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承载力测算与承载指数评价实证研究_以广西巴马盘阳河沿岸为例_刘亚萍
- 格式:pdf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7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文章以学者崔凤军的理论观点为支撑,以广西巴马县核心景区为例进行测算分析,巴马县核心景区的资源空间承载力和居民心理承载力仍有一定承载空间,而水环境承载力、经济环境承载力严重超载并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提出加快基础设置建设、控制盘阳河景区候鸟人数量等对策建议,以促进巴马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标签: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承载力巴马县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人数迅猛增加,给旅游地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及文化环境都带来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导致了各种消极效应:物价飞速上涨、景区过度开发、旅游设施建设病态膨胀、环境质量明显恶化等。
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威胁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旅游环境与旅游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
对于旅游景区管理而言,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有利于指导旅游区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实现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本文以广西巴马县核心景区为例测算和分析当地旅游环境承载力,以此为当地的旅游发展规划及景区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量化方法,以促进巴马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及构成体系一个地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有限,一个旅游景区的开发程度及所能承受的游客人数也是有限的,过多的游人、过多的旅游活动势必会破坏生态,引发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旅游环境客观上存在一个容量的极限值,也就是学者们所说的旅游环境容量。
1995年我国学者崔凤军等人提出旅游环境承载力,用以代替旅游环境容量。
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其概念体系和测量方法也没有统一的模型。
本文主要是采用崔凤军定义观点及模型来分析测算旅游环境承载力。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包括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破坏,环境污染,适宜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由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李江天;甘碧群
【期刊名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6
【摘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是实现对生态旅游景区合理规划、有效管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运用生态学研究中生态足迹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分析生态旅游区的生态足迹的供给与需求,建立了基于生态足迹的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
【总页数】5页(P34-38)
【作者】李江天;甘碧群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刍议——也谈桂林的旅游生态环境 [J], 何恒光
2.酸雨环境下方钢管再生混凝土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J], 黄宏;朱琪;陈梦成
3.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 [J], 李江天;甘碧群
4.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祝光耀副局长在旅游生态
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J], 无
5.单因子超载的综合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J], 汤晓雷;刘年丰;李贝;廖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漓江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以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漓江地区的生态承载力面临着持续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并提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能够满足旅游活动所需的资源供给能力。
漓江风景名胜区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漓江风景名胜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漓江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河流、堤岸、山体、植被和动物。
其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
然而,过度的旅游开发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会对漓江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例如,水污染、土地开垦和野生动物走失等问题都在不断加剧。
为了探究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要评估漓江地区的旅游容量。
旅游容量是指在可接受范围内,一个旅游目的地可以承载的最大游客数量。
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漓江风景名胜区每年吸引了多少游客,以及游客的行为和消费习惯。
并根据环保要求、安全标准、健康指标等相关指标,计算出合理的旅游容量。
其次,要评估漓江地区的资源供给情况。
资源供给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
漓江地区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山水、植被、动物等,而社会资源包括交通、通信、餐饮、住宿等设施。
通过对资源的现状和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漓江地区是否具备满足游客需求的资源供给能力。
第三,要评估漓江地区的生态环境承受能力。
生态环境承受能力是指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最大负荷。
我们可以通过监测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噪音水平和土壤质量等指标,来评估漓江地区的生态环境负荷情况。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以及人为保护和修复的措施。
最后,要提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经济与管理DAOBAO2008第6期总第90期乡村生态养生度假旅游模式的研究———巴马盘阳河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索韦浩阳(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广西南宁530012)[摘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随着乡村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综合环境条件的不同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本文以具有“世界长寿之乡”美誉的巴马盘阳河的乡村旅游开发为例,通过对巴马盘阳河乡村旅游开发的资源特色、开发模式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乡村生态养生度假旅游的模式概念,并对这一模式及其要素内涵进行了探讨性的研究。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生态养生度假;巴马盘阳河近年来,国内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乡村旅游研究成为了旅游学术界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已经实现了从观光旅游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1],一些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已完成产业的第一次积累,目前应抓住机遇,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2],一些学者提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乡村性的保持[3],一些学者则对一些现象级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实例研究。
笔者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乡村旅游新模式、新产品、产业升级等问题,以广西巴马盘阳河乡村旅游开发为实例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增补和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类型,并对具有同类型资源与环境特征的乡村旅游开发提供较好的借鉴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河池市西部,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
巴马旅游起步较早,主要得益于巴马长寿现象受到国内外各医学协会、老年团体、大众媒体的关注和宣传。
但旅游业整体发展缓慢,特别是长寿现象高发区———盘阳河沿岸村庄的乡村旅游目前仍然处在自发接待的状态。
2007年,巴马长寿旅游资源得到了重新认识和评价,以巴马世界长寿之乡为核心的广西世界长寿之乡休闲养生游被纳入广西近期重点打造和推介的七大精品旅游线路之一,盘阳河乡村旅游开发成为了这一线路包装的重点,而解决盘阳河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问题成为了近期重点研究的对象。
