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精编版
- 格式:docx
- 大小:36.21 KB
- 文档页数:7
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营养不良是因缺乏热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
(一)收案标准凡属中、重度营养不良,尤其是中、重度低体重,消瘦和严重慢性营养不良为重点。
1.(1)小儿长期喂养不当:①人工喂养的婴儿,尤其长期稀释乳或乳量不足;②母乳不足又未增加其它母乳代用品;③4个月后没有及时添加辅助食品,或添加辅助食品数量不足、品种单调、质量不高,特别是以谷类辅助食品为主的小儿;④长期挑食、偏食、厌食的小儿。
(2)患有消化系统疾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小儿,如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为最常见。
此外,肠寄生虫病、慢性传染性疾病等。
(3)先天性不足,消化能力低下的小儿,如早产儿、双胎儿、低出生体重儿。
此外,唇腭裂、幽门狭窄等。
2.(1)评价指标: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身高别体重;(2)评价参考值:卫生部推荐的世界卫生组织所公布的三项指标的参考值;(3)评价标准:小儿的三项指标的测量值分别小于参考值的中位数减去二个标准差(中位数-2s)。
3.分类(1)低体重小儿的年龄别体重低于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为:将测量出的小儿体重值与年龄别体重的参考值中的同年(月)龄、同性别的体重对比,如低于评价标准就是低体重。
(2)消瘦小儿的年龄别身高正常,但身高别体重低于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为:先将测量出的小儿身高值与年龄别身高的参考值中的同年(月)龄、同性别的身高值对比,如等于或高于评价标准,则再将测量出的小儿体重值与身高别体重参考值中同性别、同身高的体重值对照分析,如低于该评价标准,就是消瘦。
消瘦主要反映小儿目前或近期营养不良,表现为面黄饥瘦,重者皮包骨头,但个子不矮。
(3)发育迟缓又称生长迟缓,小儿的年龄别身高低于评价标准,而身高别体重正常。
评价方法为:先将测量出的小儿身高值与年龄别身高的参考值中的同年(月)龄、同性别的身高值对比,如低于评价标准,则再将测量出的小儿体重值与身高别体重参考值中的同性别、同身高的体重值对比分析,若为正常,就是发育迟缓。
营养不良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营养不良(malnutrition)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大多因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或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发生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诊断提示】(1)有长期喂养不当、膳食摄入不足、消化系统疾病致吸收利用不良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史。
(2)早期症状为体重不增或减轻;见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出现消瘦,顺序依次为腹部、胸、背、腰、四肢、臀部,最后为面颊部;继之出现头发干枯、细脆、无光泽或棕红色;面色苍白,肌肉萎缩、表情淡漠、低体温、低血压、全身凹陷性水肿、心率慢、四肢发凉等脏器功能减低及生长发育停滞表现。
(3)常伴有贫血,各种维生素缺乏症,自发性低血糖症,免疫功能低下而易伴发细菌、病毒、真菌感染。
(4)小儿营养不良的分度诊断标准依临床表现不同而定。
【治疗措施】(1)寻找病因,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治疗原发病、并发症及继发感染等。
(2)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时,应指导其母亲采用混合或人工喂养,注意补充动物蛋白、脂肪和各种维生素,须从小量开始逐步缓增,总热量不超过750kJ∕(kg∙d)[180kcal/(kg∙d)],蛋白质不超过5~6g∕(kg∙d)o(3)病情严重,贫血或营养性水肿者,可多次、少量输新鲜全血或血浆。
(4)食欲缺乏者口服各种消化酶以助消化,补充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必要时加用钙剂、铁剂、锌剂及维生素B12;或使用小量苯丙酸诺龙:每次10~25mg,每周1~2次;或试用胰岛素葡萄糖疗法:胰岛素2~4U∕d皮下注射,注射前先服20~30g葡萄糖,可持续用1~2周,水肿者不用。
(5)可选用中医中药治疗,如捏脊、推拿、针灸等,或健脾补气方药一一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加减。
第十六节儿科疾病临床营养诊疗常规(一)小儿营养不良一般常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3型:●营养消瘦症也称消瘦型PEM(maramus) 是一种多见于婴幼儿的极度消瘦症,由于长期摄食过少引起的。
该型营养不良多见于母乳不足、喂养不当、饥饿、疾病及先天营养不良等。
表现为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止,明显消瘦,体重减轻(重者只为同龄儿童平均体重的60%),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肌肉萎缩,皮肤干燥,毛发细黄无光泽,常有腹泻、脱水、全身抵抗力低下,易发生感染,但无浮肿。
●水肿型PEM(Kwashiorkor) 以蛋白质缺乏为主,水肿为其特征。
