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近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 格式:ppt
- 大小:766.00 KB
- 文档页数:23
土地制度历史沿革中国的土地制度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同的演变。
以下将从古代到现代,简要介绍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沿革。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主要以皇权和贵族所有制为基础。
国家所有土地,皇帝将土地赐予亲信将领和王子,以作为来源于王室和宗族的特权。
百姓多数在农耕土地中以农户的形式务农,但并不真正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的演变带来了农民的解放。
在明清两代,农民起义爆发,并推翻封建统治,土地制度出现了一定的改革。
明代的地不私营政策,有利于农民,使得农民能够通过缴纳租金或上交劳动力,获取土地的使用权。
而在清朝,土地制度进一步改革,实行定谷倾销和以地参政等政策,为农民提供了一些土地保障和政治权利。
然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在近代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辛亥革命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土地革命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土地被没收,并实行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
土地被重新分配给农民,并确立了国家的土地所有权,土地改革对于缓解农民贫困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继续发展。
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农民土地集体所有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通过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农民土地被纳入集体经济的管理范围,实行农村土地集体经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土地制度再次发生了变革。
通过承包土地给予农民长期经营权并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在经营土地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激励机制,农村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
至今,中国的土地制度在保护农民权益和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过创新的土地承包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村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综上所述,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沿革经历了封建制度的特权、农民起义的解放、土地革命的革新,以及改革开放的发展。
目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正致力于保护农民权益与推动农业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保障和支撑。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演变一、背景介绍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演变是我国古代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的演变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结构,还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民生。
本文将从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的演变角度,探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并分析其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 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在我国古代,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主要依赖于部落公有制,土地资源属于整个部落共有,土地的使用和分配由部落首领或长老来决定。
土地的使用权是集体所有的,个体并无所有权,主要依靠集体耕作和分配方式来维持部落内的土地利用和生产。
2.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出现,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土地所有权被个体或家族所拥有,土地的使用和分配逐渐进入了封建领主的手中。
此时土地成为生产资料的私有财产,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支配权也逐渐被封建领主所控制。
3. 中世纪的土地制度在我国古代的中世纪时期,土地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各地领主开始通过土地的流转、租赁和买卖来扩大自己的土地所有权,农民成为地主的佃户,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逐渐分离,土地所有制开始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4. 与现代化近代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和现代化建设。
从土地私有制到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到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行,再到现代化的城乡统筹发展,土地制度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对我国古代经济政策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经济政策的演变1. 农业政策与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的农业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我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农业政策,如土地赋税制、均田制、科举制度等,这些政策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2. 贸易政策与海外贸易古代我国贸易政策的变迁也是我国古代经济政策演变的重要方面。
东岳论丛Nov.,2007Vo.l28No.6 2007年11月(第28卷/第6期)(Dong YueT ri bune)台湾日治时期土地权演变的历史考察及其评价陆 静(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关键词]日治台湾;土地旧惯;物权;演变[摘 要]日治时期土地权的演变是一个逐步梳理、阐释、取舍、改造、最终与日本近代民法物权制度接轨的渐进过程。
从客观上讲,它开启了台湾土地法制的近代化进程,推动了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 国治 时期民法实施和土地改革的基础;但究其实质,其又不过是日本殖民者为了达到对台湾人民进行经济剥削和殖民同化的目的而推行 法律霸权主义 的结果。
[中图分类号]D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6-0147-06自17世纪上半叶始,西方强国荷兰、西班牙先后在台湾建立殖民地政权。
