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7 青藏高原大气运动的波动理论(波动解) 《高原气象学进展》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08.00 KB
- 文档页数:10
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青藏高原对大气运动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平均高度约为4 000米,其中珠穆朗玛峰高达8848米。
在青藏高原地区,不仅有独特的天气、气候和环流,而且,由于这样大尺度的地形障碍对气流的强迫绕流、爬升和摩擦等作用,以及高原在对流层高空的冷热源作用,对东亚、北半球甚至整个地球的,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高原气象学已经成为专门研究的领域。
研究简史20世纪30年代后期,人们发现在北美的落基山、南美的安第斯山和青藏高原的东边,都有一个准静止的西风带大槽。
40年代,西风带理论出现之后,不少人认为,大地形东边的长波槽是其动力扰动的结果。
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国气象学家、和等,披露了有关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及其影响的许多事实,指出了青藏高原的冷源和热源作用及其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以及高原对邻近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60年代,青藏高原的冷热源作用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联邦德国的H.弗洛恩等许多学者认为,青藏高原地面对大气的感热加热(见)是显著的,其地形性的降水,尤其是高原东南侧的孟加拉国地区,降水的潜热加热有更重要的作用。
70年代,人们揭示了更多有关青藏高原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的特征,对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进行了更多的分析研究。
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流体模型模拟实验和数值试验(见、),得到不少有意义的成果。
从7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对青藏高原地区的辐射平衡(见)和各分量,都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分析研究,对地-气系统的热量平衡,也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了计算,还利用实测资料,进行高原对大气加热和高原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和动力学研究。
研究内容基本天气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上空,空气稀薄且杂质少,密度仅为平原上空空气的一半,所以太阳辐射强(见);地面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非常显著;地形的动力和热力扰动也很多。
因此,和同纬度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天气气候有如下的特点:①就地面气象要素而言,以青藏高原地面气温最低,气压最低,湿度最小,风力最大;但就同纬度同高度的空间区域而言,则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最高(夏),湿度最小(夏),气压最高(夏),风力最小(冬)。
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青藏高原对大气运动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平均高度约为4 000米,其中珠穆朗玛峰高达8848米。
在青藏高原地区,不仅有独特的天气、气候和环流,而且,由于这样大尺度的地形障碍对气流的强迫绕流、爬升和摩擦等作用,以及高原在对流层高空的冷热源作用,对东亚、北半球甚至整个地球的,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高原气象学已经成为专门研究的领域。
研究简史20世纪30年代后期,人们发现在北美的落基山、南美的安第斯山和青藏高原的东边,都有一个准静止的西风带大槽。
40年代,西风带理论出现之后,不少人认为,大地形东边的长波槽是其动力扰动的结果。
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国气象学家、和等,披露了有关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及其影响的许多事实,指出了青藏高原的冷源和热源作用及其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以及高原对邻近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60年代,青藏高原的冷热源作用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联邦德国的H.弗洛恩等许多学者认为,青藏高原地面对大气的感热加热(见)是显著的,其地形性的降水,尤其是高原东南侧的孟加拉国地区,降水的潜热加热有更重要的作用。
70年代,人们揭示了更多有关青藏高原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的特征,对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进行了更多的分析研究。
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流体模型模拟实验和数值试验(见、),得到不少有意义的成果。
从7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对青藏高原地区的辐射平衡(见)和各分量,都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分析研究,对地-气系统的热量平衡,也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了计算,还利用实测资料,进行高原对大气加热和高原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和动力学研究。
研究内容基本天气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上空,空气稀薄且杂质少,密度仅为平原上空空气的一半,所以太阳辐射强(见);地面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非常显著;地形的动力和热力扰动也很多。
因此,和同纬度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天气气候有如下的特点:①就地面气象要素而言,以青藏高原地面气温最低,气压最低,湿度最小,风力最大;但就同纬度同高度的空间区域而言,则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最高(夏),湿度最小(夏),气压最高(夏),风力最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