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燃烧与火灾基本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65
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第一章消防安全燃烧的概念和意义1.1 消防安全燃烧的定义1.2 消防安全燃烧的意义第二章火源与燃烧过程2.1 火源的分类与生成机理2.1.1 火源的分类2.1.2 火源的生成机理2.2 燃烧过程及其特点2.2.1 燃烧三要素2.2.2 燃烧的特点第三章燃烧的基本条件3.1 可燃物3.1.1 可燃物的分类3.1.2 可燃物的特性3.2 氧气3.2.1 氧气与燃烧的关系3.2.2 氧气的供应方式3.3 点火源3.3.1 点火源的种类3.3.2 点火源的作用与选择第四章燃烧的支持条件4.1 点火温度4.1.1 点火温度的定义4.1.2 点火温度的测定与影响因素4.2 燃烧温度4.2.1 燃烧温度的定义4.2.2 燃烧温度的测定与影响因素4.3 燃烧的活性4.3.1 燃烧的活性定义4.3.2 燃烧的活性测定与影响因素第五章火灾的危害5.1 火灾的危害种类5.1.1 火灾对人员的伤害5.1.2 火灾对环境的影响5.2 火灾的危害机理5.2.1 火灾蔓延机理5.2.2 火灾烟气的危害第六章火灾的防控措施6.1 消防设备与装备6.1.1 消防器材的分类与作用6.1.2 消防器材的使用与维护6.2 消防系统6.2.1 消防水系统6.2.2 消防自动报警系统6.2.3 消防烟气排烟系统6.3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6.3.1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6.3.2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6.3.3 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第七章灭火与救援7.1 灭火技术7.1.1 灭火剂的种类和选择7.1.2 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7.2 灭火救援措施7.2.1 火灾现场的初期处置7.2.2 火灾扑救与逃生自救第八章灾害事故的预防与减轻8.1 灾害事故的预防8.1.1 安全生产与消防安全的关系8.1.2 灾害事故的事前预防8.2 灾害事故的减轻与应急处理8.2.1 灾害事故的事后救援与处理8.2.2 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第九章案例分析9.1 火灾事故案例分析9.2 消防安全事故案例分析9.3 消防安全疏散演练案例第十章消防安全燃烧的未来趋势10.1 消防安全技术的发展10.2 灭火救援技术的发展10.3 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的创新结语以上是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的大纲,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火灾消防安全知识内容大全火灾消防安全知识内容大全第一章火灾的基本知识1.1 火灾的定义和起因- 火灾是指不受控制的火焰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内燃烧、蔓延的现象。
- 火灾的起因包括电气故障、人为原因、自然因素、设备故障等。
1.2 火灾的分类和传播方式- 火灾可以根据燃烧材料分类为A、B、C、D、E、F类。
- 火灾的传播方式包括辐射传播、对流传播、导热传播和火花飞溅等。
1.3 火灾的危害- 火灾可以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
- 火灾可以产生大量的烟雾、有毒气体和高温,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第二章火灾预防与消防设施2.1 火灾预防措施- 确保电气设备正常运行,定期检查电线、插座、开关等,防止电气设备引发火灾。
- 储存可燃物品时,要分门别类,分类存储,避免不同应燃物接触导致火灾。
- 安装烟感探测器、温度探测器等火灾预警设备,及时探测出火灾风险,提前采取措施。
2.2 消防设施- 消防栓是用来供给灭火水源的设备,应保持通畅,定期检查维护。
- 灭火器是常用的灭火工具,不同类型的火灾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灭火器。
- 灾难警报器可以在火灾发生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注意逃生和报警。
第三章火灾逃生与自救3.1 火灾逃生原则- 在火灾发生时要保持冷静,切勿惊慌失措。
- 第一时间通过最近的疏散通道逃离现场。
- 打开门时应先用手背或背部接触,确认门后是否有火。
- 逃生时不要乘坐电梯,因为电梯可能发生故障。
3.2 高层建筑的火灾逃生- 在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应尽量选择靠近楼梯间的房间逃生。
- 如果逃生通道被火焰封锁,可以选择靠窗户等待救援。
- 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烟雾。
3.3 自救与互救- 在火灾发生时,如果无法逃生,应尽量找到不易被火焰包围的位置。
- 使用湿毛巾或衣物堵住门缝和通风口,防止烟雾进入。
- 并与外界保持联系,通过电话或发出信号等方式求救。
第四章灭火与救援技巧4.1 灭火方法- 水灭火是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A类火灾。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一、单选题(共66题)1、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______。
A.闪燃B.自燃C.着火D.爆燃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C解析: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着火。
