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陈道文)1
- 格式:ppt
- 大小:8.38 MB
- 文档页数:115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s),又称多发性梗死性痴呆或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血管病)。
本病是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损害所致的痴呆,以多灶性脑梗死为多见。
脑动脉硬化、脑动脉血管狭窄、闭塞所致的脑组织灌流量降低、结构受损、脑细胞兴奋性下降、脑代谢率降低是发生痴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发病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脑小血管病变、吸烟等脑卒中相关因素及卒中、缺血性白质病变、高龄、受教育程度低、第19对染色体位点基因等密切相关。
【诊断提示】1.诊断基本要素①肯定为痴呆;②客观上有脑血管疾病存在;③以上两者具有相关性;④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痴呆。
2.临床类型①多梗死性痴呆;②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③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④混合性痴呆。
3.临床表现(1)进行性认知功能衰退,呈阶梯性加重,部分患者可突然发病。
记忆障碍至少伴有下列一项一一失语、失用、失忆、定向力、注意力及视觉空间功能障碍,或者动作执行功能障碍,此区别于卒中引起的身体反应。
记忆障碍多较轻,而以执行功能障碍为主。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嘴眼歪斜、肢体失灵、偏瘫等,或者有脑血管病变的客观证据。
(3)有证据表明痴呆之认知、功能衰退不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如意识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全身疾病及精神疾病引起的痴呆(排除法)。
4.辅助检查(1)头颅CT或MRl检查证实有脑血管病变。
(2)神经心理学检查(MMSE量表等):可了解认知功能损害情况。
【治疗措施】1.病因、病原治疗包括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心律失常等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治疗。
2.脑血管病(缺血性和出血性)治疗包括阿司匹林、神经功能恢复药的应用。
3.药物治疗(1)胆碱酯酶抑制药:多奈哌齐(donepezil,安理申),5mg∕d,睡前口服,4~6周后加至IOmg∕d,12周后疗效达到高峰,一般需3个月。
也可选用加兰他敏、卡巴拉汀、美金刚等。
【精品】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英文名称:vascular dementiame 简称:VaD [编辑本段]疾病定义因血管病导致脑梗塞造成的痴呆,包括高血压性脑血管病。
痴呆可发生于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连续的急性脑血管意外之后,个别人也可发生在一次严重中风后。
梗塞灶一般较小,但效应可累加。
一般在晚年起病,包括多发脑梗塞性痴呆。
由脑血管病所致的痴呆叫血管性痴呆。
[编辑本段]疾病表现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病(如脑梗塞或脑出血等)所致精神障碍中的一种,一般在 5060 岁发病。
近年来发病年龄趋于中年化,男性多于女性。
病程短则 2 个月账达 20 多年,平均 5.2 年。
其早期表现主要是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睡眠障碍、耳鸣等,可有近期记忆力轻度受损、注意力不集中和一些情绪变化,无明显的痴呆,所常将此表现称为脑衰弱综合征。
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就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发音不清、吞咽困难、而肌麻痹、失认、尿失禁、偏竣、凭空听见声音(幻听)、看见实际不存在的东西(幻视),或情感脆弱易激惹、哭笑无常等等。
1/ 18[编辑本段]血管性痴呆分类 VaD 的神经病理分类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损害所致的痴呆、低血氧-低灌流性痴呆。
1 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 MID 定义为大血管阻塞所导致的大面积梗死,尤其是多发生在内环状动脉或 Willis 环及其它主要大脑动脉上。
2 关键性梗死性痴呆关键性梗死性痴呆是由重要皮质、皮质下功能区域的几个小面积梗死灶,有时甚至是单个梗死病灶所引起[6]。
最为人们所知的是双侧丘脑梗死导致的具额叶特征的痴呆,其它关键部位如角回、基底前脑-基底下丘脑结构、带状回的病灶也可导致痴呆。
3 小血管性痴呆小血管疾病引起的损害可以是皮质性的,也可是皮质下的。
皮质下梗死可出现在丘脑背内侧核,尾状核,额叶皮质和上述结构在白质的联系通路等部位。
发生在基底节和脑桥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可出现假性球麻痹,额叶皮质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可产生伴额叶体征的痴呆综合征。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临床证型研究
陈勇毅;王翰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0(045)008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医临床证型分布规律,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方法:应用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证候调查量表、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SDSVD),对10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结果:血管性痴呆患者以80~89岁年龄组比例最大,占50%;病程≥5年患者占68%,平均病程8.01年;肾精亏虚证占49%,痰浊阻窍证占18%,瘀血阻络证占17%.结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位居血管性痴呆前三位,是最常见的中医临床证型.
