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色彩
- 格式:ppt
- 大小:5.78 MB
- 文档页数:25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许寰 马兴浅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色彩艺术摘要:色彩作为电影中最重要的视觉元素,不但可以在情感上容易与观影人产生共鸣,而且在情绪上也可以使观影人产生更大的反响。
在塑造人物、提高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方面发挥作用,最主要的是表达象征意蕴。
而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对于色彩的运用以及色彩的呈现可谓淋漓尽致。
本文旨在通过影片色彩的研究和探讨,让大家进一步地了解导演本身的思想和创作理念。
关键词:人物造型;揭示情感;营造意境;叙事功能;象征1引言1.1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艺术价值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作品中,对于色彩的运用是非常考究的。
随着影片中不同的色彩基调反复出现,致使观众的情绪也随之跌宕起伏。
哪位太太的门前挂起大红灯笼,哪位太太就可以享受锤脚的优待,老爷就会到哪位太太房中过夜。
影片秉承并且升华了苏童《妻妾成群》作品的主旨和风格,彰显出“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制度下,人们为了生存可以不择手段的生存原则。
从客观上来讲,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把风格发挥到极致的一部电影作品。
1.2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艺术突破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以现实主义戏剧色彩作为影片的基础,将影片自身的符号语言升华,使影片更具有额外的戏剧魅力,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故事情节变得充满戏剧诱惑,从而更加引人入胜。
影片中的大红灯笼、锤脚、点灯、灭灯甚至封灯,是在苏童的原著中看不到的。
电影中,以陈老爷家的大院子为界限,青灰色压抑的高墙以及耀眼的大红灯笼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大红灯笼象征着权利和欲望,而那高大的青灰色墙则代表着幽闭、囚禁。
这一系列的强烈视觉符号为张艺谋导演的这部电影作品增加了厚重的内涵。
除了电影中被无限放大了的生活符号,在电影中对于人物符号的运用也是相当大胆的。
比如陈老爷,就可以被当作一种特殊符号来看待。
陈老爷在电影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正脸,对白简单,进出场形式感极强,不仅电影自身的戏剧魅力没有削弱,反而作品的主题与色彩大大加强了。
大红灯笼高高挂色彩艺术思索“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个词汇不仅代表了中国农历新年的传统文化,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艳丽。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大红灯笼是节日里必不可少的一种装饰品,它周期性的出现令人想起这个国家的繁华和热闹。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红色有着特殊的意义和象征,它代表着喜庆、繁华、温馨、快乐等多种含义。
而灯笼作为传统的装饰工具,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备了一种神秘的感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将这两者结合,那么就能够形成那美丽热闹的新春氛围了。
艺术与文化,彼此交融。
在中国,大红灯笼高高挂象征着一种感性的艺术表达,它展示了人们发挥创造力的极致作品。
在灯笼展示中所运用的所有艺术手法,都通过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个传统文化最好的体现方式传递了开来。
红色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也代表了新春期间的热情和喜庆。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候,我们不仅享受到了文化传承的快乐,还欣赏到了视觉艺术的魅力。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特色,也是用自然和文化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
在人们用大红灯笼高高挂来装饰居室或者城市时,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更展现了人们对美的不断需要和探索。
灯笼,就像一种传统的艺术品,它所传递出来的气息和情绪,与其本身所代表的文化理念,一起促成了一种高尚情操和人文思想的形成。
