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欧洲货币体系
- 格式:ppt
- 大小:248.50 KB
- 文档页数:40
欧洲货币体系名词解释欧洲货币体系是指欧洲各国在货币政策和货币管理方面的合作体系。
它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欧洲区域内的货币稳定、经济增长和金融一体化。
以下是一些与欧洲货币体系相关的重要术语的解释:1. 欧洲货币联盟(European Monetary Union,EMU):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该联盟由一些欧洲国家自愿采用共同货币(欧元),并共同进行货币政策的决策和实施。
2. 欧元区(Eurozone):以欧元为共同货币的欧洲国家的区域,目前有19个成员国。
欧元区的成员国通过共享同一种货币增强了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活动,并减少了货币风险。
3. 欧元(Euro):欧元是欧洲货币体系的共同货币,由19个欧元区成员国共同发行和使用。
欧元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货币之一,有助于促进欧洲内部的贸易和金融活动。
4. 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ECB):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ECB的主要任务是维护价格稳定和保持欧洲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5. 欧洲联合央行(European System of Central Banks,ESCB):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区成员国的国家中央银行组成的简称,负责协调和实施欧洲货币政策。
6. 汇率机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ERM):欧洲货币体系最初采用的一种货币汇率安排,旨在维护欧洲各国货币之间的稳定汇率关系。
它为欧元的引入提供了一个准备阶段。
7. 汇率机制II(Exchange Rate Mechanism II,ERM II):汇率机制的第二阶段,使欧洲贸易汇率相对于欧元保持稳定。
这是成为欧元区成员国的先决条件。
8. 欧元区财政一体化(Fiscal Integration in the Eurozone):指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财政政策的协调和合作。
欧元区财政一体化的目标是增强欧洲经济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欧洲货币体系及作用探析欧元是国际货币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欧洲货币体系进行了解构,将其分解成三项主要内容,对欧洲货币体系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标签:欧洲货币体系;欧洲汇率机制;货币篮子1977年春天后,美元危机再度爆发,至1978年10月,美元对西德马克就下跌了26%,而英镑和法国法郎对马克下跌了19%。
由于马克不断升值,参加联合浮动其它欧洲货币不得不一再调整相对于西德马克的比价,就必然直接影响到联合浮动的稳定,根本无未能抵挡美元的冲击。
况且当时参加联合浮动制的成员国只有五国,法国、英国、爱尔兰、意大利四国还实行着自由浮动,若再不采取相应强制措施,联合浮动制则很难继续维持下去。
再加上浮动汇率制的普遍实施更加严重地妨碍了欧盟农业政策的执行,限制了共同市场作用的发挥,因此,欧盟内部要求推进货币一体化的呼声很高。
鉴于此,在1978年4月举行的欧盟哥本哈根会议上,联邦德国政府总理施密特,法国总统德斯坦终于提出以欧洲货币体系代替欧洲货币联合浮动制的新建议。
当年7月6日,九国首脑正式发表《不来梅宣言》,指示财政部长理事会以欧洲货币单位为核心,以联合浮动为原则,以集中成员国的部分外汇储备建立货币基金为基础,并详细规划了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决定。
在联邦德国和法国的推动下,欧盟各国首脑于同年12月5日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决定于1979年1月1日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并于1979年3月13日正式运作。
主要目的是制止汇率的剧烈波动,促进欧盟国家的经济发展。
1 欧洲货币体系实质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它主要包含三项内容1.1 创设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欧洲货币单位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问题,它是一个“货币篮子”(currency basket),虽然英镑没有参加汇率机制,却是欧洲货币单位的构成单位之一,欧洲货币单位由欧盟12国中的8种货币组成。
欧洲货币单位的主要职能有:(1)作为欧洲汇率结构的计算标准以及作为篮子体系中各成员国货币偏离中心汇率的指示器。
欧洲成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原因固定汇率制在70年代初解体后,整个西方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便处于一种学会如何适应浮动汇率制的状态中,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国家更是如此。
浮动汇率使欧洲联合进程中又冒出一个货币问题。
对欧共体国家来说,欧洲货币体系首先是一个政治考虑,它是欧洲全面联合的一个组成部分。
只要欧洲联合的进程不放弃,欧洲货币体系就得维持。
1970年10月,欧洲共同体就提出了"沃纳报告"(theWernerReport),建议共同体到1980年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
由于这一目标要求有完全统一的中央银行和纯自由的资本流动,这一报告的设想并不现实。
欧共体因而在1972年4月提出了货币汇率"蛇形浮动"的设想,即把欧共体成员国货币汇率的浮动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就像蛇在一管道内爬行一样,超出这个范围,中央银行就得不断进行干预。
这便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早期设想。
以后随着欧洲联合的目标越来越高,欧洲统一货币的问题就变成一个很现实的政治和经济问题。
根据1999年欧洲大联合的设想,欧洲货币体系要不断缩小和固定成员国之间的货币汇率,以至到1999年,能达到欧洲货币同盟的最终目标,欧共体只有一种货币和一个统一的中央银行。
对于欧共体来说,实行欧洲货币体系当然还有更多的经济原因。
首先,欧洲的现代史经常使许多欧洲人对汇率的大动荡所触发的经济灾难记忆犹新。
在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世界经济萧条曾触发工业国家靠货币贬值来扩大出口的贸易战。
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当年的这种贸易战扰乱了国际经济和贸易活动,导致了当年欧洲民主的崩溃,使法西斯上台。
有鉴于此,二次大战后西方建立了固定汇率制。
欧共体本身的存在使它的成员国更需要货币汇率的稳定。
欧共体并不是一个经济和贸易对外十分开放的实体,进口在90年代初占欧共体国内生产总值的10%略多,与美国和日本的差距并不很大,所以欧洲货币与美元或日元的汇率波动并不是欧共体经常忧虑的问题。
