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建史
- 格式:docx
- 大小:33.51 KB
- 文档页数:12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自己整理的)原始社会---狩猎、采集,有穴居、巢居,以游猎为主旧石器晚期---相对定居、土窑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三个特点:有秩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显示社会等级辟邪与占卜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革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7000BC.-4000BC.---土地耕作者居民点,易碎不宜携带的陶器罐子装物,房子装人---采用容器形状,减少建材用量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剥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货币交易、商人4000BC.-3000BC.---城市产生---城市革命,文字---城市城市:交通便利、利于交易、防卫需要古埃及城市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西部为奴隶,东部南北分阶层贵族(北)和中产阶级(南)(死墙东南角墓地)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死者之城左岸、城市在右岸,神庙位于城中、西南向东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巉Chan岩)城市建设成就1、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2、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3、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HIPPODAMUS结构形式的雏形4、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两河流域城市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3000BC.建巴比伦城---650BC.建新巴比伦城---跨幼发拉底河两岸、矩形平面、双重城墙、内护城河设九门、高大的山岳台和神庙、狭窄的小巷、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东方贸易中心。
2500BC.-1500BC.史前文化---哈拉帕文化的存在1000BC.雅利安文化的冲击、住宅与城镇建设的准则、罗盘定方位、按规定划分地块和街道、游行用地环城街、中央高起的STUPA (窣su屠婆)潘陀族的首府印特拉勒斯特和枯鲁族的哈斯底那波勒按照天堂的美好愿望修建城市古希腊的城市自然与文化背景古典文化先驱、欧洲文明摇篮、影响2000多年多岛多山、土地不富饶、盛产大理石、气候宜人、以海上霸权为基础的外贸型奴隶制商品经济多神教、崇拜人本身、人神同形、实用主义宗教四个历史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古典时期为古希腊文化的代表爱琴文化的代表---克里特岛与迈西尼岛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村镇,叫城邦国家。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讲稿第一篇最初的城市---奴隶制社会的城市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第一节古埃及社会背景一自然条件二历史分期分为四个时期: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bc2400年)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bc1580年)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bc1150年)晚期(公元前1150—bc30年)三宗教哲学埃及的奴隶制直接从氏族贵族演化而来。
国家机器特别横暴,形成厂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
有很发达的宗教为这种政权服务,并实行政教合一,国王为“法老”。
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要在千年之后复活,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
四其他发展几何学、测量学,创造了起重运输机械,并学会了组织几万人的劳动协作。
天文学、历法、数学、医学、美术、文学等均达到教成的水平。
这些成就对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古埃及城市概况一孟菲斯古城1孟菲斯古王国第一王朝的首都●白色城墙●法老金字塔、神庙等建于城外远离城市的沙漠边缘●第三朝裘萨的墓地与城并驾,有建筑师的参入●死者之城比生者之城永恒2伊套城十二王朝的首都●城墙与城壕二卡洪城建设时间:12王朝,公元前2000多年长方形,380x260米城市职能:一是认为维修金字塔而建,一是认为通往绿洲的交通要道城市功能分区:奴隶居住区、贵族区、商人及手工业者等中产阶级住区城市防御设施:砖城墙,城内分区死墙城市交通路网:棋盘式,奴隶居住区的主路8—9米宽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有集市阶级差异---占据城区的风向优劣区位,建筑密度大小产生原因—建金字塔/开发绿洲三第比斯城生者与死者之城---古埃及中王国与新王国时期(BC1085--2040)(鲁克索与卡纳克神庙已经建在城中,死者之城与生者之城不再离的太远)死者之城规模不亚于生者之城,重视,同时也促进生者之城的繁荣生存。
与金字塔不同,出现山陵崖墓。