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评估在当今社会,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渴望走出家门,领略大自然的壮丽美景,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景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其中环境承载力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所谓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景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保证游客体验质量以及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景区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和旅游活动强度。
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自然环境因素,这包括景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大气环境等。
比如,一些山区景区,如果过度开发和游客涌入,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而在一些海滨景区,大量游客的活动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影响水质和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
景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住宿、餐饮等,能否满足游客的需求,这直接关系到游客的体验和景区的接待能力。
如果基础设施不足,不仅会影响游客的满意度,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交通拥堵、物价上涨等。
再者,文化环境也是评估的重要方面。
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区,游客过多可能会对文物古迹造成损害,影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为了科学准确地评估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
实地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通过对景区的自然资源、生态状况、基础设施等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获取第一手资料。
同时,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景区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景区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情况。
此外,建立数学模型也是一种常见的评估方法。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构建相关的数学模型,预测不同游客数量和活动强度下景区环境的变化情况。
例如,可以根据景区的水资源量、污水处理能力以及游客的人均用水量,计算出景区在水资源方面的承载力。
在评估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时,还需要充分考虑游客的行为和心理因素。
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方法旅游景区作为人们休闲娱乐、领略自然风光和文化魅力的场所,其吸引力不断增长。
然而,随着游客数量的持续攀升,景区的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
为了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游客能够获得良好的体验,同时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评估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景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保障游客体验质量和当地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下,景区所能承受的游客数量和活动强度的最大值。
准确评估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有助于景区管理者制定合理的游客管理策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环境评估生态环境是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评估是确定环境承载力的关键步骤之一。
首先,要对景区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估。
包括土地的类型(如山地、平原、水域等)、面积以及可利用程度。
例如,一些陡峭的山地可能不适合大规模的游客活动,而广阔的平原则能容纳更多游客。
其次,水资源的评估也不可或缺。
需考虑景区内的水资源总量、水质状况以及水资源的补给和消耗情况。
如果景区的水资源供应有限,或者水质容易受到污染,那么能承载的游客数量就会相应减少。
再者,植被状况的评估对于了解景区的生态承载力意义重大。
包括植被的类型、覆盖面积、生长状况等。
茂密的森林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如净化空气、保持水土,从而能够承受更多的游客压力;而植被稀疏的地区则相对脆弱,游客承载量较低。
此外,动物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了解景区内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它们的栖息地状况。
过多的游客活动可能会干扰动物的正常生活,影响生态平衡。
二、设施与服务评估旅游景区的设施与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游客的体验和景区的承载能力。
交通设施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包括景区内的道路状况、停车场容量、交通工具的种类和数量等。
良好的交通设施能够确保游客顺畅进出景区,避免交通拥堵导致的游客滞留和不满。
住宿设施的评估也不容忽视。
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论文题目: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问题日益突显。
本研究旨在对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通过对某一具体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和方法,得出了一系列可行的管理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对于保护景区环境、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问题及背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景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所。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问题。
旅游活动的频繁、越来越多的游客流量以及不良的旅游行为给景区环境带来严重压力,加剧了环境负担,威胁到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如何评估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并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研究问题。
2. 研究方案与方法为了解决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选取某一具体旅游景区作为案例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环境承载力理论、空间分析方法、敏感性分析等。
然后,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旅游景区的相关数据,涉及游客量、景区开发程度、环境质量等指标。
同时,借助GIS技术和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3. 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主要受到景区开发程度和游客量的影响。
景区开发程度越高,对环境的压力也就越大;游客量的增加会加剧景区环境的负荷。
在景区环境的评估中,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地评估景区的环境负荷和承载能力。
4. 结论与讨论通过以上研究分析,总结出以下结论:①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对于保护景区环境、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②景区开发程度和游客量是影响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③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方法可用于评估景区环境负荷和承载能力。
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
杨林泉;文正祥
【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年(卷),期】2003(013)005
【摘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度、分析、研究,不但是对一旅游地进行开发、规划的有效工具,也不仅是被动地控制游客流量,不使其超过承载力的某一阀值,更重要的是,通过它可以指导我们主动地对旅游地进行合理管理,更好地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这对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运用模糊线性规划测度模型来分析云南丽江云杉坪景区的合理环境承载力及合理的资源配置,以期为旅游规划和景区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量化方法.
【总页数】4页(P71-74)
【作者】杨林泉;文正祥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1
【相关文献】
1.江西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实证分析 [J], 薛智韵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 [J], 姚仕萍;薛智韵
3.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 [J], 王叶峰;孙睦优
4.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 [J], 王叶峰
5.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 [J], 戈冬梅;陈群利;冯图;刘文;李振吉;王汝斌;陈永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