牵扯到艺术的思索,大红灯笼也被称为“软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灯笼设计时,艺术手法的运用给了我们一个视觉冲击力,更让人们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每一盏灯笼都有情感,它的设计是一种艺术表现,能够通过设计者的思考和眼光,表达出一种健康、自然、内敛、清新和时尚的状态。
格外值得一提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一种艺术文化的发展趋势。
如今,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觉醒,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设计也在不断地革新和升级。
现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造型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圆形、升官发财、吉祥如意的主题,更多地将现代文化元素融入其设计中,呈现了时尚、绿色、环保的新生态。
大红灯笼高高挂灯笼分析引言《大红灯笼高高挂灯笼》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传统民间歌曲,具有鲜明的民俗色彩和浓厚的节日氛围。
它通常在中国的春节期间被广泛传唱,用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本文将对《大红灯笼高高挂灯笼》的歌词、含义、历史和文化意义进行分析和解读。
歌词分析第一句:“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个句子是整首歌的开头,直接点明了歌曲的主题。
大红灯笼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元素之一,它象征着吉庆和繁荣。
高高挂表示将红灯笼挂得很高,以示喜庆和欢乐。
第二句:“告二月春风发财家”这句歌词表达了人们在春节期间的美好愿望。
二月是农历新年的时间,春风代表着春天的到来,发财家意味着希望家中财运兴旺。
这句歌词反映了人们在新年时期对于幸福和财富的向往。
第三句:“灯开花信春就在家”这句歌词暗示了灯笼的象征意义。
灯开花表示灯笼的灯花亮起来,信春则意味新年的春天就在家里。
这句歌词通过灯笼、灯花和春天的象征意义,传递出迎接春节的喜庆和温馨之情。
第四句:“人人都笑开了双眼”这句歌词表达了人们在节日里的开心和快乐。
人人都笑开了双眼,意味着每个人都因为节日的到来而高兴,双眼放光。
这句歌词打动人心,传递了节日带来的欢乐和团圆。
含义解读《大红灯笼高高挂灯笼》这首歌曲,以红灯笼作为象征,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春节的热爱和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这首歌曲中的歌词风趣幽默,旋律欢快简单,很容易让人们产生共鸣。
它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对幸福的向往,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出来,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团聚的氛围。
在中国民间,红灯笼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喜庆和幸福。
《大红灯笼高高挂灯笼》这首歌词中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形象,传递出热烈祥和的节日气氛,引发了人们的喜悦和欢笑。
这首歌曲还鼓励人们在新年来临之际,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迎接新年的到来。
历史《大红灯笼高高挂灯笼》是一首早期的民间歌曲,可追溯到清代。
清代时期,红灯笼被广泛应用于庆贺婚礼、喜庆节日等场合。
这首歌曲通过描绘红灯笼高高挂的场景,体现了人们对于节日的热情和渴望。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色彩元素的审美价值首先,红色作为《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主题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红色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有象征性的颜色之一,它包含着祥瑞、喜庆、温暖和祝福等寓意。
红色在电影中的运用,营造出了一个喜庆、热闹的年味氛围,带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观影的情感共鸣。
其次,电影中的色彩元素丰富多样,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电影中,除了红色的大红灯笼外,还有黄色的金元宝、蓝色的湖水、绿色的山林等,每一种色彩都融入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符号和意象。
这些色彩元素的运用,不仅赋予了电影以独特的视觉美感,更向观众传递了中国文化中的深刻内涵和美好寓意。
