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142.00 KB
- 文档页数:31
考古学的的名词解释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和历史文化的学科,通过对遗址、文物、文字、人骨等古代人类活动遗迹的发掘、分析和研究,为我们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考古学中,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理论,以下将对一些常用的考古学名词进行解释。
1. 遗址(Site)遗址指的是具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地方,可以是定居点、工艺场所、墓地等。
考古学家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从而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
2. 文物(Artifact)文物是指人类创造和使用的各种物品,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铜器、书籍、绘画等。
通过考古发掘,文物成为了研究古代文化和技术的重要依据,揭示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程。
3. 化石(Fossil)化石是古生物的遗骸或遗迹转变而成的石质遗存。
在考古学中,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生态环境、物种演化和地质变迁等问题。
4. 层序(Stratigraphy)层序是考古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发掘遗址的各个不同地层,按照上下方位的关系和时间序列进行分析,从而确定遗址内不同时期的地层和物品堆积顺序,为研究人类文化演化和历史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5. 年代学(Chronology)年代学是考古学中关于事件和物品的时代和年代的研究。
考古学家通过不同的方法,如放射性信号、树轮年代学、磁场记载等,来确定文物和遗址的时间范围,以便更准确地进行文化比较和历史研究。
6. 岩心(Core)岩心是考古学中一种常见的工具,用于开采和分析遗址中的石质物品。
通过取样岩心,考古学家可以了解石器制造技术、原料来源、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推测古代社会和人类行为。
7. 古人类学(Paleoanthropology)古人类学是考古学中涉及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分支学科。
通过对古人类化石和遗址的研究,古人类学家可以了解人类的进化历程、种群迁徙和生活方式等,并为人类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提供重要的资料。
中国考古学学术名词中国考古学常见学术名词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古代人的科学。
一般认为,雅各布斯波在1674年最早使用了这个名词。
他是17世纪的一位德国物理学家、旅行家和学者。
人类学——即对人类进行研究的科学。
有时候它会与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动物和植物的化石)交叉,特别在研究早期人类遗存时。
人工制品——人类制造的、使用过的或对人类有用的物品,如石制工具,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随意拿走遗物而不进行记录,这给考古学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土冢——特指青铜时代地面上的土墩,通常用来覆盖埋葬物。
BP——距今年代,代替传统的BC(公元前)和AD(公元后)。
它的好处是使得所有文化和宗教的年代变得更加直观。
为了将日期标准化,1950年被定为考试古学上的“现在”。
放射性碳素断代法——一种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比率的技术,能测定五万年以内有机材料的年代。
热释光断代技术能用于陶器的断代,将物件重新加热,然后测量发出光线以断定黏土器物最初的加热时间。
稻作遗存——埋藏的特征从地面上看是无形的,如墙,只有在高空中俯视,才能发现在稻谷中的不同颜色的斑纹。
1586年威廉康德在消失了的肯特罗马港口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描述,如今这种现象仍被广泛利用。
现在一般用玉米代替稻谷,当玉米长成时,就会发现交错、相通的道路(道路经过的地方,玉米更稀一些),他们把这种交叉口称为南奥古斯丁交叉口。
楔形文字——最古老的书写形式之一,因其字母外形很像楔形而得名,通常是用刺在湿的陶土上刻写而成。
树木年轮断代——根据计算树木年轮(每年增加一轮)对树木断代。
她还可以提供气候方面的证据,因为气候能影响数轮的宽窄。
这种技术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用于考古学上,当时是用于测定美国印第安村庄的年代。
1.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属于广义历史学的一部分与文献历史学共同承担着研究人类历史的任务。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由于它是以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为目的,故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又由于获取和研究这些遗迹和遗物需要利用纤中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而通过这些遗存解释过去人们的意识行为以及社会状况还需要运用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
因此,考古学属于最大的一个交叉学科。
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分别来自地质学的地层学和生物学的分类学。
其基本的研究步骤为: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调查发掘所获田野资料的整理,各种标本测试分析,编写考古调查或发掘报告、进行专题研究或综合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或专著。
考古学可分为多个分支学科。
如根据其研究的物质遗存的时代特征可分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铁器时代考古、近代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地域可分为欧洲考古、美洲考古、东亚考古、地中海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国度可分为埃及考古、印度考古、中国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和方法可分为田野考古、环境考古、农业考古、冶金考古、动物考古、社会考古、认知考古、航空考古、水下考古等。
考古学并非只是研究过去的学问。
它还可以通过研究阐述人类所走过的道路、所积累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参考。
例如,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文化和观之间的相互交流、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人类文的保护等。
