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喜悦溢米都——黑龙江建三江管理局粮食丰产丰收纪实
- 格式:pdf
- 大小:233.83 KB
- 文档页数:3
70农场经济管理2018/8青山绿水稻花香——黑龙江省红卫农场水稻产业发展纪实(上)撰文/摄影 张国民座落在三江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红卫农场被称为建三江管理局水稻专业场。
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上,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潜能,让这里的土地每一寸都流金淌银。
良好资源优势 让水稻产业树起来巍巍的完达山北麓,蜿蜒的挠力河畔,有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里有秀美的湿地,这里有金黄的稻浪。
这里是优质绿色大米的生产基地。
这里没有工业的污染,这里是农业的净土。
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河水,浇灌出无公害绿色的万顷良田。
红卫农场始建于1968年,毗邻饶河县、抚远市、同江市三大国家级开放口岸,土地肥沃,水源丰沛,拥有湿地16.3万亩,平均年有效积温2555.6℃,无霜期139天,具有生产优质水稻独特优势。
农场总控制面积100多万亩,耕地59万亩,全年粮食总产达34万吨。
曾三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场”称号,曾被农业部授予“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场”荣誉称号。
多年来,红卫农场树立“以农强场、以稻富场”的目标,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科学化种植为保证,奠定了特色优质红卫品牌大米和绿色产业的雄厚基础。
境内蜿蜒的挠力河71[画说北大荒]全面积标准化 让水稻产业强起来“十一五”以来,农场以扩大总量、提高单产、提升品质、生产优质、高效、环保、安全粮食为目标,通过典型培育、全程规范管理、技术创新推广和跟踪问效服务,使全场水稻产业实现了由大到强,由单一追求产量到追求绿色、有机等高品质的转变。
多年来,重点推广了叶龄诊断、规范化旱育壮秧、有机肥育秧、大型集中浸种催芽、井水综合增温和节水、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秸杆还田、全程机械化、无害化绿色有机水稻生产等十大农业新技术。
近年来,红卫农场以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
水稻生产以“三化两管”栽培模式为主抓住细节和标准来提质、节本、增效。
一是抓关键农时界限。
打造世界一流水稻生产基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现
代化大农业发展纪实
刘加海
【期刊名称】《中国农垦》
【年(卷),期】2014(0)8
【摘要】六月的三江大地,是绿色米都最美的季节。
绿色的稻田铺向天边,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
2006年以来,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党委围绕发展绿色农业、打造全国粳稻生产中心的思路,把抓水稻生产作为第一车间,采取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社联结等办法,鼓励职工群众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使建三江管理局一步步向世界一流的水稻生产基地迈进。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刘加海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宣传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绿色米都”建三江迈向世界一流水稻生产基地 [J], 刘加海;井洋
2.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现代化大农业的先行者——以黑龙江省二道河农场为例 [J], 魏成霖;朱崇明
3.争当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生力军——黑龙江农垦北安管理局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纪实 [J], 陈德刚
4.抢占现代化大农业制高点——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现代化农业发展纪
实 [J], 刘加海
5.脱贫攻坚彰显农垦特色和农垦速度——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精准脱贫调研[J], 陈晓彤; 罗菁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源期刊网
大美建三江
作者:杨明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2014年第21期
岁至金秋,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所辖的农场呈现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
黄灿灿的麦穗一望无边,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农场职工的脸上。
“这里是我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垦区。
”建三江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刘洋向记者介绍。
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七星农场第一管理区水稻、玉米割晒现场,记者看到,成片的麦田在现代化收割机的轰鸣声中被收割得齐齐整整,最早迎接朝阳的垦区无疑又迎来了丰收的一年。
