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5种常用园林绿化植物的耗水特性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57 KB
- 文档页数:2
《北京主要园林树种耗水性及节水灌溉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众多园林绿地,这些园林的树种繁多,其耗水性对城市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日益紧张,因此,对园林树种耗水性的研究及制定节水灌溉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北京主要园林树种的耗水性,并探讨有效的节水灌溉制度。
二、研究区域与树种选择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内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园、绿地和街道绿化作为研究区域。
树种方面,主要选择了北京地区常见的樟子松、国槐、法桐、杨树、栾树等五种主要园林树种作为研究对象。
三、耗水性研究方法与结果(一)研究方法1. 现场观测法:在选定区域设置观测点,定期观测不同树种的水分蒸腾情况及土壤含水量变化。
2. 实验室分析法:收集树叶样本,通过实验室仪器分析其水分含量及光合作用等生理指标。
3. 数据分析法:对观测和实验室分析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不同树种耗水性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二)研究结果通过对不同树种的耗水性进行观测和分析,发现不同树种在生长季节的耗水性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樟子松的耗水性较低,而国槐、法桐等树种的耗水性较高。
同时,影响树种耗水性的因素包括树种特性、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风速等)、土壤条件等。
四、节水灌溉制度探讨针对北京地区园林树种的耗水性特点,本文提出以下节水灌溉制度:1. 分区分时灌溉制度:根据不同树种、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环境条件,制定分区分时的灌溉计划。
例如,对于耗水性较低的树种,可以适当减少灌溉频率和水量;对于耗水性较高的树种,则需增加灌溉次数和水量。
2. 雨水收集利用制度: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并储存起来,用于园林灌溉。
这不仅可以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还可以减轻城市排水压力。
3. 智能灌溉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物联网技术、传感器等,实现智能灌溉。
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象数据等信息,自动调整灌溉计划,实现精准灌溉。
4. 植被覆盖与土壤保水措施:通过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减少裸土面积,降低地表径流和蒸发损失。
北京主要园林树种耗水性及节水灌溉制度研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许多优美的园林景观。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于园林绿化的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由于气候变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北京也频繁出现干旱和水资源紧缺的情况。
因此,研究北京主要园林树种的耗水性以及节水灌溉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园林树种对水资源的消耗是决定园林绿化水耗的关键因素之一。
北京主要的园林树种可以大致分为乔木和灌木两类。
在乔木中,红皮松、华山松和马尾松是比较常见的树种。
在灌木中,玉兰、月季和紫薇是较为流行的品种。
这些树种的选用对园林绿化的水耗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北京主要园林树种进行调研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每种树种的耗水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节水管理和灌溉。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红皮松和华山松这两种乔木树种在北京的园林中广泛种植。
这两种树种都属于较为耐旱的品种,其根系发达,能够深入土壤中获取水分。
由于这两种树种适应性强,所以在园林绿化中的使用较为广泛。
而马尾松相比于前两种树种,对水分的需求较大,因此在节水灌溉中需要更为注意。
在灌木树种中,玉兰、月季和紫薇是北京园林中较为常见的品种。
这三种灌木树种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高,尤其是在生长旺盛期和开花期。
因此,在节水灌溉制度中,需要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确保这些树种能够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从而保证其正常生长和开花。
针对室外园林树种的节水灌溉技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水耗。
首先,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结构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
其次,应合理设置灌溉设施,确保水分能够均匀地分布到每一个树木的根系区域。
再次,可以进行定量浇灌,根据树种的需要和实际的水分情况来调整灌溉量。
另外,还可以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减少水分蒸发和浪费。