2.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科学,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关系,必须得到这些学科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与考古学有关的学科,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三大方面。
①在自然科学方面,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主要是协助研究遗址所在地区的地史和天然资源,从各个方面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现代“考古学”一词的含意:一是指考古学研究所得的历史知识;二是指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技术;三是指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遗物: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迹: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遗存。
遗址:指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居住、生活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存共同体。
一般由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的遗址组成,它们应属于古代某一社会集团。
【适用于史前考古研究】绝对年代:是指遗迹、遗物做成的具体时间。
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学领域,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年历学和各种有纪年文字的遗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则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测年技术与方法。
相对年代:是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亦即文化遗存先后时序的年代。
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后期”。
断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
地层: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
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考古类型学:考古类型学,是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一是一般的进化的原理,即从事物都是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演化的;二是相似性原理,即根据遗存的相似程度分类和排列次序。
文化区:指的是考古学文化分布地理空间范围。
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对有关遗迹、遗物的研究而确定的。
文化类型,指的是在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内,往往由于微环境条件的差异和邻近其它文化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在主体因素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别。
1.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属于广义历史学的一部分与文献历史学共同承担着研究人类历史的任务。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由于它是以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为目的,故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又由于获取和研究这些遗迹和遗物需要利用纤中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而通过这些遗存解释过去人们的意识行为以及社会状况还需要运用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
因此,考古学属于最大的一个交叉学科。
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分别来自地质学的地层学和生物学的分类学。
其基本的研究步骤为: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调查发掘所获田野资料的整理,各种标本测试分析,编写考古调查或发掘报告、进行专题研究或综合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或专著。
考古学可分为多个分支学科。
如根据其研究的物质遗存的时代特征可分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铁器时代考古、近代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地域可分为欧洲考古、美洲考古、东亚考古、地中海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国度可分为埃及考古、印度考古、中国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和方法可分为田野考古、环境考古、农业考古、冶金考古、动物考古、社会考古、认知考古、航空考古、水下考古等。
考古学并非只是研究过去的学问。
它还可以通过研究阐述人类所走过的道路、所积累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参考。
例如,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文化和观之间的相互交流、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人类文的保护等。
2.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科学,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关系,必须得到这些学科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与考古学有关的学科,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三大方面。
①在自然科学方面,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主要是协助研究遗址所在地区的地史和天然资源,从各个方面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
考古学文化名词解释考古学是一门多学科研究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和记载,旨在收集和识别历史资料、挖掘和分析发掘的物质文物,以及解释人类社会文化的变迁。
