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概述一、审计的产生与发展(P3)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产生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
但确立了受托经济责任,并不一定产生审计活动。
只有当这种经济监督活动由授权委托者委派独立的机构和人员代行时,才会产生审计活动。
(1)受托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
(2)资源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以及管理者内部分权制,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形成的基本根据,也是审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3)资源财产的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无法直接监督,是审计产生、发展的直接动因。
(一)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修订,掌握P4)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国家审计的萌芽:中央政权设置的官职中设立"宰夫"一职,负责审"财用之出入",并拥有"考其出入,而定刑赏"的职权。
秦、汉两代都曾采用"上计制度",以审查监督财物收支有无错弊,并借以评价有关官吏之政绩。
但秦汉官制中,尚无专司审计职责的官员,也无专职审计机构。
隋唐时期建立了比较独立的审计机构:刑部之下设"比部"。
特别是唐代,由于经济发达,政治稳定,审计地位得到提高,对中央和地方的财物收支实行定期的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有了明显发展。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审计进入日臻完备的阶段。
宋代是我国有史以来首次以"审计"一词命名建立审计机构的朝代:审计司和审计院1914年,北洋政府设立审计院,颁布《审计法》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审计院,后改为审计部,隶属监察院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国成立了中央苏维埃政府审计委员会,颁布了《审计条例》,实行了审计监督制度。
建国以后至1982年以前,我国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以会计检查代替审计监督。
1982年12月5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建立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监督制度。
1983年9月15日,国务院正式建立审计署,地方各级政府的审计机关相继设立,随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审计监督工作。
十道主观题,每题十分,每题200字左右。
Unit 1 政府审计概述一、二节1、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历程(from夏商周)。
答:我国政府审计最早产生于西周。
行使审计职能的官员称宰夫。
宰夫的出现,是我国国家政府审计的正式起源。
到了秦汉时期,实行上计制度,也是我国最早的审计监督制度。
隋唐盛世时,我国的政府审计经历了一个快速的成长期。
其中,唐代的“比部”,开创了审计具有司法监督性质的先河,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审计监督机构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和科学的体系。
宋朝时,审计依次诞生,但并无发展。
元明清三代则明显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审计长期寓于财政、财务和监察工作之中,未予单独建制。
直到1982年7月23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审计机关的决定和关于机构改革的方针,财政部才撤销了财政监察司。
1983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宣布成立。
随后地方各级政府审计机关相继成立。
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1997年10月21日国务院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政府审计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进程。
2、政府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答:(一)政府审计是间接治理市场失灵和直接政府失灵、促进有限政府建立的有效手段。
1.国家审计在间接治理市场失灵中的作用。
发挥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障功能,监督和约束国有企业的经济行为,监督和约束政府的资源配置行为,参与外部性问题治理以及民生治理。
2.政府审计是治理政府失灵的有效手段。
通过对政府制定的市场监管政策进行审计,治理政府政策失灵;通过审计解决政府治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通过审计监督,促进政府机构效率的提高,并有效防范政府寻租等腐败行为。
(二)政府审计是评估国家治理绩效、促进有效政府建立的重要工具。
1.政府审计是评估国家治理绩效重要工具。
2.政府绩效审计是促进提高国家治理绩效的重要工具。
(三)政府审计是推进政治民主化、促进分权政府建立的有效工具。
论中国审计的发展历史中国审计的发展历史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以其在监督、评估和提供专业意见方面的作用,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审计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财政审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审计行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以下将对中国审计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的介绍。
中国古代审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的审计主要是对财政收支进行监督,确保国家财政的安全。
然而,由于当时的审计制度尚不完善,审计的效果并不理想。
到了晚清时期,随着现代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外国资本的涌入,审计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190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官方审计机构,正式成立了中国的审计体系。
20世纪初期,中国的审计工作主要由公务员完成,其主要任务是监督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的财务活动。
然而,由于政治和历史原因,中国的审计行业长期受到限制和干扰,无法有效发挥其监督和评估作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审计制度的改革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1985年,中国国家审计署正式成立,作为国家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监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类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对审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中国审计行业开始向专业化和国际化方向转变。
1990年代,中国审计机构开始引入国际审计标准和实践,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此外,中国还加入了国际审计组织和国际会计师公会联合会等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国际审计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21世纪以来,中国审计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国家审计署通过建立统一的审计标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等举措,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
