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背光模组产业专项调研分析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588.78 KB
- 文档页数:22
中国背光显示模组行业研究-行业特征、经营模式、上下游关系、竞争情况中国背光显示模组行业研究-行业特征、经营模式、上下游关系、竞争情况(三)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1、周期性背光显示模组主要应用于液晶显示模组中,而液晶显示模组的终端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智能手机以及车载显示器、医疗显示仪、工控设备显示器、家电显示器、其他消费电子显示器等专业显示领域,因此终端应用行业的周期性反映了背光显示模组行业的周期性。
在智能手机领域,产品的需求量主要与居民消费能力、消费意愿紧密相关,在宏观经济向好时,智能手机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较大、销售量随之增加,带动液晶显示模组和背光显示模组产品的销量增长;在专业显示领域,经济向好时,车载显示器、医疗显示仪、工控设备显示器、家电显示器、其他消费电子显示器等领域企业的投资意愿增强,相应专显领域产品销量将会提升,进而带来液晶显示模组和背光显示模组需求量的增加。
宏观经济低迷时,液晶显示模组和背光显示模组产品的销量也会受到一定不利影响。
随着全球液晶面板显示产业重心向中国转移,国内液晶显示产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进而带动背光显示模组行业的较快增长。
在智能化背景下,液晶显示模组在智能手机和车载显示器、医疗显示仪、工控设备显示器、家电显示器、其他消费电子显示器等专业显示领域的进一步渗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液晶显示模组和背光显示模组的需求量,削弱了市场的周期波动性。
2、区域性液晶背光显示模组制造业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特征。
从全球范围看,液晶产业化较为成功的国家或地区基本集中在东亚,以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最具代表性;从中国大陆看,液晶背光模组企业主要集中在与电子产品制造企业集中的地区,而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产业链配套相对完善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故背光显示模组厂商也主要集中于此区域。
3、季节性背光显示模组行业的季节性与液晶显示行业密切相关,而液晶显示模组行业的季节性主要取决于下游终端应用产品的需求。
背光模组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背光模组市场的整体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市场规模、主要参与者、发展状况等方面的概况。
另外,也可以简要提及背光模组市场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引出接下来对市场现状、发展趋势和竞争分析的具体讨论。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背光模组市场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分别对背光模组市场现状、发展趋势和竞争分析进行详细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市场分析结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和展望。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将全面深入地分析背光模组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市场分析报告。
"1.3 目的": {"本报告旨在对背光模组市场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现状、发展趋势和竞争情况。
通过对市场数据和趋势的分析,我们旨在为行业从业者、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市场信息和参考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制定有效的业务发展策略。
