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区域经济联系
- 格式:ppt
- 大小:5.89 MB
- 文档页数:53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发生的变化高中地理教材对比——以湘教版为例本次对比的主要是2004湘教版教材和2019湘教版教材,侧重于章节主要内容发生的变化,未发生变化的内容未在文中提及,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对新旧教材变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总体比较粗略。
对于2004版教材,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选修三旅游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而2019版教材则演变成了必修一、必修二和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选择性必修三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从教材安排上来看,依然是五本教材,但其中的章节分布及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些知识从必修部分变成选择性必修部分专门列了出来,因为不选择地理的学生将不再研究这部分内容,未单独标注出来的知识章节可能发生变化,但仍旧保留在了原书中)2004版必修一发生的变化:1.原1.3“地球的运动”——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内容,并拆分为1.1地球的自转和1.2地球的公转两节内容。
2.原1.4“地球的圈层结构”加入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如震中、震源深度、震源、震源深度、等震线、震级、烈度等知识。
3.原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选择性必修一2.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容无较大变化。
4.原2.2“地球表面形态”——选择性必修一2.2“地表形态的变化”,详细地介绍了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而2019版必修一第二章内容为“地球外表形态”,划分为2.1“流水地貌”(加入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2“风成地貌”(加入了风化举动的危害与防治),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都与水有关)。
5.原2.3“大气环境”——2019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1“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加入了大气组成部分的内容),3.2“大气受热过程”,3.3“大气热力环流”,其余内容安排到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XXX”(包含了大气的水平运动),3.2“气压带、风带与气候”(重点强调了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3.3“天气系统”。
地理ⅲ湘教版1.4区域经济联系教学设计课题 1.4区域经济联系备课人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双层次问题导学法教材分析及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为例〕和产业转移〔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等三个方面,揭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型案例分析〔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与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要求学生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或调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应关注资源调配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通过对产业转移的三种情况分析,第一种情况,因为当地的环境、资源等问题而将当地的产业向其他区域转移。
第二种情况,因为要寻求新的市场而发生的产业转移。
第三种情况,是为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要求学生通过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的转移对产业迁出区和移入区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知道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了解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2、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意义;知道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查找资料认识当前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2、通过读图1-21分析南水北调的调水线路,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通过读图讨论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线路及意义。
3.联系当地的实际例子,讨论转移企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及造成的环境污染〔负面影响〕1、理解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全球观。
四区一地一圈一强名词解释四区一地一圈一强是指中国在经济发展、军事强国建设、政治体制稳定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等方面推进国家战略,即构建“四区”、“一地”、“一圈”和“一强”的体系。
“四区”是指我国正在推进的东部沿海经济区的新型城市群、中部崛起的现代化建设区、西部资源型经济区乃至边疆地区的特色发展区。
具体来讲,东部沿海经济区以珠江三角洲和长三角为中心,是建设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沿;中部崛起的现代化建设区以江山大区、长江中下游以及山东半岛为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动力的战略守护者;西部资源型经济区以盆地、西部次生发展和东部外向的务工人口为主,是拓宽和加强中外经济交流的主渠道;边疆地区以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为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空间和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地”是指新型城市化进程,即以全国城市化率提高为主要内容,实施城镇化发展建设、定位发展要素和结构性改革,建设城市社区,打造聚合区域经济、智力、资源,积极推进普惠保障。
同时,要通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产业城乡联动发展,实现城乡互动互助,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
“一圈”是指持续加强国际交往合作,“一带一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共同建设。
着力打造一个联动社会主义国家,推动全球治理进程,解决各种国际热点问题,并发挥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以发展促和平”,“以和平促发展”作用。
“一强”是指坚持“一国两制”,实现全面改革开放,推动政治体制的社会主义民主化、文化的规范化、法律的法制化、社会的秩序化;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作用,形成一种全球治理格局;大力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发展,形成一种国际秩序格局;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种国际经济文化格局;积极发挥中华文化民族特色,弘扬中华文明,形成一种文化实力格局。
四区一地一圈一强是中国在新时代的发展战略,旨在建立一个开放合作的国家和国际社会,为人民创造更舒适的生活。
一、考点突破掌握西电东送工程的概况、原因及意义。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西电东送工程的概况、原因及意义。
难点:西电东送工程的意义。
1. 西电东送的原因(1)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可开发装机容量为3.78亿千瓦),但分布不均匀,90%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
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客观上制约了该地区水电的开发和利用。
(2)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短缺,能源的消耗量却相当大,能源短缺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3. 西电东送的意义(1)经济效益: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电力、冶金、化工等高能耗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改变这里电力不充裕、电力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环境效益:有效地改变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
(3)对输入地的意义:①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②改善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③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4)对输出地的意义:①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缩小东西部差距,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
