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保障人权入宪与人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7
NO.7时代教育TIME EDUCATION July 从肖志军一案所想到的欧阳天健摘要: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权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4 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我国对人权的保护得到进一步完善。
但是,该项权利的保障依然有许多值得改进完善的地方。
最为重要的是,要将宪法原则变为实际行动,将应然化为实然。
这需要我们切实遵守人权原则,将人权落实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宪法人权保障机制中图分类号:D911.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0.07.0162007 年11 月21 日下午,孕妇李丽云被其男友肖志军送往医院,由于肖志军拒绝在手术单上签字,最终导致了母婴的死亡。
该事件一经披露便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一时间公众舆论汹涌如潮。
逝者长已矣,存者且偷生。
”在这惨剧面前,责任归属问题固然引人关注,但更引人深思的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生命何以显得如此脆弱。
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通过在中国宪政网上对年度全国发生的、具有影响的宪法个案进行在线投票, 并结合专家评议意见评选出了“2007 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肖志军事件“榜上有名”。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本案在宪法学界引起如此大的震动呢?笔者认为这个悲剧正是其背后的人权保护机制的不健全所致。
为了防止悲剧的重演,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宪法中人权保障相关条款的贯彻实施。
1 在宪法层面上完善人权保护的宪法规定生命的消亡是生命权的丧失,而生命权正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存权,是人权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在当代,是否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了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准,也是判断一个法律体系是文明还是野蛮、先进还是落伍、是否值得尊重的基本标准。
正如革命导师列宁同志所说“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人权的实现和保障离不开宪法。
宪法修正案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2004年,宪法修正案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国历史上,人权第一次明确地载入宪法。
这不仅仅是宪法学界、人权理论界的一件重大事件,而且在我国人权实践、政治生活中具有深远意义。
人权载入宪法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
尊重人权,表明国家的政治态度和基本立场;保障人权,反映政府的庄严承诺和政府职能观念的转变。
就刑法理念而言,传统刑罚功能认识中强调惩罚的功能,即刑法的功能主要是惩治犯罪,但随着对人权理念的深化,我们渐渐认识到刑法应当具有保障功能。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是刑法的双重功能,忽视二者之一都是对刑法功能认识的片面。
刑事法理论界和实践界已经对刑法惩罚与保障的二元功能形成了共识。
这次宪法修改,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更进一步地从宪法权威确认了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权的高度重视,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首先,人权载入宪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人权而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的实现,以公民权利的行使和保障为前提和基础。
这次宪法的修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重视人的发展,尊重和保障人权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助于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并与共产主义宗旨相一致。
其次,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发展的总结。
它不仅仅反映了人权观念的变化,而且是人权实践发展的证明。
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权事业不断得到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对特殊人群的保护(如残疾人的权利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未成年人保护、老年人权利保障等)得以全面展开。
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必然反映到宪法与法律中来。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20周年大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根据实践中取得的重要的新经验和新认识,及时依照法定程序对宪法的某些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
目录一、人权的涵义与其发展 (1)(一)法律上权利的三种基本存在形态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1)(二)人权的涵义 (2)(三)人权的发展 (2)二、人权保障条款的入宪与中国公民权利的保障 (3)(一)突出人权原则 (3)(二)提供了宪法依据 (4)(三)法外权利的保障 (4)三、04年宪法修正案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 (4)(一)人权的入宪历程 (4)(二)人权入宪后的影响 (5)(三)如何正确理解人权入宪的意义 (6)参考文献 (7)试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的重大意义王先元[论文摘要]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中国人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从建立法制国家来看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和视角。