此外,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报告的撰写,对行业内的各方形成共识,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1.4 总结:通过对背光模组市场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背光模组市场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受到数字化和智能化产品需求的推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其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未来背光模组市场将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如Mini LED、OLED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市场带来更多增长机会。
另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需要加大在研发和创新上的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服务,以提升竞争力。
最后,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市场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背光模组市场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美好的未来。
LED背光模组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来源:《平显时代》提要:LED背光液晶显示器因具有节能、高画质、长寿命及环保等诸多观点,已成为中日韩,包括台湾和香港等产业界关注的焦点。
自2004年Sony推出第一款以LED为背光的液晶电视开始,LED器件技术、性能不断提高,国内外各种LED背光技术研发也全面开展起来,并不断走向深入。
背光模组(Back light module)是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关键零组件之一,约占面板材料总成本的20%~35%。
背光模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光源、导光板、光学膜,占整个背光模组成本的72%。
光源就是灯管。
导光板的作用是将线光源雾化成面光源。
光学膜的主要作用是凝聚光线,提高亮度。
其中光学膜最昂贵,占到背光模组成本的44%,导光板占16%,灯管占12%,其他如灯罩、外框等占28%。
背光模组从背光源上来讲,又可以分为CCFL和LED两大类。
目前LED正在取代CCFL,迅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日韩台LED背光模组产业发展现状全球背光模组零组件主要供应商按零组件分,棱镜片有3M、日东电工、三菱。
导光板有旭化成、三菱镙萦、Kuraray;冷阴极管有Harison、West;扩散板有惠和、Tsujiden、SKC等。
光学膜主要是增亮膜,美国3M拥有增亮膜的多项专利,其产品占全球市场的75%左右。
日本日东电工能够制造类似的增亮膜,不过品质稍差于3M。
日东电工市场占有率为20%。
三菱化工目前正对增亮膜进行研究,已经推出少量产品,性价比不如3M和日东电工,基本上没有市场占有率。
导光板市场基本由三家日本公司把持,据IEK统计数据显示,市场份额分别是旭化成45%、三菱Rayon35%、Kuraray18%。
而背光模组厂大多在台湾,皆因全球电子产品有90%的在台湾代工。
目前,台湾的背光模块厂包含中强光电、辅祥、瑞仪、科桥、和立联合、大亿、慧炬、福华、环宇、盛美、大安、奈普等等。
其中中强光电生产导光板的历史较为悠久,2011年第二季度其LED背光电视模块出货渗透率已达45%,LED背光液晶显示器模块出货渗透率达48%,LED背光NB模块出货渗透率达99%,主要客户为友达奇美及彩晶;辅祥为友达集团旗下背光模组大厂,2011年投资7.5亿元新增五条导光板生产线,产能扩增38%,新产能全数开出后,导光板合计月产能达9000吨,是仅次于奇美的台湾第二大导光板厂,主要客户为华映;瑞仪为NB背光模块领导厂商,其背光模块产品主要基于高速射出成型导光板技术基础,2011年全球市占率超过30%;大亿主攻中国大陆白牌和美系客户。
电视背光模组调研报告电视背光模组调研报告背光模组是电视显示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提供均匀的光源,使得画面显示更加清晰明亮。
近年来,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背光模组也得到了重要的升级和改进。
本报告将对电视背光模组进行调研,并总结其在电视行业中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背光模组,分别是直下式和边缘式背光模组。
直下式背光模组是将光源直接放置在液晶面板后方,能够提供较为均匀的光亮度。
而边缘式背光模组则是将光源放置在液晶面板的边缘,通过光导板使得光线辐射到整个液晶面板上。
边缘式背光模组相对于直下式模组而言,更加薄轻便,适用于底层电视。
大部分的电视厂商对背光模组供应商选择非常谨慎,他们更多地选择具有专业技术和经验丰富的供应商,以确保电视画面的质量和稳定性。
当前市场上主要的背光模组供应商有LG Display、Samsung Display以及AU Optronics等。
在背光模组的发展趋势方面,调研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电视厂商开始注重背光模组的能源效率和环保特性。
