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张勋复辟失败
- 格式:ppt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18
龙源期刊网
张勋复辟失败也和手下有关
作者:
来源:《百家讲坛》2017年第11期
1917年,張勋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拥戴逊位清帝溥仪出来再做皇帝,上演了一场
复辟闹剧。
当时,张勋亲率辫子军5000人进京之前,他吩咐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徐州镇守使张文生在徐州好好看家,还和他约定了一个暗号,自己宣布复辟后,让张文生再调派40个营开往北京。
为防止泄密,他们约定在电报上只写“速运花卉40盆来京”,此电一到,大兵即刻出发。
张文生一口答应,表示一定照办。
后来张勋在北京宣布了复辟,也给徐州发来了电报。
但坐镇徐州的张文生看形势不对,并没有发兵,而是命人从花园中取出40盆花卉,派了两个副官押运,送到了北京。
张勋一见花盆,气得咬牙切齿,连呼:“坏了,坏了!这小子也抽我的梯子了!”而张勋宣布复辟后,段祺瑞立即誓师讨伐,张勋带去的5000兵力经不起段祺瑞的攻击,仅十余天的时间,复辟即宣告失败,张勋不得不从北京逃往天津。
张勋复辟这场闹剧在社会上有没有引起轰动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想要知道张勋复辟始末还要从那时候的背景说起。
在1917年中段祺瑞黎元洪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在那段时间中反而让张勋找到了复辟的借口,段祺瑞原本也是打算利用他来对抗黎元洪的,于是张勋带领着五千人想要在北京谋划复辟的事情。
在张勋复辟的始末中,其实可以看出他十分的想要再过上在清朝的日子,于是在他的坚持和谋划之下,溥仪做到龙椅上当起了傀儡皇帝。
其实说起来张勋复辟的始末就像是一场闹剧一样,改了年号又换上了旗子,许多人们开始又穿上了清朝的长褂子,然后带着或真或假的长辫子在街上游荡。
张勋复辟就这样开始了。
可是事情结束的也非常快,大多数的国人们知道了张勋复辟的始末都是反对的,很多进步人士例如李大钊、孙中山等人都发表了严肃愤怒的声讨行为,段祺瑞抓住了时机没费多少力气,就让张勋复辟的闹剧结束了。
其实在张勋复辟的始末中也可以看出,虽然他口口声声说自己拥护的是清朝,可是其实说白了张勋复辟的始末就是各派的力量借着复辟的由头在进行一场利益争夺战,虽然张勋失败了,可是反对他的人却得到了很大利益,同时这件事也导致了之后军阀混乱战争的开始,并且也标志着中华民族已经在实质上开始了分裂。
张勋复辟时间张勋是民国时期一位著名人物,为什么要说他著名呢?话还要从当时的历史情况来说明一下,本来都已经到了民国时期了,偏偏张勋进行了一场复辟行为,为当时本就复杂的形势又增添了一个闹剧。
那么张勋复辟时间是什么时候呢?图片来源于网络其实张勋复辟时间是1917年的6月,当时张勋一心想要恢复大清王朝,于是便抓住了机会带着辫子兵进了京城,又召集了许多同样拥护清朝的几位元老,不仅重新组建了内阁,而且把溥仪还推了出来,于是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复辟行动。
既然张勋复辟时间这样的明显,为什么还要问张勋复辟时间是什么时候呢?其实在张勋复辟的时间,同时对那个时期还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张勋在1917年进行复辟,其实也是钻了空子的,当时社会情况比较复杂,本来在袁世凯时期他还是一员大将,后来袁世凯死后,张勋复辟清朝的愿望更加强烈了,那个时期军阀之间还有着很大的矛盾,张勋选在这个时候复辟也算是费尽心机了。
复辟失败后的张勋:不涉足官场关照同乡贫苦张勋强求复逆,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可悯。
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也。
——孙中山张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别的人物,这位张大帅念念不忘皇帝故主,民国成立后其本人和部下都还留着一根大辫子,被人们戏称为“张辫帅”。
1917年7月,张勋导演了那出昙花一现的复辟闹剧,失败后逃入荷兰使馆。
历史教科书对张勋的记录到此戛然而止,他的名字在民国历史上从此销声匿迹,没有了下文。
这位闻名一时的“张辫帅”字少轩,江西奉新人,行伍出身。
清朝末年投靠袁世凯,曾任清廷江南提督,率部驻防南京;民国初年,以“长江巡阅使”的名义驻军江苏徐州一带。