从那时起,台湾历经了 荷治 、 (明)郑治 、 清治 、 日治 和 国治 多个政权的统治,台湾的法律文化也在社会的沧桑沉浮中几经变迁;而日治台湾的五十年间所实施的法律变革对台湾近现代法律制度的影响尤为深刻,它是台湾法律近代化的开端,台湾社会延续了200多年的传统中华法律制度自此开始向近代西方大陆法律制度转变。
尤其是1922年以后,随着 内地 延长主义政策的实施,大量日本近代西式法律纷纷在台湾适用,加速了台湾法律近代化的进程,也为1945年后 国治 时期的近代西式法律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本文拟以日治时期土地权的演变为例,考察其从传统旧惯到近代西方物权制度的嬗变及其意义。
一、日治时期台湾土地制度演变的历史背景1895年,清朝政府作为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方,被迫签订 马关条约 ,将台湾割让于日本。
此时的日本,刚刚完成了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为目标的 明治维新 ,为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废除领事裁判权,明治政府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大量引进西方法制,初步完成了从原来的传统中华法系向近代欧陆法系转变的法律近代化过程。
日本的土地制度与农地流转日本人多地少,在自然资源极度缺乏的状况下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本政府大力推动农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增长率。
一、日本土地制度的演变谈日本农地流转之前,有必要先对日本土地制度做一番简要考察。
日本先行土地制度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土地所有制,全国65%的土地私有,其余35%为国家和公共所有。
在这之前,依据不同的历史阶段,日本土地制度经历了五次调整。
1、奴隶社会时期(大和国时代,2世纪至6世纪末):领主姓氏土地制度,农村公社土地私有制度。
农村公社由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群合组成。
2、封建社会前期(飞鸟时代,593—710年):班田制,即“公地公民”的土地国有制。
它规定土地属于国家,国家每六年分给人民土地,“有位、有职、有功者,按位的高低,功的大小,班给相应的位田、职分田、功田等”。
禁止土地买卖,受田人死后归还土地。
3、封建社会中期(奈良时代至战国时代末,710—1603年):封建领主庄园制。
日本政府为增加耕地,鼓励民间垦田并承认垦田私有,于是有势力的贵族、寺社积极垦田,设置庄园。
4、封建社会后期(江户时代,1603—1868年):地主制。
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等封建统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须缴纳高额的地租。
5、近代(明治时代,1868—1912年):资本主义个人土地私有制。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快速向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转化。
这个土地私有“是一种法律上承认个人或私人可以占有土地的制度,但并不意味着全部土地都为私人所有。
”1872年,明治政府废除德川幕府自1643年实施的《禁止田地永久买卖法令》,日本农民可以买卖土地。
1873年,明治政府又公布《地租改正条例》,着手进行“地租改正”。
改正的内容包括:第一,改以地价为课税标准(此价以收获产量高低为标准);第二,规定税率为地价的3%,原则上按收成丰歉增减;第三,规定地税一律用货币交纳;第四,规定地租由土地所有者负担。
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近代史土地政策的演变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过程,涉及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
土地政策的变迁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存状况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本文将就近代史土地政策的演变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
清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主要为封建农业经济,老百姓多为小农,土地所有权分布极不平等。
地主阶级占有大片土地,农民只能靠佣工、负债或租种来生存。
土地在封建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晚清时期,农民起义频繁,土地革命势头逐渐增强,清政府开始尝试一些改革措施,如百姓地地赋灾、地公法等,但效果有限。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取而代之,土地政策也有了新的变化。
孙中山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号召农民占有土地,实行土地国有化。
由于时局动荡,内战频发,农田开垦工作受阻,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随后,孙中山去世,中国进入了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等人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方案,但其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土地政策有了重大转变。
国家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了土地国有化的政策,农民获得了长远的土地使用权。
土地改革结束了农民长期受压迫的历史,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此后,中国陆续实行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如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
197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土地政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国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给农民,实行户籍化管理,鼓励农民通过经营提高收入。
这一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也有了明显提高。
随后,国家又推动了土地流转经营、农村土地整治等政策,加快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至今,中国土地政策仍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
一、殖民地土地制度的演变1,时间:1614——1629土地制度的改变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内,有公司到社会转变的关键是公司所执行的土地制度的改变,中国重工改变的时间是在1614年。
2,典型代表:弗吉尼亚———以“特许和租借方式”普利茅斯———无偿分配弗吉尼亚和普利茅斯殖民地是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两个代表。
由于土地实际所有权是在公司手中,整个殖民和扩殖活动是纯粹商业性质的,而移民又是作为公司的“合同工”在公司官员监督下共同劳动,出维持移民生活必需的啊部分产品外,其余产品悉归公司比葛优公司处置,7年合同期满后殖民地财产(包括土地在内)将在持股中按股分配。
公司的殖民活动,带有明显的的双重性:一方面,公司与英国的关系带有封建依附的痕迹,因殖民地是英王给公司的“封地”,公司只拥有土地的“自由永拥权”;另一方面,移民与公司的关系有带有近代契约色彩,因他们与公司定有具有约束力的合同,并未公司的利益而劳动,两者是矛盾的。
他既不符合北美地广人稀的环境,也难以适应殖民地背移民迅速扩殖的形式,移民的劳动积极性很有限,公司根本无法靠他赢利。
到1624年,因普利茅斯殖民地对公司无贡献,原资助者拒绝继续资助公司的殖民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不得不在1614年改变现有的土地政策,采取措施将土地所有权逐渐转给移民个人。