城市自然环境:峡谷,两岸悬崖峭壁,尼罗河两岸城市用地规模:9x6公里城市人口规模:盛时10万人城市空间布局:很长中轴线由西南往东北贯穿四阿马纳城人性与生活化的城市---古埃及新王国时期,首都阿玛纳城,尼罗河沿岸,自由布局,宫殿、行政建筑与其他用地结合紧密。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篇古代部分绪论一、城市的起源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原始的固定的居民点;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期;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二、城市概念的变迁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城廓——城郭:城墙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4、现代城市的定义:*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要求相对集中*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有继承和延续文化传统的使命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一、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选址原则:(1)择高而居,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2)临近自然水源,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3)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地。
2、布局特征:(1)规模普遍较大。
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规模较大。
(2)村落平面形状复杂多样。
以方形、长方形居多,也有一些圆形的。
(3)功能分区。
分区较为简单,首先有住宅区与墓葬区之分,还有手工业区(一般为制陶器,相应有窑地)。
城内没有“市”,商业贸易尚未形成。
4)建筑布局。
为适应当时部落的生活方式,聚落的中心是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即公共建筑),周围环绕着小的住所,其门往往都朝着大房子。
(5)防御设施。
如壕沟、夯土墙、石墙。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1.城与郭,城与市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城郭关系城与郭:1.城在郭内,或郭比城大。
(内谓之城,外谓之郭)2.城郭均是防御性的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郭内城与市:1.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是城2.城市经济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经济,私有制产生后,需要防御城垣保护私有财产3.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开,需要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交易春秋时期的城郭:春秋时期的都城一般都有城郭之分。
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大都;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是贵族王室,郭是普通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高台上以示权威3. 简述“大伦敦规划”的主题思想及对我国新城规划的借鉴作用2005背景:伦敦人口不断集聚,需要疏解伦敦中心地区的工业和人口。
规划要点:规划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结构,在交通组织上采取放射路和同心环路直交的道路网,建成区内绿地成网,增加绿化,区外绿地楔状插入市内,重点绿化泰晤士河岸,在半径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而外划分为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和外圈。
内圈:改造和恢复功能,降低密度近郊圈:建设良好的居住区,空地尽量绿化绿带圈:宽约8公里,制止城市向外蔓延外圈:疏解伦敦过剩人口。
借鉴:大伦敦规划的绿圈,严格限制建设,在限制城市任意蔓延的同时,保证了伦敦整体的绿化环境。
我国新城规划过程中,往往不注重对于城市规模和城市环境绿化的控制,规划的实施也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城市的过度蔓延和无序发展。
大伦敦的绿圈规划在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大伦敦在实现一系列目标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新城并没起到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的作用,同时增加了城市周围交通负荷,对于我国新城规划来说,更应该重视对于新城的发展和经营,在产业结构上和中心城市形成互补,从而缓解中心城市的人口,同时重视联系中心城市的交通规划。
15. 1967年后第三代新城代表:密尔顿•凯恩斯规划目标:1) 建立一个可以提供多种就业,自由选择住房和服务设施的城市2) 建立一个平衡的社会,避免成为某一阶级的聚居地3) 有便捷的交通4) 社会生活,城市景观能吸引居民5) 公众参与,重视规划的灵活性6) 使规划具有经济性,利于高效的运行和管理特点:1) 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结合,没有明显的分区2) 活动中心设在环境区边缘3) 交通系统的高效性,采用最经济的1公里间距的棋盘式布局4) 突出的景观效果,具有田园城市风貌2. 秦咸阳(1)营建背景:时代背景:①无序到有序的转型时期②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城市背景:①战国秦都为基础②独特的地理环境:三面环山,八水环抱(2)营建特点:①打破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约束,扬弃旧有的城廓配置观念(秦咸阳并非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城市综合区)②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传统的外廓功能③天体观念贯穿城市建设之中(3)历史意义:开创封建社会京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京城的区域规划体制)3. 汉长安——杨城延(1)修建过程:①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1、殷商时代城市:郑州的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2、安阳殷墟,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印证并被考古发掘证实的都城遗址。
