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实验三、四
- 格式:docx
- 大小:628.97 KB
- 文档页数:16
物联网技术实验报告一、引言近年来,物联网技术以其强大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力,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智能家居系统,对物联网技术的原理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二、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准备: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Arduino开发板、传感器模块、执行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等。
通过这些材料的组合,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基本的智能家居系统。
2. 实验步骤:(1)搭建硬件平台:首先,将Arduino开发板与各传感器模块及执行模块连接,建立硬件平台。
(2)编写程序代码:利用Arduino IDE软件编写程序代码,实现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执行模块的控制逻辑。
(3)测试系统功能:对已搭建的智能家居系统进行功能测试,验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传输。
三、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基本的智能家居系统。
在系统中,温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室内温度,并通过执行模块控制空调的开关;光照传感器可感知环境光线强度,并控制窗帘的开合;门磁传感器可监测门窗状态,确保家庭安全。
通过无线通信模块,我们还能够通过手机或电脑远程监控和控制智能家居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
四、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深入了解了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际搭建系统并进行测试,对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家居市场的逐渐成熟,智能家居系统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舒适。
五、参考文献1. 《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2. 《Arduino入门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年。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物联网的基本原理,掌握物联网器件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物联网技术的理解。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物联网传感器、执行器、通信模块等器件的识别、配置和编程。
二、实验内容1. 物联网传感器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常见物联网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掌握其使用方法。
(2)实验器材: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
(3)实验步骤:① 识别传感器类型和接口;② 配置传感器参数;③ 编写程序读取传感器数据。
2. 物联网执行器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常见物联网执行器的原理和特点,掌握其使用方法。
(2)实验器材:继电器、电机、伺服电机等。
(3)实验步骤:① 识别执行器类型和接口;② 配置执行器参数;③ 编写程序控制执行器动作。
3. 物联网通信模块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常见物联网通信模块的原理和特点,掌握其使用方法。
(2)实验器材:Wi-Fi模块、蓝牙模块、ZigBee模块等。
(3)实验步骤:① 识别通信模块类型和接口;② 配置通信模块参数;③ 编写程序实现数据传输。
三、实验过程1. 传感器实验(1)首先,识别传感器类型和接口,例如温度传感器为模拟信号输出,接口为I2C。
(2)接着,配置传感器参数,如温度传感器的分辨率、采样频率等。
(3)最后,编写程序读取传感器数据,并通过串口输出,实时显示温度值。
2. 执行器实验(1)首先,识别执行器类型和接口,例如继电器为数字信号控制,接口为GPIO。
(2)接着,配置执行器参数,如继电器的工作电压、开关时间等。
(3)最后,编写程序控制继电器动作,实现开关控制。
3. 通信模块实验(1)首先,识别通信模块类型和接口,例如Wi-Fi模块为串口通信,接口为UART。
(2)接着,配置通信模块参数,如Wi-Fi模块的IP地址、端口号等。
(3)最后,编写程序实现数据传输,例如发送和接收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本次实验,成功实现了传感器、执行器和通信模块的配置和编程,实现了物联网系统的基本功能。
