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语文(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34.50 KB
- 文档页数:8
2023年山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完整版)高中常考语文常识【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
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
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
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高考必考语文知识点梳理1、上乘:一般指境界高妙的文学作品、选工精巧的工艺品和传世的美术作品。
2、大亨:指社会上有权势地位的人。
3、斗胆:形容胆量很大。
4、双簧:本是一种曲艺演出形式。
现在,人们常把生活中一方出面,一方在背后操纵的活动叫做演双簧或唱双簧。
2023年山西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 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
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2023年山西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全国乙卷)绝密启用前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B 2. C 3. B4. “敲诈”“斗智”“拷问”在*中的特殊含义是调查研究的错误的立场、态度和方式,为了论证调查者搞社会调查不能与被调查者敌对,不能欺骗,不能居高临下,应该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从反面论证调查者应该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应尊重对方,目的是解答疑惑。
这三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调查者错误的调查目的、方式和态度,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5. ①实现调查研究“客观”的目的,必须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②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③调查研究要实现“客观”的目的,就要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要与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④观察社会现象时,要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才能获得相对客观的信息和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D 7. C8. ①正面描写:如写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祭拜仪式,体现社戏的仪式感;写社戏演出的固定内容、顺序、打赏等体现其仪式感。
②侧面烘托:写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的隆重来表现对社戏的重视;写看社戏时各种卖吃食的热闹场景,和长顺家请客等内容体现其仪式感;写吕家坪的重要人物出场,还备办酒席款待这些人物来表现社戏的仪式感。
山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读·书(12分)1.亲爱的同学,富有哲思的语言可以帮你成为智慧的人。
请赏读这幅书法作品,从三句话中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句,将其内容用楷体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2分)2.优美深情的语言可以让你变成温暖的人。
读下面语段,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0分)(1)故园是心的归宿:辛弃疾笔下有“?满眼风光北固楼”;范仲淹词中有“,燕然未勒归无计”;《木兰诗》中,木兰辞官不就,眷恋家园生活的诗句是“,,”。
(2)远方是脚的方向:王维远赴边地看到了“大漠孤烟直,”的雄浑奇景;岑参征战塞外见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美景;王湾在北固山下遇到了“,风正一帆悬”的美好景象;苏轼在黄州欣赏到了“,,盖竹柏影也”的如水月色。
二、读·思(38分)(一)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为此,学校举办了以“回首百年党史·赓续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活动一:回首·让青春与信仰同向】回首百年征程传承信仰力量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信仰之光熠熠生辉。
在党的光辉历程中,无数优秀共产党人胸怀坚定信仰,冲锋在前,担当在前,奉献在前,只为让中国拥有“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只为让后代享受人类应有的一切幸福..。
无论何时何境,他们都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铸忠魂,把青春乃至生命献给祖国和人民,赓续传承着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用忠诚坚守初心,以奋斗托举梦想,让青春与信仰同向。
这是新时代青少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3.上文是小明同学为本次活动写的开场白。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中加点的词“光明”“幸福”词性相同。
B.文中画横线的三个短语结构一致。
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朗读时应铿锵有力。
