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11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卷面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现代___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
它不是简单的折中或调和,而是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都能适度,达到一种和谐与统一。
中国传统绘画中也体现了“和”的思想。
从笔法上看,有藏锋、露锋、中锋、侧锋。
如果一幅画全部使用藏锋和中锋,画面会显得呆板;如果全部使用露锋和侧锋,则不够含蓄。
从线条上看,过于细或过于圆,则柔弱无骨;过于粗或过于重,则显得压抑。
从用墨上看,有浓、淡、干、湿。
过于浓会让画面沉闷,过于淡则会让画面苍白,过于干则会失去气韵,过于湿则会失去刚劲。
因此,作画时要使用藏锋、露锋、中锋、侧锋,并且线条要刚柔并济、时轻时重,墨色要浓淡相间、干湿互补。
当然,这些对立要素并非各占一半,而是需要适度运用。
这便是“和”,是一种互补的和谐。
在造型和构图方面,中国传统绘画也处处讲求“和”,讲求“和而不同”。
画树时不能画出完全平行的枝;画山石时要大小相间;画鸟时常是一栖一飞,或者一只闭嘴一只鸣叫;画人物时则要求有动有静,衣纹不能完全平行。
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十分讲究,奇正、开合、主次、虚实都是一些基本要求。
要求布局严整,但不是要求画得四平八稳,而是在奇中求正,在险中见稳。
讲究对称开合就体现了对称,但不能把相对的两部分画得一模一样。
注重主次,主要对象细细刻画或放在突出位置,陪衬对象则寥寥数笔一带而过,虚实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
天空常常不染色,只是一片空白,远山也是似有似无。
虚实对照,既突出了主要对象,又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画面上一叶扁舟,不画水波纹,你会想到这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湖;山上悬瀑,下面是一片空白,你会想象到山脚的清溪。
中国传统绘画正是通过这些对立要素和对立概念的互补而达到的和谐,才具有了一种韵味独特的形式美。
2017—2018学年上期中考18届高三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題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
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废逆旅” “使民无得擅徙”,人们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
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
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藉档案。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籁,叫做“编户齐民”。
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
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贾,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
“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
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賦税与徭役。
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賦”和按户征收的“户賦”。
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2016-2017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共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案卷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1.下列各选项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朝济而夕设版焉A.无济于事B.人才济济 C.直挂云帆济沧海 D.赈济灾民2.下列各项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何厌之有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其无礼于晋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B.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略秦国,将从哪里了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C.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正确填写在第Ⅰ、第Ⅱ卷规定的地方。
选出第Ⅰ卷各题的答案后,必须将其准确填写在第Ⅱ卷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下。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选择题:(4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音、形、义全部准确无误的一组是:A.沉淀(dìng) 干瘪(biě) 纤绳(qiān) 勒(lēi)进B.屏(píng)息霉菌(jūn) 发酵(jiào) 油腻(nì)C.眷(juàn)属蔬(shū)菜绯(fēi)红迷惘(wǎng)D.稠(chóu)密憩(xī)息拥(yōng)抱沼(zhǎo)泽2、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自诩栩栩如生针灸脍灸人口B.班驳略见一班狭隘精益求精C.幽辟避重就轻廖廓啼声哀切D.渲染宣泄情绪粘贴信手拈来3、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层层的叶子中间,__地点缀着些白花,有__地开着的,有__地打着朵儿的。
A.羞涩袅娜零星B.袅娜羞涩零星C.零星袅娜羞涩D.零星羞涩袅娜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A.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些。
B.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C.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秋天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件事搞得我声名狼藉....。
B.我摇着轮椅进入园子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C.太阳循着这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D.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的事,死是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6、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真实了,以至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虽然她一再伪装以掩人耳目,在警方面前百般抵赖,然而面对确凿的证据,他贩毒的行为终于图穷匕见....。
②九寨沟之奇,在其水、云、雾,在其乍雨乍晴,波光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使人不禁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③著名歌星刘欢演唱的蜀国为诸葛武侯举哀时的那首《哭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④这位画家技艺超群,个性鲜明,正如他另类怪异的衣着,潇洒不羁的作派,但同行对他这种大礼不辞小让......的处世风格褒贬不一。
⑤上次他们来时看到的唯有疏疏落落的几栋房子,曾几何时....,这里已经矗立起了好多成片的住宅区。
⑥近日一些美国媒体指出,一度被视为与质量低劣同义的“中国制造”,已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很多产业已变得高度专业化。
A. ①③⑥B. ②③④C. ①④⑤D. ②⑤⑥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 校门口停着一辆没有锁的自行车,保安看到了后迅速向部门报告,同时做好了相应的保护工作。
B. 过去中国的城镇化可以总结为“要地不要人”:要土地建设指标,但不要农民工到城里落户。
C. 走进古村,仿佛走进历史隧道--白墙黛瓦的明清书院民居,与散布其间的街巷、池塘、戏台辉映,已成为当地一个颇具人文内涵的旅游景点。
D. 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音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①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②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③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郑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 (共5题;共10分)1. (2分) (2018高一下·浙江期末)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间或(jiān)赊账(shē)翩翩起舞(piān)B . 提供(gōng)芜杂(wú)蜗角虚名(wō)C . 惊愕(è)蝉蜕(tuō)百无聊赖(lài)D . 草窠(kē)咀嚼(jué)沁人心脾(qìng)2. (2分) (2019高一上·南靖期中)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读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A . 寥郭(liáo kuò)彳亍(chíchú)戮没(lù)斑斓(lán)B . 峥嵘(zhēng róng)忸怩(niǔ ní)青荇(xìng)浸渍(zì)C . 踌躇(chóu chú)漫溯(màn shuò)百舸(gě)杯勺(sháo)D . 桀鹜(jié ào)颓圮(tuí pǐ)长篙(hāo)喋血(dié)3. (2分)下列加线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0年前的那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三中全会选择了以农村改革作为突破口,30年后的这场三中全会的关键词依然是农村改革。
时间仿佛走了一个轮回,却是旧瓶装新酒,两次会议所面临的形势与机遇已经迥然不同了。
30年前,中国百废待兴, 30年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步入世界前列,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30年前,小岗村那张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是空谷足音, 30年后,中国改革已经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多层次深入展开。
A . 旧瓶装新酒B . 迥然不同C . 百废待兴D . 空谷足音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水与空气、食品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
人体的水分占体重的50%到60%,儿童体内的水分多达体重的80%,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3%,这3%的淡水中,可直接饮用的又只有O.5%。
