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3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选择题二、名词解释三、判断四、简答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疆域辽阔,腹里纵深,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3、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
隔绝机制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连续性中国文化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为世界所罕见。
2、多样性3、使中国人长期形成“世界中心”的意识①自认占据世界主体,并处于地理上的中心地位;②并非单指地理位置上的,还尤其指文化上的中心地位;③“安居乐业”、“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④节日礼俗;⑤农业经济是一种平和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国防观念亦是防守性的。
宗法: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的祖先,维系亲情。
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的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2)、封建(封邦建国)制。
帝王以爵位、土地分封给子弟叔侄及异姓之功德卓著者,为诸侯,使之在其分封的疆域内建立邦国,世袭统治。
(3)、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是体现“尊祖敬宗”的最好形式。
二、宗族:同一父系的人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祖庙、祭祀同一祖先,甚至有共同的墓地等这样一个血缘群体。
产生宗法制度的原因:①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使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长期保留下来。
②中国的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
丧服制:人死后宗(家)族人为其服丧的制度衣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期:斩衰三年;齐衰有三年、一年执杖(杖期)、一年不执杖(不杖期)、三月之别。
后来只分为一年、五月、三月;大功9个月;小功5个月;缌麻3个月。
周朝以前,天子五庙:考庙——父庙王考庙——祖父庙皇考庙——曾祖父庙显考庙——高祖父庙太祖庙(太庙)——始祖以下,高祖以上各代祖先的神主宗法意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纵向——辈横向——严格区分父系、母系、嫡庶、长幼等uncle——伯伯、叔叔、舅父、姑父、姨夫aunt——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第九章中国古代⽂学 这⼀章对学中⽂以及⼀般考⽣都⽐较熟悉,当然⼀些理性的分析和概括还是要注意牢记的。
第⼀节中国古代⽂学在中国⽂化中的地位 1 、中国古代⽂学是中国传⽂化中最重要、活⼒的⼀个部分深刻⽽且⽣动地体现着中国⽂化的基本精神。
2 、中国⽂学在⽂字诞⽣之前就已经产⽣了。
3 、公元前6 世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基本编定。
其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诗。
公元前4 世纪,出现了另⼀类诗歌,即楚辞,属于杂⾔体,其句末多以‘兮“结尾。
4 、中国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在艺术上则以情景交融的意境为追求⽬标。
5 、《尚书》的出现标志着散⽂的形成。
散⽂的三⼤功能是叙事、论说和抒情。
其中抒情功能是在秦汉以后增加的。
6 、中国真正的叙事⽂学始于魏晋⼩说,分为志怪⼩说和软事⼩说两⼤类。
7 、中国古代⽂学的现代意义:是后代作家永久性的艺术典范,是传统⽂化中最容易为现代⼈理解、接受的⼀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与传统⽂化的最直接的桥梁,也是世界其它⽂化背景中的⼈民了解中国⽂化的窗⼝。
第⼆节中国古代⽂学的辉煌成就 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迟在孔⼦出⽣前就编定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
共收⼊诗歌305篇,分国风、⼤雅和⼩雅、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2 、《诗经》描绘了五个⽅⾯的内容:⼀是周部落的历史;⼆是古代⽥猎、畜牧和农业⽣产的情景;三是战争和徭役的情形;四是控诉统治者对⼈民的残酷剥削;五是叙述爱情和婚姻。
在整体上表现了“饥者歌其⾷,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表现了⼲预⼈⽣,反映社会的批判意识。
3 、诗经的艺术⼿法分为“赋、⽐、兴”三类。
4 、《楚辞》是中国古代另⼀部诗歌总集,是汉代刘向、王逸等收集整理⽽编成的。
其主要作者是屈原。
5 、《离骚》长达2400多字,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其发愤以抒情的⼀⾸政治抒情诗。
诗中⼤量运⽤美⼈芳草的⽐兴⼿法对后代诗歌产⽣了深远的影响。
宋⽟、贾谊等都继承了他的传统。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4分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12分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14分论述题15分(从两小题中任选一题,如两题皆做则以第一题为准。
鼓励发表己见,可酌情加分)材料问答题14分(鼓励创新可酌情加分,如果没有结合材料则酌情扣分)期末考试的主观题都出自各章复习题,客观题则超出这个范围,但绝对是课堂上讲过的。
第一章1、广义文化的四个层次:广义文化又被称作“大文化”,着眼于人类与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涵盖面非常广泛。
我们将其分为四层次:a物质文化。
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它是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它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制度文化。
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一系列处理人与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相互关系的各种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
制度文化不直接与自然界发生关系。
c行为文化。
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生活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d.心态文化。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可以分为社会心理(大众心态)、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不同的部分。
2、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A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B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C有助于我们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发展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D有助于我们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E有助于我们利用、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