考古学不仅研究古代文化手段和方法,还可以从古代遗迹中推断古代文化社会自然环境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考古学涉及许多领域,其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术语都值得深入学习。
考古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是古迹、遗址和遗物。
古迹是指与古代的文明或历史事件有关的地理形貌、城市遗迹等古代景观,古迹可用于考古学研究及探究其来源和文化内涵。
而遗址则指曾经存在的社会组织的建筑结构或营造的物体,可作为历史文化的组织记录;遗物则是古人生活中日常物品遗物,比如陶器、铁器、石刻等。
考古学也有一些专业术语,如考古调查记录、考古分析、文物保护、文物识别等等。
考古调查记录指考古发掘前后在现场所做的调查、采集和归档工作,主要是为了收集研究信息和物品,以供以后研究。
考古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指调查、应用相关的古文明资料对古代建筑、规划、文物、生态等进行分析,以及对古文明文化的研究。
文物保护是指将古代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以便不被破坏,并能博古通今。
文物识别是指根据古器物的形状、材质、特征等分析,确定器物来自什么文化、属于什么时代,从而推断古器物的历史价值。
考古学中还有一些技术名词,其主要包括古代遗址地质调查、古代聚落清理、古代文物调查、古作物考古等。
古代遗址地质调查是指对古代遗址地方的地质结构、地质环境进行调查,可以揭示古代遗址的物质来源、社会结构以及文化发展史。
古代聚落清理指人类对古代聚落现状的清理,包括土台、建筑物等,主要是为了研究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古器物调查是指将古器物分类,记录其质地、特征、年代、原产地等古代文物特征,以及古代文物的民俗文化活动、用途等特点,以便于进一步研究古代文明的发展。
古作物考古是指从古代遗址中寻找古作物残留物,如古作物种子、古耕地、古树根等,以及对古作物植物的分类、繁殖、种植方法等的研究,以便于了解古代文明的农业发展状况。
考古学的名词解释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学科,通过对考古遗址、遗物和文献等进行系统的发掘、研究和分析,以揭示人类过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
本文将对一些考古学中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门学科。
一、考古学考古学是指通过对古代遗址、遗物、文献等进行科学的发掘、研究和分析,以还原人类过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门学科。
考古学可以分为田野考古和实验考古两个方向。
田野考古是指实地考古工作,包括发掘、记录、保存和分析等;而实验考古则是通过模拟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技术手段,揭示古代人类的生活与社会环境。
二、遗址遗址是指保存有古代人类活动痕迹的地点,包括古代城市、村庄、墓地、庙宇等。
通过对遗址的发掘,考古学家可以获得有关古代人类活动的重要信息,如生活习俗、社会组织形态、技术水平等。
遗址可以分为城市遗址、乡村遗址、工业遗址等不同类型。
三、遗物遗物是指遗留下来的古代人类制造或使用过的物品,如陶器、石器、金属器等。
通过对遗物的研究和分析,考古学家可以推断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科技水平等。
遗物通常被分为实物遗物和图像遗物两种。
实物遗物是存在于现实中的实体物品,而图像遗物则是通过绘画、雕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遗物。
四、文献文献是指古代留下的记录人类活动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包括古书籍、碑文、铭文等。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考古学家可以获取更加详尽和深入的古代历史和文化信息。
文献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字学、古代文字解读、古代语言学等。
五、年代学年代学是考古学中用来确定文物年代的科学方法,包括相对年代学和绝对年代学两种。
相对年代学是通过文物的地层分布和年代之间的关联关系来确定其相对年代,如层序法、类型学等;而绝对年代学则是通过使用绝对的时间单位,如年、世纪来确定文物的具体年代,如放射性碳测年、热释光测年等。
六、考古学派系考古学派系是指在考古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学派和思想流派。
不同的考古学家和学派对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等存在不同看法和偏重点。
考古中单位的名词解释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涉及到许多独特的名词和术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一些常见的考古学单位和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考古学的精彩之处。
1. 考古学(Archaeology)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学科,通过对遗址、文物和其它古代遗存的发掘、分析和解释,揭示人类的演化历史和文化发展。
2. 遗址(Site)遗址指的是人类活动和建筑遗迹的地点,它们可以是古代城市、村庄、墓地、工业遗址等。
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3. 文物(Artifact)文物是指被人类制作或使用过的物品,可以是陶器、石器、金属器等。
通过对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和时期的技术、艺术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4. 出土(Excavation)出土是指对考古遗址进行的系统性挖掘工作,目的是收集、保护和研究埋藏在地下的文物和人类遗存。
出土工作需要细心和耐心,以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5. 环境考古学(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环境考古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过研究考古遗址中的环境残留物,如植物、动物骨骼和花粉等,来了解过去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6. 收藏(Curation)收藏是指对出土文物的保护、保存和展示工作。
考古学家需要制定合适的方法和措施,以防止文物受到破坏和腐败,并使它们能够长期保存和供人们观赏。
7. 时代(Period)在考古学中,时代是根据文化和技术特征来划分不同的历史时期。
例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等。
通过研究不同时代的文物和遗址,我们可以追溯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8. 样本(Sample)在考古学中,样本是指被选中的一小部分文物或遗址,代表了整个研究对象的特征。
通过对样本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整体群体和历史时期的结论。
9. 原始人(Primitive)原始人是指早期人类(如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他们生活在简单的社会组织中,依赖于自然资源的采集和狩猎。
