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48.50 KB
- 文档页数:8
耕地保护检查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键盘上,指尖跳跃着,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十年的时间,我见证了无数方案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
现在,就让我用这十年的经验,来完成这份“耕地保护检查方案”。
一、方案背景耕地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资源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加强耕地保护,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生态不恶化,我们制定了这份检查方案。
二、检查目标1.全面了解耕地保护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确保耕地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提高耕地保护水平。
3.推动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检查内容1.耕地数量检查:对耕地面积、分布、类型等进行详细调查,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
2.耕地质量检查:对耕地土壤质量、灌溉设施、排水系统等进行检查,确保耕地质量不下降。
3.耕地生态保护检查:对耕地周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进行检查,确保生态不恶化。
4.政策执行检查:对耕地保护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5.耕地利用效率检查:对耕地利用情况进行检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四、检查方法1.资料收集:收集相关政策、法规、规划等资料,了解耕地保护现状。
2.实地调查:深入田间地头,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等进行实地调查。
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深度访谈:与当地政府、农业部门、农民等进行访谈,了解耕地保护政策执行情况。
五、检查步骤1.准备阶段:组织检查团队,明确检查任务、方法和要求。
2.实施阶段:按照检查内容和方法,对耕地保护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3.分析阶段: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六、改进措施1.加强耕地保护宣传,提高农民耕地保护意识。
2.完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3.加大耕地保护投入,改善耕地质量。
4.优化耕地利用结构,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莆田市2024耕地质量监测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耕地质量监测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莆田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尤为重要。
2024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耕地质量的监测,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二、项目目标1.全面掌握莆田市耕地质量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及时发现和解决耕地质量问题,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3.提高耕地质量监测技术水平,为我国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提供借鉴。
三、项目内容1.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1)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包括市级、县级、乡镇级监测点。
(2)完善监测设施,提高监测能力。
(3)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提高监测人员业务水平。
2.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1)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包括土壤理化性状、生物性状、环境质量等。
(2)建立耕地质量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
(3)定期开展耕地质量评价,发布耕地质量报告。
3.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1)针对耕地质量问题,制定相应保护措施。
(2)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提高耕地生产力。
(3)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宣传,提高农民耕地保护意识。
四、项目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1)收集国内外耕地质量监测资料,分析耕地质量现状。
(2)调查莆田市耕地质量分布情况,确定监测重点区域。
2.制定方案(1)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制定耕地质量监测实施方案。
(2)明确监测任务、时间节点、技术路线等。
3.实施监测(1)按照方案要求,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工作。
(2)及时分析监测数据,发现耕地质量问题。
4.评价与保护(1)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发布耕地质量报告。
(2)针对耕地质量问题,制定保护措施。
五、项目保障措施1.政策保障(1)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耕地质量监测的认识。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耕地质量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2.资金保障(1)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确保项目实施。
(2)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技术保障(1)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耕地质量监测水平。
一、背景介绍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对于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及时掌握和评价土地质量的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市决定进行2024年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
