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CORS技术在长江水道地形测量中的精度分析_曾勇
- 格式:pdf
- 大小:267.53 KB
- 文档页数:4
基于数字影像测量技术的我国内河港口间距离测量方法研究作者:邱伟维徐迪蔡鹏来源:《中国水运》2022年第07期摘要:内河水运是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内河港口间距离是开展内河相关研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和新设备逐渐应用于测距研究,本文依托遥感影像、水资源地理数据等,运用数字影像测量技术,提出了内河港口间测距方法,构建了数据网络拓扑集,并对我国内河港口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初步形成了距离数据库,为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部署及相关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与参考。
关键词:内河港口;距离测量;数字影像测量;数据网络拓扑集中图分类号:U6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73(2022)07-0068-03我国内河水运是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几年内河航道、港口设施建设等取得了显著成绩,内河水运市场日趋活跃,货运量持续增长,2021年我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6万公里,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15448个,完成55.73亿吨吞吐量。
为进一步推动内河港口发展,完善相关领域研究基础,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港口间测量方法,形成基础数据库成为了亟待研究的问题。
本文依托遥感影像、水资源地理数据等,运用数字影像测量技术,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深度分析与挖掘,建立了内河港口间距离测量方法,初步形成了我国内河港口间距离数据库,为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与参考。
1我国内河港口间测距研究现状内河港口间测距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对管理、维护航道和进行内河港口发展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的专家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在航道测量方法方面,沈继青等(2016)对内河航道的测量方法与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并简要探讨了机载激光测深技术等现代航道测距的应用和未来发展[1]。
陶林(2019)针对航道测距技术的发展历史进行了阐述,并对定位技术和测深技术的应用方法和优缺点等进行了分析[2]。
网络CORS系统在水利测绘工程中的应用摘要: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建设工程测绘原有的各种国家等级控制点受到了破坏,这就导致相关设施建设使用的成本大幅度增加。
文章介绍了网络CORS系统的原理和特点,阐述了网络CORS系统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及作业方法,进行了精度统计分析,进而阐述了此方法的优越性及作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供类似作业参考借鉴。
关键词:CORS系统;作业方法;优越性及建议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方面建设也在向信息化方向迈进,在各项测绘工程中,GPS技术系统下新兴的CORS系统开始显露出巨大的优越性,在水利测绘工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1CORS系统概述CORS系统即连续运行参考站。
这个系统包含五个部分:基准站网,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传输系统,定位导航数据播发系统以及用户应用系统。
基准站为永久性的持续运行系统,在一定区域内均匀分布,形成监测网络,用来收集卫星观测到的数据,然后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与监控分析中心联系,再经过网络、电台等将数据发布出来,用户只需要一个终端就可接收实时或事后的高精度数据。
而用户的接收系统也依照功能和精度区别分为不同种类。
CORS属于GPS技术的一种,在当今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GPS技术不断取得突破,CORS即为其中非常重要的新发展。
该系统结合了多种高科技技术诸如卫星定位,数字通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比原本的GPS技术更为精密,应用更广泛,在操作上也由于单机作业而更加节省人力物力。
具体来说:①CORS系统为一个一定范围的区域提供了统一的测绘基准,以免不同行业间的坐标系统标准不一而产生数据误差;②使用这一系统免去了架设参考站的步骤,单机作业有效节省了资源;并且,由于这一系统具有完善的监控系统,能够平衡各项监测误差,又采用稳定的数据链传输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外界干扰,因而数据精度得到了有效保证。
CORS系统极大地拓展了GPS的服务范围,在如今的城市测量工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Water Conservancy & Hydropower︱220︱2017年4期CORS系统在水利测绘中的运用分析宋轩彬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测绘院,安徽 芜湖 241000摘要:文章在阐述CORS系统内涵、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具体探究分析了CORS系统在水利测绘中的应用测量精度、应用范围等,旨在更好的发挥出该系统在水利测绘操作中的重要功用,提升水利测绘工作效率,节省水利测绘成本费用。
关键词:CORS系统;水利测绘中;运用分析中图分类号:TV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465(2017)04-0220-02CORS系统的全称是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参考站系统,是某省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连续运行的全球定位系统参考站。