考古学通论的名词解释考古学是一门关注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通过对过去人类活动的遗迹和物质文化的研究,可以揭示远古时期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
本文将对考古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
1. 遗址: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留下的历史遗迹,包括建筑物、墓葬、遗物等。
考古学家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和分析,可以还原出过去的人类活动情景,了解各时期人类文明的变迁。
2. 出土文物:出土文物是指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并挖掘出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的物品,如陶器、青铜器、石器、金银器等。
这些文物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关于古代社会与文化的重要线索。
3. 碳14测年法:碳14测年法是一种常用的考古学测年方法,通过对有机样本中的碳14同位素进行测量来确定样本的年代。
由于碳14同位素的半衰期为5730年左右,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样品中碳14的含量来估计样品的年龄。
4.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对地表遗迹的观察和测绘来收集信息。
考古学家将使用地质图、遥感影像等工具,以及实地考察,在特定区域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为后续的发掘和研究提供基础。
5. 考古学分类:考古学可以根据研究的对象划分为不同的分类,包括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城市考古学等。
史前考古学主要研究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和文明,历史考古学则侧重于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城市考古学则关注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6. 遗传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遗传学的进步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古代人类的DNA进行分析,考古学家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的迁徙、亲缘关系以及遗传疾病等方面的信息。
这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人类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7. 三维重建技术:最近几十年来,三维重建技术在考古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对考古遗址的数字扫描或摄影,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实现对历史建筑或遗迹的高精度三维重建。
这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手段。
8. 考古学的意义:考古学的研究对人类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
考古学名词解释
根据发掘或古代遗物、遗迹研究古代人文历史的科学。
考古学(Archaeology)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
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古学是通过发掘和调查古代人类的遗迹遗物和文献来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门人文科学。
传统上,考古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但是现在它越来越独立,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考古文博名词解释
1. 考古学:一门通过研究人类历史文化遗产、遗址以及遗物的学科。
2. 文物: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包括文化遗址、器物、书画、碑刻等。
3. 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自然、人类、文化遗产等各类珍
贵文物和资料的场所。
4. 遗址:保存了人类活动痕迹的地方,在该地发现的物质遗物被认为
是该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工艺品:由手工制作的艺术品,包括陶瓷、织物、雕刻品等。
6. 出土文物:埋藏在地下的文物,经过考古发掘之后被挖出来并保护。
7. 玉器:一类古代贵重的工艺品,多用于制作奉祀、礼仪、装饰等用途。
8. 石器:古代石制器物,在古代的人类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9. 金银器:一类用金、银等贵重金属制作的工艺品,在中国古代是皇
帝或贵族用来表现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
10. 考古发掘:科学地方法和手段,以挖掘遗址、发掘古迹为主要手段,为了研究人类历史文化、探索地处和谐、遥远的人类文化史而进行的
活动。
11. 碑文:刻在碑石上的文字,通常用于纪念、记载历史等用途。
12. 古籍:古代图书、文件、文献,是历史、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重要资料。
13. 珍贵文物:指具有文化、艺术或历史价值,且极为稀有或独特的文物。
14. 出土报告:考古发掘过程中,对出土文物的分析、鉴定、归纳以及出土环境的综合说明。
15. 古代建筑:古代人所建造的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建筑、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考古学中的名词解释考古学是研究古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通过对人类活动的物质遗迹进行发掘、保护、研究和解读,从中获取关于过去社会的信息。
这项学科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
1. 遗址 - 遗址是指保存有人类历史和文化遗迹的地点。
例如古代城市的遗址、古墓的遗址等。
考古学家通常通过对遗址的发掘来获取关于古代人类社会的信息。
2. 遗物 - 遗物是指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的人类制造或使用的物品。
它们可以是工具、器皿、饰品、武器等。
考古学家通过对遗物的研究来推测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技术水平等。
3. 文化层 - 文化层是指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的一系列堆积的土层。
每一层都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中埋藏着各种遗物。
