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
- 格式:docx
- 大小:16.82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第1篇】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感兴趣。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加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与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活动准备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与活动。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
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朋友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朋友自由和爷爷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朋友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比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
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呐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端午粽》选自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第十三课。
本文以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小女孩和奶奶一起包粽子、讲屈原的故事,展现了端午节的习俗和民族精神。
详细内容包括: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朗读与解析、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以及屈原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一些抽象词语的理解,如“纪念”、“民族精神”等。
2.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生字词的学习以及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解析课文内容。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习俗,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解析,如“奶奶把绿绿的粽叶摊在手上,放进去一颗红枣,再放进去一些糯米,然后用绳子绑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新学的词语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粽》2. 主要内容:生字词:端午、粽、屈原、纪念、民族精神等。
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课文解析:奶奶包粽子、屈原投江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本课生字词,每个写5遍。
(2)用新学的词语造句。
(3)简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 答案:(1)见课本生字词表。
(2)例句:端午节到了,妈妈给我包了一个大粽子。
(3)见课文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导语】《端午粽》是⼀篇关于传统节⽇习俗的散⽂,⽣动地介绍了粽⼦的样⼦、味道、花样和端午节吃粽⼦习俗的由来,使学⽣在体会浓浓亲情的同时,感受端午节的传统⽂化。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端午粽》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学⼀年级语⽂《端午粽》教案 教学⽬标 1、认识本课13个⽣字和“⽴字旁”“⽶字旁”2个新偏旁,读准字⾳,认清字形。
正确书写“午”“⾖”“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学会读好长句⼦。
3、感受传统节⽇端午节的氛围和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能读准字⾳,认清字形,能按笔顺正确书写3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读好长句⼦。
教学时间:⼀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字卡⽚ 教学过程 ⼀、传统佳节导⼊新课 1、做个⼩游戏:⼩吃货猜节⽇。
游戏:⼩汤圆、圆⼜圆——元宵节!吃⽉饼、赏明⽉——中秋节!再过些⽇⼦就是端午节了!反过来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粽⼦)也叫端午粽。
今天我们⼀起学习这篇课⽂。
2、读题:端午粽。
(1)课题⾥有两个新偏旁,谁认识? (2)粽⼦吃过了吧,想⼀想:粽为什么是⽶字旁? 3、伸出⼩⼿指和⽼师⼀起写课题。
设计意图: 揭题⼩游戏,创设“节⽇与美⾷”的情境,不仅为课⽂的学习做了铺垫,⽽且在语境中学习了⽣字“午”,认识本课两个新偏旁。
⼆、学习⽣字感知课⽂ 1、⾃由读课⽂,读准字⾳、读通句⼦,遇到长句⼦多读⼏遍。
2、检查字⾳。
(1)指名读⽣字,相机正⾳。
出⽰:总⽶间分⾖⾁带知据念 (2)去掉拼⾳,你还认识吗? (3)开⽕车读。
(4)赛跑齐读:⽣字全躲到粽⼦⾥了,快把它们叫出来! 3、学写⽣字“⾖”。
(1)你还知道哪些⾖?⽼师也带来⼏种⾖,认识吗? 蚕⾖红⾖⽑⾖豇⾖ (2)⼩⾖⼦⼤变⾝,变成了什么? (3)读⼉歌,记住“⾖”。
⽑⾖短,蚕⾖扁, 红⾖圆圆像两点, 豇⾖长长托上⾯。
(4)师边说⼉歌边范写“⾖”,学⽣书空。
新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0端午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
2、会写“午、节”等7个字。
3、认识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五、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六、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找一找游戏:我在那里?规则1、老师叫学生闭上眼。
2、老师把本课生字图片贴在黑板上。
3、老师说汉字,叫学生睁开眼去找。
二、朗读课文,初悟课文(一)老师示范朗读课文,看图片或者课件出示短文插图。
(二)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找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分析课文,深悟课文1、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2、你是怎样确定的?(这篇课文有4个段落开头空两格处)3、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1)请同学说一说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1句话)(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1个句号。
)(3)一到端午节,外婆会干什么?(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等我们回去)(4)“总”说明每年都会煮粽子,“盼”说明每逢佳节外婆盼望一家人团聚。
4、请女生一起读第二自然段,男生听着,听她们读得对不对。
(1)请同学说一说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3句话)(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3个句号。
)(3)粽子是用什么包的?(青青的箬竹叶包的)(4)里面裹什么?(白白地糯米)(5)中间有什么?(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6)青青的,白白的和红红的写出了粽子的样子和对粽子的喜爱(7)外婆掀开锅盖飘出什么呀?(一股清香)(8)粽子怎么吃?(剥开粽叶)((9)粽子什么味道?(又黏又香)(10)掀,剥,咬分别写出了煮粽子,剥粽子和吃粽子的动作,又黏又香写出了粽子的味道?(请他们品尝水果的香甜)(11)第二段写了包粽子的材料和煮好的粽子的味道。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三)9《端午粽》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一、说教材本单元围绕“家人亲情”这个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端午粽》是其中的第三篇,这篇散文体裁的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介绍了粽子的食材、味道和花样,字里行间蕴含着外婆浓浓的亲情、邻居间浓浓的乡情以及端午节的文化情怀。
读好长句子是本篇课文的重难点。
本文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大量的含叠词的偏正词组,如“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数量词组,如“一锅粽子”“一口粽子”“一小篮粽子”“一颗枣”“一股清香”等,这些词语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这些词组,既能积累叠词,也为读好长句做铺垫,从而突破重难点。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课要会认“端、粽、节、总、米、间”这六个字,会写“午、叶、米”三个字。
根据课前调查,学生已经认识了“节、总、米、间”,对“端、粽”两个字不太熟悉,这两个字也将作为本课的识字重点。
会写的字中“午”“叶”有一个共同的部件“十”,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汉字的书写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一类字的写法。
二、说教学目标1.借助偏旁识记、随文识字等方式认识“端、粽”等 6 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 个偏旁, 正确书写“午、米、叶”3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一”字短语和长句子,结合实物、联系生活了解“箬竹叶、糯米”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等词语。
3.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文中有特色的词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四、说学情低年级的孩子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爱玩好动的特点,只有尊重孩子们的天性,才能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内在的要求。
10 《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米、分”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样子、味道等,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3、通过图文结合,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并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重点:
1、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米、分”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样子、味道等,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
1、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图片请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些图片会想到什么?(端午节)。
是的,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粽子也成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味。
孩子们,喜欢吃粽子吗?既然香香的粽子这么好吃,那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去“尝尝”外婆包的端午粽!
