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教案导言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世界文化史·专题一、文明的曙光1981年在美国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露西:人类的始祖》(《Lucy: The Beginning of Mankind》)。
“露西”是1974年法美联合考察队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发掘到的一具比较完整的化石骨架。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人类起源研究所的唐纳德·约翰森研究分析的结论:这是生活在大约400万年前的一具成年女性的骨架化石,身高0 92米,身体结构极其像猿,臂长腿短,但是属于人科物种。
约翰森把它说成是初始时期的人类,被命名为“露西”。
1995年5月出版的英国《自然》(Nature)杂志报导在非洲肯尼亚的特卡纳湖西岸又发现了390—420万年前的能直立行走的人科化石。
按现代分子遗传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科物种的起源大约在离今的700万年前。
但是,至今还没有发掘到此类化石可作佐证。
400万年也好,700万年也好,都说明人类经历了漫漫长夜才盼来了文明的曙光。
人类摆脱蒙昧进入文明时代是近五、六千年之间的事情。
人类的祖先在数百万年间,缓慢地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着人类的特有的财富:文化。
人类在为生存而奋斗的过程中渐渐地认识自然(包括对人自身的认识),认识人类社会。
人类由此而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其它任何一种动物的生命体,他们已经不是一种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的生命体,而是能够积极地改造环境,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明天的一种生命体。
世界上只有人能够为自己的明天设计生活。
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时候,人类学会了驯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开始过上比较安定的定居生活。
从这时候开始,人类的文化积累速度大大地加快起来。
文化知识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人类终于跃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定居生活有利于文化的累积与传承。
定居生活也有利于人类社会组织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人类初始的文明社会都是建立在定居的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西方许多史学家认为最早的文明社会,诞生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即人们所说的古埃及文明,并且还断言这一文明是世界一切文明的发源地。
历史教案世界文明与文化交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各个文明的基本特点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掌握世界各个文明之间的交流途径和影响。
3.启发学生思考多元文化的价值,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世界各个文明的基本特点:a.埃及文明:尼罗河文化、金字塔、神像崇拜等。
b.希腊文明:政治制度、哲学、艺术、科学等。
c.罗马文明:法律制度、工程建设、天主教等。
d.中国文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科技等。
e.印度文明:种姓制度、印度教、佛教等。
2.世界各个文明的交流途径和影响:a.陆上丝绸之路:中国、印度、波斯、罗马帝国之间的商贸往来。
b.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非洲的贸易往来。
c.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将东方文明带入希腊罗马文化圈。
d.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影响中国文化。
e.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商人的传播,对世界各地带来影响。
f.欧洲文艺复兴:对希腊罗马文化的回溯,产生重大影响。
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文明的特点和重要性。
2.知识讲解:逐个介绍不同的文明,重点突出其特点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3.细节讲解:详细解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欧洲文艺复兴对世界的影响等。
4.概念解释:解释各个文明的交流途径和影响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5.案例分析: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各个文明的交流途径和影响。
6.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多元文化的价值和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7.知识梳理: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8.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文明的特点和交流情况,并提出自己对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思考和见解。
四、教学设计说明:1.通过地图和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重点解释丝绸之路、佛教传入中国和欧洲文艺复兴等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3.小组讨论环节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感和思考能力。
世界文化史的课件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变革,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本文将介绍世界文化史的课件,让读者对世界文化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部分:文化的定义和作用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遗产,它不仅包含了人类的语言、信仰、习俗、艺术等各个方面,还体现了人类在物质和精神领域所获得的成就。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塑造和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情感,而且可以促进人们的交流和理解,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第二部分:世界文化史的概述世界文化史是对人类文化发展历程的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历史演进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文化形态和特征。
从人类最早的文化开始到现代文化,这一历程中发现了许多富有魅力的文化和思想,如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且对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分:世界文化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世界文化史上有很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如:1.文艺复兴运动:15世纪至16世纪初起源于意大利,标志着欧洲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繁荣发展,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马可·波罗: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和商人,曾多次来到中国,对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还是发明家、科学家、工程师等多重身份的结合体,为推动人类文艺复兴和科技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4.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的一座丰碑,他的作品涉及戏剧、诗歌和散文等各个领域,为英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事件和人物只是世界文化史中的一部分,他们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都不容忽视。