第二章1、中国与希腊地理环境的区别:中国与希腊地理环境比较表中国希腊地形平原多,占陆地面积12%。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单选题5、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A、夏代B、周代C、商代D、秦代答案:B6、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A、秦代B、汉代C、隋唐D、明代答案:C7、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D、生产生活文化答案:C8、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A、《孙子》B、《尚书》C、《春秋》D、《诗经》答案:A9、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A、孝B、仁C、义D、礼答案:B10、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A、《论语》B、《孟于》C、《礼记·大学》D、《荀子·劝学》答案:CC12,“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A.《书》B.《乐》C.《礼》D.《易》B11、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A、禁忌B、崇拜C、恐惧D、避讳答案:B12、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A、两次B、三次C、四次D、五次答案:A13、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佛家思想D、杂家思想答案:B二、多选题16、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A、孝廉B、征辟C、考试D、举人E、察举答案:BCE17、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环境标志B、等级标志C、性别标志D、年龄标志E、体型标志答案:ACDE18、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艺术B、政治C、道德D、风俗习惯E、宗教答案:ABCDE三、名词解释20、九流十家答案:其为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是由汉代人总结出来的。
其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和刑名家等派别。
21、血缘九族制答案: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庭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深厚的影响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国文化进行一次概括性的了解,从中挖掘出其独特之处和重要特点。
1. 历史悠久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中国历史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和社会变革,因此,中国文化也随之演变和发展。
从殷商到周朝、秦汉、唐宋,再到明清和现代,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化遗产。
2. 哲学思想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其核心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一系列哲学思想流派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了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责任感,道家思想注重个人内心的和谐与自然的合一,墨家思想则倡导兼爱和非攻。
3. 文学艺术中国文化以其出色的文学和艺术形式而著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广泛流传,如《诗经》、《论语》、《红楼梦》等,这些作品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感情和思想。
中国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
凭借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中国艺术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和欣赏。
4. 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风格也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庄重、宏伟和优雅的风格而闻名,如万里长城、故宫和丽江古城等,这些建筑代表了中国千年来独特的建筑传统和技巧。
此外,传统中国园林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致的设计、独特的布局和浓郁的文化内涵而吸引人们。
5.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饮食文化之一。
中国人讲究饮食的平衡和营养,追求独特的口味和精致的烹饪技巧。
中国菜系之多样性也是其独特之处,如川菜、粤菜、湘菜等。
此外,中国的茶文化也非常重要,茶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具有独特的仪式和韵味。
6. 道德伦理中国文化对道德伦理的重视也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中国人注重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强调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友善待人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基石,对中国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中国文化的概念和内涵:1.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是指源自中国古代、经历漫长发展、形成独特风格的文化体系。
2.中国文化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字、思想哲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传统节日、科技经济等各方面。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是在华夏族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变迁,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1.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勤劳、勇敢、和谐、善良、仁爱、孝顺等传统美德。
2.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礼义廉耻、忠恕、孝道等价值观念。
3.道家文化:主张自然无为、顺乎自然,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4.佛家文化:强调慈悲、般若智慧、解脱生死、修行菩提。
5.文人雅士文化:重视文学艺术、诗词书画,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6.中华传统礼仪:包括尊敬长辈、敬重师长、悌道等传统礼仪规范。
7.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吸纳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文学艺术传统:包括诗词歌赋、戏曲曲艺、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
2.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南京明城墙等历史文化遗迹。
3.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粤菜川菜等传统饮食文化。