本题答案为C。
2、在建筑之间留足防火间距、筑防火墙等,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
(A)控制可燃物(B)隔绝空气(C)消除着火源(D)阻止火势蔓延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防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原理: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
措施:阻止火热蔓延。
如:1、在建筑之间留中防火间距、设置防火分隔设施;2、在气体管道上安装阻火器、安全水封;3、有压力的容器设备,安装防爆膜(片)、安全阀;4、在能形成爆炸介质的场所设置泄压门窗、轻质屋盖等。
3、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 )以下。
(A)燃点(B)闪点(C)自燃点(D)0℃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
4、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 )。
(A)热传播(B)热对流(C)热传导(D)热辐射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热辐射)。
5、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窒息法)。
6、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都有热传导的性能。
它们的强弱顺序为( )。
(A)固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B)气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固体物质较弱。
(C)液体物质最强,固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参考教案第一章:燃烧与燃烧条件1.1 燃烧的概念介绍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迅速放出能量的过程。
1.2 燃烧的条件解释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源。
讨论每种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1.3 燃烧的类型介绍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
第二章:灭火原理2.1 灭火的基本原理介绍灭火的四个基本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和抑制化学反应。
2.2 灭火方法的选择讨论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的重要性,例如使用水、灭火器或灭火泡沫等。
2.3 灭火器材和设备介绍常见的灭火器材和设备,如灭火器、灭火毯和灭火水枪等,并说明它们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第三章:火灾的预防3.1 火灾的原因分析常见火灾的原因,如电线短路、燃气泄漏和不当使用火源等。
3.2 火灾预防措施提出有效的火灾预防措施,如安装烟雾报警器、定期检查电器设备和正确使用火源等。
3.3 紧急疏散计划强调制定和实施紧急疏散计划的重要性,包括熟悉疏散路线和集合点等。
第四章:灭火实践4.1 灭火演练安排一次灭火演练,让学生熟悉灭火器材的使用和灭火操作步骤。
4.2 灭火实战操作分组进行灭火实战操作,模拟不同类型的火灾,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掌握灭火技巧。
4.3 灭火案例分析分析真实的灭火案例,让学生了解灭火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第五章:消防安全知识5.1 消防安全常识介绍消防安全的基本知识,如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材、疏散逃生方法和紧急呼救等。
5.2 特殊场所的消防安全讨论特殊场所(如厨房、实验室和公共场所等)的消防安全措施和要求。
5.3 消防安全意识的培养强调培养消防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提醒学生随时保持警惕,预防火灾的发生。
第六章:火焰的传播与控制6.1 火焰的传播机制解释火焰是如何通过热量和烟雾的传播来蔓延的。
讨论火焰传播速度和因素,如可燃物密度和氧气浓度。
6.2 火焰的控制方法介绍控制火焰传播的常见方法,包括设置防火墙、使用灭火剂和控制火源等。
燃烧和火灾基础知识重点总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燃烧和火灾是无处不在的危险。
了解关于燃烧和火灾的基础知识对于预防火灾、保障人员安全以及处理突发事故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总结有关燃烧和火灾的基础知识,涵盖其过程、原因、分类以及预防措施。
一、燃烧过程1.1 引言燃烧是氧化反应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通常涉及三个元素:可燃物质、氧气和加速剂(比如能源)。
同时还需要一个引发点来启动反应。
1.2 点燃温度可持续的自然火焰需要可燃物质达到其点燃温度或更高。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点燃温度。
1.3 火焰三角火焰三角表示使得可持续性可供分配能量产生与保持火焰所需最低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火灾原因2.1 电气设备故障当电气设备的绝缘层破裂或部件老化时,可能发生火灾。
因此,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至关重要。