二、工作目标1.掌握耕地面积及等级分布情况,了解不同地区的耕地质量状况。
2.评价耕地的肥力状况,为实施科学施肥提供参考。
3.监测土壤污染情况,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
4.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产。
三、工作内容1.耕地面积调查采用遥感技术结合实地调查的方法,全面了解我市的耕地面积,并在全市范围内实施面积调查评价工作。
2.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根据农田肥力等级划分标准,对耕地进行质量等别评价。
评价指标包括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土壤肥力、土壤酸碱度等,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3.土壤污染监测选取典型农业区域进行土壤污染监测,重点检测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对农产品安全有潜在风险的物质。
通过样品采集和实验室分析,掌握土壤污染的状况,并针对有问题的地区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4.农业可持续发展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农业耕作指导方案,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和绿色农业种植方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加强科学研究,探索新的农业发展模式。
四、工作步骤1.制定调查评价任务计划,明确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时间节点。
2.进行耕地面积调查,采用遥感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准确的数据。
3.进行耕地质量等别评价,选择不同的评价区域和指标进行调查。
4.选取典型农业区域进行土壤污染监测,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实验室分析。
5.根据调查评价结果,制定农业耕作指导方案,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和绿色农业种植方式。
6.加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
五、工作保障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2.加强培训,提高调查评价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3.合理安排调查评价资源,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
耕地种粮动态监测、评价和监管制度一、概述在我国,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而要保证粮食安全,必须建立健全的耕地种粮动态监测、评价和监管制度。
这一制度不仅可以帮助政府及时了解我国耕地的利用状况,还可以指导农民合理种植作物,使粮食生产更加科学高效。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耕地种粮动态监测、评价和监管制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现状分析1. 耕地资源现状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而我国的耕地资源形势并不容乐观。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用地的扩张,大量耕地被转为建设用地或者工业用地。
这种情况使得我国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通过耕地种粮动态监测、评价和监管制度,可以帮助政府及时掌握耕地资源的利用状况,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安全。
2. 监测手段和技术在耕地种粮动态监测、评价和监管制度的建立过程中,监测手段和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利用当前的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耕地资源的实时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三、制度建设1. 制度建设的意义耕地种粮动态监测、评价和监管制度的建设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为土地的合理规划提供依据。
通过制度建设,可以及时掌握农民的种植情况,指导农民选择适宜的作物进行种植,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耕地种粮动态监测、评价和监管制度的建设,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制度建设的内容耕地种粮动态监测、评价和监管制度的建设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耕地种植情况数据库,及时收集和整理土地资源的相关信息;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对耕地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粮食生产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对气候变化、病虫害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监测和预警,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
四、个人观点建立健全的耕地种粮动态监测、评价和监管制度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项目区耕地土壤质量监测方案1监测点设置1.1监测点布点方法根据预设点位,经现场校核后确定监测点位,开展采样调查。
旱田一般在中心点的外围划定50m×50m的样方,获得面积为2500m²的采样区域;水田一般在中心点的外围划定20m×30m的样方,获得面积为600m²的采样区域,按照“随机”、“等量”和“多点混合”的原则进行采样。
1.2监测点小区设置各监测点设置土壤调理剂+常规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2个小区。
各小区除施肥处理不同外,其他措施应保持一致。
以当地主要种植作物、种植制度、种植方式为主。
耕作、栽培等管理方式应能代表当地平均水平。
2监测内容2.1田间作业情况小区监测记载年度内每季作物的名称、品种、播期、栽插期、播种方式、收获期,耕作方式(传统垄作/保护性耕作,轮作/休耕/重茬,秸秆还田与否),灌排,病虫害防治,自然灾害出现的时间、强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其他监测地块有影响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肥料品种、肥料有效养分含量、施肥量、施肥方式等。
2.2作物产量在监测田块较小时采用去边行后实收测产,监测地块较大时取1m2-2m2(矮秆作物)或5m2-10m2(高秆作物)的样方实脱测垄数。
