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
- 格式:pptx
- 大小:4.63 MB
- 文档页数:30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笔记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是《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以下是相关笔记内容:
一、商品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4.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三、纸币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四、信用工具
1.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2.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票据。
五、外汇
1.外汇的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2.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以上是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的部分笔记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知识重点第一课: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主要阶段。
2.各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特点①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②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③封建社会: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⑤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3.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①奴隶社会: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
②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③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4.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1) 特征:生产过剩(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2) 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清单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题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区别:①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等三个基本因素。
劳动者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②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三方面内容。
(2)联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1.原始社会★(1)原始社会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靠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2)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3)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①原始社会生活基本单位:氏族--部落--部落联盟②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氏族的管理方式: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
氏族长和军事首领是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的。
氏族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4)原始社会的解体: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五十)单选题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这一论断()①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②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③说明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④宣告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①: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故①错误。
②:材料说明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并未涉及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这一论断说明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故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马克思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天才巨人,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和他的战友恩格斯一道,创立了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经济学依据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①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②揭示了社会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①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①④正确。
②: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而非社会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②错误。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1.引言1.1 介绍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具有重要性和普遍性,是因为政治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培养合格公民的必由之路。
政治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治生活和国际政治动态,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政治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政治制度和发展历程,了解世界政治体系和国际关系,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不言而喻,它是学生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更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关键一步。
政治学习的普遍性在于,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国内政治还是国际政治,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习政治不仅是一种必需的能力,更是一种必备的素养。
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政治学习对于每个青少年都具有普遍性,它是提高个人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2 强调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政治学习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治制度和国际关系,还可以提升个人的政治素养和思维能力。
政治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政治体系,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
政治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政治学习也是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政治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重视政治学习,认识其重要性和意义,努力提高政治素养和思维能力。
1.3 提出文章的目的和结构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对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的深入解读,帮助学生和读者全面了解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增强对政治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政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政治制度和历史、世界政治体系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介绍,引导读者对政治学习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帮助其建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提升政治素养。
统编版高一政治必修一复习资料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部分:知识归纳整理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社会类型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组织社会贡献原始社会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变化非常缓慢奴隶社会金属工具开始广泛使用,生产工具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形成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等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之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形成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出现了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劳动者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形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领导阶段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二、认识社会发展趋势1.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1)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发展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级剥削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演变实质资本主义不同阶段进行的变革,都是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进行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而作出的自我调节,不能根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痼疾发展趋势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2)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课知识点归纳在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课中,具体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课知识点1.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在人娄社会的数百万年历史中,不管是漫长的史前时期,还是迄今为止数千年的文明时期,其存在的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生产。
通过社会生产,自然界的许多物质材料发生了变化,成为适合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
如果没有这种生产活动,人类社会本身将不复存在。
因此,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2)社会发展也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只有当一个社会所提供的产品不仅能满足其成员的衣、食、住、行等经济生活需求,而且还有较多剩余的时候,人们才可能有物质基础和闲暇时间,去从事经济活动以外的其它各种社会活动。
无论是文化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活动,还是参政议政的政治活动,都要以生产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
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动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变动,使整个社会逐渐地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
因此,社会生产又是一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着两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方面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这就是生产力;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生产关系形成后,它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
一种生产关系如果能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它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一种生产关系或者其中的有些环节压抑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时,它就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这时候,它就需要作变革或调整了。
3.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1)劳动者的劳动。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二十六)单选题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拥有众多的高新科技并渗透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军事、教育等诸多领域,因此有人对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复兴信心不足。
这一观点没有看到()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C.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生产资料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答案:DD:有人因为西方世界生产发展的成就而对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复兴信心不足。
这一观点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D正确。
AB:有人因为西方世界生产发展的成就而对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复兴信心不足,这一观点夸大了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而不是没有看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以及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AB与题意不符。
C:材料只是强调和夸大西方世界生产发展的成就,并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C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2、《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
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
这揭示了()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②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前提③不断进步变化的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④资本主义本身孕育着埋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阶级力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①④:材料中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后“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从它的脚下被挖掉”这说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资本主义本身孕育着埋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阶级力量,故①④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