2.2 人为失误不正确使用火源、乱扔烟蒂、玩具等可导致火灾的意外行为都属于人为失误。
2.3 自然原因自然现象如雷击和大风可以引起树木或建筑物的火灾。
三、火灾分类3.1 A类火灾A类火灾常见于有机材料(如木材、纸张)燃烧时释放出的明亮火焰,并留下红色余渣。
3.2 B类火灾B类火灾涉及易燃液体(如油、汽油)、易蒸发性固体和气体。
这些火焰通常是黄橘色,并且会产生黑色烟雾。
3.3 C类火灾C类火灾由电流引起,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使用水来扑救,以防止进一步危害。
四、预防措施4.1 安全用电正确选择合适的电器设备,并始终遵循正确的安装和操作程序,将减少因电气故障引起的火灾风险。
4.2 预防人为失误建立良好的火灾预防意识,不使用明火、合理存储易燃物品,并且及时处理废弃物可减少人为失误引发的火灾。
4.3 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在住宅和公共场所安装可靠的火灾自动报警装置,能够迅速发现火灾并采取紧急措施。
4.4 灭火器和消防栓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手提式灭火器和消防器材,以便在突发火灾时有效扑救初期火源。
五、事故处理5.1 急救发生火灾时,遵循适当的逃生程序和急救技巧。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一、判断题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2.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3.燃烧只能在空气(氧)存在时才能发生,在其他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4.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物质的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5.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和烟雾称为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6.烟气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毒害性、减光性和恐怖性。
()7.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就越接近蓝白色。
()8.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9.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10.只要防止形成燃烧条件或避免燃烧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就可达到防火的目的。
()11.只能与空气中的氧起燃烧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
()12.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13.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热源,统称为引火源。
()14.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现象,是因为液体蒸发速度较快,所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
()15.闪点是评定固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16.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
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7.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18.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19.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上,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20.可燃物质由于其自身所发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着火。
()21.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
燃烧与火灾基础知识总结火灾是一种常见而又危险的自然现象,它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要有效应对火灾,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燃烧与火灾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从燃烧过程、火灾传播途径以及预防和灭火措施等方面,为您提供全面而实用的内容。
一、燃烧过程在每次引发火灾时,都会伴随着燃烧过程。
理解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如何预防和处理火灾。
1. 燃料:作为引发燃烧和火灾的首要因素,可燃物质被称为燃料。
常见的可燃物包括木材、纸张、油类以及气体等。
2. 氧气:氧气是维持一场火灾所需的关键元素。
当氧气充足时,可以提供给可燃物质进行持续性反应,并释放出大量能量。
3. 发火点:发火点是指使可燃物开始起火并维持其自身的最低温度。
一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或超过发火点,就会引发燃烧。
4. 反应产物: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灰尘等。