通过对文化层的分析,考古学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4. C14定年法 - C14定年法是一种通过测定有机物质中碳14同位素含量来确定其年代的方法。
碳14同位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是一个固定的比例,然而在生物体死亡后,其碳14含量会逐渐减少。
通过测定遗骨、木材等含有有机物质的遗物的碳14含量,考古学家可以确定其年代。
5. 石器时代 - 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早期时期,人类主要使用石头制造工具和武器。
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最早使用石器的时期,中石器时代是石器技术发展的时期,新石器时代则是人类开始使用更先进的工具和武器的时期。
6. 凡尔登 - 凡尔登是一个位于法国的战斗遗址,涉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斗。
这个遗址是一个重要的考古学研究对象,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可以了解当时战场上的战斗方式、武器装备、士兵生活等。
7. 迈雅文明 - 迈雅文明是中美洲一个古老而繁盛的文明,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700年。
迈雅文明以其复杂的城市规划、宏伟的建筑、精确的天文观测和独特的文字系统而闻名。
考古学家通过对迈雅文明的遗址和遗物的研究,揭示了该文明的各个方面。
考古系列知识点总结一、考古学的基本概念1、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文物、遗址、古墓或古代社会生活痕迹,并通过遗址的挖掘和文物的鉴定,揭示出古代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城市建设、宗教等方面的面貌的学科。
2、考古学的研究对象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古代遗址、文物、古墓、古代史料等。
古代遗址是指古代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主要包括古代村落、城市、坟墓等。
文物是古代人类制作和使用的器物、工艺品、器皿、武器等。
古墓则是古代人埋葬或祭祀的场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古代史料是古代文献、铭文、碑刻、绘画、雕塑等,记录着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
3、考古学的意义考古学可以为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演进提供重要线索。
它可以揭示出古代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面貌,丰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同时,考古学也可以为保护和传承古文化遗产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1、考古学的田野调查考古学的田野调查是指通过田野考察的方式,寻找古代遗址和文物。
田野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地表考察、气象条件和地质条件的调研,以及对历史文献和口头传说的收集和整理。
2、考古学的发掘技术考古学的发掘技术是指通过对古代遗址的挖掘和整理,获取古代文明的信息。
发掘技术主要包括挖掘、测量、拓片、采样和记录的技术,以及文物保护技术等。
3、考古学的实验分析考古学的实验分析是指通过化学、物理、地质等实验手段,对发掘出的文物和遗址进行分析和鉴定。
实验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放射性碳定年法、碳氮同位素分析、复合文物的组成和制作技术等。
4、考古学的文献研究考古学的文献研究是指通过对古代史料、碑刻、文献的研究和整理,揭示出古代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面貌的方法。
5、考古学的实地重建考古学的实地重建是指通过对古代遗址的重建和再现,重新构建古代社会的面貌和生活方式的方法。
实地重建的手段主要包括复原重建、虚拟仿真和3D打印技术等。
《考古学概论》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考古学: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过去物质文化遗存,通过发掘、分析和整理古代遗迹、遗物以探索和重建人类历史的科学。
2. C14测年法:C14测年法,又称放射性碳测年法,是考古学中常用的一种绝对年代测定技术,利用生物体死亡后体内碳14衰变的速率来确定生物体或其遗存的年代。
3. 田野考古发掘:田野考古发掘是指在考古学者指导下,对具有潜在考古价值的地点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揭露、记录、收集和保护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的过程。
4. 文化层:文化层是指在遗址的地层堆积中,由古代人类活动形成的包含文化遗物和遗迹的特定层次,反映了某一时期人类生活的痕迹。
5. 出土文物:出土文物是指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并出土的,能够反映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状况以及文化艺术水平的实物资料。
二、填空题1. 我国最早的一部考古学专著是《______》。
(答案:《中国考古学报》)2.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址有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______文化等。
(答案:龙山文化)3. 三星堆遗址是我国______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址。
(答案:长江上游)4. 考古学家通过对______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饮食结构和社会经济状况。
(答案:动物骨骼与植物遗存)5. 在考古学中,______是一种用来观察、测量和记录遗址地貌、遗迹分布的重要工具。
(答案:全站仪或RTK等测绘设备)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史前时期的考古学文化()。
A. 红山文化B. 大汶口文化C. 商周文化D. 马家浜文化答案:C. 商周文化2. 以下哪种方法常用于陶器年代的相对测定()?A. C14测年法B. 地层学C. 热释光测年法D. 树轮年代学答案:B. 地层学3. 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著名考古遗址是()。
A. 元谋人遗址B. 周口店遗址C. 半坡遗址D. 良渚遗址答案:B. 周口店遗址4. 下列哪个遗址揭示了我国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A. 河姆渡遗址B. 半坡遗址C. 牛河梁遗址D. 陶寺遗址答案:A. 河姆渡遗址5. 以下哪项不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内容()?A. 古代建筑研究B. 古代社会制度研究C. 古代生态环境研究D. 当代艺术创作研究答案:D. 当代艺术创作研究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或方法()。