为表示忠于清廷,他本人及部下均留发辫,时人呼为“辫子军”。
1917年北洋政权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张勋借调停为名率兵入京,趁机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自封为忠勇亲王、政务总长、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虽说张勋复辟成瘾,但其夫人曹氏却是位明事理识大体的女性,只可惜张勋不肯听她的话。
据说复辟以后,张勋得意地向曹氏炫耀自己的“亲王”王位,妻子却给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你今天被封为忠勇亲王,恐怕明天就要做‘一字平肩王’了!”张勋不解:“‘一字平肩王’是啥意思?”曹氏说:“你将来脑袋不保,不就是两肩一字平了吗?”曾主导清朝复辟的辫帅张勋复辟消息传出后,遭到全国舆论的一致反对。
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并命令各省革命党人出师讨逆。
全国各大团体、社会名流纷纷集会,发表通电,坚决反对复辟。
黎元洪拒绝与复辟分子合作,避入日本使馆避难。
握有军事实力的段祺瑞借助全国反对复辟的声势,于7月3日在天津附近的马厂就任“讨逆军”总司令,誓师讨伐张勋。
7月12日,“讨逆军”分三路攻入北京。
辫子军不堪一击,大都割掉自己脑后的“尾巴”逃命去了,战后的北京,留下了满街的大辫子。
仅仅在几天以前,脑后有条大辫子还是一种身份和荣耀的象征,有了它上戏院可以不买票,买东西可以不付钱,调戏妇女好像也是理所当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辫帅”张勋趣闻导演复辟闹剧响应者却寥寥导语:张勋(1854年12月14日-1923年9月11日),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谥号忠武,江西省奉新县人,中国近代北洋军阀。
清末任云南、甘张勋(1854年12月14日-1923年9月11日),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谥号忠武,江西省奉新县人,中国近代北洋军阀。
清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
清朝覆亡后,为表示效忠清室,张勋禁止所部剪辫子,被称为“辫帅”。
1913年镇压讨袁军。
后任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
1917年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兵进入北京,于7月1日与康有为拥溥仪复辟,但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
后病死于天津。
张勋听说老袁称帝后,常气呼呼地对人说:“老袁也忒不是东西了吧!人家皇上在宫里待得好好的,他不扶皇上出来,居然单干了!别看他吓得怕革命党,可是他吓不怕老子!要是惹得老子发毛了,随便一挥手,十万辫子军就打进北京了。
”老袁听说后忙送了老张十万以示安慰,老张毫不客气地收下,又说:“看见没?他老袁还是怕俺!”在张勋眼里,北洋那些人一个都瞧不上,心里只有“圣上”溥仪。
黎元洪?算个鸟啊,当大总统还是被人逼上台的;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更不值得一提,全不过是一些武夫草莽而已!还有袁世凯,别看你当了几天皇帝,可最后还不是被气死了?当年你在溥仪面前像个缩头乌龟一样。
只有溥仪,老张坚信,无论天下再乱,只要“万岁爷”溥仪下一道“圣旨”,天下即刻便会太平。
陈文运在徐州听说田中义一与张勋密谈数小时,力劝张回北京恢复帝制,拥宣统重新出来执政。
于是,陈文运便找机会问张:“田中跟您生活常识分享。
[收稿日期]2019-06-21[作者简介]张士伟(1968-),男,河北威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谈冯德麟与张勋复辟案张士伟1,王文娟2(1.铜仁学院人文学院,贵州铜仁554300;2.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陇南742500)[摘要]1917年6月,冯德麟入京赞成张勋复辟,失败后被捕入狱。
当时《益世报》发表文章,暗指冯德麟被捕是由于张作霖的出卖,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张作霖曾为解救冯德麟而积极奔走呼吁,二十八师也为救冯而奋起抗争,再加上冯德麟在法庭上为自己所做的无罪辩解,最终获得无罪释放。