除了室外园林,室内园林也是北京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室内园林的节水灌溉技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水耗。
首先,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浇水时间和频率,避免水分的浪费和过度消耗。
《北京主要园林树种耗水性及节水灌溉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的变迁,水资源的日益稀缺已成为中国各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同样面临水资源的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园林树种的耗水性以及实施有效的节水灌溉制度,对保障北京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对北京主要园林树种的耗水性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适合的节水灌溉制度。
二、北京主要园林树种耗水性研究1. 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地区常见的园林树种,如国槐、银杏、油松等,通过实地测量和长期观察,对各树种的耗水性进行量化分析。
通过定期测定各树种的蒸腾速率、叶片水分散失等指标,来反映其耗水性。
2. 研究结果研究发现,不同树种间的耗水性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国槐等阔叶树的蒸腾速率相对较高,而油松等针叶树的耗水性较低。
此外,同一树种在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耗水性也有所不同。
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管理。
三、节水灌溉制度的实施1. 灌溉方式的选择针对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推荐采用微喷灌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这些灌溉方式可以精确控制灌溉量,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结合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水分状况,为灌溉提供科学依据。
2. 灌溉制度的制定根据树种的耗水性、生长规律以及环境条件,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
在生长旺季和干旱季节增加灌溉次数和灌溉量,保证树木有足够的水分供给。
在雨水充足的季节,则可以适当减少灌溉量,避免水分过多导致树木生长不良。
四、综合管理措施除了科学的灌溉制度外,还需要采取综合管理措施来降低园林树种的耗水量。
例如,合理配置树种,避免种植耗水量大的树种;加强树木的养护管理,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推广节水型绿化技术等。
五、结论通过对北京主要园林树种耗水性的研究以及节水灌溉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园林绿化的水资源消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北京地区的水资源压力,还有利于推动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园林树种耗水性的研究,完善节水灌溉制度,并采取综合管理措施,以实现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主要园林树种耗水性及节水灌溉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园林绿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园林树种的选择及其耗水性研究,对于保障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同时,随着水资源日益紧张,节水灌溉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也成为园林管理的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研究北京主要园林树种的耗水性,并探讨适合的节水灌溉制度,以期为北京园林绿化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树种选择本研究选取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园林进行调查,包括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等。
树种选择上,涵盖了北京地区常见的园林树种,如国槐、油松、侧柏、法桐等。
三、园林树种耗水性研究1. 数据收集:收集北京地区各园林树种的生长数据、叶片特性、根系分布等基本信息。
同时,记录各树种的耗水量数据,包括生长季节和非生长季节的耗水量。
2. 耗水性分析:根据收集的数据,分析各树种在不同季节、不同生长阶段的耗水特点。
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各树种的耗水性差异。
3. 影响因子研究:分析影响树种耗水性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土壤类型、树种生理特性等。
四、节水灌溉制度探讨1. 灌溉方式选择:根据树种耗水性及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
如滴灌、微喷灌、渗灌等,以减少水资源浪费。
2. 灌溉制度制定:根据树种生长规律和耗水特点,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
包括灌溉时间、灌溉量、灌溉频率等,以保障树种的正常生长,同时达到节水目的。
3. 智能灌溉系统应用:推广应用智能灌溉系统,实现自动监测、自动调控,提高灌溉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1. 研究结果:通过对北京主要园林树种耗水性的研究,得出各树种的耗水特点及影响因素。