在应用的过程中你需要涉及到现代计算机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网络技术等,进而实时性地向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用户提供经过检验的不同全球定位观测值、改正数、状态信息等服务项目系统。
和传统的全球定位系统相比,CORS系统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精确程度更高、连续性更强。
1 CORS系统概述1.1 简介CORS系统是在一个城市、地区范围内,按照一定一空间距离建立的、能够连续运行的卫星永久跟踪站(参考站)。
各个参考站通过通信网络系统能够将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及时的送到各个数据中心上。
数据中心运行操作过程中会应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实现对各个卫星永久跟踪站的全过程监控管理,做好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管理工作,之后通过网络、全球定位系统等通讯方式向各个行业领域传递实时性的基础空间信息服务。
1.2 原理CORS系统网络RTK测量能直接获得大地坐标系数据信息,被记作是国家级的大地坐标。
区域坐标系是由独立的CORS系统转换形成的,是经过长期测试之后被广泛应用的。
CORS系统网络RTK测量结果误差不超过3cm,CORS系统网络RTK测量高程误差在5cm,在地形图测绘、工程施工放样、城市一二级导线测量、空间控制测量、水位监测等领域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CORS测量技术在水利工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摘要:水利工程控制测量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其测量技术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CORS测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并结合实物例子,对CORS测量技术在水利工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CORS;水利工程控制测量;应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建设也越来越受重视。
其中,水利工程测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能够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条件。
而CORS测量技术作为GPS应用的发展热点之一,在水利工程控制测量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基于此,笔者进行了相关介绍。
1.原理与方法1.1正常高计算方法简述根据物理大地测量学理论,高程异常卩可以表示为:2.实例分析2.1测区简介测区一为灌区节水改造提升工程测量项目,测区东西跨度35公里、南北跨度26公里。
在测区覆盖范围内有国家C级控制点三个(为三等水准点)。
2.2实例分析与比较各测区所有点的WGS-F4坐标测量均采用南方GPS接收机,按网络PTK方式观测,这种架设仪器方法简单实用,可保证仪器高测量误差小于2毫米,特别注意校正好测杆上汽泡,确保对中精度小于3-5毫米,每点观测时间为3分钟左右(如设平滑数次为200次)。
2.2.1高程精度分析为了直观了解EGM200F模型高程异常对计算正常高的影响,本次二个测区都是选择测区边缘端点的一个水准点为高程起算点,其余水准点都假设为校核点。
采用单点挂靠方法计算各校核点正常高,并与各校核点水准高程作比较。
以一个水准点为高程起算点,当大地高不移去模型高程异常情况下,用单点挂靠方法推算各点高程,并与校核点水准高程作比较。
假设校核点水准高程减对应点计算高程为AH2,各测区的AH2值的大小都是随着该点离起算点距离增加而逐渐增大。
当距离为30公里左右时,△h2值达1米左右。
(见图3)。
当大地高移去模型高程异常情况下,用单点挂靠方法推算各点正常高,并计算出校核点水准高程与对应点推算正常高差值(设为△hl)。
CORS系统在长江下游黑沙洲二期航道整治测量中的应用摘要:随着 GPS 等现代化测量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 GPS 发展起来的 RTK 技术成为现如今测绘工程前进发展的主流,GORS 系统作为 RTK 技术的新形式,更是在现代航运及航道测量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首先对 CORS 系统技术做了简要介绍,并引入工程实例,分析探讨其在内河航道测量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CORS 系统;内河;航道测量;应用引言应用技术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同时与卫星定位技术的融合实现了测量技术跨越式的发展。
实时动态差分即网络RTK 概念的提出,是单基站RTK 向多基站的发展,这种以多基站为主,以 VRS 技术为核心、依托于网络环境的 GPS 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基准站的覆盖范围,提高了其使用效率,基于此,基于多基站构成的网络 RTK 技术创建而成的 CORS 系统成为当前 GPS 技术发展应用新潮流,并在内河航道测量中拥有着广阔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1 CORS 系统作业原理及其特点CORS 系统是指一些连续运行的且固定的 GPS 参考站,结合现代网络基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而构成的网络,向不同用户实时提供不同类型、通过检验的GPS 观测值,如,伪距、载波相位,状态信息、改正数等 GPS 相关服务项目的网络系统。
CORS 系统由基准站网收集 GPS 相关卫星观测数据,同时将其发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再由该中心依照各基准站的实时观测数据进行区域性建模解算。
并生成一个虚拟参考站,其中涵盖GPS 观测值与基准站坐标,再利用当前的无线数据传输网和数据通信网络,并利用国际通用格式向测量用户差分修正信息(相位/ 载波相位),进而将流动站的点位更加精确的解算出来。
2 CORS 系统在内河航道测量中的应用CORS 系统以其特有的优势,正逐渐被用于内河航道的测量中,并发挥了最佳的测量效果。
连云港港疏港航道作为长三角航道网和江苏省航道网连申线的重要部分,是整个芜湖疏运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河航道。
基于CORS的无验潮模式在水深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本文基于现有仪器设备构建基于网络RTK 无验潮水深测量系统,介绍了GPS-RTK无验潮水下地形测量基本原理方法,采用江苏Cors进行校正,分析中海达HD-MAX测探仪无验潮模式在水深测量中的应用,阐述了水深测量作业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CORS;无验潮;水深测量通过测深技术对河道定期勘察,枯水期前测量能客观的反映自然状况,为提高船舶通航能力等提供水深资料,便于有针对性的对河道水库进行管理整治。
