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树立创新意识
- 格式:ppt
- 大小:396.50 KB
- 文档页数:21
··RSTU:;S,f Q◇山东省高唐县第二中学 李琳琳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题,是教育活动最主要的教学目的。
政治课程作为高中教育体系中的必修科目之一,对同学们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同学们在政治学习中要培养创新意识,主动参与、主动探究。
一、创新学习形式,增强创新意识在高中政治学习中,同学们要根据学习内容合理地选择学习方法,让学习形式更加灵活多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讨论中找到学习的窍门,在此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信用卡、支票和外汇》内容时,要采取与以往不同的学习方法。
针对这节课程的内容,同学们需要掌握信用卡、支票的基本特点,准确地区分信用卡和支票,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内容。
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外,同学们还要留出更多的时间与同学讨论。
例如,可以“银行为什么要开展结算这个业务”为切入点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加深对这节课程内容的了解,了解信用卡能够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
二、创新学习理念,培养创新能力生活是知识的源泉,高中政治学习也要结合生活实际有计划地开展。
在高中政治学习中,同学们要关注社会发展和政治课程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上不断加强知识学习,提高学习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89例如,在学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内容时,我们可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
我国著名计算机应用专家、“当代毕癉”王选院士,从1975年起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究开发。
经过艰苦努力,1981年,中国首台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原理性样机终于通过部级鉴定。
正是凭借这种非凡毅力和执着精神,王选和科研团队马不停蹄,不断创新,从1975年到1993年,先后研制出六代出版系统,大规模推广应用,最终引发了我国印刷出版行业的技术革命,成为用自主创新技术改变传统行业的典范。
此后又走出国门,不仅占领了华文报业市场,还出口到发达国家。
由此,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高中政治必修4『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知识点总结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易混易错点1.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是唯心主义的。
错误。
因为:辩证法有唯心主义的,也有唯物主义的。
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没有外力介入的否定。
错误。
因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这是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来看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但不能否定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矛盾,即外因。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内部矛盾起决定作用的结果,但也不能否定外力的影响,然而影响不是决定作用。
3.创新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错误。
因为:创新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这里强调的是创新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不能因此而否定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坚持创新意识第一的观点,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错误。
因为:创新意识是意识范畴,不是物质范畴,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5.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就是实现对旧事物的否定。
错误。
因为: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上册政治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试题及答案 作为学⽣的你,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之前,我们应该要去做好怎么样的复习⼯作呢?让我们来做⼀份试卷怎么样?下⾯是店铺整理的⾼⼆上册政治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试题,希望对你有⽤。
⾼⼆上册政治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试题 1.被誉为“⽔稻之⽗”的袁隆平突破了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稻杂交的新理论,实现了⽔稻育种的新突破。
⾃20世纪70年代中期⾄2001年,中国已累计种植杂交⽔稻30多亿亩,增产粮⾷40多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 000多亿元。
以上事例说明 A.科技创新极⼤地推动了社会⽣产⼒的发展 B.只要种植杂交⽔稻就能解决全世界的吃饭问题 C.中国通过推⼴杂交⽔稻实现了全⾯⼩康 D.科技的发展能解决⼈类⾯临的⼀切问题 2.下边名为《思变》的漫画,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创新推动了社会⽣产⼒的发展 B.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C.要重视量的积累 D.创新可以使我们的事业不断成功 3.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__________,勇于__________。
科学技术的每⼀进步都是通过__________实现的。
知识点⼆:创新推动⽣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 4.回顾30多年来我国改⾰开放的历程,可以看到,⽆论是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化创新还是其他创新,我们每前进⼀步,都是以理论上的创新为前提的。
这说明 A.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的先导 B.理论创新决定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化创新 C.理论创新对社会发展和变⾰具有决定性作⽤ D.只要有理论上的创新,就会带来社会的发展和变⾰ 5.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的先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化创新以及其他多⽅⾯的创新 B.先有理论创新,后有实践创新 C.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的决定因素 D.理论创新⽆⽌境 6.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__________的⼤发展,还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深刻变⾰。
高二政治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试题1.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这一段话说明了()A.否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B.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C.只要否定就能发展D.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答案】B【解析】该题考查辩证否定观,题干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体现了否定的重要性,没有否定就没有事物的发展,故B观点符合题意,A观点错误,错在“一切”,C观点错误,错在“只要就”,D观点太绝对了,怀疑不等于创新,故答案应选B。
【考点】辩证否定观点评:该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其实质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2.农作物只有靠新陈代谢的内部矛盾才能生长,外力的拔高是不能助长的。
这说明()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绝不是外力作用下的否定B.否定就是抛弃一切C.否定就是事物内部矛盾的任意否定D.否定表现为辩证的否定和形而上学的否定【答案】A【解析】该题考查辩证否定观,题干说到农作物只有靠新陈代谢的内部矛盾才能生长,外力的拔高是不能助长的,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故A观点符合题意,B观点错误,辩证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C观点错误,不是任意,D与提议无关,故答案应选A。
【考点】辩证否定观点评:该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其实质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3.在今天如何对待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传统文化,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应该()①以全面肯定的态度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批判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④根据新时期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该题考查辩证否定观,题干说的是如何对待儒家文化,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辩证否定,并且要与时俱进,把批判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故②③符合题意,①④观点错误,不是全面肯定,也不是根据新时期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故答案应选B。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大全五篇学习就需要认真、踏实,认真去学,踏实地去理解,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以下是本文库为您推荐。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1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⑴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原理: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原理: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任何事物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有走向衰落和灭亡。