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出适合北京地区的节水灌溉制度。
2. 讨论: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如研究区域的选择、树种的选择等可能影响研究的全面性。
此外,节水灌溉制度的实施还需要考虑实际操作中的各种因素,如设备投入、维护成本等。
因此,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节水灌溉制度。
北京城市绿地复合系统植物耗水规律及灌溉模型研究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环境、调节城市气候、美化城市面貌、增加城市空间以及城市防震减灾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我国城市绿地节水理论与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严重不足,灌溉水的利用率低,用水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和普遍,加剧了城市绿地用水与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矛盾,在水源紧缺的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本文针对城市绿地节水问题,着眼于城市绿地乔灌草混合栽植所具备的复合特征,在普遍调查的基础上,选定了乔木+灌木+草坪、乔木+草坪、灌木+草坪和草坪共4种绿地植物的主要配置模式为研究对象,应用农林复合系统水分生态特征研究方法、Li-1600稳态气孔计、TDR(时域反射)土壤水分测定仪、自动气象站和彭曼(Penman)公式等研究方法和测定手段,通过生长季内连续的动态监测,对北京地区气候条件下城市绿地乔灌草复合系统的蒸腾耗水和土壤水分进行了综合研究。
初步摸清了各配置模式下的蒸腾耗水特性和土壤水分动态,并通过模拟研究建立了城市绿地优化灌溉模型。
旨在为城市绿地复合系统的配置模式、树种选择和科学灌溉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结论如下:(1)城市绿地调查表明,北京常用的城市绿地植物种类有乔木117种,灌木77种,草本315种,藤本17种。
乔灌草结构类型、乔草结构类型和乔木结构类型是北京城市绿地的主要配置类型。
(2)在生长季阴天或晴天条件下,单种配置下的灌木黄丁香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呈较明显的单峰型,红瑞木呈不太明显的单峰型,二者的蒸腾速率与扩散阻力和光量子密度显著相关。
复合配置下,两树种的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仅略有变化,蒸腾速率与相对湿度和扩散阻力显著相关。
同种条件下,参试灌木复合配置与单种配置相比,蒸腾速率降低30%-40%。
(3)在生长季阴天或晴天条件下,杜仲和紫叶李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
杜仲的蒸腾速率与扩散阻力、光量子密度和叶温关系显著,紫叶李的蒸腾速率与光量子密度和扩散阻力显著相关。
北京市草坪用水现状及节水研究作者:齐红超,金笙来源:《绿色科技》2011年第01期摘要:运用统计方法在详细描述北京市草坪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北京市常见草种的节水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现有草坪种植比例不合理,节水的潜力有限,如能对其进行结构调整,增大节水型暖季型草的比例,节水潜力巨大。
这对北京这样一个缺水城市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冷季型草;暖季型草;节水潜力收稿日期:2011-01-02作者简介:齐红超(1984—),女,河北廊坊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统计学数量经济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TV2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149-031 引言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
仅为全国人均量的1/8,世界人均量的1/20,远低于联合国划定人均的缺水下限[1],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特大城市。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达到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水资源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城市草坪以其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温、保持水土、休闲娱乐等诸多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建植面积迅速扩大。
据推算,2008年北京地区的草坪面积为14 000多万m2[2],每万平方米草坪的年平均用水量为[3],因此,草坪的总灌溉量大约为10 808亿,占2008年北京市用水总量35.1亿t的3.1%。
还有上涨的趋势,可见,如果能更好的利用草坪的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节水灌溉措施或推广节水草种能够对节约北京市水资源起到重要作用。
2 北京市草坪现状2.1 北京草坪面积变化总趋势自从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规模的引种草坪以来,北京地区草坪面积逐步扩大。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对北京地区园林绿地每五年做一次系统的普查,从普查资料来看北京草坪面积呈逐年上涨趋势,从2000年的5 642万m2增长到2008年的14 733.61万m2,平均每年增长近1 140万m2。