3、周代都城:西周:丰,镐二京东周:洛阳4、《周礼考工记》为春秋战国时期所做意义: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制度。
5、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城市燕下都赵邯郸城齐临淄城曲阜鲁城郑韩故城淹城城与郭的形式并列分离镶嵌式包围并列三道城墙6、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特点:以政治中心为主,主要是诸侯国的都城。
7、秦朝都城咸阳:象天法地思想。
8.、三国至南北朝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的残破以及江南及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9、曹魏邺城规划意义: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区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10、三国到南北朝时期城市特征体现为南升北降。
以建康为代表(第一个不规整的都城)11、隋唐长安城:总体规划布局:是曹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兴起的都城,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的优良传统,按照一定的意图去建造,成为我国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由宇文恺规划)12、唐朝的商业城市:广州,扬州,汴州(最大的三个),,,,,益州,洪州13、宋朝都城:北宋开封南宋临安(第二个不规则城市)14、规划成就: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2)御街千步廊3)街坊制代替里坊制——“城市革命”4)城市管理完善15、宋代平江府作为地区军事政治中心的府州城市,其特点之一是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
16、宋平江府城图价值: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
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地反应了但是中国城市的面貌,并未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1、殷商时代城市:郑州的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2、安阳殷墟,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印证并被考古发掘证实的都城遗址。
3、周代都城:西周:丰,镐二京东周:洛阳4、《周礼考工记》为春秋战国时期所做意义: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制度。
5、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城市燕下都赵邯郸城齐临淄城曲阜鲁城郑韩故城淹城城与郭的形式并列分离镶嵌式包围并列三道城墙6、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特点:以政治中心为主,主要是诸侯国的都城。
7、秦朝都城咸阳:象天法地思想。
8.、三国至南北朝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的残破以及江南及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9、曹魏邺城规划意义: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区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10、三国到南北朝时期城市特征体现为南升北降。
以建康为代表(第一个不规整的都城)11、隋唐长安城:总体规划布局:是曹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兴起的都城,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的优良传统,按照一定的意图去建造,成为我国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由宇文恺规划)12、唐朝的商业城市:广州,扬州,汴州(最大的三个),,,,,益州,洪州13、宋朝都城:北宋开封南宋临安(第二个不规则城市)14、规划成就: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2)御街千步廊3)街坊制代替里坊制——“城市革命”4)城市管理完善15、宋代平江府作为地区军事政治中心的府州城市,其特点之一是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
16、宋平江府城图价值: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
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地反应了但是中国城市的面貌,并未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1. 乌尔城:乌尔城约建于BC2000—BC2100年,城市平面为卵形,有城墙与城壕,有两个港口通往水面。
城市面积为88公顷,人口3.4万。
观象台又称山岳台,是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天体,观测星象的塔式建筑物。