宪法的产生就是人权的法律化。
资产阶级各民主国家宪法均以人权保障作为立宪的基石和目的。
宪政的内容和最终目标也就指向了保障人权。
东西方国家虽然对人权的理解存在差异,但把保障人权作为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宪政的最终目的和根本任务在各民主国家都是一致的。
我国也终于突破理论禁区,适应世界潮流。
[关键词]人权公民基本权利人权保障Make a Dissertatio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Respects and Protects Human Rights intothe ConstitutionWang XianyuanAbstract: The Amendment to the Constitution put the human rights into the constitution. This is a Milestone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It first put human rights to legal height from political concept. It is a new starting point and perspectiv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 ights’ concept experienced long history. Natural rights theory is the bourgeois struggle against the feudal autocratic monarchy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is the legalize human rights. Thus, constitutional content and the ultimate goal will be at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lthough the East-West differe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rights,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s the basic contents of the constitution in all democratic countries is the same. China also finally broke through theory restricted to adapt to the global trend of the "respect for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was written into the Constitution. Keywords:human rights; basic civil rights;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一、人权的涵义与其发展(一)法律上权利的三种最基本的存在形态及其相互间的联系1、权力的最初形态——应有权利权利的最初形态就是“应有权利”或习惯权利,即人们基于一定的社会制度生活条件而产生的权利要求,或公民作为社会主体在现实条件下和可以预见的范围内应当具有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和生存的权利。
宪法与人权保护捍卫每个人的尊严与自由宪法是一国的最高法律,它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组织结构,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益。
而人权保护则是宪法的核心目标之一,旨在捍卫每个人的尊严与自由。
本文将探讨宪法与人权保护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宪法在维护人权方面的作用。
一、宪法确立人权的法律地位宪法是国家立法的基础和最高准则,也是保障人权的根本保障。
宪法中一般都会明确规定人权的基本内容和权利保护的原则。
例如,现代宪法中普遍规定了人民的基本自由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个人隐私保护等。
这些权利的确立,为个人的尊严与自由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宪法对人权的具体保护宪法不仅确立了人权的法律地位,还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条款和规定来保护人权。
例如,宪法常常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强调政府的职责是保护人民的权益。
同时,宪法还规定了人权的限制条件,以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秩序。
这一系列规定旨在确保人权在法律和社会环境中得到充分保障和实施。
三、宪法与人权保护的互动关系宪法与人权保护是一种相互促进和互为前提的关系。
宪法作为一种法律制度,为人权保护提供了机制和手段,而人权保护则是宪法的核心目标之一。
宪法的确立和实施,需要有强有力的人权保护机制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人权保护的实施又需要依据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确保法律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四、宪法对人权保护的挑战和应对虽然宪法对人权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但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宪法制度存在差异,人权保护的标准和内容也存在差异。
其次,一些国家存在宪法实施不完善的问题,导致人权保护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针对这些挑战,各国可通过修宪、完善法律体系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来加强宪法对人权保护的作用。
五、结语宪法与人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互为前提、相辅相成。
宪法明确了人权的法律地位,并为人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机制和手段。
同时,宪法对人权保护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
只有通过坚守宪法的精神,加强人权保护意识和法治建设,才能真正捍卫每个人的尊严与自由,实现社会的长久稳定与繁荣。
试论人权入宪的意义一、人权人权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
它主要的含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
