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W_30SJ_GF_2汽油机油高温高速行车试验
- 格式:pdf
- 大小:271.04 KB
- 文档页数:8
机油等级划分摘要:机油是发动机的重要润滑剂,它的质量和性能对发动机的运行状况和寿命有着直接的影响。
为了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转和延长寿命,机油进行了严格的质量等级划分。
本文将介绍机油等级的划分依据、标识代码以及各个等级的特点与适用范围,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车辆的机油。
一、机油等级的划分依据机油等级的划分是根据机油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要求来确定的。
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抗氧化性、清净分散性、减摩性、润滑性和耐高温保护等。
根据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制定的标准,机油等级主要分为单级和多级两种。
1. 单级机油等级:单级机油等级是指机油具有相同的动力性能,在所有工作温度下都有一致的黏度。
单级机油等级的命名方式为“SAE XX”,其中XX代表机油的动力性能等级,例如SAE 20、SAE 30等。
2. 多级机油等级:多级机油等级是指机油具有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黏度的动力性能。
这种机油等级的命名方式为“SAE XXW-YY”,其中XXW表示低温性能等级,YY表示高温性能等级。
例如,SAE10W-40表示机油在低温下的黏度等级为10W,在高温下的黏度等级为40。
二、机油等级的标识代码机油等级在包装上通常用标识代码来表示。
这些代码包括ASCII字符、“W”和“ILSAC”等。
1. ASCII字符:ASCII字符是用来表示机油的动力性能等级的,其中每个字符代表不同的等级。
例如,“S”代表汽油发动机用机油,而“C”代表柴油发动机用机油。
2. “W”:字母“W”代表低温性能等级,它表示机油在低温下的流动性能。
这个字母后面的数字越小,表示机油在低温下的流动性能越好。
3. “ILSAC”:ILSAC是国际润滑油标准化委员会(International Lubricant Standardization and Approval Committee)的缩写。
ILSAC标准是由美国和日本共同制定的,主要用于汽油发动机用机油。
ILSAC标准的代表代码包括“GF-1”、“GF-2”、“GF-3”和“GF-4”,其中“GF”代表“Gasoline Engine Oil”,数字表示不同的机油性能等级。
SM与SN汽油机油的乘用车应用研究黄胜军;石生灵;王龙;付代良【摘要】使用SM/GF-45W-30汽油机油,与某国外知名品牌参比油SN/CF 5W-40汽油机油进行了乘用车的应用对比研究.试验车型为上汽荣威750,搭载1.8 L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在城市道路工况下,行驶里程不少于10000 km,对发动机油的运动黏度、酸值、碱值、元素含量等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10000 km后两机油中的Fe、Cu、Cr、Al、Pb等元素含量比较小,碱值和酸值变化明显.四球机极压抗磨性能测试表明,在10000 km后机油抗磨性能有所降低,但极压性能稳定.综合分析,建议两机油的换油期为行驶里程10000 km或使用时间1年以内.【期刊名称】《润滑油》【年(卷),期】2018(033)004【总页数】5页(P4-8)【关键词】汽油机油;油品应用;行车试验;换油期【作者】黄胜军;石生灵;王龙;付代良【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辽宁大连116032;中国石油大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辽宁大连116032;中国石油大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辽宁大连116032;中国石油大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辽宁大连116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626.320 引言汽油机油的抗磨损和抗氧化性能是其重要性能,通常使用发动机台架进行评定。
API和ILSAC在2005年推出SM/GF-4汽油机油规格,2010年又推出SN/GF-5规格,两规格目前均使用程序ⅢG法(ASTM D7320-12)[1]进行抗氧化及抗磨损性能评价,其台架试验发动机采用排量3.8 L的通用V6汽油发动机,试验时间100 h,机油温度150 ℃, SM/GF-4和SN/GF-5规格的ⅢG台架评定指标要求40 ℃运动黏度增长均不大于150%,无热黏环,凸轮磨损小于60 μm,活塞沉积物评分不小于3.5分和4.0分。
根据评价指标看,SM/GF-4和SN/GF-5规格在ⅢG台架上对机油的抗氧化增稠和抗磨损性能的要求是一致的。
