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乘法(2)-教学设计公开课
- 格式:docx
- 大小:25.70 KB
- 文档页数:7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笔算乘法2 - 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熟练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 提问:大家想一想,我们之前学习的口算乘法有什么局限性呢?3.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口算乘法在计算较大的数时比较困难,所以我们需要学习笔算乘法。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 通过实例演示笔算乘法的步骤。
3. 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步骤进行计算,并解释每一步的含义。
三、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笔算乘法的方法。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四、应用(5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笔算乘法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问题。
3. 老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 提问:大家觉得笔算乘法有什么优点呢?3. 引导学生回答:笔算乘法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较大数的乘法问题,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笔算乘法的运用。
2.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和应用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以上提供的教案中,有一个细节需要特别关注,那就是“笔算乘法的步骤和方法”。
笔算乘法素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勇气。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下围棋的录像或画面);多个南瓜形算式卡片(每张上一个算式)。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呈现下围棋的录像或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
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
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
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你们真棒!三、练习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可以让几个组的学生做前2道,另几个组的学生做后2道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
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
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3.解决问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
:笔算乘法例2 №:1教学目的: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2、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用旧知解决新问题,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旧知,自行推出并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
1、口算。
30×4 20×40 15×6 5×20 17×3120×6 100×24 23×4 30×20 260×3学生独立口算,然后指名说说前面三题的口算方法。
2、计算。
32×60 106×3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因数中“0”是怎么处理的?二、探求新知。
1、出示例2。
(投影或挂图)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生: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问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师:“各行多少千米”什么意思?:№:2生:……2、尝试解决。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3、汇报交流。
(一)特快列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1)怎样列式?为什么?(2)怎样计算?学生可能出现:方法一:口算方法二:竖式计算1(按每一步计算,先用第二个因数的“0”去乘,再用“3”去乘)方法三:竖式计算2(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教师可把收集到的信息按顺序出示,先让口算的同学交流用什么方法口算,教师可做适当板书。
再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笔算方法是否正确,哪种方法更简便。
最后小组讨论:(a)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b)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3)小结笔算方法:写竖式时,把非“0”数字的末位对齐,计算时,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第 2 节笔算乘法【第 2 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乘法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归纳出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学会熟练计算。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过程,理解进位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第二层积所表示的意思,理解第二层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四、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下面先来复习一下。
1.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15 ×5=30 ×8=28×4=120 ×5=16×3 =220 ×4=将得数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出示答案订正——伙伴间交流反馈。
2.竖式计算。
49 × 7 =21 × 24 =(二)情境导入1.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三)算法探究1.请你估算一下48 × 37 等于多少呢?预设:2.48 × 37 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用竖式来计算一下。
(1)自己做在本上。
(2)集体交流:①7 乘48 这步你算对了吗?进位的5 怎么办?是怎样算的?给你的同桌讲清楚。
②接下来怎样算呢?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再用 37 十位上的 3 去乘 48。
三八二十四,十位上写 4,向百位进 2。
三四十二,加上进上来的 2 等于14,百位写 4,向千位进 1。
最后再把两次的积相加。
)③用 37 十位上的 3 去乘48 这一步时,三八二十四,这个4 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3.讨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四)巩固练习1.做一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笔算乘法2|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理解乘法竖式的运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笔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笔算。
2.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竖式的运算原理,熟练地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具:计算器、投影仪、PPT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来解决。
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探究新知(1)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并尝试总结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的计算方法,并选出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3)教师讲解: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运算方法,并强调乘法竖式的运算原理。
3. 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运算方法。
(2)拓展练习: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运算方法,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5. 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六单元第3课时笔算乘法(二)(教学设计)-【上好课】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笔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细心、耐心和自信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引入:复习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为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打下基础。
2. 新课:讲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笔算。
