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197.04 KB
- 文档页数:2
163美眉 2023.10下教研与美育大学校园网络强国战略下高校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探析刘亚群(济宁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在推进互联网建设进程中,也出现了网络空间污浊、网络风气日下、网络生态失衡等现象,网络文明发展出现不良倾向,尤其是高校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
通过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道德的培育,促进高校学生养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提高文明上网的思想觉悟,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网络文明素养。
关键词:高校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网络迅速占领着人们学习和生活。
据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4.4%,网民规模为10.51亿。
其中,高校学生就是主力军。
Z时代的大学生,几乎个个都是网络的“原住民”,网络是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他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
而面对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和西方网络文化的渗透,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的贺信中指出,“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
共同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如何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地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互联网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一些低俗媚世甚至不堪入目的内容也在网上传播。
这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规范高校学生上网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文明上网的意识,引导高校学生迈好网络文明的第一步台阶,全方面塑造清风气正的网络环境,对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高校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不完善当前,部分高校培育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方式仍比较传统,没有创新培养方式。
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李春辉【摘要】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以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为例,就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期刊名称】《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年(卷),期】2012(000)018【总页数】2页(P55-56)【关键词】课程体系;职业技能;校企合作【作者】李春辉【作者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德州 253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2Author’s address De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 lege, Dezhou, Shandong, China 253034自2008年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以来,其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等均不很成熟,各学院对该专业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在2008年申报网络系统管理专业后,就开始对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和实践。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这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把握专业定位的原则。
经过几年实践,把网络系统管理专业定位在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信息系统集成、信息安全产品和应用软件开发、信息工程监理、IT产品销售与服务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信息技术部门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培养从事网络建设、管理、应用开发与技术服务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为满足社会对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保证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建立起适合当前状况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1 两类必修课程在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职业公共必修课和职业能力必修课构成整个课程体系的两大坚实基础。
“两课”、法律、体育课程的开设力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
教育新风浅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 颖(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摘要】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我们的校园,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凡事都有两面性,当然新媒体也有两面性。
新媒体给我们带来无数利益与方便的同时也滋生了许多危害与风险。
所以面临新的环境,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认真分析其机遇与挑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弊端。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高校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新媒体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说:“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新媒体的运营方式,是以网络为媒介利用微信、博客、微博、贴吧等新兴媒体平台工具进行产品宣传、推广、产品营销等一系列运营手段。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媒介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
而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为主要内容。
它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所有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文化或校园精神。
据统计,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8.893亿,QQ月活跃用户达到8.685亿,更是有95.6%的大学生通过QQ和微信这类社交媒体接收消息。
当前各高校想要迅速与时代接轨,都已开通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作平台,但是内容却比较单一,缺少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且内容还比较陈旧、无趣,降低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面临的机遇、挑战在传统环境下大学校园相对封闭,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得不到新鲜血液的注入,所以校里活动虽多但种类相对较少。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变得不再拘束,打破了相对封闭的空间,有了更方便更有效的方式与外界交流,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方式使校园文化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内涵。
德州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指导思想与任务第一条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个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教高〔〕号)和《德州学院关于深化课程信息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德院政字〔〕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在线开放课程指德州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中校外的( )以及学校自主建设的在线开放课程等。
第三条依托引进网络教学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协同育人课程建设机制,组织教师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平台应用培训,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完成新老平台教学资源迁移,实现课程和平台的多种形式应用与共享,营造开放合作的网络教学与学习空间。
第四条以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为重点,兼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自主建设具有校本学科专业优势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认定一批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校级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并遴选推荐申报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省级优质在线开放课程。
