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总论-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
- 格式:ppt
- 大小:394.00 KB
- 文档页数:43
《成本会计》教案目录第一章:总论一、成本涵义二、成本分类三、成本会计产生和发展四、成本会计对象和任务五、成本会计职能(环节、内容)六、成本会计工作组织第二章:成本核算基础一、产品成本核算概述二、费用要素和成本项目三、成本核算程序第三章:要素费用的汇集和分配(1) 材料费用的核算(2) 工资费用的核算(3) 折旧费用的核算(4) 其他费用的核算第四章:跨期摊配费用的核算第五章: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第六章:制造费用的核算第七章:损失性费用的核算第八章:在产品和产成品成本的核算第九章:成本计算方法概述第十章:品种法第十一章:分批法第十二章:分步法第十三章:分类法第十四章:定额法第十五章:期间费用的核算第十六章:成本报表第十七章:成本分析第十八章:成本会计的新发展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成本一、成本概念:(一)成本涵义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一个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这些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就是成本。
成本的涵义有多种:1、美国会计学会(AAA——America Accounting Academy)1951年提出的《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给成本所下的定义:成本——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以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
这个定义有三个含义:第一,成本是一种价值牺牲,这种牺牲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消耗,不仅可以是现金支出,也可以是物资消耗、劳动消耗或是从外部提供的劳务费消耗。
第二,这种价值牺牲是为了一定目的,通常是指由经营目的而衍生的目的。
第三,这种牺牲可以用货币测定,也可以说是可以用货币计量。
2、会计学成本的一般定义:成本——是特定的会计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发生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代价。
具体包括:(1)成本必须发生于某一特定的会计主体,以符合会计主体假设。
(2)成本的发生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如果成本的发生没有明确的目的,则只能是一种浪费。
成本会计工作组织的依据和原则一、引言成本会计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需要遵循一定的依据和原则,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依据1. 会计法规:成本会计工作的依据之一是国家的会计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
这些法规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成本会计提供了法律依据。
2. 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企业内部通常会制定一些会计制度和规章,明确成本会计的具体操作流程和要求。
这些规章制度可以统一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保证成本会计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3. 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很多企业会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来组织成本会计工作。
这些准则对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和披露要求进行了规范,提高了信息的比较可靠性和可读性。
三、原则1. 成本一致性原则:成本会计的核算应当遵循成本一致性原则,即在一定时期内,相同或类似的成本应当按照相同的方法核算。
这样可以确保成本信息的可比性,方便企业内外部的决策和分析。
2. 成本实际性原则:成本会计应当以实际发生的成本为基础进行核算,不得根据预估或估计值进行核算。
这样可以保证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成本完整性原则:成本会计应当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成本都纳入核算范围,不能遗漏或遗弃任何成本。
这样可以保证成本信息的完整性,并提供全面的决策依据。
4. 成本权责一致性原则:成本会计核算应当与责任归属一致,即将成本分配给相应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
这样可以明确成本的责任归属,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益的公平分配。
5. 成本分期匹配原则:成本会计应当按照经济实际发生的时间顺序,将成本分配到相应的会计期间中,与相应的收入进行匹配。
这样可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状况,提供有关期间的成本效益信息。
四、组织实施为了有效组织成本会计工作,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设立专门的成本会计部门或岗位,负责成本核算和分析工作。
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请下载后24小时删除!!成本会计学习指导第一章总论重点掌握1. 成本及成本会计的概念2. 成本会计的对象及职能一般掌握1. 成本会计的任务2. 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一、成本及成本会计的概念1、“理论成本”: C + V其中 C :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V: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2、实际工作中的成本概念:除C + V外,还包括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性支出,如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
3、成本会计的概念狭义的成本会计:仅指成本核算。
广义的成本会计:包括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及考评。
二、成本会计的对象、职能1、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成本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容,即各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
2、成本会计的职能:成本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在功能。
基本职能:成本核算。
派生职能: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及考评。
第二章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重点掌握1. 成本核算的要求2. 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分类一般掌握1. 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2. 成本核算的主要会计账户一、成本核算的要求(一)算管结合,算为管用(二)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1.正确划分应否计入生产费用、期间费用的界限。