【总页数】3页(P563-565)
【作者】陈勇毅;王翰
【作者单位】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杭州,310012;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杭州,3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临床证型观察研究与治疗 [J], 陈剑
2.27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类型和中医临床证型调查研究 [J], 向先玉;冉颖卓
3.脑梗死的中医临床证型研究 [J], 商发科
4.不同中医临床证型下行型鼻咽癌组织细胞核蛋白质差异表达的初步研究 [J], 何
迎春;刘宇勤;廖端芳;戴娜;何兰;范婧莹;田道法
5.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证型分布及辨证规律研究 [J], 朱雯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血管性痴呆是指以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为主因的痴呆,属千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范畴,VCI综合征包括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促成的所有认知障碍。
就患病率和发病率而言,血管性痴呆是第二常见的痴呆,仅次千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
神经影像学极大提高了发现并诊断脑卒中和无症状脑血管病的能力,这两者均可损害认知。
但神经影像学检查也可检出无症状老年患者的脑血管性脑损伤,因此仅有脑血管性脑损伤并不足以诊断血管性痴呆。
必须根据临床特征以及脑成像发现的脑血管性脑损伤位置和严重程度,来临床判断脑血管病是否足以引起血管性痴呆。
与AD等晚年神经变性疾病类似,血管性神经病理改变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常伴有其他神经病理改变。
本文将总结成人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评估和诊断。
定义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是指以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为主因或促成因素的痴呆。
血管性痴呆通常见千以下两种临床清况:临床确诊脑卒中后出现痴呆或脑成像发现痴呆患者有血管性脑损伤,但无脑卒中临床病史必须根据临床特征以及脑成像发现的脑血管性脑损伤位置和严重程度,来临床判断脑血管病是否足以引起血管性痴呆。
应认识到血管性痴呆是综合征,而非疾病。
可引起血管性脑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心脑血管病都可能导致血管性痴呆,包括任何原因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如心原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脑小血管病)或出血性脑卒中。
沪另U出潜在心脑血管病后才算完成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未来血管性脑损伤的二级预防方案。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由美国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与脑卒中研究所-加拿大脑卒中网络VC I 协调标准的编写组和美国心脏协会提出是指“由血管因素引起或与之有关的认知障碍"。
VCI的概念涵盖痴呆,还涵盖轻型认知障碍,包括脑血管病所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辨证论治摘要:通过分析、整理近年有关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文献,发现中医辨证治法充分体现了整体观念、虚实夹杂的中医特色,对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显著,对改善患者认知能力及生活能力,减轻家庭、社会负担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论治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脑卒中或长期慢性脑缺血引起的局部病灶或由广泛的脑循环障碍引发的脑功能认知区域发生低灌注,从而引发进行性认知功能衰退。
除病理性神经系统定位损伤的临床表现外,还伴有严重的异常精神行为和心理症状。
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的逐步上升,VD已成为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国VD的发病率达1.1% ~3.0%,约占痴呆总人数的50%。
属于痴呆的一种,中医“呆病”“痴呆”范畴,中医又称之为“中风后痴呆”。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痴呆,VD预后较好,是唯一可以预防并进行有效干预的痴呆类型,治疗前景广阔,因此,从多层次、多途径治疗VD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现就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中医辨证分型及论治进行综述。
1、中医对痴呆的相关认识“痴呆”作为中医学名词,首见于汉代《华佗神医秘传·华佗治痴呆神方》,认为由于情志刺激而引发。
明代张景岳首次提出“痴呆”病名。
《甲乙经》及《针灸大成》载有“呆痴”之名,《资生经》载有“痴证”病名,《医学正传》载有“愚痴”,《辨证录》载有“呆病”,《临证指南医案》载有“神呆”病名。
古代这些与“痴、呆、愚”字眼有关的病证与现代医学之痴呆病并不完全吻合。
同时,古代医籍中,也有一些没有被命名为“痴呆”的疾病,就其描述看,也应当属于今日“痴呆”,如呆证、健忘、语言颠倒等,部分癫证、狂证、郁证也有些涉及到痴呆病。
近代随着中医脑病学的发展,中医脑病学者对VD的认识也更加清晰,共同的认识是本病病性属于本虚标实,与痰、瘀、虚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
2、诊断2.1西医诊断血管性痴呆的西医诊断标准:按照200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要点如下: 1.临床很可能血管性痴呆(1)痴呆符合DSM-IV-R的诊断标准;(2)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认知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进展;(3)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支持;(4)支持血管性痴呆诊断:①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②认知功能损害的不均匀性(斑块状损害);③病程波动,有多次脑卒中史;④人格相对完整;⑤可呈现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
