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简史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学校发展简史引言概述: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它的发展史承载着无数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社会的期待。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学校的发展简史。
正文内容:1. 学校的起源与初期发展1.1 学校的起源: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古埃及的神殿学校、古希腊的哲学学院等都是早期学校的代表。
1.2 初期发展:在古代,学校多为私人创办,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教学内容以经典文化和道德教育为核心。
这些学校往往由知识渊博的学者或宗教人士创办和管理。
2. 学校的普及与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2.1 学校的普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增加,学校逐渐向更多人开放。
公立学校的兴起使得教育资源得以更加公平地分配,普及教育成为社会的共识。
2.2 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学校开始按照科目设置课程,引入科学教育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3.1 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教育在不断改革中摒弃了传统的死记硬背,倡导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学。
学生参与度增加,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3.2 课程设置的创新: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加了STEM教育、艺术教育等新兴学科的设置,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需求。
4. 学校的国际化发展4.1 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学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学校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项目,开展学生交流和教师互访,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和学术交流。
4.2 留学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学校提供留学辅导和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5.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技术的应用5.1 信息化建设:学校开始引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校园,提供在线教育资源和学习平台,方便学生获取知识和进行学习。
5.2 教育技术的应用:学校积极探索教育技术的应用,如智慧教室、虚拟实验室等,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校发展简史一、学校背景介绍我们学校是一所位于城市中心的综合性学校,成立于1990年。
学校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多年来,学校致力于提供优质的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发展机会。
二、学校创办初期学校创办初期,只有一栋小楼作为教学场所,仅有10名教师和50名学生。
尽管条件有限,但学校的教师们兢兢业业,积极投入教学工作,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三、学校发展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逐渐发展壮大。
在前10年里,学校不断扩大规模,增加了教学楼和实验室,并引进了更多的教师和学生。
学校还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与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四、学校教育改革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学校积极进行教育改革。
我们引进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们还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五、学校成就和荣誉多年来,学校在教育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和荣誉。
我们的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多次获得市级和省级的奖项。
学校也被评为“优秀学校”和“示范学校”,成为当地教育的典范。
六、学校社会责任学校一直秉持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社会机构,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七、学校未来发展面对未来,学校将继续致力于提供优质的教育,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总结学校发展简史展示了学校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学校始终以教育为使命,致力于培养优秀的人才。
我们相信,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学校发展简史1. 引言学校发展简史是对学校过去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总结,旨在了解学校的起源、发展和成就。
本文将对我校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学校的创办背景、重要里程碑事件和取得的成就。
2. 学校创办背景我校创办于20世纪60年代,是当时政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而设立的一所综合性学校。
学校的创办目的是为了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3. 学校发展历程3.1 初期发展阶段学校的初期发展阶段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上。
通过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学校逐渐建立了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教育设施,并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教师。
3.2 扩大规模阶段随着学校声誉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校逐渐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和家长的关注。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学校开始扩大规模,增加了教学班级和课程种类。
同时,学校还加强了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交流,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3.3 教育改革与创新阶段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学校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和电子图书馆,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此外,学校还加强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学校成就4.1 教学成就学校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