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作用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
社会进步
第二框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学生探究创新如何如何引领社会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树立“创造伟大”的观念;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形成政治认同。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教师拓展延伸,深化理解,突破难点。
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小结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实战演练,反馈自查。
高中政治:树立创新意识(1)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过程。
(2)所谓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
创新意识总是代表着一定社会主体奋斗的明确目标和价值指向性,成为一定主体产生稳定、持久创新需要、价值追求和思维定势以及理性自觉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力量。
(3)创新意识的作用①第一,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
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
②第二,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
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
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
③第三,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
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
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
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知识扩展】全面把握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1)唯物论角度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一、辩证否定观1.辩证否定的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否定的特点(1)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试判断: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是辩证否定观的表现。
( )提示F。
辩证否定观强调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肯定一切抹杀了新旧事物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发展。
否定一切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上也否定了事物的发展。
二者都是形而上学的表现。
3.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请思考: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待向国外学习的问题上要“洋为中用”。
上述做法是如何体现辩证否定观的实质的?提示上述做法坚持了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了传统文化和国外经验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体现了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1.理论依据(1)任何事物对它产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2)任何事物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
2.基本内涵(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3)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3.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1)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
(2)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试判断:创新就是创造新事物,否定旧事物。
( )提示F。
单元总结学案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温馨提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但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任凭性。
②人们可以依据事物固有的联系,转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我们在生疏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擅长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进展的多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需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进展推动整体的进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留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留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生疏事物。
温馨提示:系统属于整体的一种状况,系统除了强调整体性外,还有层次性和有序性。
要素只是部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组成一个系统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
二、唯物辩证法的进展观1.进展的普遍性及实质:世界是永恒进展的,进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进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坚持与时俱进,培育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温馨提示:运动变化并不都是进展,运动变化有前进的、上升的,也有倒退的、下降的,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进展。
2.进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进展的趋势):事物进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进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将来布满信念;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预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温馨提示:推断新旧事物的标准,不以形式的新旧、产生的先后、一时力气的强弱,而看它是否同事物进展的必定趋势相符合。
高二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哲学是高二政治学习的难点,学生需要掌握相关原理及方法论,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一)辩证否定观[原理]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 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 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 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高二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二)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易混易错知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具有普遍性,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因为具体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2、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3、联系是客观的,所以联系是永恒不变的。
或者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
(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可见事物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事物间的联系也在随着变化。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依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建立一种新的联系。