中国的审计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还涵盖了绩效审计、合规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领域。
同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审计机构,不仅提供审计服务,还提供咨询、培训等综合性服务,推动了中国审计行业的发展。
中国审计的发展简史我国的审计监督制度由来已久,渊远流长。
国家审计的萌芽:早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中国出现了带有审计职能的官职——宰夫,这是国家审计的萌芽;秦汉实行“上计”制度,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有所加强;比较独立的审计机构:隋唐时期,在刑部之下设“比部”,建立了比较独立的审计机构;“审计”一词正式出现:公元992年,宋代设立审计院,是中国审计机构定名之始,;元、明、清三代均未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大部分审计职能并入御史监察机构;审计院,颁布了《审计法》: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党政府也先后设立了审计院,颁布了《审计法》。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也实行了审计监督制度。
1932年,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中央审计委员会;中央苏区第一部完整的审计法律文献: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颁布了《审计条例》,明确规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审计机关的职权、审计程序、审计规则等。
这是中央苏区第一部完整的审计法律文献。
1949年10月至1983年8月的34年间,我国一直未设立独立的政府审计机关,对国家财政收支的监督工作主要由财政部门内部的监察机构完成。
1982年12月4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审计监督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198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相继设立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1994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颁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1997年10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自1983年审计机关成立特别是《审计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不断建立健全审计法规,拓展审计领域,规范审计行为,探索审计方法,审计工作初步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审计的产生和发展⒈识记:⑴政府审计答:政府审计又称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等的财政和财务收支进行的审计监督活动。
⑵内部审计答: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专职审计机构或人员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⑶注册会计师审计答: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民间审计、社会审计,是指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核批准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接受政府审计机关、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方面的委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经营管理活动及经济效益进行的审计。
⒉领会:⑴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答: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⑴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审计萌芽的思想,该时期的“上计”制度可以说是审计制度的雏形。
⑵秦汉时期,是我国审计的确立阶段,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且“上计”制度日趋完善。
⑶隋唐及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官僚系统进一步完善,审计制度也随之健全。
⑷元明清各朝代,君主专制日益强化,审计有所削弱。
⑸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于1912年在国务院下设审计处,到1914年将审计处改为审计院,同年颁布了《审计法》;192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审计院,后改为隶属于监察部的审计部。
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未设专职的审计机构;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新宪法,明确规定了设立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1983年9月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全国各省设立审计局。
国外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⑴早在奴隶制下的古罗马、古埃及、古希腊时代,已经有了官厅审计机构,但是处于很不完善的阶段。
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完善,国家审计日趋健全、科学和规范化。
目前世界上已有160多个国家建立了适应各自国情的国家审计机构,其隶属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隶属于议会,即隶属于立法机构,由议会直接授权,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初级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初级)巩固练习(2021年4月1日-2021年4月30日)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国家审计人员应当恪守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的基本审计职业道德。
考察知识点国家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考点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规范。
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包括: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五项基本审计职业道德。
考察知识点国家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准则将使用“应当”、“不得”词汇的条款规定为约束性条款,即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都必须遵守的职业要求。
考察知识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概述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审计法》所规定的审计法律责任是因实施审计监督产生的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相关当事人是法律责任的主体,包括被审计单位及其有关的直接责任人和国家审计人员,所以选项A正确。
《审计法》所规定的审计法律责任,是国家审计的法律责任,不包括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法律责任,选项B错误。
《审计法》所规定的审计法律责任,是以行政责任为主的法律责任,也包括相应的刑事责任,但不包括民事责任,因此选项CD错误。