2.3耕层土壤理化性状2.3.1物理性状耕层厚度、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土壤容重。
2.3.2化学性状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
3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贮存3.1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耕层土壤在每年度作物收获后,在监测地块按实际耕作层深度进行采集,采样深度0cm-20cm。
3.2采样原则应根据土壤类型、肥力等级和地形等因素,避开施肥点、道路、田埂、沟渠、积水等特殊部位,按以下原则采样;——随机:每个采样点都是随机确定的;——等量:每一个点采集土壤深度一致,采样量一致,采样层次比例相同;——多点混合:把一个采样单元内各点所采土样均匀混合成一个混合样品。
3.3采样方法每个小区按“S”形或梅花形布点采样。
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工作背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的有关要求,进一步丰富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内涵,提升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管护工作,现需做好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提升耕地质量管理水平;切实做好年度基本农田日常管护工作。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农用地分等工作,初步掌握了我国农用地资源的质量状况。
海南省已完成了全省农用地分等工作,建立了全省农用地等别体系。
随着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的完成,以及近几年各地开展了大量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改造、土地开发等系列国土整治活动,使得耕地数量及空间位置、耕地质量等级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耕地质量的原有耕地质量等发生较大变化。
因此,为了提升耕地质量管理水平需做好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国土资厅发〔2012〕60号)、国土资源部《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08号)要求,各地开展耕地质量等级定位、监测工作,通过加强质量等级监测,全面掌握耕地质量等别动态变化。
二、工作目标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底图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根据全县土壤类型、生产条件、耕作制度、环境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监测点位置,在监测地块的中心点用GPS 定位。
根据监测目标不同,监测点划分成不同监测小区。
通过对监测点的立地条件和农业生产概况、土壤剖面特征、作物种类、作物产量、施肥量、土壤养分和土壤环境质量参数等的监测,及时动态掌握耕地土壤肥力及环境质量的变化,根据监测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更新后的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同时结合年度更新评价结果,汇总分析形成年度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报告。
三、工作任务1、构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技术路线、资料调查,确定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方法;2、耕地质量监测点设置;3、监测点监测内容的确定;4、样品检测与统计;5、耕地质量状况与变化趋势分析;6、根据监测基本结论提出对策建议;7、更新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8、编写年度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报告。
耕地质量监测实施方案一、前言。
咱都知道耕地那可是咱的命根子啊,耕地质量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咱能不能吃饱饭,吃上好饭。
所以呢,咱们得搞个耕地质量监测,就像给耕地做个体检一样,这事儿可重要啦!二、监测目的。
1. 摸个底儿。
咱得知道咱这耕地现在是个啥情况啊,是肥沃得流油呢,还是有点营养不良。
就像了解一个人的身体状况,是强壮还是虚弱。
这样咱们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种合适的庄稼,可不能在瘦地上种那些挑肥拣瘦的作物。
2. 找问题。
看看耕地有没有啥毛病,是土壤肥力下降了呢,还是被污染了。
要是有问题,咱得赶紧想办法解决,总不能让耕地病恹恹的还继续干活儿吧。
3. 看变化。
随着咱们种庄稼的方式、环境的变化,耕地质量也会变。
咱们得盯着点儿,看它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要是变坏了,得赶紧踩刹车,把它拉回正道。
三、监测区域的选择。
1. 具有代表性。
咱不能瞎选监测的地儿啊,得找那些能代表咱们整个地区耕地情况的地方。
比如说,有的地儿是山区的耕地,有的是平原的,那都得照顾到。
不能只选那些肥沃得不像话的好地儿,也得看看那些条件一般的地儿,就像选代表一样,各种类型的耕地都得有个“代表”来参加这个监测。
2. 考虑种植类型。
种小麦的地儿、种水稻的地儿、种蔬菜的地儿,那土壤的情况可能都不太一样。
所以呢,不同种植类型的耕地都得挑几块来监测。
这样咱们就能知道种不同东西的地儿,土壤质量有啥区别,也好给农民朋友们提供更精准的种地建议。
四、监测内容。
1. 土壤肥力。
这土壤肥力就像人的营养一样重要。
咱们要看看土壤里的氮、磷、钾这些养分够不够,就像检查一个人是不是缺维生素一样。
还有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这可是让土壤肥沃的关键因素,就像人身体里的好细胞一样,越多土壤就越健康。
2. 土壤酸碱度。
土壤是酸性还是碱性,这可关系到庄稼能不能好好生长。
有的庄稼喜欢酸性土壤,像茶树,有的就喜欢碱性土壤,像枸杞。
咱们得搞清楚每块监测地的土壤酸碱度,就像了解每个人的口味一样,好给庄稼找到合适的“家”。
耕地土壤监测实施方案一、引言。
耕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为了保障耕地土壤的健康和可持续利用,进行耕地土壤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耕地土壤监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指导。
二、监测目的。
1.了解耕地土壤的基本状况,包括土壤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2.发现土壤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3.为合理施肥、选种作物提供科学依据;4.为土壤修复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三、监测内容。
