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坊考察报告19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3.39 MB
- 文档页数:19
上海田子坊调研报告一、简介上海田子坊是上海市卢湾区的一个文化、休闲、购物区域,也是上海市的一个知名旅游景点。
田子坊原为上海法租界的一部分,起初是由法国买办们在1846年建设而成的一个住宅区,之后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特的文化街区。
田子坊里有许多老式的石库门建筑,保留了一些上海传统的建筑风格。
这里有许多小吃店、餐馆、艺术品店、咖啡馆和画廊等,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当地居民来此感受浓郁的艺术氛围。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田子坊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对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调研方法1.实地走访:通过实地走访田子坊的各个区域,了解街区的建设情况、商户经营状况以及人流量等。
2.问卷调查:通过向游客和当地居民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田子坊的认知程度、参观频率、满意度以及对田子坊未来发展的建议等。
四、调研结果1.街区建设情况:田子坊的建设以保留原有的历史建筑风貌为主,同时也有一些现代化的商业建筑。
大多数建筑物保持了原有的外观,内部则有不同种类的商户,如小吃店、手工艺品店等。
整个街区的环境干净整洁,街道宽敞,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游览体验。
2.商户经营状况:田子坊内的商户经营状况良好,各类店铺都能吸引到一定的客流量。
其中,艺术品店、咖啡馆和餐馆的生意较好,吸引了许多爱好艺术、休闲的人群。
同时,一些小吃店也备受游客喜爱,特色的上海小吃成为了田子坊的一大特色。
3.游客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游客对田子坊的环境、文化氛围和商户服务都表达了满意的意见。
他们认为这里的氛围独特,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气息,同时田子坊的店铺也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购物和用餐体验。
4.未来发展方向:在调研中,许多游客和当地居民提出了一些对田子坊未来发展的建议。
他们认为可以进一步提升田子坊的艺术氛围,增加更多的文化艺术机构,举办更多的艺术展览和表演活动。
同时,也建议加强管理,保证田子坊的环境整洁和秩序井然,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五、结论上海田子坊作为一个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商街,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关注。
上海田子坊考察报告
现场照片
考察情况记录表
编号:12
项目现场实景照片
田子坊主入口
田子坊的出入口都较不大,老弄堂两侧即是各种特色商铺
石库门特色建筑
石库门特色建筑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反应了上海的“海派文化”。
田子坊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的现代设计是田子坊最大的一类商品,主要采用木版年画、传统纹样、印染刺绣、戏曲脸谱、剪纸、陶瓷、雕刻、竹和木等元素在笔记本、服饰、玩具、装饰、小玩意、首饰、家居用品等中应用。
创意小商品
手工制作的五颜六色的糖果
特色主题餐厅
泰迪之家与便所餐厅风格鲜明,是田子坊内较有名的主题餐厅。
餐饮在田子坊中也占有不小的比例。
酒吧和咖啡厅
也有不少有情调的休闲酒吧和咖啡厅,散发着浓浓的文艺气息
艺术创作
田子坊内有一些艺术工作室,也有一些艺术作品的展售
有的弄堂内部进深很长,里面聚集了各种特色小店,下面布店名字很有创意
入口处田子坊的总平面图弄堂内部小店名称指示牌
各小店的商业侧招。
上海田子坊调研报告
上海田子坊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日晖路的一个文化艺术街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而闻名。
本次调研报告主要围绕田子坊的历史、建筑风格、商业开发与文化活动等方面展开,着重分析田子坊在当地文化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田子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海旧时的弄堂文化,弄堂是上海特有的住宅形式。
田子坊保留了许多原始的弄堂建筑,并在保护与修复过程中注重保持其原貌。
这使得田子坊成为了一个用以展示上海独有文化的重要场所。
其次,田子坊的建筑风格以老洋房为主,这些建筑多以三层为主,砖木结构,具有独特的欧式或中式风格。
这样的建筑风格使得田子坊成为了上海城市风貌保护的重要一环,并且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游览体验。
再次,田子坊的商业开发相对来说是先于文化活动的。
田子坊作为一个商业街区,聚集了各类创意店铺、咖啡馆、餐厅等商业设施。
这些商业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田子坊的知名度,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消费者。
最后,田子坊的文化活动也是其重要的亮点之一。
田子坊举办了大量的文化展览、艺术活动、音乐演奏等,丰富了周边居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
此外,田子坊还通过举办市集、手工艺品展销等活动,为当地的手工艺品产业提供了一个平台。
综上所述,上海田子坊作为一个文化艺术街区,通过保护和修
复历史建筑、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商业开发等方式,成功地将上海独有的文化融入到街区的方方面面中。
田子坊成为了展示上海城市文化的窗口,也为上海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验。
设计艺术学院认识实习报告——关于上海田子坊文化艺术的考察班级:xxx姓名:xxx学号:xxx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城市文化也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城市话的背景下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城市发展老城区的改造,城市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冲突,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碰撞等等。