学校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拥有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他们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
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多次获得教育部颁发的优秀学校称号。
4.2 科研成果学校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
学校的科研团队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获得了多项专利。
学校还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3 社会影响力学校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
学校发展简史引言概述: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使命。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体系。
本文将从学校发展的历史角度出发,探讨学校发展的简史。
一、学校起源1.1 古代学校的兴起古代学校起源于中国、希腊等古代文明国家,最早的学校是由贵族或宗教机构创办,用于培养统治阶层的子弟。
1.2 孔子创办私塾孔子在中国古代开创了私塾教育的先河,提倡“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后世教育制度的发展。
1.3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为培养学术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资源。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形成2.1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改革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兴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推动了学校制度的现代化发展。
2.2 普及教育的兴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国开始普及教育,建立了普通学校、中学、大学等各级教育机构,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2.3 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各国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推动学校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3.1 学校管理体制的建立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学校管理体制逐渐建立起来,包括校长制度、教师管理制度等。
3.2 学校自治的兴起20世纪后期,学校自治成为一种教育管理的趋势,学校董事会、家长委员会等机构逐渐建立,学校管理更加民主化。
3.3 教育评估和监督体系的建立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保障教育公平,各国建立了教育评估和监督体系,对学校进行评估和监督,促进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四、学校教育内容的创新4.1 课程体系的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学校课程体系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现代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教学方法也日益多样化,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4.3 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和发展。
学校发展简史一、背景介绍学校发展简史是对学校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的一份文本。
通过回顾学校的发展历史,可以了解学校的成长轨迹、发展方向和取得的成就,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学校的创建与初期发展我校创建于1990年,位于中国的一个发达城市。
学校的创建是为了满足城市人口增长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初期,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一些简陋的设施。
招收的学生数量有限,教职员工也不多。
然而,学校秉持着为学生提供全面教育的理念,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学校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教育需求的增加,学校逐渐扩大了规模。
在2000年至2010年间,学校进行了多次扩建,新增了多栋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教育设施。
学校还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教师,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校的学生人数也迅速增加,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各个年级。
这一时期,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逐渐提升,成为当地教育的一面旗帜。
四、学校的特色发展与国际交流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学校开始注重特色教育的发展。
学校成立了多个特色学院,如艺术学院、体育学院和科技学院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同时,学校积极与国外的学校开展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
学校的学生也积极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国际交流能力。
五、学校的社会责任与公益活动学校一直秉持着服务社会的理念,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环保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校还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和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六、学校的未来发展展望学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学校将继续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校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
同时,学校将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学府的合作,引进更多的国际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学校发展简史一、学校创办背景及历史沿革我校是一所位于中国某省的综合性大学,创办于1950年。
学校的创办背景是为了满足当地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已经成为该省乃至全国乃至国际教育界的重要学府之一。
二、学校发展阶段及里程碑事件1. 初创阶段(1950年-1960年)在学校刚刚创办的初期,面临着资金、师资等方面的难点。
然而,学校积极寻求合作,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专家,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阶段学校主要开设了基础学科的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2. 发展壮大阶段(1960年-1980年)在这一阶段,学校逐渐扩大了办学规模,增设了更多的学科专业。