这一方面是由于草坪有其自身独特的生态及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是由于奥运因素的推动,北京市的绿化建设总体有了很大的发展。
北京常用3种观赏乔木耗水特性研究本文着眼于水资源短缺的热点问题,以白玉兰、鹅掌楸和刺槐3种北京常用观赏乔木为研究对象,通过应用热扩散式边材径流计(TDP)和全自动微型气象站(WS-UM),在保证环境条件一致的基础上,于2006年全年对树干边材液流及环境因子进行定位同步观测,了解并掌握了这些树种耗水的时空变化规律,揭示了不同树种耗水能力的差异性,建立了树木耗水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并进行了尺度扩展,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灌溉制度、提高北京市城市绿地的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表明:白玉兰、鹅掌楸和刺槐树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均为峰形曲线,其中,白玉兰呈单峰形曲线,在所选观测日中每日启动最晚,约为8:10~8:40左右,最晚到达峰值,约为14:10~14:30左右,峰值和日平均液流速率最大,分别为0.00852 cm·s<sup>-1</sup>和0.00173 cm·s<sup>-1</sup>,到达低谷最早,约为18:10~19:00左右;刺槐和鹅掌楸呈宽峰形曲线,刺槐每日启动最早,约为6:30~6:40左右,最早到达峰值,约为9:10~11:20左右,峰值和日平均液流速率最小,分别为0.00170cm·s<sup>-1</sup>和0.00063 cm·s<sup>-1</sup>,到达低谷最晚,约为19:30~20:20左右;鹅掌楸介于白玉兰和刺槐之间,每日7:30~7:50左右启动,11:00~12:40左右到达峰值,峰值平均为0.00236cm·s<sup>-1</sup>,日平均液流速率为0.00092cm·s<sup>-1</sup>,19:30~19:50左右到达低谷。
3个树种边材液流速率的季节变化都是夏季液流速率的曲线峰形宽于春、秋季,但是夏季的峰值和日平均液流速率却小于春、秋季。
《北京主要园林树种耗水性及节水灌溉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园林建设具有极高的重要性。
而园林树种的选择与灌溉制度的建立直接关系到园林的生长情况以及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北京主要园林树种的耗水性及建立节水灌溉制度,以期为北京的园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在园林建设中,如何降低耗水量、提高灌溉效率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分析北京主要园林树种的耗水性,以期找到降低耗水量的方法,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节水灌溉制度,对北京的园林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文献查阅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对北京地区的主要园林树种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其生长状况及耗水情况;其次,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园林树种耗水性及节水灌溉制度的研究成果;最后,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不同灌溉制度对园林树种生长及耗水量的影响。
四、北京主要园林树种耗水性分析1. 树种选择: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地区常见的樟子松、油松、侧柏、国槐等园林树种作为研究对象。
2. 耗水性分析: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发现不同树种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耗水量存在差异。
其中,樟子松和油松的耗水量相对较高,而侧柏和国槐的耗水量相对较低。
此外,树龄、季节、气候等因素也会影响树种的耗水量。
3. 耗水性影响因素:树种的耗水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树种特性、生长环境、气候条件等。
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树种耗水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五、节水灌溉制度建立1. 灌溉制度设计原则:根据北京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园林树种的生长需求,建立以节水、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灌溉制度。
2. 灌溉方式选择:根据树种特性和生长环境,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
如滴灌、微喷灌等,以降低耗水量,提高灌溉效率。
3. 灌溉制度实施:根据树种的生长阶段和需求,制定科学的灌溉计划。
在保证树种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灌溉次数和灌溉量。
《北京主要园林树种耗水性及节水灌溉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园林建设具有极高的重要性。
而园林树种的选择与灌溉制度的建立直接关系到园林的生态环境和城市的水资源利用。
本文针对北京地区的主要园林树种耗水性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节水灌溉制度,为北京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区域及主要园林树种本研究区域主要为北京市,涉及多个城区及近郊。
主要园林树种包括柏树、松树、法桐、国槐、银杏等常见绿化树种。
三、园林树种耗水性研究1. 耗水性测定方法本研究采用称重法、蒸渗仪法等方法,对所选园林树种进行耗水性测定。