人权的这种普适性和道义性,是它的两种基本特征。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维护和保障人权是一项基本道义原则。
是否合乎保障人权的要求已成为评判一个集体优劣的重要标准。
人权的旗帜是最先被资产阶级举起来的,相对于封建专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比较完备的人权保障机制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其中有许多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人权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内容和进阶内容。
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如果无法充分保障人的生命权,那么一切其它权利都是空中楼阁。
无端剥夺人的生命,或者肆意对人施加恐吓、虐待和折磨,就是用一种非人权的待人方式;自由权这个混合体词语不应存在,“权”已经是个包含了具体的规范,有容许和禁止的条文,而“自由”是含有无限制无约束性的主观感性概念性形容词,把无限局限于规范性“权”之内是�合逻辑的表达;财产权是生命权和自由权的延伸。
如果一个人要生存下去、要有能力选择他喜欢的方式生存下去,一定要有物质作为支持,那么,对自我劳动的所得进行排他性的占有,就是生命权与自由权必不可少的保障;获助权常常和“人道主义”联系在一起,出现于天灾、人祸之后;公正权是为了将人权平等的扩展到每一个人身上。
公正权不仅是人权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人权中其它部分的必要条件。
其进阶内容包括:发展权以及民族自决权。
二、人权入宪前的我国宪法当年我国宪法对于保障人权的规范,并未选择直接将人权这一概念写入宪法中,而是依据我国当时的具体国情及社会体制,提出了“人民主权”这一概念。
1982年宪法第二条开门见山地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这一条被普遍认为规定了中国宪法的“人民主权”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最终来自“人民”,“人民”通过全国和地方人大行使国家权力。
法律基本知识宪法的基本原则与权利保障法律基本知识:宪法的基本原则与权利保障宪法是一国法律体系中的根本法律文件,它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得到保障。
本文将介绍宪法的基本原则和权利保障,并阐述其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性。
一、宪法的基本原则1. 主权在人民: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最高权力归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创造者、管理者和享有者。
2. 法治国家:宪法规定国家行使权力要依法进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3. 社会主义道路:宪法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方向。
4. 人民民主专政:宪法规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通过各种形式的民主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以上基本原则的确立,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行为准则。
二、宪法的权利保障1. 人权保障: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和组织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权利等。
2. 公民平等:宪法规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地位,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
3. 财产权保护:宪法保护公民的财产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财产。
4. 教育与文化权益:宪法规定国家要发展教育事业,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保护公民的文化权益。
5. 社会福利保障:宪法要求国家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通过以上权利保障,宪法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发展。
三、宪法的重要性1. 法律体系的根本:宪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所有其他法律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2. 维护社会稳定: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3. 维护公平正义:宪法明确了公民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4. 保障国家治理能力: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构成和运行机制,保障国家的治理能力和决策合法性。
“人权”入宪为我们的法律生活带来了什么倒退二十年,虽然不能说谈“人权”色变,但“人权”一词的确有如一枝“带刺的玫瑰”,看似鲜艳美丽,实则扎手,不由人又爱又怕。
今日,“人权”保障不仅写进了执政党的党纲之中,也体现在治国安邦的根本法里,在形式上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宪法以修正案方式在第三十三条增加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正像许多人所断言的那样,人权入宪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其意义不亚于将“法治”载入宪法,它将为我们的法律生活带来根本和深远影响,从而预示着当代中国权利的后启蒙时刻的来临。
后启蒙时刻的权利形态不同于启蒙时期。
启蒙时期着眼于对权利的追根溯源与普及,某种程度上,是一群所谓先知先觉的知识精英对后知后觉或者不知不觉的普罗大众沉睡的权利意识的唤醒过程;启蒙时期权利话语形态主要以权利哲学的面貌出现;在学科上主要涵盖哲学、政治学和法理学的研究范围。
后启蒙时期则是个人权利依据规范向着实证保护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行动、方案和更精微的包括立法和司法技术在内的实施权利保护的时刻。
质言之,权利的后启蒙时期是一个彰显法律技术理性和司法理性的时代。
一、法律理论:权利哲学的转型在我国,启蒙时代的法律理论主要以实证主义的法律科学和法社会学方法为主,其后发展为对自然法所主导的自然权利观和天赋权利观的探讨。
其中,前两种法律研究方法长期左右着我国的权利观念,形成了在我国法学理论界占支配地位的“公民权利”与“斗争说”的权利观。
人权入宪对这两种主流权利观念有所冲击,预示着权利观念的转型。
自然法的权利观解释权利的道德来源,法社会学的权利观阐明不同社会力量的权利主张如何上升为法律规定,实证主义法学的权利观说明权利与国家的关系及权利的规范属性。