随着科技的发展,GPS-RTK技术广泛应用于水深测量中,无验潮模式水下地形测量优点明显,在沿海大面积水深测量中,常规验潮方式需要按距离分块布设潮位观测点,观测点配备工作人员进行潮位观测,不易求出准确的潮位数据,无验潮模式改进了水下地形测量的工序,在GPS-RTK信号覆盖良好地区,可满足测量规范水深精度要求。
GPS-RTK采用大地高,需要对转化后的高程精度评价。
一、无验潮模式水深测量技术研究水深测量发展与相关领域发展联系密切,水深测量在读图的测绘环境中逐步形成了独立的发展体系。
定位技术是水深测量技术的重要部分,根据离岸距离,水上定位方法分为光学定位,无线定位等,光学定位以交会法为主,早期的后方交会法多采用六分仪,但点位精度较低,前方交会法使用普遍,广泛应用于近岸港口水下地形测量中。
卫星定位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定位,以其高精度,全天候,多功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水深测量定位工作。
80年代开始,GPS卫星定位技术逐渐普及,随着美国GPS广泛应用,欧洲Galileo系统逐步建立,美国WAAS等广域差分增强系统建立,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用卫星达到80颗,多频率多星组合导航定位克服使用单GPS系统图的局限,在观测环境较差的区域得到稳定的定位结果[1]。
目前CORS系统建设逐渐规范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系统稳定性有待检验,大多采用国外系统,只能提供WGS-84高程,与我国国家高程基准存在高程偏差。
重庆某长江航道测量及精度分析研究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长江航道测量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基于CORS的长江某航道测量为研究对象,论文首先探讨了CORS 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特点,进而对应用实例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包括数据的采集和精度分析的具体流程,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CORS 重庆航道测量精度随着三峡175 m蓄水的完成,长江航运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同时也给重庆内河航运发展赢得了历史性机遇。
然而重庆嘉陵江、乌江、小江等支流航道大多为三级通航能力以下的自然航道,通航能力比较有限,严重制约了上游地区和库区经济的发展,因此航道的建设和维护成为了航运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目标,而高效的测绘技术则是航道建设和维护的前提。
伴随现代测量技术的飞速进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已成为现代测量的主要技术工具,同时以GPS为基础的网络RTK技术也成为当今测绘技术的主流,它在航运建设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重庆地区性CORS系统-重庆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CQGISS)在重庆地区内河流域进行航道测量的应用。
1 CORS系统简介及CQGISS技术解读1.1 CORS系统简介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Continuous Operational Reference System,简称CORS系统)最早诞生于20世纪末,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发展,CORS在解算方法和服务功能上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国土监测等领域中来。
目前,国内外已将CORS列为现代空间定位技术应用的重点方向,我国部分地区已陆续建立了各自的省、市级CORS系统,加大推进CORS 应用的力度,不断扩大其应用的范围。
CORS系统是网络RTK技术发展的一种最新形式,它是建立于卫星定位、计算机网络、数字通讯等技术的综合运用,由基准站网、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传输系统、定位导航数据播发系统、用户应用系统5个部分组成,各基准站与监控分析中心间通过数据传输系统连接成一体,形成专用网络。
高精度测绘技术在长江水系测量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测绘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高精度测绘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长江水系测量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和便利。
本文将就高精度测绘技术在长江水系测量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地形状况的精确描述高精度测绘技术能够精确地记录长江流域的地形状况,包括地貌特征、地势高差等。
通过激光雷达等设备进行测量,可以快速获取到长江水系的地形数据。
与传统的测绘手段相比,高精度测绘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获取地形数据,并能够将其三维化,使其更加形象直观。
这为长江水系的规划、治理和资源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二、水文特征的全面了解在长江水系的测量工作中,水文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之一。
高精度测绘技术可以准确记录水系的水深、流速和流量等信息。
通过沉积物探测、声纳测量等技术手段,可以获取到水下地形和水体的物理特征。
这对于长江水系的治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高精度测绘技术还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进行水文模型的建立和预测,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遥感技术在长江水系测量中的应用除了高精度测绘技术,遥感技术在长江水系测量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借助遥感卫星,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图像和数据,对长江水系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长江水系的演变、变化趋势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水系的影响。
