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文化产品: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是指人类创造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思潮:指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和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而形成的一种潮流。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它的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文化内涵:指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筷子文化、扇子文化)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经验性、个别的、具体的)文化事象:某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具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方志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地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仪器观测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第四个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时期”。
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1)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1文化产品文化产品2文化内涵文化思潮3文化现象传统文化4文化事象“天下”观念5文化观念地缘6文化思潮九州7文化政策三皇五帝8民族文化百家争鸣9国别文化丝绸之路10上层文化察举制11底层文化玄学12传统文化般若学和涅槃学13文化传统《神灭论》14分封制科举制15西域古文运动16十六国新乐府运动17三省六部制一条鞭法18王安石变法摊丁入亩19理学文字狱20色目人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21南人农政思想22回族政绩观23儒户勤农观24一条鞭法行会组织25王阳明血缘关系26乾亮学派姻缘关系27民居宗法制28服饰三公九卿29饮食三省六部30家庭郡县制31家族察举32宗法制九品中正制33科举制诗赋取士34明经科行卷35法律制度策论36“春秋决狱” 《法经》37春秋决狱《唐律疏议》38诞生礼五礼39冠礼“五服” 40婚礼人生礼俗41中庸整体思维42中和类比思维43避讳天人合一44利玛窦因材施教45永嘉之乱教学相长46名家诗言志47七巧板文以载道48中和之美49 语言崇拜50 河图洛书说51 “书同文” 52 对偶53 顶真54 骈体文55 中体西用56 “全盘西化论” 57 “古今中外法” 1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果。
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3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4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免费的文档,希望帮助到有需要的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
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等均属于此。
9、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10、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名词解释“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一、名词解释: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化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以及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简而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2、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地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包括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有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3、中国文化:中华名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4、农耕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者的生产为了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以氏族、庄园、家庭等最小的经济单位的物质生产生活需求,它是与商品经济相对立的一种经济模式。
5血缘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经济利益和政治需要为基础,将同一宗族的人联结成一个受宗主绝对统治的共同体的一套制度。
“宗”的构造像在屋宇下设神主来祭祀,其原始意义是祖庙。
6、图腾:由于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
7、中华名族:中华是合称,中华名族是汉族为主体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及海外华人的合称。
8、禅让制:最高统治者将国家权力和财产无私地让给贤能的人,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9、世袭制:最高统治者将国家权力和财产等自私地占有,并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
1文化产品文化产品2文化内涵文化思潮3文化现象传统文化4文化事象“天下”观念5文化观念地缘6文化思潮九州7文化政策三皇五帝8民族文化百家争鸣9国别文化丝绸之路10上层文化察举制11底层文化玄学12传统文化般若学和涅槃学13文化传统《神灭论》14分封制科举制15西域古文运动16十六国新乐府运动17三省六部制一条鞭法18王安石变法摊丁入亩19理学文字狱20色目人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21南人农政思想22回族政绩观23儒户勤农观24一条鞭法行会组织25王阳明血缘关系26乾亮学派姻缘关系27民居宗法制28服饰三公九卿29饮食三省六部30家庭郡县制31家族察举32宗法制九品中正制33科举制诗赋取士34明经科行卷35法律制度策论36“春秋决狱”《法经》37春秋决狱《唐律疏议》38诞生礼五礼39冠礼“五服”40婚礼人生礼俗41中庸整体思维42中和类比思维43避讳天人合一44利玛窦因材施教45永嘉之乱教学相长46名家诗言志47七巧板文以载道48 中和之美49 语言崇拜50 河图洛书说51 “书同文”52 对偶53 顶真54 骈体文55 中体西用56 “全盘西化论”57 “古今中外法”1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果。
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3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4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
如触摸某寺庙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15.分封制:是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
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卷(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B)A.文化政策B.文化传统C.文化思潮D.文化观念2.世界上几大古代文明的发生,相同的特点是都仰仗大河所具有的灌溉。
古埃及文明发生于(B)A.两河流域B.尼罗河C.底格里斯河D.幼发拉底河3.南北朝时期,北方常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C)A.牧业经济B.狩猎经济C.牧业及狩猎经济D.农业经济4.北宋曾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及汴水,它们的共称是(B)A.“四渠通漕”B.“通漕四渠”C.“渠漕四通”D.“渠通四漕”5.司马迁的《史记》是( A )A.纪传体通史B.纪传体断代史C.国别史D.典志史6.夏朝是我国第一代王朝。
夏文化是( A )A.尚忠的文化B.尚孝的文化C.尚义的文化D.尚礼的文化7.“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所体现的是(C)A.儒家的思想核心B.法家的思想核心C.墨家的思想核心D.道家的思想核心8.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为(B)A.市B.墟C.集D.庙会9.近代枪炮的雏形管形火器发明于(C)A.唐代B.北宋C.南宋D.元代10.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B)A.唐B.宋C.元D.明11.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D)A.预测天气B.研究天体运行C.研究太阳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12.在宗法制度下,周代王位的传递实行(D)A.父子相承B.兄弟相及C.五等爵位制D.嫡长子继承制13.《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这句话道出了传统礼俗的(B)A.等差性B.调和性C.规范性D.唯一性14.古代国家礼仪制度“五礼”是(D)A.冠、婚、丧、祭、乡B.冠、婚、射、朝、聘C.祭、凶、宾、军、家D.吉、凶、宾、军、嘉15.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C)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16.秦朝,名义上的中央最高行政长官、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是(A)A.丞相B.太宰C.太尉D.御史大夫17.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 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
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笔记资料(一)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一、选择题、二、名词题一、选择题: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2.“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即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6.我们可以把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地层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煤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8.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分发(物质,制度,精神);四分发(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9.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10.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
11.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思想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三晋之地多法家人物,齐,鲁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
12.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晋的道家及楚词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13.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14.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5.“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16.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皇帝,疑项,高辛,尧,舜。
1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18.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育超自然神,天地神氏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全盘继承。
19.春秋战国是文化观念的原闯时代。