1.土壤质地和结构监测,采用土壤剖面观测和土壤颗粒分析等方法,了解土壤的质地和结构特点,为土壤改良提供依据。
2.土壤养分监测,包括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的监测,为合理施肥提供数据支持。
3.土壤酸碱度监测,通过PH值测试等方法,了解土壤的酸碱度,为土壤调理提供依据。
4.土壤污染物监测,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物的监测,发现土壤中可能存在的污染问题。
四、监测方法。
1.采样方法,采用系统、有代表性的方法进行土壤采样,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监测设备,选择适合的土壤监测设备,包括土壤采样器、PH测试仪、养分测试仪等设备。
3.监测标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五、监测周期。
1.常规监测,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常规监测,了解耕地土壤的基本情况。
2.重点监测,对于可能存在污染风险的区域,建议增加监测频次,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六、监测报告。
1.监测数据,监测结果应当真实可靠,包括监测项目、监测数值等详细数据。
2.分析解读,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解读,提出合理建议和措施。
3.报告编制,监测报告应当规范、清晰,便于相关部门和农户了解和参考。
七、监测管理。
1.监测机构,建立专业的土壤监测机构,保证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2.监测人员,培训专业的土壤监测人员,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3.监测档案,建立完善的耕地土壤监测档案,便于长期跟踪监测数据。
2024年全县耕地质量监管工作方案____年全县耕地质量监管工作方案一、背景和目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质量监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加强全县耕地质量监管工作,确保耕地的质量与生产力的稳定提高,制定以下方案。
二、总体目标全县耕地质量监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提高耕地质量,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具体措施1.加强土地调查和监测。
通过建立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体系,对全县的耕地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监测。
定期发布耕地质量状况报告,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加强耕地保护。
严格执行耕地红线制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杜绝非农用地占用。
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行为。
3.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加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和有害物质的监测,建立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土壤污染风险。
4.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加大投入,改善农田排水条件,提高耕地排水能力,解决农田内涝问题。
完善灌溉设施,提高农田灌溉水利效益。
5.加强土地质量监督。
建立土地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耕地质量进行抽查。
加强对违法用地行为的监督,保障耕地质量。
6.推动科技创新。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作物品质。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研发适应当地农业特点的新技术和新品种。
7.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耕地保护意识和能力。
8.加强合作交流。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耕地质量监管工作。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验交流,借鉴其他地区的好经验和做法。
四、组织实施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共同参与,制定耕地质量监管的具体措施和工作计划。
2.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制定责任考核办法。
县政府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汇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3.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业化的耕地质量监管队伍。
加强人员培训和学习交流,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方案一、工作背景与目的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
本方案旨在制定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的具体工作方案,提高耕地质量的监测和管理水平。
二、工作内容与方法1.确定监测指标: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实际情况,确定耕地质量监测的指标体系。
主要指标包括耕层土壤质量、土壤养分水平、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状况等。
2.制定监测方案:根据具体的区域和耕地资源特点,制定耕地质量监测的方案。
包括监测的时间、频率、地点、方法等。
3.组织实施监测工作:通过建立监测网络,选取代表性的样点进行监测工作。
监测工作包括采样、样品处理、实验室分析、数据录入等环节。
监测工作要进行标准化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数据分析和评价:将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评价耕地质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
通过数据分析和评价,指导耕地管理和科学决策。
5.信息发布和共享:将监测数据及时发布给相关单位和农民,提供农田的耕作指导和技术支持。
同时,鼓励数据共享和交流,促进耕地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和提高。
三、工作计划与落实1.确定耕地质量监测的时间节点和计划,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责任人。
2.组建监测团队,明确监测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分工。