本次上海之行我们重点考察了田子坊一带的发展,包括现代艺术,街道的改造利用,传统文化、手工艺等等。
实习时间地点:2012年6月23~28日,上海美术馆、博物馆、田子坊、泰晤士小城等等。
实习目的:通过认识实习,提高专业水平及思想境界,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习目的。
调研市场了解社会需求,丰富自己的专业信息。
通过对社会各方面的考查,了解当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建设。
实习报告一、田子坊介绍“田子坊”本是泰康路上的一条小弄,从1998年起在上海市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租赁、转让、置换等方式,逐步把旧房、就民宅改建成画家工作室、设计室、画廊、摄影室、陶艺馆、时装展示厅等,吸引了包括陈逸飞、尔冬强等知名艺术家以及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加拿大、日本、中国香港等6个国家、地区及国内的百余家中外创意企业入驻,逐渐形成了室内设计、视觉艺术、工艺美术为主的产业特色,转型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被评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上海最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上海优秀创意船业集聚区。
弄内的厂房构筑起泰康路上的精华高塔。
同时厂房改成的工作室经过艺术的再现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氛围。
陈逸飞的工作室体现了古朴、凝重的建筑特点,休息室内的壁炉不仅仅是摆设,还真能升火,在隆冬时节,围在壁炉边喝上一杯咖啡或红茶,谈论着艺术的创造,你的灵感一定会有最好的发挥。
尔冬强的工作室体现出后工业革命时留下的痕迹,二台吊车不仅是摆设,它照常能启动,而天棚的进口透光板更能体现现代建材的运用,这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而版画的手工制作,使你在时光穿梭中来回奔跑。
上海田子坊考察报告现场照片服务类别考察对象地址考察方式考察对象内容项目参数项目简介考察情况记录表编号: 12 创意园区考察对象名称上海田子坊考察时间2013/12/11 泰康路 210弄参加考察人策划部员李一丹、董云刚、倪欢欢至创意园区实地考察开发商上海市政府、卢湾区政府业态分布、内外部装修设计、标识指引系统、广告灯箱、形象宣传。
园区名称:田子坊:所属区域:卢湾区所属板块:打浦桥建筑面积: 20000平米“田子坊”本是泰康路上的一条小弄,从 1998年起在上海市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租赁、转让、置换等方式,逐步把旧房、旧民宅改建成画家工作室、设计室、画廊、摄影室、陶艺馆、时装展示厅等,吸引了包括陈逸飞、尔冬强等知名艺术家以及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加拿大、日本、中国香港等 6个国家、地区及国内的百余家中外创意企业入驻,逐渐形成了室内设计、视觉艺术、工艺美术为主的产业特色,转型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被评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上海最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上海优秀创意船业集聚区。
项目现场实景照片田子坊主入口田子坊的出入口都较不大,老弄堂两侧即是各种特色商铺石库门特色建筑石库门特色建筑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反应了上海的“海派文化”。
田子坊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的现代设计是田子坊最大的一类商品,主要采用木版年画、传统纹样、印染刺绣、戏曲脸谱、剪纸、陶瓷、雕刻、竹和木等元素在笔记本、服饰、玩具、装饰、小玩意、首饰、家居用品等中应用。
创意小商品手工制作的五颜六色的糖果特色主题餐厅泰迪之家与便所餐厅风格鲜明,是田子坊内较有名的主题餐厅。
餐饮在田子坊中也占有不小的比例。
酒吧和咖啡厅也有不少有情调的休闲酒吧和咖啡厅,散发着浓浓的文艺气息艺术创作田子坊内有一些艺术工作室,也有一些艺术作品的展售有的弄堂内部进深很长,里面聚集了各种特色小店,下面布店名字很有创意入口处田子坊的总平面图弄堂内部小店名称指示牌各小店的商业侧招田子坊展现给人们的更多的是上海亲切、温暖和嘈杂的一面。
上海田子坊调研报告上海田子坊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一个特色文化产业区。
该区域依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创意产业,打造了一个集文创产品、艺术展览、精品餐饮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独特景区。
为了更好地了解上海田子坊的发展状况和特色,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
首先,上海田子坊的文创产品具有较高的创意和艺术性。
在田子坊的各个巷弄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独立设计师的作品以及手工艺品。
这些产品融入了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的元素,具有独特的韵味。
游客可以在此购买到许多特色的纪念品和礼品,为自己带回一份与众不同的东西。
其次,田子坊的艺术展览也相当丰富多样。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参观了一些艺术画廊和展览场馆。
这些场馆展示了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包括油画、雕塑、摄影等。
这些展览不仅提供了一个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还创造了一个艺术与文化交流的平台,使人们更好地领略到艺术的魅力。
此外,田子坊的精品餐饮也备受赞赏。
在游览中,我们品尝了一些当地的美食。
这里有许多小吃摊位和餐厅,提供各种口味的美食,从传统的上海菜到国际化的西餐,应有尽有。
无论是品尝当地特色小吃,还是享用高级餐饮,都能在田子坊找到合适的选择。
除了文创产品、艺术展览和美食,田子坊还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方式。
在该区域的某些街区,我们看到了一些独立书店、咖啡馆和音乐演出场所。