第五条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手段,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和教学效果评价办法,整体推进学校、专业、课程等多个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章建设要求与内容第六条在线开放课程须经长期教学实践形成独特风格,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质量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和专家,以及社会学习者、行业企业专家认可,在同类课程中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示范性。
在线开放课程应参照《德州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评价标准(试行)》的具体要求,围绕以下方面加强建设。
.课程团队与服务。
关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作者:何佳炜来源:《商业文化》2021年第11期高等院校已经成为网络文化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我国各大高校都已经将网络文化建设作为院校文化教育的核心要素,也将其看作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虽然高校正在积极开展网络文化的相关建设活动,但从整体上来看,依旧存在比较多的阻碍和挑战。
因此,目前很多高校领域人士已经将如何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作为当前重点研究内容,旨在尽快完成网络文化建设,并使其发挥出积极作用。
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型文化形式,是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优秀产物。
网络文化在现代高校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会对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起到突出的教育作用,还会对和谐、文明社会的构建发挥出关键性作用。
因此,无论是高校自身,还是社会对于现代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都持有积极推进的态度。
高校网络文化是建立在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基础上的新理念,是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高度融合后形成的更高层次的文化形态。
可以说,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是高校网络文化的基础,高校网络文化是二者融合后的重要成果。
高校网络文化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传播性,我国大学生群体占据网民总数的两成以上,这一数量是非常巨大的。
高校网络文化的优势不仅传播了更多的优秀文化,更改变了高校文化教育的模式和方法,这对于新形势下高校文化教育来说有着突出现实意义,让现代高校文化教育整体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我国各级政府目前对于网络文化建设积极支持,网络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重大事件报道中,网络文化建设发挥出了极为突出的作用,众多网络平台,共同打造了网络文化新格局,这使得我国目前网络文化建设正呈现快速扩张趋势。
高等院校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必须大力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新形势下,我国高等院校已经将互联网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传播校园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是在构建和谐、安定校园环境中,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都承担着重任。
德州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概念方案(讨论稿)一、指导思想:以建设具有国内较大影响的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原则,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先进文明的精神,彰显独立、开放、自由的大学精神,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系统规划、精致设计,营造先进、健康、典雅、优美的大学文化环境。
二、总体思路:把握厚德文化、智慧文化两个主题,体现“崇德、启智、励志、博学”的校训精神,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经典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中吸收元素,西校区(老校区)以改造为主,体现厚德文化;东校区(新校区)以原创为主,体现智慧文化。
三、主要任务:规划设计校园内的主要功能区、绿化区、景点、道路、建筑物以及特色性文化标志,包括名称、用途、造型、色调、装饰、环境、植被、标志等等。
具体包括:1.主要功能区命名及改造2.主要绿化区、景点命名及改造3.主要道路命名及改造4.主要建筑物命名及改造、围墙建设改造5.特色文化标志的设立6.办公、教学场所及宿舍文化改造因新校区建设尚未结束,以下先规划老校区文化建设。
德州学院老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概念方案功能区老校区拟按四大区域进行文化建设,每一区域按主题进行改造提升:1.综合楼、文科楼、地理楼到南大门为一区域,拟定主题为“厚德”;2.综合楼、文科楼、地理楼到“景观水池”为一区域,拟定主题为“励志”;3.水池到理科楼为一区域,拟定主题为“擢英”;4.理科楼以北为一区域,拟定主题为“启秀”。
第一部分:厚德区一、综合楼——南大门区域已经形成的中华灯、校徽、校训及大门总体格局不变,按照“厚德”的主题对部分区域做局部改造提升。
(一)体现地域特色和校训精神,综合楼拟改名为厚德楼,楼前绿化实施改造提升,建议多栽种常绿、喜阴植物,可考虑大致对称式布局。
整个大楼现在是两个色调,要用现在外围装饰建筑的大理石浅灰色调统一装饰,也要与图书馆色调尽量一致。
(二)学苑广场拟改为厚德广场,对厚德广场实施提升改造。
德州市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探析本文分析了德州市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论述了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出了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途径:加强学生网络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组织结构建设;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构建具有色的校园网络文化管理模式;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
标签: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的使用迅速普及。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1]。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用户主要集中在18-35岁之间,其中又以18-30岁之间的年轻人最多,占上网人数的52.5%。
很显然,在校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网民群体,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加强德州市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对加强德州市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升广大师生网络利用水平,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
一、德州市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网络已经成为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
近年来,德州市高校网络文化快速发展,高校网络软硬件条件不断改善,但是对于网络文化建设普遍滞后,网络发展软环境较为落后。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关心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参与社会事务,游戏娱乐的重要场所和渠道。
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校方信息发布的渠道之一,也是同学们传播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网络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高校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网络文化也是鱼龙混杂,乱象纷呈。
浅谈推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作者:吕亮王香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吕亮,王香美(滨州学院,山东滨州 256603)摘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校园不断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网络在方便我们生活、拓宽我们视野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政治信念、道德意识、传统价值观、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带来挑战。
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明确定位,坚持引导,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网站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促使其健康发展,为构造和谐高校校园文化服务。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250-02收稿日期:2016-01-12基金项目:山东高校党建研究基地研究课题“基于‘四位一体’模式的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J14DW22)随着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发展,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网络文化。