要求监测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监测设备和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3.建立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库,规范数据的录入和管理。
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5.定期组织评估和总结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不断完善耕地质量监测工作。
四、预期成果与效益通过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可以实现以下预期成果和效益:1.掌握耕地质量的变化趋势和规律,为农田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及时发现和解决耕地质量问题,促进耕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耕地动态监测体系构建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耕地是国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工商业发展的推进,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建立耕地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对于科学合理安排土地利用,保护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与任务1. 目标:建立健全耕地动态监测体系,实现对耕地面积变化的监测、预警和管理。
2. 任务:- 建立耕地基础数据库:收集和整理全国范围内的耕地数据,包括耕地面积、土地利用情况、土壤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分类体系。
- 开展耕地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对耕地进行高精度监测,获取地块的空间分布、面积变化等信息。
- 建立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根据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和需求,确定监测指标体系,包括耕地面积变化率、土地资源利用率等指标。
- 构建监测预警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耕地动态监测预警平台,实现数据可视化展示、动态监测和预警功能。
- 加强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利用统计分析和模型计算等方法,深入研究耕地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施步骤1. 数据收集和整理:组织相关部门收集各地的耕地数据,并进行质量检查和归档,建立耕地基础数据库。
2. 遥感监测技术应用:利用遥感技术对耕地进行定期监测,提取变化信息,并与现有数据进行验证和整合。
3. 监测指标体系建立:结合耕地保护政策和需求,确定耕地动态监测的关键指标和指标体系。
4. 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建设耕地动态监测预警平台,包括数据集成和管理、数据可视化展示和分析、动态预警等功能。
5. 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模型计算,深入研究耕地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6. 完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根据实践经验和建设成果,完善耕地动态监测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确保监测体系的可持续运行和发展。
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工作背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的有关要求,进一步丰富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内涵,提升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管护工作,现需做好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提升耕地质量管理水平;切实做好年度基本农田日常管护工作。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农用地分等工作,初步掌握了我国农用地资源的质量状况。
海南省已完成了全省农用地分等工作,建立了全省农用地等别体系。
随着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的完成,以及近几年各地开展了大量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改造、土地开发等系列国土整治活动,使得耕地数量及空间位置、耕地质量等级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耕地质量的原有耕地质量等发生较大变化。
因此,为了提升耕地质量管理水平需做好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国土资厅发〔2012〕60号)、国土资源部《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08号)要求,各地开展耕地质量等级定位、监测工作,通过加强质量等级监测,全面掌握耕地质量等别动态变化。
二、工作目标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底图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根据全县土壤类型、生产条件、耕作制度、环境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监测点位置,在监测地块的中心点用GPS 定位。
根据监测目标不同,监测点划分成不同监测小区。
通过对监测点的立地条件和农业生产概况、土壤剖面特征、作物种类、作物产量、施肥量、土壤养分和土壤环境质量参数等的监测,及时动态掌握耕地土壤肥力及环境质量的变化,根据监测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更新后的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同时结合年度更新评价结果,汇总分析形成年度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报告。
三、工作任务1、构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技术路线、资料调查,确定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方法;2、耕地质量监测点设置;3、监测点监测内容的确定;4、样品检测与统计;5、耕地质量状况与变化趋势分析;6、根据监测基本结论提出对策建议;7、更新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8、编写年度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报告。
2024年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工作实施方案耕地,那可是咱老百姓的命根子,就像家里的老母鸡,得好好伺候着,它才能天天给咱下蛋呢。
