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现代文学逐渐崭露头角。
一大批优秀的作家纷纷涌现,如鲁迅、郭沫若、胡适等,他们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呈现社会现实、批判封建传统,引领着中国现代文学的潮流。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鲁迅,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矛盾与问题,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在兴起后,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发展。
在20世纪初的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汲取了西方文学的营养,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风貌。
康有为、梁启超等新思潮的代表人物提倡变法与启蒙,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这一运动是留学生与社会青年的爱国行动,积极反对封建文化的束缚,倡导民主与科学。
在这一运动中,一些杰出的青年才俊如胡适、周作人等开始从西方文学中汲取新鲜血液,倡导文学的个性化与时代化。
中国现代文学在20世纪上半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逐渐形成了多个文学流派。
鲁迅的“鲁迅体”与巴金的“巴金体”等都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鲁迅的散文、茅盾的小说等作品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文学史常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文学史常识对于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与发展至关重要。
文化传播与新文学的萌芽(一)【内容提要】新文学的发生,在客观上经历了传教士——维新派士大夫——辛亥志士这一文化传播的三级跳过程,是域外文明的进入与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碰撞的结果。
文化传播媒介的平民化特质使文学创作者的身份普泛化、文学传播市场化、文学接受大众化,这是前所未有的变革。
文化传播这一过程为新文学萌芽造就了一个新知识群体,他们将民主、科学的文化思潮带给了新文学;与此同时的域外文学翻译带来了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使小说、戏曲由传统文学的婢女地位登上文坛的霸主宝座;自晚清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一直到新文学的萌芽,是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文化传播/平民化/知识群体/文学变革论及新文学的渊源,要么远祧明末,被认为是“童心说”、“性灵说”的张扬(注:参见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30页,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要么被说成是新文化运动干将努力为之的结果(注:参见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学术文集》150页,中华书局1993年9月版。
)。
而对距此不到10年的维新派的作用言而慎之,认识不够,即使有人谈及,也多从文学改良与挽救清政府衰亡之命运方面入手。
不仅如此,更少有学者对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学革新主张与新文学的形成关系作出恰当的历史评价。
这一切都影响了对新文学源流、成因及其特质的准确把握和认识。
为此,本文立足晚清民初域外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和对话的历史背景,从文化传播和文化参与的视角来探讨新文学萌芽的要素。
新文学的发生,不是20世纪初一帮留学生振臂一呼,于一朝一夕发动起来的,它在客观上经历了传教士——维新派士大夫——辛亥志士这一文化传播的三级跳过程,是域外文明的进入与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碰撞的结果。
晚清十字军东征带来的剑与火在刺伤国民自尊的同时点燃了域外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的导火索,士大夫们从拒斥、犹豫中开始反思,文化“开启民智”、文学救国的烽烟四起。
之后的辛亥革命中,一股激进的文化革新思想几乎与如火如荼的革命同时成长,势如破竹。
这一切都使得域外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面对面的冲突和碰撞,从而激活、重构、刷新着传统文化,引入了令民族震惊和自省的世界文化的参照系和坐标。
由文化传播而导致的“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一趋势,催生了新文学,并不断支配、影响着其变革的流向,这是20世纪初新文学发生、演变的基本形态。
一、传媒与文学传播通道的变革曹聚仁先生曾说,“中国的文坛和报坛是表姊妹,血缘是很密切的”,“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注:曹聚仁《文坛五十年》8页、83页,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6月版。
),此话一语中的。
新文学从萌芽、发生以及之后的演变都是与报刊息息相关的,报刊是新文学得以广泛传播的载体,也可以说,近代报刊的崛起催生并哺育了新文学。
所以,为论述文化传播与新文学的关系,首先得廓清这一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轨迹。
中国曾产生过世界上最早的报纸——邸报,一种传达君臣间消息、官员迁谪信息的政府机关报。
但是,近代以来的现代报业却是由外国传教士带动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这一过程伴随着入侵的枪炮带给了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可笔者还是认为传教士在这一点上的功绩是不能抹杀的,人为地缩小、回避其在报刊史上的地位,极不利于对新文学渊源的考察。
1815年8月5日,转道美国历尽周折到达中国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33年,传教士麦都士与郭力士先在广州,后迁至新加坡出版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曾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种中文期刊。
戈公振在《中国报纸进化之概观》中称:“据《时事新报》记载,由嘉庆廿年至咸丰十一年之四十六年中,计有报纸八种,均教会发行。
”(注:戈公振《中国报纸进化之概观》,载《国闻周报》1927年4卷5期。
)叶继元在《核心期刊概论》中把中国期刊的发展分为六个时期,其中萌芽时期(1815-1890)的期刊大都为外国传教士所办。
1860年以前,只有8种宗教性期刊(这与戈公振文章中提到的数字一致),至1890年,共有127种。
书中还转载了美国传教士范约翰于1890年提出的一份中文报刊目录,其中提及76种报刊的名称,40种是宗教性质的,36种是世俗性的(注:叶继元《核心期刊概论》27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版。
)。