4.服饰文化: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中医药文化:包括针灸、草药、按摩、气功等传统医学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挑战:1.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2.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如何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3.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积极谋求民族文化自信。
六、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1.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前提。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华文化1.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由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等组成。
2.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农耕经济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3.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强调仁爱、礼仪、忠恕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道家文化强调“无为而治”和“自然无欲”,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文化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史有一定影响。
5.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的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1.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绘画有书法、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个流派,强调审美的内涵和意境的表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2.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和七声音阶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3.中国传统舞蹈:中国舞蹈分为古典舞和民间舞,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舞姿和表达方式,如京剧、豫剧等。
4.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平衡,例如故宫、长城等。
5.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多种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和意义。
三、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1.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多种学派,丰富了中国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2.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有四个层面,即仁爱、和谐、中庸和天人合一,它们统一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仁政”和礼制,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是儒家的仁爱道德观念,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建设。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题目类型与分值:1、填空题—20分(每空1分)2、选择题—15分(每题1分,其中单项选择10题多项选择5题)3、名词解释—20分(共5个,每个4分)4、简答题——30分(共3小题)5、综述题——15分(1题)二、重点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要求掌握20个)三纲八目史家三长三礼五礼三清三公四部分类法内廷四阁乡试三鼎甲御史台2、简答题(要求掌握12题)⑴简述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P.28-34延续性、伦理性、政治性、世俗性)⑵简述儒道思想在历史上是如何互补的?(P.114-120)⑶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⑷简述“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区别。
(P.127)⑸举例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的主要特点。
(P.156-158:三方面)⑹简述“三礼”的基本内容。
(P.268-270)⑺举例简述佛教诸神。
(P.258)⑻举例说明我国古籍的四部分类法。
(经、史、子、集)⑼宋代科举对唐代科举进行了哪些改革?(P.286-287)⑽简述唐代三省制的职官设置和运作机制。
(P.306-307)⑾古代中央六部的名称、职掌、主要官员设置及别称。
(参见P.269图表及P.307文字)⑿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意义?(P.404)文化今文经古文经玄学三纲五常四大石窟四大菩萨二重证据法新儒家附: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中的两个主要派别,都属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主要表现在:1、程朱讲“性即理”,主张本体在外,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讲“心即理”,主张本体在内,是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理在气先”,“理”是一切事物的支配者,是形而上的抽象本体;“气”是形而下的现象世界。
因此理与气、道与器分而为二。
陆九渊断言“心”是宇宙的本体,“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陆王还主张“道器合一”。
3、朱熹主张为学先“道问学”,“即物穷理”,更注重读书注经。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
它包含了众多的传统价值观念、思想体系、艺术形式和社会习俗,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回顾和总结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哲学与思想体系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哲学与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创立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和墨家等。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孝道和社会秩序,道家注重自然和个体的和谐,而墨家则提倡兼爱和反对战争。
这些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二、文学与艺术形式中国文化还以其独特的文学和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散文和戏剧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唐诗宋词。
这些作品以其深情、含蓄和意境的表达方式而受到全世界的赞赏。
此外,中国的绘画、音乐和舞蹈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的传统绘画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运用,音乐以古筝、琵琶等乐器为代表,舞蹈则以优美的身姿和独特的舞步为特色。