这些反应产物是判断是否存在火灾并确定其类型的重要依据。
二、火灾传播途径了解火灾的传播途径对我们有效地控制火势、防止人员伤亡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火灾传播途径。
1. 辐射传播:辐射传播是指火焰散发出来的热能通过空气或固体直接作用在周围可燃物上,使其升高温度并导致起火。
2. 导热传播:导热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将热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
当一个物体接触到正在燃烧的可燃物时,它可能会成为新的火源。
3. 对流传播:对流是指由于温度差异而引起气体和液体运动的过程。
在火灾中,通过对流扩散,有害气体和热能可以迅速传播。
4. 可燃液体的流动:可燃液体的泄漏和流动是引发火灾并导致火势扩大的常见原因之一。
在有火源存在时,泄露的可燃液体可能会迅速引发爆炸性火灾。
三、预防措施预防是避免火灾发生的最佳方式。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以确保安全。
1. 火灾风险评估:定期进行详细而全面的火灾风险评估,识别潜在危险,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或消除这些危险。
2. 定期检查电器设备:过载、损坏或老化的电线和插座会成为引发火灾的潜在威胁。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第一章: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消防安全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预防火灾的发生,有效避免火灾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和危害。
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火灾不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引发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安。
因此,掌握消防安全知识,提高防火意识,成为每个人的必备能力。
第二章:火灾的基本知识1. 火灾的概念:火灾是指可燃物在氧气的作用下放出足够多的热能使其自行燃烧的现象。
2. 火灾的要素:火灾发生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即可燃物、氧气和引火源。
只要其中一项缺失,火灾就不会发生。
3. 火灾的分类:火灾可以根据可燃物的不同进行分类,常见的有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液体火灾)、C类火灾(气体火灾)和D类火灾(金属火灾)。
4. 火灾的蔓延方式:火灾的蔓延方式有火焰传播、热辐射、燃烧物质释放的有毒气体和毒烟。
第三章:火灾应急处理1. 发现火灾时的应急处理:在发现火灾时,应立即采取逃生措施,并拨打火警电话报警。
2. 火警报警电话:不同地区的火警报警电话可能不同,但一般都是“119”。
3. 火灾逃生原则:在火灾中,应尽可能选择安全通道逃生,避免乘坐电梯。
如果无法逃生,可以在安全位置等待救援。
4. 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灭火器是一种常见的灭火工具,常见的灭火器有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和泡沫灭火器。
使用时应先将灭火器指向火源根部,然后按动开关,喷射灭火剂。
注意使用时要保持距离,并避免背风。
5. 水的使用方法:对于A类火灾,可以使用水进行灭火。
在灭火时,应尽量将水喷射到火焰的根部,并尽可能远离火源。
第四章:常见火灾原因和预防措施1. 电器火灾的原因和预防:电器引发的火灾是常见的火灾类型之一。
预防电器火灾的措施包括定期检查电器设备的安全状况,避免电器过载和乱拉线缆。
2. 烟火爆竹引发的火灾和预防:烟火爆竹是春节期间常见的燃放物品,不当使用可能引发火灾。
预防烟火爆竹引发的火灾的措施包括在指定的场所燃放,遵守燃放时间和规定,远离易燃物。
安全管理/行业安全火灾安全基础知识一、燃烧与火灾(一)燃烧与火灾的定义、条件和过程1. 燃烧的定义燃烧是物质与氧化物之间的放热反应,它通常会在同时释放出火焰或可见光。
2.火灾的定义火灾是火失去控制蔓延而形成的一种灾害性燃烧现象,它通常造成人或物的损失。
3.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时具备氧气、可燃物、点火源,即火的三要素,简称火三角。
这三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燃烧不能发生和维持,因此火的三要素是火灾燃烧的必要条件。
在火灾防治中,如果能够阻断火三角的任何一个要素就可以扑灭火灾。
4.不同可燃物燃烧的过程火灾中气态可燃物通常为扩散燃烧,即可燃物和氧气边混合边燃烧;液态可燃物(包括受热后先液化后燃烧的固态可燃物)通常先是蒸发为可燃蒸气,可燃蒸气与氧化剂再发生燃烧;固态可燃物先是通过热解等过程产生可燃气体,可燃气体与氧化剂再发生燃烧。
(二)火灾的分类、发生特点、发展规律及危害性1.火灾的分类按发生地点,火灾通常分为森林火灾、建筑火灾、工业火灾、城市火灾等。
森林火灾是指在森林和草原发生的火灾,它包括地下火、地表火、树冠火等形式,具有大尺度、开放性等特点;建筑火灾是建筑物内发生的火灾,往往在受限空间中蔓延,具有多种发展方式和火行为;工业火灾指工业场所,尤其是油类生产、加工和储存场所发生的火灾,这类火灾往往蔓延迅速,火强度大;城市火灾是城市中发生的火灾,由于城市中建筑和植被邻接、混杂在一起,城市既有建筑火灾的特点,又有森林火灾的特点。
按燃料性质,火灾又可分为A类、B类、C类和D类火灾。
A类火灾是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为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火灾;C类火灾为气体火灾;D类火灾为金属火灾。