D.上文最后一句话的主干是“这是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活动二:坚定·让青春与信念同行】4.从经典作品中汲取精神营养,可以使你成为拥有信念的人。
2024—2025学年山西三晋名校联考十月联合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许多文学会议上都谈到文学的消亡——文学阅读、文学创作会不会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会不会终结。
我听到很多的提问——在不同的文学场合,都有人问这个问题。
谈到这个,我就想到法国作家雨果在《论莎士比亚》中所说的一段话:“今天,有许多人甘愿充当交易所的经纪人,或者往往甘愿充当公证人,而一再反复地说:诗歌消亡了。
这几乎等于说:再没有玫瑰花了,春天已经逝去了,太阳也不像平日那样从东方升起,即使你跑遍大地上所有的草原,你也找不到一只蝴蝶,再没有月光了,夜莺不再歌唱,狮子不再吼叫,苍鹰不再飞翔,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也消失了,再也没有美丽的姑娘、英俊的少年,没有人再想到坟墓,母亲不再爱孩子,天空暗淡,人心死亡。
”这是雨果的回答。
我还想到另一位大作家左拉,他有一篇文章叫《我的憎恨》,其中说道:“我憎恨那些高傲和无能的蠢人,他们叫嚷说我们的艺术和我们的文学已濒临死亡。
这些人头脑十分空虚,心灵极其枯竭,他们是埋头于过去的人,而对我们当代的生动而激动人心的作品,只是轻蔑地翻两页就宣布它们浅薄而没有价值。
我呢,我的看法迥然不同。
”这是左拉的回答。
有新的论点可能认为,我们今天的情况跟十九世纪完全不同——可是十九世纪的读者会说,我们十九世纪的读者面临的全部问题和十八、十七、十六世纪的完全不同!不言而喻,每个时期的文学都面临着崭新的艺术形式、娱乐形式的挑战,于是每个时期都有人以为文学的完结是必然的。
虽然时代不一样了,我们今天有了网络,有了电视,有了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和场所,什么时装展啊,各种各样的戏剧啊,什么立体投影啊,可是今天的人不要忘记,在过去,即便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仿佛比文字更有吸引力的娱乐场所、艺术形式仍然很多,他们也面临着像我们一样的一个花花世界。
2024-2025学年山西省初三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为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李书记亲自到特困户王大爷家里走访,看大家徒四壁....的景象,这位年轻的书记不禁落下了眼泪B.去年国庆节,小明随父母到海南度假,游览了“天涯海角”等多处景点,那一片片沧海桑田....让他充分感受到了海南特有的魅力C.英国莱斯特郡6岁女孩汉默森患有自闭症,猫咪“图拉”和她形影不离....,在“图拉”的日夜陪伴下,汉默森一天天变得开朗起来D.广袤的乡村世界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欲待征服又很难消化的世界,保守观念在部分村民心中根深蒂固....,解决乡村问题将面临很多困难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丽莎白落落大方,没有矫揉造作....的习气,因此大家听她讲话特别高兴。
B.我们的班主任对工作十分负责,她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总是吹毛求疵....。
C.我们原打算天黑前赶回襄阳市区,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使我们在这个小山村滞留..了一夜。
D.我确实找到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2024.山西高三开学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当你阅读或写作时,你是否听到了自己脑海中的朗读声绝大部分人都会给出肯定的回答。
这种“脑海中的声音”时刻陪伴着我们,偶尔还会转化为语言,令我们脱口而出。
这是为什么呢在英国《卫报》的帮助下,我们把超过1500人作为样本,询问他们在阅读时是否在脑海中听见小说角色的声音,大约五分之四的人承认听见了声音。
七分之一的人说,那些声音和人真实说话的声音一样生动。
一些读者说,他们很早就会主动地为角色创建声音:“通常在故事早期,我的大脑就会为我感觉会大声说话的角色寻找一个声音。
”对于其他人来说,没有听见“声音”就意味着这本书不适合他们:“我总是听见书中角色的声音,如果我听不见的话,通常是因为我对那本书不感兴趣。
”成年人会听见虚拟角色的声音,这同样也适用于我10岁的儿子。
小说家运用两种主要方法来描绘故事中角色说的话。
他们把角色说的话完全表达出来,通常以引号为标志----这被称为直接引语。
或者他们可以间接地表达,即所谓间接引语。
心理学表明,直接引语通常比间接引语更生动。
斯坦福大学的伊丽莎白·韦德要求参与者汇报一段别人进行的对话,并要求他们要么把它描述得有趣,要么只是信息准确。
当参与者试图增加趣味性,而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时,则更有可能选择直接引语作为其描述方法。
格拉斯哥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了“人们在阅读这两种引语的时候,大脑中会发生些什么”的疑问。
研究发现,参与者在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大脑被激活的区域不同。
具体来说,听直接引语使右听觉皮层区域有更强烈的激活反应,而众所周知右听觉皮层对处理声音至关重要。
两种引语不会以相同的程度呈现被描绘的语言,直接引语比间接引语给人的体验更生动,因为它激活了体现声音特性的大脑区域。
一位小说家这样写道:“身为一位作家,我就像在偷听一段对话,或者说偷听很多对话。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北宋皇祐四年八月,在外为官多年的欧阳修带着母亲的灵柩回到了家乡江西永丰,是年冬天,《欧阳氏图谱》成为后人修谱的典范体例,而且翻阅宋代史籍,可以看到,同姓血缘团体“累世义居,如何维系秩序?据记载,抚州金溪县以前有邓、傅两个大姓,“远近颇畏之”,而且邓家两个儿子,邓、傅两家在地方崛起靠的还是武力,而不是科举功名。
傅家后来“离析”了,原因是“俱受制于陆”。
这个“陆”,就是大名鼎鼎的陆九渊家族。
这使人不禁想起一个有趣的事实,而是祝家庄这样的家族武装力量。
小说家言不足为证,但亦非空穴来风。
宋代在基层社会占据着强势地位的几百人聚居的大家族很显然和明清时期的“宗族”有着明显的不同。