再次,电影中色彩的运用也体现了导演的独特审美价值观和创作理念。
张艺谋作为一位杰出的导演,擅长运用色彩元素来表达情绪和主题。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色彩的组合,通过红色与其他颜色的对比来传递情感和信息。
比如,在电影中,红色与黑色的对比,体现了生与死的对立并引发了观众的思考;红色与蓝色的对比,体现了热烈与冷静的反差并突出了红色的热烈喜庆。
这些对比的运用,赋予了电影以更深刻的意义和感染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最后,电影中色彩的审美价值也体现在它对观众心理的影响和情感共鸣上。
色彩在影像艺术中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力量,能够直接触动人们的内心。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的运用给观众带来喜庆和幸福的感觉,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情绪。
这种情感共鸣不仅通过色彩的审美效果实现,更通过电影中的人物、剧情等要素与观众进行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综上所述,《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色彩元素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它不仅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享受,更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色彩的深厚寓意和审美价值;它通过对比色彩的运用,赋予了电影以更深刻的意义和感染力;它通过色彩对观众心理的影响和情感共鸣,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情绪。
因此,色彩元素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1.色彩的运用:“大红”、“深黑”、“灰色”、“白色”为象征色红色贯穿整部影片。
道具:灯笼、管家中的红伞、大少爷的红马甲、三太太的戏服、四太太的头巾、门饰等<1>红色与黑、白、灰冷色调形成了一种对比关系。
红色一般喜气洋洋,温馨。
但是通过冷色调的对比,表现出了一种凄凉、阴森、恐惧。
<2>夏天没有来,秋天没有硕果累累的金,冬天纯白的雪也渗透着蓝、灰,产生一种让人非常凄凉的感觉。
通过这些冷色调的衬托,一排排过分温暖的红灯笼,可以表现出一种伪装。
<3>雁儿跪在雪地中,红灯笼燃烧释放的火焰前,炽热与冰冷的交替。
“太太梦”随着红灯笼的灰烬,埋藏于冻地,死了对她才是解脱。
<4>大部分镜头灰黑色的天空、灰白色的地面, 灰黑色的牢不可破的院墙, 青灰色的枯死的瓦非, 充塞观众的视觉空间。
<5>灰色的视觉形象在心底的投影往往是一种沉重压抑缺乏生机的感觉。
这一片弥漫着的灰色雾障就象坚固的院墙一样牢不可破, 它是一种象征, 象征着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 观众在审美的共鸣中也无端觉得有一种受压抑的烦燥感。
<6>颂莲:a:初来乍到,白衣黑裙,学生打扮的她与迎接她的花轿背道而驰,纯净而是非分明。
b:权利战争的她,红紫相间的旗袍,明黄色镶玉边的夹袄,体现了她处于地位的巅峰、得意的心理。
c:自己走在院子里的时候,黑白与红色的对比(裙子与花轿),走向火坑里。
d:封灯后,暗蓝色成为她颜色的主调,地位不断的走向衰败。
封灯时,颂莲一身红色旗袍在一片狼藉的黑色中冷冷的站着,对封建家长制的讽刺。
<7>太太们衣服的颜色:a:大太太的服装为紫色,自古以来紫色就是宗教的颜色。
而大太太在陈家的荣誉地位也确实是不可动摇的。
b:二太太的服装色彩为土黄,她也正是靠着政治的手段稳固自己的地位的。
c:三太太梅珊是一个唱戏的,她的服装基本属于戏服:色彩从红到白,穿着一身大红衣服,绚丽夺目。
《大红灯笼高高挂》视听分析“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影片如果从视听语言这一角度去分析的话,给我的感受最深的就是其色彩和声音的应用。
颜色是以“大红”“深黑”“白色”为象征基色,声音是以单调的纯净单一声音为寓意载体。
大红的颜色一般是用来制造背静颜色的,比如《红高粱》中的红色。
在本片中,红色作为色素不仅在环境色,而且在服装,道具中反复出现,贯穿了整个故事发展,导演有意识的巧妙处理红色与黑白灰的对比关系,红色并没有给人一种暖洋洋的温馨喜气的感觉,相反逐渐演变成了阴森恐惧的冷色调。
影片开始,颂莲在黑色的窗前,穿着白色的旗袍,背静是白色的,用毫无神采的眼睛说着:“女人,不就是那么回事,”然后,颂莲并没有等花轿来迎接,径自走到深宅大院里,在途中,她看到迎接她的花轿,此时,喜气洋洋的吹打音乐,并没有让人感到喜悦的气氛,而是觉得大红色的花轿,仿佛要将人送往火坑里。
当颂莲提着箱子,走进大院里,第一眼让观众看到的是一堵高深的墙,墙面上是金黄色的大字,颂莲在画面中的比例很小,这就将人物的命运提前预示于人,颂莲作为一个女人,在这样一个扭曲的封闭院落里,在这样一个男权主义社会中,将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可能就像颂莲站在高墙下一样,高墙有多高,封建制度就有多深,此时是一抹金色的夕阳,夕阳下颂莲渺小的身躯显得更加渺小,宽广的庭院,被四周围墙围起来的四合院,就像一个牢笼,将封建时代的女性封锁起来。
