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易中天品三国》感
- 格式:docx
- 大小:16.72 KB
- 文档页数:2
《品三国》《品三国》《品三国》1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三国中的英雄有了新的认识。
就说曹操吧!以前,我对曹操的印象是残忍、凉血、奸诈、霸道、大胆又有智慧的“奸雄”,是一个十足的“”,其霸道和残忍程度,足以和狼戾贼忍、暴虐不仁的董卓相媲美。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的表达出了他的大胆;荀是曹操的头号谋士,想出过很多计策,帮曹操打了不少胜仗,和曹操出生入死,后来因为反对曹操不忠于汉室的行为而被赐死,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一个忘恩负义、凉血和残忍的人;建安第十六年,曹操讨伐西凉马超,用离间计使马超内部起了内杠,害的韩遂的手臂都被马超砍掉了,这不就说明了曹操是一个奸诈又有智慧的人吗?但看了《品三国》之后,我对曹操的印象有了大大的改观,他幽默,他豁达,它洒脱,他不拘小节、率真幽默,《品三国》中说:曹操他常常穿薄绸做的衣裳,带着一顶丝绸做的便帽去会见宾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顾忌,有时说到快乐出,便笑弯了腰,一头埋在桌子上的杯盘里,弄得帽子上都是汤汤水水,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曹操的不拘小节,率真幽默,在他征讨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都争先恐后的看曹操,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看曹操吧?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没有四只眼睛两张嘴,只不过多了点智慧!”这话说的很实在,也很得意,表达出了他的幽默、豁达、洒脱。
我对三国里人物的重新认识还有很多,心中对他们的影响也有大大的改观,三国,这真是一曲英雄的赞歌!《品三国》2当我花费了一周的时间,再次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时,不得不说,这可比看三国演义有意思得多了。
此书中,作者不仅把好几本有关三国的资料都给结合在了一起,还增加了自己的想象,让三国中的人物都活灵敏现,他们心中的想法也一目了然。
同时,这本原汁原味的三国,就让我感觉到,想要理解历史,就必须读史书,而不是演艺。
比方周瑜和诸葛亮,周瑜事实上并不是被气死的,而是病故的;而孔明先生治理国家很有一套,但是出谋划策、神机妙算就值得商榷了。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1易中天稍出名时,也即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相中时,我也就知道此人了,当时千千万万人还不知呢,更没有人喊出“非易中天不嫁”的“豪情壮志”来。
刚看《易中天品三国》,尚觉有点趣,特别是易中天喜欢用现代的词汇表达古代一些概念的幽默,也看中了易中天这个人讲话从不重复或者有什么“这个”“那个”的口头禅。
等到易中天真正飞来飞去出名的时候,我就已经不再看易中天的东西了。
有人买了《易中天品三国》这样的厚厚的上下集书,献殷勤地要借给我看,我也不好意思拒绝,放在家里几个星期然后再还给人。
这么厚的书,比《三国志》还厚,我不愿浪费时间看它们,有时间多看几遍《三国志》,什么都清楚了,如果真要研究的话,再翻翻《史记》、《汉书》、《后汉书》,保证任何人也能讲个唾液横飞。
易中天这个人很聪明,他知道现代人的心理:一是不想自己看书,二是虚荣,三是假斯文。
于是他这个学中文的人,也是惯于讲各种动听故事的人,便借《三国演义》,来给《三国志》中的人物还魂来了。
《三国志》这道有营养但人们不喜吃的粗食经他一添油加醋,便活色生香起来。
尤其是裴松之的注,本来是被人家陈寿弃之不用的,充满了各种道听途说的故事,他拿来正好生趣。
经他这么大厨一炒,人们还以为谈三国非易中天莫属,就像歌星原唱了一首诗,别人都不能唱了。
于是,易中天在造神的时候,自己也被世人视为神了。
再后来,易中天真的被捧上天了,估计天天在飞机上度过的。
参加这个那个签名售书,参加这个那个讲座,仿佛他一夜之间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通灵宝玉”了。