血管性痴呆北京天坛医院龙洁一、概念痴呆(Dementia):是多种原因导致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组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语言功能、视空间能力、认知功能(计算、理解、判断、抽象思维、学习能力等)障碍,同时可以伴有人格、行为、情感等异常,如:性格改变、情绪不稳、易激惹等。
当上述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工作能力、社交能力严重损害时称之为痴呆。
血管性痴呆(血管病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VD):由于急性或慢性脑血管病变引起的持续性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全面认知功能障碍,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称之为血管性痴呆。
二、人脑的正常老化人类在出生时脑内有80亿~200亿个神经元及不计其数的神经胶质细胞,以后在人的发育过程中不断地获取外界信息,每个神经元又形成了10万个树突、轴突间的联系。
人类的学习能力在年轻时候最强,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人脑神经元在不断的死亡、减少。
到65岁以前神经元减少30%,70—89岁的人脑容积从1350g减少到930g。
30岁—40岁全脑血流量开始减少,每十年减少3.2ml/100ml。
以上变化发生在正常老人,视为大脑的正常老化。
也就是说,随着年龄老化所带来的脑老化,会导致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下降。
但一般不足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甚至很多老人可以很好地完成一定的工作。
但是老年人中2-7%存在有痴呆,其中50~60%为(Alzheime Dementia AD);25~33%为(Vascular Dementia VD);15%为混合型痴呆,而这些早期痴呆患者与年龄老化所表现的脑功能减退现象是很不容易区分的。
(一)、脑血流量减少:血管性痴呆患者存在着脑血流量减少,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1、脑血管本身病变: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壁损伤、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脑血流量减少。
2、血液成分异常:高脂血症、血糖增高、红细胞压积增高、血小板功能亢进等造成高粘、高凝血症,使脑部血流不畅通。
血管性痴呆的名词解释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又称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症,其特点是患者的智力功能逐渐下降,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判断力减弱等症状。
与其他类型的痴呆症相比,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因是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损伤和血液循环障碍。
血管性痴呆可分为多种亚型,最常见的是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ID),它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小血管病变引起的多次梗塞,导致脑组织受损。
这种痴呆通常以步伐不稳、局部肢体无力和轻度运动失调为首发症状。
另外,还有一种亚型是脑动脉硬化性痴呆(cerebral arteriosclerotic dementia),其主要特点是脑血管硬化及炎症,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影响大脑正常功能。
这种类型的痴呆常常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和行为异常。
虽然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多样,但脑血管病变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脑血管病变的主要风险因素,而长期抽烟、饮酒、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此外,年龄、遗传因素、性别和家族史等因素也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密切相关。
血管性痴呆的症状通常较为明显,患者常感到自己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明显下降。
他们可能会经常忘记最近发生的事情,以及如何执行简单的日常任务。
此外,他们的情绪也可能受到影响,表现为易怒、抑郁或焦虑等情绪问题。
这些症状不仅对患者个人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也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目前,对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其原发病因进行治疗,例如降低血压、控制血糖和血脂的水平等,以改善脑血流供应。
此外,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血管性痴呆是一种进行性疾病,无法通过治疗完全恢复。
因此,更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患病的风险。