考察知识点国家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选项AC属于国家审计机关的职责;选项D属于国家审计机关的权限。
考察知识点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选项C,属于国家审计机关的权限。
考察知识点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选项A,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属于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
考察知识点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实施的时间是1995年1月1日,其颁布标志着我国国家审计正式跨入法制化轨道。
考察知识点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点。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
考察知识点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资源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无法实施直接监督,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审计产⽣与发展1 .审计产⽣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受托经营、受托管理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产⽣。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是审计产⽣的前提条件,没有受托经济责任,也就不存在审计这项经济监督活动。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指在受托管理和受托经营条件下,受托⼈在管理或经营⽅⾯对委托⼈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
但受托经济责任的确⽴,并不⼀定产⽣审计活动,它只是审计产⽣的前提条件。
如果这种审查评价活动由授权委托者⾃⾝完成,就不能称之为审计活动。
只有当这种经济监督活动由授权委托者委派(或委托⼈委托)独⽴的机构和⼈员代⾏时,才会产⽣具有独⽴性的审计活动。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其涵义为:( l )受托经济责任是不断演进的,它是审计产⽣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受托经济责任从单纯的财务责任,逐渐向更为⼴泛的经营责任、管理责任⽅⾯纵深扩展,进⽽形成包括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等在内的现代经济责任的完整概念。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出现是审计产⽣的客观基础,审计因经济责任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获得了不断发展。
( 2 )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以及管理者内部分权制,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形成的基本根据,也是审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经济责任的不断变化过程中,审计成为联系各⽅经济贵任,保障社会经济正常、有序运⾏的重要制约机制。
这个机制也就成为审计⾃⾝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 3 )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法实施直接监督,是审计产⽣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是否尽职尽责地履⾏经济责任,有⽆舞弊和差错最为关⼼。
但是,在实际⽣活中财产的所有者⽆法直接进⾏经常性的监督和检查,因⽽需要独⽴的审计⼈员承担起监督和检查的职责,这就构成了审计产⽣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2 国家审计的产⽣和发展中国的国家审计起源甚早。
早在西周时期,皇家(政府)审计就有了⼀定的发展。
秦、汉两代都曾采⽤“上计制度”,以审查监督财物收⽀有⽆错弊,并借以评价有关官吏的政绩。
国家审计制度发展历程国家审计制度是现代国家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国家财政收支公平公正、提高财政效益的重要手段。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国家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国家审计制度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一定的财务审计制度。
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审计制度,则可以追溯到1928年。
当时,国民政府财政部在蒋介石的倡导下,成立了“决算核查局”,并开始实施对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政府将此局改名为“中央财务决算核查局”,逐步建立了国家审计制度的基本框架。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1983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审计制度的建设。
当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审计署,确立了国家审计署作为国家审计监督机构的地位。
国家审计署担负着监督、检查、审计国家财政收支的任务,有力地促进了政府财政的公开透明。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审计制度也不断完善和创新。
2004年,国务院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了国家审计的法律地位和职责。
法律规定了国家审计的原则、方法和程序,明确了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要求,加强了对政府财政收支的监督力度,更好地保障了国家财政的安全和合法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审计制度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和改革。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地方预算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财政审计监督的要求,推动财政预算管理更加透明、公开和规范。
国家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国财政管理的进步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通过建立完善的国家审计制度,我国有效地防范和打击了腐败现象,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推动了财政收支的合理化、规范化和公正化。
同时,国家审计制度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了解我国财政状况和政府决策的重要窗口,并为外商投资提供了更好的投资环境和保障。
总之,国家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财政管理的进步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第一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审计制度,有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它孕育于国家的萌芽及初创阶段,其产生可上溯至奴隶制国家的强盛时期。
自西周以来,审计制度就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内在规律而演进。
一、审计产生的根源审计行为是人类社会有了分工,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物质财富有了剩余,以及阶级、私有制和国家出现以后才发生的。