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吸引了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
3. 教育改革阶段(1980年-2000年)这一阶段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加强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学校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创新。
4. 国际合作与交流阶段(2000年至今)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学生交换项目、教师互访等活动。
这一系列的合作举措,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学校规模及基本情况目前,学校占地面积XXX平方米,建造面积XXX平方米。
学校设有XX个学院,开设XXX个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
学校拥有教职工XXX人,其中教授XX 人,副教授XX人。
学校图书馆藏书量达到XXX万册,拥有先进的实验室和教学设施。
四、学校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学校向来以来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的教学成果在各类评比中屡获殊荣,学生的就业率也向来保持较高水平。
在科研方面,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并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资金支持。
学校发展简史一、学校创办背景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府,成立于19世纪初。
当时,该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为了满足当地居民的教育需求,社区领导决定建立一所学校,为年轻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
经过多方筹备和努力,学校于XXXX年正式开办。
二、初期发展阶段学校创办初期,面临着各种难点和挑战。
最初,学校惟独一栋简陋的教学楼和少数教师。
然而,面对资源匮乏的情况,学校的创办者们并没有灰心丧志,而是积极寻求支持和合作。
他们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进行广泛的沟通与合作,争取到了资金和资源的支持。
在这个阶段,学校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培养上。
通过不懈努力,学校逐渐扩大了规模,增设了更多的教学楼和实验室,并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教师。
同时,学校还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开设了多个学科专业,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领域。
三、稳步发展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逐渐走出了初期的困境,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
学校的声誉逐渐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教师。
在这个阶段,学校开始注重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开展。
学校成立了多个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吸引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和科研人员。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学校的学术发展,还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学校还积极参预社会公益活动,为当地社区提供各种服务和支持。
四、现代化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校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阶段。
学校开始注重国际化教育的推进,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和教师互访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交流机会。
同时,学校还加大了对教育技术的投入,建设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网络平台。
通过引进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学校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便利。
五、未来发展展望学校将继续秉持“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
未来,学校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增设更多的专业和学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学校发展简史一、学校的创办和初期发展我校创建于1990年,位于中国的一个发展中城市。
学校的创办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旨在为该地区的青少年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创办初期,学校只有一栋简陋的教学楼和少数教师,但我们致力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全面的教育。
二、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逐渐增加了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基础设施。
特别是在近几年,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校园改造和设施升级,使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现在,我们拥有一座现代化的教学楼、一座设备齐全的实验楼和一座宽敞明亮的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三、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我们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
学校注重教师的培训和发展,定期组织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同时,学校还积极引进优秀的教育人才,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资源。
四、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特色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我们秉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除了传统的学科课程外,我们还开设了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包括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学校的教育成果和荣誉多年来,学校的教育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我们的学生在各类竞赛和考试中屡获佳绩,多次获得市级及以上的荣誉称号。
学校被评为“全国示范学校”和“市级优质学校”,这些荣誉是对我们办学理念和教育质量的肯定,也是对学校全体师生的鼓励和激励。
六、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学校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更多的优秀教育资源和人才。