一、实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智能交互的巨大网络。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物联网的基本原理,掌握物联网通信技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熟悉物联网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2. 掌握CC2530开发平台的使用方法;3. 学会通过编程实现LED灯闪烁;4. 了解ZigBee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5.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三、实验器材1. CC2530实验节点;2. SmartRF04EB仿真器;3. PC机;4. IAR嵌入式集成开发环境;5. SmartRF Flash Programmer;6. USB串口驱动;7. 串口调试助手。
四、实验步骤1. 安装开发环境:下载并安装IAR Embedded WorkBench,配置好开发环境。
2. 编写LED灯闪烁程序:在IAR中编写C语言程序,实现LED灯的点亮与熄灭。
3. 烧写程序:使用SmartRF Flash Programmer将编写的程序烧写到CC2530实验节点中。
4. 连接设备:将CC2530实验节点与SmartRF04EB仿真器连接,并通过USB线连接到PC机。
5. 串口调试:使用串口调试助手发送接收字符串,验证程序是否正常运行。
6. 验证实验结果:观察LED灯的闪烁效果,确认实验成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过程中,按照上述步骤操作,成功实现了LED灯的闪烁。
具体分析如下:1. 程序编写:通过编写C语言程序,控制CC2530实验节点的I/O口,实现LED灯的点亮与熄灭。
程序中使用了延时函数,使LED灯闪烁具有规律性。
2. 烧写程序:使用SmartRF Flash Programmer将程序烧写到CC2530实验节点中,确保程序在设备上正常运行。
3. 串口调试:通过串口调试助手发送接收字符串,验证程序是否正常运行。
物联网综合试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索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综合运用,并通过实验来验证物联网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采用以温湿度传感器为核心的物联网系统,包括传感器、嵌入式设备、网络通信和数据处理等组成部分。
具体实验内容如下:1.环境检测:在实验室中设置几个不同的环境,并使用温湿度传感器分别对这些环境进行监测,获取环境温湿度数据。
2.数据采集:使用嵌入式设备连接温湿度传感器,通过I2C总线方式读取传感器的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到硬件设备中。
3.数据传输:采用WIFI模块将存储在硬件设备中的温湿度数据传输到云平台。
4.数据处理:在云平台上建立数据库,接收并存储从嵌入式设备传输过来的温湿度数据。
同时,通过数据分析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趋势。
5. 数据展示:通过网页或手机App等方式,将处理后的数据以图表形式展示出来,帮助用户直观了解环境温湿度的变化。
三、实验步骤和结果1.搭建实验平台:根据实验内容,分别搭建好环境、连接传感器和嵌入式设备等实验所需的平台。
2.环境检测:设置不同的环境,并连接温湿度传感器,通过硬件设备读取到每个环境的温湿度数据。
3.数据采集:通过I2C总线读取传感器的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到硬件设备中。
4.数据传输:配置WIFI模块,将存储在硬件设备中的温湿度数据传输到云平台。
5.数据处理:在云平台上建立数据库,并接收嵌入式设备传输过来的温湿度数据。
使用数据分析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得出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趋势。
6. 数据展示:通过网页或手机App等方式,将处理后的数据以图表形式展示出来,帮助用户直观了解环境温湿度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我们成功搭建了物联网系统,并实现了温湿度数据的实时监测、采集、传输、处理和展示。
通过数据分析算法,我们得出了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趋势,并将其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使用户能够直观地了解环境的变化情况。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物联网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实践。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技术架构、核心组件及其应用场景。
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物联网的基本原理和开发流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环境1. 硬件环境:- Raspberry Pi 3- NodeMCU模块- 温湿度传感器(DHT11)- LED灯- USB线- 电源适配器2. 软件环境:- Raspberry Pi操作系统(如Raspbian)- NodeMCU固件- MQTT协议客户端(如MQTT.js)三、实验内容1. 搭建物联网硬件平台(1)将NodeMCU模块连接到Raspberry Pi的GPIO接口。
(2)将温湿度传感器连接到NodeMCU模块的GPIO接口。
(3)将LED灯连接到NodeMCU模块的GPIO接口。
(4)为Raspberry Pi安装NodeMCU固件。
2. 编程实现物联网功能(1)编写NodeMCU代码,读取温湿度传感器的数据。
(2)使用MQTT协议客户端将读取到的数据发送到MQTT服务器。
(3)编写客户端代码,订阅MQTT服务器上的数据,并控制LED灯的亮灭。
3. 实验结果与分析(1)当温湿度传感器检测到温度或湿度超过设定阈值时,LED灯会亮起,提示用户注意。
(2)客户端可以实时接收传感器数据,并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处理。
四、实验步骤1. 硬件连接(1)将NodeMCU模块插入Raspberry Pi的GPIO接口。