可见联系也是随着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4、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的活动无关。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依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建立一种新的联系)5、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主观臆造的联系。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们按照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起来的)6、人可以改变和消除事物之间的联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可以通过改变事物的存在状态,从而改变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但是以前的联系并没有消失,只要联系具备的条件存在,联系就会出现)7、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或人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在事物固有的联系基础上,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在事物固有的联系基础上,建立新的联系。
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8、做事情要考虑事物的联系,割断那些不利的联系(不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9、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不在人的意识之外”就是在人的意识之中。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④(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十课的第一框题。
2、本课从辩证的否定观这一原理出发,说明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旧事物的积极因素,又否定旧事物的消极因素的过程,树立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本课是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落脚点。
作为世界观,辩证法将一个生生不息的永恒运动变化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作为方法论,则要求我们用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
本课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总结,同时为学生学习第四单元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做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1、认知基础:通过第三单元辩证法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和矛盾的知识点,初步领会了运用辩证法的思想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这为本框题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
而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对一些自然现象、手机的发展等有一定的了解,这又为本课的开展提供了信息基础,可以成为本课生动的教学活性资源。
2、认知障碍:本课中的知识点“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理解”,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和障碍,应通过名言和具体材料等,实现学生的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化解认知障碍。
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分析,能够理解说出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初步运用辩证否定观去认识、分析事物。
2.通过对具体情境的分析,感悟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内涵。
3. 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新实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辩证否定观的内容2、教学难点: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的理论依据五、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成果展示课前推送自主学习任务单,布置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交思维导图。
课上展示学生思维导图,小组互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学习问题展示课前推送自主学习任务单,布置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交自主学习后的疑惑,进行分类集中。
应该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打破常规,善于开拓创新,运用独特而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第十一课第一框题——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起来探探创新思维的秘密!(二)讲授新课设计(展示本堂课目录、素养目标)议学概括:总议题:如何正确理解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议学环节一:看冬奥会之“人类共同的雪花”,理解创新思维的含义(视频)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简约而不简单的精彩设计【议学情境一】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精彩设计之全人类共同的雪花本次开幕式的核心创意理念,来自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北风行》中一句“燕山雪花大如席”。
每片“雪花”均以中国结为基础造型构造而成,犹如钻石中的光,让人过目难忘。
“传统精神当代表达”是内核,“在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展现属于中国人的简洁、空灵、浪漫的冰雪美学,传达出北京2022年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理念。
”[议学任务1] 结合议学情境,小组合作,分析“人类共同的雪花”设计理念有何特色?阐述这一设计所体现的逻辑思维道理。
议学提示:立足实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创新思维,在继承的基础上破旧立新,寓意深远,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符合“一起向未来的”冬奥会主题。
总结:一、创新思维的含义1.从与一般思维活动的关系看:人的思维具有主观能动性,但创新思维不是泛指所有思维都具有的能动性。
2.从其基本内涵看:创新思维特指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
这就是创新思维3.从产生过程看:创新思维是综合能力的体现①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失去实践基础,思维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示例】唐代画家戴嵩的名作《斗牛图》被很多人喜爱,却被一牧童发现了问题。
牛打架时尾巴是夹在后腿中的,而不可能像这幅画中一样,尾巴高高翘起。
注意:实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源泉和动力,而创新思维的结果往往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②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破旧立新实现创新。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设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本课旨在通过预、巩固,识记创新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课前搜集素材和课上实例分析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感知问题的能力及关注创新、大胆创新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
针对高二学生的特点,本课要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达到深刻理解知识进而树立正确的观念。
教学重点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难点是树立创新意识。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采用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中国现代的“新四大发明”,让学生了解到创新对社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探究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以___为例,让学生思考科技创新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
其次,要探究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可以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___的分配模式,并让学生思考拿高薪还是拿股权更有利。
最后,要探究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可以以___的文化创新为例,说明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的变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创新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改写每段话:思考:为什么我国四位领导人都强调创新?探究四:从“创新”这个词的说文解字分析,学生在创新中应该如何表现?综合思维:创新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课堂小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青少年更应该树立创新意识,争做创新型人才。
课堂练:1.某市打造北斗卫星导航功能型平台,初步建成智能公交应用、高精度位置服务等六大应用系统和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等,部署完成了台套北斗终端,产品商业性开发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