5w30机油使用环境温度
5W-30 机油是一种多用途机油,适用于广泛的驾驶条件和环境温度。
具体来说,5W-30 机油适用于以下温度范围:
1. 低温性能:5W 表示该机油在低温下的流动性能。
5W 机油可以在低温下保持较好的流动性,使发动机在寒冷的天气中更容易启动。
一般来说,5W-30 机油可以在零下30 摄氏度左右的低温环境下正常工作。
2. 高温性能:30 表示该机油在高温下的黏度等级。
30 级机油在高温下仍能保持一定的黏度,提供足够的润滑和保护。
一般来说,5W-30 机油适用于温度在30 摄氏度至100 摄氏度之间的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使用环境温度可能会因地理位置、季节和驾驶条件而有所不同。
在选择机油时,建议参考汽车制造商的建议,并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驾驶习惯来选择适合的机油。
如果你对机油的选择有疑问,最好咨询专业的汽车维修技师或机油供应商。
润滑油等级分类标准发动机油如德豹产品的"豹王通用机油API SL/CF SAE 5040",其中:API表示美国石油协会(简称)对机油品质等级的评定标准。
S表示汽油机油。
L表示级别,从API SA、SB、SC、SE、SF、SG、SH、SJ、SL,字母越往后,油品档次越高。
C表示柴油机油。
F表示级别,从API CA、CB、CC、CD、CE、CF、CF-4、CG-4、CH-4,字母越往后,油品档次越高。
SAE表示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缩写)对润滑油粘度等级的规定。
5W表示油品的使用温度范围,从0W、5W、10W、15W、20W、25W等,数字越小表示其低温流动性越好,越能在低温条件下工作。
40表示机油在1000c时的粘度,级别有SAE 20、30、40、50、6 0,数字越大其粘度越高,5W50通称多级油。
表示此油在低温下粘度符合50要求,100℃粘度符合40号要求。
"5W40 SL/ CF"说明此油低温流动性能好,符合5W要求,100℃时粘度在40号范围内,具有汽油机SL等级和具有柴油机CF等级的性能,冬夏通用,南北通用,是一种纯合成润滑油。
2.工业润滑油(液压油,工业齿轮油等)环境温度(°C)建议黏度(SAE )-30---35 5W-50,10W-50,10W-60-30---15 5W-30,5W-40-15---15 10W-30,10W-40-15---40 15W-40,15W-50,20W-40,20W-50 双级的是高级齿轮油,用在双级齿轮减速器上的。
进口发动机机油标号进口品牌的机油在国内已被普遍使用,下面介绍正确识别机油的标号方法。
例如:“API SF SAE 15W/40”API--美国石油学会简称;SF--机油质量标号,适用于1980年以后生产研制的汽油发动机;SAE--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简称;15W/40--机油粘度适用于-15℃-40℃的范围。
gf-5是什么标准GF-5是什么标准。
GF-5是一种机油标准,是由美国石油学会(API)制定的。
GF-5标准主要用于评定汽车发动机油的性能和质量,以确保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润滑。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GF-5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GF-5标准对机油的粘度等级有着严格的要求。
GF-5标准要求机油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性能都要符合规定的范围,以确保机油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都能够正常工作。
这一点对于发动机的保护和性能至关重要。
其次,GF-5标准对机油的耐热氧化性能也有着明确的规定。
发动机在高温下工作时,机油需要具备良好的耐热氧化性能,以防止机油在高温下分解和氧化,从而影响机油的润滑效果。
因此,GF-5标准对机油的耐热氧化性能有着严格的要求。
另外,GF-5标准还对机油的燃油经济性能进行了规定。
燃油经济性是指机油在发动机工作时对燃油的消耗情况。
符合GF-5标准的机油能够有效降低发动机的摩擦阻力,提高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能,从而减少燃油消耗,降低车辆的运行成本。
此外,GF-5标准还对机油的清净性能和耐磨性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清净性能是指机油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效清洗发动机内部的杂质和积碳,保持发动机内部的清洁。
耐磨性能是指机油能够有效减少发动机内部零部件的磨损情况,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GF-5标准要求机油在清净性能和耐磨性能方面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以保证发动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GF-5标准是一种严格的机油标准,它对机油的粘度等级、耐热氧化性能、燃油经济性能、清净性能和耐磨性能都有着详细的规定。