明清时期的宗族是一个个独立生活的家庭组成的,而且,他们有着可以祭拜先祖的“祠堂”。
历史上,宗法理论只适用于贵族,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至于“庶人”则“无庙”,“祭于寝”。
当然,在坟墓上祭奠。
另外有一个模糊边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寺、道观和官方认可的贤良祠中祭拜。
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祖先都有资格。
宋元出现了许多以祖先为著名先贤而要求单独设立贤良祠祭拜的事例。
江西吉水杨氏家族曾经出现过杨万里和杨邦义两位名人。
杨万里是宋代名臣、文学家,绝食而死,死后谥“文节”。
杨邦义据说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的原型,坚贞不屈,被金人剖心,后来,又放入其他祖先牌位,正式变成了初坐,但这已经是明初的事了。
正是由于宗法礼制局限而无法“敬宗收族”,宋代的理学家觉得要改革宗法礼仪,放宽对祭祀等级的限制。
朱熹的《家礼》第一句话就是“君子将营宫室必立祠堂于正寝之东”。
朱熹设想,适用的是小宗之法,即五世则迁,即使富于改革精神的朱熹所倡导的祠堂离明清时期的祠堂还相差甚远。
实际上,从“庶人祭于寝”到允许建祠堂拜先祖的过程非常漫长无论如何,从宋代到明代的中国南方基层社会,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变就是,就这样由一个儒家的理念,变成了明清以后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
山西省2014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一、基础(25分)1.默写(15分)(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新颖传神,是传诵千古的咏雪名句。
(8)“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李白《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范仲淹《渔家傲》中“浊酒一杯家万里”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
(9)选择以下其中之一,默写省略的文言句子(不含标点)《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时俱备。
”《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1)辗转反侧(2)恨别鸟惊心(3)后不见来者(4)似曾相识燕归来(5)生于忧患(6)千里冰封(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9)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解析:2014 年3 月山西省考试说明,将必备的古诗文由50 篇增长为新课标要求癿的61 篇,这无疑给学子们加大了考试难度。
同时,也进行了说明,古诗文背诵由原来的10 分增长到15分,考题形式变成前后空。
这一点上降低了难度。
其中的第三小题和第九小题考查的是新增篇目,第六小题考查的是现代诗歌的背诵。
3.下面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马大哈马后炮马前卒B、人是衣裳马是鞍瘦死的骆驼比马大C、马到成功青梅竹马心猿意马历兵秣马D、矮子骑大马——上下为难马戏团的猴子——随人耍4.阅读下面文段,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A、文段中加点的名词,它和“留美预备学校是清华大学的前身”中的“前身”意思相同。
B、文段中“聚集”一词,可以用近义词“汇聚”来替代。
书写“聚集”时注意两字都是上下结构,其中“聚”字共14笔。
C、文段中“悬岩峭壁”是并列短语,结构相同的如“铜墙铁壁”“和风细雨”等。
D、文段中,“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句的主干是“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
5.在“读资讯,晒感受”语文课堂上,同学们听到如下内容:2014年,暮春,子夜,北京。
毗邻王府井大街、首家24小时营业的三联韬奋书店内,依然灯火通明。
几张书桌,数盏灯光,秒针滴滴有声,手指划过书页,颇有“夜深还照书窗”的意境。
接着,全班同学就“三联书店创办北京首家24 小时书店”畅所欲言,其中几位同学说的话深得大家的赞许!设想你就是发言者之一,请把你说的话写下来。
(4分)2.A 解析:A项中应该是馈赠的“馈”应读“kuì”。
3.C 解析:厉兵秣马:厉兵:是磨砺兵器,秣马:喂饱马。
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作好事情准备。
4.D解析:“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提取句子的主干,就是小学时我们做的缩句,去掉多余的修饰成分就是主干。
正确的改法:他享受着一切。
5.示例: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深夜书房”是对阅读价值的一种守望。
解析:只要围绕读书好,读书的作用答,扣住“24小时书店”,语言凝练,有内涵即可。
二、阅读(45分)【古诗文】(一)6.对下面古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A、起句“无言独上西楼”,绘尽孤独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只是写出了梧桐深院的清冷秋景。
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D、“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现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内心感受。
(二)阅读下面课内和课外文言文,完成第7-13题。
(14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7.《出师表》是_________率师伐魏,在出师钱写给后主________的。
(2 分)8.请分别写出“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一词的古今意思。