与消瘦型不同,本型皮下脂肪不减甚至增多,外观呈虚胖,严重时出现下肢或全身可凹性水肿。
皮肤干燥、脱屑或大片色素沉着,色素沉着部位与糙皮病不同,多在易受刺激部位而非阳光暴露部位。
头发脆,易折断和脱落,可呈灰色,指甲脆弱有横沟。
表情淡漠,肝肿大常见。
多数体重下降,少数可正常,身高正常。
肌肉萎缩明显,常因肌张力低下而不能站立行走。
本型常见于多见于断乳期以蛋白质含量低的米面糊喂养的婴幼儿。
●混合型(marasmic kwashiokor ) 兼有以上两型特征,体重下降明显又有水肿。
1. 营养因素(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使体内蛋白质代谢处于负平衡。
当血清总蛋白浓度<40g/L、白蛋白<20g/L时,便可发生低蛋白性水肿。
(2)脂肪机体动员脂肪以维持必要的能量消耗,故血清胆固醇浓度降低,由于脂肪代谢主要在肝内进行,故造成肝脏脂肪浸润及变性。
(3)糖类由于食物不足和消耗增多,故血糖偏低,轻度时症状并不明显,重者可引起昏迷甚至猝死。
(4)水、盐代谢由于消耗大量脂肪,故细胞外液容量增加,低蛋白血症可进一步加剧而呈现浮肿;PEM时ATP合成减少可影响细胞膜上钠泵的运转,使钠在细胞内储留。
故PEM 患儿细胞外液一般为低渗状态,易出现低渗性脱水、酸中毒、低血钾、低血钙和低血镁。
儿童保健服务技术规范与诊疗常规可打印---------------------------------------目录儿童心理咨询技术规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综合症)(1)孤独症(3)学习障碍(5)情绪障碍(6)焦虑症(6)恐怖症(8)社交恐怖症(9)学校恐怖症(9)抑郁症(10)癔症(11)屏气发作(12)睡眠障碍(13)睡行症(13)睡惊或者夜惊(14)梦魇(15)抽动障碍(16)脑性瘫痪(17)儿童体格发育专项技术规范儿童体格发育(20)体重(20)身长(身高)(20)上、下部量(20)坐高(21)头围(21)胸围(21)上臂围(21)骨骼和牙的发育(21)小儿体格发育的评价(22)儿童营养咨询与喂养指导诊疗常规营养评估方法(24)营养评价的时间(24)母乳喂养的优点和断乳时间(24)辅食添加的时间和种类(24)食物添加的现代营养观(25)及时添加转奶期食物的原因(25)开始添加转奶期食物的时间(25)怎样添加转奶期食物(25)喂养行为(25)影响喂养行为的因素(26)喂养行为问题干扰(26)婴幼儿常见进食问题及不良后果(27)婴幼儿营养简单计算(27)儿童每日所需矿物质量(27)营养不良性疾病(28)营养不良(28)生长发育不良(28)营养素缺乏性疾病(28)维生素A缺乏症(28)维生素B族缺乏(29)维生素C缺乏(30)叶酸缺乏(30)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30)维生素E缺乏(31)维生素K缺乏(31)碘缺乏(31)维生素中毒(31)维生素A中毒(32)维生素D中毒(32)儿童营养异常干预措施(32)儿童常见病诊疗常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34)营养性缺铁性贫血(35)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36)小儿肥胖症(37)铅中毒(39)锌缺乏症(40)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0)腹泻病(42)儿童口腔保健诊疗常规牙齿发育异常(45)牙齿萌出异常(45)牙齿数目异常(46)牙齿结构异常(46)唇、腭及颌骨发育异常(46)牙齿疾病(47)龋齿(47)牙髓炎(47)根尖周炎(48)牙列异常(错牙合畸形)(48)口腔粘膜疾病(49)牙龈炎(49)卡他性口炎(49)鹅口疮(50)新生儿听力筛查常规新生儿听力筛查常规(51)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服务管理工作规范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服务管理工作规范(52)感谢阅读,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儿童营养不良诊断标准儿童是国家的未来,而良好的营养状况对儿童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
营养不良是指由于摄入营养不足或营养吸收利用障碍而导致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
为了及时发现和干预儿童营养不良,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本文将为您介绍儿童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儿童营养不良的诊断需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性别和生长发育状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儿童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是评估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BMI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BMI的正常范围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BMI低于正常范围的儿童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
其次,除了BMI外,儿童的生长曲线也是诊断营养不良的重要依据。
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性别,比对其生长曲线,观察其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是否符合正常范围。
如果发现儿童的生长曲线出现异常下滑或者停滞,也可能是营养不良的表现之一。