2.火灾的发生特点1)火旋风由于风向、地理形态、建筑物的影响,火灾在蔓延的过程中会形成旋转火焰,即火旋风。
它通常分为垂直火旋风和水平火旋风,它的出现使得火蔓延速度和火强度大大增加。
2)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初起期、发展期、最盛期和熄灭期。
初起期是火灾从无到有开始发生的阶段,这一阶段可燃物的热解过程至关重要;发展期是火势由小到大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通常满足时间平方规律,即火灾热释放速率随时间的平方非线性发展,轰燃就发生在这一阶段;最盛期的火灾燃烧方式是通风控制火势的大小由建筑物的通风情况决定;熄灭期是火灾由最盛期开始消减直至熄灭的阶段,熄灭的原因可以是燃料不足、灭火系统的作用等。
消防安全教育知识大全消防安全教育知识大全第一章:火灾的基本知识1.火灾的定义:火灾是指火焰与可燃物之间的热传导、辐射和对流作用,引起可燃物发生自燃或着火燃烧的现象。
2.火灾的危害:火灾不仅能造成财产损失,还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导致严重人员伤亡甚至死亡。
3.火灾的传播方式:火灾主要以向上和向周围的方式传播,因此建筑物的上层和周围物体容易受到火灾的影响。
4.火灾的扑救方法:对于小范围的初起火灾,可以使用灭火器进行扑救;对于大范围的火灾,应及时报警并撤离现场,等待消防人员的救援。
第二章:火灾预防知识1.火灾预防的原则:火灾预防的核心是预防火灾发生,重点是消除火灾的可能性和减少火灾发生的危险因素。
2.火灾预防的方法:a.确保用电安全:修理老旧线路、及时更换老化电线、不在着火源附近使用电线等。
b.合理使用燃气:定期维护燃气设备、不私拉燃气管道、及时关闭燃气设备等。
c.储存和使用易燃物品时应注意:不将易燃物品存放在通风不良的地方、远离火源、不随意乱放等。
d.注意火源安全:不随意乱扔烟蒂、不用明火接触易燃物品、不将烟蒂扔进废纸篓等。
3.火灾预防的注意事项:a.定期检查电气线路和设备,及时更换老化或故障的线路和插座。
b.保持通风良好,不堆放过多的易燃物品,疏散通道应保持畅通,不阻塞。
c.注意用火安全,不在卧室或无人时点蜡烛。
d.定期清理干燥的树叶、纸屑等易燃杂物,及时清扫庙堂、厨房、楼道等。
第三章:火灾逃生知识1.火灾逃生的原则:火灾发生时,应保持冷静,迅速判断情况,寻找可疏散通道,尽可能远离火源,及时报警并按照逃生路线有序撤离。
2.火灾逃生的准备工作:a.熟悉楼道、逃生通道和灭火器的位置。
b.了解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尤其是老人、儿童和残疾人,需要特别关注。
c.定期进行防火演练,增强逃生的应急能力。
3.火灾逃生的注意事项:a.用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避免吸入有毒烟雾。
b.不乘坐电梯,要选择疏散楼梯。
c.不开门逃生时,要用湿毛巾封住门缝,防止烟气进入。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的本质与条件一、燃烧的定义在国家标准《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GB5907—86中将燃烧定义为: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燃烧应具备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
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十分复杂。
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生成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物质。
燃烧不仅在空气(氧)存在时能发生,有的可燃物在其他氧化剂中也能发生燃烧。
二、燃烧的本质近代连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游离基的连锁反应(也称链反应),即由游离基在瞬间进行的循环连续反应。
游离基又称自由基或自由原子,是化合物或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在外界因素(如光、热)的影响下,分裂而成含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基团,它们的化学活性非常强,在一般条件下是不稳定的,容易自行结合成稳定分子或与其他物质的分子反应生成新的游离基。
当反应物产生少量的活化中心——游离基时,即可发生链反应。
只要反应一经开始,就可经过许多连锁步骤自行加速发展下去(瞬间自发进行若干次),直至反应物燃尽为止。
当活化中心全部消失(即游离基消失)时,链反应就会终止。
链反应机理大致分为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三个阶段。
综上所述,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可燃物质的多数氧化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中间反应阶段,不是氧化整个分子,而是氧化链反应中间产物——游离基或原子。
可见,燃烧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游离基的链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三、燃烧的条件(一)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烧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又称氧化剂)和引火源。
上述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
只有这三个要素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可燃物才能够发生燃烧,无论缺少哪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