3,具体的演变方案:公司土地私有化过程。
按弗吉尼亚公司的决定,原建立种植园的英国投资者或团体,克获得大块土地并发给特许状。
1616年前自费来的移民,其所持公司股每股可获免税地100英亩。
有公司资助来的移民,在公司工作7年后可领取100英亩土地,但每年应交代役租2先令。
1616年后自费来的移民,没人可获年租1先令的土地50英亩,有公司资助来的移民7 年后可获土地50 英亩,但7年中其产品之一半应交公司。
在这些措施中最重要的是土地特许和“人头权”制度。
由于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到1624年该殖民地以基本私有化,并引入了代役租及长子继承制等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在日本的发展与影响封建制度是指一种以封建主与封建臣之间的互相依附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在日本历史上,封建制度的发展与影响深远而复杂。
本文将从封建制度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对日本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封建制度在日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的飞鸟时代。
当时,日本的政治权力高度分散,各地的豪族拥有独立的势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豪族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封地,并形成了以封建主与封建臣之间的主仆关系为核心的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在日本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首先是平安时代的兴起。
平安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封建制度得以进一步发展。
贵族家族成为封建主,他们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权力。
而普通人则成为封建臣,他们为封建主提供劳动和效忠。
其次是战国时代的到来。
战国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地的战国大名争夺着政治权力。
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加强,封建主的权力更加集中。
战国大名通过掌握土地和军队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普通人则成为他们的封建臣,为他们提供军事和经济上的支持。
封建制度的特点在于封建主与封建臣之间的互相依附关系。
封建主为封建臣提供土地和保护,而封建臣则为封建主提供劳动和效忠。
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权力和利益的交换基础上的,封建主通过掌握土地和资源来获得封建臣的效忠,而封建臣则通过效忠封建主来获得土地和保护。
封建制度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封建制度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的等级分化。
封建主和封建臣之间的地位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上出现了明显的贵族和平民的区别。
这种等级制度在日本社会中长期存在,直到近代才逐渐被废除。
其次,封建制度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主通过掌握土地和资源来控制政治权力,形成了一个以贵族家族为核心的政治体系。
经济上,封建制度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和农业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文化上,封建制度强调忠诚和效忠的价值观,影响了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日本土地制度进化与特点作者:盛邦和发表日期:2009-1-28 9:55:56 来源:中思网关键字:日本土地制度进化日本土地制度进化与特点盛邦和近代化民族精神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必然的经济基础。
简言之,经济基础产生了近代精神。
下面我们以日本为例说明东亚近代民族精神产生的社会形态。
研究日本社会形态可从三方面着手,即开展日本社会经济形态研究、社会政治形态研究、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其中社会经济形态是后两种社会形态的基础。
反过来,社会政治与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又作用于作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
当然,为最终考察日本社会形态发展的轨迹特点,有必要首先对其社会经济形态作认真考察。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尤其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人依赖土地而生存。
土地制度的演变、发展便成了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史的主线。
从日本土地制度研究入手,往往可以管窥到日本社会经济形态的一般特征,进而找到日本区别于其他国家如中国的特征与规律。
纵观日本土地制度发展的历史,大体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奴隶社会时期(大和国时代,2世纪至6世纪末):领主姓氏土地制度时代;第二,封建社会前期(飞鸟时代,593—710年):封建班田制土地制度时代;第三,封建社会中期(奈良时代至战国时代末,710—1603年):领主庄园制土地制度时代;第四,封建社会后期(江户时代,1603—1868年):地主制封建时代;第五,近代(明治时代,1868—1912年):资本主义私有土地制度的产生。
以下试分上述五个阶段,略论日本土地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特征。
一、奴隶社会时期领主氏姓土地制度时代日本真正形成为国家,进入国家统一时期的标志,乃为公元4世纪前后建立大和政权。
根据《古事记》和《日本书记》记载,开创大和政权的是天照大神的子孙神武天皇,他从九州地区出军东征,直达大和地区,后第十代崇武天皇派遣四道将军平定各地。
要分析大和国时代的土地制度,必须先考察作为当时政治社会组织的氏姓制度。
所谓“氏”,其实质是日本早期血缘型农村公社。
中国近代以来土地政策的演变
1.土地革命时期:实行土地革命,消灭地主阶级,实行土地公有制。
2.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支持抗日
战争。
3.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制度,实现土地公有制。
4.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制度,实现土地公有制,同
时实行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相结合的政策。
5.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
试点工作,即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
总之,中国近代以来土地政策的演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其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9世纪中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势力向东方扩展,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由于两国的处境和面临的任务相似,然而探索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其中两国社会结构的差异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然而两国在社会结构中的选官制度、土地所有制结构、对“商”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尤为突出。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近代化的进程。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势力向东的扩展,闭关自守的两个东亚封建国家———中国和日本均被迫打开了自己的大门。
