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骨科配方大全中药材在传统中医中,骨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使用中药材配方治疗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效果显著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骨科疾病中药材配方,供参考:1. 活血化瘀配方:- 药材:红花、川芎、桃仁、丹参、赤芍等。
- 功效:活血化瘀,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所致的疼痛。
2. 强筋壮骨配方:- 药材:杜仲、牛膝、桑寄生、骨碎补、狗脊等。
-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适用于筋骨无力、腰膝酸软。
3. 祛湿止痛配方:- 药材:苍术、黄柏、薏苡仁、秦艽、防风等。
- 功效:祛湿止痛,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
4. 温经散寒配方:- 药材:桂枝、附子、细辛、干姜、川乌等。
- 功效:温经散寒,适用于寒湿痹痛、关节僵硬。
5. 补骨生髓配方:- 药材:熟地黄、山药、枸杞子、茯苓、白术等。
- 功效:补骨生髓,适用于骨质疏松、骨质增生。
6. 消肿止痛配方:- 药材:三七、乳香、没药、白芷、延胡索等。
- 功效:消肿止痛,适用于急性扭伤、肿胀疼痛。
7. 舒筋活络配方:- 药材:伸筋草、桑枝、桂枝、红花、川芎等。
- 功效:舒筋活络,适用于筋脉拘挛、活动不利。
8. 补肾壮腰配方:- 药材:肉苁蓉、锁阳、巴戟天、杜仲、牛膝等。
- 功效:补肾壮腰,适用于腰膝酸软、肾虚腰痛。
9. 清热解毒配方:- 药材: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地丁等。
- 功效: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所致的骨关节红肿热痛。
10. 滋阴润燥配方:- 药材:玉竹、麦冬、天冬、石斛、沙参等。
- 功效:滋阴润燥,适用于阴虚内热、骨关节干燥疼痛。
请注意,以上配方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
中药材的使用需遵循医嘱,合理配伍,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对于某些药材,如附子、川乌等,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需严格控制剂量,避免中毒。
骨科常用中药方剂(31首)1、身痛逐瘀汤秦艽9g 羌活12g 香附9g 川芎15 桃仁12g红花9g 当归9g 没药9g 牛膝12g 地龙6g甘草6g功用: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主治: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肩、臂、腰、腿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2、参苓白术散人参10g 茯苓15g 白术10g 山药12g 陈皮10g薏苡仁10 莲子8g 砂仁3g 桔梗6 甘草8g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引起的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
3、左归丸熟地20g 山药山15g 茱萸12g 枸杞12g 牛膝15g茯苓12g 鹿角胶12g 龟甲胶12g 兔丝子12g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损伤日久或骨疾病后,肝肾精血亏损,骨折修复期,肾阴虚引起的骨关节炎及腰椎间盘突出症。
4、右归丸熟地20g 附子9g 肉桂6g 山药15 山茱萸12g枸杞12g 杜仲12 兔丝子12g 鹿角胶12g 补骨脂20g牛膝6g功用:温补肾阳主治:骨及软骨损伤后期,肾阳不足、精血亏损而致神疲气怯,筋骨连接延迟或下肢浮肿者。
5、独活寄生汤独活9g 桑寄生18g 秦艽9g 防风9g 细辛3g当归12g 芍药9g 川芎6g 地黄15g 杜仲9g牛膝9g 党参12g 茯苓12g 甘草6g 肉桂6g功用: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止痹痛。
主治:腰脊损伤后期,肝肾两亏,风湿痛及腿足屈伸不利者。
6、四妙散苍术20g 黄柏10g 苡仁30g 牛膝15g功用:清热利湿主治:湿热下注所致骨性关节炎或者湿热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7、十全大补汤炙黄芪20g 肉桂9g 人参9g 白术12g 茯苓12g川芎15g 当归15g 白芍15g 熟地15g 炙甘草6g功用:气血双补主治:损伤后期,气血虚弱所致的骨性关节炎。
8、桃红四物汤桃仁6g 红花6g 川芎12g 当归15g 生地12g赤当12g功用:活血祛瘀主治:伤后瘀血作痛者。