符合GF-5标准的机油能够有效保护发动机,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因此,在选择机油时,建议选择符合GF-5标准的产品,以确保发动机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润滑。
乘用车燃气发动机油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以基础油加入金属清净剂、无灰分散剂、抗氧抗磨剂、抗泡剂等多种功能添加剂调制而成的燃气发动机油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识、包装、运输和储存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以液化石油气(LPG)、压缩天然气(CNG)为燃料或液化石油气/汽油、压缩天然气/汽油双燃料的乘用车发动机的润滑。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60 石油产品水含量的测定蒸馏法GB/T 265 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GB/T 387 深色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管式炉法)GB/T 388 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氧弹法)GB/T 511 石油和石油产品及添加剂机械杂质测定法GB/T 2433 添加剂和含添加剂润滑油硫酸盐灰分测定法GB/T 3535 石油产品倾点测定法GB/T 3536 石油产品闪点和燃点的测定克利夫兰开口杯法GB/T 4756 石油液体手工取样法GB/T 6538 发动机油表观黏度的测定冷启动模拟机法GB/T 11140 石油产品硫含量的测定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GB/T 12579 润滑油泡沫特性测定法GB/T 14906 内燃机油粘度分类GB/T 17040 石油和石油产品中硫含量的测定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GB/T 17476 使用过的润滑油中添加剂元素、磨损金属和污染物以及基础油中某些元素测定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GB/T 30515 透明和不透明液体石油产品运动黏度测定法及动力黏度计算法NB/SH/T 0059 润滑油蒸发损失的测定诺亚克法NB/SH/T 0164 石油及相关产品包装、储运及交货验收规则NB/SH/T 0562 低温下发动机油屈服应力和表观粘度测定法NB/SH/T 0824 润滑油中添加剂元素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NB/SH/T 0834 发动机油适度高温活塞沉积物的测定热氧化模拟试验法(TEOST MHT法)NB/SH/T 0896 汽车发动机油性能的评定程序ⅢG法NB/SH/T 0897 汽车发动机油性能的评定程序ⅣA法NB/SH/T 0898 汽车发动机油低温油泥性能的评定程序ⅤG法NB/SH/T 0967 润滑剂包装标识通则NB/SH/T 0976 发动机油氧化安定性的测定 ROBO试验法NB/SH/T 6066 汽车发动机油抑制低速早燃性能的评定 GW4B13法SH/T 0172 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高温法)SH/T 0251 石油产品碱值测定法(高氯酸电位滴定法)SH/T 0265 内燃机油高温氧化和轴瓦腐蚀评定法(L-38法)SH/T 0296 添加剂和含添加剂润滑油的磷含量测定法(比色法)SH/T 0512 汽油机油低温锈蚀评定法(MS程序ⅡD法)SH/T 0618 高剪切条件下的润滑油动力粘度测定法(雷范费尔特法)SH/T 0631 润滑油和添加剂中钡、钙、磷、硫和锌测定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SH/T 0722 润滑油高温泡沫特性测定法SH/T 0732 润滑油低温低剪切速率下粘度与温度关系测定法(温度扫描法)SH/T 0749 润滑油及添加剂中添加元素含量测定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SH/T 0750 发动机油高温氧化沉积物测定法(热氧化模拟试验法)SH/T 0758 内燃机油高温氧化和抗磨损性能评定法(程序ⅢE法)SH/T 0759 内燃机油低温油泥和抗磨损性能评定法(程序ⅤE法)SH/T 0763 汽油机油防锈性评定法(BRT法)SH/T 0772 发动机油过滤性能测定法(经水和干冰处理及短时间加热)SH/T 0788 内燃机油高温氧化和轴瓦腐蚀评定法(程序VIII法)SH/T 0791 发动机油过滤性能测定法(经水处理及长时间加热)SH/T 0801 发动机油均匀性和混合性测定法T/CSAE182 