此外,医生还会对儿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生活方式调查。
通过观察儿童的皮肤、头发、指甲等外在表现,以及询问其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等,综合分析儿童的营养状况。
例如,皮肤干燥、脱屑、指甲脆弱等表现可能与营养不良有关。
最后,血液检查也是诊断营养不良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检测儿童的血红蛋白、血清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指标,可以客观评估其营养状况。
例如,缺铁性贫血、低蛋白血症等都可能与营养不良相关。
总的来说,儿童营养不良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包括BMI、生长曲线、体格检查和血液检查等。
只有全面、准确地评估儿童的营养状况,才能及时发现营养不良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希望本文能为您提供有益的信息,让更多的儿童健康成长。
小儿营养不良的诊疗及护理营养不良,是指因蛋白质或热能摄入不足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疾病。
多由于喂养不当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
【主要表现】(1)病史:可有喂养不当史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母乳不足、长期腹泻等病史。
(2)症状:患儿表现为体重不增或减轻,形体消瘦、皮肤黏膜苍白、乏力、厌食、呕吐、腹泻等;免疫力低下,可伴有各种急、慢性感染。
(3)体征:体重低于正常儿,身材矮小,发育较差,头发干枯、稀少、色黄或红,皮肤干燥、弹性差,或伴有凹陷性水肿,皮下脂肪少,肌肉松弛等;若为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可有其他慢性疾病体征。
【治疗与护理】(1)一般治疗:去除营养不良的原因,或积极治疗慢性消耗性疾病。
(2)饮食疗法:纠正喂养不当或不合理饮食,由少到多,逐渐增加热能。
(3)促进消化和改善代谢功能:可酌情服用胃蛋白酶、胰酶等助消化药,补充各种维生素。
应用蛋白同化类固醇,如苯丙酸诺龙10~25毫克/次,1~2次/周,连用2~3周,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增进食欲。
(4)纠正贫血:严重贫血者,可少量多次输血。
(5)中成药:可酌情选用人参启脾丸、醒儿养脾颗粒等。
(6)护理措施:①一般护理。
安静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注意保暖。
②饮食护理。
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或无母乳者及时补充含蛋白质食品,合理添加辅食。
较大儿童应适当进食肉、蛋、豆制品。
③皮肤护理。
由于皮下脂肪较薄,要经常为患儿翻身,防止压伤;如有水肿更要细心保护皮肤,以免发生皮肤感染。
【小提示】提倡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更应坚持母乳喂养,4个月后及时添加辅食,特别要加强断奶后的营养。
营养不良诊疗常规营养不良又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诊断要点】(一)病因包括摄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需要量增加。
(二)临床表现体重不增是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
皮下脂肪层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皮下脂肪逐渐消减的顺序:自腹部开始,依次为躯干、臀部及四肢,最后为面颊。
(三)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可将营养不良分成轻、中、重三度(表1-1)。
表1-1小儿营养不良分度标准按临床表现不同,营养不良又可分为三型。
1.消瘦型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消瘦为主要特征。
实验室检查,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正常。
病理上肝脏无形态学改变。
2.水肿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浮肿为主要特征。
3.混合型消瘦和浮肿同时存在。
(四)有时小儿呈虚胖状,面色苍白,肌肉松弛,或伴下肢浮肿,这是长期用淀粉类喂养,蛋白质缺乏的表现,称“泥膏样”体质。
婴儿常表现为免疫低下,易感染。
(五)营养不良病人经常合并有营养性贫血,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多见。
可有多种维生素缺乏,尤以脂溶性维生素A、D缺乏常见。
约有3/4的患儿伴有锌缺乏,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各种感染。
婴儿腹泻常迁延不愈加重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
营养不良患儿可并发自发性低血糖。
【处理要点】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注意除蛋白质和热量供应不足外,还存在多种营养素缺乏。
(一)首先重视三个问题,即电解质紊乱、感染和贫血。
(二)调整饮食、补充营养,加强护理。
必须遵守逐步增加,由少到多的原则。
补充优质蛋白及各种维生素,适当补充钾、腹泻控制后可给予铁剂。
1.能量的供给也由少渐增:轻度营养不良热能从每日250~330KJ(60~80kcal)/kg开始,可渐增至每日500~727KJ (120~170kcal)/kg。