只有将实证主义法学、法社会学、自然法三种权利观综合,才能立体、全面把握权利的属性,识别权利的各种生存和表现状态。
首先,在权利来源上,人权确立了人的权利来源于人自身。
“人”的权利,而不是公民权利、法律规定的权利或者斗争得来的权利确立了人性作为权利的更高一极的渊源。
人权入宪对我国基本权利体系完善的意义人权入宪对我国基本权利体系的完善,真的是个大话题啊!大家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像是家里的顶梁柱。
可想而知,如果把人权纳入宪法,那可是为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撑起了一片天。
就像一把保护伞,让我们在风雨中不至于淋得湿透。
想象一下,假如我们有了更明确的基本权利,平常遇到问题时就能更有底气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样一来,不论是职场上的不公平对待,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纠纷,都能多一份保障,少一份担忧。
再说,人权入宪还意味着我们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更有话语权。
毕竟,现代社会,人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们的宪法如果能体现人权理念,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认可度也会提高,像是给我们的国家形象加分。
想想看,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在比拼软实力,有了人权这一块的优势,我们无疑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好的位置。
看看那些发达国家,他们的人权保障做得多好,老百姓都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生活。
人权入宪,其实就是要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国家的温暖。
人总是希望得到尊重,尤其是在一个大社会中,每个个体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见。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比如说孩子上学、老人养老、妇女就业,这些都是和人权息息相关的。
把这些权利写进宪法,等于说是给了我们一个法律武器,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了几分保障。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问,实施起来会不会有困难呢?困难是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去尝试。
毕竟,国家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就像磨刀不误砍柴工,咱们只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总能看到成效。
再说了,现在大家对人权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社会各界的呼声也在不断增强,相关部门必然会重视这些声音,慢慢形成共识。
想要保障人权,还需要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来配合。
就像一颗种子,要有肥沃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
人权入宪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后面还得跟着一系列具体的和措施。
这就像是在铺路,不能光说不练,必须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条路的存在。
基本人权与宪法保障人权是指作为人类的共同属性和尊严的权利,是人类在社会中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宪法则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本文将就基本人权与宪法保障展开论述。
一、基本人权的概念和意义基本人权是指人类天生具备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生命权、自由权、平等权、言论权等。
这些权利是每个人都理应享有的,无论其国籍、种族、性别、身份、信仰或经济地位如何。
基本人权的存在和保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二、宪法对基本人权的保障宪法是国家最高的法律准则,是国家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宪法承认并保障了公民的基本人权,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宪法中,通常会有一系列宪法条款明确规定和保护公民的基本人权。
这些条款旨在确保人民的尊严、自由和平等,制约政府的权力,并提供司法救济和补救措施。
三、宪法保障的具体基本人权1. 生命权宪法保障了每个人的生命权,明确规定无人可以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
遵守宪法的国家承诺维护公民的生命权,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2. 自由权宪法保障了公民的自由权,包括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人身自由即禁止非法拘禁和剥夺人身自由,思想自由则包括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出版自由等。
3. 平等权宪法保障了公民的平等权,禁止一切形式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论种族、性别、宗教和社会地位,都享有平等权利和机会。
4. 财产权宪法保障了公民的财产权。
这涵盖了私人财产权,包括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以及不受非法侵犯和强制征用的保护。
四、宪法对侵犯基本人权的制约宪法不仅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还限制政府滥用权力侵犯人权。
宪法规定了政府的权力架构和限制条件,确保政府在行使权力时尊重和保护公民的权利。
同时,宪法也赋予了人民对于违法侵权行为的司法救济权利,保障公平正义。
五、基本人权的发展与完善人权观念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伴随。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人权的保障范围逐渐扩展,具体内容也日益完善。
人权入宪与人权保障人权在中国虽然是近代才出现的概念,但并不等于历史上的中国没有人权。
作为一种人之为人的权利,自从人类走出自然状态,因为人性的觉悟,人就有一种区别与其它动物的权利。
中国传统文化中亦有许多人权的因子,孔子云:“仁者人也。
”意思是说,仁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
孔子又说“仁”的主要含义是“爱人”。