2.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原理,熟练运用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a) 复习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回顾并演示计算过程。
b) 提问:如果乘数变成两位数,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呢?2. 新课(15分钟)a) 讲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包括:- 乘数分解法:将两位数分解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与被乘数相乘,最后将结果相加。
- 交叉相乘法:将两个乘数的每一位分别相乘,然后将结果相加。
b) 通过例题进行演示,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
3. 练习(15分钟)a)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b)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总结(5分钟)a)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b) 提醒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细节,避免出现错误。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
2. 家长协助学生进行计时,提高计算速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标题:第六单元第3课时笔算乘法(二)2. 板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乘数分解法- 交叉相乘法- 例题及解答过程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笔算乘法》教案设计(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教科书第65页例2、“做一做”和练习十六1~4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的基础上,通过探讨、交流解决笔算中遇到的新问题——进位乘法,并理解、掌握其正确的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认识,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3.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评价、鉴赏和归纳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一步掌握竖式中乘的顺序和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及其道理.教学难点掌握算理,正确计算.教学用具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教材第65页的例2、练习十六的第2题南瓜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计算下面各题.1174⨯ 1322⨯ 3214⨯ 2311⨯先独立计算,然后点名板演,同时请他们边指边说出运算的顺序、书写的位置.最后,教师简单复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围棋吗?对它的知识了解多少?(如果班上有学生学习过下围棋)那么请你来讲一些有关知识.(如:由几人下,大概有什么样的规则,有哪些围棋界的知名人士及他们的相关事例或战绩.)呈现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结构.师:我们一起数一下,1、2、3……原来棋盘面是由纵横19道交叉线组成.我们知道每下一个棋子,都要下在一个交叉点上,那么大家一起算一算: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算式19×19.2.探讨计算方法.(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在计算的过程中,你发现什么地方与上节课的内容有所不同?(需要进位)补充复习:一位数乘多位数的进位乘法.计算:534⨯ 8631⨯ 5604⨯强调:计算过程中的往往需要连续进位,有的一个因数中间带0,计算时必须特别认真仔细.(2)(回到例2)组织交流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可同时板演.[学法尝试:a :用估算:19≈20 20≈20=400 大约400个. b :用两步计算,先算20≈19=380,再算380-19=361.c :用笔算:1639117198191⨯……](3)师生评议.①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学法反思:我喜欢估算,因为它简便易算;我喜欢用笔算,因为它可以得出准确的得数;……]②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出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③重点评议笔算.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师: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三、巩固练习1.尝试练习.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并点几名同学板演.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请板演的学生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如有错误及时纠正.2.口算.5×6+4 6×9+7 4×9+84×7+6 3×8+6 8×7+53.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并强调:计算时,一定要认真仔细.4.游戏:“摘南瓜”.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师:秋天里,各种蔬菜瓜果都成熟了,南瓜架上也结满了金灿灿的南瓜,多喜人啊!现在,请同学们帮助菜农伯伯收南瓜吧!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完成后,再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奖励优胜组.四、归纳小结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与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五、课后作业练习十六第3、4题.教练创新课后练习指导练习十六第3题.结合身边实际,让学生感受75千米的长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渗透持之以恒的思想,列出算式后让学生用竖式计算,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进位的地方.练习十六第4题.此题也是两位数乘法(进位)在实际中的运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连续进位时要处理好的问题.可让学生上台板演,教师有针对性地强调.补充习题及解答1.列式计算.(1)43的15倍是多少?(2)两个因数分别是23和17,积是多少?2.果园里有桃树28行,每行种15棵,一共种桃树多少棵?3*.一个工人每星期工作35小时,3个月共工作多少小时?4*.某种邮票每套12张,售价24元,今天工作人员共卖出38套这种邮票,一共卖了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解答:3*.3个月约有13个星期. 35×13=455(小时) 4*.24×38=912(元)]。
笔算乘法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参考教案二优秀5篇《笔算乘法》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数学书76页例2。
教学目标:会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练习10某9=9某9=19某19=二、揭示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投影,生齐读)。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65页例2,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笔算乘法进位的方法。
思考:1、先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哪个数?相乘时,如果满十怎么办?2、再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哪个数?相乘时,如果满十怎么办?最后算什么?如果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者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1、过渡: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2、看一看:生看书自学,师观察督促学生紧张自学。
(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3、做一做:(课本第76页的“做一做”)a、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请举手。
下面,就要考考大家。
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位对齐,数字要写得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b、板演练习,请2名后进生上台板演(65页“做一做”的1、3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讲述:做完的。
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
五、后教1、学生更正: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
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啊,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①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学生回答:教师要启发学生注意:a、进位的数字有无写错。
b、进位的数字要写到前一位的右下角。
C、要小一些。
(如果学生写的不合格,要指出并更正)d、有无加到前一位上去。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教材第5、第6页内容。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算理。
2. 理解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时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位。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类推思想。