仆人高高在上:“小姐,你找谁?”代表着封建统治的执行者,俯视庭院里的女人,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而洗衣丫头的一句:“你就是那个四太太呀”就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显露出来。
颂莲一进房间便看到满屋的红灯笼。
红色本代表喜庆,但在她眼里却是显得如此的刺眼。
而丫鬟的一句:“不是你来了吗”更是让人毛骨悚然。
灯笼,本是驱散黑暗的明亮,却成了飞蛾扑火的诱饵;大红,本是大吉大利的祝愿,却成了阴森狰狞的血舌;家庭,本是和睦温馨的栖息之所,却成了勾心斗角的杀戮之地。
颂莲来了,她的屋里屋外都挂起通红的灯笼,当一个个大红灯笼扑通扑通挂起的声音响起时,給女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幸运,而且也是悲惨的遭遇。
《大红灯笼高高挂》色彩运用分析《大红灯笼高高挂》色彩运用赏析《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导演张艺谋1991年的作品,影片根据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在继承和发扬原著的主旨和风格上,贯穿了张艺谋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算计,暗斗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女主人公颂莲是作品的核心人物,本来受过教育的她,在陈府这样一个阴森恐怖、勾心斗角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能有一席之地,个性逐渐扭曲变形。
而最终导致颂莲和其他太太,甚至丫鬟雁儿变化的罪魁祸首就是陈家的老规矩。
这是一群被规矩束缚的女人,也是一群牺牲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女人。
整部影片拍摄的环境单一,只有陈家大宅,但并没有埋没这部影片细腻的情感以及所想要表达的思想。
在本片中红、黑、白、蓝四种颜色交替使用。
红,在中国被认为是最喜庆的颜色,给人以鲜艳欢快和生机勃勃的感受,在这里暗示束缚和压迫。
黑,压抑且悲哀,笼罩上了一层黑暗的封建势力。
白,那么纯洁透明的颜色,却上演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成了死亡的舞台,凄凉无比。
蓝色在片中并非给人以和谐平安满足之感,而是象征着封建社会的凶残和黑暗,大红灯笼总是被深蓝色的砖瓦墙所包围封闭,揭示出作品的主题,所谓红色喜庆的背后,实质是被落后的封建思想所束缚,广大被压迫的女性最终不能逃脱悲惨的命运。
构图方面,大俯拍机位形成的屋檐相连的封闭式构图,长镜头和固定场景的应用,主观镜头,近景、远景的交替使用和夸张的对比手法,都使得这部影片蒙上了一层快要窒息的感觉。
在颂莲身上,衣服颜色的变化是她心境波动的直接表露。
从初进大院时纯白学生装,到后来渐渐被这所大院里的“规矩”所同化,衣服的颜色开始越来越鲜艳,在“怀孕”时穿上红色的旗袍的时候,颜色的艳丽达到了高潮。
黑色和紫色的衣服则是她心死的过程,无声地呐喊出她的绝望。
从纯白到大红到黑紫最后再到纯白,这样一个颜色的变化,就正是颂莲悲哀一生的写照。
红色的旗袍也正是她内心对于欲望的渴望达到顶峰的体现,但是这个红却不是正红,而是暗红,一种如同血液一般的红,这种红也预示了她最后悲惨的命运——终究逃不过封建的同化,逃不过“死亡”的下场。
江红《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光线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由江红执导,张艺谋监制的文化大片,影片的光线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影片光线分析:
1. 蓝色调的城市夜景
影片开场的城市夜景以蓝色调为主,蓝色代表着冷静与深思,这样的色调让人感觉到如此古老的城市显得有些陈旧,也体现了时代的落后和城市的贫穷。
2. 灰蒙蒙的空气
影片中人物的脸部总是被一层灰蒙蒙的空气所笼罩,这种光线表现强烈地描绘了那个年代中国的污染严重,也体现了人们内在的疲惫与无奈。
3. 黄色的照明
在张二妮挂起大红灯笼之后,影片进入到了最终的高潮,这时候片中的光线色彩开始变换为黄色,黄色是一种温暖而富有生命力的色调,这种色彩给人一种希望与激励的感觉,也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民对于繁荣富强生活的祈求。
4. 红色与黄色的对比
影片中红色作为最醒目的颜色,与城市的灰蒙蒙、黄色的照明、张二妮的白色衣服以及黄色的灯笼对比,更加突出了红色的喜庆和热烈。
而红色也代表着人民革命、艰苦奋斗的历史印记,影片中通过红色的极为鲜明的展现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在这部电影中,光线的使用手法非常用心,既具有表现力,又有象征意义,让人们能够深入理解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和精神内涵。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色彩分析——黑、灰、白、红冷暖色调的冲击狄德罗曾在《论绘画》这样描述过“优良的素描师并不缺乏, 善于着色的大师却是少有”。