【随堂练习】1. “西电东送”主要是开发下列哪些资源()①石油②天然气③煤炭④水能资源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②④答案:C思路分析:西电东送工程是指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火电和水电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资源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故其开发的是煤炭和水能资源。
2. 下列有关电力输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有()A. 北线输出的既有火电,又有水电B. 南线输出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交界处的水电C. 北线输出区的水能蕴藏量居全国第一D. 输出电能的省区均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答案:A思路分析:西电东送的北线既有火电,也有水电;南线输出地区位于地势的第一、第二级阶梯交界处;水电最为丰富的是中线通道;输出电能的省区均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普遍能源紧张。
新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五线城市划分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为:1.1 概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经济、人口、资源等综合指标,对城市进行了分类和划分。
新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五线城市是根据这种分类划分而来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发展迅猛,经济日益繁荣。
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直是国家的经济中心,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二线、三线、四线、五线城市也逐渐崭露头角。
一线城市是指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城市,具备发展各类产业和吸引人才的能力。
二线城市是指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拥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较高的人口密度。
三线城市则是相对较小的城市,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在地方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四线和五线城市是相对较小且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多为县级城市或乡镇,其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和基本服务业。
划分城市线级的标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不同的机构和部门都有不同的标准和方法。
其中,人口规模、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地位等因素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详细介绍不同线级城市的划分标准,以期让读者对中国的城市分类有一个更加准确的了解。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城市线级的划分对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影响因素,以及各个线级城市的发展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线级城市的特点和潜力,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分别探讨新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和五线城市的划分标准。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做一个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
其次,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每个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包括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和五线城市。
每个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城市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探讨各个城市等级的发展前景以及影响城市划分的因素。
区域联系知识点总结区域联系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
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联系愈发重要,对于地理学研究和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区域联系的概念、形式、影响以及案例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概念区域联系是指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
这种联系可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区域联系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形式区域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经济联系:不同地域之间在资源开发、生产、消费、贸易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比如,某一地区出产的商品在其他地区有市场需求,通过贸易和流通来实现相互依存。
2.政治联系:地域之间在政治上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比如,不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地区间的政治联盟等。
3.文化联系:地域之间在文化传统、语言、宗教等方面的联系。
比如,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民俗传统的相互影响等。
4.社会联系:地域之间在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联系。
比如,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社会福利的互助等。
5.技术联系:地域之间在科技创新、信息交流、技术合作等方面的联系。
比如,不同地区之间的科研合作、技术转让等。
以上形式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地域联系的多维空间。
三、影响区域联系对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地理环境:区域联系会影响地域间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
比如,当两个地域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时,可能会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2.经济发展:区域联系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比如,不同地域之间的资源互通、市场互补、产业分工合作等,都会促进当地的经济繁荣。
3.社会变迁:区域联系会对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产生影响。
比如,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可能会导致社会结构的改变,不同文化的交流会影响当地的文化传统。
区域联系1. 什么是区域联系?区域联系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联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社会合作,同时也能够带来许多挑战和问题。
2. 区域联系的形式区域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经济联系、文化交流、人员流动等。
经济联系是最常见的形式,包括贸易、投资和产业合作。
文化交流则包括语言、艺术、音乐、电影等方面的交流。
人员流动涉及到人口迁移、旅游和教育交流等。
3. 区域联系的利益区域联系可以带来许多利益。
首先,经济联系可以促进贸易和投资,带动经济增长。
通过合作和竞争,不同地区可以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其次,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人们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加强社会和谐。
人员流动则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动和知识的传播,促进创新和发展。
4. 区域联系的挑战区域联系也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不平衡和冲突。
一些地区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压力和竞争,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会被边缘化。
其次,区域联系也可能带来环境问题和资源竞争。
人员流动也可能导致社会问题,如移民和难民问题。
5. 区域联系的案例分析5.1 亚洲区域联系亚洲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也是全球最大的人口聚集地之一。