建三江农垦区位于祖国北部边陲的三江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具备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独特优势。
经过三代农垦人的坚守与付出,北大荒已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作为北大荒核心区的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以黑龙江垦区1/4的耕地面积生产出黑龙江垦区
1/3的粮食,以全省1/18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全省1/8的粮食,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
而植根于农垦的建三江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紧紧抓住北大荒农业发展的机遇,坚持金融支农的主导方向,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创新探索,终于走出低谷,步入坦途,一举突破,一路攀升。
截至2014年9月末,各项贷款余额39.09亿元,占当地农贷市场份额的35%,居当地九
家金融机构首位。
建社六年来,累计发放支农贷款145亿元,为建三江管理局水稻产业链的形成、农业机械化率的提升和“绿色米都”的发展、壮大,贡献了重要力量。
金秋时分,在建三江万亩粮仓中,记者一行用镜头记录下收获时分的大美场面和建三江农信人发自肺腑的骄傲……。
学习心得: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第二批)—黑土粮仓——书写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建三江优“粮”答卷粮食,是维系一个国家与民族生存的根本。
在我学习了关于“黑土粮仓——书写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建三江优‘粮’答卷”的内容后,深刻感受到我国对于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建三江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1. 粮食安全,国之大计粮食是国家的基石,关乎亿万人民的饭碗。
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粮食问题是关乎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的重要议题。
尤其在全球化时代,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自给自足,还关联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多个方面。
2. 黑土地,千年的宝藏黑土地是我国的一个宝贵资源,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它是我国的“北大粮仓”,为全国的粮食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
而建三江则是这片肥沃土地上的一颗明珠,其生产的优质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3. 建三江的历史与成就从无到有,建三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其在种植技术、生态保护、农业机械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为全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益借鉴。
4. 粮食安全与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也进入了新的时代。
建三江不仅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上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更是在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和研究,这为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
5. 生态与农业,和谐共生在追求高产的同时,建三江始终坚持生态农业的道路,强调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
这种模式不仅保证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也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6. 社会责任与农民利益建三江在追求农业生产的同时,始终注重农民的利益,致力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通过各种方式,如合作社、订单农业等,确保农民与企业、政府之间的利益均衡,实现共同发展。
7. 未来展望,继续书写辉煌面对全球的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建三江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的家乡米都建三江作文在祖国的东北边陲,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就是我的家乡——米都建三江。
建三江,这个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但对于我,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我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回忆。
建三江的美,首先美在它那广袤无垠的稻田。
当你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稻田就像绿色的海洋,微风拂过,稻穗轻轻摇曳,仿佛是大海上泛起的层层波浪。
到了秋天,这绿色的海洋就会变成金色的,那是丰收的颜色。
每一株稻穗都沉甸甸的,饱满的谷粒闪烁着光芒,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我记得小时候,跟着父母去稻田里收割,大人们弯着腰,手里的镰刀快速地舞动着,我就在一旁玩耍。