张艺谋就是这其中之一。
色彩作为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不仅参与造型、营造气氛,还能够塑造人物、还原时代风物人情、提高电影艺术审美价值,尤其是可以增进剧情、表达象征意蕴、引导观众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使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内涵。
其实“第五代”导演对电影艺术的探索和创新。
主要就在于更新中国电影的传统造型语言和视听表现手法,尤其是陈凯歌的《黄土地》和张艺谋的早期力作《红高粱》,追求主观性的审美感受,其美学风格也延续第四代导演的写意性风格,以一种“造型感”和“隐喻性”的镜头语言体系改变整个中国电影的格局,使得电影的视觉快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这种象征的手法,在精心设计的意象中体现出深沉的历史文化意蕴,而这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把这一手法运用得到位且精彩,在这部剧中色彩便是这精心设计的主谋。
色彩已经成为了张艺谋电影的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品牌。
这部有着唯美的画面的电影,由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导演张艺谋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表达方式将色彩运用得淋漓尽致。
在这里色彩既是最好的效果道具,又是剧中的主角,它诠释的象征意蕴使观众在噬血的深红或清冷的深蓝的画面中跟着剧中人物经受着一次又一次命运的慨叹,经历着心灵一次次的洗礼。
一、绿和白——希望与苍凉作为红色的补色,绿在这部剧中戏份最少,预告希望在这个时代环境中的流失。
只有开篇去往夫家的路上,一队接亲人吹吹打打的背影左侧的一抹新绿,虽用红黑字幕交代是“夏”,却是主角颂莲微微泛起的一缕生机,她走在接她的队伍的反向,叛逆新派,一步一步接近生命无绿的归宿。
至于后来,大太太的摆满神器焚香案几上的古旧灰绿和二太太偶尔身上的一撇暗绿,也不过是早已被压制至死的无望和笑里藏刀、虚伪阴险背后的表面文章。
(如图)白,倒是常在颂莲的身上,一开始的淡定、清远和后来的落寞无奈。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浅评色彩与隐喻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运用色彩对比和隐喻设置表题达意,非常精准。
色彩对比凸显女性角色的畸形心理。
院子里灯笼的冷色和暖色对比明显,红就红得烈,黑就黑得惨。
灯笼挂得越高,照得越亮,女人们的心就越黑暗,灯笼成为女人飞蛾扑火的诱饵,这种大红色的热情和喜庆,变成了阴森狰狞的血舌。
庭院就像一个深渊,正如片中陈老爷的面目身影般难见其形。
但是红色的灯笼里面承载了四个女人的梦想,确切地说还有一个丫鬟的白日梦。
可是,这种红色的梦只能是暂时的,留给她们的没有红灯笼的黑夜之梦却是永久的。
实际上黑暗的势力在操控着这一群人的命运。
在黑森森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中,在无处可逃的空间里,她们无处躲藏。
这里的红灯笼不单纯是为了追求造型感和视觉元素,确切来说它更是一种意象化的符号,就算是捶脚、捏肩、点菜这样一系列程式化的动作也是与点灯息息相关的,谁能争取到点灯谁就有权利享受生理和心理的满足感与快感。
因此,在陈家大院里,几个活在绝对封闭空间里的女人为灯而疯狂。
各妻妾的荣辱宠幸、失宠遭贬皆集中表现在这点灯、灭灯与封灯上,谁有了挂灯笼权,谁就有了位于老爷之下的最高权力,因此,争夺挂灯笼权,压制打击竞争对手,媚悦老爷,争相为老爷生儿子以稳固自己的地位,成了灯笼之下的她们生活的核心内容。
对点灯的渴望其实就是对生存的渴望,但男人并不这么想,老爷不可侵犯的权威已在太太们的心里根深蒂固,她们愿意沦为礼教的被指使者,乐意接受老爷的肆意摆布和蹂躏。
封建礼教压迫下女性的生存之“道”。
影片中的大红灯笼也可以解读为“性”或者是女性的生存状态。
“性”在她们的生存过程中以一种手段的形势出现,她们最终想要得到的绝不是一场男欢女爱,而是渴求欢爱之后的身孕。
她们想要的是男孩,有孩子才能保证自己以后的生存。
红灯笼的挂起正表现了这种依附关系的存在与成立。
太太们自己无法生存,全部依附于老爷的宠幸和关注,老爷的到来、性事的发生才是生存的资本。
大红灯笼高高挂色彩艺术思索一、电影色彩的象征意义在电影里的颜色分色光与色素。
色光主要是通过滤色片给整个镜头或镜头的某一局部加上一层颜色,另外一种颜色我们叫色素,就是被摄体本身的物质对光的接受所带来的颜色。
《大红灯笼高高挂》整部影片的色彩基调都是趋于青灰色的冷色调,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红色灯笼在此则显现出更加令人产生视觉冲击的色彩,并且贯穿整部电影,从而为观众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也呼应了电影的片名《大红灯笼高高挂》,但是这高高悬挂在空中的大红灯笼并没有照亮这府院的生活,反而将其笼罩在一个更加畸形的社会体制之下。
影片重点在揭示那个时代畸形的社会关系,进而揭示社会关系背后的社会悲剧,把故事讲清晰,抓人物刻画,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这便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宗旨所在。