高校作为网络利用的聚集地,其形成的网络文化与高校传统文化之间相互融合,便催生了高校特有的校园网络文化。
但是,由于网络本身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此校园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鉴于上述背景,在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校园网络的利弊,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品味,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校园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一)校园网络是高校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媒介随着校园网络的日趋完善,网络这一媒介已经成为高校传播校园主流文化的主要平台,在思想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
高校管理者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引人入胜的形式和健康向上的内容,努力满足高校师生的学习工作。
积极宣传和提倡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和调用技术手段,全力防范各种安全隐患,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浅谈网络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师德建设作者:张薇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3年第10期张薇(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 200235)摘?要: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飞速发展产生了网络文化,带来了高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使高校师德建设在迎来机遇的同时接受了巨大冲击和挑战,亟待完善。
高校师德建设需要从加强师德教育、提升教研水平、加强网络监控、充分利用网络构建网上师德建设文化体系等角度不断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化师德建设高校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a)-0-02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化应运而生。
所谓网络文化,狭义上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广义上则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见百度名片解释)根据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
手机网民也达到4.2亿。
在上网用户中,作为与时代连接最紧密的群体之一,高校师生因为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并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以及工作、学习的需要,是互联网的主力使用者,往往也对互联网依赖程度高,受网络文化影响颇深。
现在,网络文化已成为高校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由此带来的高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高校师德建设也面临巨大冲击和挑战,亟待完善。
1 现代网络文化的一些特点及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影响现代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它利用自己的特点,在促进高校师德的建设的同时,也会给高校师德建设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校园网络建设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发表时间:2016-08-09T09:51:20.78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8月总第200期作者:李艮[导读] 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也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使得校园网络的建设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深度融合。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三中学253000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也渐渐地离不开网络,校园网已经成为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教学研究的基础。
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也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使得校园网络的建设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深度融合。
关键词:校园网教育教学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电脑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和单位不可或缺的一样电子产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网络的认识也随着网络应用的逐渐普及而迅速改变,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近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不断向着信息处理计算机化、信息交流网络化、信息管理数据库化、信息服务电子化等方向发展。
形象化、交互性的教学以及海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校管理和辅助教学、教科研活动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同时学校网络承载着多样的网络功能,如专项课题研究、网络化教学等,所以校园网络的建设势在必行。
一、校园网的系统设计指导思想1.方便管理与维护。
校园网网络系统的节点数量大,分布广,通信介质多种多样,采用的网络技术也比较先进,网络的管理任务加重,如何有效地管理好网络,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的系统资源等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利用图形化的管理界面和简洁的操作方式、合理的网络规划策略,可以提供强大的网络管理功能,使网络日常的维护和操作变得更加直观、更加简便以及更加高效。
2.扩展性。
随着教育教学和教科研的快速发展,校园网络系统为了适应这个变革和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考虑现有网络设备的平稳过渡,学校现有陈旧设备尽量保持较好的利用价值,选用的产品应既具有最好的性价比,又要充分考虑未来可能的应用,网络应十分注重扩充性。
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产品设计的思考——以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逐渐重视,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所处地域的差异,其校园文化也各不相同。
校园文化产品作为承载校园文化重要媒介,其设计应用对于校园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以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产品设计进行探究。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学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最佳体现,更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
我们都知道水木清华、燕园北大,无处不彰显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这是一种强大的无形的精神力量,学校的每一位师生都被这种精神力量所影响。
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一尊雕像,都是校风的展现,都是学校风貌的体现。
以校园文化时时刻刻熏陶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了解社会、认识人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教育,更好的服务社会。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益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对培育新时代的青少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校园文化产品的发展现状当前,由于我国很多学校对于校园文化产品的认识不同,因此导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校比较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水平就相对来说高一点。
总体来说,我国高校的文化产品发展步伐仍然缓慢,无论是文化产品设计的创意性还是文化传播的广泛性都存有欠缺与不足;校园文化产品的系统性设计、延展性设计仍然有很大空间。
通过调研发现,高校的校园文化产品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设计元素单一,欠缺传播推广,文化价值不够等。
三、校园文化产品设计的意义我国高校不断发展,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及应用对于宣传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学校的校园文化产品主要是结合校园文化元素进行视觉化设计,以产品实用性为基础,赋予校园文化产品一定的美学价值,并结合校园的独有特性来表现一定的文化理念。
学校校园文化元素包括:历史建筑、校园特色景观、办学特色、教学方式、标志性成果、校训、学校标志、特色动植物、校园特色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