偶尔也会试着拿起一把小镰刀,学着大人的样子去割稻子,可没几下就累得气喘吁吁。
但那种在稻田里的快乐,是现在很难再体会到的。
这里的天空格外湛蓝,云朵洁白得像棉花糖。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阳光透过淡淡的雾气洒在大地上,给整个建三江都蒙上了一层金色的纱巾。
傍晚时分,晚霞染红了半边天,与稻田里的金色相互映衬,那景色美得让人陶醉。
我常常会在这样的傍晚,坐在家门口的台阶上,望着天空发呆,心里想着那些关于未来的美好幻想。
建三江的水也是极美的。
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湖泊遍布在这片土地上。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挠力河了。
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
河边生长着茂密的芦苇,微风拂过,发出沙沙的声响。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会来到河边玩耍。
我们一起捉鱼、捉泥鳅,弄得满身是泥也不在乎。
有时候还会折下芦苇做成小船,让它们顺着水流漂走,看着它们越漂越远,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除了自然风光,建三江的美食也让我难以忘怀。
这里的大米那可是全国闻名,煮出来的米饭香气扑鼻,口感软糯。
用这种大米做出来的寿司,那味道简直绝了。
还有那铁锅炖大鹅,大鹅是自家养的,肉质鲜嫩。
在大铁锅里加上各种调料,用柴火慢慢炖着,那香味能飘出好几里地。
每当家里做这道菜的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守在锅边,等着开饭。
建三江的人们更是热情好客、淳朴善良。
佳木斯、富锦、建三江水稻产区调研报告来源:中华粮网作者:发布时间:2011-11-17 10:15:00今年佳木斯及建三江地区水稻再获丰收,其中建三江地区水稻商品量占95%左右,备受销区关注。
11月7日至11月10日,哈尔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信息部,赴佳木斯、富锦、建三江地区的三个粮库(佳木斯望江粮库、农垦建三江粮库、七星农场粮食物流中心)两个大米加工企业(佳木斯一付士米业、富锦宇兴米业)两个村屯(佳木斯望江乡四合屯、富锦市大榆树乡智仁村)进行调研今年水稻生产、购销等情况。
一、2011年佳木斯市水稻生产情况1、三大主粮品种播种面积两增一减,水稻质量略有下降。
2011年佳木斯市粮食种植结构有所调整,体现在水稻、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大豆播种面积减少的两增一减的格局。
今年粮豆薯播种面积将达到1858.3万亩,新开垦(旱改水)66万亩,全部种植水稻。
其中水稻播种面积为644.3万亩,较上年增加196.4万亩;玉米播种面积为578.1万亩,较上年增加111.02万亩;大豆播种面积为589.2万亩,较上年减少246.9万亩。
其他粮食品种包括:小麦0.33万亩;杂粮11.7万亩;薯类34.4万亩。
预计三大主要粮食品种产量达到754.1万吨,较上年增加170万吨,其中水稻产量为348.3万吨,玉米产量为314.2万吨,大豆产量为77.1万吨。
水稻质量方面。
受春季和7、8月间的两次低温影响,2011年佳木斯地区水稻质量略有下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等(国标三等)及以上占产量80%,虽然与2010年降低不多,但一、二等比例明显降低;二是出米率明显降低,一般在63-66%,最低的在59%左右,70%以上非常少;三是稻谷垩白增加,在制米过程中碎米率提高,口感降低。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积温稍显不足,水稻成熟度下降。
种植前期气温较低,缓苗时间长,分蘖期夜间温度较低,收割期部分地块出现倒伏,早霜时间提前;二是去年收购期水稻价格迅速飙升,农户为追求产量由2010年种植的空育131改为垦稻系列品种,而垦稻系列品种质量低于空育系列。
水稻丰收农民增收新闻稿乡亲们!咱村儿最近可真是热闹非凡啊,为啥呢?那是因为水稻丰收啦!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就像是老天爷给咱农民铺上的金色地毯,别提多喜人了。
你瞧,稻田里那稻穗啊,沉甸甸的,每一粒稻谷都饱满得像是要撑破肚皮似的。
这可都是咱农民兄弟姐妹们一年的心血结晶啊。
从年初的育秧开始,就像伺候自家的小娃娃一样精心。
插秧的时候,大家弯着腰,一棵一棵地把秧苗插到田里,累得腰酸背痛的,可心里头想着丰收的景象,就又充满了干劲儿。
这中间啊,还得时刻盯着天气,就盼着风调雨顺的。
天热了怕稻子渴着,得赶紧抽水灌溉;下雨多了又担心水涝,得忙着排水。
所有的辛苦在丰收这一刻那都不算啥了。
现在,收割机在田里轰隆隆地跑着,就像一头头快乐的小怪兽,大口大口地吞进稻穗,吐出一袋袋的稻谷。
村民们站在田埂上,看着这场景,脸上笑开了花。
这水稻丰收啊,最实在的就是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以前呢,种粮有时候就是个紧巴巴的营生,但是今年可不一样喽。
粮食产量高,质量还好,那收购价格也不错。
李大叔就跟我说:“我家那几亩田啊,今年收成比去年多了好几成呢。
这多出来的粮食,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我打算用这钱啊,把家里的老房子再修一修,让孩子们回来住着也舒服。
”还有张大哥,他家一直想扩大种粮的规模,但是以前担心收成不好,钱不够。
今年丰收了,他底气足得很。
他说:“这钱一到手,我就再包几块田,明年争取种出更多的粮食。
咱农民靠自己的双手,种出好粮食,生活肯定越过越红火。
”村里头啊,现在到处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大家盘算着怎么用这笔增收的钱,有的说要给孩子多买点学习用品,让娃好好读书;有的打算买些新的农具,来年干活更得劲。
反正啊,这水稻丰收带来的不仅仅是粮食,更是咱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咱相信,只要这土地还在,只要咱农民兄弟姐妹们继续用心耕种,这丰收的景象啊,就会一年又一年地在咱村里上演,咱农民的日子啊,肯定会像这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