2.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
3.正确划分各月份的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界限。
4.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
5.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生产费用的界限。
(三)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的方法(四)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二、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分类1、生产费用按经济容分类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费用,按其经济容分类,可划归为三大类,即:劳动对象方面的费用、劳动手段方面的费用和活劳动方面的费用。
生产费用按照经济容分类,就是在这一划分的基础上,将生产费用划分为以下若干要素费用:材料费用、燃料费用、外购动力费用、工资费用、职工福利费、折旧费、其他生产费用。
2、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成本项目:要素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类而划分的项目。
第一、二章总论一、单项选择题1、成本的经济内涵是(D )。
A 已耗费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B 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C 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D已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2、实际工作中的成本开支范围与理论成本包括的内容(A )。
A 是有一定差别的B 是完全一致的C 是完全不同的D 是可以相互替代的3、下列各项费用中,计入产品成本的是(B )。
A 管理费用B 制造费用C 销售费用D 财务费用4、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包括(D )。
A 设置会计机构B 配备会计人员C 制定会计制度D 建立定额管理制度5、成本会计的职能机构包括(C)。
A生产部门 B 销售部门C 成本核算科D 总务行政部门二、多项选择题1、产品成本开支范围包括()。
A 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生产而发生的各种管理费用B 为制造产品而消耗的材料费用C为制造产品而消耗的动力费用D 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废品损失E 生产单位为管理组织生产而发生的费用2、成本的作用是()。
A 成本是生产耗费的补偿尺度B 成本是制定价格的重要依据C 成本是进行经营预测的重要依据D 成本是进行经营决策的分析的重要依据E 成本是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一个综合指标3、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主要有()。
A 建立和健全成本考核制度B 建立和健全财产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制度C 和健全各项原始记录制度D 和健全成本分析制度E建立厂内内部结算价格4、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包括()。
A 成本会计制度B 成本会计人员C 成本会计机构D 成本管理责任制E 班组经济核算5、成本会计制度应该包括的内容是()。
A 关于成本核算制度B 关于成本分析制度C 关于成本考核制度D 关于成本岗位责任制度E 企业内部结算制度三、判断题1、成本的经济内涵,就是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货币表现。
2、生产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支出。
3、期间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应在其发生时计入产品成本。
第一章成本会计总论学习目标: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的分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本章学习,你应当了解成本的含义和作用,理解理论成本与实际成本的联系与区别以及支出、费用和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成本会计的概念、内容和主要任务,熟悉成本会计工作组织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成本的基本理论一、成本的含义成本作为一个价值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客观存在的。
加强成本管理,不断降低成本,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还有利于改善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益,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那么怎样理解成本的含义呢?我们知道,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把商品的价值(W)分为生产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C)、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V)和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M)三个部分构成,即W=C+V+M,其中:产品成本由C+V构成,即“理论成本”。
因此,从理论上说看,成本通常是指在正常生产、合理经营条件下的社会平均成本,是生产商品的价值中物化劳动价值和活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实践中,成本是按照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以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根据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和活劳动所创造价值中纳入成本范围的那部分价值的货币表现。
实际上,产品成本除C+V外,还包括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性支出,如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等。
理论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联系是:实际成本以理论成本为指导,或者说它的确认是以理论成本为基础。
二者的区别是:理论成本不考虑生产经营活动中偶然因素和异常情况的消耗,只对正常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进行货币计量;而实际成本往往受客观条件,包括经济政策、财经法规、会计准则和当期生产经营条件变化的影响,实际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理论成本。
在完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两种不同的成本制度下,产品的实际成本的构成是有差异的。
第3章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和工作组织第一篇:第3章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和工作组织第3章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和工作组织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成本会计机构的设置和对成本会计人员的要求,一般了解成本会计制度,掌握成本会计工作组织包括的内容,熟练掌握成本会计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重点掌握成本会计四项基础工作的组成内容。