2024年的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工作,那可是个大事儿,就像给耕地做一场全面的健康体检。
咱得先搞清楚为啥要做这个监测评价。
咱国家人多地少,每一寸耕地都金贵得很。
就好比一个大家庭,粮食就是家里的存粮,耕地就是那个产粮的地儿。
要是耕地质量不行了,就像种地的土都病歪歪的,那还咋指望有好收成呢?这监测评价啊,就是要看看咱的耕地是胖了还是瘦了,是营养过剩还是营养不良。
那具体咋做呢?这就像是给耕地量身高称体重一样。
得先选好监测的点。
这监测点可不能随便选,得有代表性。
就好比咱选一个村子里最普通又最能代表这个村子情况的人家去了解整个村子的生活水平。
要在不同的地形、土壤类型、种植制度的地方都设点。
平原的耕地、山区的耕地、种水稻的田、种小麦的地,都得照顾到。
然后就是检测的项目了。
土壤肥力肯定是重点,就像人得看有没有力气干活一样,土壤也得有肥力才能种出好庄稼。
这肥力包括氮磷钾这些养分,少了哪一个,庄稼都长不好。
就像炒菜,盐、油、酱醋,少一样,那菜就没味儿。
还有土壤的酸碱度也很关键,太酸或者太碱,就像人生活在太闷热或者太寒冷的环境里,都不舒服,庄稼也是。
除了这些,土壤的物理性质也不能放过。
土壤的质地是疏松还是黏重,就像人的皮肤是细腻还是粗糙。
疏松的土壤,就像给庄稼的根留了宽敞的房间,根能自由伸展,吸收更多的养分。
黏重的土壤,根就像被困在小笼子里,伸展不开。
在做这个监测评价的时候,人员也很重要。
这就需要一批懂行的人,就像医生得是专业的一样。
这些人得能准确地采样、检测,还得会分析数据。
他们要像侦探一样,从各种数据里找出耕地质量的真相。
再说说这评价的标准。
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
太松了,就像考试放水一样,啥样的耕地都能过关,那这监测评价就没意义了。
太紧了,又会让很多本来还不错的耕地被冤枉。
这得像定家规一样,合理又公正。
耕地动态监测监管制度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保障,其保护和合理利用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耕地的动态监测和监管,制定一套完善的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就耕地动态监测监管制度进行详细论述,包括其背景与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
一、背景与意义耕地资源是我国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工商业发展的壮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而且在耕地保护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规划和管理现象,比如农村集体土地私搓私挖、建设用地非法侵占农用地等问题。
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耕地资源,也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计带来了很大困扰。
为了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耕地动态监测监管制度。
这一制度可以通过对耕地资源的实时监测和管理,确保其合理使用和保护,有效遏制非法侵占行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民增收。
二、主要内容1.划定耕地红线。
制定耕地保护红线,即在一定时期内,不得减少耕地面积。
这一红线的划定应该充分考虑到农业生产需求、国土空间规划、经济建设等因素,确保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2.建立耕地动态监测体系。
建立耕地动态监测体系,通过空间遥感和遥感技术,实现对耕地面积、质量和利用状况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不合理使用、不合法侵占等问题,为制定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3.健全耕地管理和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部门,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征地拆迁等工作的监督管理,严防耕地非法利用和侵占行为。
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惩处违法者,形成有效的震慑机制。
4.落实耕地保护补偿制度。
建立起合理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对耕地资源的流失和损害进行经济补偿,并将补偿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5.开展耕地资源综合整治。
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针对农村集体土地私搓私挖、建设用地非法侵占等问题,开展耕地资源综合整治,恢复和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021年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方案为了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完善全区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形成管理规范的与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根据XX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关于印发<2021年XX市土肥工作意见>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2021年XX区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方案》。
一、目标任务按照市土肥站工作的要求,我区继续抓好耕地质量建设和建设好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点(XX镇、XX镇、XX镇等X个耕地监测网点),对耕地质量实行长期定位监测,同时长期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成效,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提供具依据,为科学施肥、实行因土种植与耕地合理利用提供指导意见。
二、实施内容(一)耕地质量监测点标准化建设。
按照《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NY/T1119—2012)的要求,耕地质量监测点一经建设,不允许占为他用或者变更地点。
切实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监测点农事操作记录,主要是对日常田间作业情况、作物产量和施肥情况以及土壤监测情况等基础记录;二是加强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生产能力的动态监测,分析判断施肥是否合理,摸清当地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消长规律等;三是编写耕地质量监测年度分析报告报当地政府,为决策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四是结合富硒产业开发工作,在土壤检测时要增加“硒”元素的检测,在摸清各点硒元素含量和分布的基础上,研究各点硒元素年度变化状况;五是做好2021年度监测点土壤样品化验,监测点的样品由XX市土肥站负责委托监测单位化验,化验经费由XX市土肥站负责。