第四部分:世界文化史的今天和未来世界文化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化交流和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第一节导言历史课程是中学阶段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认识历史、理解人类文明、传承中华文化、提高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主要包括《发展中的中国》和《世界上的古代文明》两个部分,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历史,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提高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
第二节教材分析本学期历史教材由《发展中的中国》和《世界上的古代文明》两个部分组成,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
《发展中的中国》部分主要介绍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包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变、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1840年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繁荣的唐宋文化及其社会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中国现代历史的兴起等内容。
此部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框架和脉络,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及战争、变革、和平等历史事件。
《世界上的古代文明》部分主要介绍古埃及、巴比伦、希腊、古印度和古罗马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这些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明,可以了解古代文明的基本特点、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增强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了解。
第三节教学目标本学期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中国和世界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历史知识和思维方法。
2.了解和欣赏中华文明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和成就。
3.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培养历史思维和推理能力。
4.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四节教学内容和学习重点《发展中的中国》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变第二章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1840年的封建社会第三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章繁荣的唐宋文化及其社会制度第五章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中国现代历史的兴起《世界上的古代文明》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古埃及文明的兴起和发展第二章巴比伦文明的兴起和发展第三章希腊文明的兴起和发展第四章古印度文明的兴起和发展第五章古罗马文明的兴起和发展本学期历史教学的学习重点为:1.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认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世界近现代史教案一、导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世界近现代史的背景和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全球意识。
2. 教学内容:世界近现代史的定义、时间范围、主要事件和特点。
二、早期近代化探索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在近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和变革。
2. 教学内容: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教学内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四、工业革命及其影响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 教学内容:工业革命的起源、主要发明和创新、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五、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殖民扩张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掌握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教学内容: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过程和影响。
六、帝国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帝国主义时期国际关系的特点,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教学内容: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战的影响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建立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苏联早期的历史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2. 教学内容:俄国革命的背景;十月革命的过程;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冷战时期的苏联外交政策。
八、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后果。
2. 教学内容:凡尔赛和约与华盛顿会议;国际局势的动荡;纳粹德国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战的影响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文化遗产教案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文化遗产教案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导言: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它们代表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思想和艺术成就。
本教案将介绍一些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瑰宝。
一、介绍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500字)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是指根据国际公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人类团结等普遍国际价值的地点、建筑物、景观或遗址。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巴西的克里斯大山等。
历史古迹:历史古迹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留下的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遗产价值的遗址、建筑或遗迹。
它们记录着人类过去的生活和发展。
例如:中国的故宫、意大利的斗兽场、希腊的帕台农神庙等。
二、学习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的重要性(300字)1. 开阔眼界:学习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成就和思想。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