通过定期对树木进行称重和土壤水分测定,了解树木的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情况。
2. 耗水性分析经过对北京地区主要园林树种的耗水性分析,发现不同树种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耗水性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法桐、国槐等阔叶树的耗水量相对较大,而柏树、松树等针叶树的耗水量相对较小。
此外,树木的耗水量还受到季节、气候、土壤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四、节水灌溉制度研究1. 灌溉制度设计原则针对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节水灌溉制度设计应遵循科学合理、经济实用的原则。
在满足树木生长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灌溉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灌溉制度实施措施(1)智能灌溉系统:采用先进的智能灌溉系统,根据树木的耗水规律和生长需求,自动调节灌溉水量和频率,实现精准灌溉。
(2)土壤水分监测:通过土壤水分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水分状况,为灌溉提供科学依据。
当土壤水分低于一定阈值时,启动灌溉系统进行补水。
(3)雨水收集利用:充分利用雨水资源,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并储存起来,用于园林灌溉。
(4)合理选择树种:根据北京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合理选择耗水量适中、生态效益好的树种,以降低园林耗水量。
五、结论通过对北京主要园林树种耗水性及节水灌溉制度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园林树种的耗水性存在较大差异,阔叶树的耗水量相对较大,而针叶树的耗水量相对较小。
北京主要园林树种耗水性及节水灌溉制度研究北京主要园林树种耗水性及节水灌溉制度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园林绿化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针对园林树种的耗水性及节水灌溉制度研究,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主要园林树种的耗水特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结合现有的节水灌溉技术,提出了相应的节水灌溉制度,旨在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一、引言园林绿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供舒适的环境,还能够改善空气质量、净化水源、调节气候等。
然而,随着城市园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因此,园林绿化的节水灌溉制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北京主要园林树种的耗水特性调查与分析本研究在北京市范围内选择了常见的几种园林树种,包括银杏、榉树、柏树等,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对这些树种的耗水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
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耗水性差异较大。
银杏树在旱季时的耗水量较大,而榉树和柏树较为耐旱,耗水量相对较少。
此外,树种的树龄、生长状态等因素也会对耗水量产生一定影响。
三、节水灌溉制度的提出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园林树种的浪费,本研究结合现有的节水灌溉技术,制定了一套适合北京市的节水灌溉制度。
1. 分区设定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将北京市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水资源分区。
在耗水量较大的区域,应选用尽可能耐旱的树种;而在水资源较为充足的区域,可以适当选择水分需求较高的树种。
2. 水分监测与控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园林树木周围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实时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通过灌溉系统自动控制喷水量和喷水频率,实现对树木的精确供水,减少水的浪费。
3. 雨水回收利用北京市的降水量虽然不多,但可以通过合理设计雨水收集设施,将降水资源用于园林绿化的灌溉。
与此同时,结合地下水资源和二次供水等,形成多元化的灌溉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实施效果与展望本研究所提出的节水灌溉制度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北京地区常见城市绿化树种蒸腾耗水特性的研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生活的不断提高,全球性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
我国的首都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样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困扰。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本文针对目前城市用水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如何选择适宜地植物进行配置,如何准确地掌握植物绿地需水规律,以便对现有绿地进行科学地养护和管理。