从三国讲到东西方文化比较,从诸子百家讲到中国历史,只是自己的专业中文倒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似的。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5篇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一:《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645字)对百家讲坛上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品三国的系列讲座的不屑来源于师长师兄们的影响;历史当作玩艺,人物成了boss和ceo等,简直是在拿历史、历史人物开玩笑;可终究好奇还是占了绝对上风,《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我倒不会傻B兮兮每天爬在电视机前看那一叹三涌,就直接买来一本《易中天品三国(全集)》来看了。
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啊!还谈不上敬佩,但不屑全打消了,易中天绝对称得上一个学者,也让电视,准确地说,也就是这个百家讲坛更深刻了。
易中天先生由人物牵出历史事件、牵出时势格局,而三国时代又岂是容你孑然独世的时代,于是从曹操谈起,揭起错综复杂的一张网,将三国众英雄一网打尽了。
这与刘心武先生由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似有同曲同功之妙。
再说,易中先生是否扭曲历史或者言过其实了,我看未必,最起码比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或者过于偏袒蜀汉的陈寿的《三国志》要更可信一些;不过说起来易中天先生可是偏袒曹操的,冠他以“可爱的奸雄”,新秩序的建立者加寒士加改革家等等,连诸葛亮也是下意识地继承了曹操的方向,曹操成了一个大大的代表历史一定方向的创新家了。
这一点,我倒觉得曹操只是出身(低贱),性格(暴而疑),经历(艰辛)决定的,而不是说他就承担了什么历史使命,即使承担了,那也是历史发展强加给他的,要不他早就当上魏帝了,还能等到曹丕。
读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脑中原先模糊的三国的复杂统将清晰了一起,一张人物事件谱让它越发清晰;朋友说,别用你易中天的理论和我谈三国,看,他还在不屑呢!我倒认为,品出来的三国,更吸引人兴趣啊!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二: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610字)三国,是一曲英雄的赞歌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三国中的英雄有了新的认识。
品三国读后感品三国读后感9篇品三国读后感篇1最近,读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重新让自己走进三国,找回几乎遗忘干净的三国故事的记忆。
与其中人物作又一次的近距离接触。
对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人物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其实以前我对枯燥的历史,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是有畏惧感的,但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有意思,特别是他常用现代的一些俗语和事例来解释三国中的人物和典故,通俗易懂,感觉挺新鲜还很有趣:比如他把刘备这一帮人比作一个集团,认为刘备集团好比一个很有前途的民营企业,可惜缺少一个能干得CEO,搞不清自己得主打产品和营销路线,因此生意做得平平淡淡。
诸葛亮好比一位超一流的职业经理人,可以让企业起死回生,但没有自己的'公司,他自己也不想当老板,所以他们两人就一拍即合了。
此外文中易中天教授对三国人物的复杂个性及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了非常细致的解说。
如“官渡焚书”,曹操表现出来的宽宏让很多人对曹操敬佩得五体投地、心悦诚服。
这在我们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是不是有所启示?《品三国》让我们了解到鲜为人知的历史,也让我们明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如果你对三国也有点兴趣,那也来读一读了《品三国》吧!品三国读后感篇2我很爱看《三国》,其中我喜欢智勇双全的姜维,喜欢求贤若渴的刘备,喜欢赵云的勇猛,更喜欢诸葛亮的'智慧。
说实话,我最敬佩的人是诸葛亮。
在书中,他有些仙风道骨,半仙半人,足智多谋,几乎百战百胜,极会调兵遣将,知天文,晓地理,神机妙算,几乎无所不通。
在《借东风》中,他先走一步,让周瑜计谋失败,同时还让吴军胜利,在华容道中他网开一面,这么多的事能是巧合吗?不,不能。
是他头脑中有一种思维和逻辑,有虚拟的事情结构。
最主要的是读书多,知道很多的知识才行。
在书中他还会些仙术呢。
我还很敬重徐蔗,是他推荐才能,要不然诸葛亮一生也等不到刘备,这就是“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我很爱看《三国》,品《三国》,能悟出许多道理。