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一、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国际统一的货币体系发展,国际区域化货币体系也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焦点。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欧洲共同体的“区域化货币体系”。
总的来说,欧洲共同体“区域化货币体系”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70年代初-1978年,欧共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MS),其目标在于稳定汇率。
第二个阶段:1978年-1986年,欧共体提出“单一欧洲文件”,“文件” 肯定了欧洲货币联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应该继续积极推行,拟订了初步计划。
第三个阶段:1986年-1990年欧洲货币联盟的开始实施。
一、魏尔纳计划“魏尔纳报告”或“魏尔纳计划”是欧洲货币体系发展的基础,它是在在原来的罗马条约以外建立的有关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规划,其最早形成于1970年5月。
总的来说,“魏尔纳计划”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汇率机制调整、货币储备基金建立和欧共体内部核算。
具体地说,1.汇率管理机制调整在汇率管理机制方面,欧共体曾实施“蛇洞制”以加强其成员国之间的汇率联系。
欧共体在1972年4月10日作出决定,通过了“巴塞尔协议”,各成员国货币间的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只能是上下1.125 %(总幅度为2.25%),比史密森协议的规定小一半,换言之,欧共体对内部的汇率波动要求更加严格,拟推行内外有别的汇率政策。
用当时比较通俗的比喻来说,这叫做“蛇洞制”.2.货币储备基金的建立该基金的职责主要是:支持成员国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活动以促进汇率的稳定,管理成员国中央银行间的信贷,逐步集中成员国的外汇储备,并逐步发展为各成员国间的划拨结算中心。
3.欧洲共同体内部核算筹码的建立欧洲共同体财政货币当局原来内部也设计了一种共同筹码叫做计算单位(Unit of Account, U.A.),按照原始的规定1单位的基准=0.888671克黄金1973年3月以后,随着浮动汇率制的实行,欧共体将该计算单位改变成一种成员国货币复合体性质的综合指标,与黄金脱离联系,从而在1979年建立了“欧洲计算单位”(European Unit of Account, EUA)。
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
欧洲货币体系是欧洲央行和欧元区成员国国家利益结盟的重要组
成部分,由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及旗下的十七
个国家央行组成,以欧元作为统一货币。
通过欧元,它实现了欧洲国
家间的经济紧密结合,负责维护欧元区成员国国家的财政稳定和金融
服务。
欧洲货币体系为欧元区成员国国家的货币政策提供指导,规范
其货币政策的实施,实现欧元区内部的经济一体化和合作。
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欧洲央行(ECB)负责负责
欧元区内部货币政策、货币改革和货币管理,并发挥决策决策权。
其次,ECB统一采用欧洲央行制定的核心或主要货币政策,使得欧元区成
员国国家采取统一的货币政策,从而确保欧元区货币体系的安全性和
可靠性。
第三,ECB维护欧元和欧元区成员国国家的货币协调,以确保
欧元区成员国国家的货币稳定。
第四,ECB发行货币,控制货币量并建
立储备管理体系,以确保欧元市场的准确运作,保证欧元价值的稳定。
此外,ECB还参与国际货币体系,与其他国家的央行等机构合作,发挥
欧元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经济的和谐发展。
总之,欧洲货币体系是一套统一的货币管理体系,针对欧元区成
员国国家的货币政策提供指导,规范其货币政策的实施,实现欧元区
内部的经济一体化和合作,以确保欧元市场的准确运作,保证欧元价
值的稳定,从而为欧洲人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改善
生活质量等作出巨大贡献。
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与货币战的加剧1979年3月,西欧“共同市场”国家正式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是欧洲“共同市场”国家为实现“经济一体化”而取得的一个重大进展。
它既反映了西欧“共同市场”国家在国际货币金融局势极端混乱的状况下求得偏安一隅的愿望,也表明了资本主义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斗争已进入更尖锐的时期。
一西欧“共同市场”的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遇到了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所带来的问题。
由于美国经济的相对衰落和国际收支连年逆差,美元大量流出国外,美国的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从1960年开始爆发了美元危机。
而当时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里实行的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这一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美元为中心实行固定汇率制。
美元一发生危机,就必然要引起整个国际货币金融局势的震荡。
西欧各国不仅要花费很高的代价来维持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而且,由于汇率的巨大波动,还使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的实行遇到了很大困难。
例如,1969年8月,法国法郎贬值了12.5%,此后不久,西德马克又升值了8.5%。
在这种情况下,要实行农产品的统一价格,法国的农产品价格就必须调高,而西德则应降低农产品价格。
但法国和西德为维持国内农产品的价格和本国农民的利益,都不愿改变原有的农产品价格。
最后几经争吵,只好采取变通的办法,让其他成员国对法国的农产品征收过境税,而对西德的农产品出口则给予价格补贴,并允许西德对进口的农产品征收进口税。
这种变通的办法,实际上是恢复了部分内部关税。
这对西欧“共同市场”的存在和发展非但不利,甚至还是一个威胁。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西欧“共同市场”建立经济和货币同盟的问题便自然而然地提了出来。
1969年12月,西欧“共同市场”六国荷兰海牙举行的政府首脑会议上正式决定,把建立一个完整的经济和货币同盟作为西欧“共同市场”的重要目标之一。
1971年2月,西欧“共同市场”六国宣布建立“欧洲经济和货币同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计划在十年内分三个阶段,把西欧“共同市场”建成为拥有统一货币、设有共同储备基金、实行共同的财政经济政策的经济和货币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