考古系列知识点总结图表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文明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和文物的发掘、分析和研究,考古学家可以重建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
以下是一些考古学的基础知识点总结:一、考古学的基本概念1. 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文明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和文物的发掘、分析和研究,来推断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2. 考古学的分类根据研究对象不同,考古学可以分为史前考古学、旧石器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城市考古学等不同的分类。
3.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考古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发掘、勘查、测绘、分类、清理、鉴定、分析等多种科学手段。
4. 考古学的发展历史考古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但是正式成为独立学科并得到广泛发展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二、考古学中的重要遗址1. 石器时代遗址石器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早阶段,在全球各地都有大量的石器遗址,如中国的周口店遗址、法国的克罗马涅洞穴遗址等。
2. 古代城市遗址古代城市是古代文明的载体,例如古希腊雅典、古埃及底比斯、古印度哈拉帕等城市遗址是重要的考古发现。
3. 史前文化遗址各种史前文化的遗址,如中国的龙山文化、欧洲的坎特雷布里埃文化、美洲的玛雅文化等都是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三、考古学中的重要文物1. 陶器古代人类最早制作的容器是陶器,陶器的形制、纹饰等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情况。
2. 青铜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3. 金属器古代的金属器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以为我们提供古代的技术、工艺水平等信息。
4. 玉器玉器在中国古代被用作贵重的礼品和装饰品,玉器的形制、纹饰不仅可以看出当时的审美观念,还可以反映出社会的等级制度、宗教信仰等情况。
四、考古学中的研究成果1. 人类起源和迁徙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的起源和迁徙历程,例如中国的元谋人、北京猿人、非洲的露西人等都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整理版]考古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第一节01.文化遗存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既包括人们加工过的实物,还包括未经加工但使用过的实物。
遗迹即不可搬动者,如宫殿、房基、矿井、城堡、坟墓、路土等;遗物为可搬动者,如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或装饰品等。
02.考古地层学一群人定居于某地,在活动的过程中,必定会在天然的“生土”之上遗留下一些文化遗存和其他有机物。
天长地久,这些遗留物和自然力作用搬运来的其他物质,会形成一种颜色、质地不同于“生土”的“熟土”。
考古学中就将这种熟土称为文化层或文化堆积。
如果后人又在此居住,则会在原来的文化层上再堆积新的文化层,长此以往,文化层将越来越厚,层次也会越来越多。
按理,新的文化层总会迭压或破坏(打破)老的文化层,易言之,新的文化层的年代总是晚于老的文化层。
在考古发掘中根据这个原则,使用各种技术和手段把不同的文化层层次分辨出来,确定孰早孰晚。
03.考古类型学认识考古发掘所获的一群文化遗存,首先必须对其个体进行比较,进而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最后才是整体;但不同类的东西不能进行比较。
考古类型学就是把用途、制法相同的文化遗存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比出各类文化遗存的演变系列。
这个演变系列一般就是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演变过程,从而体现出文化遗存个体的相对早晚时序以及源流关系。
进而认识整体的文化遗存。
04.考古学文化一群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具有自生特点的文化遗存群,即可甄别为一个考古学文化。
可以想见,这一群人很可能在血缘上同一血统,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具有包括精神文化在内的可辨认的统一文化,在意识上一般自我认同和排他。
而具有这4点特征的人们共同体,即可被认为是一个族的共同体。
因此,一个考古学文化的创造者与一个族的共同体有密切联系。
05.碳,14测年凡以碳水化合物为养料的生物机体中都含有碳-14同位素。
考古系列知识点总结归纳考古学(Archaeology)是研究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历史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文物和人类遗存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揭示人类活动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为了更好的了解和研究考古学,以下为考古学的基本知识点总结归纳。
1. 考古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当时古物收藏开始风靡一时,人们渐渐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考古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人类历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现代考古学已经成为了一门严谨的科学。
2. 考古调查和发掘方法考古调查和发掘是考古学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田野考古、实验考古、实物考古、文献考古、机械挖掘等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考古学家可以获取到大量的古代遗址、文物和人类遗存,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古代人类的生活和文化。
3. 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主要包括考古学的三大理论流派:文化历史学、过程考古学和结构主义考古学。
而考古学的方法则包括田野调查、发掘、实验研究、实物分析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为考古学家提供了工作的指导和手段。
4. 考古遗址的分类和特点考古遗址根据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史前遗址、历史文化遗址和自然遗址。