[关键词]张勋复辟;冯德麟;张作霖[中图分类号]K2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9)06-0063-04 1917年6月,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借口带兵入京,公开拥立废帝溥仪复辟,同时电召张作霖和驻扎奉天、辽中的陆军第二十八师师长冯德麟等地方实力派进京共商大计。
一、入京赞成张勋复辟,失败后被捕入狱张作霖和冯德麟对复辟帝制都很感兴趣。
早在1915年,他们曾配合段芝贵联名向北京参政院提出“变更国体请愿书”,率先发起奉天武官帝制劝进运动,为袁世凯称帝大造舆论。
袁世凯称帝后,张作霖先后被袁世凯封为一等子爵、奉天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奉天巡按使。
在这次张勋复辟活动中,张作霖仍然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收到张勋的电召后,为居于主动地位,让冯德麟担任东北全权总代表进京支持复辟。
冯德麟及步军第五十五旅旅长张海鹏率领护兵二百名入京赞成张勋复辟。
[1]1917年6月30日,冯德麟以三拜九叩的大礼,进宫谒见宣统皇帝,溥仪封冯德麟为“御前侍卫大臣”“赏穿黄马褂”和“紫禁城内骑马”。
7月12日,复辟失败。
在返回东北的途中,冯德麟、张海鹏及其所带部队在天津全部被捕,同时被抓获的还有参与复辟活动的军务参谋处总参谋雷震春和盐业银行董事长张镇芳。
1917年7月16日,段祺瑞召集随行诸人及在京重要人物商议善后诸事,颁发命令:“雷震春、张镇芳、冯德麟背叛共和,逆迹昭著,著即行褫夺官职暨勋位勋章,分交法庭依法严惩,以申国纪而儆奸邪。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勋复辟的事件经过仅仅百日张勋复辟宣布失败导语:张勋当即命令他的“辫兵”把京津临时警备总司令王士珍、副司令江朝宗和陈光远、以及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湖“请”来,突然宣布道:“本帅此次张勋当即命令他的“辫兵”把京津临时警备总司令王士珍、副司令江朝宗和陈光远、以及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湖“请”来,突然宣布道:“本帅此次率兵入京,并非为某人调解而来,而是为了圣上复位,光复大清江山。
”接着他告诉众人,今日傍晚,他已进宫面圣,召开了“御前会议”,决定明晨请皇上复位。
议罢厉声问道:“诸位尊意如何?”王、江、陈、吴四人被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弄得心惊肉跳。
王士珍壮着胆子问道:“各省及外交部接洽过吗?”张勋回答:“外交确有把握。
冯国璋、陆荣廷均表赞意,并有电来催。
各省督军也一致拥护。
”王士珍等默默无语。
张勋又说:“我志在必行。
你们同意,则立开城门,放我兵马进来。
否则请各归布置,决一死战!”王士珍等面面相觑,不敢再说什么。
张勋遂下令打开城门,5000“辫子兵”全部进城。
接着,张勋穿上蓝纱袍,黄马褂,戴上红顶花翎,带领康有为以及王士珍、江朝宗、陈光远、吴炳湘文武官员,乘车进宫。
已是凌晨。
7月1日凌晨3时左右,于 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才12岁的溥仪在瑾、瑜两太妃和太保世续、师傅陈宝琛等人的护导下,来到养心殿召见张勋一干人等。
张勋见小皇帝坐上了龙椅,便立即甩开马蹄袖,领着众人匍匐在地,向溥仪行三跪九叩首大礼。
接着由张勋奏请复辟说:“(五年前)隆裕皇太后不忍为了一姓的尊荣,让百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溥仪按照陈宝琛的指点表示谦让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
”张勋立即赞颂:“皇上睿圣,天下皆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张勋复辟始末溥仪在这百日复辟中发了几道圣旨
导语:1917年7月1日,阴历五月十三日,紫禁城的毓庆宫,陈宝琛、梁鼎芬和朱益藩三位国师一齐出现在末代皇帝溥仪面前,面色十分严峻,年仅十一岁的
1917年7月1日,阴历五月十三日,紫禁城的毓庆宫,陈宝琛、梁鼎芬和朱益藩三位国师一齐出现在末代皇帝溥仪面前,面色十分严峻,年仅十一岁的皇帝一时不知所措,还是老师陈宝琛先开口:“张勋又来了……”
“他又来请安了?”