当地居民崇拜天体,但从东部山区来的居民带来了崇拜山岳的信仰,他们认为山岳支撑着天地,山里蕴藏着生命的源泉,天上的神住在山里,山里市人与神之间交通的道路,他们把庙宇叫做“山的住宅”,建在高高的台面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对集中式高耸构图的纪念性加深了认识,终于形成了叫做山岳台的宗教建筑物,后来当地居民的天体崇拜也采用了这种高台的建筑物,它的形制同天体崇拜的宗教观念也是适合的。
山岳台是一种多层的高台,有坡道或是阶梯逐层通达台顶,顶上有一间不大的神堂。
坡道或阶梯有正对着高台立面的,有沿着正面左右分开上去的也有螺旋式的。
古埃及的台阶形金字塔或许同它有过联系。
两河流域信仰多神教,但君主制将国王和崇拜天体结合起来,故宫殿常与山岳台邻近。
而山岳台往往又与庙宇、仓库、商场等在一起,形成城市的宗教、商业和社会活动中心。
乌尔城山岳台平面乌尔居民点特点:房屋密集排列,,街道仅宽3m左右,有利于阻挡暴晒的烈日。
2. 2.巴比伦及新巴比伦城:巴比伦平面城长方形,被幼发拉底河分为不同的两部分。
正坐城市不仅包括庙宇和宫殿,还有普通住房,按照规则的几何形建造的几何道路,宽度相同,建筑物的墙与墙之间以直角相连。
在内城公共建筑与居民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城市划分为许多区,每一部分都与外部相通,而最里面部分则只有祭司和国王占有。
只有祭司和国王才能与神相通,并因此能对这块土地所有事物实行绝对的统治。
3.特奥蒂瓦坎城(墨西哥)BC8000年左右,这一地区已经有人类聚居,AD200-300年特奥蒂瓦坎人建立了中美州第一座城市,这一时期为特奥蒂瓦坎初期,主要建筑有太阳金字塔、逝者大道及两侧的20于座建筑,并开始第一座月亮金字塔的建造,特奥蒂瓦坎成为墨西哥山谷的中心。
2.汉长安建设的过程及规划要点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4.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答:1.主体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
城西面建社稷坛,城东面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制度。
2.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
呈方格网布局。
5.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答: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
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网,宽度超过了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6.城与廓的概念(2003)答:城与廓均为防御性构筑物,“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三里之城,七里之廓”一般来说,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7. 《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
如西汉长安平面近方形,旁三门,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的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
元大都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知道思想就是《城制》。
1、乌尔城 : 建设年代:约建于公元前2000—2100年。
城市平面:卵形,有城墙与城壕,有两个港口通往水面 规模:城市面积为88公顷,人口34,000。
布局:由厚墙围抱的宫殿庙宇和贵族僧侣的府第高踞西北高地,而墙外是普通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地,分划明显,防卫森严。
山岳台: (月神台) 是夯土的,外贴一层砖,砌着薄薄的凸出体。
公共中心:税收和法律等衙署、商业设施、作坊、仓库等。
保留着大量耕地,有几处零星的 3、雅典卫城——雅典极盛时期的纪念碑建设时期:希波战争后,重新建造(公元前448—406年),为时40年,是当时宗教的圣地和公共活动的场所。
位置:在城内的一个陡峭的高于平地70~80米山顶平台上,东西长约280米,南北最宽处为130米,其上岩石裸露,寸草不生。
山势险要,只有一个上下孔道。
建筑布局: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
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沿周边布置,同时照顾山上山下的观赏。
景观组织:1、建筑布置、入口与各部分的角度都有一定的组织;2、视觉观赏均是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过程来设计的,即在山下绕卫城一周,上山后又穿过它的全部。
3、利用地形把建筑物最好的观赏角度朝向人们4、雅典娜青铜雕像、帕提农神庙和依瑞克仙神庙各具特点,构成卫城的主要建筑景观。
建设者:统治者—伯里克利,雕刻家—费地,建筑师—伊克提诺、卡里克拉特 建设目的:庆祝胜利、加强上帮地位、繁荣经济4、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丹姆:“城市规划之父”,公元前5世纪的规划建筑师 ,最早地把这种“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 ” 在理论上予以阐述,并大规模地在重建希波战争后被毁的城市予以实践。
思想依据: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与城市公共生活要求 。
城市布局: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
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
街坊面积一般较小。
城市分为3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大纲“Urban History of China and the Abroad”Course Syllabus董卫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DONG WeiProfessor, SEU-ARCH课程编号01320课程类型Classification·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 A required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major in Urban Planning课程目标Aims·通过学习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