品三国读后感想与心得(通用26篇)品三国想与心得篇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做为任何一本叙述三国的书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诗,也是三国历史最好的写照。
三国,短短的一百年的岁月,不明白为我们的童年留下多少美丽的记忆,赤胆忠心,一心为匡复汉室,最终遗恨于白帝城的刘备、雄心大志,耗尽一生精力,只为统一中国的曹操、鞠躬尽瘁,只为实现自我的梦想的诸葛亮,哪一个不是我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伟大人物,三国给我的影响能够说是巨大的,只要是关于三国的一切东西,我都会想办法弄到手,游戏啦、书啦都是我每一天的精神粮食,可说我的生活是在三国中酝酿出来的。
自从接触到易中天的《品三国》系列之后,我对三国的许多看法都悄然骤变,以前,我都以为自我已经把三国演义的历史背的滚瓜烂熟了,自认是三国通,可是在看到易中天解读三国这段历史的时候,愕然发现,自我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无知和幼稚,就像我们读书越读的越高的时候,就会发现自我懂得其实很少,甚至完全曲解了。
三国不仅仅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也是一段值得大家来慢慢品读的故事。
曹操,一个在我印象中是个大奸大恶之人,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不把当时的汉献帝放在眼里的奸臣,可是经过易中天的分析之后,确实不可否认的是,曹操的的确确称得上是三国时代的大英雄。
曹操不仅仅把当时颠沛流离的汉献帝接到许昌,并且还帮忙没落的东汉王朝建立起必须的威仪,尽管这对已经行将就木的大汉王朝来说已经是无所谓的了。
此外,曹操也把战事频繁,导致百姓生灵涂炭的中国北方给平定了,这绝对是一项功绩,当然这背后确实千千万万的人所奠下的和平和安宁。
曹操有功也有过,就拿他屠徐州的百姓为例,这就是不可取的例子,史书上的说法是“泗水为之不流”,可想而知死了多少的人。
当然,有人会为曹操辩护,三国是个战乱的年代,战争杀人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曹操却为了报复而屠城就是他的不对了。
事后曹操也为此事深感愧疚,所以在之后的官渡之战的时候,也把白马的百姓迁走,以免遭到袁绍的报复而惨遭灭顶之灾,这也算是一种补偿了吧。
品三国的读后感(精彩8篇)品三国读后感篇一暑假里我读了易中天先生所著的《品三国》,感想颇多。
这本书很吸引人,它的独到之处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我很欣赏这本书,它以《三国志》等正史为蓝本,而不是完全考虑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许多三国历史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曹操,他在人们心中是个大奸臣,篡位夺权,可那是他的儿子曹丕干的。
曹操屠过城,也用五色棒打死了许多欺负老百姓的权贵。
易中天老师给他的评价是一个奸雄,我觉得易中天老师的评价很客观。
可易中天老师对诸葛亮的评价我就不完全同意了。
易中天老师说他是一位很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和发明家,并没有说他是军事家,我怀疑易中天老师是不是搞错了。
通过阅读《品三国》一书,我才知道原来《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都不真实,但我也很钦佩罗贯中,能写出那么好看的篇章。
易中天老师说火烧博望坡,空城计都是不真实的,但火烧新野是刘备的杰作。
诸葛亮最大的贡献是说服孙权,联吴抗曹。
诸葛亮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杰出的发明家。
他潜心钻研,发明了连发的弩。
不过我最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看完这本书后,我更深地了解了这两位三国历史人物。
此外,我还更深入地了解了另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关羽。
关羽是一员虎将,可是他把荆州给丢了。
这个原因,通过易中天老师的分析,令我大吃一惊。
原来关羽也有缺点。
我以前一直认为关羽是位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
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樊城,虽然水淹七军,可过于轻敌,没想到,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