1.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 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投影仪,口算卡片。
1.口算。
23×10=28×20=60×30=45×20=25×40=70×20=20×32=60×70=40×15=10×20=2.笔算。
45×7=31523×5=11545 23×337 ×115315 115老师提问:得数中的3,1,5和1,1,5各表示什么意思?老师出示主题图。
教师提问:通过看主题图,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每箱迷你南瓜24个,53箱一共有多少个?老师追问:你知道怎样计算吗?请列出算式。
老师板书:24×53=老师提问: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这是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可以用竖式计算。
老师板书:2 4×5 37 2老师提问:这个竖式与我们上节课学的有什么不同?学生:我发现这个竖式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3与第一个乘数个位上的4相乘时结果是12,产生了进位,3与十位上的2相乘时6,6加上进位1是7。
老师:你能接着往下算吗?(1)学生先自己试着进行笔算。
(2)同桌之间进行交流、讨论。
(3)老师把学生写的竖式展示在黑板上,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 4×5 37 21 2 01 2 7 2老师提问: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学生:用53十位上的5和24个位上的4相乘得20,20的“0”与十位对齐,向百位进2,然后用53十位上5和24十位上的2相乘得10,10要加上进的2得12。
笔算乘法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包括每一位都不需要进位的、连续进位的、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以及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素质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知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教学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德育教学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通过计算“全班交书费的钱数”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谈话:你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了吗?出示:你们帮一位老师算一算,每人交书费64元,全班有37人,一共交多少元?1.读题列式独立计算板书:64×37=6 4×3 7边计算边叙述计算过程(1)先用个位上的7去乘64个位上的4,得28。
出现进位怎么办?(把要进的数写在前一位的下面。
)接着用7去乘64十位上的6,得42,加进位2得44。
4写在十位上,4写在百位上。
(2)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64个位上的4,得8。
8写在十位上。
追问:为什么?接着用3去乘64十位上的6,得18,表示18个百,8写在百位上,1写在千位上。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得2368。
2.我们算得对吗?怎么验证?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学生独立验算。
订正板书:交换因数位置,积相等。
3.探讨:如果在一个因数的末尾出现0时应该怎么计算?出示:84×60= 5040 独立完成后订正反馈8 4 8 4×6 0 × 6 00 0 5 0 4 05 0 45 0 4 0 讨论:怎么计算简便?* 甲乙两个数,如果甲数加上50,就等于乙数,如果乙数加上350,就等于甲数的3倍,甲乙两个数各是多少?二、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应该怎么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作业:第四页(2)64×82 58×76 验算 38×90 97×70板书设计:两位数乘两位数62×37=2294(元) 84×60=50406 2 验算 37 84× 3 7 ×6 2 × 604 3 4 7 4 50401 8 6 2222 2 9 4 229 4教学小记:。
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2.笔算乘法第3课时笔算乘法(连续进位)【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例3。
【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两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两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思想和方法。
3.在理解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探索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口算。
7×8+8=4×6+9=5×7+9=3×6+8=3×9+5=5×9+8=7×6+9=9×4+7=2×9+5=指名口答,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列竖式计算。
216×3 73×3指名板演,集体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体验。
1.观察情境图。
(出示教材第62页的情境图)运动会已经开始了,我们去看看吧。
(1)请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汇报,板书问题“有9箱矿泉水,每箱24瓶,一共有多少瓶?”)(2)组织学生列出算式。
板书:24×9=2.探究算法。
(1)估算。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9箱矿泉水大约有多少瓶?学生独立估算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算法:①24接近整十数20,可以把24看成20来估算,因为20×9=180,所以24×9大约是180,也可以把24看做30,乘9后得数是270,那么24×9得数在180和270之间。
②先算10箱就是240瓶,那么9箱一定比240瓶少。
(2)探究笔算方法。
①教师:如果要知道准确的瓶数,该怎么办?请同学试着做一做,在做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下与前一节课学习的笔算有什么不同,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②全班交流。
请用竖式做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第2课时笔算乘法(进位)【教学内容】笔算乘法(教材第49页例2及第5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复习导入】提问:前三道题和最后一道题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上面这几道计算题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笔算乘法(进位)【新课讲授】1.导入:我们为了补充能量,学校在午餐时为同学们准备了酸奶,大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2.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春风小学有37个班,平均每班有48人,一顿午餐要为每人配备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引导学生列式:48×37=3.各组讨论:怎样计算48×37。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4.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
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1)48≈50 37≈4050×40=2000大约2000盒。
(2)50×37=1850 50-48=237×2=74 1850-74=1776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3)48×7=336 48×30=1440336+1440=1776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5.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给以肯定或补充。
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先用个位的7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个位对齐,计算中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乘得的结果表示几个十,末位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笔算乘法(二)》说课稿一.说教材(一)说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笔算乘法部分的第二课时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材安排主要是呈现一个与上一节课有关的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算法的情境。
理解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思考和解题的策略。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之基本相同,所以,本单元教材的设计思路是: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境和事物,让学生在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和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学习新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决策略。
因此,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进位法则,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乘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算理二.说学情(一)学生特点分析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