二、红色笼罩下的畸形人物性格女主人公颂莲是一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新时代的女性形象,但是在继母的策划之下被迫无奈嫁人陈府,开始的颂莲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代表,与隐喻封建的陈家显得格格不入,但是经过时间积累,她终于还是向那畸形的制度俯首称臣。
本片改编自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在影片的故事创作当中延续了原著中有关对于女性命运的探讨,在那个女性毫无地位的封建时代,影片把女主人公颂莲的心理变化作为故事的主要线索,阐述了那个时代下女性命运最终走向悲剧的原因,这里既有大时代背景的可观原因,更多的也是女性对于自身命运的一种妥协。
颂莲是新时代教育下的产物,在笼罩在封建旧制的陈府当中她的新思想也逐渐被取代,一个先进的进步女青年为了能够在这里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加入了这阴险的算计当中。
在影片当中,最重要的色彩符号是红灯笼。
大红灯笼是电影故事的主线,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一个女人被宠幸或者被冷落或者被废黜。
灯笼的明与灭,与一个女人的灿烂和黯淡或者死亡息息相关。
红色这一色彩作为电影创作的主要元素,不仅完美地演绎了它作为环境色彩的烘托氛围的艺术效果,更是在道具中不断出现,它的出现从某种角度来看削弱了观众对于服装道具的注意,在更多时候反而衬托得那大红灯笼别样刺眼。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早期的一部作品,延续其作品对于色彩丰富运用的传统。
在这部影片中主要突出了红色、白色和黑色。
凸显了冷暖色调的反差,给观众呈现出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而且最突出的是这部影片的色彩分别深刻的含义,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红色,在传统的人们印象里红色代表着喜庆、热烈、奔放、生命力…..就如《红高粱》所表现的一样,而这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红色具有特殊的涵义,是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下女性命运的象征。
而红色的灯笼被在周围的黑暗所包围着,带着强烈的冲突。
而最后大院里的女人最终的命运就像最后影片所呈现的白色一样——冷清凄凉,白色也预示着命运的终结。
整部影片中以红色、白色、黑色最为突出,相互映衬并烘托环境,而且每个颜色蕴含深刻深,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深意。
浅析《大红灯笼高高挂》《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由张艺谋导演的,讲述了一位女大学生因为家庭贫苦,父母强行让女大学生退学,嫁给一位富贵人家,从此展开了富贵人家中女人的争权夺势,以及女人在当时社会的压迫下,精神的摧残。
在影片中的色彩主要是红色调,新娘子的衣服是红色的,但是这种红并不是象征着喜庆,而是一种无形的血腥味,这种无形的血腥像可怕的吸血虫一样,吸食着女人们,最终让女人们堕落、麻木,变得可怕而又可怜,而影片中塑造了一位女性知识分子,就是嫁入大宅门的女大学生,虽然她是一位有知识,有学识的人,但是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这个社会带来的压迫与黑暗,最终变成一位靠假怀孕的手段来骗取宠爱。
而影片中经常会有大红的灯笼高高的挂着,灯笼本是象征着光明,但是没有黑暗,又何须灯笼?但是在那个社会下,即使有灯笼也不能拯救当时的人们,因为灯笼也象征着一种荣誉是人们争取的荣誉。
在影片中,在老爷子选择侍寝的人的时候就会用灯笼来选择,灯笼放在谁的面前,谁就侍寝,可以得到老妈子的捶脚,并且谁的院子里就可以挂满红红的灯笼,挂一整夜,而这潜意识的象征着这个社会潜移默化的力量的强大,让人们在那个社会下不得不被权势黑暗所影响,而女人又是弱势群体,更是无力抵抗社会的压迫与残害,即使是有知识的女大学生也不能抵抗社会的腐败风气。
这种红红的灯笼充斥着整个院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温暖,但是却无形的冷却了人们的心,就像是社会的有眼睛的爪子一样,随时随刻盯着你看,只要你犯错,就会来惩罚你,就如三姨太一样,因为受不了寂寞,而在外面找了男人,在那个社会下是不允许的,最终的结果只有死亡,而三姨太的命运可能是那个社会中女人的命运的典范,又或者还有比这更凄惨的命运,只是导演想留给观众自己想象的空间。
影片中的音乐始终是那个时代的象征,而这种音乐也始终带那个时代凄凉的人物命运和社会的残暴。
如三姨太是唱戏的,她喜欢听戏,喜欢唱戏,经常在天台上唱戏,想不到最终自己就死在天台上。
在影片中三姨太和以前的顾客打牌的时候就放着她以前唱的戏曲,而此时的音乐就像预示着这个男人和三姨太的关系以及已经为三姨太剩下的命运做好了铺垫,人生如戏,三姨太的命运确实是像戏一般只有短短的几个时辰一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