2. 弘扬传统: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可以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学习历史:通过学习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领悟历史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培养对历史的研究和探究兴趣。
三、设计教学活动(500字)1. 创作绘画作品:让学生选择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或历史古迹进行实地或网络参观,并要求他们用绘画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创作出彩的作品,并用简短的文字说明作品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进行小组研究: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或历史古迹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建筑风格、历史事件、文化传承等方面。
学生可以使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进行查找和整理。
每个小组在掌握足够知识后,向其他小组进行展示,并进行互动讨论。
28214 世界文化史江苏教育学院编(高纲0853)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二、《世界文化史》是中学历史老师进修高师本科或自考本科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世界文化史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课程,它涵盖了哲学史、伦理史、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它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及各种文化的起源、发展、衰落和成就。
阐明各种文化的传播、交流、冲突和融合的历史。
按东西方两大文化系统讲述古代文化、中世纪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从欧洲文化、美洲文化、东方文化的相互比较中发掘各大文化圈内的文明特点。
论述各种文明的特质、评述各大文化的优劣长短。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自考学员对世界文化史所涉及的哲学、伦理、文学、艺术、宗教史的几大层面是否有一个清晰、简略的发展史线索,要求学员对该课程的跨科学的综合研究性质有明确的认识,要注意各学科间的渗透。
要加强知识的多面性、思维能力多方面的锻炼。
要使学员在各学科领域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其目的是使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受到历史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的哺育、滋养和艺术修养的锻炼。
这是当前教育改革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上述目的。
考试的能级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识记能级要求:背诵记忆性的知识,如概念、填空或名词解释等。
理解能级要求分三个层面:A、综述(展开材料分析,立足自己的见解),B简要阐释(把教材的观点说清楚、无须展开)。
C把握要点(把书中所列小标题罗例即可)。
应用能级要求:联系社会、历史现实加以分析,应用性强。
学员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根据考纲要求,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
第一章导论(一)目的要求通过导言的学习,了解世界文化史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核心概念、步及范围、基本宗旨和研究状况。
掌握基本理论问题,对本学科有概括的了解,认识学习世界文化史的重要意义。
(二)考试内容1.“文化”界说(识记)2.世界文化史纲要(B)3.主要的文化史著作(识记)4.世界文化史的分期(B)5.学习文化史的目的和方法(B)第二章文化的起源(一)目的要求该章叙述文化的起源,语言文字的起源,艺术的起源,宗教的起源和科学的萌芽五大问题。
世界文化史答疑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人类的智慧、创造力和价值观念。
世界文化史是研究全球各地文化发展的学科,它涉及到各种领域,包括艺术、文学、哲学、宗教、科学等。
本文将回答一些关于世界文化史的常见问题,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演变过程。
1. 世界文化史从何时开始?世界文化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起源。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人类的祖先就开始创造符号和工具,这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逐渐形成,文化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时间有所不同,但可以说,世界文化史始于人类的起源。
2. 世界文化史有哪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世界文化史有许多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例如,古埃及的法老、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古罗马的帝国、文艺复兴运动、工业革命等都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对全球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也对艺术、科学、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世界各地的文化有何异同之处?世界各地的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不同地区的文化受到地理、历史、宗教、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东方文化注重和谐、尊重和家庭价值观念,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竞争和理性思维。
此外,在不同的文化中,艺术、音乐、建筑、文学等方面也有各自的特色。
4. 世界文化史对现代社会有何意义?世界文化史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文化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轨迹,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此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世界文化史的重要任务,它们不仅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础。
5. 在世界文化史中有哪些重要的人物?世界文化史涌现了许多重要的人物。
例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领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播和欣赏。
这些人物的贡献不仅影响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实践探讨——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六单元为例内容摘要:开展大单元设计、主题式教学,首先要理清单元主题,制定教学目标,其次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问题链,驱动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合理创设历史情境,引领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单元主题问题链创设情境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理念新、知识容量大,给一线教师把握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大单元设计、主题式教学,从单元整体着眼围绕主题构建学习内容体系,使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主轴展开,层层推进,让学生通过学习,对历史的认识逐渐得到完善和提升,避免学科知识的碎片化教学,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
下面就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六单元为例,探讨大单元设计、主题式教学的实践。