这些研究为分析造成不同树种之间蒸腾耗水的差异提供了基础资料,对于调控各因素之间的水分关系,解决水分供需关系矛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植物选择与配植,栽培与养护中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了白玉兰,元宝枫,山楂,桃花,欧洲丁香等为代表的北京地区25种常用城市绿化树种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2003.4-2003.10期间,利用li-6400等设备,对这些树种的蒸腾耗水规律和特性进行了研究。
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 1.树木耗水特性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2.25种常见城市绿化树种蒸腾耗水特性的时空变化规律 3.树种蒸腾作用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根据本试验的结果,本文将这25种城市绿化常见树种分成3种类型:第一种,高耗水低有效利用率的树种,如桃花、山桃、海棠等树种。
第二种,低耗水高有效水分利用效率类型,如大叶黄杨、紫荆、棣棠等树种。
第三种,低耗水低有效水分利用效率类型,如:小花溲疏、美桐等树种。
本文认为那些低耗水高有效水分利用效率的树种,如大叶黄杨、紫荆、棣棠等,
在未来城市绿地中应当有很好地应用前景。
北京生态涵养带主要树种基于树干液流的耗水规律研究本文以北京生态涵养带常见树种的苗木、成林单株林木和林分为研究对象,采用小型蒸渗仪法和热扩散技术两种方法对7种盆栽苗木的耗水规律进行对比研究,同时采用热扩散技术对5种成林单株林木的树干液流规律进行研究,揭示了盆栽苗木和成林单株林木的耗水规律,并对成林单株林木树干液流与各微气象因子的关系分别进行拟合,建立了树干液流与各微气象因子关系的拟合模型。
此外,为精确模拟林木树干的液流规律,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分析与RBF人工神经网络的林木单株耗水预测模型。
在此基础上,通过树干边材面积与胸径的关系研究,建立了基于树干液流的林分尺度耗水模型,为北京生态涵养带的森林建设、经营及改造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和科学的理论支撑。
研究结果表明:(1)小型蒸渗仪法具有操作简单并且便于应用的特点,包裹式茎流计法精度较高,但操作相对复杂且仪器较为贵重。
采用小型蒸渗仪法和包裹式茎流计法均能揭示盆栽苗木的耗水规律,通过对两种方法求得的耗水量值进行两配对样本的T检验,发现结果并无显著差异。
综合比较两种试验的研究结果,阔叶乔木苗木树种蒸腾速率大小为:盐肤木>元宝枫>刺槐>槲树;灌木苗木树种蒸腾速率大小为:荆条>黄栌;针叶乔木苗木树种采用小型蒸渗仪法测定蒸腾速率大小为:油松>侧柏。
(2)通过包裹式茎流计对苗木的昼夜耗水特征研究发现,灌木树种的夜间耗水量占全天耗水量的比重最大,针叶乔木树种夜间耗水量占全天耗水量的比重次之,阔叶乔木树种夜间耗水量占全天耗水量的比重最小。
(3)在对单株成林树干液流的研究中发现:针叶乔木中,油松和侧柏的液流速率在观测当日均呈现单峰型,且侧柏的树干液流速率在5个月中典型观测日中的表现均高于油松;阔叶乔木中,在典型晴朗天气条件下的日平均树干液流速率大小依次为:刺槐>槲树>栓皮栎。
京西山区油松、侧柏单木耗水环境影响因子评价与模拟森林生态系统在发挥其巨大水文生态功能的同时,为了满足自身生长的需要,常常需要消耗林地的一部分水分,从而使有林流域的产流减少,影响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为此,本篇论文以北京市水源保护林主要造林树种油松和侧柏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式边材茎流测定系统和自动气象站对北京西山地区油松和侧柏林木的边材液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连续同步监测,在树干边材液流活动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综合评价,找到了树干边材液流年变化过程中影响液流年启动、年停止、瞬态变化、日平均值变化和月平均值变化的主导环境因子,并建立了相应边材液流速率的简易环境因子制约模型。
在对北京市连年降雨特征分析以及树木蒸腾耗水尺度扩展的基础上,对油松和侧柏单木的年耗水量进行了推算,提出了特定立地条件下的油松和侧柏的合理造林和经营密度,以期为水源保护林低耗水造林树种选择和林分结构优化和调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太阳辐射强度、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风速等主要环境因子对边材液流速率变化的作用:太阳辐射强度是影响液流活动最主要的因子,决定着液流日变化的启动、停止时刻以及日变化格局,边材液流的日变化整体要滞后于太阳辐射3h左右或更长的时间。
在太阳辐射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以及大气饱和水汽压亏缺等环境因子各自的不同计算和测定参数中,林冠上层参数的作用最大。
不同土层温度对液流速率的作用,春季表层土壤最大,夏季深层土壤最大,秋季的最大影响土层间于春夏之间;土壤温度对树干液流活动的影响与靠近植物最适吸水温度的土层和树种的根系分布特征有关。
在限定土壤含水量的前提下,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大气饱和水汽压亏缺均为影响树干边材液流活动最主要、最直接的因子。
风速对液流活动的作用较为复杂,大风抑制蒸腾,减缓液流活动,弱风和微风加快植物蒸腾,加快液流运转速率。
影响液流速率日时间进程特征变化的主导环境因子:液流的启动时刻和停止时刻主要受太阳辐射强度影响;液流上升和下降的快慢、所需要的时间以及达到高峰的时刻,则主要受空气温湿度和大气饱和水汽压亏缺的影响。
北京主要园林树种耗水性及节水灌溉制度研究北京主要园林树种耗水性及节水灌溉制度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一座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其园林绿化水平一直备受瞩目。