汽油机油低速早燃性能测试方法用程序IIIF火花点燃发动机,评价汽车发动机油的试验方法(ASTM D6984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Automotive Engine Oils in the Sequence IIIF, Spark-Ignition Engine)评价发动机油与橡胶密封件兼容性的试验方法(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Automotive Engine Oil Compatibility with Typical Seal Elastomers)用程序ⅢH火花点燃发动机评价汽车发动机油的标准试验方法(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automotive engine oils in the sequence ⅢH, spark-ignition engine)用程序ⅤH火花点燃汽油发动机在低温轻负荷条件下评价汽车发动机油抑制沉积物形成的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automotive engine oilsforinhibition of deposit formation in the sequence ⅤH spark-ignition engine fueled with gasoline and operated under low-temperature, light-duty conditions)评价涡轮增压直喷火花点燃四缸发动机中正时链条磨损的标准试验方法(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timing-chain wear in a turbocharged,direct-injection, spark-ignition, four-cylinder engine)用程序IX涡轮增压直喷火花点燃汽油发动机评价汽车发动机油减轻低速早燃的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of automotive engine oils in the mitigation of low-speed, preignition in the sequence IX gasoline turbocharged direct-injection, spark-ignition engine)3 用程序ⅣB火花点燃发动机评价汽车发动机油的标准实验法(Standard test method forevaluation of automotive engine oils in the sequence IVB spark-ignition Engine)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第四期92项目油品名称2号复合抗泡剂加剂量/(mg • kg-1)高温泡沫特性(150 ℃)(泡沫倾向/泡沫稳定性) /(mL/mL)高温泡沫特性(150 ℃)(泡沫倾向/泡沫稳定性) /(mL/mL) 1SL 10W-400110/0110/02SL 10W-4010090/080/03SL 10W-4020060/070/04SL 10W-40300100/0100/05SL 10W-40400100/0100/06SL 10W-40500100/090/07SL 10W-4060070/070/08SL 10W-4070090/0100/09SL 10W-40800100/0100/0[2]焦志凌, 于铠诚, 张磊. 抗泡剂在工业润滑油中的应用研究[J]. 润滑油, 2015(5):50-53.[3] 邓广勇,刘红辉,李纯录.润滑油抗泡剂的类型和机理探讨. 润滑油,2010,25(3):42-46. [4]黄文轩.润滑剂添加剂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168-170.[5]高雯,杨榕,王洁,等.汽油机油高温泡沫性指标影响因素分析[J].润滑与密封,2018,43(4):133-136.项目高温泡沫特性(150 ℃)(泡沫倾向/泡沫稳定性) /(mL/mL) API III类基础油成品SM/GF-4 5W-20100/070/0 80/070/0 60/060/0 30/060/0 30/050/0 10/050/0项目高温泡沫特性(150 ℃)(泡沫倾向/泡沫稳定性) /(mL/mL) API III类基础油成品SL 10W-40360/0100/0 250/090/0 110/070/0 100/070/0 60/060/0 30/060/0表3 SL 10W-40产品的实际生产数据表4 采用机械搅拌和脉冲搅拌生产的SM/GF-4 5W-20产品的高温泡沫特性对比项目高温泡沫特性(150 ℃)(泡沫倾向/泡沫稳定性) /(mL/mL)机械搅拌后的产品脉冲搅拌后的产品SM/GF-4 5W-2080/070/0 80/060/0 70/060/0 70/050/0。
文章编号:1002 3119(2001)03 0050 085W/30SJ/GF 2汽油机油高温高速行车试验贺产鸿,冯心凭,周有良,戴广信(中国石化茂名石化分公司研究院,广东茂名525011)摘要:通过南海牌5W /30SJ/GF 2汽油机油和日本本田原厂装车油5W/30SJ/GF 2汽油机油3万km 高温高速行车试验,探讨了高档轿车使用高档汽油机油在高温高速情况下的实用性能。