(2)将温湿度传感器连接到NodeMCU模块的GPIO接口。
(3)将LED灯连接到NodeMCU模块的GPIO接口。
2. 安装NodeMCU固件(1)在Raspberry Pi上安装Raspbian操作系统。
(2)下载NodeMCU固件。
(3)使用`nvm`工具安装NodeMCU固件。
3. 编写NodeMCU代码(1)编写代码读取温湿度传感器数据。
(2)使用MQTT协议客户端将数据发送到MQTT服务器。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物联网(IoT)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智能工业等领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物联网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我们开展了本次仿真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物联网系统,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控制。
二、实验目的1. 理解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和通信协议。
2. 掌握传感器、网关、服务器等设备的功能和应用。
3. 熟悉MQTT协议的使用,实现设备的远程通信。
4. 通过仿真实验,验证物联网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系统搭建:搭建一个简单的物联网系统,包括传感器、网关、服务器和客户端。
2. 数据采集:使用传感器采集环境数据,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3. 数据传输:通过网关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服务器。
4. 数据处理:服务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将结果反馈给客户端。
5. 远程控制:客户端通过互联网远程控制设备,如开关灯光、调节温度等。
四、实验设备1. 硬件设备:- 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
- 网关:LoRa网关、Wi-Fi网关等。
- 服务器:PC或虚拟机。
- 客户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2. 软件设备:- 开发环境:Python、Java、C等。
- MQTT客户端:MQTT.fx、MQTT.js等。
- 服务器软件:MQTT服务器、数据库等。
五、实验步骤1. 系统搭建:- 将传感器连接到网关,确保数据采集正常。
- 将网关连接到服务器,实现数据传输。
- 在服务器上搭建MQTT服务器,实现设备之间的通信。
2. 数据采集:- 使用传感器采集环境数据,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 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关发送到服务器。
3. 数据传输:- 使用MQTT协议进行数据传输,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设置MQTT主题,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
4. 数据处理:- 服务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如计算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物联网实验三、四网络协调器与光照度无线传感器传感网(第三次)一、实验目的1、熟练掌0握传感网数据通信协议的应用2、掌握光照度采集的原理3、在zigbee协议栈中添加光照度的采集4、掌握串口在zigbee协议栈中的底层驱动5、掌握ADC在zigbee协议栈中的底层驱动二、实验内容1、学习实验指导书的“传感网数据通信协议”、“协议栈基础知识点”、“传感网协议栈底层驱动的操作流程”2、参照所选的传感器节点类型,根据实验指导书对应的实验要求开展实验。
三、实验设备(1)硬件设备●光照度传感器电路板一块●网络协调器一块●PC机一台●CC-DEBUG仿真器一台(2)软件工具●IAR Embedded Workbench Evaluation for 8051 8.10版●PL2303-USB转串口驱动程序●串口调试软件4.5四、实验原理流程本实验中,光照度为采集类节点,采集信号类型为电压型,光照度传感器的原理以及硬件电路的设计参照传感器实验指导书。
因为输出是电压型模拟量信号,所以需要采用AD转换。
有关在协议栈中ADC 底层驱动程序添加和参考3.2节介绍。
光照度传感器节点定时将采集的光照度通过zigbee无线网络发送数据到网络协调器,周期为500毫秒。
不需要网络协调器发送控制命令控制热电阻节点。
五、实验步骤步骤一、打开工程文件将光照度传感器文件夹下的hal_board_cfg.h文件和文件夹下的SampleApp.c 文件拷贝到相应的工程代码文件中,覆盖源文件。
打开的SampleApp.eww工程。
步骤二、网络号和信道号设置选择默认的箱号、信道号和网络号:步骤三、添加底层ADC采集硬件驱动修改ADC驱动的预编译代码:步骤四、应用层任务处理函数根据任务处理函数图,修改函数的相应的代码。
其中Sensor_Perform(0) 为传感器节点数据无线发送数据的函数步骤五、在应用层添加zigbee无线接收数据的处理在应用层实现,在应用层任务处理函数添加无线接收数据处理函数(SampleApp_ProcessEvent)中调用了zigbee无线接收数据处理函数SampleApp_MessageMSGCB( MSGpkt )。
物联网应用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物联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和实际效果。