同时,学校将加大对学生的培养力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发展简史一、学校背景介绍我校是一所位于中国东部的综合性大学,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等学府。
学校占地面积广阔,拥有现代化的校园设施和优美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二、学校创建与发展1. 学校创建我校创建于1975年,当时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学校,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材。
学校创始人是李先生,他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工程师,对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学校发展阶段(1)初期发展阶段(1975年-1985年)在学校的初期发展阶段,学校主要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培养。
学校先后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专家,建立了一批实验室和教学楼,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2)稳步发展阶段(1985年-2000年)在稳步发展阶段,学校逐渐扩大了招生规模,并增设了更多的专业和学科。
学校还与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进行了合作交流,提升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3)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加强了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
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
三、学校教育与教学1. 本科教育我校本科教育是学校的主要教学任务。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实验室实践、实习实训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研究生教育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开设了多个硕士研究生专业。
研究生教育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份,学校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导师资源,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生人材。
四、学校科学研究与成果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预科研项目。
学校设有多个科研机构和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前沿的科学研究。
学校的科研成果丰硕,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和专利。
五、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加强了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发展简史一、学校背景介绍我校成立于1990年,是一所位于中国某省某市的综合性大学。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学校已经成为该地区乃至全国乃至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学校占地面积达到500亩,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学校发展历程1. 初创时期(1990年-1995年)我校成立之初,只有一个学院和100名学生。
校园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但学校秉持着“追求卓越,培养人才”的宗旨,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培养。
在这个阶段,学校注重基础学科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交流。
2. 高速发展时期(1996年-2005年)随着学校声誉的提升和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化,我校开始吸引更多的学生和优秀的教师加入。
学校逐渐建立了多个学院和研究中心,并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教职。
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多所海外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3. 品牌建设时期(2006年-2015年)为了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学校在这个阶段加大了对学科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投入。
学校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学科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同时,学校加强了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资源。
4. 创新发展时期(2016年至今)当前,学校正处于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
学校成立了一批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科技孵化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支持。
同时,学校还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三、学校特色与优势1. 学科建设优势我校拥有一批学科优势明显、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学科,包括工程学、医学、经济学等。
这些学科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科研成果。
2. 师资力量优势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多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和一批海外归国人员。
学校发展简史2009年12月03日16:26:33 来源:大悟县彭店乡中心初级中学【字体:大中小】以史为鉴,可以明兴衰。
—唐太宗李世民名言我们彭店中学东有仙居顶为屏,北有霄雾山作障,西有彭店水库毗邻,南与彭店街相连,正如日中天,不断成熟壮大。
几十年来,虽然一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但我们的领导和师生们仍满怀信心,朝着“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一路走来。
我们本着对学校发展历史负责的精神,通过访问每个发展时期的当事人、见证人和查看相关的档案资料,采用年鉴的方式,整理出本《学校发展简史》,以期有助于大家知校史、明校情、察兴衰、砺斗志,同为发展彭店教育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一九七O年秋由彭店水库淹没区的坟林湾建起的彭店中小学,迁移到水库大坝东面的小山坡上。
其时,校园面积只有400多m2,砖木结构校舍11间,开办了初一、小三、小四、小五共4个年级,共有学生213人。
彭店中心初中就是由此起步,不断发展壮大的。
学校设立了革委会,罗志明同志任主任,范吉咏同志任副主任。
他们率领9名教工和200多名学生,一砖一石一瓦地搬迁,又一锄一筐地兴建,为我们彭店中心初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九七一年秋拥有砖木结构校舍9间,新辟操场1块,校园面积达560多m2;开办初一、初二、小三、小四、小五共5个年级,学生268人。
这一年,学校人事没有变动。
一九七二年秋学校更名为彭店初中。
