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正逢时
- 格式:ppt
- 大小:817.00 KB
- 文档页数:26
栏目:健康管理作者:字数:1600 版面:1.5 配图:三伏天持续的潮湿闷热天气让我们吃尽了高温的苦头,但是它也为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带来了好处。
冬病夏治正当时文/水苏指导专家/刘长信编辑/袁征每到冬季,上医院就诊的咳嗽、痰多、哮喘的病人就开始多起来,除了少数青年人外,最多的就是老年病人。
其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占了相当大部分,这些疾病患病率高,病史久,病程长,反复发作,屡发屡治,屡治屡发,病情逐年加重。
患者倍受病痛折磨煎熬难忍,家人也为此受拖累苦不堪言。
这些疾病发作发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每逢十月秋风起至第二年五月。
温差较大时或冬季寒冷时期,最容易发生或发作,这类疾病易发频发于冬天,中医便称之为“冬病”。
疾病应时而生,也要择时而治。
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夏天是一个不应放过的最佳治疗时机。
冬季因为气温、气压偏低,这类病特别容易复发。
冬季治疗以治标为主,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
在夏季,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夏天人体的腠理开泻,经络气血流通旺盛,此时对阳虚者用助阳药,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可更好的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达到痊愈的目的。
夏季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
“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
传统中医按照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的传统治疗手法。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中医的理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羸弱,消息皆通于大地”,“天人合一”,因此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接,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中医将之概括为“六淫”。
其中,寒为“六淫”之首,主指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寒邪入侵引发的疾病,其发病时间以冬季为主或在冬季加重。
今日夏至,大家抓紧“冬病夏治”吧夏至时节是一年之中最热时候的开始,意为夏天来临。
同时,夏至时节也是养生祛病的好时节。
趁此时节采用外敷配合汤药、针灸、拔罐、贴敷等方法,进行冬病夏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医认为,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治疗某些属于寒性的疾病,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改善,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今天是夏至,过了这个节气,最热的三伏天就要来临了,这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可以最大限度以阳克寒,一年一度的“冬病夏治”又将开始。
我院已经开始进行冬病夏治,有大量患者陆续开始进行治疗和预约,欢迎广大市民前来咨询。
哪些疾病适合冬病夏治?呼吸道疾患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缓解期,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适用于阳虚为主或虽寒热错杂但以寒为主的患者;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者,也是适宜人群。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患者多为虚寒体质,以多清涕、鼻痒、喷嚏等寒症为特点,遇冷发病,尤其是气候突变时更加明显。
三伏天在相关穴位采用冬病夏治的敷贴治疗,可起到“四两拨干斤”的作用,能从根本上改善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疾病的症状。
颈肩腰腿痛颈肩腰腿痛的最佳治疗方法是内外多法联合治疗。
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老年人大都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易感受风、寒、湿等外邪,导致颈肩腰腿等部位疼痛。
治疗时,一方面用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的中药内服,同时在夏季三伏天进行敷贴治疗,驱除经络中的寒湿之邪,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风湿疾病风湿关节疼痛非常适合做冬病夏治,关节疼痛往往多是由于感受了寒邪所致,选择三伏天在相应的穴位敷贴,可以驱除体内的寒邪,鼓舞人体正气,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
由于风湿病多为顽疾痼疾,除在三伏天贴三次膏药外,还还可用针灸(称之为打伏针),疗效也是有口皆碑的。
以上几种疾病虽然冬病夏治效果好,但是也不是每个人都适用的。
像孕妇最好不要用冬病夏治的方法。
冬病夏治正当时,防疾治病受益多
伏天的脚步逐日逼近,酷暑炙热的7、8月正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节,这项中医传统疗法可祛除积寒,提升人体免疫力,防治和减少疾病在冬日的发作。
冬病为何要夏治
冬病是指在冬季易发作、常发作的疾病,多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颈肩腰腿痛等,易病人群畏寒喜暖,中医称阳气不足。
夏季三伏天毛孔张开,人体阳气旺盛,药物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直达病处,此时给予养阳补益的治疗之法,可排出积寒,平衡阴阳,治病防病。
冬病夏治的好方法
汉典中医医院“三伏贴”和“三伏灸”疗法在冬病夏治方面优势明显——使用特定药物在特定穴位上贴敷或灸治,提升阳气,保护脏腑器官、扶正祛邪。
三伏贴:通经平喘、润肺祛痰
适用人群: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咳嗽、体虚易感冒、慢性鼻炎和咽炎、肺气肿、小儿反复感冒、呼吸道感染患者。
三伏灸:“灸”治百病、温阳利器
适用人群:
呼吸系统疾病:
哮喘、鼻炎、咽炎、气管炎、咳嗽,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体虚易患感冒、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者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胃炎、腹泻、肠炎、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
骨关节疾病:
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骨性关节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小儿疾病:厌食、消化不良、反复感冒、支气管炎等
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带下量多
亚健康调理:长期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免疫力低下者及乏力体虚者
2016年贴敷、灸治阳历时间:
头伏: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7月27日——8月5日
润中伏:8月6日——8月15日
末伏:8月16日——8月25日
三伏医治保健康,冬寒不受病痛苦!。
冬病夏治正当时作者:来源:《晚晴》2014年第08期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冬病夏治”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陽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
“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临床实践表明,有些冬病,冬天治疗效果很差,而在夏天治疗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医传统贴敷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其临床应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古时期,先民就已学会了用泥土、草根、树皮外敷伤口止血;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民间常在夏季喝雄黄酒治疗疾病的方法与本方法相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许多外敷方剂,用以治疗创伤等疾患;清代的《理瀹骈文》一书集贴敷疗法之大成,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相当完善的水准。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赢虚,消息皆通于大地”,也就是说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
一些虚寒性疾病多半是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
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这时,利用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这也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的原因。
夏季人体阳气充盛,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夏季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在三伏天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扶助人体得阳气,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免疫的效果。
冬病夏治正当时作者:龚鹏来源:《家庭医学》2013年第07期许多虚寒性疾病在冬春季节好发,且疗效不佳,如反复咳嗽、哮喘、腰腿疼等。
夏令三伏,自然界阳气充盛,机体各种机能条达,经络通畅,正是扶正培本、滋养阳气的有利时机,此时采用补助阳气的中药,逼出隐藏在人体深处的寒气,从而扶助正气,改善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抗病能力,预防和减少虚寒性疾病在冬季发生,就是所谓的“冬病夏治”。
这也是中医所推崇的“治未病”理念。
走近“冬病夏治”,认识它,了解它,科学运用,愿读者朋友们今冬、来冬,直至今后的每一个冬天,健康长伴。
策划/执行家庭医学刊社冬病夏治,顺理成章中医理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赢弱,消息皆通于大地”。
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一个季节的多发病。
春天多发传染病、高血压、精神病;夏季易发生中暑、痱子、腹泻、乙脑、脚癣等疾病;秋天易发生结核、抑郁、肥胖等疾病;冬天易发哮喘、肺气肿、心脑血管梗阻、风湿痹痛、冻疮等。
其中冬天的多发病是比较典型的。
冬天阳气衰而阴气重,六淫之一“寒邪”极盛,人体如果调节能力不强,阳气不足,就容易患病,冬天的易发病我们可以称之为“冬病”。
中医常说,上工治未病,如果我们能提前进行干预,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人与天相应的基本理论指导下,我们很容易想到,在阳气最盛的夏季,治疗那些阳气不足导致的疾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冬病夏治”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提了出来。
夏天已悄然来临,各地的中医医疗机构又迎来了夏季的就医高峰,其中有一个项目十分引人注目,那就是“冬病夏治”。
笔者所在的医院,三伏天敷贴的招贴宣传画已经“爬”上了墙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会看到治疗室里病人集体趴下一字排开,医生们挥汗如雨的壮观场景。
据说在广东,他们把三伏天的敷贴称之为天灸,在露天广场上举行,声势更大呢!冬病夏治,重在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
夏天天地之阳气到达顶峰,人体之阳气也到达顶峰。
中医学的“冬病夏治”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借助天地之阳气,直达病处,调整补充人体之阳气,改善人们的体质,预防和治疗阴寒之冬病。
长沙汇兴医院冬病夏治正当时三伏贴三伏灸走俏渐入盛夏,又要开始一年一次的冬病夏治了,其治疗的原理已被大多数患者和家属所知晓,众观历年来的疗效,群众广泛受益,反映良好。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其临床应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通过将药物敷贴在俞穴,使药物沿俞穴→经络→脏腑途径渗透并放大药效,从而激活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一种中医内病外治法,大多在夏季三伏天进行。
原因在于夏日炎炎,腠理疏泄,汗腺、皮脂腺组织均处于开放状态,有利于药物的循经络渗透、吸收。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但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
临床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行气血、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的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冬病夏治贴敷时间为每年夏季三伏天;每年贴3-5次,每次间隔7-10天左右,连续3年为一疗程。
亦可在冬季三九天贴敷以加强疗效。
贴敷时间成人每次6-12小时,少儿及敏感者应酌减。
如果患者属体质敏感者,或既往用药曾出现起疱等反应,应缩短贴药时间到2小时左右,或在有感觉后及时取下药物。
第一次贴的时间不必太长,主要了解一下药性,最好别把皮肤贴出水泡,以免影响以后的治疗,等到最后一次,贴敷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因为可以有较长的时间修复。
长沙汇兴医院“冬病夏治”时间与疗程安排1、长沙汇兴医院“三伏贴”时间安排:头伏:7月18日--7月27日中服:7月28日--8月6日末伏:8月7日--8月16日伏后加强:8月17日--8月16日长沙汇兴医院“冬病夏治”敷贴地点:中医科长沙汇兴医院“冬病夏治”疗程安排:三次为一小疗程,也可选择四次(于伏后加强,巩固疗效),三年为一大疗程。
2、长沙汇兴医院“三伏灸”时间安排:7月8日--8月26日地点安排:中医科长沙汇兴医院“冬病夏治”疗程安排:每次施灸时间约为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烈日炎炎三伏天冬病夏治正当时今年的三伏天又要到了,很多患者咨询自己能不能用三伏贴,怎么用三伏贴,能不能自己买了药回去自己贴。
要了解三伏贴,还要从中医的“冬病夏治”说起。
一、什么叫“冬病夏治”“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