试验结果表明:南海牌油和本田原厂装车油实际使用性能相当,都具有良好的高温抗氧化性、清净分散性和抗磨性能,南海牌5W/30SJ/G F 2汽油机油可作为本田雅阁系列车型的专用机油。
关键词:润滑油;行车试验;使用性能;汽油机油中图分类号:TH626.32 文献标识码:A1 前言近年来我国的轿车生产发展迅速,国内轿车的保有量增加幅度较大,高档车的比例逐年增高,从而对车用汽油机油的质量要求日趋严格。
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高档汽油机油以国外产品居多,而且价格昂贵。
为了考察高档汽油机油的实际使用性能,我院曾于1993年9月[1]在湖北襄樊行车试验场使用两台日本丰田皇冠新轿车装入10W/30SG 级汽油机油;于1998年10月[2],在海南琼海行车试验场使用两台国产奥迪1002.6E 新轿车装入10W/30SH 汽油机油进行了高温高速行车试验。
为配合广州本田雅阁轿车专用油的国产化,我院于1999年10月,使用三辆广州本田雅阁F23A3型轿车,在湖北襄樊行车试验场的高速环道上进行了高温高速行车试验(仿M S 程序 E 条件试验),其中两辆车使用南海牌5W/30SJ/GF 2汽油机油;一辆车使用日本本田公司5W/30SJ/GF 2原厂装车油作为参比油。
试验目的是考察南海牌5W/30SJ/GF 2汽油机油在高温高速条件下的实际使用性能,同时也验证模拟发动机评定方法与实车道路行车试验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为今后南海牌5W/30SJ/GF 2汽油机油的推广应用积累数据。
2 试验车辆和试验条件收稿日期:2001-02-09。
作者简介:贺产鸿(1944-),男,教授级高工,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长期从事润滑油工艺和润滑油新产品以及添加剂的开发工作,主持多项科研攻关项目并取得成果,已公开发表论文多篇,现任茂名石化公司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DISCUSSION ON LUBRICATIO N MECHANISM OFTHE RAILWAY DIESEL LOC OMOTIVEMA Han-qing 1,WANG Dan2(1.Re f iner y of Yanshan Petrochemical Gr oup Cor por ation,SIN OPEC ,Beij ing 102503,China;2.A 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Beij ing 100081,China)Abstract:In general,the chem ical corrosion and abrasion of railw ay diesel locomotive is caused by leakage water.The lubrication mechanism as w ell as its mechanical wear m echanism are described w ith cases of dif ferent lubrication oil consumption (kg/103km 104t).With analytic methodology of lubrication oil deterioration,assisted by the data processed by the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multielement oil analyzer,the deteriorating pro cess of the lubrication oil quality is analyzed.Key Words:diesel locomotive;chemical corrosion&abrasion;diesel engine oil;oil deterioration2001年6月June.2001 润 滑 油Lubricating Oil第16卷第3期Vo l.16,No.32.1 试验车辆本次试验使用三辆广州本田雅阁F23A3型新轿车(编号为H81、H82、H83)。
试验车的主要参数见表1。
表1 发动机主要参数项 目数 据发动机型号F23A3排量/L 2.3缸径!冲程/mm86!97额定功率/kW110/(5700r/min)最大扭矩/N m206/(4900r/min)压缩比8.92.2 试验燃料油本次试验使用加入了南海牌车宝汽油清净剂的97#无铅汽油。
试验燃料油详见表2。