三、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之一。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烹饪技巧、食材的选择和饮食的文化意义。
中国菜系以其多样性和独特的口味而闻名于世,如川菜、粤菜和湘菜等。
此外,中国茶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喜欢品茶、研究茶道,茶艺表演和茶叶的制作工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四、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和家庭团聚。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中秋节、清明节和端午节等也是中国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有着深厚的宗教和历史背景,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
五、传统医学与养生中国的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它以中草药为基础,强调平衡和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下列文化定义中有误的是A.文化指文明,既包括精神文明又包括物质文明,其对应物是自然。
B.文化指文化知识、文化教育,其对应物是文盲。
C.文化指精神文明,其对应物是物质文明。
D.文化指文学艺术,其对应物是科学技术。
正确答案:C2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曾说:“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请问鲁迅先生在评论哪种古代小说?A.话本小说B.唐传奇C.志怪小说D.章回小说正确答案:B解析:B、唐传奇和前面的志怪虽然都是记述奇闻异事,可是两种还是不太一样。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曾经对唐传奇有过这样一种评价,他说它们“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他这里面比较了六朝志怪和唐传奇之间的一个区别。
一方面,唐传奇是叙述婉转,文辞华艳,而六朝的志怪是粗陈梗概,非常简单。
另外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鲁迅先生认为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
“有意为小说”也就是说它是主动地在创造小说,而创造小说有一个非常主要的特征就是虚构。
就知道这是虚构的,这叫“有意为小说”。
3单选(2分)在佛教史上,一般认为佛教大约何时传入中国A.春秋战国B.唐朝C.两汉D.先秦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解析:C、关于佛教的传入,一说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一说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
综合两说,一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在两汉之际。
约公元1世纪时。
4单选(2分)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李白号“青莲居士”,这个号是因为他曾居住在青莲乡而得的。
B.中国历史上最先使用年号的是秦始皇。
C.“陶”这个姓氏是来源于职业的。
D.林黛玉在写到她母亲名字里的敏字时少写一两个笔划是为了避讳。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解析:B、中国历史上最先使用年号的是汉武帝,他的第一个年号是建元。
5单选(2分)曹丕雅好诗文,文友王粲过世,曹丕为他送葬,“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文化之概念①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
④“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2、中国文化史①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P20-25)。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P20-22)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三、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P24-25)四、地理环境对中国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盛况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地位:3、儒家文化①儒家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积极、消极)②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③孔子这个人(生平、人格、思想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道家与道教①道家学说的发展演变②老子这个人(思想学说、智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③庄子这个人(思想、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5、佛教与禅宗②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从思维方式、文学艺术两个方面考虑)③慧能这个人(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6、综合方面①试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P268-284)③中国传统思维方式(P256-261)⑦儒释道文化的现代价值⑨中国文化发展前景之我见7、经典阅读①对阅读传统经典的总的看法(传统经典界定、阅读意义方法等)1、传统经典阅读的经典到底指什么?2、传统经典阅读的意义?3、当代课堂如何对待传统经典?4、传统经典的阅读方法有哪些?③以上列“推荐书目”中有关内容为例,谈谈中国传统经典或中国传统文化对你的影响⑤读《易传》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感⑥读《孟子》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感⑦读张载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感。
中国文化概论题库【最新版】目录1.中国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3.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4.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播5.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正文一、中国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文化,即中华文化,是指我国自古以来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特点的文化。
它包括了哲学、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礼仪、制度等各个方面。
中国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2.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内容丰富,涵盖了各个领域,且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包容性: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
4.稳定性:在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保持了较强的稳定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精神支撑。