二、预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内部结算价格2.成本集中核算形式3.成本非集中核算形式4.成本会计制度(二)论述题1.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包括什么?其主要内容是什么?2.与成本有关的定额包括哪些?3.如何加强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和清查制度?4.如何制定内部结算价格?5.成本会计机构有哪些?6.对成本会计人员有哪些要求?7.成本会计制度应包括的内容是什么?传统成本会计制度存在哪些问题?三、要点提示(一)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包括以下四项内容:1.建立定额管理制度,制定必要的消耗定额定额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所规定的标准。
与成本有关的定额包括劳动定额,材料、动力、工具消耗定额,费用定额,质量定额等。
制定的定额既要先进又要切合实际,并应随着企业生产技术条件的变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定期修订。
2.加强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和清查制度做好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和清查工作,是正确计算成本的必要条件。
企业一切物资的收发都要经过计量验收和办理必要的凭证手续。
库存物资应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做到账物相符。
3.建立内部结算制度,制定内部结算价格搞好内部结算要抓好内部结算价格、内部结算方式和内部结算组织三个方面的工作。
4.建立原始记录制度,制定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企业应健全原始记录制度,统一规定各种原始记录的格式、内容、填制方法、存档和销毁等制度;应根据成本计算和内部控制的需要,制定各种原始记录的传递程序,包括凭证传递所流经部门、各部门对凭证的处理程序等。
(二)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1.成本会计的机构成本会计的机构包括成本会计工作的领导机构,成本会计的职能机构,成本归口管理部门和班组经济核算。
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一、成本会计机构(一)成本工作的领导机构1.成本会计领导机构的形式根据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一般企业成本工作的领导核心应由厂长或经理、总会计师、总工程师和总经济师组成,厂长是成本工作组织的领导者,并对本单位的成本负完全责任;总会计师、总工程师、总经济师应从经济、技术以及两者的结合上组织企业成本工作;并采取有效的降低成本措施。
一长三师应融为一体,分工合作,负责组织全厂的成本工作。
2.成本会计领导机构的职责(1)制定企业成本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以及批准成本会计制度;(2)建立健全工厂成本工作的组织机构,协调各部门成本工作中的问题和矛盾;(3)审定工厂的目标利润和目标成本,批准工厂成本计划,综合研究和决定各项重大的降低成本方案;(4)组织和领导各项重大的成本决策;(5)动员全厂各部门、各级和职工管理成本。
(二)成本会计的职能机构成本会计的职能机构,在大中型企业单设成本处或成本科,也有企业在会计机构中设置成本股或成本组;至于规模小的企业里,一般是在会计部门中指定一些人专门负责成本会计工作。
1.厂部成本会计职能机构的职责厂部成本会计职能机构是成本会计的综合部门,组织成本的集中统一管理,为企业领导提供各种成本信息;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编制企业成本计划,并分解下达给各部门和车间;实行成本控制,监督生产费用支出,准确地核算全厂产品成本;检查和考核工厂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开展成本综合分析;组织车间成本核算和管理,加强对班组经济核算的指导和帮助;制定全厂成本会计制度,不断总结和推广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方面的先进经验。
2.厂部成本职能部门和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组织形式成本会计工作在厂部成本职能部门和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可以采用集中和非集中核算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
在集中核算的形式下,企业一切成本会计业务,都集中在厂部成本职能部门进行。
其他职能部门、车间一般只负责提供原始资料。
在非集中核算的形式下,车间成本或部门费用支出的计划、核算和分析等,一般由这些单位的成本员或负责成本工作的人员担任;厂部成本部门主要负责成本数据的汇总,处理不便于分散到各单位去进行的成本工作,以及对各单位成本会计工作进行业务监督和指导。
成本会计工作组织要素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问题。
成本会计工作组织要素是指在进行成本会计工作时所必需的各种要素和条件。
本文将围绕成本会计工作组织要素展开讨论。
一、成本会计工作组织的目标成本会计工作的目标是为企业提供正确、准确的成本信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
成本会计工作组织要素应该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展开。
二、成本会计工作组织的基本要素1. 成本会计制度:成本会计制度是成本会计工作的基础,它是根据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的一套规范和制度。
成本会计制度应包括成本核算方法、成本计算方法、成本分摊方法等内容,以确保成本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 成本会计人员:成本会计人员是成本会计工作的执行者,他们应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掌握成本会计制度和相关的成本核算方法,能够准确地进行成本计算和分析。
3. 成本会计系统:成本会计系统是成本会计工作的技术支撑,它包括成本会计软件、数据库和硬件设备等。
成本会计系统应能够满足成本会计工作的需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成本会计资料:成本会计资料是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的基础,它包括原始凭证、成本台账、成本报表等。
成本会计资料应准确、完整地记录和反映企业的成本信息,为成本会计工作提供依据。
5. 成本会计流程:成本会计流程是指成本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步骤。
成本会计流程应合理、规范,能够确保成本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三、成本会计工作组织的重要条件1. 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成本会计工作组织的重要条件之一,它能够确保成本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成本会计的权限和责任分配、成本会计的审计和监督机制等,以防止成本会计工作中的错误和失误。
2. 沟通与协作:成本会计工作需要与其他部门和岗位进行沟通和协作,以确保成本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沟通与协作应建立在良好的沟通渠道和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提高成本会计工作的协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