董仲舒则说:“《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中国近代的人权概念是西方宪政文化影响的产物,魏源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指出:“人者,天地之仁也。
”严复等人根据天赋人权学说提出了“民权”。
20世纪初,“民权”改称“人权”,“人权”概念从此在中国知识界成为话语。
“人权”一词从舶来到写入中国宪法,历经百年沧桑。
宪法历来被视为人权的保障书,人权的保障和实现离不开宪法,在一定意义上,宪法就是一国人权保障和发展水平的标尺。
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中国人权保障事业的里程碑,标志着以宪法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权保障制度已初步形成。
随着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现有法律制度中不符合宪法原则的部分将无可辩驳地遭遇质疑。
这种由于根本法的修改带来的对整个法律体系的影响,将有力的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一、人权入宪是中国宪法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人权入宪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综观一个多世纪的中国宪法发展,人权的命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文件《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提出的是“皇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的君权宣言。
孙中山先生主持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是中国第一部体现近代人权思想的宪法,它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人权,但公开宣告“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在“总纲”之后设第二章“人民”,宣告中华民国人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一律平等,规定了人民有身体、住宅、财产、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书信秘密、居住迁徙、信教等自由,以及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请愿权等基本权利和自由。
而且,《临时约法》根据近代西方的分权原理,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采用责任内阁制,实行权力制约,为人权的宪法保障提供了宪法保障机制。
但是,“约法”在制定时已经注定了它的悲剧命运。
后来的北洋军阀政府和蒋介石政府制定过六部宪法或宪法草案,包括曹锟的“贿选宪法”、段祺瑞的“段记宪草”和蒋介石政府的训政约法,都不过是以宪法之名行专制之实,为自己的统治寻找宪法根据,尽管宪法文件中也装模作样地规定所谓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但实际上人民的自由和权利根本无法实现,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新中国的人权保障也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根据地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宪法性文件和人权保障条例,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1940年)、《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1941年)、《晋西北保障人权条例》(1942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1946年)等。
这些宪法和宪法性文件关于人权保障条款虽然比较简单,但已经准确地将“人权”词汇写入真正的法律规范之中,规定了现代人权的基本内容。
根据地政府对保障人权的高度重视,从根本上与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假民主、真专制,无视人民权利的宪法本质区别开来。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冷战思维的影响,1954年制定宪法之时,国内对于包括“人权”在内的西方思想基本持否定态度。
“人权”概念被“公民的基本权利”取代。
从1957年开始反右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发生了许多公然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悲剧,连国家主席的人身权利都得不到保障。
人权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专利,是“抽象的人性论”,谈论人权只能以批判资产阶级人权观和反对利用人权干涉别国内政为主题,“人权”几度成为禁区。
1982年宪法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完善了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条文也由原来的10多条增加到20多条,并从原来的第三章提到第二章,突出了宪法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促进和发展人权的道路,我国人权状况由此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我国先后加入了21个国际人权公约。
1997年中国政府签署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98年又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2001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2003年我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提交了履行这个公约的首份履约报告。
这表明我国全面推进人权事业的信心和决心,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人权保障事业的潮流,正在努力扩大和加强保障人权的范围与力度。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文化的飞速发展,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权利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自上世纪80年代之后,陆续出现了一系列涉及宪法中规定公民权利的案例。