5.民族性:中国文化鲜明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远古文化:包括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一时期的文化主要以彩陶、玉器、青铜器等文物为代表。
2.先秦文化: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3.秦汉文化:统一的秦汉王朝推动了文化的整合与传承,如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4.魏晋南北朝文化:这一时期文化多元化,出现了佛教、玄学等。
5.唐宋文化: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6.元明清文化:这一时期文化融合,出现了元曲、明清小说等具有民间色彩的文化形式。
三、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哲学、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礼仪、制度等各个方面。
1.哲学: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
2.文学:如《诗经》、《楚辞》、《红楼梦》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3.艺术: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4.科学:如《黄帝内经》、《九章算术》等古代科学著作。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3湖南省自考网:/整理这一章对学中文以及一般考生都比较熟悉,当然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概括还是要注意牢记的。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深刻而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 、中国文学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3 、公元前6 世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基本编定。
其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
公元前4 世纪,出现了另一类诗歌,即楚辞,属于杂言体,其句末多以…兮“结尾。
4 、中国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在艺术上则以情景交融的意境为追求目标。
5 、《尚书》的出现标志着散文的形成。
散文的三大功能是叙事、论说和抒情。
其中抒情功能是在秦汉以后增加的。
6 、中国真正的叙事文学始于魏晋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软事小说两大类。
7 、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是后代作家永久性的艺术典范,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也是世界其它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至迟在孔子出生前就编定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
共收入诗歌305 篇,分国风、大雅和小雅、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2 、《诗经》描绘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周部落的历史;二是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三是战争和徭役的情形;四是控诉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五是叙述爱情和婚姻。
在整体上表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表现了干预人生,反映社会的批判意识。
3 、诗经的艺术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类。
4 、《楚辞》是中国古代另一部诗歌总集,是汉代刘向、王逸等收集整理而编成的。
其主要作者是屈原。
5 、《离骚》长达2400多字,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其发愤以抒情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诗中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玉、贾谊等都继承了他的传统。
楚辞也因此成了一种源远流长的独特文体。
6 、《诗经》和《楚辞》合称为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7 、历史散文是指先秦的史官记录成的史书,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8 、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以论述为主的散文,分为战国初期的语录体、战国中叶的对话体和战国后期的专题论著三个时期。
其代表作分别是《论语》、《孟子》和《庄子》、《荀子》和《韩非子》。
9 、《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10、《孟子》、《庄子》的内容多为论辩之辞,是争鸣风气盛行时典型的散文形式。
前者的内容以宣扬仁政为主;后者的主要内容是主张顺应自然,反对礼乐制度希望人类社会返朴归真。
11、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
以汉赋为盛。
汉赋按题材取向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如《鹏鸟赋》、《吊屈原赋》;另一类是铺陈排比为主的“体物大赋”,这一类是汉赋的主流。
12、唐诗的发展经过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以盛唐和中唐为主。
13、唐诗中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首;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为首。
14、唐诗繁荣的原因:国家繁荣,社会安定,诗人们可以由多种途径实现人生的追求。
15、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前者以秦观、晏几道、李清照、柳永等为代表;后者以苏轼、辛弃疾等。
16、从总体上讲,宋词的特征是: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的生活而不是社会现实,表现功能上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风格倾向上偏向阴柔和婉而不是阴暗刚雄豪。
17、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以前者为主。
与唐诗、宋词并称。
18、元杂剧是汇融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戏曲的成熟形态。
剧本主要有唱词、对白、动作三部分,一般为四折。
19、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和以“西厢记”著名的王实甫等。
20、元杂剧的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鲁斋郎》以及无名氏的《陈州粜米》等。
21、元杂剧的题材有五类:一是爱情剧。
二是公案剧;三是水浒剧;四是世情剧;五是历史剧。
22、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它以叙事为主,使文学更贴近人民的生活,更直接表现人民的喜怒衰乐,更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
它成功地宣告了戏剧、小说等叙事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其文化意义:一是高扬了反抗精神,抨击黑暗势力,落后观念与丑陋风习,歌颂了不畏强暴,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判逆形象。
二是褒贬分明,体现着多数人意志的价值判断,具有民主倾向的进步意义;三是体现了中国戏剧文学以浪漫的理想化方式处理现实主义的题材的特征。
23、中国小说经历了先唐笔记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和宋元话本小说三个阶段。