两国的仁人志士分别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药方,使自己的国家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然而两国的结果却截然不同———日本走上富国强民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却仍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里徘徊。
例如:“日本通过开国较为成功地进入了国际社会,而中国却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原因之一在于中日在19世纪中叶前的‘开国准备’阶段已经产生了很大差距,中国坚持华夷思想,毫无开放进取之意,而日本实现了地理世界观和文化世界观的转变,形成了开放力量。
”一、选官制度的差异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始创于隋朝。
科举考试导致统治阶级内部成员不断的更新,使社会上下阶级在和平的情况下不断地对流,从而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
“科举考试可以把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的代表人物,甚至一部分被统治阶级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中央政权中来,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
由于这种通过考试录用人才的办法对封建制度来说有合理的一面,中国一方面它可以使统治机构由统治阶级中最有能力的人来组成。
这对封建制度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制度。
另一方面,一种对维护封建社会有效的制度自然会成为向近代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适应于儒家“君子”的理论而设立的具有很强的人文伦理性。
它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德品的通才而不是一技之长的人才。
广大士子们对日常生活不屑一顾,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把自己的言行严格的约束在封建政权要求的规范之内。
因此自然科学受到很大的影响。
不存在什么创新和发展,因此,在科举中国科学与民主就显得很苍白。
土地政策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⑴、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时期)⑵、表现:原始社会形成公社共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土地制度2、奴隶社会──井田制 :出现:夏、商;鼎盛:西周。
特点:①、土地属于国家②、土地层层分封,不得转让和买卖;③、受封者要向国王承担义务(服兵役、交贡赋);④、耕地形形似“井”字;⑤、贵族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在井田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3、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①、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表现。
后果:井田废弃,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主人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井田制瓦解的客观原因——王室衰落、战争频繁、土地转让,井田制日益破坏。
③、井田制瓦解的过程——(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BC594年,鲁国初税亩,各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C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公开地承认了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
④井田制瓦解的影响:Ⅰ、土地所有制的关系变化:(公田→私田)Ⅱ、阶级关系的变化:(奴隶主→地主;奴隶→农民Ⅲ、交税方式的变化:(交纳贡赋→交纳地租)4、7.土地兼并①、土地兼并的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个特点:即土地私人所有和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或转让。
②、土地兼并的内容: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自耕农的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自耕农控制的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东汉·班固·《汉书》。
③、土地兼并的实质: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④、土地兼并Ⅰ、对封建国家的影响: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流民,影响国家财政收入;Ⅱ、对社会的影响: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危及封建统治(西汉、唐、北宋、明朝都因土地兼并特别严重而引发农民起义)。
中国古今土地制度演变概述:生产力的发展迟早会引起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在这里应注意:(1)在封建社会中,所有制关系主要指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的重点)。
(2)产品分配形式主要是指赋税、徭役、兵役、地租等。
(3)人们生产中的地位主要是阶级关系.本专题概况(土地所有制形式)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重形式)。
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一、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1、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2、兴衰: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
3、内容(权利与义务):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4、瓦解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后期,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不断发展(2)直接原因: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1、确立: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确立。
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
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
2、内容: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小农)。
封建土地所有制三者的地位:(1)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但由于经济力量薄弱,往往被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