“不是请安,是万事俱备,一切妥帖,来拥戴皇上复位听政,大清复辟啦!”
陈宝琛看见溥仪发怔,赶紧说:“请皇上务必答应张勋,这是为民请命,天予人归。
”
这时候张勋已穿上了纱袍马褂,戴上红顶花翎,率康有为、张镇芳等人乘车进宫。
在养心殿,张勋先对溥仪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向溥仪奏请复辟。
张勋中气如牛地说:“隆裕太后不忍为了一姓的尊荣,让百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
”十来岁的溥仪哪知此事厉害,只能按照师傅陈宝琛的嘱咐,假意进行推托:“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
”张勋又力谏道:“皇上圣民,天下皆知,过去圣祖康熙也是冲龄践祚。
”溥仪这才接过话:“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
张勋退出之后,有成批的人来给溥仪磕头请安。
奏事处的太监拿来写好的一大堆“上谕”让溥仪签字。
这样,第一天溥仪一连下了八道“上谕”:
一、封黎元洪为一等公;
生活常识分享。
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张勋复辟点评:清帝退位后,清朝皇室成员,包括溥仪的生母、瑾妃,恭亲王溥伟、肃亲王等积极谋划复辟活动。
张勋,作为当事军阀中唯一死忠于前清的悍将,一直在策划复辟活动。
张勋有4万精兵,200门大炮,400挺马克西姆机枪,其部属的战斗力,在当时北洋军阀中首屈一指。
而袁世凯死后的权力真空,引发了黎元洪为代表的革命党,和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的冲突。
张勋复辟,得到了英、美、日的支持,在徐州会议上,各省督军们也本来一致拥护复辟,但实际上这部分是段祺瑞所策划的圈套。
时机固然不对,但也有很大的可能成功。
国务总理段祺瑞实际上是一光杆司令。
而因为拒绝徐世昌当摄政王而失去徐笼络的北洋军阀们的支持,而带兵太少又是一大失误,没控制黎元洪和段祺瑞又是一大失误,没调兵北上也是一大失误,最后没有又高名位笼络曹锟,使得曹锟大怒而讨伐张勋则又是关键的一点。
下文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张勋复辟,不一样的北洋。
张勋策动丁巳复辟失败经过商公泽先父商衍瀛字云亭,广东番禺人。
前清癸卯翰林,清末曾任翰林院侍讲兼京师大学堂预科监督。
公元一九一二年清帝逊位后,先父携我前往青岛,因为我的弟弟们当时都在青岛上学。
那时所谓遗老们,去青岛的还不多。
我记得前清亲贵中。
第一个首先携眷来青岛的,是溥伟,他是旧历九月间到的(后迁居大连)。
随后遗老们如徐世昌、赵尔巽、周馥、吴郁生、刘廷琛、陈毅、于式枚、劳乃宣等,连翩接踵而来。
他们时相过从,密谋恢复满清帝国,因而将青岛造成丁巳复辟的策源地。
一九一四年(甲寅)先父又参加了徐州戎幕,充当张勋的长江巡阅使署顾问,所以对于丁巳复辟的前因后果,知之较详。
复辟失败以后,先父常向我述及当日经过情形,兹就先父记载关于复辟的一部份遗稿,并记忆所及,分述于后:辛亥后张勋的反革命行动辛亥十月武昌起义,两湖总督瑞徵逃亡,清廷闻报,手足失措,袁世凯利用时机,东山再起。
攫得政权后,逼迫清廷于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下诏,改国体为共和制。
初张勋任江南提督,他所统的江防营,仅有五千人,大半分布在长江下游一带,驻南京的不过两千人,城广兵单,不足言守。
[键入文字]“辫帅”张勋个人生平简介揭秘张勋复辟始末原因清朝覆亡后,为表示效忠清室,张勋禁止所部剪辫子,因此被称为“辫帅”。
今天我们就要来看一看辫帅张勋简介以及张勋复辟始末。