这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四、高精度测绘技术的应用案例高精度测绘技术在长江水系测量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例如,在长江上游的雪峰山区,通过激光雷达技术进行地形测量,绘制出了精确的地形图,为山区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信息支持。
在长江下游的河口地区,高精度测绘技术被广泛用于湿地保护和防洪治理。
通过精确测量和建模,可以制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防洪方案。
总的来说,高精度测绘技术在长江水系测量中的应用为水系的管理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它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测绘的准确性,还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支持。
基于遥感与GPS的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监测与管理研究与测绘技术引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日益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的监测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精准和高效监测的需求。
而基于遥感与GPS技术的地表水资源监测与管理研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本文将探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测绘技术的应用。
第一部分:遥感技术在地表水资源监测中的应用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其在地表水资源监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卫星或无人机传输的图像,对水域的分布、面积和水质进行监测。
通过图像处理与分析,研究人员可以获取到准确的水面面积和水质数据,从而进行水资源的评估和管理。
遥感技术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水资源信息,有效地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管理策略。
第二部分:GPS技术在地表水资源管理中的价值GPS技术是卫星导航系统的一种,其在地表水资源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GPS技术,可以实现水文测量与地理测量精度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在对地表水资源进行监测和管理上,GPS技术可以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和高精度的测距数据,从而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制定有效的保护与管理策略。
第三部分:测绘技术在地表水资源研究中的应用测绘技术是地表水资源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的测绘方法主要包括地形测绘和水文测绘。
地形测绘通过获取地表的高程数据,可以制作出水流网络和地形图,并实现对流速和水位的监测。
而水文测绘可以通过基于水文的测量和分析,获取到水的流量和水质等相关数据,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结论:基于遥感与GPS的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监测与管理研究与测绘技术,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迅速获取大范围的水资源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资源评估与管理。
而GPS技术的应用则提高了水资源数据的准确性与空间定位精度,为制定管理策略提供了依据。
测绘技术则通过地形测绘和水文测绘,为地表水资源的精细化研究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科技创新9基于CORS 系统的网络RTK 测量技术原理及应用余小俊(天津市国土资源测绘和房屋测量中心,天津 300051)摘要:RTK 测量技术相比于传统的的静态、动态测量技术,大大提高了测绘作业的工作效率,近些年来广泛应用于国土测绘中。
基于CORS 系统的网络RTK 测量技术又克服了常规RTK 测量技术测量范围受限、需要每次测量都建立基准站等不足,同时还提高了测量精度。
本文介绍了基于CORS 系统的网络RTK 测量技术原理以及在国土测绘中的应用。
关键词:CORS 系统;网络RTK 测量技术;国土测绘国土测绘为土地开发与征收、产权交易、权属登记等提供基础数据,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这些年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土测绘的工作任务也大量增加,如何能在保持测量精度要求的情况下,又能实现测绘效率的极大提高,是测量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发展,出现了 RTK 测量技术,这种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定位控制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测绘工作的作业效率。
1 RTK 测量技术的工作原理 常规RTK 测量技术的在测绘作业时需要两台以上的GPS 接收以及数据传输设备。
在测绘作业时,将其中一台接收机置于基准站上,另一台(或多台)接收机置于为流动站上。
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时接收同一时间、同一GPS 卫星发射的信号,基准站所获得的观测值与已知位置信息进行比较,得到GPS 差分改正值。
然后将这个改正值采用RTK(Real -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技术,将基准站采集的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通过载波相位技术发给用户接收机,然后进行求差解算坐标。
在保持四颗以上卫星相位观测值的跟踪和必要的几何图形条件下,即可通过软件处理系统进行每个历元的实时处理,得到经差分改正后流动站厘米级精度的实时位置。
可以说,RTK 测量技术的出现是GPS 应用的重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