(二)监测点基础设施的修复。
检查所有监测点设施,对毁损的小区隔离设施进行修复,防止窜水窜肥,确保单灌单排。
(三)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信息发布。
利用全区农业网络,实行常年动态监测,依据监测和试验结果,及时对耕地质量数据库进行更新,实现对耕地质量的动态管理。
重点加强如下工作:一是耕地土壤肥力监测;二是肥料投入品质量监测;三是养分利用状况监测;四是耕地环境质量监测。
XX区2021年度耕地质量监测实施方案一、目标任务2021年12月底,完成续建XX区市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及时上报耕地土壤养分监测数据,完成XX区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报告。
二、监测点建设内容(一)制定方案结合XX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家《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NY/T1119-2019)和《2021年XX市耕地质量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制定XX区耕地质量监测实施方案,并上报XX市农业农村局土壤肥料技术站。
(二)监测点的设置XX区在设立的2个监测点继续开展监测工作。
长期定位的监测点,如因监测田被占用等不可抗拒原因,需要变更的必须向XX市土壤肥料技术站报告,经同意后选择相似田块(土壤类型、肥力相对一致)继续设立监测点。
(三)监测点的处理1.不施肥处理(空白区)旱地小区面积66.7m2以上,用设置保护行、垒区间小埂等方法隔离。
水稻田小区面积33.3~66.7m2,用水泥板或其他材料作为隔板,防止肥、水渗透,隔板高60~80cm,厚10~20cm.埋深30~50cm,露出地面30cm。
菜地、果茶园等可不设置不施肥处理(空白区)。
2.常规施肥处理面积不小于333.3m2或直接用大田定点观测。
以当地主要种植制度、种植方式为主,耕作、栽培等管理方式、施肥水平、作物产量能代表当地一般水平。
3.监测对比试验区结合XX区实际情况设置多个监测简比试验,如优化配方区处理或是增施有机肥处理等小区。
(四)年度监测报告编写通过对耕地质量监测点监测结果、简比试验及有关资料等的分析,摸清XX区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分析耕地质量变化的原因,提出提高耕地质量的措施和对策,为指导当地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基础和保障。
(五)建点时的监测内容1.监测点的立地条件和农业生产概况建点时按《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NY/T1119-2019)执行,并填报“附录D监测点基本情况记载表”。
2.监测点土壤剖面的理化性状建点时按《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NY/T1119-2019)执行,并填报“附录E监测点土壤剖面性状记载表”。
耕地质量等级监测
工
作
实
施
方
案
一、工作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的有关要求,进一步丰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内涵,提升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管护工作,现需做好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提升耕地质量管理水平;切实做好年度基本农田日常管护工作。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农用地分等工作,初步掌握了我国农用地资源的质量状况。
海南省已完成了全省农用地分等工作,建立了全省农用地等别体系。
随着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的完成,以及近几年各地开展了大量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改造、土地开发等系列国土整治活动,使得耕地数量及空间位置、耕地质量等级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耕
地质量的原有耕地质量等发生较大变化。
因此,为了提升耕地质量管理水平需做好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和监测工作方案》(国土资厅发〔2012〕60号)、国土资源部《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08号)要求,各地开展耕地质量等级定位、监测工作,通过加强质量等级监测,全面掌握耕地质量等别动态变化。
二、工作目标
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底图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根据全县土壤类型、生产条件、耕作制度、环境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监测点位置,在监测地块的中心点用GPS 定位。
根据监测目标不同,监测点划分成不同监测小区。
通过对监测点的立地条件和农业生产概况、土壤剖面特征、作物种类、作物产量、施肥量、土壤养分和土壤环境质量参数等的监测,及时动态掌握耕地土壤肥力及环境质量的变化,根据监测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更新后的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同时结合年度更新评价结果,汇总分析形成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和产能变化报告。
三、工作任务
1、构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技术路线、资料调查,确定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方法;
2、耕地质量监测点设置;
3、监测点监测内容的确定;
4、样品检测和统计;
5、耕地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分析;
6、根据监测基本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7、更新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
8、编写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和产能变化报告。
四、工作依据
1、《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TD/T1004-2003)
2、国家、省技术指导组的相关技术简报
3、《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395-2000)
4、《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4-2010)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6、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实施方案