20.白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新闻学]1、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6、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7、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8、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9、西周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性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而形成的社会制度。
1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统治,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带来了经学的失败和士族阶层的养成。
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11、永嘉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时,匈奴势力南下。
晋永嘉五年即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的最大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
12、府兵制:北朝以后至唐初实行的军事制度。
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
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唐朝有强劲的军事实力主要在于它有精良的府兵和尚武精神。
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的规定和对策原则。
2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的文化事物中所具有的人为精神属性的表现5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文化思潮。
6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所反映了商人凡事必卜的习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和陕西周原。
7仰韶文化:指公元前5000-前3000年,因最早的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8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9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出现时,其中就会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10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为文化观念。
11文化政策: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的对策原则。
12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独立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且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的文化。
13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4传统文化:这里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6“天下”观念: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
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天下统一。
17地缘: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它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2010年1月-2013.1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与答案第一篇:2010年1月-2013.1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与答案2010.1---2013.12010年1月中国文化概论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D)A.文化现象 B.文化政策C.文化产品 D.文化思潮2.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1400年—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即寒冷时期。
著名学者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C)A.“纪传时期”B.“编年时期”C.“方志时期”D.“纪事本末时期” 3.中国存在区域性的文化分布是(B)A.相对的 B.必然的C.显性的 D.隐性的4.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一带经济作物大发展,粮食多仰仗两湖一带,故有(A)A.“湖广熟,天下足”之说B.“广湖熟,天下足”之说C.“天下足,广湖熟”之说D.“熟广湖,天下足”之说5.文化带动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发生在(B)A.三皇时代 B.五帝时代C.夏代 D.商代6.商朝的历史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A)A.两期 B.三期C.四期 D.五期7.据《商君书》及《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义是(C)A.“尚公正” B.“尚公德”C.“尚公义” D.“尚公益” 8.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方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的是(D)A.栽培小麦 B.井渠双灌C.栽培谷子D.使用水车9.古代天子与后妃乘坐一种富丽堂皇的大马车,被称作(C)A.栈车B.轿车C.路D.轩10.中国古代出现“四诊”诊断技术的朝代是(D)A.春秋B.战国C.秦代 D.汉代 1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C)A.鲁班 B.蔡伦C.毕昇 D.伏羲12.下列选项中演变为宗法制度的是(B)A.母系家长制B.父系家长制C.禅让制 D.分封制 13.秦汉时期,直接任免郡县长官的是(D)A.吏部 B.户部C.丞相 D.皇帝14.中国制度文化中,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重大影响的是(C)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君主专制制度15.曹魏时期建立的选官制度是(C)A.分封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B)A.郑国子产《刑书》B.魏国李悝《法经》C.《秦律》D.汉《九章律》17.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模式的是(C)A.“上下与天地同流”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C.“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D.“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18.提出“中庸”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最高价值原则的人是(C)A.周公 B.孟子C.孔子 D.朱熹 19.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D)A.元始天尊 B.灵宝天尊C.道德天尊 D.太上老君2010.1---2013.1 20.据《周礼》记载,周朝贵族子弟8岁入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B)A.五礼 B.六艺C.五射 D.六书 21.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是(C)A.在明明德 B.在亲民C.在止于至善 D.平天下 22.朝鲜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是(B)A.假名 B.谚文C.字喃 D.汉字23.在言语形式方面主张言辞质朴的人是(A)A.老子B.陆机C.曹丕D.葛洪24.佛教在中国得到发展的阶段是(B)A.东汉魏晋阶段B.东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明清时期25.明清时期中国人民称西方为(B)A.欧洲 B.泰西C.远西 D.西洋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包括(ACDE)A.农具 B.壁画C.筷子 D.煤炭E.水电27.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主要失误是(AB)A.土地的过当开垦B.森木资源的过量开采C.海水晒盐的布局欠当D.草场天然资源利用超量E.山石的过分开掘28.隋朝尚书省除了吏部、户部、礼部之外,还包括(BDE)A.民部B.刑部C.乐部D.工部E.兵部29.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黄帝发明了(AC)A.指南车B.渔网C.乐器 D.百鸟衣E.七巧板30.唐代的舞蹈可谓盛极一时,以下属唐代健舞的有(ABC)A.《胡腾》 B.《胡旋》C.《柘枝》 D.《绿腰》E.《兰陵王》三、名词解释题31.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二、名词解释: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2)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答: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
2、“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
3、“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4、中国古代对“文”的认识还反映在对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2、在社会领域里,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性质: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是指人类创造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思潮——指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而形成的一种潮流。
5.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6.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它的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
7.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8.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9.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0.文化内涵——指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筷子文化、扇子文化)11.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经验性、个别的、具体的)12.文化事象——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具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理性、概括的、抽象的)13.方志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地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14.仪器观测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第四个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时期”。
2013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
1.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 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 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1. 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2013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2
1. 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2. 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3. 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4. 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5. 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