亚洲各国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例如,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加强合作,推动了亚洲的经济一体化。
同时,亚洲各国之间也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如中国的春节、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流等。
5.2 欧洲区域联系欧洲是一个政治和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欧洲联盟(EU)是一个由28个成员国组成的政治和经济联盟,旨在促进欧洲的和平、繁荣和稳定。
欧盟成员国之间实行自由贸易和自由流动,共同制定政策和规则。
欧洲也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如音乐、艺术、时尚等。
5.3 非洲区域联系非洲是一个多样性和复杂性较高的地区。
非洲各国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差异。
山西省长治市第八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1.4区域经济联系1一、学习目标:1、知道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2、知道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3、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4、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5、知道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显著例子------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记忆南水北调的具体措施、线路、作用及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2、资源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
三、学习难点: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前预习导学】区域经济合作概念: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背景:战略的实施。
2、举措:(1)成效明显。
(2)西部地区发展较快,东、西部地区增多。
(3)联系密切。
东、西部实现相互发展,实现3、意义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一、二、资源跨区域调配背景: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供需不平衡。
意义: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调配工程:1、南水北调线路东线中线西线起点扬州、雅砻江和终点、、威北京、海基本需开凿,基本自流线路特点利用,黄河以北可自流调水原因水资源___多___少、___多___少,北方生产、生活耗水量大可调水量大较大较小源地水质较差较好最好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过_________后顺地势________虽地形较复杂,但地势____高____低,水可自行流向______________复杂,工程巨大现有可用的配套设施好,有__________及沿线湖泊可利用较好,有_________水库可利用差意义缓解北方水资源紧张状况,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西部大开发【合作交流深究及活动题解析】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调出区:大规模调水,减轻洪涝灾害;调入区:有利于地下水回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一、考点突破掌握南水北调工程的概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南水北调工程的概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南水北调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原因:(1)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2)供需矛盾突出:北方需水量大,但水资源缺乏。
【随堂练习】1。
下列有关“南水北调”工程叙述正确的是()A。
把珠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调到北方地区B. 工程规模巨大,分东、西两条调水路线C。
把长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D。
是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答案:C思路分析: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把长江水系的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该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2。
南水北调工程选择“东线先行”的主要原因是()①东线工程经过平原地区,长江水可通过人工渠道自流到华北平原,直达天津②东线工程的工程量小③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取水,水量大,北方受水地区可扩展到整个华北和西北④东线工程抽取长江水的水量最大⑤东线工程大量抽取长江水,可减少长江下游的洪涝灾害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⑤答案:C思路分析:东线由于可利用京杭大运河,工程量小,但由于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故需逐级抽水北上,故①错误;东线工程的受水区域只有华北地区,而没有西北地区,③错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地区取水,导致入海径流量减少,影响长江河口环境,⑤错误.例题1 (浙江文综)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
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1)~(2)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一】: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部分知识清单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
区域的划分①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②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的;过渡的)、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划分的指标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他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
1四大地区的差异①四大地区的划分东部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区(新、内蒙古、陕、甘、宁、青、臧、川、渝、滇、贵、桂);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
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交通、市场等)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讲义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因素。
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
然而,由于地理、历史、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区域联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区域联系的内涵与形式(一)区域联系的内涵区域联系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是区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等要素流动的过程,也是区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区域联系的形式1、经济联系经济联系是区域联系的核心内容,包括商品贸易、资金流动、技术转移、产业分工等方面。
通过经济联系,不同区域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2、社会联系社会联系主要包括人口流动、劳动力转移、教育合作、医疗卫生合作等方面。
社会联系有助于促进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社会融合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3、文化联系文化联系是区域联系的重要内容,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传播。
文化联系有助于增强区域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4、生态联系生态联系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往往具有跨区域的特点,需要区域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生态挑战。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规划、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促进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强调区域之间的公平性、互补性和整体性,旨在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繁荣。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1、促进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打破区域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