一、理清单元主题,制定教学目标1、理清单元主题,引领课堂教学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以通史的方式编排,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大势,但是其知识容量大,理解掌握所有知识不可能,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只有理清每个单元的大概念或主题,使整个单元的学习围绕一个中心开展,才能形成对历史系统的整体的认识。
在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时,我们首先认真研读了历史课程标准这两个单元的要求。
课标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原理及世界意义;了解西方列强建立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共设置了四课,分别是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大学三年级历史教案世界史概论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大学三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世界史概论这门课程。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了解从古代文明的兴起到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所经历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和事件。
同时,通过探究历史变迁,培养同学们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本教学以世界史为主线,包括以下内容:1.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埃及、亚述、波斯、希腊、罗马等。
2. 中世纪的争霸与变革:十字军东征、拜占庭帝国、伊斯兰教的兴起等。
3. 近代民族运动与殖民扩张:美洲大陆的发现与殖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
4. 工业革命与现代世界的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等。
5. 冷战与全球化:冷战的背景与影响、国际关系、当代世界等。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和演示,概括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讨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和学术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3.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为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4. 研究性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独立研究,写作报告和小论文,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地理背景,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地域位置的认知。
2. 正式讲解: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分别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特定的历史事件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见解和观点。
4. 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历史。
5. 研究性学习:布置小论文或研究报告的任务,让学生通过深入研究某一历史事件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世界文化史》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历史系本科生选修的一门人文素质课程。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课程,其内容涉及东西方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文化领域。
(二)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熟悉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特点以及它们对世界文化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对人类文化主要文化领域的基本状况和重要成果获得概略的了解;掌握人类文化演变的多元一体本质,懂得文化交流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和观察世界文化,以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先进文化的吸收;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文化的概念及特点、影响、作用,文化的起源,世界文明的发端,欧洲古典文化,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与近代文化,世界宗教与文化,及其他有影响的文化。
从构成文化要素的哲学、宗教、科技、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介绍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并贯穿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比较。
在相互比较中,发掘各大文化圈内的特点,论述各种文化的特征。
对世界文化的起源、发展、繁荣、冲突与交融、吸收与创新的过程也有所阐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史都有所了解,从而把握人类文化演变的大致轨迹。
(四)教学时数总学时36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并结合课堂讨论、测验等,使用PPT等教具,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有关文化的专论、观看视频等活动获取有关文化的信息。
二、本文第一章导论教学要点了解文化的概念、性质、特点、学习本课目的和方法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文化文明与文化;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类型;文化的特征;文化的性质二、世界文化世界是什么;东方与西方;宏观与比较三、学习世界文化概论的目的和方法学习要求:理解文化的概念;了解文化发展的不同特点。
第二章东西方文化的形成与特征教学要点古代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脉络、主要成就教学时数7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古代西方的文化(3学时)一、古代希腊的自然条件与文化起源二、希腊文化文学;哲学与科学;史学;演说与竞技;建筑与艺术;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与影响三、罗马文化语言文字;文学;哲学;史学;建筑;罗马法;科学技术四、希伯来文化的主要成就五、希伯来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基督教神学观;法律;文学;艺术第二节古代东方文化(3学时)一、古代东方历史的特点二、古代东方文化的起源诸论三、古代东方的灿烂文化文字;文学;哲学;史学;科学与技术;建筑与艺术第三节古代东西方文化的比较(1学时)一、几种看法二、相似与差异三、差异的原因地理环境的不同;经济基础与政治体制的不同四、东西文化的不同特征第三章佛教与东方文化教学要点佛教的产生及其影响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佛教的产生和发展演变(1学时)一、佛教的产生古印度历史背景;释迦牟尼生平二、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原始佛教;小乘和大乘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第二节佛教的教义(1学时)第三节佛教对东方文化的影响(2学时)第四章基督教与欧洲中世纪文化教学要点基督教的产生、教义、发展演变、对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影响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基督教的产生(2学时)一、历史背景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与罗马的矛盾;犹太教的分化;耶稣;基督教的诞生二、基督教的宗教思想根源犹太教教义和