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1.50 MB
- 文档页数:62
初一历史甲骨文与青铜器试题答案及解析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开始的。
【答案】商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实的识记。
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一子目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中的内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可知,故填商朝。
【考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甲骨文的概况和价值。
2.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
青铜工艺十分精湛。
【答案】商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史实的识记。
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二子目闻名于世的青铜器中的内容:“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青铜工艺十分精湛。
”可知,故填商朝。
【考点】闻名于世的青铜器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青铜器的概况和价值。
3.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原始文字可能是( )A.小篆B.钟鼎文C.甲骨文D.刻画符号【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实的识记。
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一子目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中的内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可知,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是在刻画符号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AB选项又出现在C项之后。
D选项很多学者认为,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故选D。
【考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甲骨文的概况和价值。
4.商朝是我国青铜器高度发达的时期,其代表作是( )A.四羊方尊B.司母戊鼎C.青铜立人像D.牛尊【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史实的识记。
北师大历史版七年级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课是北师大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内容。
【设计思想】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介绍的是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与青铜器,由于本课简单易懂,课堂教学时间宽松,因此老师以出示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小小故事家、小小考古家、小小研究员、小小造字王、小小收藏家、小小描述家六个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证据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搜集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记录内容、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的资料,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证据意识。
学生搜集青铜器种类的有关资料,学生进行展示,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学生搜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资料,结合学校实物模型为学生进行描述介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辨认甲骨文,了解古代青铜工艺成就。
难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如学生对于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白板课件、青铜器模型学生准备:收集甲骨文与青铜器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的思想主要就是锻炼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证据意识。
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一开始只是让学生去收集关于甲骨文与青铜器方面的资料,但是收集到的资料太笼统、太杂。
所以,在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老师必须给予指导,让学生有目标地去收集。
例如,收集关于甲骨文记录内容这一块时,就让学生去收集这块的内容,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效率。
张家营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讲学稿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历史教科书年级:七年级(上)执笔人:辛丽英初审:审核:时间:月日课题: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学习目标】1.过程目标:甲骨文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加深对青铜器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2.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3.情感目标: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学习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学法指导】先学后教【学习过程】【第一部分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6页第一段2.请同学们阅读49页《每课一得》什么是金文?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47-48页“闻明于世的青铜器”一目的内容,设计出知识网络图:【第二部分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描画下面的甲骨文字,你能说说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什么渊源关系吗?2.学习小组疑点、难点:【第三部分归纳整理】请你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本课的内容填在表格内。
(人)(羊)(牛)(月)(日)(猴)(蛇)(马)【第四部分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一)选择题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2. 我们今天的汉字来源于:()A.金文 B.小篆 C.甲骨文 D.陶器上的符号3.《尚书》中记载道:“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当时人们使用的文字主要是()A.刻画符号B.甲骨文C.金文D.小篆4.青铜器是下列哪三种金属的合金?()A.铜铁铅 B.铜锡铅 C.铜铝铅 D.铜金铝5. 商朝是我国青铜器高度发达的时期,其代表作是()A.四羊方尊B.司母戊鼎C.青铜立人像D.牛尊6.甲骨文不可能记载的内容是()A.商王室狩猎B.日食、月食C.盘庚迁殷D.禹传子、家天下7.关于甲骨文,错误的解释是()。
北师大历史版七年级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北师大历史版七年级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课是北师大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内容。
【设计思想】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介绍的是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与青铜器,由于本课简单易懂,课堂教学时间宽松,因此老师以出示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小小故事家、小小考古家、小小研究员、小小造字王、小小收藏家、小小描述家六个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证据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搜集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记录内容、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的资料,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证据意识。
学生搜集青铜器种类的有关资料,学生进行展示,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学生搜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资料,结合学校实物模型为学生进行描述介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辨认甲骨文,了解古代青铜工艺成就。
难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如学生对于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白板课件、青铜器模型学生准备:收集甲骨文与青铜器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的思想主要就是锻炼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证据意识。
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一开始只是让学生去收集关于甲骨文与青铜器方面的资料,但是收集到的资料太笼统、太杂。
所以,在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老师必须给予指导,让学生有目标地去收集。
例如,收集关于甲骨文记录内容这一块时,就让学生去收集这块的内容,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效率。
七年级历史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学案分析七年级历史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学案分析课标要求: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1)知识与能力:知道甲骨文、金文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青铜器制造过程工艺。
(2)过程与方法:尝试识别十二生肖的甲骨文;通过游戏认识甲骨文与汉字一脉相承的关系;欣赏青铜器的视频短片,想象青铜器制造过程及其高超工艺,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江泽民语),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并树立起文物保护的意识。
设计原因:三维目标设计紧密围绕课本内容,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三层能力的教学。
说重点难点学会辨识甲骨文及金文,了解青铜制造工艺。
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本课出现的名词和概念必须进行重点讲解。
如何理解甲骨文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主要是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要准确把握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困难。
说学情初一学生感性认识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高、爱动脑、求知欲强;而本课内容又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学习历史的浓厚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说教法与学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课的教学内容制定:1.教学方法:以模拟历史情境、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为主,辅以讲授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学,感悟历史。
2.学习方法: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体验,合作讨论,重点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重点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播放历史资料和整合课程资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本课内容。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甲骨文与青铜器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适于的学段/年级:七年级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一节文化课,介绍的是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通过对商朝文化的学习,可体现出商朝作为当时世界上一个大国的气魄,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商朝。
本课重点是要求学生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本课难点是学生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课兴趣很高,教师可以多设置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
三、教学/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并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来培养自己的历史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解疑”的活动,增强学生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
进行展览、讲解、想像,以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由学生亲自尝试体会,由此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着名考古学家夏鼐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了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