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
- 格式:pdf
- 大小:124.88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经济史学的演进与走向经济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近代以来知识专门化、学术系统化的分科产物。
但在此之前,它已孕育了很长时间。
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维系其庞大而亘远的社会经济运行,创造出远早于西方且长期领先世界的物质文明,离开“经济”不可想象,更非以儒家“讳言财利”之说就能一言以蔽之。
把握中国经济史学的演进与走向,需要深入了解其源流、功能与价值。
中国经济史学是中国经济学的“根”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史学具有传统和现代两种形态。
前者不具有现代分科或研究范式,但与庞大国家的经济发展伴随始终,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
自“二十四史”之首《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到历代《食货志》,再到卷帙浩繁的“政书”“经世文编”等中的经济类文献,采用较为定型的编撰体例和大抵衔接的记述方式,汇聚而成传统经济史学的千载流脉。
之后伴随西学东渐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其逐步转型成为现代中国经济史学,其典型标志就是现代学科的形成。
20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经济史学现代学科,经过百年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学术突破。
国内研究队伍不断充实,分门别类的科研成果不断丰富,研究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
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史学的研究也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若干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发展的机制、动力、理论、道路、模式及其历史演进等愈发成为国际学界的研究热点。
同时,中国经济学发展及其为获取世界学术话语权的努力,也迫切需要得到经济史学的有力支撑。
这些都成为中国经济史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
但也应看到,与日新月异的经济学其他学科相比,经济史学还相对“冷门”。
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史学研究有其特殊难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其学理价值和特有功能还没有被充分认识,以致出现经济学的“贫史症”。
譬如,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众所周知,而其反复强调经济史学重要性的告诫却往往被忽视——“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的过程。
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
“经济学”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经济学经济学(economics)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
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
经济学是对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进行理论的、应用的、历史的以及有关方法的研究的各类学科的总称。
经济学又可称为经济科学(economic sciences)。
经济学概述词源及其演变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oikonomia,原意是家计管理。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奴隶制经济的管理,这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适应的。
1615年出现了以“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为名称的第一本书,即法国重商主义者A.de蒙克莱田(约1575~1621)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在整个重商主义时期,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局限于流通领域,但也包括国家管理。
到了重农主义和英国古典学派,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再生产,从而接触到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规律。
古典政治经济学已经同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逐渐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其论述范围包含了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大部分领域。
17~1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逐渐被用作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理论科学的名称。
K.马克思和F.恩格斯通常也都沿用这个名词。
但是,他们不仅对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进行了深刻的根本性的变革,而且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从局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各种生产方式。
只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称为狭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类各种生产方式及其发生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称为广义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发展史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它的产生一直到现在,共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新剑桥学派)五个阶段。
一.重商主义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也称作“商业本位”,16至18世纪)。
重商主义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
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两种。
思想:该理论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重商主义抛弃了西欧封建社会经院哲学的教义和伦理规范,开始用世俗的眼光,依据商业资本家的经验去观察和说明社会经济现象。
它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作为考察对象,从流通领域研究了货币——商品——货币的运动(资本产生的过程)。
局限性: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3、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二.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家把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直至19世纪中叶的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以及这个时期内的其他经济学,统称为古典经济学在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是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的。
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
经济史研究经济发展和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经济史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研究经济发展和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
通过对历史事件、经济制度以及经济思想的回顾与探究,经济史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经济现象的成因和发展规律,为我们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和经济思想两个方面,探讨经济史的研究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经济发展是经济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的发展轨迹、经济制度的改变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到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在农耕时代,人类社会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
人们通过农业生产实现了对物质财富的初步积累,逐渐出现了定居聚落和贸易活动,农业剩余产品的交换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商品经济逐渐成熟,货币经济开始在社会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商业和金融的兴起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的城市化进程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为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阶段。
机器工业的兴起带动了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劳动力从农村大量流入城市,工业化的推进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工人阶级的兴起和社会结构的重构。
二、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经济思想也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思想代表了当时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思考与总结,对我们认识经济规律和解决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代经济思想的代表性学派有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学派和中国的儒家学派。
亚里士多德关注个体的道德和公平,提出合理利益分配的观点;儒家注重社会和谐发展,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经济。
近代经济思想的演进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历史上,重商主义的兴起代表了追求国家繁荣的观念,而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则提出了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市场的自由调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出现为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社会运动的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
经济史学简答题1. 什么是经济史学?经济史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的学科。
它探讨经济制度、经济思想、经济政策、经济行为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并通过对经济事件和现象的研究,揭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2. 经济史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经济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经济思想、经济政策、经济行为等。