中重度从每日165~230KJ/kg(40~55kcal/kg)开始,逐步少量增加到502kJ/kg(120kcal/kg)待接近正常体重后,再恢复到正常需要量。
2.蛋白质摄入量从每日1.5~2.0g/kg开始逐步加至3.0-4.5g/kg。
学龄儿童营养不良诊断标准指南学龄儿童营养不良诊断标准指南1. 引言在我们的社会中,营养不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学龄儿童来说。
而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营养不良,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营养不良诊断标准指南。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学龄儿童营养不良诊断标准指南,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话题。
2. 了解营养不良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指由于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或不平衡,导致身体无法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在学龄儿童中,营养不良可能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3. 学龄儿童营养不良诊断标准根据医学界的指南,学龄儿童营养不良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生长发育、生理指标、疾病风险等方面的因素。
具体来说,包括但不限于身高、体重、BMI指数、血液检测结果等。
4. 评估营养不良的深度和广度在进行营养不良诊断时,我们需要全面评估营养不良的深度和广度。
这意味着不仅要考虑到学龄儿童当前的身体情况,还需要考虑到潜在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只有全面评估,才能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学龄儿童营养不良诊断标准指南,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学龄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
全面而准确地诊断营养不良,对于提高学龄儿童的整体健康水平和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了学龄儿童营养不良诊断标准指南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全面评估营养不良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及时发现并纠正营养不良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结语学龄儿童营养不良诊断标准指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并且根据诊断标准指南,及时发现和解决营养不良问题,为学龄儿童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营养不良是学龄儿童健康的重要问题,而学龄儿童营养不良诊断标准指南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改善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至关重要。
目录儿童心理咨询技术规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综合症) (1)孤独症 (3)学习障碍 (5)情绪障碍 (6)焦虑症 (6)恐怖症 (8)社交恐怖症 (9)学校恐怖症 (9)抑郁症 (10)癔症 (11)屏气发作 (12)睡眠障碍 (13)睡行症 (13)睡惊或者夜惊 (14)梦魇 (15)抽动障碍 (16)脑性瘫痪 (17)儿童体格发育专项技术规范页脚内容1儿童体格发育 (20)体重 (20)身长(身高) (20)上、下部量 (20)坐高 (21)头围 (21)胸围 (21)上臂围 (21)骨骼和牙的发育 (21)小儿体格发育的评价 (22)儿童营养咨询与喂养指导诊疗常规营养评估方法 (24)营养评价的时间 (24)母乳喂养的优点和断乳时间 (24)辅食添加的时间和种类 (24)食物添加的现代营养观 (25)及时添加转奶期食物的原因 (25)开始添加转奶期食物的时间 (25)怎样添加转奶期食物 (25)喂养行为 (25)页脚内容2影响喂养行为的因素 (26)喂养行为问题干扰 (26)婴幼儿常见进食问题及不良后果 (27)婴幼儿营养简单计算 (27)儿童每日所需矿物质量 (27)营养不良性疾病 (28)营养不良 (28)生长发育不良 (28)营养素缺乏性疾病 (28)维生素A缺乏症 (28)维生素B族缺乏 (29)维生素C缺乏 (30)叶酸缺乏 (30)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0)维生素E缺乏 (31)维生素K缺乏 (31)碘缺乏 (31)维生素中毒 (31)维生素A中毒 (32)维生素D中毒 (32)页脚内容3儿童营养异常干预措施 (32)儿童常见病诊疗常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4)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35)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36)小儿肥胖症 (37)铅中毒 (39)锌缺乏症 (40)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40)腹泻病 (42)儿童口腔保健诊疗常规牙齿发育异常 (45)牙齿萌出异常 (45)牙齿数目异常 (46)牙齿结构异常 (46)唇、腭及颌骨发育异常 (46)牙齿疾病 (47)龋齿 (47)牙髓炎 (47)根尖周炎 (48)页脚内容4牙列异常(错牙合畸形) (48)口腔粘膜疾病 (49)牙龈炎 (49)卡他性口炎 (49)鹅口疮 (50)新生儿听力筛查常规新生儿听力筛查常规 (51)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服务管理工作规范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服务管理工作规范 (52)儿童心理咨询技术规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综合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最常见的儿童期起病的神经精神疾病之一,也是儿童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发育行为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常规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超重及肥胖。
一、管理对象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健康检查筛查出的患营养性疾病的儿童。
二、管理内容(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1.评估及分类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分别以体重/年龄、身长(身高)/年龄和体重/身长(身高)为评估指标,采用标准差法进行评估和分类,测量值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为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评估及分类指标测量值标准差法评价体重/年龄M-3SD~M-2SD 中度低体重﹤M-3SD 重度低体重身长(身高)/年龄M-3SD~M-2SD 中度生长迟缓﹤M-3SD 重度生长迟缓体重/身长(身高)M-3SD~M-2SD 中度消瘦﹤M-3SD 重度消瘦2.管理1)随访:每月进行营养监测、生长发育评估和指导,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2)转诊:中重度营养不良儿童需及时转县/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进行专案管理。
重度营养不良儿童,中度营养不良儿童连续2次治疗体重增长不良、或营养改善3~6个月后但身长或身高仍增长不良者,需及时转市级或市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进行会诊或治疗。
转诊后,应定期了解儿童转归情况,按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的治疗意见协助恢复期治疗,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3)结案:一般情况好,体重/年龄或身长(身高)/年龄或体重/身长(身高)≥M-2SD即可结案。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1.评估及分度(1)评估指标1)血红蛋白(Hb)降低:6月龄~6岁110 g/L。
2)外周血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80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 g/L。
(2)贫血程度判断:Hb值90~109g/L为轻度,60~89 g/L为中度,<60 g/L为重度。
2.管理1)随访:轻度贫血儿童补充铁剂后2~4周复查Hb,观察疗效。
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营养不良一般指“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
【体格评价指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的中位数±标准差(SD)评价年龄的体重(W/A)、年龄的身高(H/A)、身高的体重(W/H)三个指标。
1.低体重:儿童的年龄的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2SD中度[X(2SD~3SD)],重度(<X3SD)< p>2.生长迟缓:儿童的年龄的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2SD中度[X(2SD~3SD)],重度(<X3SD)< p>3.消瘦:儿童的身高的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2SD中度[X(2SD~3SD)],重度(<X-3SD)< p>注:评价结果三者可不一致,因与缺乏的营养素在体内的生理生化功能有关。
【病因诊断】1.病史采集:喂养史、生长发育史、既往疾病史(反复感染、心肾肝疾病);2.临床表现:精神、运动、疾病情况等;3.体格检查:注意皮下脂肪、心肺肝脾、皮肤、毛发、肌力、肌张力等;4.实验室检查: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清前白蛋白降低;5.营养计算:能量需要量和供给量计算体重应分三步,了解营养不良严重程度:(1)按实际PEM体重确定能量需要量;(2)按实际身高体重(消瘦儿童<实际身高体重的50%):供给量以108 kcal/kg计算(补充既往感染损失);(3)按实际年龄的平均体重计算:确定供给量(>以现有身高的体重确定)。