史前遗址是史前人类的活动遗迹,包括史前人类的居住遗址、墓葬遗址、文化工具遗址等。
历史文化遗址是历史时期人类的活动遗迹,包括古代城市、宫殿、寺庙、墓葬等。
自然遗址是自然地质、动植物遗存等形成的自然遗迹。
每种遗址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5.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在研究古代人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考古学与人类学、历史学、地质学、生物学、语言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交叉和合作,为深入研究古代人类的各个方面提供了专业的支持和帮助。
6. 考古文物的分类和鉴定考古文物是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陶瓷、青铜器、玉器、金器、银器、铁器、布料、木器等。
感慨:一个完整的名词解释都包括那几方而内容:1.简单介绍(比如说红山文化,开头先来一句: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2.时间(哪个朝代的)3.地点(一般指发现地或应用的地方等)4.包含内容(都发现了什么或者是干什么用的或者有什么特点或者有的名词需要说一F其形制等)5.简述历史(诸如延续年代等亦可归入时间范围里面去)6.意义(一句话概括意义及重要性)一般不一定说全,只要这几点里有的都说上且说对均可拿满分。
空首布空首布是中国早期的金属铸币,有耸肩和平肩两种,大小不一。
1956年山西省侯马出土的耸肩尖足空首布,形体较大,一般通高为13〜15厘米左右,每件重量(含布首泥芯)在34〜44克之间,这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
平肩空首布一般体形稍小,有的上面铸有地名。
金属铸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商业交换的发展,而商业交换的一般发展途径是从实物交换经一般等价物再形成为金属铸币作中介的,故中国这种最初的铸币形式多取自生产工具,空首布就是仿照农业工具bo的形式。
越窑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
也称“秘色窑”。
在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
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
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
)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
进贡瓷器动辆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
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
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饕餮纹饕餮纹,青铜器常见纹饰。
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
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己有了。
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长的下唇。
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
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
据此,宋代的金石学家将青铜器上的动物颜面形象或以动物颜面形象为主的纹饰称之为饕餮纹。
北京猿人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猿人大约在 60万年前来到周口店,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了近40万年。
到约20万年前,北京猿人才离此而去。
北京猿人的颧骨较高。
脑量平均仅毫升。
身材粗短男性高约156厘米,女性约144厘米。
腿短臂长,头部前倾。
有些学者认为,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
除狩猎外,可食的野果、嫩叶、块根,以及昆虫、鸟、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的食物来源。
在北京猿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表明北京猿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青铜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_ •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谓之青铜,而古人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
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色泽光亮等特点,非常适用于铸造各种器具。
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一青铜时代。
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
H炼钢我国古代将炒钢经反复折叠锻打变形而制成的钢及其工艺。
多次反复锻打可排除钢中夹杂物,减少残留夹杂物的尺寸,从而使其成分趋于均匀,组织趋于致密,细化晶粒,改善钢的性能。
除“百炼”外,古代还有“五十炼”、“三十炼”、“七十二炼”、“九炼”之说。
中国古代许多宝刀、宝剑都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说:“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
”可见百炼钢是质量优良的钢。
凭几古时供人们凭倚而用的一种家具,形体较窄,高度与坐身侧靠或前伏相适应。
可见是供辅助用的家具。
李柏文书20世纪初以来,我国西北地区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古代竹木简牍和纸帛文书,在书法史上《李柏文书》就是其中最有价值和代表意义的作品之一。
它出土于新疆,共有三张纸,是一封信札的三次草稿,文稿现藏于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
根据史书可知,书写者李柏与王羲之同时代,大约生活在东晋咸和至永和年间(330 一350年),所写的字基本上属于行书,仍带有明显的隶书笔意,笔画提按分明,尤其是第一稿,墨色较浓,笔画较粗重,隶意最多;而第二稿、第三稿的书写比较随便,连笔增多,气势更加连贯畅达,行书的特点更鲜明。
《李柏文书》的出土,为研究东晋时代的书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石家河文化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
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
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
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
在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