(2分)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10.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B、庶竭驽钝——殚精竭虑C、三顾茅庐——顾此失彼D、猥自枉屈——猥琐不堪11.选段中表明出师条件已具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上书谏吴王(节选)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①,足可搔而绝②,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③。
磨砻砥砺④,不见其损,有时而尽。
种树畜养⑤,不见其益,有时而大。
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
臣原大王熟计⑥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注释:①蘖(niè):植物的幼芽。
②足可搔而绝:用脚可以踩断。
③据其未生,先其未形:在它未成长之前(就抑止它),在它未形成之前(就抑止它)。
④磨砻砥砺:四种磨刀工具。
⑤种树畜养:种植物,养牲畜。
⑥熟计:仔细考虑。
12.将文中画线句子用“/”断句。
(2分)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13.文中画线句阐明了积善成德、____________的道理。
空白处正确的选项是()(2分)A、防微杜渐B、温故知新C、礼尚往来D、得寸进尺6.B 解析:首先看清题目,要求选择的是赏析有误的一项,再看B选项中所:“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只是写出了梧桐深院的清况秋景。
很明显这个“只是”有错误。
这句不只是这满院清秋冷景,更有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
7.诸葛亮(孔明);刘禅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出师表》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要熟悉《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8.地位低下(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品德)卑劣无耻(恶劣、不道德)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古今异义。
9.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
解析:句子翻译,要牢固掌握。
翻译时每个字都落实到位,直译过来。
10.B 解析:A 中深入不毛指一种地方,吹毛求疵指皮毛;B 中竭都是指竭尽的意思;C 中三顾茅庐指拜访,顾此失彼指顾得上;D中猥自枉屈指辱,这里有降低身份意思;猥琐不堪指鄙陋卑下,不大方。
1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解析:注意题目要求是选段中的句子。
12.积德累行/ 不知其善/ 有时而用/ 弃义背理/ 不知其恶/ 有时而亡解析:根据上下文及句意可判断。
这是一组骈句。
13.A解析:画线句的意思是: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旪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旪间久了就会灭亡。
因此可判断是防微杜渐。
附:上书谏吴王(节选)》参考译文:那周长十围的树木,开始生长的时候是很小的嫩芽,用脚趾就可以把它挠断,用手就可以把它拔出,在它没有长成,没有形成之前挖出。
打磨砥砺,(一时)看不见它的损坏,一段时日后终究会毁坏;种树养畜,不见它的生长,一段时间后就会长大;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时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时间久了就会灭亡。
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并且亲自施行,这是百世不变的道理啊。
[现代文](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18题。
(17分)大师治学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
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
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
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
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
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
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
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
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
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
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
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
”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
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及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14.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统领全文(引起下文点明文章主旨),下面的“上课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开展叙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