2、在去外婆家之前,请同学们用接力法读好这些词语和句子。
出示生字词卡片,用接力法按行认读。
(无错就过,有错用放大镜纠正。
)
二、读通课文,感知全文。
师:孩子们你们把词语读的这么好,老师相信你们把课文也会读得非常棒,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出示自读学习要求。
(读自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三、聚焦重点,突破难点
1、学习第1自然段。
师:请XXX同学来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2)请全班女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
(3)读了这段你能体会到什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
从“总会”中可以看出粽子是
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味;“盼着”这个体现了外婆期望在传统节日中与亲人团聚。
)
师:是啊,过节了外婆多么希望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请同学们再次齐读第一段,读出“外婆盼望团聚”的心情。
)
(4)集体朗读。
师:不知道今年外婆又为我们准备了什么样的粽子?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看屏幕,朗读学习要求。
2、出示“叽叽喳喳”法合作学习要求。
(计时:五分钟)
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思维导图,教师随机点拨指导。
②当堂展示,请学生汇报交流。
师:谢谢XX小组的精彩的汇报,希望其他小组你们也能像他们一样,认真思考、大胆说。
把掌声送给他们。
③请同学上讲台,贴板书。
3、看实物说粽子的样子。
师:通过这张思维导图的训练,老师觉得你们对课文已经用了很好的理解,下面请一位同学补充这个句子。
①指名同学补充完整。
粽子是用()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糯米,中间
有一颗( )枣。
师:同学们“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语是表示什么的叠词?请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叠词和短语。
②请学生仿写这样的词语。
()的草地()的天空()的稻子
③学生对比朗读句子,感知体会。
(这些叠词既准确地描述出了箬竹叶、糯米和枣子的颜色,读起来非常有节奏。
)
4、实物尝粽子的味道。
师:外婆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你来咬一口尝尝什么味道?
①抓住“又黏又甜”这个词,对粽子美味的准确表达。
②让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第二个句字,感受粽子的香味。
③男女生赛读第二自然段。
5、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外婆的手艺可不一般,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而且花样也多,那外婆包了那些口味的粽子呢?
①指名说出外婆包了哪些口味的粽子。
②请同学们说说自己都吃过那些口味的粽子?
师:是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口味的粽子,爱吃辣椒四川人,还制作出独具特色的辣粽呢!我们在外婆家吃粽子心情怎么样?从哪看出来的?
④指名回答。
师:外婆不仅为我们准备了又黏又甜的粽子,还不忘把这样的美味送给邻居们吃。
这是什么样的外婆呢?
⑤指名回答。
(热情、懂得分享······)
师:这样的外婆是不是值得称赞呢?请同学们用夸赞的语气齐读第三自然段。
⑥用夸赞的语气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师:同学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可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吗?
①指名学生回答。
②齐读第四自然段。
③教师出示屈原的图片和资料,请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三、拓展延伸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
组成部分。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和同学们用内外圈分享交流。
(用内外圈的合作学习方法交流分享,并汇报。
)
四、指导书写米、分
1、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学生作品展示。
五、布置作业
1、给爸爸妈妈讲讲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请你收集其他传统节日的由来和风俗,并和同学一起交流。
3、制作一份端午节手抄报。
4、跟奶奶、妈妈学包粽子。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端午节的节日氛围和那份浓浓的亲情,也初步了解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最后我们用一首儿歌结束这节课。
儿歌:吃粽子,蘸白糖,五月初五是端阳。
五彩线,手腕绑,龙船下河喜洋洋
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
样子味道
青青的箬竹叶(贴)一股清香(贴)
白白的糯米 (贴) 又黏又甜(贴)
红红的枣 (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