·了解和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
·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
课程框架Structure·本课程是一门以研究为导向的理论课程(research oriented course),要求学生随课程进程开展初步和独立的城市历史研究,开展讨论,提交报告。
·课程安排课程分二个学期进行,分别讲授中国和外国城市建设史,共64学时。
每个学期有相对独立的课程练习(历史研究报告和文献翻译)。
中国城市部分:城市起源早期城市及其演变第一城市时代:秦汉-六朝第二城市时代:隋唐-宋元第三城市时代:明清-民国现代城市:殖民地-转向西方外国城市部分:多元化的文明与城市起源早期城市及其演变人文城市与社会: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宗教城市与社会:中世纪-市民社会王权城市与社会:文艺复兴工业城市与社会:资产阶级空间现代城市与社会:全球化与地方化课程总结:中文城市的历史比较·课程练习1,历史研究报告 (占成绩的30%)结合课程进程选择典型历史城市或典型空间环境进行剖析,研究报告分为二个部分,即历史城市3D空间模型和文献研究。
研究报告选题应与教师商讨后确定。
2,文献翻译(占成绩的30%)选择有关学术文献进行研究性翻译(3000-4000中文字符/人)。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一、中国部分1.原始的居住形态(1)天然洞穴(2)巢居(3)穴居(4)半穴居(5)地面建筑2.原始居民点选址和平面布局特征:(1)村落选址在河道弯曲内侧的向阳阶地上,土地肥沃,河流对村落呈环抱之势。
(2)村落的外围,均有人工挖掘的壕沟作为防御措施,壕沟与天然河道一起构成呈圆形的相对封闭而安全的居住区域,有若干相对狭小容易控制的出入口。
(3)住宅向心布局,围绕中心广场或者大房子,所有住宅的门都朝向中心广场,表明中心意识的萌芽。
(4)趋于明确的布局与功能分区,以安全性作为衡量位置重要性的依据,因而住宅位于最安全的圆形围合单元内,公共墓地和陶窑则位于安全性较差的边缘或外面3.《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
两旁两夹,白盛。
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
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
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4.《周礼·考工记》对中国古代城市产生的影响《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最早、最完整的记载,确定了中国古都堂堂正正、方正规划、整齐划一、对称均衡、等级森严的风格特征,影响极其深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对城市主体规划结构的影响:“择中立宫”、几何中心、中轴线、以宫城为中心,宫城中轴线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其它建筑对称环绕布置周围。
b,对城市规划秩序的影响:礼制的城市规划秩序,“礼”充满国家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国以“礼”制,在以后的建国中,都以“礼”为原则。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1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4000-3000年)?2、《建筑十书》。
维特鲁维于公元1世纪的建筑论文集,是全世界第一部完整的和最有影响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城市选址、建筑物选址、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关于理想城市的构想)3、古希腊城市格局。
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
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绝对君权时期出现轴线放射的街道、宫殿花园和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中世纪欧洲城市的格局。
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城市的有机发展;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4、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分期大致可以分为: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15世纪),以罗马为代表的盛期文艺复兴(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威尼斯和仑巴底为代表的晚期文艺复兴(16世纪中期和末期),17世纪以后为巴洛克时期。
5、对欧洲古代城市规划的政治背景的分析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古希腊: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
古罗马: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这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
这时欧洲分裂成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