(二)学生知识结构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一)教法教是为学服务的,在设计中我主要采用:1.情境创设法: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通过课件中情境图的内容,让孩子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直观演示法:通过多组织操作演示,多练习从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笔算乘法(2)【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2。
【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简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算方法。
难点:理解在积的末尾添0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
10×5= 210×4= 200×3=20×3= 130×5= 240×2=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指名口算,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口算时有什么简便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让学生初步感知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数字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
3.在笔算因数末尾有0的或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怎样计算呢?(板书课题:因数末尾、中间有0的乘法)二、自主探究1.出示例2。
(1)160×30= (2)106×30=2.160×30怎样算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学生可能想到以下几种算法:(1)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2)笔算:1 6 0× 3 04 8 0 0(3)3个160是480,那么30个160就是4800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笔算过程:1 6 0× 3 0 为什么在积的末尾4 8 0 0 添上两个0 呢?使学生明确:添上一个0表示是160×3的积,添上两个0就是160×30的积。
在因数的末尾一共有两个0,所以在积的末位添上两个0,这样计算很简便。
3.106×30怎样算?自己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试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讨论:在算得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使学生明确:只有因数末尾的0没有参与运算,直接在积的后面添上去,因数中间的0要参与运算,不能添在积的后面。
4.教材第48页“做一做”。
第1题:指四名同学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笔算乘法(2)【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2。
【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简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算方法。
难点:理解在积的末尾添0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
10×5= 210×4= 200×3=20×3= 130×5= 240×2=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指名口算,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口算时有什么简便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让学生初步感知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数字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
3.在笔算因数末尾有0的或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怎样计算呢?(板书课题:因数末尾、中间有0的乘法)二、自主探究1.出示例2。
(1)160×30= (2)106×30=2.160×30怎样算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学生可能想到以下几种算法:(1)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2)笔算:1 6 0× 3 04 8 0 0(3)3个160是480,那么30个160就是4800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笔算过程:1 6 0× 3 0 为什么在积的末尾4 8 0 0添上两个0 呢?使学生明确:添上一个0表示是160×3的积,添上两个0就是160×30的积。
在因数的末尾一共有两个0,所以在积的末位添上两个0,这样计算很简便。
3.106×30怎样算?自己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试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讨论:在算得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使学生明确:只有因数末尾的0没有参与运算,直接在积的后面添上去,因数中间的0要参与运算,不能添在积的后面。
4.教材第48页“做一做”。
第1题:指四名同学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北庙小学寸世德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
教材第46页的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难点
1.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2×10=43×30=12×40=31×20=17×20= 21×3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例1的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境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
(14×12=)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教师指导:我们前面复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你们能不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教师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14×2=28(本)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教师应该肯定这种做法,表扬能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学生)
例:14×12=168(本)
14
×12
28
14
168
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们讲一讲。
(14乘12我们可以先不看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想成14乘2,按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就可以得到28,这是第一层的计算,再用十位上的“1”去乘14,乘的方法与个位上的2乘14的方法一样,但乘得的结果的末位数要对准第一个因数的十位上的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14×12=168
14×10=140
14×2=28
28+140=168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乘了两层,因为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2和14乘完后,1和14还要乘,把两层乘得的结果相加)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因为十位上的1和4相乘乘得的结果是4个十,所以要和十位对齐,个位的0可以省略不写)
教师总结完后出示课题,说明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是不进位的。
2.指导学习完成“做一做”。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4道题,选出4个学生板演。
23×13 69 23 299
33
×31
33
99
1023
43
×12
86
43
516
11
×22
22
22
242
完成后由在黑板上做题的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全班学生倾听,互相弥补不足,教师要把关键的第二层积用彩色笔描出,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2题的4道竖式计算题,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1.笔算下列各式。
21×13
12
×14
24
×12
22
×33
2.列竖式计算。
33×33=12×12=11×26= 41×21=
3.饭店买来21袋茶叶,每袋23元,买这些茶叶共用去多少元?
4.每个教室需要11米白纱布做窗帘,17个教室共需白纱布多少米?
四、思维训练
1.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并改正)
22×14 88 22 110
12
×13
36
2
56
32
×13
96
32
416
()()()
2.长途电话的收费标准为每分钟1元2角,爸爸打长途电话共用了14分钟,应付多少钱?
3.明明在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时,把第二个因数22个位上的2看成了5,写错的因数比第一个因数多出11,这两个两位数的乘积应是多少?
课后反思
1.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第一环节安排复习铺垫,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找出与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的信息,这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提取能力。
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及充分思考的空
间和时间。
2.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计算法则和计算方法。
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