它关注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农业、工业、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历史变迁和演化。
3. 经济史学有哪些重要意义?经济史学对于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认识经济问题的本质、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从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研究,可以发现经济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此外,经济史学还可以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经验和借鉴。
4. 经济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什么?经济史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它与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经济史学通过对经济事件和现象的研究,为经济学提供实证材料和历史背景,帮助经济学理论建构和验证;它也为历史学提供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与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探讨经济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
5. 经济史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经济史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比研究、实地调查等。
其中,文献研究是最基础的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和分析,还原经济活动的历史过程;考古学方法通过对遗址和文物的挖掘和研究,揭示古代经济的面貌;计量经济学方法运用统计和计量分析手段,对经济数据进行研究;对比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经济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异同和规律。
6. 经济史学对于今天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经济史学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为今天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重视经济制度的建设,注重制度环境的优化和改进;它还指出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及时调整和改革经济政策,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此外,经济史学还提醒我们重视创新和科技进步,因为历史发展证明,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经济学发展脉络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学科,其发展历程与人类社会的历史紧密相连。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带领读者了解经济学的演进历程和现代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一、古代经济学在人类社会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经济活动主要依靠狩猎、捕鱼和采集等方式获取食物和生活必需品。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出现了贸易活动,这也就是经济学的雏形。
在古代,经济学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古代希腊的经济学,另一种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学。
古希腊的经济学主要是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建立的。
他们认为,经济活动应该服从于道德和政治的原则,而不应该单纯追求利益。
而中国古代的经济学则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讲究合理利用土地、水利和气候等资源,提倡节俭和劳动,强调农业生产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二、现代经济学的起步现代经济学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欧洲。
当时,英国的经济学家威廉·佩蒂提出了“经济学”这个词汇,并且开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此外,法国的经济学家孟德斯鸠也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了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
18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里程碑,他强调了市场经济的自由和竞争的重要性,提出了劳动分工和价值理论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斯密的理论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欧洲,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剥削性质,提出了“剩余价值”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重要概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现代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向现代经济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和经济学方法论等。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国民经济、货币和金融、国际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则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等问题的学科,主要研究消费者、生产者、企业和市场等方面的问题。
经济学史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规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探索。
通过了解经济学史,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中的重要理论和思想。
1. 古典经济学派的兴起古典经济学派产生于18世纪英国,最具代表性的代表人物为亚当·斯密。
他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主张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以导致整体利益的增加。
这一观点对后来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崛起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崭露头角。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悖论与矛盾。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的矛盾性,最终会自行崩溃,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条件。
3. 新古典经济学的崛起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派成为经济学的主流。
该派的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瓦尔拉斯等。
新古典经济学派注重供求关系的分析,通过建立微观经济学模型,探讨市场的均衡与效率。
他们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和价格弹性等概念,为经济学奠定了微观基础。
4. 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与发展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爆发使得人们对经济体系的理解和运行机制产生了重大转变。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应运而生,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总需求不足的观点,主张政府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以实现就业和经济增长。
5. 新古典合理预期主义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学的发展和实践中的问题,新古典合理预期主义逐渐崭露头角。
该理论认为,经济主体在决策时能够全面归纳和分析信息,并根据合理的预期做出决策。
这一理论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近年来,新制度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该学派重视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认为经济行为是在一系列制度的约束和规定下进行的。
新制度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对市场机制、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学的演进的读后感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由一系列的学派、理论和历史背景演进而来。
演化经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经济学理论,旨在揭示经济演化的本质规律,给经济学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视角。
本文将就经济学的演进和演化经济学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就其进行一些思考总结。
一、经济学的演进经济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由亚当史密斯主导的古典经济学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领导着一派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提出了政府介入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等一系列新理论。
20世纪后半期,新经济学派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将社会、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因素纳入经济学范畴,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如游戏论、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这些理论为经济学的多元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二、演化经济学的兴起演化经济学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由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弗朗西斯·克里克、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与凯文·卡罗等人发起,其思想可以表述为:“经济系统是一个演化的生态系统”。
演化经济学的观点是,经济系统的演化类似于动物生态系统的演化,它们都遵循着适者生存的规律。
三、演化经济学的主要思想1)演化经济学的思想源于进化思想和生物学,认为经济系统具有类似于生物系统的演化思维模式,是以自然选择、遗传变异、适应性进化为核心的演化过程。
2)演化经济学主张从方法论上将经济系统看作一个自然态势,拒绝逻辑演绎、静态均衡等传统观念,强调经济系统的演变过程。
3)演化经济学关注的是复杂的经济系统的演化,以及演化规律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重视金融市场、创新、社会网络等方面的研究,旨在探究复杂经济系统的基本演化规律。
四、我对演化经济学的思考演化经济学的思想是一种新的研究经济的思考方式,其理论构造和方法论正如一个全新维度的开拓。
我认为,演化经济学对于揭示现代市场经济中大量的问题和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解释经济危机、泡沫破裂等突发事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