表2 行车试验燃料油主要技术指标项 目技术指标实测值试验方法抗爆性辛烷值(RON)∀9798GB/T5487 抗爆指数∀9090GB/T503铅含量/g L-1#0.0130.0004GB/T8020馏程/∃GB/T6536 10%#705050%#1208390%#190156终馏点#205174(残留量+损失)(体积分数)/%# 3.5 1.0蒸汽压/kPa#8067.5GB/T8017实际胶质/mg(100mL)-1#5 1.6GB/T8019诱导期/mi n∀4801000GB/T8018硫含量(质量分数)/%#0.10.008GB/T380铜片腐蚀(50∃,3h)/级#11GB/T5096水溶性酸或碱无无GB/T259酸度/mgKOH(100mL)-1#3 1.76GB/T258博士试验通过通过SH/T01742.3 发动机油试验油(南海牌5W/30SJ/GF 2汽油机油)和参比油(日本本田雅阁轿车装车油5W/30SJ/GF 2汽油机油)的理化性能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试验油和参比油理化性能分析结果分析项目试验油参比油试验方法运动粘度/mm2s-140∃63.0250.18GB/T265100∃10.9810.32粘度指数167200GB/T2541闪点(开口)/∃234228GB/T3536倾点/∃-39-43GB/T3535低温粘度/mPa s -25∃32802690GB/T6538-30∃61205590动力粘度(-30∃)/mPa s8*******SH/T0562高温高剪切粘度(150∃)/mPa s 3.19 2.91AST M D5481酸值/mg KOH g 1 1.12 1.23GB/T264碱值/mg KOH g 1 6.627.23GB/T0251苯胺点/∃119.1112.9GB/T262密度/g cm-30.85970.8559GB/T1884残炭/%0.84 1.05GB/T268硫酸盐灰分/%0.800.89GB/T2433 Noack蒸发损失/%9.7213.54SH/T0059元素含量(质量分数)/%P0.070.07SH/T0296Zn0.090.10SH/T0226Ca0.180.21SH/T0270N0.100.13AST M D4629S0.250.35SH/T0172B0.010.01光谱法Mo00.06光谱法抗泡性/mL/mL前24∃5/010/0GB/T1257993∃5/020/0后24∃5/010/0剪切安定性/%10.1120.11SH/T05052.4 试验场地行车试验在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襄樊试车场的高速环道上进行,环道东西为直道、南北呈抛物面,内外高差4.2m,弯道坡度34∃,设计最大时速为200km/h,环道总长5274m。
2.5 试验条件为了使发动机油达到试验要求的高温条件,对发动机采取了相应的保温措施。
采取了如对油底壳和机油滤清器等部位进行保温;在发动机散热器前加挡板等措施。
车上装有专用仪表测量记录车速、发动机转速、油温、进气温度等。
车辆在现场试验的行驶参数由电脑记录。
51第3期 贺产鸿等.5W/30SJ/G F 2汽油机油高温高速行车试验本次试验H81车和H82车使用南海牌试验油,H83车使用日本参比油,试验按规定条件(详见表4)进行,每天连续行车平均14h 。
表4 行车试验控制条件项 目数 据试验油质量等级5W /30SJ/GF 2车速/km h -1130~150机油温度/∃149%3初装油量/mL 4300采样间隔/km 现场决定采样量/mL100载量(不包括驾驶员)/kg 250换油间隔/km 现场决定计划行驶距离/km 30000发动机冷却液100%乙二醇2.6 试验概况行车试验前先将发动机从车上拆下,在试验室发动机台架上进行外特性曲线和负荷特性曲线测定后,解体发动机并对发动机主要零部件进行测量,然后再次进行外特性曲线和负荷特性曲线测定,确认发动机性能正常后,再将发动机装入试验车中。
试验车经磨合行驶,检查无异常情况后,投入正式试验。
试验结束后在试验室发动机台架上进行发动机外特性曲线和负荷特性曲线测定,然后解体发动机并对发动机主要零部件(如凸轮、挺杆、气门、缸套、活塞环、轴瓦等)进行测量和评分(活塞裙部漆膜、活塞环槽充炭、油底壳油泥)。
测量完毕,再将试验车恢复到正常状态。
行车试验过程中采集的试验油样,当日进行40∃运动粘度和油品斑点测试。
此外,还进行红外光谱分析(使用Bruker IFS 25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油品的氧化深度和衰变情况、金属元素分析(使用Baird PS 4型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油品的抗磨性能、P 核磁共振(使用Bruker AM 300型超导磁体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仪)测定油品中抗氧防腐剂的衰变情况等。
3 试验结果与讨论3.1 粘度的变化趋势在高温高速行车试验中试验油的粘度增长趋势是衡量油品氧化和变稠程度的重要分析指标之一[3]。
根据美国模拟MS 程序 E 试验条件的同类型行车试验经验,当粘度增长达到375%时,油品质量已严重老化,由于机油流动不畅,造成润滑不良而导致拉缸等故障,将不能继续使用。
本次试验以粘度增长到375%作为现场控制界限,当油品粘度增长接近375%时,停止试验。
图1列出了H 81车、H82车(南海牌5W/30SJ/GF 2试验油)和H 83车(本田5W/30SJ/GF 2参比油)的40∃运动粘度变化情况。
图1 40∃运动粘度增长率的变化由图1可见,试验油的40∃运动粘度随着行车里程的增加其粘度增长速度相当平稳,说明其抗氧化安定性能相当好,从试验油和参比油试验情况看,试验油在行驶到30000km 时,其40∃运动粘度增长仅分别达到56.2%(H81车)和57.6%(H 82车),参比油在行驶到30000km 时,其40∃运动粘度增长达到104.5%(H83车),离375%还相差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