【治疗】1.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2.补充能量和蛋白质:按计算首先提供足量的能量需要量和供给量,然后据营养不良程度和消化功能状况,遵循由少增多的原则提高食物蛋白质量;3.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膳食分析、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证实伴有维生素A、C,B族维生素,锌、铁缺乏者等,可适当补充,促进康复;4. 治疗并发症: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时应及时纠正;5. 支持疗法:加强护理,预防感染、改善生活环境和个人卫生状况;轻度营养不良调整营养的同时可用中药、中医配合调理;中、重度营养不良儿童门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应住院治疗。
【预防】1.推广应用生长监测通过定期健康检查并记录,早期发现体重不增或体重下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合理喂养宣传科学育儿知识,鼓励母乳喂养。
4~6月龄逐步引入其它食物,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合理安排膳食,注意食品搭配多样化,在保证主食的基础上,注意蛋白质、维生素等含量丰富的食物的摄入。
3.合理安排生活制度定时进餐,充足睡眠,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加强体格锻炼及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增进食欲,预防疾病。
4.及早矫治先天性畸形如腭裂、唇裂、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
5.预防各种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工作,减少传染病的发生;注意个人和家庭环境的卫生。
6.心理行为指导适宜的进食环境,儿童情绪愉快,抚育人态度温和耐心;家庭的良好饮食行为可对儿童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恢复指征】建立营养不良儿童专案病历,采用生长监测曲线1次/月连续监测3次;当儿童4~6月逐渐恢复体重生长上升即为恢复,否则应调整治疗方案或住院治疗。
身高的恢复比体重的(消瘦)恢复慢。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诊疗常规定义:因维生素D缺乏使钙、磷代谢紊乱,使生长着的骨骼生长板处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
关键词:维生素D缺乏、生长着的骨骼、全身性。
【维生素D来源】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来源有三个途径。
1.母体胎盘胎儿:2.皮肤光照合成:生成内源性维生素D,是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3.食物:天然食物含量少;人工强化食品(如配方奶粉、配方米粉、强化VitD牛奶)或维生素D制剂可补充儿童维生素D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因素(或病因)】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1.胎儿期维生素D不足:①母亲妊娠期维生素D摄入不足:如妊娠后期日照少,或因严重营养不良、肝肾疾病、慢性腹泻等疾病;②胎儿体内贮存不足:早产、双胎;2.日照不足:因环境或气候因素使儿童户外活动少(如住高楼、或因冬季日照短、夏季炎热等),导致儿童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3.维生素D摄入不足:有以上高危因素者又未补充含维生素D制剂者;注:有关几个问题1.“晚发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体内钙、磷代谢紊乱,全身骨骼产生病变。
因此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维生素D缺乏,不存在“晚发”。
不同年龄维生素D缺乏表现不同,诊断不同。
如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成熟骨则表现矿化不全,即骨质软化症,或骨质疏松症;2.青春期青少年佝偻病:青春期为骨骼生长为第二个高峰期,需要充足的维生素D,特别是有活性的1,25—(OH)2D3。
然而,一般青春期青少年户外活动多,皮肤的光照可合成充足的的维生素D,夏、秋季体内可将维生素D贮存在脂肪组织以维持冬、春季骨骼生长的需要。
如此期维生素D贮存不足,可发生维生素D不足,但较少。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婴幼儿生长发育快,户外活动相对较少,故佝偻病多见于婴幼儿,特别是3月以下的小婴儿。
因维生素D缺乏主要影响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不同年龄婴幼儿骨骼生长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
以病变发生的程度分期:1.初期(早期)①临床表现:6个月内婴儿,特别是<3月龄时;无骨骼病变,可有非特异性的神经精神症状或体征(血钙降低),如全身微汗(与季节、睡眠无关)伴易激惹、夜惊、夜啼、枕秃等;②骨骼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③血生化:血清25—(OH)D3下降,血钙、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ALP)正常或稍高。
判断要点:有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因素,无骨骼病变,血清25—(OH)D3下降;注:这些非特异性的神经精神症状或体征易于与其他原因或正常生理性所致的夜啼、激惹、多汗混淆,判断又多为主观性。
