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2014.3.30

  • 格式:doc
  • 大小:215.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模块的核心概念

1. 体液:细胞内液(2/3)、细胞外液1/3(血浆、组织液、淋巴)

2. 由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

内环境。

3.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蛋白质,以

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还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4.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缓冲溶液: NaHCO 3/H 2CO 3 Na 2HPO 4/ NaH 2PO 4

5.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作用,合使各个器官系统

(如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7.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8.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9. 兴奋传导○1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 受刺激时变为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10. 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单向传导 11.传导的结果是兴奋或抑制

12. 突触前膜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构成,突触后膜由下一个 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构成

突触小泡中递质的释放和合成必须要有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 13. 下丘脑: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生物的节律行为的中枢 脑干:呼吸中枢,心跳中枢等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14.兴奋: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15. 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氨基酸等。

16. 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17. 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但除了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

子,如二氧化碳等。激素调节和体液调节不是等同的概念,激素调节只不过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P 27)

19.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P 28)

20.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21.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

变异的细胞、组织)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22.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3.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效应T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改变,最终导致

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并能分泌淋巴因子,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或与抗体结合。

24.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病

25.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属于主动运输,消耗能量。

26.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27.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

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28. 植物体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 根 > 芽 > 茎 双子叶>单子叶●新细胞>老细胞

29.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P50)

30.其他植物激素: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的分裂。●脱落酸: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

第4章种群和群落

3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特征还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衰退型

32.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3.用样方发调查种群密度:

1.应以物种数量达到稳定时的最小面积为标准(草本1×1,灌木4×4,乔木10×10)

2.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3.以各个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植

4.对于样方边线上的个体只计相邻两边。

34.用标志重捕法 N=Mn/m (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志重捕法)

M 标志的个体数 m 重捕样中的标记数 n 重捕个体数 N 样地上个体总数

35.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①“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建立模型— 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的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②“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特征: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当种群数量达到K时,种群增长率为0;

对于野生资源的开采,如保持最大持续产量应在K/2时最宜。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

36.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P67)

37.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38.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9.种内关系:互助,斗争

40.种间关系: 捕食 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41. 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动物与食物

和栖息地有关 水平结构

42.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

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等。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

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