张勋早年丧父母,于1884 年(光绪十年)在长沙参加军队,坦率直白、敢作敢当,随清军进入广西参加中法战争。
晚清时期,初隶广西提督苏元春部,为参将。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四川提督宋庆调驻奉天。
1895 年(光绪二十一年),隶属袁世凯,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营长),行营中军(督练处总务长)。
后随袁到山东镇压义和团。
1899 年升至总兵。
1901 年调北京,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扈从。
1909 年(宣统元年)溥仪即位后,历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
武昌起义后,奉令镇守南京,戒备第九镇新军,顽抗革命军。
仍被清政府授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为表示忠于清廷,张勋及所部均留发辫,张勋人称“辫帅”,所部定武军人称“辫子军”。
1913 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张勋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发辫;11 月,任中国孔教会(总会会长康有为,主任干事陈焕章)名誉会长。
二次革命中奉袁世凯命,率部往南京镇压讨袁军,纵兵抢掠,屠杀民众数千人。
旋被袁世凯授为将军府定武上将军,任江苏督军,调往徐州,转任长江巡阅使,移驻徐州。
1915 年,拥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公爵,但内心仍一意维护清廷。
1916 年,袁世凯去世,黎元洪当上大总统,实权掌握在国务院总理段祺瑞手中。
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在所谓“参战”问题上发生矛盾,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和国会则坚决反对。
张勋因德国支持他的复辟主张,而反对对德宣战,但同时又蔑视黎元洪。
因此,黎、段争相拉拢张勋,张勋却另有打算。
他伪装成黎、段之间的调解人,企图坐收渔利,同时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扩充至十三省同盟,拼凑实力,积极策划清室复辟。
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溥仪披露张勋复辟失败败因徐世昌争当议政王
导语:这个退位诏并没有发出去。
当时公布的只有裹夹在大总统命令中的一个内务府的声明。
大总统令据内务部呈称:准清室内务府函称:本日内务府奉
这个退位诏并没有发出去。
当时公布的只有裹夹在大总统命令中的一个内务府的声明。
大总统令
据内务部呈称:准清室内务府函称:本日内务府奉谕:前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因全国人民倾心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民国共和,并议定优待皇室条件,永资遵守等因。
六载以来,备极优待。
本无私政之心,岂有食言之理。
不意七月一号张勋率领军队,入宫盘踞,矫发谕旨,擅更国体,违背先朝懿训。
冲人深居宫禁,莫可如何。
此中情形,当为天下所共谅者。
著内务府咨请民国政府,宣布中外,一体闻知,等因。
函知到部,理合据情转呈等情。
此次张勋叛国矫挟,肇乱天下,本共有见闻。
兹据呈明咨达各情,合亟明白布告,
咸使闻知。
此令!