这些场所营造了一个放松、愉快的氛围,让游客可以在品味美食和购物之余,享受一段悠闲的时光。
经过我们的调研,我们发现上海田子坊作为一个文创产业区,不仅具有丰富的创意产品和艺术文化资源,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餐饮和休闲娱乐选择。
这使得田子坊成为了一个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热门地点。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田子坊今后的发展将更加繁荣,为更多人带来美好的体验和回忆。
1、田子坊、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今天我们去了上海的三个地点,第一站是田子坊,去了田子坊随处都可以看到动人的场景,有人说可以不带钱,但是一定要带相机,浏览了一圈果真如此。
田子坊是里弄民居味道,弄堂里除了创意店铺和画廊、摄影展,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咖啡馆。
田子坊最大的特色就是,它依然有很多居民在这里生活。
这里居然还在使用的80年代标志装修的绿色信箱,在这种环境下,有一种出人意料的艺术美感。
第二站是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它通过保护性改造和功能重塑,将一座曾经十分辉煌而今不再使用的老厂房打造成一座既体现城市艺术活力和时代精神,又延续了城市历史文脉的公共艺术殿堂。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草坪中央的作品《迁徒》,以扼要的“行走”方式,象征着这个时代的基本特色,也试图提出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新的生存美学观,给人以深思。
第三站是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目前创意产业集聚区已成为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和重要载体。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三分之二是来自于保护性和创造性地开发老厂房、老仓库和老大楼,并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空间布局,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国内外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设计企业和优秀创意人才。
起中最为印象深刻的是来自挪威王国艺术家Erik Steffen alvaer的作品《瞬间》,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是以打印再绘画的形式呈现出的作品,让欣赏的人都是别有一番滋味,这也是现代艺术呈现的一种新方式吧,这种创作方式对我来说是一种新思路,可以在以后的作品中尝试一下。
2、世博源-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今天我们首先去了上海世博源中华艺术宫,中华艺术宫将以上海国有艺术单位的收藏为基础,常年陈列反映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与发展脉络的艺术珍品,并联手全国美术界,收藏和展示代表中国艺术创作水平的艺术作品,联手世界艺术博物馆合作展示各国近现代艺术珍品。
最为喜欢的是负一层的雕塑。
第二站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中国大陆第一座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馆内的每一件作品都展现出不同的内涵,馆门口的一尊巨大跪叩雕像,经老师的一番讲解让我恍然大悟,做人要能屈能伸,才能有出路,只有谦虚好学才能在当下社会很好的生活下去。
田子坊成立时间: 1998年规模: 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家中外创意企业类型: 综合型创意产业园区定位: “园区、旅游区、居民区”三区合一的创意产业园区挑战:在推动园区内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合理协调周边关系“田子坊”是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原名志成坊,始建于1930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市经委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以6家旧工厂为基础,通过开发2万余平方米的旧厂房,创办了“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
一、概况介绍田子坊位于上海市泰康路210弄。
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是一个马路菜场,1998年9月集贸市场搬入室内,并将路面重新铺设整修,使得原来泥泞、混乱的马路焕然一新。
在区委,区府的领导支持下,同年开始规划田子坊特色街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二、园区建设1、背景规模田子坊的发展经历了一条街、一片厂区和一个园区三个阶段。
田子坊起源于泰康路艺术街,1998年,区政府有意将泰康路打造为以画廊为主体的艺术品一条街,街道成立了泰康路工艺品特色一条街管委会负责推动艺术街的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形成了由1998年美籍华人、著名油画家陈逸飞为代表的39个画廊组成的艺术品一条街。
随着租期到期,泰康路店铺业主不再出租房屋,泰康路工艺街面临生存危机。
正在此时,上海开始了“退二进三”的产业升级,泰康路210弄内六家工厂先后停产外迁,2万余平方米旧厂房空置。
2001年,在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街道把泰康路210弄田子坊内这六家小企业(上海人民针厂、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塑配厂、上海新兴皮革厂、上海纸杯厂、上海华美无线厂)的旧厂房,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通过置换,引进无污染、无噪音的文化企业,在旧厂房的基础上,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界人士进驻泰康路田子坊,包括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劼音、著名摄影家尔冬强、香港陶艺家郑祎、美国陶艺家吉米、法国设计家卡洛琳、南斯拉夫摄影家龙·费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