同时教会势力十分强大。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保护,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6、巴黎的城市改建a.雅各宾时期的巴黎改建λ贫民化的改建---道路、绿化、土地整理;公民美德般单纯的建筑;b. 拿破仑帝国时期λ军事独裁、城市建设活动主要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为颂扬皇帝和宣传对外战争胜利服务;代表大资产阶级的政权;城市面貌---灰色屋顶的多层住宅建筑;有连续券廊的里沃利大街;巴黎西部的贵族区建设;建设凯旋门广场之后,由于交通阻塞在它周围开拓圆形的明星广场。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第一篇: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基础知识(填空)第一章早期城市一、巴比伦1、巴比伦城(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建立了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国家,建立了巴比伦城。
2、新巴比伦城(公元前650年),新巴比伦城成为西亚贸易及文化中心,其规划与建设于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时达到高潮。
3、新巴比伦城主要特点跨幼发拉底河两岸、大体呈矩形平面、两重城墙(防御需要)、内城设九门、城市主轴为北偏西。
沿大道(普洛采西大道)及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与马尔都克神庙,曲折狭的小巷(1.5—2米)、空中花园。
二、孟菲斯1、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城市以白色城墙围绕,故当时命名为白城。
2、墓葬形式、特点:第二代王朝,重建孟菲斯城,在萨瓜勒按照国王生前的生活方式设计了国王坟墓。
邱萨基地大致等于孟菲斯的内城大小,孟菲斯和墓地都是坐北朝南。
3、发源刚果,从南往北走向,尼罗河三角洲,现开罗以南。
4、玛斯塔巴(早期金字塔)-台型贵族墓-金字塔三、先秦中国1、藤花落古城:位于今连云港,龙山文化时期,内外两重城墙。
2、郑州商城:商代早中期,位于今郑州市区东部,一道城墙。
3、殷墟:位于今河南安阳市区西北,洹北商城,无设防边界,四出羡道,不封不树,司母戊鼎,殷墟宫殿-茅茨土阶。
4、周代城市:早期中心在陕西省岐山县,已无城址。
出现了轴线的概念。
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二进院落组成。
凤雏村,两周建筑。
5、战国齐人编撰《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说明周代王城是有一定规划制度的,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 ① 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②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③旁三门:每边开三门;④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⑤经涂九轨:是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⑦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国外部分1、城市的产生:三个阶段1、农业革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进入了永久的定居生活2、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化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城市开始形成2、第一批城市诞生的时间是在公元前4000—3000年3、宗教由于对生死的不解,使之产生了对陵墓和宇宙的建设物,实行的是政教合一,国王被尊为“法老”。
金字塔-----石窟墓生者之城简单马虎,死者之城神圣永恒,生死分离。
”人生短暂,灵魂永生,千年复活”由于对生死的不解,使之产生了对陵墓和宇宙的建设、实行的是政教合一,国王被尊为“法老”4、卡洪城----十二王朝时期建成,平面长方,砖石砌成墙,有阶级性很强的区能分区5、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1 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建于高地,有水源2 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如阿玛纳城3 最早运用棋盘式道路网4 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6、山岳台建筑两河流域信仰多神教,但君主制将国王神化,崇拜国王和崇拜天体结合起来,故宫殿常与山岳台邻近。
而山岳台往往又与庙宇、仓库、商场等在一起,形成城市的宗教、商业和社会活动中心。
7、乌尔城P10公元前3000年。
面积100公顷,约1万人。
奠定了沙漠地区干旱地区的城市形态,街道窄,墙体厚重,平面为卵形8、古希腊的城市历史发展P211、古典文化先驱、欧洲文明摇篮、影响2000多年2、多岛多山,土地不富饶,盛产大理石,气候宜人,以海上霸权为基础的外贸型奴隶制商品经济3、多神教,人神同形,崇拜人本身,实用主义宗教9、古风时期:P23城邦形成,城市建设重点在圣地建筑群,自然神崇拜取代祖宗崇拜。
公共建筑形成,建筑之间各自无关系,与环境协调,主入口为东地域部落取代了血缘部落的关系,城市中出现自由权,有权参与国家政事,重点在于圣地建筑群建设,自然神崇拜取代祖宗崇拜。
圣地由统治中心变为民众公共活动中心,圣地最主要是守护神庙宙建设,然而居住类建筑很简单,公众以户外活动为主,因此注重建设立面并修建广场、竞技场、敞廊。
《中外城建史》模拟1试卷A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我国古代的瓦最早出现在时期。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出自3、我国最早的居住单位是4、我国最早形成集中的市在朝代5、宋代平江府有三套城,他们分别是:、。
6我国最早的石刻城市平面图是7、古埃及人认为灵魂是永恒的,对死后的栖身之地都比较看重,所以大多数城市附近都有座8、古希腊大致经历四个时期,其中是古希腊文化和城市建设全盛时期。
9、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突出成就表现在。