中华民国六年七月十七日
国务总理段祺瑞由自认“临朝听政”的退位诏,一变为“张勋盘踞,冲人莫可如何”的内务府声明,这是北洋系三位元老与紫禁城合作的结果。
想出这个妙计的是徐世昌太傅,执行的是冯国璋总统和段祺瑞总理。
紫禁城在这次复辟中的作为,被轻轻掩盖过去了。
紫禁城从复辟败局既定那天所展开的新活动,不再为外界所注意了。
这是醇亲王记在自己日记中的(括弧内是我注的):二十日。
上门。
张绍轩(勋)辞职,王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勋复辟的结果和意义张勋复辟有什么历史影响导语:张勋一生效忠清室,常对人说:‘我在前清受恩深重’,但他的元配夫人曹琴却屡次劝他拥护共和。
辛亥革命后,清廷被迫发布诏书,宣告宣统皇帝张勋一生效忠清室,常对人说:‘我在前清受恩深重’,但他的元配夫人曹琴却屡次劝他拥护共和。
辛亥革命后,清廷被迫发布诏书,宣告宣统皇帝退位,而不少皇室成员并不甘心清朝的灭亡,无时不在梦想复辟。
1917年(丁巳年)上半年,张勋集合杨度、康有为、万绳轼等主张帝制的人,加紧复辟活动。
曹琴觉察后,多次劝阻张勋:‘民国又没有亏待你们,也没有亏待清室人员,他们都已退位,你为何去死保,自讨苦吃呢?’对于这些忠告,张勋一概置之不理。
张勋复辟据1918年上海文艺编唐朝社出版的《复辟始末记》记载,张勋带领‘辫子军’进入北京时,曹氏又随行入京劝谏。
张勋与康有为在公馆常密谋到深夜,曹氏其时遣其子与婢仆,执役于康前,名虽敬之,实则监听之,‘及议竟,张勋退入内室,曹氏率其子女及张宠妾,跪于张前痛哭,求其即返徐州’,但遭张勋斥责。
至此,曹氏知张勋之意无法逆转,于是私自派靠得住的堂侄张肇,持30万两银票,往广州拜孙中山先生,一方面以此举支持国民革命,另一方面为张勋铤而走险的行为及子孙后代留条后路。
实际上,张勋复辟的本质并非封建王朝保守势力对中华民国的反扑——直至进入北京后张勋也没有复辟的意图,这一点后文详及——而是民国各派政治力量以反击复辟为幌子,进行的一场围绕政治利益分配而展开的较量和博弈。
尽管张勋迅速失败,但主导复辟的相关利益集团并没有随着张勋的身败名裂而消亡,而是在反对张勋的闹剧中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并最终为利益的再分配而大打出手,最终导致了军阀生活常识分享。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风波鲁迅赏析篇一:风波--鲁迅风波鲁迅一、学习要点:了解背景。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分析人物形象。
运用对话和细节刻画人物。
二、出处本文最初发表于1920年九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套第1号,收入《呐喊》三、背景:本文描写一九一七年,张勋复辟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风波。
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是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部下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效忠清王朝,因称辫子统帅,1917年,他利用与北洋军阀政府内部矛盾(黎元洪为政府总统,段其瑞为国务总理,围绕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北洋军阀内部发生了“府院之争”,国务总理段其瑞在日本怂踊下主张参战,总统黎元洪在美国支持下反对参战,当段黎矛盾不可开交时,徐军督军,辫子军统帅张勋进京调停,乘机复辟了帝制,在北京扶持清废帝薄仪复辟,在举国上下一片声讨中,这场复辟只延续十二天,就以失败告终。
当时鲁迅正在北京教育部任职,为了抗议张勋的倒行逆施,他于七月三日愤然离职,事件结束令他才回到教育部。
鲁迅从这个事件中引发深刻教训,即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它的果实却被封建军阀所篡夺,中国的面貌和人民的命运并没有根本改变,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主主义觉悟。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痛苦”包括农民的不觉悟;封建复辟的可能性;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以此告诫革命者:只有真正唤醒民众,才能进行彻底的革命。
出于这种动机,鲁迅写了《风波》。
三、层次剖析。
本文中“辫子事件”是贯穿始终的结构主线和叙述中心。
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辫子危机的起因和开端。