琢玉工艺崛起,特色鲜明,玉器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玦、璜形器等,都属于小型玉器。
邓家湾遗址的个别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达数千件之多。
所塑有鸟、鸡、猪、狗、羊、虎、象、猴、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
这些陶塑可能供原始巫术、祭祀活动之用,邓家湾似为专门产地,通过交换输往各地。
石家河文化晚期大小墓差别悬殊。
肖家屋脊一座大型土坑墓长3米多,随葬品百余件;另一座成人瓮棺中有小型玉器56件,居该文化已发现的玉器墓之首。
钟祥六合大多数瓮棺内随葬玉石器及玉石料。
这些表明人们以玉器为财富。
一般认为,该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瓦解阶段。
半坡文化约前5000-前4300年,仰韶文化发源于黄河中游,今陕西西安东涯河东岸半坡村。
其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遗址的早期遗存为代表。
现发现40余座建筑遗址。
据推测,这些或圆或方的建筑,可能是母系氏族成年妇女过配偶生活的住房,住房之间散置许多储藏窖穴。
半坡类型的工具用石、骨、角、陶制成,有开垦耕地、砍劈用的石斧、石锛、石铲,收割禾穗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碾、石磨盘、石磨棒等。
生产以农业为主,发现粟的遗存。
主要家畜是猪、狗、鸡,黄牛可能也已家养。
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出土许多石、骨镞和石网坠,还有些带倒钩的鱼叉、鱼钩以及石矛。
有一种制成颗粒状麻面的陶锉,可能是鞣制皮革的工具。
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最常见的是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和鉢所组成的—套生活常用器。
在圆底鉢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不同的刻划符号,有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
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国北方重要文化遗址之一,得名于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遗址。
之所以命名为“上层文化”,乃是为了与同样在夏家店垂直出现年代稍早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相区别。
夏家店上层文化属晚期青铜文化,距今3000 年左右,分布范围北至查干沐沦河、乌尔吉沐沦河流域,东南到凌河上游,东北至敖来河、孟克河,西南达承德地区,以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最为密集,系中华民族史上影响较大的北方少数民族东胡族所创造,被史学界称为“东胡文化”。
先后出土了多为本土铸造的大量青铜器,融中原和漠北青铜文化于一体,与中原同期青铜文明互相影响、互见短长,工艺精湛,特色鲜明。
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国北方的晚期文化。
年代相当于公元前1000〜前3000年。
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及辽宁省朝阳地区、河北省承德地区。
据,西拉木伦河以北的林西县大井遗址的数据,年代相当于商周之际;而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南的遗存,年代都比较晚。
在燕秦长城以南地带发现的遗存,都较燕秦所代表的战国时期的文明为早。
该文化最早在内蒙古赤峰的红山后遗址发现,当时称为赤峰第二期文化。
1960 年在赤峰夏家店遗址发掘时,从所谓赤峰第二期文化中分析出一些不同时代与文化的遗物。
为区别于以前的认识,另称之为夏家店上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国北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
因最初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夏家店遗址下层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和辽西及内蒙古东南部地区。
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500年。
夏家店下层文化所表现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工具有磨制的石铲、石刀和打制的石働等。
饲养牛、马、猪、狗等家畜。
居址多位于沿河两岸的高地上。
较大的聚落周围有石砌或夯土筑成的城墙及壕沟,聚落内的房屋从数十至百余座不等。
居室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土坯、石块垒砌成的地面房。
聚落附近有墓地,大甸子墓地埋有墓近千座,排列密集而有规律。
墓葬的大小、随葬品的种类与数量存在差别,反映出当时居民己有贫富与等级的差异。
该文化的青铜器主要是耳环、指环、杖首等小件物品,但已掌握用内外范铸造薄壁铜器的技术。
另有金耳环等。
居民盛行占卜习俗。
陶器上彩绘各种图案,多以白色画出云纹,用红色勾勒填地,有些纹样与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相似。
鸟虫书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又称虫书、鸟书、鸟篆、鱼书。
是以篆书为主体的一种美术字体。
开始仅在篆书笔画之外连缀一些鸟或虫的形状,后发展到以鸟虫形状代替篆书笔画。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上常用鸟虫书作纹饰。
鸟虫书开始只是为了美观,后因其笔画复杂,花样繁多,难于仿造,也用它写证件,亦多用于符信印鉴。
鸟虫书的字体结构随意改造,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是一个骈枝。
东下冯遗址东下冯遗址位于山西省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青龙河南北两岸的台地上,是夏商时期晋南地区的典型遗址,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以东下冯类型遗存和二里岗文化时期的遗存最为重要,东下冯类型时期发现有里外两层沟槽,平面呈冋字形,沟壁上发现有窑洞式房子和储藏室等。
二里岗时期发现有城址。
该城址内西南角发现有一组排列有序的圆形建筑。
发现的遗物有陶器、骨器、铜器、石器等。
东下冯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探讨夏时期晋南地区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与发展、夏商文化变迁的研究。
走马楼孙吴简牍1996年考古工作者于长沙市走马楼发掘了历代古井50余口。
在其中一口袋状圆井内,出土了带有三国时期孙吴纪年的简牍约10万片,包括竹简、大木简和木牍、封检和和签牌等。
走马楼吴简的内容主要为地方文书档案,包括司法文书、黄簿民籍、名剌、缴纳赋税以及出入仓库的簿籍等种类。
简牍的字体介于隶书、楷书、行书之间,还有一些优美的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走马楼孙吴简牍的发现,为研究三国时期吴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及相关典籍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