(一)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经济组织规模扩大,经济活动过程复杂,管理层次增多,致使财产所有者无法亲自掌管全部经济活动,只好委托他人代为经营,这样就形成了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及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所谓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指受托者即财产的经营管理者接受财产所有者的委托,代其行使经营管理权,并通过法则、合同和组织原则等手段所形成的责犛犎犈犖犑犐犔犐犔犝犖犢犝犛犎犐犠犝审计理论与实务权利相结合的责任关系。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为审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二)经济监督导致审计行为发生当财产的所有者将其财产委托他人代管或代为经营时,委托者出于对其财产安全与完整的关心,需要经常对受托者进行经济监督。
由于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委托人很难亲自对具体业务执行经济监督权,于是便产生审计意识,需要设置专职机构和人员代其行使审计监督权。
财产经营管理者即受托者也必须向委托者如实报告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并接受监督。
这样,审计人员、所有者与经营者就构成了审计关系中的三方面关系人,并且缺一不可。
构成审计的三方面关系人如图1-1所示。
图1-1 审计关系二、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伴随社会经济管理活动而产生的审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有记载开始审计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因此,我国是审计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
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西周时期———初步形成阶段据史料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就产生了审计萌芽的思想。
西周末年设置的“宰夫”是有记载以来最早的审计官员,与掌管财政收支、会计核算的官员一起隶属于六卿之首的“天官”系统,负责对宫廷的财务收支、记录及其掌管的官员第一章总 论进行审查监督。
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审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六个阶段;西周初期初步形成阶段;秦汉时期最终确立阶段;隋唐至末日臻健全阶段;元明清停滞不前阶段;中华民国不断演进阶段;新中国振兴阶段。
我国西周国家财计机构分为两个系统:一是地官大司徒系统,掌管财政收入;二是天官家宰系统,掌管财政支出。
天官所属中大夫司会,为主宦之长.主天下之大计,分掌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全面核算。
《周礼》记载:“凡上之用,必考于司会。
”即凡帝王所用的开支,都要受司会的检查,可见司会的权力很大。
而且还说:“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
”即司会每旬、每月、每年都要对下级送上来的报告加以考核,以判断每一个地方官吏每月和每年所制的报告是否真实、可靠,再由周王据此决定赏罚。
我国政府审计的起源,基于西周的宰夫。
《周礼》云:“宰夫岁终,则令群吏正岁会。
月终,则令正月要。
旬终,则令正日成。
而考其治.治以不时举者,以告而诛之。
”即年终、月终、旬终的财计报告先由宰夫命令督促各部门官吏整理上报,宰夫就地稽核,发现违法乱纪者,可越级向天官家宰或周王报告,加以处罚。
由此可见,宰夫是独立于财计部门之外的职官,标志着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
秦汉时期是我国审计的确立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建立和成长时期,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丁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全国审计机构勺监察机构用结合、经济法制与审计监督制度相统一的审计模式。
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辅佐政务。
御史大夫为“三公”之一,执掌弹劾、纠察之权,专司监察全国的民政、财政以及财物审计事项,并协助丞相处理政事。
汉承秦制,西汉初中央仍设“三公”、“九卿”,仍由御史大夫领掌监督审计大权。
二是“上计”制度日趋完善。
所谓“上计”,就是皇帝亲自参加听取和审核各级地方官吏的财政会计报告,以决定赏罚的制度。
三是审计地位提高,职权扩大。
御史制度是奏汉时代审计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代的御史大夫不仅行使政治、军事的监察之权。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授课题目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我国审计的发展(一)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1.古代审计——公元前11世纪至184<>0年①国家审计产生于西周,标志为宰夫一职出现②秦汉时期会审分离,秦代实行御史制度,汉代完善了上计制度③隋、唐“比部”审计④南宋改“诸军诸司专勾司”为“审计院”,“审计”一词从此出现。
⑤明、清财审合一2. 近代审计——184<>0年至1949年(民国审计)①民国初年,被金政府社团国务院下设“中央审计处”,各省设“审计分处”,并颁布了有关审计法规。
②民国三年改为“审计院”,并颁布了审计法及实施规则。
③民国17年公布审计院组织法④民国二十年改为审计部,隶属监察院。
民国时期审计特点:审计法规完备,形成了体系3.现代审计——1949年至今(1)解放后学习苏联财审合一制度(2)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中规定我国建立审计机构,实行审计监督制度(3)1983年9月在国务院设立了审计署,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相继成立了审计局(4)1984年12月17日,中国审计学会成立(7><5)198<5年8月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0月公布了《审计工作试行程序》(6)1988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7)1994年八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8)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二)我国社会审计的发展1.解放前的社会审计(1)北洋政府1918年颁布了《会计师暂行章程》(2)1921年开始在上海设立会计师事物所,先后颁布了《会计师注册章程》等2.解放后的社会审计(1)建国后很长时间取消了社会审计(2)1979年开始陆续设立会计顾问处,198<>0年财政部颁布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同年五月开始筹备上海公证会计师事物所(3)198<5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4)1986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师条例》(<5)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6)199<5年财政部批准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等。
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审计的产生、含义。
能力目标:
能够区分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能够区分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对审计的认识。
【情境引例】
假如你是一名审计人员,准备审查一所学校是否存在乱收费行为,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审计?
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审计产生的直接条件: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我国国家审计的萌芽阶段:西周
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内部审计萌芽:西周时期
“南海泡沫”事件
1721年议会聘请查尔斯.斯耐尔进行审查,标志独立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的诞生.