开办有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共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71人,教工15人,办学规模有所扩大。
学校仍设立的是革委会,曹世明同志任主任,罗志明同志任副主任。
一九七三年秋学校在东面新建一排教室,已有砖木结构校舍22间,校园面积近700 m2。
开办了初一、初二工共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279人,教工18人。
学校领导班子没有变动。
一九七四年秋,高中压至公社办,学校除设立高一外,仍设立初一、初二,仍是6个教学班。
在校学生数和教工数没有多大变化。
曹世明同志任校长,刘建浩同志任教导主任。
一九七五年秋,彭店公社迁至水库大坝下,高中也随之迁来。
原初中部与彭店小学合并,但仍在老校址内上课,学校实际上成为完全中小学。
新建砖木结构校舍12间,设立9个教学班。
李复忠同志任校长,陈正刚同志任教导主任,包德祥同志任总务主任。
一九七六—七七年秋,学校更名为彭店高中。
新建砖木结构厨房8间,校舍增至42间,校园面积增至11376 m2,在校学生达277人,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像虞希江、李大明、罗长春、李烨、丁俊太等等。
学校领导班子没有变动,教师队伍也比较稳定。
其时,公社建立了教育辅导站,管理和指导着全公社中小学的教学教研工作。
一九七八年秋,校舍、校园面积、开设班级均无变动。
张勤同志任校长,李复忠同志任副校长,罗志明同志任教导主任,张家训同志任总务主任。
一九七九年秋,新建砖木结构校舍12间,校舍已达54间;新筑围墙50余米。
学校领导班子略有变动:吴涛同志任教导主任,韩光奎同志任总务主任。
一九八O—八一年秋,恢复彭店初中。
当时公社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不建政府办公楼,兴建学校办公楼”,动工新建两层26间砖混结构楼房一幢。
开设8 个教学班,在校生达296人,教工达23人。
罗志明同志任校长,熊行超同志任教导主任,韩光奎同志任总务主任。
一九八二年秋,新砖混结构的,两层办公楼建成,学生增至626人,教工增至35人。
领导班子新补徐治国、张孝堂2位同志任副校长,其他成员没有变动。
一九八三—八四年秋,建围墙、平操场,使校园面积增至13630多m2。
学校领导班子没有变动,师生队伍相对稳定。
一九八五—八六年秋,实行彭店、桥店、余河划片招生,学校骨干教师被抽调,班子也被削弱,重点初中已不“重点”。
其时,设有8个教学班,新建了厕所、花坛,还合围了围墙。
领导班子没有变化。
一九八七年秋,设8个教学班,在校生540多人。
办起了蜂窝煤厂。
田忠红同志任校长,雷道德同志任副校长。
一九八八—八九年秋,学校新建砖木结构厨房5间。
开设8个初中班,在校生499人,教工32人。
罗志明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徐高忠同志任校长,雷道友、李永安2位同志任教导主任,李仲明同志主持团组织、学生会工作。
一九九O年秋—一九九一年秋,学校保持原规模、原班子。
孔令清同志主持团组织、学生会工作,罗建华同志协管学生会工作。
一九九二年秋—一九九三年夏,学校教学班级设置、办学规模均无变化。
罗志明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张喜洲同志任校长,雷道友同志任副校长,熊鹏岳、方立新2位同志任教导副主任,孔令清同志主持团组织、学生会工作,罗建华同志协管学生会工作。
一九九四年秋—一九九五年夏,1994年暑期筹建教学大楼,1995年暑期教学大楼竣工,举行了落成典礼。
该楼为砖混结构,共42间13个教室,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开设了3个年级9个教学班,在校生达600多名,教工35名。
其时,领导班子没有变动。
一九九六年秋,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采取招标方式,动工兴建教学综合大楼;还东移围墙、北买水塘,使校园面积增加了3000多m2。
罗志明同志任党支部书记,熊鹏岳同志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雷道友同志任副校长,方立新同志任教导主任,侯基明同志任教导副主任,罗建华同志主持学校团组织、学生会工作。
一九九七年秋,砖混结构的教学综合大楼竣工,还改建了校园大门,新建了文化长廊,扩建了体育场,建筑面积达4864m2,校园总面积达16710 m2。
学校开设了图书室、体育室、理化实验室、电教室、仪器室、档案室,完善了德育室、广播室,办学条件更为优越。
乡党委、政府决定撤消桥店初中,初三学生合并到彭店初中。
此时,开设9个初中教学班,在校学生达550余人,教工达38人。
学校还附设幼儿园,教师2人,入园儿童20余名。
罗志明同志任党支部书记,侯基明同志任校长,雷道友、熊鹏岳2位同志任副校长,张智新同志任教导主任,罗建华同志主持团组织、学生会工作。
一九九八年秋,学校仍开设12个初中教学班,师生人数略有增加。
学校建设重点放在道路硬化、环境美化上,建造了树廊、花坛。
领导班子也略有变化:罗志明同志任党支部书记,侯基明同志任校长,雷道友同志任副校长,丁俊太同志任教导主任,罗建华同志任政教副主任。
一九九九年秋—二OO一年夏,1999年9月8日动工兴建学生宿舍楼,于2001年7月竣工。
此楼为砖混结构,共3层,每层11间,建筑面积达1024m2,耗资49万元。
该楼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学生住宿生活条件。
学校领导班子也略有变动:罗志明同志任党支部书记,侯基明同志任校长,雷道友同志任副校长,丁俊太同志任教导主任,杨业海同志任教导副主任,罗建华同志任政教主任,钱运信同志任工会主席兼管后勤工作。
二OO一年秋—二OO三年秋,学校承接学校规范化建设的东风,在综合大楼上开设了微机室,信息技术教学步上正轨。
2001年秋,桥店初中全部撤并到我校,教学班仍为12个。
2002年秋,乡教育组撤销。
学校领导班子也发生了变化:2002年秋,李永丰同志任校长,侯基明同志任常务副校长;2003年秋,侯基明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丁俊太同志任常务副校长,罗建华同志任政教主任,杨业海同志任教导主任,田忠良同志任教导副主任。
二OO四年秋—二OO五年秋,2004年11月动工兴建教工住宿大楼,于2005年7月竣工。
该楼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达2143m2,耗资97万元。
该楼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教工住宿生活条件。
其时,领导班子也略有变化:侯基明同志校长,丁俊太同志任常务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罗建华同志为政教副校长,杨业海同志为教导副校长,钱运信同志任总务主任,孔令清同志为政教主任,田忠良同志为教导副主任。
二OO六年秋,新的学校经费运行机制实行,学校对教学大楼、综合大楼的天面进行了全面改造,改善了教学、办公条件。
其时仍为12个初中教学班,实行年级主任负责制管理。
学校领导班子略有变化:侯基明同志任校长,丁俊太同志任常务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罗建华同志任政教副校长,杨业海同志任教导副校长,钱运信同志任总务主任,孔令清同志任政教主任,田忠良同志任教导副主任,李其鹏同志任教导副主任,张涛同志任总务副主任,熊少平同志任政教副主任,余永友同志任学生会主席,田高波、杨公平同志任七、八年级主任。
二OO七年秋,学校紧承规范化建设的东风,在综合大楼上建设起标准的物理实验室、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资源引进我校,极大地改善了教育教学条件。
学校领导班子也有变化:侯基明同志任校长,张学农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张红涛同志任常务副校长,罗建华同志任政教副校长,杨业海同志任教导副校长,钱运信同志任总务主任,孔令清同志任科教主任,李其鹏同志任教导主任,熊少平同志任政教主任,田忠良同志任教导副主任,张涛同志任总务副主任,雷绍国同志任总务副主任,余永友同志任政教副主任,田高波、杨公平同志升任教导副主任兼七、九年级主任。
二OO八年秋,学校继续承接规范化建设的东风,在综合大楼建起标准的化学实验室。
与此同时,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完成了学生淋浴房的新建、装修等工作,太阳能热水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它的建成,又进一步改善了学生住宿生活条件。
2008年8月又动工兴建食堂综合大楼,该楼为框架结构,共3层,每层8间,建筑面积达968m2,耗资76万元;2008年12月竣工。
该楼建成后,学校将拥有宽敞的学生食堂,更拥有宽敞明亮的可容纳近400人的多媒体阶梯教室,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生活条件更进一步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