由于电视是一种长时间使用的电子产品,能源消耗大且易产生废弃物,因此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于背光模组的厂商来说都是重要的课题。
因此,未来背光模组将更加注重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以满足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
此外,高分辨率和HDR技术也是电视背光模组的发展趋势。
随着4K和8K电视的不断推出,画面的细节和色彩的还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背光模组作为电视显示的关键部件之一,需要通过提升亮度、对比度和色彩表现等方面来满足用户对高质量画面的追求。
综上所述,电视背光模组作为电视显示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前景广阔且相关技术在不断创新。
通过对背光模组的调研可以看出,未来背光模组将注重能源节约、环境友好性以及高分辨率和HDR技术的发展。
因此,背光模组供应商需要紧跟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和质量,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高质量电视画面的需求。
2008年中国背光模组产业专项调研分析报告目录1.0、绪论2.0、要点概述2.1、全球部分2.2、中国大陆3.0、全球背光模组产业概况与现状3.1、日本73.1.1、CCFL背光模组产业发展历史3.1.2、LED背光模组产业发展历史3.1.3、背光模组产业发展现状3.1.4、背光模组产业发展策略3.1.5、主要背光模组业者介绍3.1.5.1、CCFL背光模组厂商介绍3.1.5.1.1、哈利盛—东芝3.1.5.1.2、斯坦利电气(Stanley Electric)3.1.5.1.3、茶谷兴业(Chatani)3.1.5.1.4、油化电子(YUKA)3.1.5.2、LED背光模组厂商介绍3.1.5.2.1、欧姆龙(OMRON)3.1.5.2.2、西铁城(CITIZEN)3.1.5.2.3、Miyota公司3.2、韩国3.2.1、CCFL背光模组产业发展历史3.2.2、LED背光模组产业发展历史3.2.3、韩国背光模组产业开启中国大陆掘金之路3.2.4、背光模组产业现状3.2.5、背光模组产业发展策略3.2.6、主要背光模组业者介绍3.2.6.1、喜星精密(Heesung Precision)3.2.6.2、Hansol LCD3.2.6.3、又荣(Woo Young)3.2.6.4、泰山LCD(Taesan LCD3.2.6.5、DS-LCD3.2.6.6、韩星爱肯特(Hansung)3.2.6.7、NAMOTEK213.3、台湾3.3.1、CCFL背光模组产业发展历史3.3.2、LED背光模组产业发展历史3.3.3、台湾背光模组产业发展现状3.3.4、台湾背光模组产业发展策略3.3.5、台湾主要背光模组厂商介绍3.3.5.1、瑞仪光电3.3.5.2、中强光电3.3.5.3、辅祥实业3.3.5.4、奇菱科技3.3.5.5、科桥电子3.3.5.6、………(等)3.4、中国大陆3.4.1、CCFL背光模组发展历史3.4.1.1、CCFL3.4.1.2、CCFL背光模组3.4.2、LED背光模组产业发展历史3.4.3、背光模组产业发展策略3.4.4、背光模组制造产业概况3.4.4.1、大陆地区背光模组厂商统计分析3.4.4.2、中国大陆地区背光模组产能统计3.4.4.3、中国大陆地区背光模组出货统计4.0、背光模组产业发展特点4.1、客制化程度高4.2、内制营运模式4.3、上下游整合明显4.4、材料国产率低5.0、背光模组上游关键零组件5.1、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5.1.1、导光板的特性5.1.2、导光板的分类5.1.2.1、依据导光板光源结构设计方式5.1.2.2、依导光板的形状5.1.3、导光板的设计原理5.1.4、导光板的制作技术5.1.4.1、印刷式和非印刷式5.1.4.2、精密加工(V-cut新技术)5.1.4.3、新型导光板---匀光板5.1.4.4、导光板发展路径与趋势展望5.1.4.5、导光板印刷专用油墨介绍5.1.4.6、灰度印刷专用油墨5.1.5、导光板的制作材料5.1.5.1、导光板制作材料简介5.1.5.2、导光板材料市场状况5.1.5.3、导光板市场规模5.1.5.4、价格体系分析5.2、扩散片(Diffuser)5.2.1、扩散片的特性、功能5.2.2、扩散片的类型5.2.3、扩散板5.2.4、扩散片市场分析5.2.5、扩散片的发展趋势5.2.6、导光板、扩散片投资分析与建议5.2.6.1、优势与机会5.2.6.2、威胁与劣势5.2.6.3、建议(如何规避风险)5.3、增光膜(Bright Enhancement Film)5.3.1、增光膜(BEF)简介5.3.1.1、BEF5.3.1.2、DBEF5.3.2、TFT-LCD增亮膜的市场规模5.3.3、TFT-LCD增光膜市场的参与厂商5.3.4、增亮膜于背光模块中搭配的演进与趋势5.4、棱镜片(Prism