2. 实验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作为新一代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将传感器、设备和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实现了设备之间的智能互联和数据交互,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便利性。
3.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智能家居领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一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来展示物联网在家居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传感器应用我们使用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传感器设备,通过将这些设备连接到物联网平台,实现了对家庭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例如,当室内温度过高时,系统会自动开启空调,保持室内环境舒适。
3.2 控制设备我们将照明、空调、窗帘等家庭设备连接到物联网平台,实现了远程控制和智能化调节。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语音指令来控制各种设备的开关和工作模式,实现了智能家居的概念。
3.3 安防监控我们在实验中设置了摄像头和门磁等安防设备,实现了对家庭安全的监控和报警功能。
当有陌生人靠近家门时,系统会及时发出警报并将实时画面发送到用户手机,提高了家庭的安全性。
4.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的测试和观察,我们发现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通过物联网平台的连接,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家庭环境数据,远程控制各种设备,并实现智能化的安防监控,大大提高了家庭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5.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和优势,同时也体验到了物联网带来的便利和智能化生活方式。
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相信物联网将在更多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乐趣。
祝所有人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一、实验背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为了深入了解物联网技术,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物联网系统,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交互。
二、实验目的1. 掌握物联网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关键技术;2. 熟悉物联网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3. 学习使用物联网开发平台和工具;4.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1. 系统设计本实验采用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以下设备:(1)主控设备:树莓派(Raspberry Pi);(2)传感器设备: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3)执行设备:继电器、LED灯;(4)通信设备:ESP8266模块。
系统架构如下:主控设备(树莓派)负责接收传感器数据,并根据数据控制执行设备,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
2. 硬件连接(1)将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连接到树莓派的GPIO接口;(2)将继电器、LED灯连接到树莓派的GPIO接口;(3)将ESP8266模块连接到树莓派的GPIO接口,用于无线通信。
3. 软件开发(1)使用Python编写树莓派主控设备程序,实现传感器数据采集和执行设备控制;(2)使用Arduino编写传感器和执行设备程序,实现数据采集和执行控制;(3)使用ESP8266WiFiManager库配置ESP8266模块,实现无线通信。
4. 数据交互(1)树莓派主控设备通过串口与传感器设备通信,获取温湿度、光照数据;(2)树莓派主控设备根据数据控制执行设备,实现LED灯的亮灭和继电器的通断;(3)树莓派主控设备通过ESP8266模块将数据发送至服务器,实现远程监控。
四、实验步骤1. 硬件连接:按照系统设计要求,连接传感器、执行设备和通信设备;2. 编写代码:使用Python编写树莓派主控设备程序,使用Arduino编写传感器和执行设备程序,使用ESP8266WiFiManager库配置ESP8266模块;3. 系统测试:测试传感器数据采集、执行设备控制和无线通信功能;4. 调试优化:根据测试结果,对程序进行调试和优化。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技术逐渐成为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物品连接到网络上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