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
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夏治”实际上是针对“冬病”的一种预防措施。
比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冻疮、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劳损症,慢性结肠炎、肩周炎,颈椎病等均适宜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
为什么要“冬病夏治”呢?这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
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象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
而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此时“冬病”一般处于缓解期,此时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冬病夏治”正符合中医经典《素问·四气调神论》提出了“春夏养阳”的原则。
如果本身阳气衰弱,又没有外来的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二、“冬病夏治”有哪些方法?说到冬病夏治,人们马上想到贴“三伏贴”,其实,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不仅仅是贴膏药那么单一,服用中药、穴位艾条灸、穴位注射、穴位拔罐、脐疗、刮痧、药膳等等,都是“冬病夏治”增强疗效的重要治疗手段。
中药:“冬病”的共同特点是属于“寒证”、“虚证”。
“冬病夏治”正当时慢病人群大暑如何养生?*导读:俗话说“热在三伏”,7月22日的大暑节气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
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阶段,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
中医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也就是说阳虚……俗话说“热在三伏”,7月22日的大暑节气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
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阶段,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
中医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也就是说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那么大暑节气如何保健养生?是否所有人都适合“冬病夏治”?7月22日,即太阳到达黄经120°之时为“大暑”节气。
“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节气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此时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冬病夏治”究竟是什么?长夏胜冬,克制宿疾。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的“春夏养阳”、“长夏胜冬”,即助长夏天的旺盛阳气,来克制和驱散冬天阴寒之邪,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由于冬季气候阴盛阳衰,加上病者身体素来阳气不足等缘由,使得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易造成一些慢性疾病,不但反复发作,还会逐年加重;“夏治”则是指在夏天最炎热的“三伏天”里,值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方法驱散寒邪。
那为什么不当即进行“冬治”?因为冬季治疗只能治标,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
而在夏季,疾病虽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不仅能从根本上治疗病痛,还能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正是“未病先防”。
*大暑贴“三伏贴”调理气血防病养生大暑节气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有多种不同的疗法,其中有一种比较受欢迎的疗法便是贴“三伏贴”。
三伏贴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烈日炎炎冬病夏治正当时文/达州市人民医院副主任中药师欧阳军自然界存在着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疾病,发病时间以冬季为主。
寒邪属于中医所说的“阴邪”,在阴气上升达顶点的冬季,患者体质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能力也处于“不佳时期”,所以见效缓慢。
而夏季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精力旺盛,寒邪则内伏不发,此时采取抑阴祛寒、补充阳气的预防治疗措施,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病夏治适用于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
不论是内服还是外治,冬病夏治常采用药物和穴位敷贴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起到鼓舞正气,驱逐宿邪、痰饮和瘀血,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贯通。
冬病夏治法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即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风湿性关节炎和冻疮等,多采用贴膏药、针刺、艾灸、埋线、药膳食疗以及内服中药等方法,患者只要坚持治疗都会取得明显疗效。
冬病夏治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有内服药、中成药、药膳食疗、敷贴疗法等,每种病症都有具体的治疗方法,这里向读者介绍几种常见病的冬病夏治方法:内服法:临床应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分别采用扶正祛邪、补肺健脾、化痰活血、益肾壮阳、温经通络等治法。
可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具体来说,如果患者平时怕风自汗,容易罹患感冒,经常喷嚏频作,鼻塞流涕,当以补肺固表为主。
如果患者面色萎黄、食少便滴、倦怠乏力、平时痰多,适宜健脾化痰法。
如果患者常感腰酸肢软、胃寒神疲、夜尿频多、稍动即呼吸短促,当用益肾纳气法,服用肾气丸或吞服紫河车粉。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可采用内服粉剂,白参、蛤蛤各等份,碾成细粉,早晩各服两克,连服一个夏季,可以补肺益肾,增强免疫力,控制冬季发作或减轻发作。
关节炎、风湿病的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一般在冬春和秋冬交界时期较重,而夏季较轻,治疗应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主,内服方可用防风、独活、丿II茸、牛膝、杜仲、桂枝、白芍各6克,桑寄生、党参、茯苓、当归各8克,地黄15克,甘草、细辛各3克,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七天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