Sheet)5.4.1、双棱镜技术5.4.2、纳诺棱镜技术5.4.3、棱镜片技术的发展5.4.4、棱镜片市场状况5.5、反射片(Reflector)5.6、背光灯源(Lamp)5.6.1、背光源发展历程5.6.2、背光源厂商供应链介绍5.6.3、CCFL背光源5.6.3.1、CCFL发光原理5.6.3.2、CCFL背光源的优劣势分析5.6.3.3、CCFL背光源发展趋势5.6.3.4、CCFL背光源市场分析预测5.6.3.5、主要国家和地区CCFL厂商介绍5.6.3.5.1、日本5.6.3.5.2、韩国5.6.3.5.3、台湾5.6.3.5.4、中国大陆5.6.4、LED背光源5.6.4.1、LED及其发光原理5.6.4.2、LED的分类及其应用5.6.4.3、LED的历史沿革与发展5.6.4.4、LED在背光领域应用的优势与瓶颈5.6.4.4.1、LED背光源的突出优势5.6.4.4.2、LED背光源亟待突破之瓶颈5.6.4.5、LED背光技术应用的动态发展5.6.4.5.1、LED背光技术的传统应用5.6.4.5.2、LED背光技术应用的新发展5.6.4.5.3、LED背光技术应用发展趋势5.6.4.6、LED背光源市场分析5.6.4.6.1、全球LED市场规模5.6.4.6.2、全球LED背光源市场规模5.6.4.6.3、蓝光LED背光源分析预测5.6.4.6.4、白光LED背光源分析预测5.6.4.7、主要国家和地区LED厂商介绍5.6.4.7.1、日本5.6.4.7.2、韩国5.6.4.7.3、欧美5.6.4.7.4、台湾地区5.6.4.7.5、中国大陆5.6.5、冷光源(EL)5.6.5.1、有机EL与无机EL5.6.5.2、EL背光源市场状况5.6.6、外置电极荧光灯(EEFL)5.6.6.1、EEFL及其特性5.6.6.2、EEFL市场状况5.6.7、平面光源(FFL)5.6.7.1、FFL及其特点5.6.7.2、FFL市场状况5.6.7.3、FFL厂商----台达电子5.6.8、纳米碳管场发射背光源(CNT FED)5.6.8.1、纳米碳管(CNT)5.6.8.2、纳米碳管的特点5.6.8.3、场发射背光源5.6.8.4、CNT FED市场状况6.0、背光源专利6.1、CCFL芯片专利6.2、LED专利状况6.2.1、LED专利总体概况6.2.2、蓝光LED专利6.2.2.1、蓝光LED专利概况6.2.2.2、蓝光LED专利纠纷与授权6.2.3、白光LED专利6.2.3.1、白光LED专利纠纷与授权6.2.4、全球LED专利发展新态势6.2.4.1、LED专利纠纷重点逐渐位移6.2.4.2、LED专利行业联盟凸现6.2.5、全球LED背光模组专利概况6.2.6、中国大陆LED专利概况6.3、EL材料专利6.3.1、EL材料专利6.3.2、有机EL材料专利6.4、EEFL、FFL等材料专利7.0、背光模组成本7.1、背光模组成本结构分析7.1.1、CCFL背光模组成本结构分析7.1.2、LED背光模组成本结构分析7.2、背光模组占LCD面板成本比重分析7.2.1、背光模组成本比重变化趋势7.2.2、背光模组成本变化原因分析7.2.3、降低背光模组成本的因素分析7.2.3.1、材料组件因素分析7.2.3.2、制程因素分析8.0、背光模组市场分析展望8.1、影响背光模组市场发展的因素8.1.1、TFT-LCD与背光模组的关系8.1.2、TN/STN-LCD与背光模组的关系8.2、背光模组产品价格分析8.3、背光模组市占率分析8.4、背光模组出货及销售状况8.4.1、总出货量分析8.4.2、主要厂商出货量分析8.4.3、背光模组厂商出货对象分析8.4.4、主要出货区域分析8.4.5、市场销售总额分析8.4.5.1、主要背光模组厂商营收8.4.5.2、主要背光模组厂商毛利8.5、背光模组市场供求分析8.5.1、大尺寸背光模组供求分析8.5.1.1、大尺寸背光模组需求激增8.5.1.2、大尺寸背光模组供给分析8.5.2、中小尺寸背光模组供求分析8.5.2.1、中小尺寸背光模组需求分析8.5.2.2、中小尺寸背光模组供给分析8.6、背光模组应用别分析8.6.1、液晶监视器8.6.2、笔记本电脑8.6.3、液晶电视8.6.4、手机8.6.5、数码相机/摄影机8.6.6、PDA8.6.7、车载液晶显示器8.7、背光模组市场小结9.0、背光模组(产业)发展趋势9.1、背光模组产品诉求细化9.1.1、尺寸多元化9.1.2、体型轻薄化9.1.3、产品高亮度化9.1.4、技术方向细化9.2、(NB)导光板一体化扩展9.3、(TV)导光板扩散板加速整合9.4、V-cut背光模组比重大幅上升9.5、LED等将将全面取代CCFL10.0、中国大陆地区部分背光模组厂商介绍10.1、台湾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10.1.1、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10.1.2、瑞仪光电(南京)有限公司10.2、台湾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10.2.1、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10.2.2、上海璨宇光学有限公司10.2.3、璨宇光学(南京)有限公司10.3、台湾辅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0.3.1、辅讯光电工业(苏州)有限公司10.3.2、达运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10.4、台湾大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4.1、大亿科