然而,由于北京地处北方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域,水资源稀缺成为园林绿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因此,研究北京主要园林树种的耗水性以及节水灌溉制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北京的气候特点和水资源情况。
北京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年均降水量较少,再加上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导致水资源供应紧张。
因此,在园林绿化中,特别是选择合适的树种和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成为了节约水资源的关键。
其次,北京主要园林树种的耗水性对于节水灌溉的研究至关重要。
树木耗水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树种的耗水量及其对水资源的需求,从而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对水资源需求较低的树种进行绿化种植。
在北京,常见的园林树种有杨树、槐树、丁香、柏树等。
通过对这些树种进行耗水性测试,可以得到它们的日耗水量、年耗水量等参数,为节约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制定科学的节水灌溉制度也是节约水资源的关键一环。
在北京的园林绿化中,传统的灌溉方式大多采用喷灌、滴灌或洒水的方式。
然而,这些方式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水量控制不准确、浪费水资源等。
因此,科学制定、完善与现代节水灌溉技术相适应的节水灌溉制度势在必行。
例如,可以利用自动化灌溉系统,合理测量树木的水分需求,通过精确的浇水时间和水量来满足树木的生长需求,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针对北京主要园林树种的耗水性及节水灌溉制度的研究,可以采用实地调研和实验室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在实地进行调研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园林绿化场地,观测不同树种的生长状况以及其周围的土壤湿度情况。
然后,在实验室中进行树木耗水性测试,通过测量树木的蒸腾速率、叶片的蒸腾速率等指标,来评估不同树种的耗水量。
北京市5种常用园林绿化植物的耗水特性研究为了给北京市绿地灌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改善现有绿地水分管理中的很大的盲目性和粗放性。
本文以北京市主要园林绿化灌木树种金叶女贞、大叶黄杨、小叶黄杨、紫叶小檗和常用绿地草早熟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4种灌木和1种草本的盆栽控水试验,弄清了植物在不同天气、不同下垫面和不同遮阴下的耗水规律,揭示了不同植物耗水能力的差异,建立了树种耗水与主要环境因子的10个关系模型。
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弄清了树种耗水的季节差异,在充分供水条件下,大叶黄杨为春季和秋季耗水型,金叶女贞和小叶黄杨为夏季耗水型,大叶黄杨春季日蒸腾耗水速率为0.783kg·m<sup>-2</sup>·d<sup>-1</sup>,秋季日蒸腾耗水速率为0.673kg·m<sup>-2</sup>·d<sup>-1</sup>,金叶女贞夏季日蒸腾耗水速率0.919kg·m<sup>-2</sup>·d<sup>-1</sup>,小叶黄杨春季和秋季的蒸腾耗水速率为夏季的44%、55%。
比较了充分供水下4个灌木树种的年平均耗水率。
分别为:金叶女贞563.71g·m<sup>-2</sup>·d<sup>-1</sup>,大叶黄杨511.07g·m<sup>-2</sup>·d<sup>-1</sup>,小叶黄杨
202.25g·m<sup>-2</sup>·d<sup>-1</sup>,小叶黄杨明显小于其他两个树种,是耗水较少的树种。
分析了环境因子对树木蒸腾耗水的影响,在充分供水条件下,各树种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极显著相关,与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和气温的相关性稍弱。
建立了树木蒸腾速率与主要环境因子的10个优化模型。
遮阴可以降低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和小叶黄杨,遮阴比全光照时的
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下降了84%、82.3%、38.1%、24.1%。
由控水试验得出小叶黄杨是一种比较耐旱的植物,可以在比较干旱的环境下生长,而金叶女贞是4种灌木中最不耐旱的植物,但金叶女贞在干旱胁迫后的恢复能力较高。
由硬路面和草面两种下垫面的耗水试验得到:金叶女贞和大叶黄杨在草面的耗水量比在硬路面的大,小叶黄杨和紫叶小檗在硬路面的耗水量比在草面的大。
用自制蒸散仪测定了草地早熟禾在各季节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耗水量,全光照下单位面积草地早熟禾春夏秋3个季节的日耗水量分别为:
2906.05g·m<sup>-2</sup>·d<sup>-1</sup>、
4582.45g·m<sup>-2</sup>·d<sup>-1</sup>、
7179.57g·m<sup>-2</sup>·d<sup>-1</sup>,此结果为园林绿化灌溉制度的合理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两年的观测试验中,采用了Li-6400光合分析系统、土壤水分测定仪、SEC广域压力膜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
对每一个试验项目都设计了3~5个重复,且进行了长时间、多时段观测。
本课题以园林绿化灌木树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种常用灌木和1种草本的耗水特性,并计算出了不同灌木和草配置下的日耗水量和年耗水量,这些结果在实践上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