10、古代中国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古罗马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阿拉伯国家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中世纪西欧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11、罗马市政广场的作品。
12、在古代西亚和波斯城市中,由各种城市设施---商业、作坊、仓库、衙署、庙宇等共同组成的城市中心我们称为13、最早提出区域规划思想的是14、中世纪西欧城市大致上有三种类型:、、。
15、雅典宪章的主旨思想是(本题2分)。
16、工业城”最独特的贡献在于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瓦子出现在中国的什么朝代( BBDBA DDBAB )A西周 B北宋 C元朝 D明朝2、印度昌迪加尔城是()作品A米开朗琪罗 B柯布西埃 C密斯凡德罗 D翁温和帕3、下列那些构筑物不属于中国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A马面 B角楼 C翼城 D钟鼓楼4、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是在()时期改建的A、文艺复兴运动B、巴洛克时期C、法国古典运动时期5、我国唐代边远地区把马面用做仓库用途的城市是()A、统万城B、高昌城C、交河城D、北庭城6、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四大镇()A、汉口B、佛山C、朱仙D、武昌7、中国近代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集中的城市是()A、南通B、济南C、嘉庆 D无锡8、最早使用砖作为建筑材料的是()A、古埃及B、古印度C、古巴比仑D、古希腊9、不属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建设的特征的是()A、市中心设置广场B、密集的道路网C、采用大量环状放射性道路D、城市中有大量的工厂10、、被拿破仑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的广场是()A、罗马市政广场B、圣马可广场C、波波罗广场D、巴黎星形广场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1、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分布的特点?2、简述我国古代商市的发展过程。
3、简述中国近代城市衰败的原因?4、比较分析文艺复兴、巴洛克风格,法国古典主义各有什么特点?5、简述田园城市理论的意义。
6、简述雅典宪章的内容。
7、简述工业城市的内容:8、简述明清时期边防城堡与一般州县布局的差别四、绘图题(共计10分)绘出我国古代城墙防御体系简图,并注明每个构成部分的名称(至少5个)五、论述题(共计15分)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是遵循周代王城的建设制度吗?它是我国唯一的城市建设制度吗?请举例说明。
《中外城建史》模拟1试卷A答案一、填空题(25分)1、西周2、《周礼·考工记》3、闾里4、秦5、衙城、子城、府城6、平江图7、死者之城8、古典时期9、市政设施(或者给水设施) 10、宫城、广场、清真寺、教堂 11 、米开朗基罗 12、山岳台 13、盖迪斯 14、要塞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15、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16、城市的功能分区与适度的分离二、选择题(10分) BBDBA DDBAB三、简答题(40分)1、我国早期的城市主要是在农业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与农业的关系比较紧密,因此早期的城市大都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域。
这个时期北方的的蒙古、东北、华北部分地区居民过的是游牧生活,很少有城市;长江、珠江流域雨量充沛,但是地面潮湿多虫,大部分地区都未开发,城市数量很有限。
秦汉以后商业的发展,和海外的商业贸易活动的增加,同时因为战乱而使经济中心多次江南转移,所以这个时期城市的分布主要是在江南的河网地区,以及北方靠近大运河的地区。
同时民族的大融合使边远地带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也有所发展。
2、市的产生是因为产品的剩余、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交换产品的简易场所,这些场所大都靠近水井旁,故称为市井。
从秦代开始产生集中的市;隋唐时期出现了商业与手工业结合的局面,前为店,后为坊,并且形成了封闭的市肆场所;宋时由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封闭的市肆制度,商业与交通干道相结合形成了商业街道,并且产生了以娱乐为中心的商业街;到明清时期,庙会也成为商业的中心。
3、中国封建经济城市兴起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本身具备重要的交通地位,或者是有兴盛的手工业,商业,或者是地区封建统治中心等因素。
所以一旦这些优越条件失去、被替代,或者是政治中心的迁移,就经不起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的冲击,城市必然衰败。
4、①“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为了动摇封建统治和确立自己的地位,在上层建筑领域中,借助古典文化来反对封建文化从而确定自己的文化,这个运动的思想基础是“人文主义”;②“巴洛克风格”是罗马教会掀起的建筑风格,它的目的是采用一定的手法再教堂中制造神秘迷茫同时又要标榜教庭富有的珠光宝气气氛。
③“法国古典主义风格”是法国国王为了巩固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倡象征中央集权的有组织、有秩序的古典文化。
它要求城市在整体布局上、建筑平面和立面造型上讲究轴线对称关系、主从关系。
以及布局要突出中心建筑。
5、1)、进步性:提出了通过限制大城市规模来控制大城市恶性膨胀问题;通过在大城市中布置大面积的绿化带来改变城市环境质量;在城市中心设置公共活动场所,满足人们室外活动的需要;工业区,铁路干线放在城市边缘地带,避免干扰城市。