技(南京)有限公司10.5、台湾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5.1、菱翔光电(苏州)有限公司10.5.2、宁波菱茂光电有限公司10.6、台湾福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10.6.1、苏州福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10.7、台湾科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10.7.1、吴江广桥光电有限公司10.7.2、东莞黄江宝桥光电有限公司10.7.3、福州福桥电子有限公司10.8、台湾本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10.8.1、富士光科技(苏州)有限公司10.9、台湾邦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0.9.1、邦泰光电(吴江)有限公司10.10、台湾和立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10.1、冠鑫光电(苏州)有限公司10.11、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11.1、奈普光电(昆山)有限公司10.12、台湾定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10.12.1、昆山定宏光电有限公司10.13、台湾茂林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14、韩国喜星精密株氏会社10.14.1、喜星电子株氏会社10.14.2、喜星电子(南京)有限公司10.15、韩国NAMOTEK株氏会社10.15.1、南京和仁昌光电子有限公司10.15.2、天津和仁昌光电子有限公司10.16、韩国三进电子株氏会社10.16.1、三进光电(苏州)有限公司10.17、韩国韩星爱肯株氏会社10.17.1、东莞爱肯特电子有限公司10.18、泰山光电(苏州)有限公司10.19、苏州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10.20、吴江日立光电有限公司10.21、吴江均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10.22、昆山升威光电科技有限公司10.23、上海采晶光电设备有限公司10.24、吉利德显示元器件(上海)有限公司10.25、钱塘光电(海宁)有限公司10.26、长春华禹光电显示科技有限公司10.27、大连大显光电器件有限公司10.28、享庆光电(东莞)有限公司10.29、东莞三协精工科技有限公司10.30、东莞先益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10.31、东莞奕东电子有限公司10.32、佛山市仙宇电子有限公司10.33、中山颍川光电研究所(YCGD)10.34、番禺旭东阪田电子有限公司10.35、信华科技(厦门)有限公司10.36、厦门中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10.37、蓝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37.1、东莞广明电子有限公司10.38、深圳帝光电子有限公司10.39、韩郁信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10.40、韩国ATMS株氏会社10.40.1、亚通光电科技(深圳)有限公司10.40.2、亚通光电(苏州)有限公司10.41、欧姆龙电子部件(深圳)有限公司10.42、深圳宝明光电子有限公司10.43、深圳伯仕达克电子有限公司10.44、迪吉泰光电(深圳)有限公司10.45、深圳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10.46、深圳鸿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10.47、深圳平洋电子有限公司10.48、深圳普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10.50、深圳市大帝电子有限公司10.51、深圳市帝显实业有限公司10.52、深圳市福瑞尔光电子有限公司10.53、深圳市冠虹电子有限公司10.54、深圳市汇晨电子有限公司10.55、深圳市光艺光电子有限公司10.56、深圳市建滔科技有限公司10.57、深圳市正光社电子有限责任公司10.58、深圳原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10.59、深圳伟志电子有限公司10.60、深圳市山本光电有限公司10.61、星源光电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10.62、深圳市星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10.63、九朗光电(深圳)有限公司10.65、盛纳路光电(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