7、******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
8、******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9、******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
10、国土、农业等部门和农用地分等评价相关的其他技术规程等
五、工作技术路线
资料收集监测点设置
现有标准样地作为监测点
新增布设监测点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
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
其他资料等
监测点数据库建立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库
监测点数据库
提取属性样点耕地质量监测
资料收集与样点调查相结合
质量等别的因素选择
宏观性因素样点分等因素农用地分等
保持一致监测点分等因素检测
区域耕地产能监测依据区域耕地质量等别变化
测算区域耕地产能
耕地产能测算方法
监测评价分析
耕地质量等别变化
区域耕地产能变化监测小区
同上一年对比
耕地质量等别数据
库更新耕地质量变化
耕地产能变化
监测点
监测小区
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区域耕地产能变化
全县域耕地质量等别变化
耕地质量等别与产
能年度变化报告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全县域耕地产能变化
全县域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更新
六、工作安排
1、工作准备阶段(5天)
成立******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制定******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部署开展******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确定作业技术单位,签订委托合同,落实工作经费。
2、资料收集整理阶段(7天)
收集整理补充完善评价工作的基础资料,包括:
1)二调土地利用成果(图件、数据库、文本等);
2)原有土地分等成果(图件、文本、数据库、测算表格等);
3)土地整治规划资料、土地开发资料、土地适宜性评价资料及成果、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资料等;
4)耕地地力评价、测土配方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含报告和图件,如土壤类型分布图、土壤有机质图、土壤PH值图、土壤质地图等)、《土壤志》、土壤污染调查资料等土壤基础资料;
5)基本农田建设资料,包括灌溉条件(水源保证率、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耕作便利程度、田间道路条件、田块大小、平整度及破碎度等;
6)地形图、地质资料等基础地理数据等资料;
7)水利相关资料: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近况、水土保持资料、水利排灌设施状况及分布、旱涝灾害影响范围程度资料、农业灌溉水源、《水利志》等资料;
8)统计年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或《农业统计年鉴》;
9)农业成本调查资料、农作物产量调查资料;
3、设置监测点(10天)
确定每年县域范围内的监测样点,具体包括两类:一是上一轮农用地分等确定的标准样地,全体或部分作为固定监测样点每年监测;二是按照监测样点要求分等布设,在质量主导因素不同的等别上分别布设监测点,同时兼顾空间代表性的原则,每年再选取部分随机监测样点。
在样点布设基础上根据不同监测目标,监测点划分成不同监测小区。
4、建立监测点数据库(5天)
在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中提取监测样点所有属性数据,建立监测样点数据库,用于记录每年的监测评价数据。
5、开展年度监测评价工作(20天)
(1)样点耕地质量等别监测
采用资料收集和样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影响样点耕地质量等别的因素进行监测,包括样点所在区域的宏观性因素和样点的各分等因素。
每个监测周期内对因素现状值进行采集,并进行检测。
根据检测值进行样点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并和上一年度监测评价结果对比。
(2)区域耕地产能监测
根据区域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按照耕地产能测算方法,测算区域耕地产能及其变化。
6、汇总分析形成监测评价成果(20天)
汇总监测评价结果,以及等别和产能变化情况,和上一年度监测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完善更新评价后的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分析耕地质量等别和产能变化情况。
统筹整个区域耕地质量状况,兼顾区域内总体可比性和区域差异,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综合作用,对造成等级差异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编制形成区域耕地质量等别和产能年度变化报告、耕地质量等别和产能年度变化图件、耕地质量等别和产能年度变化表格等。
7、成果检验上报阶段(15天)
根据耕地质量等别和产能年度变化报告结果,随机选取区域内宗地进行核实,根据核实结果对成果进行完善,确保成果的科学、合理性。
提交最终成果至当地国土、农业等主管部门进行验收和上报。
七、工作组织
建议由******县政府成立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或国土资源局长为组长,国土资源局牵头,以农业局、财政局、统计局、水利局、土肥站等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年******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领导小组下设技术小组,并抽调有关成员单位技术骨干组成工作专班,协调运作,负责整个完善评价工作的实施。
八、工作成果
1、文字成果
(1)******耕地质量等别和产能年度变化报告;(2)其他相关文字成果。
2、图件成果
(1)******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样点分布图;
(2)******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小区分布图;
(3)***年******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图;
(4)***年******耕地产能变化图;
(5)***年******耕地耕层厚度(分等因素)变化图;(6)其他相关图件等。
3、数据表成果
(1)监测点土地利用系数/经济系数表;
(2)监测点投入产出效益调查表;
(3)监测点分等因素指标表;
(4)******投入产出效益汇总表;
(5)******土地利用系数/经济系数汇总表;(6)其他相关表格数据。
4、数据库成果
(1)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数据库;
(2)监测点数据库;
(3)数据库软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