0 近事遗忘[2] 远事遗忘[3] _____ 总分腰酸[3] 腰酸腿软 [4]腰脊酸痛[5] _____耳鸣如蝉[2] 耳聋[3] 耳轮萎枯[4] _____盗汗[1] _____发脱[2] 齿动[3] 齿脱[4] _____1____/30 性功能减退[2] 阳痿[3] 尿后余沥[5] 夜尿频多[6] _____舌淡[1]舌尖红[2] 舌瘦而红干[3 ]舌瘦而红干多裂纹[4] _____舌薄白少苔[1] 无苔[2] _____脉细弱[1] _____表情淡漠或寡言少语[2] 神情呆滞或反应迟钝或嗜睡[3] _____口多黏涎[2] 咯痰或呕吐痰涎[3] 痰多而黏[4]鼻鼾痰鸣[5] _____头昏[1] 头昏重[2] _________/30 2体胖臃肿[5] _____苔腻或水滑[6] 厚腻或腻浊[7] _____舌胖大[3] 胖大多齿痕[4] _____脉滑或濡[1] _____痛处不移[4] 痛如针刺[6] _____爪甲色暗[3] 爪甲青紫[5] _________/30 3脸下青黑[2] 口唇紫暗[4] 口唇紫暗且面色晦暗[6] _____舌下脉络瘀张青紫[3] 舌紫暗[4] 有瘀点[5] 有瘀斑[6] 青紫[7] _____脉沉弦细[1] 沉弦迟[2] 涩或结代[3] _____性情急躁[3] 烦躁不安[5] 急躁易怒[7] _____面部微红[1] 面部潮红[2] _____头晕[3] 头晕目眩[6] _____耳鸣如潮[2] 耳鸣如雷[3] _____目干涩[1] 目胀[2] _____4____/30 口苦咽干[2] _____筋惕肉跳[2] _____舌红[1] _____苔黄[1] _____脉弦滑或细数[1] _____心烦[2] 心烦不眠[3] 夜间谵妄[4] _____面红目赤[2] _____声高气粗或气促[2] 呼吸气臭或口臭[3] _____发热[1] _________/30 5口唇干红或口苦[2] 渴喜冷饮[4] 口舌生疮或痔疮肿痛[6] _____尿黄[1] 尿短赤热[2] _____舌红[3] 舌红绛[4] _____苔薄黄[2] 黄厚[3] 灰黑干燥[4] _____脉数大有力或弦数或滑数[1] _____大便干结[2]不爽[2]2日或3日未解[3]4日或5日未解[5]6日或以上未解[7] _____排便时间延长≥15分钟[5] _____腹满[2] 腹胀[3] 腹胀且痛[4] _________/30 6食欲减退[3] 食量减半[5] _____苔厚腻[4] 黄厚腻[5] _____脉滑[1] _____神疲乏力或少气懒言[2] 语声低怯或咳声无力[3] 倦怠嗜卧[4] _____自汗[4] _____大便溏或初硬后溏[2] 小便自遗[3] 二便自遗[4] _____轻微活动即心悸[2] 安静时常心悸[3] _________/30 7面唇不华[2] 面唇苍白[3] _____爪甲苍白[1] 苍白变形[2] _____舌质淡[3] 舌质胖[5] 舌淡胖边有齿痕或舌淡舌体萎缩[6] _____脉沉细或迟缓或脉虚[1] _____量表的使用说明:血管性痴呆中医辨证量表包括记忆分和四诊信息分,0代表记忆分,1代表肾精亏虚证四诊信息,2代表痰浊阻窍证四诊信息,3代表瘀血阻络证四诊信息,4代表肝阳上亢证四诊信息,5代表火热内盛证四诊信息,6代表腑滞浊留证四诊信息,7代表气血亏虚证四诊信息。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治疗
何静;谢道俊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年(卷),期】2009(12)1
【摘要】血管性痴呆(Va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
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语言功能减退。
血管性痴呆可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及全脑性缺血缺氧所引起,其症状、体征因卒中病灶的部位、大小和数量可不同,认知功能损害也不一致。
血管性痴呆属祖国医学“癫狂”、“健忘”、“郁症”等范畴。
目前,中医界称之为老年呆病。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何静;谢道俊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230001;安徽中医学院第
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2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2.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3.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影响Meta分析
4.近5年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
呆研究概述5.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概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疾病名:血管性痴呆英文名:vascular dementi a缩写:VD别名:脑血管性痴呆疾病代码:ICD:F01.9*概述: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属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类型中的一种类型,也是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转归的一种类型。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痴呆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问题,发病率日益增高。
老年性痴呆有两大类,一类至今病因不明,因为最早为阿尔茨海默氏报道,所以又名“阿尔茨海默病”。
另一类与脑动脉硬化引起脑供血不足有关,又名“脑血管性痴呆”。
欧美国家以前者多见(如美国前总统里根),亚洲国家以后者多见,这与亚洲国家较欧美国家脑血管病发病率更高相一致。
脑血管性痴呆或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脑血管疾病导致脑供血障碍而出现的智能全面减退。
即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功能衰退性疾病。
常在50~60 岁起病,约半数并发原发性高血压,以智能阶梯性恶化为主。
脑血管性痴呆多见于反复“小中风”的病人,随着一次次“小中风”发作,病情逐渐加重。
但是,它与“阿尔茨海默病”不一样,智力减退不是进行性加重,而是呈阶梯式发展,在“小中风”康复后,智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病情稳定;但是,再次“小中风”后,发作又加重,呈间歇性发展,最后出现痴呆。
由于反复脑梗死不一定发生于大脑皮质的“运动区”,所以有些人从未发生过瘫痪,这些人易被误诊为“阿尔茨海默病”。
近年来,随着 CT 检查的普及,常发现过去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不少人存在“腔隙性多发性脑梗死”,实际上为脑血管性痴呆,或合并有脑血管性痴呆。
过去曾应用过脑动脉硬化性痴呆的名称,认为脑动脉硬化可以造成脑梗死、出血、和白质脱髓鞘而出现脑实质的病变,引起痴呆。
所以,以脑动脉硬化痴呆代替了多发梗死痴呆、出血性痴呆和 Binswanger 病。
事实上,脑动脉硬化主要是小动脉硬化,多见于高血压性脑病,表现为脑内小动脉的玻璃样变性,虽然可以导致管腔狭窄,但只要代偿功能良好,一般只有一些脑衰弱综合征的症状,如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肢体麻木等,并不一定导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