列举这一系列数字旨在说明一个问题,尽管外国传教士所办报刊数目无法准确统计,但其在华创办报刊的大致轨迹还是可以清楚看出的,绝非文化侵略一语可以盖过。
传教士作为文化人士的互动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从宗教传布到自然科学知识、域外时事新闻、经济活动、文化习俗的报道,均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兴起。
它不但是维新前中国士大夫借以了解域外文化的窗口,而且直接影响了维新变法的发生及又一个办报热潮的来临,尽管它在早期曾受到官方和士大夫的排斥与抵制。
中国人自己主办的报纸,滥觞于林则徐。
林在广州组织人员根据外国人的报纸编译了《澳门新闻纸》,并摘录汇编《澳门月报》。
作为在近代史上有所作为的清廷官员,他已悉知报纸在传递信息、了解世情方面的作用。
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报刊如雨后春笋般产生。
1897—1898年两年内,创办的报刊达104家(注:史和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
从1896年《时务报》创办至1911年,中国各地创办的报刊(包括海外华文报刊)多达1600多家(注: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之所以如此神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国势衰微,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急形势,力图救国于危难之中的封建士大夫从传教士及外商办的报纸中窥见了报刊在政治活动中的功用,从反对、敌视进而走向参与报刊的创办,以此传播思想,介绍域外文明,开启民智,实现政治图谋。
甲午战败,洋务派的强国梦破灭。
亡国灭种的沉痛反思使士大夫们再次对域外文明产生深层关注,而不再把对域外文化的学习限于技术移植,报刊的功用因此得到重新审视。
之后,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把报刊当作实现政治图谋的工具加以重视、倡导。
柳亚子的一段话颇有代表性:“波尔克谓报馆为第四种族。
拿破仑曰:‘有一反对之报章,胜于十万毛瑟枪’”。
(注: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辞》,载《二十世纪大舞台》第1期。
)梁启超认为“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实维一切文明之母”,他主张“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注:梁启超《本馆第100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载《清议报》第一百期,1901年12月21日。
)。
视报刊为治国之利器,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弱,可以从报刊的数量看出。
清廷也在“庚子事变”后,科举改试“策论”,糅合了“报章体”——一种新兴的报刊文体。
这一切都是报刊业蓬勃兴盛的主要原因。
其二,传教士与外商所办报刊为维新派、革命派倡导的报刊业勃兴提供了办报经验,甚至说培养了办报人才。
“中国近代的报刊大多经历了这样的发展阶段:先是外国人在中国办外文报刊给外国人看,然后是外国人创办中文报刊给中国人看,最后是中国人自己办中文报刊给中国人看。
”(注: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从此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报刊师法传教士们所办报刊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维新派倡导变法,深受《万国公报》刊发的李提摩太撰《新政策》、林乐知的《中西关系略论》和《文学兴国策序》、李佳白的《改政急便条议》等文章的影响。
1895年维新人士在北京创办的刊物定名为《万国公报》,不但名字与传教士所办报名相同,而且多数文章取材于前者,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的变法主张是以域外文明邦国的历史和现状为参照系,这很有见地。
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商务印书馆,其主持人夏瑞芳幼年入教会学校学习,18岁入教会报馆习英文排字,先后在《字林西报》、《捷报》做排字工头,后与妻兄鲍咸恩合资创办商务印书馆。
商务大股东沈伯芬为天主教徒,商务内部有相当数量的人是教徒,人称“教会派”,他们所受国外报刊的影响可见一斑。
1868年,伍廷芳在香港创办《中外新报》,首次采用外国报纸形式编排,不再采用书本形式。
因此,早期的报人多是传教士、外商所办报刊的职员、主笔,后来才独立办报。
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向外国文学学习之前,报刊早就先行一步,其文体的简洁、通俗、立体化就是向外报学习的结果,从而迫使中国传统文体首先在报刊中失去市场。
第三,印刷技术的现代化是使报刊、出版业勃兴的又一主要原因。
上海开埠的翌年,传教士麦都士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印刷所“墨海书馆”,采用机器印刷。
据载,书馆拥有一架铁制印刷机,用一头牛拉转机轴,日印四万余张(估计这是夸张说法)(注:参见王韬着《瀛海杂志》卷六。
)。
1861年11月,英国商人匹克乌得创办《上海新报》,铅字排印,机器印刷,在外观上摆脱了线装书的形式。
1897年,《申报》用了华府台单滚筒机,用电气马达拖转,每小时可出一千张,报纸销数大增。
1900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在国内采用纸型技术。
印刷技术的近代变革和与世界的接轨,既可以降低书刊成本,又可以增快传播速度,促进文化普及。
例如一部《通鉴辑览》木刻本,老书坊售价非一、二十元不可,商务的铅印本,用有光纸印刷,售价不过二元几角,因便宜而畅销一时,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接受。
不难看出,报刊在晚清民初的勃兴是域外文化强行登陆与传统文化碰撞、对话的结果。
它不仅仅体现了对政治变革的参与,而且还表现在与近代出版机构一起彻底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生产、传播通道,使文学从创作——传播过程——受众,皆与以前发生了很大的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文本创造者身份的普泛化,传播机制的市场化,接受者的大众化。
晚清以前,文本的创作者主要是士大夫,他们渴望以文学藏之名山、留于后世,带有浓厚的功利性。
有的文本创造者就是用文学参政、议政的,如韩愈、白居易等。
这种“文以载道”的遗绪可以说直到科举废除才在客观上稍稍得以遏制。
真正导致文本创造者从士大夫范围奔突而出的是近代报刊的兴起及出版业印刷术的近代化。
新兴的报纸为了吸引读者,广设副刊,于是出现主笔与连载作品;专门的文学性期刊问世,职业作家以笔墨为生,从而使文本创作者普泛化为落魄文人、士大夫、新式知识分子等各阶层人物。
1892年,韩子云创办的第一份小说期刊《海上奇书》登载他自己创作的《海上花列传》、《太仙漫稿》。
1897年,《字林沪报》设副刊《消闲报》。
三年后,《中国日报》辟副刊《鼓吹录》。
1902年至1916年有57种文艺期刊问世,中国第一代职业作家随之产生。
辛亥革命前一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律》,使职业作家的存在有了保障。
众多作者的掐稿费而加入小说创作队伍,使文本制作者成分日益复杂。
不仅如此,报刊作为“维新”、“革命”的工具之一,引起社会各层面的关注,一种新兴的报章文体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这是报刊作者与报刊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