因此,非特异性的神经精神症状或体征只能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
2.活动期(激期)①临床表现:<6月龄颅骨改变(如前囟边软,头乒乓样感);>6月龄随月龄增加会逐渐出现方颅,长骨改变(肋串珠、手足镯),以及肌肉牵拉或骨质软化负重所致畸形(肋膈沟、鸡胸、“X”或“O”型腿、脊柱后凸侧弯等);②骨X线:为典型佝偻病病变(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样改变;软骨盘增宽>2毫米;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或青枝骨折;③血生化:血清25—(OH)D3、血磷降低显着下降,血清钙稍低,碱性磷酸酶(ALP)升高。
判断要点:有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因素,典型骨骼病变,血清25—(OH)D3下降;检查方法:①头乒乓样感:检查者用双手固定婴儿头部,指尖稍用力压迫枕骨或顶骨的后部,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②佝偻病串珠: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半圆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③方颅:从上向下看双顶骨、额骨突起;注:几个常见临床问题鉴别①6月龄以后,尽管病情仍在进展,但颅骨软化消失;②正常婴儿的骨缝周围亦可有乒乓球样感觉;③“方盒样”头应与前额宽大的头型区别;④串珠、手、足镯应同时可及;⑤婴儿胸廓两侧肋缘可正常稍高,应与肋膈沟区别。
3.恢复期①临床表现:以上任何期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②骨X线:治疗2~3周后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软骨盘<2毫米,逐渐恢复正常;③血生化:血清25—(OH)D3、血钙、血磷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
判断要点:有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因素,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血清25—(OH)D3逐渐恢复正常;4.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后的儿童。
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①临床表现:无;②骨X线:骨骼干骺端病变消失;③血生化:恢复正常。
【诊断】依据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金标准”: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治疗】1.目的:控制病情,防止骨骼畸形;2.治疗原则:应以口服VitD制剂为主,一般剂量为每日2 000~4 000 IU,结合临床症状和X线骨片的改善情况,1月后改预防量400 IU/日;重症佝偻病有并发症或无法口服者可大剂量肌肉注射维生素D3 20~30 万IU一次,3个月改预防量;注:大剂量治疗应有严格适应症。
大剂量维生素D与治疗效果无正比例关系,不缩短疗程,与临床分期无关;且缺乏评价远期后果的指标。
3.效果复查:治疗1个月后,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测和骨骼X线改变应逐渐恢复;如无改善,应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鉴别;4.其他治疗:加强营养,户外活动。
【鉴别诊断】“佝偻”意为驼背、腿弯,症状与体征涉及多种疾病。
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可能。
1.常见症状、体征的鉴别(1)多汗:①生理性:因发育过程神经调节、汗腺发育不成熟,入睡时常常出现头颈部位大汗;儿童一般情况好,体温正常;②结核感染者:常有低热、疲倦、纳差,体重降低;结核菌素试验、胸部X线检查、痰或胃液寻找结核杆菌。
(2)夜哭:①生理性:正常发育需要(改善心、肺功能),6周是婴儿啼哭的高峰,可达3小时/日,3月龄时降为≤1小时/日;最初的交流方式,如寻求帮助、引起成人注意;②难于抚养型气质:不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③睡眠与清醒状态调节紊乱:与发育成熟状况(生物节律成熟度)有关;④肠绞痛:因食物过敏、过多摄入糖水,连续几日在傍晚过度啼哭和烦恼,啼哭时蜷腿提示婴儿肠绞痛;腹部检查无异常发现,喂养后无明显改变;⑤肠套叠:突然发作性、阵发性啼哭和烦恼,屈膝缩腹,面色苍白,拒食,持续数分钟后缓解,后又发作;伴呕吐,6~12小时后可排出果酱样血便,肛门指诊可发现检查血便。
(3)萌牙延迟:①特发性、家族性:>13月;②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不匀称身材矮小,生理性黄疸延长,便秘,喂养困难,皮肤苍黄,毛发稀少,眼睑浮肿,眼距宽,鼻梁宽平,伸舌;表情呆滞,精神动作反应迟钝;血T3、T4降低,TSH明显升高,骨龄明显延迟;局部机械阻碍:牙龈纤维化、牙床拥挤。
(4)头围大:①遗传性:双亲之一头大;②粘多糖病:粘多糖代谢异常,可出现多发性骨发育不全,如头大、头型异常、脊柱畸形、胸廓扁平等症状。
此病除临床表现外,主要依据骨骼的X线变化及尿中粘多糖的测定做出诊断;③软骨营养不良:是一遗传性软骨发育障碍,出生时即可见四肢短、头大、前额突出、腰椎前突、臀部后凸。
根据特殊的体态(短肢型矮小)及骨骼X线作出诊断;④脑积水:生后数月起病者,头围与前囟进行性增大。
因颅内压增高,可见前囟饱满紧张,骨缝分离,颅骨叩诊有破壶声,严重时两眼向下呈落日状。
头颅B超、CT检查可做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