经典;古希腊罗马唯心主义哲学第二节基督教教义和基督教发展演变(2学时)一、基督教教义二、基督教在古代、中世纪的发展演变第三节基督教与中世纪欧洲文化(2学时)经院哲学;建筑;音乐;法律第五章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文化教学要点伊斯兰教的产生、教义、发展演变,阿拉伯文化的成就教学时数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伊斯兰教的产生(1学时)一、历史背景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第二节伊斯兰教教义和伊斯兰教的发展演变(2学时)一、伊斯兰教教义二、伊斯兰教的传播及演变逊尼派;什叶派第三节阿拉伯文化成就(2学时)第六章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文化教学要点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文学、艺术、科学、哲学成就,认识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作用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及指导思想(1学时)一、历史背景二、人文主义第二节文艺复兴运动的文化成就(2学时)一、意大利文艺复兴二、北方文艺复兴第三节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作用(1学时)第七章启蒙运动时期的西欧文化教学要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1学时)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二、人类理性的觉醒第二节启蒙思想及其历史影响(1学时)一、主要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二、启蒙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第八章近代东西方文化教学要点了解近代东西方文化的背景,掌握东西方的文化成就,理解近代西方科学迅速发展的原因,理解东西方启蒙思想的差异。
《世界古代史》课程教案主讲人:韩建伟导论从今天开始,由我来上《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和《中国古代史》是你们进入历史学专业学习的第一道门槛。
然而,《世界古代史》和《中国古代史》还存在许多不同。
相对来说,你们对《中国古代史》还要熟悉一些。
高中历史教材就有《中国古代史》,而作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历史,除了专业历史课程之外,从小说、戏剧、电视节目中可以获得一些知识;那些稗官野史也让我们了解不少历史知识,尽管其中充满谬误。
但是《世界古代史》不同,听说现在的高中历史教材只讲古希腊、罗马,其他的都没有。
实际上,《世界古代史》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
可以说,一部世界古代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
我们俗称的四大文明古国,大体上反映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
但是,对于这四大文明古国,并非存在一致的观点。
我们通常所说的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
这种说法并不客观。
古巴比伦,其实是上古西亚文明的一部分,也可以称为两河流域文明。
除此之外,这里面不包含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明,也就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即希腊罗马文明。
在美国威廉·麦克高希所著的《世界文明史》中,称“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公元前2500年)、古代中国、古希腊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
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提及:“中东、印度、中国和欧洲这四块地区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
这些文明使欧亚大陆成为起重大作用的世界历史中心地区。
”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里,中东文明即包括了尼罗河文明和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和西亚文明)。
我们现在使用的北京师范大学编辑的《世界古代史》教材分为上下两部分,这在名称上也有所区别,即《世界上古史》和《世界中古史》,这同时也代表了史学界公认的一种观点,即将封建社会之前的历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称为上古史,而封建社会的历史为中古史。
从时间涵盖的角度来说,《世界上古史》涵盖了人类历史时间最长的一段,其中原始社会是人类史中最长的,但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写历史中内容最少的部分。
初一历史导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历史、如何学习历史、学习历史的意义。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营造和谐、开放、积极的课堂氛围。
教学方法:谈话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一课时【导入:】(教师)今年是2008年,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骄傲的、自豪的。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圆满落幕了。
关于这届奥运会我想同学们一定印象深刻。
那么关于这届奥运会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同学说到了盛大的开幕式,是的,开幕式让世界惊艳、让人赞叹中国文化深厚底蕴。
下面我就请同学们再来回顾开幕式的精彩片段。
(教师)开幕式中展现了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展示了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正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底蕴才会创作出这样气势宏大、波澜壮阔的艺术作品。
而我们历史课就是要带领同学们了解历史的课程。
让同学们在对人类漫长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的探究中,懂得许多道理,学会怎样做人,学会思考,进而变得聪明。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我们的历史和历史课。
【讲授:】一、什么是历史?——对历史学科的认识。
(教师)什么是历史,同学们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学生) 自由发言(教师)历史英语:history释义:(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个人的经历。
(二)过去的事实,过时的事物。
例:这件事早已成为历史。
(三)对过去事件的记载, 沿革, 来历; 大事记。
(四)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五)书名。
即《希腊波斯战争史》。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著。
全书共九卷,前四卷主要追述埃及、巴比伦、波斯、吕底亚、西徐亚及希腊本土的历史,后五卷叙述希腊与波斯战争的起因和经过,止于公元前479年。
书上杂有许多神话传说,不尽可信。
但此书为欧洲第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
(六)个人的履历;经历(七)对形成未来的进程有影响的事件。
世界文化史教案
导论
导言
【教学目的】了解“文化”的含义,掌握“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性。
【教学重点】“文化是什么?”,何谓“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性?
【教学时数】2
【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notion of culture, introducing its signification defined by different scholars. From these we can see that studying culture has been a hotspot. Moreover, we must know that the culture is full of excessive elem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incorporate. There are some words referring to culture that help you understand this subject.