2)、霍华德没有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本质,资产阶级不会把大量的资金投入毫无利润可赚的绿化设施和公共活动场地,更不会对城市人口进行疏散6、大纲指出现代城市的建设应该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大纲指出城市应该按照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大纲指出居住是城市的主要因素,应多从人的需要出发,住宅区应占用城市最好的地区;对于工作来说,应缩短与居住区的距离,增加绿地来满足人们室外游憩的需要,对于交通来说,应该适应各种交通的需要,商业、住宅避开城市交通要道;大纲还提出在城市发展中,注意对名胜古迹和古建筑物的保护。
7、1)城市应该接近原料产地,能源是城市中重要成分,交通运输应与工业密切配合。
2)组织城市功能用地时,应把交通,工业、居住、文娱活动分开,使之互不影响。
3)提倡新建筑形式,主张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建设城市。
四、绘图题(10分)略:五、论述题(15分)略:中外城建史》模拟1试卷B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在我国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是。
2、我国木架结构建筑走向成熟时期是朝代3、在北宋出现了是我国最早以娱乐为主的服务行业的通称。
4、我国最早形成集中的市在朝代5、帝国主义占领上海后,中国传统的三合院演变成为住宅。
6在中国近代历史中,青岛属于城市,上海属于城市。
7、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的空中花园是时期建造的8、古罗马大致经历三个时期,其中是古罗马城市建设全盛时期9、中世纪西欧城市大致上有三种类型:、、、。
10、主张城市分散思想的理论有霍华德的、马塔的和赖特的。
11、元大都的建设,与以前历代帝王都城有所不同是因为增加了新的城市设施是,从而美化了城市环境。
12、近代“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4会议的主题是。
13、维特鲁威的着作详细的总结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经验14、最早提出区域规划思想的是。
15、雅典宪章的主旨思想是。
(本题2分)16、马丘比丘宪章的主旨思想(本题2分)。
17、有机疏散理论提出的思想是(2分)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最早把市中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的城市是()A伦敦 B彼得堡 C巴黎 D华盛顿2、罗马市政广场是由()主持设计的A米开朗琪罗 B柯布西埃 C密斯凡德罗 D盖迪斯3、着名的圣马可广场位于下列那座城市中:()A威尼斯 B君士坦丁堡 C罗马 D佛罗伦萨4、下面哪个城市宫城位于城市的南部()A曹魏邺城 B北宋东京 C南宋临安 D明清北京5、中国春秋时期()城市人口最多A、赵邯郸B、燕下都C、齐临淄D、郑韩故城6、下列不属于我国封建社会时期重要的港口城市的是()A、上海B、广州C、泉州D、扬州7、厢---作为地区单位最早出现在()时期A、北宋B、南宋C、元代 D明代8、雅典卫城是希腊()时期建设的。
A、马时期B、古风时期C、古典时期D、希腊化时期9、被拿破仑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的广场是()A、罗马市政广场B、圣马可广场C、波波罗广场D、巴黎星形广场10、不属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建设的特征的是()A、市中心设置广场B、密集的道路网C、采用大量环状放射性道路D、城市中有大量的工厂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1、比较分析唐长安、宋东京两个城市布局的特点。
2、简述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河流的关系。
3、请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帝国主义独占城市的共同点。
4、简述古希腊雅典卫城的布局特点。
5、简述文艺复兴期间圣马可广场的艺术成就。
6、简述田园城市理论的意义。
7、简述带形城市的意义8、请解释“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含义。
四、绘图题(共计10分)简单绘出唐长安城城市布局示意图(标明主要城市组成地区名称)五、论述题(共计15分)分析比较《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产生原因以及对各自对当时城市建设的影响。
《中外城建史》模拟1试卷B答案一、填空题(25分)1、商城2、汉朝3、瓦子4、秦5、里弄6、帝国主义共占城市7、新巴比伦王国8、帝国时期9、要塞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 10、田园城市、带形城市、广亩城市11、中心阁 12、“功能城市” 13、建筑十书 14、盖迪斯 15、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16、人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综合空间17、适度的集中、均衡的分散二、选择题(10分)CAACC AACBA三、简答题(40分)1、1)唐长安城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影响到城市布局。
长安城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原则,宫城、皇城居中在城市最北面,其它设施则按照封建礼制顺序布局。
道路是规整的方格网状系统,有集中的市,市和坊都有封闭的坊墙。
2)宋东京城的布局主要立足点在促进商业的交易,所以城市总体的布局没有严格按照儒家思想的学说。
除了皇城、宫城内部布局采取轴线布局,外城的布局比较自由,大街道一般都与商业结合,形成商业街,有集中的市,也有分散的商业街道,市和坊无坊墙。
2、答:城市的产生是在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后,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私有制,才出现了以交换产品的场所-市。
所以早期的城市是从农业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