骨科方剂50首.(一)内服方.大成汤(理作续断方)组成:大黄20g,芒硝10g(冲服),当归lOg,木通lOg,枳壳20g,厚朴10g,苏木10g,川红花10g,陈皮10g,甘草10g,水煎服。
药后得下即停。
正骨紫金丹(医宗金鉴)组成:丁香6g,木香6g,瓜儿血竭log,儿茶10g,熟大黄20g,红花lOg,当归头、莲肉、白茯苓、白芍各15g,丹皮10g,甘草6g,水煎服。
治跌打扑坠闪错损伤,并一切疼痛,瘀血凝聚。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组成:柴胡15g,天花粉10g,当归尾log,红花6g,穿山甲10g,酒浸大黄30g,酒浸桃仁12g,水煎,分2次服。
如服完第一次后,泻下大便,得利痛减,即停服;如6个小时之后,仍无泻下者,则服下第二次,以利为度。
润肠丸(正体类要)组成:大黄(煨)15g,归尾15g,羌活15g,桃仁(去皮尖)30g,麻子仁30g,皂角15g,秦艽15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三五十丸,空心开水送服。
桃仁四物汤(中国医学大辞典)组成:桃仁25粒,川芎3g,当归3g,赤芍3g,生地黄2g,红花2g,牡丹皮3g,制香附3g,玄胡索3g,水煎服。
复元通气散(活法机要)组成:木香、茴香(炒)、青皮、穿山甲(炙)、陈皮、白芷、甘草、漏芦、贝母各等分。
共研细末,每次服36g,温酒调下。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当归9g,川芎6g,赤芍9g,桃仁9g,红花6g,枳壳5g,丹皮9g,香附9g,延胡索12g,乌药9g,五灵脂9g,甘草5g,水煎服。
精品.清心药(证治准绳)组成:当归、丹皮、川芎、赤芍、生地黄、黄芩、黄连、连翘、栀子、桃仁、甘草,水煎服。
十灰散(十药神书)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草根、大黄、山栀、棕榈皮、牡丹皮,以上各药等量。
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保存待用。
每服1015g,用鲜藕汁或鲜萝卜汁调服。
五昧消毒饮(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0g,水煎服,每日l3剂。
骨伤科常用方剂内服丸散:1.七厘散:血竭500g 乳香(制)75g 没药(制)75g 红花75g 儿茶120g 冰片6g 麝香6g 朱砂60g功效:化瘀消肿,止痛止血。
主治:用于跌扑损伤,血瘀疼痛,外伤出血。
2.小活络丹:天南星、制川乌、制草乌、地龙各180g,乳香(制)65g,没药(制)65g。
功效: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主治:①风寒湿痹证。
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舌淡紫,苔白,脉沉弦或涩。
②中风。
手足不仁,日久不愈,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
汤剂:1.阳和汤:熟地30g,肉桂(去皮,研粉)3g,麻黄2g,鹿角胶9g,白芥子6g,姜炭2g,生甘草3g。
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功效: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治:阴疽。
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
2.血府逐瘀汤: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4.5g,赤芍、枳壳、甘草各6g,柴胡3g。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土) 。
身痛逐瘀膝地龙,香附羌秦草归芎,黄芪苍柏量加减,要紧五灵没桃红。
功效:活血祛瘀,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主治;瘀血挟风湿,经络痹阻,肩痛、臂痛、腰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者。
4.补阳还五汤:黄芪生,四两[125g];当归尾二钱[6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5.复元活血汤:柴胡9g、瓜蒌根9g、当归9g、红花6g、甘草6g、穿山甲6g、大黄(酒浸)12g、桃仁(酒浸)9g。
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资料类关键信息项:1、中药方剂名称2、方剂组成3、功效主治4、用法用量5、注意事项11 协议目的本协议旨在明确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的相关信息,为医疗实践、学术研究及患者用药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资料。
111 适用范围本协议适用于骨伤科领域的医疗专业人员、研究人员以及相关医疗机构。
112 协议有效期本协议自签署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具体时长。