这些有超生子女是否享有计划内生育子女同等权利的争论、有农村出嫁妇女能否与男性村民一样保留自留地的纠纷、轰动一时的齐玉苓案、孙志刚案、怀孕大学生被开除案、大学毕业生身高歧视案、夫妻在家看黄碟被查处案等等,无不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一些外国国家和组织利用我国人权理论和法制中的问题,对我国人权事业进行歪曲和攻击。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根据时势对宪法进行适当的修改,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不仅仅是国际人权交流合作的需要,也是现阶段保障公民权利的必然要求。
(二)人权入宪是中国现行宪法完善的必然结果宪法是人类的一种优秀政治文明成果,它直接导源于人类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旨在解决建立一种理想的国家,脱离那种“人人为战”、卑劣而无助的自然状态。
宪法是人类安排自己幸福生活的根本方案,人类希望通过对国家机关权力的合理配置来保障自己作为人并且幸福的权利,所以,宪法正是人类从人的理性出发、从人的权利出发提出的一种政治形式。
人权是宪法的起点和归宿,人类希望用宪法来保障人权,而决不是相反。
基本人权原则是宪法的第一原则,人民主权是基本人权原则的表现形式,法治和分权制衡是基本人权和人民主权的现实保障。
实际上,近现代宪法就是在基本人权、人民主权、法治和分权制衡四个基本原则的牵引下运转的,人类希望在基本人权的基础上来正确定位国家和人民的关系,并由此规定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以及公民之间的关系。
包涵人类理性的人权观念,使宪法获得了崇高的地位。
一切违宪的法律无效正是在于这些法律在根本上侵犯了人权,人权保障是宪法之所以正当的根本原因。
人民信仰宪法,把宪法当作最高法和根本法,就是因为宪法能成为他们保障权利的根本手段和权利救济的最后措施,如果宪法不能做到这一点,那这个宪法就不是真正的宪法。
从宪法的内在逻辑上看,宪法有立宪目的、宪法原则、和宪法规范三个层次。
立宪目的说明为什么立宪,宪法原则是立宪目的的具体化,宪法规范是宪法原则的规范化。
立宪目的、宪法原则、宪法规范三者构成宪法的完整体系。
一部成熟、完善的宪法,应该是立宪目的正当、宪法原则合理、宪法规范准确的逻辑体系,这个逻辑体系严密、协调,并通过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从宪法应有的结构上来观察我国宪法,可以发现现行宪法虽然包罗万象,从光荣伟大的历史,到辉煌的现实,从国家的指导思想、基本政策和总任务,到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从公民的基本权利到公民的基本义务,但现行宪法内在的三个逻辑层次表达并不是很明确的。
现行宪法中写入了太多不属于宪法结构构成的内容,使得人们更多把宪法当成政治宣言、政治纲领,而不是法律原则、法律规范。
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宪法的结构。
特别是1999年和2004年的宪法修改,使法治和人权保障成为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成为两次修宪的最亮点。
确认法治和人权保障,不仅体现了我国宪法对人类先进政治文明的重视,也使我国宪法的自身结构得到极大的完善,使我国宪法和宪政运动进入世界政治发展的大洪流。
在这个意义上,人权入宪是中国现行宪法完善的必然结果。
二、人权入宪对人权保障的影响中国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不但直接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宪法,而且同时增加了保障公民权利的几项重要规定,包括依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
人权入宪,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由政府的政策上升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原则,不仅完善了中国人权的宪法保障,同时也为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表明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大的力度维护和促进人权事业的发展。
宪法的这种修改对人权保障的影响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说明:(一)人权保障作为宪法原则对宪法规范的影响宪法原则由于它的抽象性质,在宪法中更多作为一种精神存在,需要宪法规范加以具体化,才能变得更具有操作性而为各个宪法关系主体所遵循。
宪法原则使不同类型的宪法规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且不至于迷失方向。
在宪法的内在结构中,宪法原则的法律效力高于宪法规范。
新中国在历部宪法中规定的是公民权利,没有人权的概念,把人权保障作为宪法原则不但完善了宪法结构,也使宪法建立起了宪法规范和人权保障宪法原则的有机联系。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规范的出发点和归宿,违反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的宪法规范无效。
人权保障作为一个宪法原则对宪法规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为涉及公民权利的宪法规范提供了源泉。
公民权利是人权的法律形式。
人权作为人的权利之源,具有公民权利不具有革新功能,它将不断催生新的公民权利,促进公民权利的进步和完善。
人权入宪,使中国宪法真正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恢复了宪法的本来面貌。
2、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为涉及国家权力的宪法规范提供了基础。
国家权力是人权除公民权利外的另一种法律转化形式,用于人权的保障。
人权是国家权力的正当源泉,人权入宪,使宪法初步理顺了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关系,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国家权力的道德要求,更是宪法规定的强制义务。
长期以来,中国的宪法和法律中更多确立的是如何保障国家权力的运行,忽视了设立、配置国家权力的目的,国家至上的观念使公民权利被置于较为次要的位置。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要求国家权力的设立、配置和运行应当有利于人权的保障。
人权为国家权力提供了界限,尊重和保障人权也同时成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最高原则。
(二)体现人权保障的宪法作为根本法对其他法律的影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律之母,人权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入宪,必然带动我国整个人权保障法律体系的发展、充实与完善,同时也将促进人权保障新法律的出台和不利于人权保障的法律的废止。
1、体现人权保障的宪法呼唤完善人权法律体系。
在当代中国,人权主要表现为宪法和法律上的公民权利,目前我国的人权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系统,一些因素使得这个系统存在有缺漏。
这些因素主要是:(1)一些人权还没有或没有完全纳入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