最后,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起被孙权所杀。
分析关羽这个悲剧人物失败的原因,易中天老师认为关羽这个人一是很骄傲,二是对部下太严,三是他太轻敌,做事疏忽大意。
他在离开荆州攻打樊城之前对自己的一个部下竟然这样说,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部下噤若寒蝉,敌人一来能不投降吗?关羽为什么能当荆州守将呢?因为整个蜀军就他一人会训练水军,而且他文武双全,工作能力强,加之刘备过于信任他。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精选7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篇1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
寒假里,我随着易中天先生的文字,重温了那段几乎家喻户晓的辉煌历史。
书中分别介绍了曹操、孙权、刘备等人鲜为人知的成才史,让我能“跳出演义看历史,还原名人品三国。
”回顾那段群雄逐鹿的岁月,我最欣赏的人物莫过于曹操,虽然他饱受后人的鄙视,乃至痛恨。
错杀吕伯奢后,他的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实在是将自私自利发挥到了极致,可谓“小人名言”中的经典,可他拥有的疆土几乎是东吴、西蜀两国的总和,实在是一等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能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也会翻脸无情,如早年杀的陈宫,中年杀了许攸,晚年杀了杨修。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流传至今的《观沧海》、《龟虽寿》等作品,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是《诗经》之后为数不多的精品四言诗,而孙权和刘备二人留下的名句貌似只有一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我看来,曹操实在是天使与魔鬼的完美结合。
像他这样的奇人,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恐怕也不为过呢。
我敬重他,也曾想过向他学习:学他的文韬武略,学他的领袖才能,学他的英雄本色。
但我又不想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众人避而远之的人。
那是多么悲剧啊!我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当今之能人”,不做“乱世之奸雄”。
将来要能创出一番事业,曹操的经历告诉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面对养祖父是宦官的现实,恐怕他会面临不少闲言碎语,但曹操似乎没有受到任何消极影响。
平凡如我,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若能坚守合适的理想,也必能走向成功。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再次哼起这首《曹操》,我心中不禁有了更多的感慨和期待。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通用6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1近些天来在家里休息,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名著《易中天品三国》。
我也很喜欢历史,看了很多关于三国的文章。
这里谈一点感受,也算是一个小的总结吧。
第一、对于江东政权的认识。
在三国的历史过程中,大家对于曹操、诸葛亮等任务耳熟能详。
但是对于孙权以及江东政权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说关心的不多。
长江在下游地区是沿着从西南到东北的方向流淌的。
因此,人们把长江以南的地区成为江东,长江以北的地区成为江左。
江东政权的主要活动范围包括建业(现在的南京)、武昌(现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处。
北至长江,南至大海。
江东政权一共经历了孙坚、孙策、孙权、孙亮、孙休和孙皓六个阶段。
其中孙坚和孙策都是打基础的阶段。
到了孙权这一代,成为发扬光大的一代。
孙亮和孙休处于守成的阶段。
到了孙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灭亡的阶段了。
江东政权是三国中寿命最长的一个政权。
它的存在,对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孙权的用人方法。