所以说,水是宝贵的资源,是生命之泉。
但目前水污染相当普遍而又严重。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这些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有毒物,致病微生物,各种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等。
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未加工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
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河流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长江沿岸每年排入的污水高达200亿吨,部分支流出现藻类大量繁殖的“水华”现象,沿岸的一些城市已不能直接取到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环保专家发出警告,如果再不及时保护,十年内长江就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
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
此外,湖泊和海湾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就是地下水也难逃厄运。
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
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可以引起传染病的蔓延。
医务人员曾经发现,江苏省兴化县患伤寒病的人竟占全县总人数的万分之一,患者多是中小学生和青壮年。
据调查,其中因喝生水而引起伤寒病传播的人占75%以上。
这一事例说明,水污染可以导致伤寒这一类疾病的产生和传播。
污水中的汞、镉、铬、铅等金属化合物更危险,它们进入人体后造成慢性中毒,一旦发现就无法遏止。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世界上有70%的人喝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现在世界上每年有1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死亡原因大多与饮水有关。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3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它们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但。
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记录了岁月的,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A.殊途同归神韵斗转星移B.异曲同工神采斗转星移神采沧海桑田D.异曲同工神韵沧海桑田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A. 王洛宾的歌之所以久唱不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将自己真正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唱出了他们最真、最美的心声。
B. 近年来中国高铁在海外高歌猛进,凭借高性价比和成功的运营经验,在全球市场接连斩获订单,成为中国最新科技大踏步进军海外市场的标杆。
C. 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引导中学生系统地阅读中外名著,从而培养中学生对文化典籍的浓厚兴趣,是每个语文老师需要关注的课题。
D. 时至今日,为数众多的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这个喷射出了肖邦伟人音乐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句是(2分) ( )A.世态人情,比山光水色、清风明月更有滋味,可当酒品,可当戏看,可作书读。
B.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
C. 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树木,不做其他事情。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路连接着家和前方。
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米未出家门,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①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
②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③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
④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
河南省郑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共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阅读题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 分)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1.下列各选项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朝济而夕设版焉A.无济于事B.人才济济 C.直挂云帆济沧海 D.赈济灾民2.下列各项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 分)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何厌之有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其无礼于晋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B. 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略秦国,将从哪里了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C.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D.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B.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C.卒其不意,尽失其度卒:最终D.道芷阳间行道:取道【答案解析】C“猝”,突然。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往而不反者,竖子也C.距关,毋内诸侯D.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答案解析】DA,“已”通假“矣”;B,“反”通假“返”;C,“距”通假“拒”,“内”通假“纳”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以乱易整,不武以试人,血濡缕B.因人之力而敝之不如因善遇之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吾属今为之虏矣D.秦伯说,与郑人盟秦王必说见臣【答案解析】BB,前一个是“凭借”,后一个是“趁机”;A两个均为“用”;C两个均为“被”;D两个均为“‘说’,高兴”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秋毫不敢有所近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沛公居山东时【答案解析】BB秋毫,古今都比喻细小的东西;A行李,古义是出使的人,今义是出行时带的包裹;C穷困,古义为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今义为生活穷困,经济困难;D山东,古义为崤山以东的地方,今义为山东省5下列加点字与“晋军函陵”的“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B.函封之C.沛公欲王关中D.使使以闻大王【答案解析】CC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A是名词作状语;B是名词作状语;D是动词的使动用法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箕踞以骂曰”中的“箕”不相同的一项是()A.进兵北略地B.左右既前,斩荆轲C.夜缒而出D.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B是名词用作动词;A、C、D均为名词用作状语7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D.不然,籍何以至此【答案解析】CC和例句为定语后置句;A、B、D分别是状语后置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别名诗余、曲子词、长短句等。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实现体验式消费,进而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
美国著名的Zipcar租车公司,就是把各种闲置车辆及其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Zipcar的会员用车时通过网站或电话搜寻,即可发现距离会员最近的车辆情况和使用价格,然后会员可自主选择并预约用车,用完之后在约定时间内将车开回原处。
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淘宝网,其实也是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成千上万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成千上万的产品和商品价格、产品数量、广告、厂商、消费者甚至信用等各类信息透明化,通过人人参与,平台分享,公平竞争,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扩大消费需求。
分享经济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原因就在于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即消费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同时,分享经济的背后也提出了一个今天我们如何更好解决过剩的问题。
当今时代,高速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生产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全球性过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大量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处在闲置和过剩状态,因此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把大量的“闲置”重新配置,加以利用。
这显然顺应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经济增长更加强调生产、强调效率、强调产出率,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实现分工,通过分工产生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