24、明代四大奇书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清代的著名小说有儒林外史、红楼梦。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1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一是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二是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三是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2 、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
3 、文以载道即著书立说的目的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设计,文是手段,道是目的。
文以载道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正负两方面的深刻影响,一是这种思想强调了文学的教化功能,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作家重视国家、人民利益,即使在纯属个人抒情的作品中也时刻不忘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二是这种思想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它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削弱了其主体意识和个体自由。
4 、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
5 、抒情性质和写意手法使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以下文化特征:一是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二是它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那种为历代文学家所憧憬的变代莫测、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这一章估计不会出大题目,中型题目量不大,最多是小题目,但可能偏,因此要注意全面掌握备考要点。
第一节辉煌的远古艺术1 、彩陶是6000年到4000年前华夏文化的核心。
中国彩陶突出动态和谐。
2 、中国原始彩陶,从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到4000多年前的大河口文化,在空间上分为三个区域,即中原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在器皿造型上包括摹拟植物、动物、人物、器物等。
最多的是几何纹。
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由实到虚的发展过程。
3 、彩陶暗含了两个重大的艺术法则:一是游目法则,这是后来中国绘画和中国园林的一个基本审美原则,即画面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呈现为一个整体;二是彩陶的创造和观赏按照“仰观俯察”这一中国观照方式进行,这也是后来在诗词画和建筑中广为应用的一个基本法则。
4 、青铜纹饰是中国远古艺术的又一高峰,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
青铜器中最重要的是与意识形态相关的礼器。
青铜纹饰有两个明显的现象:一是饕餮纹,代表了重组变形法则;二是人兽共生。
湖南省自考网:/整理第二节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和成就1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构成,可分为三个显著时期:一是远古到春秋,艺术与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的演化相联系;二是战国到两汉,各门艺术以其自身的功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三是魏晋以后,各门艺术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基本确立。
2 、中国古代艺术并没有被古代学者作为一个整体把握过,其等级高低:诗文最高,其次是绘画和书法;再次是建筑、雕塑。
3 、中国古代建设分为四大类型:宫殿、陵墓、寺庙、园林。
从远古到东汉,以宫廷建筑体系为主,东晋后出现士大夫的私家园林,南北朝后出于大量寺庙建筑。
4 、宫殿建筑四大特点:即高、大、深、庄。
大是占有空间众多;庄是以建筑完全沿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墙柱门的深红色显示。
5 、中国寺庙建筑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汉永平10年建立的洛阳白马寺。
6 、中国园林可以追溯到西周初的苑囿合池。
其发展和壮大是从春秋到秦汉。
园林的核心是情趣。
且以自然情趣为主。
7 、中国建筑都不注重单个建筑的高大,而强调群体的宏伟;不追求纯空间凝固的音乐,而追求在时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现自己的旨趣。
8 、中国的雕塑主要有四个集群组成:一是陵墓集群,包括陵墓表饰、墓室雕饰和明器艺术;二是宗教集群,即佛教寺庙和佛教石窟里的塑像、浮雕;三是建筑装饰;四是工艺雕塑。
9 、中国雕塑从来没有脱离建筑整体而独立出来,具有很强的整体的服从性。
整体性决定了中国雕塑是程式化的,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绘画的特点:一是平面性;二是彩绘。
10、书法是诸艺术中最具中国独特性的,只有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才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
11、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从汉末魏晋开始,这时出现了专门的书法家。
12、中国书法从字型上分为篆、隶、草、楷、行五类。
13、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是王羲之、颜真卿、张旭,其代表作分别是《兰亭集序》(行书)、《颜勤礼碑》(楷书)和《古诗四帖》(草书)。
14、魏晋六朝是中国绘画的形成时期。
15、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人物画以顾恺之为代表;山水画以宗炳、王微为代表;宗教壁画以敦煌壁画为代表。
16、中国古代绘画分为五个类别,即宫廷绘画、文人绘画、宗教绘画、市民绘画、民间绘画。
其中宫廷绘画分为政教实用性的和闲适性的两类;市民绘画主要是指小说戏曲剧本中插图。
民间绘画主要是与民间习俗相关的门神等。
(宫文宗市民)17、中国绘画显示的共同美学原则:一是散点透视。
二是以大观小。
三是道貌取神。
四是平面色彩与骨法用笔。
18、中国既创立了七音阶体系,也创立了五音阶体系,以后者地位为高。
19、中国音乐按功能分五类:一是仪式音乐,用于宗教仪式;二是宫廷舞乐,服务于舞蹈;三是声乐,用歌词的内容来规范音乐表现的多样性;四是独奏器乐。
五是民乐,指民俗庆典中的音乐。
20、中国音乐的特色:一是旋律为主。
二是理性精神。
三是节奏喧泄。
21、中国古代戏曲的最优秀代表是昆曲和京剧。
22、戏曲以其本身的综合性把各门艺术结合在一起并使之精致化。
23、戏曲之美表现在它的程式化和虚拟化。
24、戏剧中的生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小生分为中生、冠生、穷生。
25、戏曲程式化的表现:一是角色分行,分生旦净丑四行;二是穿戴类型;三是唱法分类。
第三节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1 、中国艺术的根本特色是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所决定的。
2 、中国艺术的两大基本类型是阳刚与阴柔。
儒家重阳刚,道家主阴柔。
3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这一章出大题目不太可能,中型题也不太复杂,难点是把提到的诸部史著要弄清楚,作者是准,体裁是什么,反映的内容是什么,不能混淆。
湖南省自考网:/整理第一节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1 、远古传说是我国史学的源头;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