这段文字采用了场面描写或环境描写, 写出江南农村宁静平和的气氛 ,??第二部分:写危机意识逐步深化赵七爷:唯一出色人物兼学问家:讥、嘲、讽、贬等笔调革命后:盘头顶上顽固不化,随机应变,善今天: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于捣毁(收敛锋芒,隐三次持竹布衬衫穿上脱下藏不露)时刻待机复辟的封建顽固派(典型细节白描)——从赵七爷的形象可以看出当时虽已民国多年,但封建复辟势力还很强大,复辟的危险性是很大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复辟失败后的张勋:爱练字唱戏做遗老打扮
导语:1917年夏天,张勋导演了一场短暂的复辟闹剧,他也随之成为一个近百年来家喻户晓的人物。
复辟失败后,张勋躲入荷兰使馆。
1920年,张勋寓居天
1917年夏天,张勋导演了一场短暂的复辟闹剧,他也随之成为一个近百年来家喻户晓的人物。
复辟失败后,张勋躲入荷兰使馆。
1920年,张勋寓居天津,先住德租界,再徙英租界,直到1923年病故。
张勋的最后几年,虽说离开了呼风唤雨的军政舞台,日常生活却没有陷于落魄的境地,仍不改奢华之色。
他在天津松寿里有一式的小洋房一百多栋,与黎元洪宅比邻,外加几处纵横亩计的大宅子;在北京南河沿、南昌高升巷等地也有豪宅。
他在北京安定门内永康胡同的一处住宅,是其把兄弟小德张送的,当时袁世凯想买,小德张不卖,后来干脆送给了张勋。
从荷兰使馆出来,到直皖战争之前,张勋就在这里被监视居住,后来他串通张景惠,借送字的机会跳上张景惠的汽车逃到了天津。
此外,张勋独资或投资经营的当铺、电影公司、银行、钱庄、金店、工厂、商店等企业有70多家。
他家的佣人不下百余,花匠、木匠、厨子、司机、丫鬟、仆人等分门别类,一应俱全,门口还有英租界工部局派来的警察站岗。
有人估计,张勋的动产、不动产加起来达五六千万元之多。
一妻十妾
张勋有一妻十妾。
妻名曹琴,曾为张勋守贫10年,被光绪帝皇后隆裕封为一品夫人。
据说张勋“事之若母,家庭事无大小,俱一一问过曹夫人”。
妾中之一邵雯是天津人,父母早丧,被弟弟骗到张家,卖了一笔钱。
生活常识分享。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1913年)1.原因:袁世凯专权。
(1)1913年,袁世凯暗中指使刺杀宋教仁。
(2)指令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进行“善后大借款”。
(3)武力镇压江西、安徽、广东等省份的革命党人。
2.概况:战事主要在江西和江苏的南京进行。
3.结果:革命党人失败。
护国运动1.原因:袁世凯推行反动统治。
(1)对内积极复辟帝制,破坏民主共和。
①1913年,胁迫国会将他选举为“正式”大总统,然后就下令解散国民党,并着手取消国会。
②1914年,袁世凯操纵炮制出《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炮制出新的《选举法》,规定总统可连选连任,继任者由总统提名。
③1915年,授意亲信成立“筹安会”,公开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
④1915年,操纵各省推举“国民代表”进行国体投票,“洪宪帝制”的出笼,复辟帝制的逆流达到高潮。
(2)对外出卖国家利益:1915年,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主要史实。
(1)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
(2)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反对袁世凯称帝。
(3)蔡锷等策划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
①1915年秋,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起讨袁的“护国军”。
②贵州、广西等省也相继宣布独立。
(4)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
不久,袁世凯在忧惧中死去。
温馨提示:袁世凯复辟帝制充分说明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流毒异常顽固。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反对张勋复辟的斗争和护法运动1.反对张勋复辟的斗争。
(1)背景。
①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局面。
②美国支持的黎元洪与仰仗日本的段祺瑞展开“府院之争”。
③张勋以“调停”为名,率部北上。
于1916年7月初在北京拥戴溥仪复辟,并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独揽大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张勋复辟失败的原因张勋复辟有没有引起轰动
导语:张勋是民国时期一位著名人物,为什么要说他著名呢?话还要从当时的历史情况来说明一下,本来都已经到了民国时期了,偏偏张勋进行了一场复辟
张勋是民国时期一位著名人物,为什么要说他著名呢?话还要从当时的历史情况来说明一下,本来都已经到了民国时期了,偏偏张勋进行了一场复辟行为,为当时本就复杂的形势又增添了一个闹剧。
那么张勋复辟时间是什么时候呢?
