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是否具备犯罪构成诸要件。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构成要件 是指刑法所规定的组成犯罪构成有机整体的必 要条件。这些要件是任何一种犯罪都必须具备的。它们是:
⑴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达到法定 年龄并具有责任能力 )。
⑵犯罪主观方面。 是指实施危害社会行为者主观上有罪过,即故 意或者过失犯罪。 故意是任何一种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故意犯罪,应当负 刑事责任; 过失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危害结果。但不是由于故意或者过 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 犯罪。
问:被告以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任事由是否成立?(也即是 说,矿务局是否要承担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
一、刑事责任的概念
环境保护法中的刑事责任,是指个人或者单位因违反环 境保护法,严重污染或者破坏环境资源,造成或者可能造 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触犯刑法构 成犯罪所应负的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
2、严厉性 环境污染和破坏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必须予以严厉的法律制裁。
3、承担环境法律责任的独特性
一、概念
1、环境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环境行政法律规范或不履 行行政法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2、范围:主要针对那些性质属于轻微违法失职或违反行政纪 律,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只能从行政上追究违法者的法律 责任的情形。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辩称(1)排矸场的矸石是“自 燃”,人力无法控制;(2)由分选技术限制,矸石中肯定 会有可燃物质;(3)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因矸石自燃造成损 害而进行赔偿的先例。因而,矸石“自燃”属于不可抗力。
而原告则主张(1)被告作为煤炭生产的专门企业,应当 能够预见自燃问题,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建设绿色 防护带、设置防火设施等;(2)在获知原告遭受矸石危害 后,没有采取及时合理的措施治理污染。因此,被告不具备 不可抗力的负责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