那么孙权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觉得孙权的最大成就就是举贤任能。
孙策在临终对于孙权的评价是:“如果说在两军阵前冲锋陷阵,你(指孙权)不如我;如果是发现培养人才,并且让他们各安其职,保卫江东,我不如你。
”由此可见,在孙策的规划中,孙权的主要目标是保住江东,先求稳,后图发展。
事实上孙权也确实做到了。
从江东政权的历任军事统帅就可以看出,从周瑜、鲁肃、吕蒙到陆逊。
这些人可以说和孙权都是君臣一心,团结一致。
在刘备率领大军讨伐江东为关羽、张飞报仇的时候,孙权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筹莫展。
后来,有人向孙权建议任用吕蒙为统帅,抗击刘备。
但是由于吕蒙是一个白面书生,大家对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怀疑。
品三国读后感范文5篇易中天是根据三国正史中的人物传志,用现代的心理学和个人的人生阅历去注释历史人物大约的想法。
品三国读后感1三国之战,以魏蜀吴之战为题。
而此文则着重描写赤壁之战初期东吴与魏国之间的斗争,亦即周瑜与曹操之间的智斗。
其时,曹操率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进攻东吴。
初战即大败于周瑜几十万人马。
正值无计可施之时,其手下谋士蒋干自恃巧舌如簧,自告奋勇前去劝降。
怎知此意正中周瑜下怀,如此这般安排,设下连环计等蒋干前来。
寒暄一番,以叙旧为名迫使蒋干封口,又以免提军旅之事设下埋伏。
酒过三巡,故显兵精粮足之气概压倒蒋干。
怎奈蒋干踌躇满志,三计过后,只可勉强招架,毫无反击之力。
夜半时分,周瑜佯装醉酒,利用蒋干不甘落空,曹操多疑之心,借刀杀人,巧除曹军二员大将,待曹悔时已晚矣!读罢此文,有感于蒋干中计之由,颇生感慨。
先谈蒋干其人,他在这一事件中,扮演了一个可笑的角色,被后人当做唇齿之间的笑谈。
其实蒋干也并非平庸之辈,能在曹操手下谋得一席之地,已非常人可及,更何况在曹操无奈之时,还可以出谋划策,不可小觑。
而他落败中计之由,是因其太过自负,没有看清对手是何许人物——周瑜周公瑾!连曹操这样久经沙场的老将亦常败于其手下,更何况蒋干!然而蒋干却不自量力,自觉能言善辩,又与周瑜有同窗之谊,结果却碰了一颗大大的钉子。
蒋干的此番经历,给我们一个启示,只有认清自己和对手,作出正确判断,做到知己知彼,方可取胜。
说道“知己知彼”,我们不得不谈到周瑜。
在这方面,周瑜就做得非常漂亮。
周瑜自幼饱读诗书,才智过人,在此番斗争中,曹操刚刚安营扎寨,周瑜便亲自探了个虚实,将曹军人马粮草数目分布摸了个清清楚楚,为日后之战做了充分的准备;继而群英大会,被他布置的计划周密,无懈可击。
蒋干一到,先点破“为曹氏作说客耶”令其陷入被动,继之炫耀实力慑服其心志,而后佯作睡梦呓语激起蒋干疑心,故意使他拿走假信,从而借刀杀人,除掉曹军两员大将,使曹军大败,反间计用的是何等之妙!他机智多谋,行事迅疾,明与蒋干暗斗,步步紧逼,实则为与曹操明争,气势咄咄。
看《易中天品三国》感
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曹操在历史上饰演的一直都是反面角色,一直都是一位奸臣。
但自从我听了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为我们讲解了“三国”以后,我才发现“曹操是奸臣”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一种偏见,或许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尊刘(刘备)”的,所以人们在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才会认为曹操是奸臣,但是易中天教授用很公正的态度把曹操放到三国这一历史背景中去品读。
在易中天教授的口中,曹操不是“奸臣”,而是“奸雄”而且是“可爱的奸雄”是一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一位心胸很宽广的人,而且是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他并不比诸葛亮差,应该说诸葛亮在他之下,因为曹操既是一名文臣,也是一名武将。
而诸葛亮呢?仅仅是一个军士罢了。
曹操只会笑不会哭的,在任何时候,即使是在他战败时,或是在即将战死时,他也只会笑。
他也很注重人才,好的人才他都不会放过的,因为他不记前嫌,即使是敌人的手下,即使是曾经背叛过他的人,只要是能人,才人那他一定会好好重用他的。
因此,曹操的军营里是一个人才倍出的地方,不仅曹操是个人才,就连他的手下都是能文能武的人。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在听完易中天的讲课后,我觉得他的评论是正确的。
曹操是一位“奸雄”,一位“可爱的奸雄”。
是他为三国的历史增添了光辉。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