本实验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联网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目的1. 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2. 掌握物联网关键技术,如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3. 熟悉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和测试;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验内容1. 物联网感知层实验: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传感器网络,实现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的采集和传输。
(1)实验原理:利用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采集环境温度,通过单总线通信协议将数据传输到单片机,单片机再将数据发送到上位机。
(2)实验步骤:1)搭建传感器网络,包括DS18B20传感器、单总线通信模块、单片机等;2)编写单片机程序,实现传感器数据采集和通信;3)使用上位机软件(如LabVIEW)接收传感器数据,并实时显示。
2. 物联网网络层实验:利用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节点间的数据传输。
(1)实验原理:ZigBee是一种低功耗、低成本、低速率的无线通信技术,适用于短距离、低速率的数据传输。
(2)实验步骤:1)搭建ZigBee网络,包括协调器、路由器和终端节点;2)编写节点程序,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和接收;3)测试网络性能,如传输速率、通信距离等。
3. 物联网应用层实验:开发一个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1)实验原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实时监测等功能。
(2)实验步骤:1)选择智能家居设备,如智能灯泡、智能插座等;2)搭建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3)编写控制器程序,实现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实时监测等功能;4)测试系统性能,如设备响应速度、数据准确性等。
网络协调器与光照度无线传感器传感网(第三次)一、实验目的1、熟练掌0握传感网数据通信协议的应用2、掌握光照度采集的原理3、在zigbee协议栈中添加光照度的采集4、掌握串口在zigbee协议栈中的底层驱动5、掌握ADC在zigbee协议栈中的底层驱动二、实验内容1、学习实验指导书的“传感网数据通信协议”、“协议栈基础知识点”、“传感网协议栈底层驱动的操作流程”2、参照所选的传感器节点类型,根据实验指导书对应的实验要求开展实验。
三、实验设备(1)硬件设备●光照度传感器电路板一块●网络协调器一块●PC机一台●CC-DEBUG仿真器一台(2)软件工具●IAR Embedded Workbench Evaluation for 8051 8.10版●PL2303-USB转串口驱动程序●串口调试软件4.5四、实验原理流程本实验中,光照度为采集类节点,采集信号类型为电压型,光照度传感器的原理以及硬件电路的设计参照传感器实验指导书。
因为输出是电压型模拟量信号,所以需要采用AD转换。
有关在协议栈中ADC 底层驱动程序添加和参考3.2节介绍。
光照度传感器节点定时将采集的光照度通过zigbee无线网络发送数据到网络协调器,周期为500毫秒。
不需要网络协调器发送控制命令控制热电阻节点。
五、实验步骤步骤一、打开工程文件将光照度传感器文件夹下的hal_board_cfg.h文件和文件夹下的SampleApp.c 文件拷贝到相应的工程代码文件中,覆盖源文件。
打开的SampleApp.eww工程。
步骤二、网络号和信道号设置选择默认的箱号、信道号和网络号:步骤三、添加底层ADC采集硬件驱动修改ADC驱动的预编译代码:步骤四、应用层任务处理函数根据任务处理函数图,修改函数的相应的代码。
其中Sensor_Perform(0) 为传感器节点数据无线发送数据的函数步骤五、在应用层添加zigbee无线接收数据的处理在应用层实现,在应用层任务处理函数添加无线接收数据处理函数(SampleApp_ProcessEvent)中调用了zigbee无线接收数据处理函数SampleApp_MessageMSGCB( MSGpkt )。
在本实验中,光照度节点发送无线采集数据到网络协调器,网络协调器接收无线信号时,首先判断接收到无线信号的类型是哪一种(无线组播、无线广播、点对点通信、节点入网信息)。
步骤六、节点采集数据处理函数中添加光照度采集的信号处理需要在预编译定义中添加节点地址CHGQ=0x03:步骤七、实验结果在工程中,分别选择协调器模块设备和终端模块设备,将程序下载到网络协调器和光照度的板子,将网络协调器插到PC机,给光照度板子上电,观察结果。
六、问题回答1、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熟练掌握传感网数据通信协议的应用●掌握光照度采集的原理●在zigbee协议栈中添加光照度的采集●掌握串口在zigbee协议栈中的底层驱动●掌握ADC在zigbee协议栈中的底层驱动2、通过本实验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比过去更清晰了?大体上了解了光照传感器的应用原理;对光照传感器的应用层的处理函数的实现有了新的认识。
对Zigbee接受数据后,对数据的处理方式比以前更清晰3、分哪几个步骤完成?每步实现什么目的?最终实现了什么目的?步骤一、打开工程文件目的:在IAR中编辑和编译工程文件和源代码,便于编译、下载步骤二、网络号和信道号设置目的:设置网络号、信道号、实验箱号一致步骤三、添加底层ADC采集硬件驱动目的:添加预编译选项,使硬件底层ADC能够采集硬件驱动步骤四、应用层任务处理函数目的:根据任务处理函数图,修改函数代码,Sensor_Perform(0)发送数据函数步骤五、在应用层添加zigbee无线接收数据的处理目的:添加无线接收数据处理函数(SampleApp_ProcessEvent)修改数据处理函数SampleApp_MessageMSGCB( MSGpkt )。