张勋复辟图片
其实张勋复辟时间是1917年的6月,当时张勋一心想要恢复大清王朝,于是便抓住了机会带着辫子兵进了京城,又召集了许多同样拥护清朝的几位元老,不仅重新组建了内阁,而且把溥仪还推了出来,于是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复辟行动。
既然张勋复辟时间这样的明显,为什么还要问张勋复辟时间是什么时候呢?其实在张勋复辟的时间,同时对那个时期还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张勋在1917年进行复辟,其实也是钻了空子的,当时社会情况比较复杂,本来在袁世凯时期他还是一员大将,后来袁世凯死后,张勋复辟清朝的愿望更加强烈了,那个时期军阀之间还有着很大的矛盾,张勋选在这个时候复辟也算是费尽心机了。
他趁着矛盾加剧的时候,带着兵力进了城,又设计排挤掉了黎元洪,将溥仪扶上了皇位,又进行了一些恢复清朝的行为,但是这种不合时宜的行为很快就失败了。
其实张勋复辟时间并不能代表着什么,可是在那个时期他的这种行为受到了进步人士的强烈反对,历史是要进步的,可是张勋复辟的时间就是让历史倒退,这种行为从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的。
张勋复辟多少天
生活常识分享。
张勋复辟之一地鸡毛作者:冯磊来源:《百家讲坛》2011年第20期1917年六月,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由,率领5000辫子兵进入北京,之后,又急招各地的遗老遗少进京密谋。
在康有为等人的共同商议下,年仅12岁的溥仪被请了出来。
这一年,改元为宣统九年。
不久,段祺瑞等人调集军队奔赴京城。
复辟的把戏宣告破产。
时隔近百年,当我们重新回首这段历史,感觉所谓复辟,颇有一种游戏的味道。
一次占卜引发的政变民国建立,各类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并没有结束。
不仅张勋等旧臣,就是康有为等这些当年的立宪派也耿耿于怀,渴望通过复辟实现君主立宪式的政治格局。
故而,张勋进京,仅仅是一种表象。
深层次的原因是,遗老遗少们仍然具备相当的实力和影响力,甚至,有扭转乾坤的渴望与能力。
1917年,距离五四运动还有两年。
这个时候,张勋渴望复辟,但不敢轻举妄动。
需要说明的是,张勋以及大批的遗老们相信扶乩这种把戏,他们经常借助这种手段卜问吉凶。
据《复辟半月记》一书称,闹剧之前,张勋每月都要派人去鸾坛询问复辟的吉凶。
让他感到快慰的是,每次占卜的人都告诉他“无不大吉”。
渐渐地,张勋开始有了信心。
这年阴历四月,立宪派遗老康有为也到鸾坛占卜此事。
扶乩的卜者写了一句诗:“落梅时节又逢君。
”这句诗,本来是老朋友重逢的佳句。
此处的“君”,当然是老朋友。
但康有为理所当然地理解成了君主。
随后,意志坚定的康有为找到了同样坚定的张勋。
康有为说,古诗中有“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句子,看起来,复辟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在五月。
张勋听了点头称是,二人于是谋定。
有意思的是,读书破万卷的康有为进京担任“弼德院”副院长的时候,身边随行的王乃征、沈曾植等人,都是占卜的好手。
一件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大事,竟然靠迷信来决断,难怪这件事要失败了。
一次滑稽的分蛋糕把戏不仅中国,无论哪个国家,历史上的政变都是在重新切蛋糕。
被当作蛋糕分而食之的一方当然痛苦郁闷,而能够分享到美味者无不欣喜若狂。
时任直隶省长的朱家宝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