案例分析
王丽受聘担任建业会计事务所的总经理,他曾经做过
营销工作,此番出任,踌躇满志。
上任后,王丽一改从前
建业创办人的稳健作风,以经营企业的策略和手段来经营
会计师事务所,使事务所的业务快速扩展。
近年来,中国
证券市场异常活跃,有意申请股票上市的公司如雨后春笋。
王丽适时聘请了在证监会任要职的李先生做顾问,并大肆
宣传。
请思考:经营会计师事务所这一行业,是否如同经营
其他公司?是否能用广告或其他促销方式来扩大业务量?
课后小结
该任务主要介绍了内部审计的含义、产生、发
展,以及国家审计与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审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六个阶段;西周初期初步形成阶段;秦汉时期最终确立阶段;隋唐至末日臻健全阶段;元明清停滞不前阶段;中华民国不断演进阶段;新中国振兴阶段。
我国西周国家财计机构分为两个系统:一是地官大司徒系统,掌管财政收入;二是天官家宰系统,掌管财政支出。
天官所属中大夫司会,为主宦之长.主天下之大计,分掌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全面核算。
《周礼》记载:“凡上之用,必考于司会。
”即凡帝王所用的开支,都要受司会的检查,可见司会的权力很大。
而且还说:“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
”即司会每旬、每月、每年都要对下级送上来的报告加以考核,以判断每一个地方官吏每月和每年所制的报告是否真实、可靠,再由周王据此决定赏罚。
我国政府审计的起源,基于西周的宰夫。
《周礼》云:“宰夫岁终,则令群吏正岁会。
月终,则令正月要。
旬终,则令正日成。
而考其治.治以不时举者,以告而诛之。
”即年终、月终、旬终的财计报告先由宰夫命令督促各部门官吏整理上报,宰夫就地稽核,发现违法乱纪者,可越级向天官家宰或周王报告,加以处罚。
由此可见,宰夫是独立于财计部门之外的职官,标志着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
秦汉时期是我国审计的确立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建立和成长时期,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丁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全国审计机
构勺监察机构用结合、经济法制与审计监督制度相统一的审计模式。
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辅佐政务。
御史大夫为“三公”之一,执掌弹劾、纠察之权,专司监察全国的民政、财政以及财物审计事项,并协助丞相处理政事。
汉承秦制,西汉初中央仍设“三公”、“九卿”,仍由御史大夫领掌监督审计大权。
二是“上计”制度日趋完善。
所谓“上计”,就是皇帝亲自参加听取和审核各级地方官吏的财政会计报告,以决定赏罚的制度。
三是审计地位提高,职权扩大。
御史制度是奏汉时代审计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代的御史大夫不仅行使政治、军事的监察之权。
还行使经济的监督之权,控制和监督财政收支活动,勾稽总考财政收入情况。
隋唐时代是我同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时期。
隋设置比部,隶属于部官或刑部,掌管国家财计监督,行使审计职权。
唐改设三省六部,六部之中,刑部掌天下律令、刑法、徒隶等政令,比部仍隶属于刑部,凡国家财计,不论军政内外,无不加以勾稽,无不加以查核审理。
唐代的比部审查范围极广、项目众多,而且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
宋代设置“审计司”,隶属于太府寺,后改称为“审计院”。
宋审计司(院)的建立,是我国“审计”的正式命名,从此,“审计”一词便成为财政监督的专用名词,对后世中外审计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
元代取消比部,户部兼管会计报告的审核,独立的审计机构即告消亡。
明初设比部,不久即取消,洪武十五年设置都察院,以左右都御史为长官,审察中央财计。
清承明制,设置都察院,职掌为“对君
主进行规谏,对政务进行评价,对大小官吏进行纠弹”,成为最高的监察、监督、弹劾和建议机关。
虽然明清时期的都察院制度有所加强,但其行使审计职能,却具有一揽子性质。
由于取消了比部这样的独立审计组织,其财计监督和政府审计职能严重削弱,与唐代行使司法审计监督职能的比部相比,后退了一大步。
中华民国1912年在国务院下设审计处,1914年北洋政府改为审计院,同年颁布了《审计法》。
国民党政府也于1928年颁布过《审计法》和实施细则,次年还颁布了《审计组织法》,审计人员有审计、协审、稽察等职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国家没有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
对企业的财税监督和货币管理,是通过不定期的会计检查进行的。
我国198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建立政府审计机构,实行审计监督,并于1983年9月成立了我国政府审计的最高机关——审计署,在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置各级审计机关。
1985年8月发布《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988年11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199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实施,这从法律上进一步确立了政府审计的地位,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