步骤六、在传感器节点采集数据处理函数中添加光照度采集的信号处理目的:需要在预编译定义中添加节点地址CHGQ=0x03;步骤七、实验结果目的:将编译好的实验工程下载到电路板上,观测实验结果最终目的:理解光照传感器在Zigbee无线传感网的工作原理;加深对Zigbee协议和无线传感网数据通信协议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知识4、本实验中还有哪些知识或概念不清晰?对传感网通信协议的原理不是很懂,还有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设置信道号、箱号和其他人的不同,但是能够接收到其他人的数据。
对数据发送和接受的对应和唯一性怎么去理解七、实验心得1、第三次实验的时候,我们班很少人做出来了。
(当时我做的是温湿度传感器实验,没有收到实验数据)询问其他人以后,发现只有当终端电路板的黄色信号灯亮,才代表在发送数据。
但是我们实验室的每一块终端电路板接上电源后黄色的信号灯都没有亮,就是说大部分板子是坏的。
所以第三次的实验接收不到自己的终端发送的数据2、第四次去做实验的时候,找到了好的终端电路板。
不过下载到终端以后,黄色的闪光灯只在刚插上电源的时候亮,就是说每次只会发送一次数据。
以后需要数据就必须不断的拔掉和插上电源。
最后发现是编译代码中有一个警告:一个int 型的变量被重复定义,并声明为static 静态的(表示该变量的值不能被改变),去掉static 声明后。
重新编译下载得到正确实验数据网络协调器与热释电无线传感器传感网(第四次)一、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传感网数据通信协议的应用2、掌握热释电采集的原理3、在zigbee协议栈中添加热电阻的采集4、掌握串口在zigbee协议栈中的底层驱动5、掌握ADC在zigbee协议栈中的底层驱动二、实验内容1、学习实验指导书的“传感网数据通信协议”、“协议栈基础知识点”、“传感网协栈底层驱动的操作流程”2、参照所选的传感器节点类型,根据实验指导书对应的实验要求开展实验。
三、实验设备(1)硬件设备●热释电传感器电路板一块●网络协调器一块●PC机一台●CC-DEBUG仿真器一台(2)软件工具●IAR Embedded Workbench Evaluation for 8051 8.10版●PL2303-USB转串口驱动程序●串口调试软件4.5四、实验原理流程介绍当热释电红外节点没有感应信号时,热释电红外节点通过ZigBee无线网络向协调器发送无人移动数据,传输间隔为500毫秒。
如有感应信号时,应立即通过ZigBee无线网络向协调器发送有人移动数据。
协调器每接收到一组数据,就向PC机或网关发送一组数据,另外,协调器还周期性的向PC机或网关发送本网络的相关信息。
五、实验步骤步骤一:打开工程文件将热释电传感器文件夹下的hal_board_cfg.h文件和SampleApp.c文件拷贝到相应的实验文件夹下,打开SampleApp.eww工程。
步骤二:配置箱子号、网络号和信道号在工程中的TOOL/f8wConfig.cfg文件中修改箱子号、信道号和网络号一致步骤三:添加底层ADC采集硬件驱动底层ADC驱动的详情在 3.2节中,使能ADC,需要在hal_board_cfg.h (HAL\common\hal_assert.c\hal_board_cfg.h)文件中的474行。
步骤四:设置应用层任务处理函数步骤五:在应用层添加zigbee无线接收数据的处理igBee无线接收函数的原理可以参照“zigbee通信实验指导书”,这里只在应用层实现,在应用层任务处理函数添加无线接收数据处理函数SampleApp_ProcessEvent()中调用了zigbee无线接收数据处理函数SampleApp_MessageMSGCB( MSGpkt )。
步骤六、在传感器节点采集数据处理函数中添加热释电采集的信号处理添加热释电采集数据的处理。
选中路由器设备后,需要在预编译定义中添加节点地址CHGQ=0x08,表示选中的终端设备是热释电采集节点(如下图所示)。
步骤七:编译下载执行全编译成功后,分别将代码下载烧制到终端和协调器模块上下载完成后,在串口运行的结果如下图所示:数据内容为:FD 0B 00 00 08 4E AA AA AA AA AA AA AA AA AA 00 00 00 01 45 D5 用JAVA 编写校验位的校验过程,如下图所示:六、问题解答1、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熟练掌握传感网数据通信协议的应用●掌握热释电采集的原理●在zigbee协议栈中添加热电阻的采集●掌握串口在zigbee协议栈中的底层驱动●掌握ADC在,zigbee协议栈中的底层驱动2、通过本实验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比过去更清晰了?学到了网络协调器接收传感器节点数据转发到PC机或网关(上行采集帧)。
采集的数据一共有21个,最后一个为校验位。
该数据帧校验方式为异或校验,即由帧头到数据控制信息所有字节异或得到。
对数据校验位的异或校验的不住了解的比过去更加清晰3、本实验分哪几个步骤完成?每个步骤实现什么目的?最终实现了什么目的?步骤一:打开工程文件目的:打开源代码文件工程,便于修改和编译步骤二:配置箱子号、网络号和信道号目的:配置箱子号、网络号和信道号一致步骤三:添加底层ADC采集硬件驱动目的:修改相关的预编译命令,添加使能ADC步骤四:设置应用层任务处理函数目的:理解应用层处理的原理和大致流程步骤五:在应用层添加zigbee无线接收数据的处理目的:了解ZIGBEE无线接收数据的原理和流程步骤六:在传感器节点采集数据处理函数中添加热释电采集的信号处理目的:设置热释电采集函数步骤七:编译下载目的:查看实验结果,了解数据校验位的具体的生成过程最终目的:实现了热释电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和传送到PC端的过程4、本实验中还有哪些知识或概念不清晰?对应用层的任务处理函数的处理原理以及Zigbee接受无线数据的原理不是很清晰七、实验总结1、实验过程中,多次做温湿度时,代码下载到终端后。
发送数据的指示灯一直没有显示。
于是换了好几个模块,更改了好几次相应的箱号,信道号进行测试。
最后选择了热释电无线传感器模块的实验(应该是实验终端板大多数损坏的原因)2、当在串口上看到实验数据时,可以接收到其他模块板子的数据。
对数据位的每一位的含义不是很了解。
询问学长助教后,并查看实验指导书的相应的数据采集振采集数据的原理介绍,最终知道了数据的每一位的对应含义,以及数据异或校验的具体的校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