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在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剩;强调分工促进增长的同时,也由于生产环节细化、甚至全球化分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
为此,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数据等,能借助分享平台整合价值链、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解决过剩经济时代的供求失衡问题。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参与的大数据分享正在带领人类从分工型经济走向分享型经济。
当然,要让分享经济真正有效地满足人人参与、人人分享,需要每个参与者、分享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其背后也是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诚信体系的考量。
在此情况下,政府通过依法干预和合理监管,确保分享经济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上,也是分享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权衡《分享经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互联网发展、大数据发展以及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分享经济正在进行着一场经济运行形态的变革。
B.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使得工业化时代实现产出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最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C.分工型经济运行方式虽然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但由此引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
D.只有市场参与者诚实守信,加上政府部门依法干预、合理监管,才能确保分享经济发展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之上。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分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平台,倡导人人分享,注重体验,对生产、管理、销售、消费等诸多环节产生了积极作用。
B.Zipcar租车公司整合了大量闲置车辆信息,帮助会员找到距离最近的车辆,并提供车况和价格,便于会员用车。
C.淘宝网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用户,他们将各类信息公开和分享,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公平竞争。
D.分享经济中的消费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而是一种能提高交易效率,扩大消费需求,为他人消费提供帮助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分享经济的特征是鼓励人们通过分享数据信息,相互提供便利。
因此,分享经济的实现过程体现出“合作共赢”的理念。
B.发展分享经济能把过剩的资源重新利用,以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有利于中国经济应对过剩和发展模式转型问题。
C.文章以Zipcar租车公司和淘宝网为例,不仅直观展示了分享经济的消费体验,也有效论证了分享经济不分国界的优点。
D.发展分享经济需要政府优化监管职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分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和法制环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
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剩一只胜出的风筝才告结束。
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
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
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和我坐在书房里烤着火,爸爸划了一根火柴,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
雪花覆盖了每一个屋顶,矮小的桑葚树在我们这条街排开,树枝上也堆满了积雪。
一夜之间,雪花塞满了所有的裂缝和水沟。
哈桑和我走出锻铁大门时,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
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
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
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
”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
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
”我说。
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
“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
”哈桑一眼看穿了我。
“没有鬼怪。
”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
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
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
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
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
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
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
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
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
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
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
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你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快赢了!”哈桑兴奋得直喘气。
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
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
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
”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
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
天就快黑了。
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
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
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
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
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
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
“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
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
他们一拥而上……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
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
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
”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斗风筝比赛的风俗传统,充满异域风情,表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勇敢和鲁莽好斗。
B.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高潮部分不仅照应标题,更能突出“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C.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比如,第三段“街上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对哈桑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比如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有力地揭示了哈桑的忠诚品格。
5.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在不断地变化。
请结合情节简要概括“我”赢得比赛后心理变化过程。
(5分)6.试从风筝对“我”、对哈桑的意义这一角度探究文本中“风筝”的内涵。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
幼孤..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钱息三十余万。
希亮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
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里人表其闾曰“三俊”。
知房州,或言华阴人张元走夏州,为元昊谋臣。
诏徙其族百余口于房,几察出入,饥寒且死。
希亮曰:“元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
此又皆其疏属,无罪。
”乃密以闻,诏释之。
老幼哭希亮庭下曰:“今当还故乡,然奈何去父母..乎?”遂画希亮像祠.焉。
迁京东转运使。
潍州参军王康赴官,道.博平,大猾有号“截道虎”者,殴康及其女几死,吏不敢问。
希亮移捕甚急,卒流海岛;又劾吏故纵,坐.免者数人。
数上章请老..,不允,移知凤翔。
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
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
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
于阗使者入朝,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享之。
使者骄甚,留月余,坏传舍什器,纵其徒入市掠饮食,民户皆昼闭。
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乃使教练使持符告译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斩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