Terms referring to the subject: culture civilization civilized uncivilized inbeing ( other words you may consult will present in following text)
一、“文化”的概念
1、语源学方面(Etymologist)的探讨: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文化”一词。
如汉代刘向的《说苑·指武》篇:“凡武之与,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其意思是“文治教化”。
在西方,现代英语中的文化(Culture)的来源如下:Middle English[ cultivation ]中古英语[ 培育]——from Old French源自古法语——from Latin cultura 源自拉丁语cultura——from cultus, past participle of colere源自cultus, colere的过去分词colo。
其含义为“耕耘、耕种”。
在古代阿拉伯语中,文化一词为‘umrãn,这个名词源于动词词根‘-m-r 。
现代汉语中的“文化”一词则来源于日语,即日本人借用古汉语词汇对英语culture的“意译”而来的。
2、人类学家(Anthropologist)、哲学家(Philosopher)、历史学家(Historian)等近现代中西学者对“文化”的界定。
3、“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在古代中国的典籍中,“文明”要比“文化”出现的更早。
在《易经》中就有“天下文明”,“文明以止,人文也”之谓。
英语中的civilization 一词语源学词根是拉丁语的civitas(公民的,有组织的),主要指社会生活的规则和公民的道德,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文明又与城市生活联系起来,说明一种新的伦理关系,后来则引申为一种风尚、生活方式与一种文化进步的观念。
“文明”与“文化”原来是同一性的概念,它们的内容有诸多相同之处,以致于早期的学者把两者常常混用。
西方学者有关这两个概念的讨论主要如下几种观点:其一,“文化”与“文明”的本质(Inbeing)是相同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其代表人物是泰勒(EB.Tylor)。
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克鲁伯也持此种见解。
其二,“文明”应隶属于“文化”的概念。
此种观点认为,文明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或文化发展的某一特殊阶段。
其代表人物是著名文化学家巴格比,人类学家比尔斯和霍杰。
我国学者司马云杰也持此种观点。
其三,“文明”是“文化”的浅化。
即认为文化是深奥的,而文明是浅薄的;文化是精神,而文明为物质。
此种观点也导源于德国。
其四,“文明”是“文化”的深化。
这种观点也认为文明与文化内容有别,但文明却是文化的深化,而不是浅化。
后来,对文明的研究还加上了价值判断的内容。
文明与“开化”(Civilized)和“未开化”(Uncivilized)相关,并朝着两个方向发展: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The highest form of culture);文明是文化的外表(即物质)形式(参见其三)。
对于两者的关系,应结合历史的发展来考虑,又要结合其内涵来考虑。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文化要早于人类文明,而人类文明只不过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结果。
从其内涵来看,人类文化只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文明等同于人类社会,它有无所不包的特点。
因此,文明与文化在很多方面又有重合。
二、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
1、世界文化是“多元”的
正如人类文明的发源是多元的一样,人类文化的发生及其发展也呈现出多元性。
世界文化何以呈现多元的特性呢?
首先,这是由不同民族所处的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的。
其次,这是由各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造成的。
再次,多样性是事物的属性,人类文化自然也不例外。
不仅各民族、各地区或国家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而且一个民族、地区或国家内部也呈现出差异性。
2、世界文化又是“一体”的
世界文化一方面呈现出多元性,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体的。
这是因为:
其一,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呈现出一种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趋势。
其二,人类本性或人性是一致的,不管他们是何种肤色,何种民族,也不管他们身处何处和何时代。
其三,人类文化自孤立走向世界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相互依存、相互交往是其本性。
3、“和而不同”是“多元一体”之世界文化的本质
“和而不同”不仅仅是一种君子的为友之道,也是世界文化发展之道。
世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本质所使然。
“一体”即是“和”。
在这里,“和”是既是“合为一体”之意,也是“和睦”、“和谐”、“和美”之意。
各民族、地区或国家的文化在这种“合为一体”的过程中不可妄自尊大,将自己的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或者将自己的文化强加于其他文化之上。
而“不同”则是在“和”的基础上的一种不同,就是说,建立在“和睦”、“和谐”与“和美”之上的不同。
世界文化的这种“不同”不是“对立”、“对抗”,而是各民族文化的和睦共存,也是各民族、国家或地区内部不同种类文化的和睦共存。
“多元”与“一体”是一对孪生子。
它们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三、文化史的研究方法:是一种跨学科的方法,举凡文化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等学
科的方法都为其所用。
(略讲)
四、文化史的研究历史:(自学)
1、西方文化史研究的历史
2、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历史
五、学习文化史的意义(significance)(略讲)
1、入其国,必先问其俗——各国家、民族人民交往的需要
2、文化建设的需要
3、学术研究的需要
【思考与讨论】
1、“文化”的内涵。
2、为什么说世界文化是“多元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