21 中药方剂名称以下列出骨伤科常用的中药方剂名称:211 接骨紫金丹212 活血止痛汤213 续骨活血汤214 新伤续断汤215 跌打养营汤22 方剂组成221 接骨紫金丹:土鳖虫、乳香、没药、自然铜、骨碎补、大黄、血竭、硼砂、当归。
222 活血止痛汤:当归、川芎、乳香、苏木、红花、没药、地鳖虫、三七、赤芍、陈皮、落得打、紫荆藤。
223 续骨活血汤:当归尾、赤芍、白芍、生地、红花、地鳖虫、骨碎补、煅自然铜、川续断、落得打、乳香、没药。
224 新伤续断汤:当归尾、地鳖虫、丹参、苏木、桃仁、泽兰、炙乳香、炙没药、骨碎补、煅自然铜、续断、延胡索。
225 跌打养营汤:西洋参、黄芪、当归、川芎、熟地、白芍、枸杞、淮山药、续断、砂仁、三七、补骨脂、骨碎补、木瓜、甘草。
23 功效主治231 接骨紫金丹:具有活血祛瘀、接骨续筋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骨折筋断等。
232 活血止痛汤:有活血止痛、祛瘀消肿的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233 续骨活血汤:能祛瘀止血、接骨续筋,用于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的中后期。
234 新伤续断汤:主要功效为活血祛瘀、止痛接骨,用于新伤骨折。
235 跌打养营汤:具有补气血、养肝肾、壮筋骨的作用,用于骨折后期气血虚弱、肝肾不足。
24 用法用量241 接骨紫金丹:口服,每次具体剂量,每日次数。
242 活血止痛汤: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次数服用。
243 续骨活血汤:用水煎服,一剂分次数服。
244 新伤续断汤:水煎,每日一剂,分次数温服。
245 跌打养营汤:水煎,每日一剂,分次数服。
骨伤科常用方剂1、复元活血汤组成:柴胡天花粉当归尾红花穿山甲酒浸大黄酒浸桃仁功效和适应症: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治疗跌打损伤,血停积于胁下,肿痛不可忍者。
2、桃红四物汤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生地桃仁红花功效和适应症:活血祛瘀。
用于损伤血瘀。
3、海桐皮汤组成: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当归川椒川芎红花威灵仙甘草防风白芷功效和适应症:活络止痛。
治疗跌打损伤疼痛。
4、健步虎潜丸组成:龟甲胶鹿角胶虎胫骨(现用狗骨代)何首乌川牛膝杜仲锁阳当归熟地威灵仙黄柏人参羌活白芍白术大川附子蜜糖功效和适应症:补血气,壮筋骨。
治疗跌打损伤,血虚气弱,筋骨痿软无力,步履艰难。
5、桃花散组成:白石灰大黄功效和适应症:止血。
治疗创伤出血。
6、消肿止痛胶囊组成:丹参当归赤芍延胡索土鳖虫大黄三七木香青皮冰片功效和适应症: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及闪腰岔气、筋脉不舒之疼痛。
7、透脓散组成:生黄芪当归穿三甲皂角刺功效和适应症:补益气血,托毒溃脓。
主治痈疡肿毒,内已成脓,不易外溃。
8、接骨膏组成:五加皮地龙乳香没药土鳖骨碎补白及蜂蜜功效和适应症:接骨,活血、止血。
治疗骨折损伤瘀肿疼痛。
9、接骨药丸组成:续断骨碎补土鳖虫炒甜瓜子丹参煅自然铜功效和适应症: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续筋接骨。
用于中、后期的各类骨折。
10、续骨活血汤组成:当归尾赤芍白芍生地黄红花地鳖虫骨碎补煅自然铜续断落得打乳香没药功效和适应症:祛瘀止血,活血续骨。
治疗骨折及软组织损伤。
11、接骨紫金丹组成:土鳖虫乳香没药自然铜骨碎补大黄血竭硼砂当归功效和适应症:祛瘀、续骨、止痛。
治疗损伤骨折,瘀血内停者。
12、舒筋活血汤组成:羌活防风荆芥独活当归续断青皮牛膝五加皮杜仲红花枳壳功效和适应症:舒筋活络。
治疗软组织损伤及骨折脱位后期筋肉挛痛者。
13、舒筋活血洗方组成:伸筋草海桐皮秦艽独活当归钩藤乳香没药川红花功效和适应症:舒筋活血止痛。
治疗损伤后经络挛缩疼痛者。
14、碎骨丹组成:骨碎补白及片陈皮茄皮虎胫骨冰片麝香三七血竭地鳖虫乳香川断硼砂没药雌雄活鸡功效和适应症:接骨续损。
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效果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是常见症状,常常导致肢体功能障碍。
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效果显著,特别是在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方面。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骨伤时气血受阻,局部循环不畅,导致肿胀和疼痛。
中药治疗可以改善气血循环,消除局部淤血和瘀血,减轻肿胀和疼痛。
常用中药有桂枝汤、大青龙汤、金匮肾气丸等。
桂枝汤是治疗风寒感冒和肢体麻木的经典方剂,其中桂枝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加上其他草药可以提高免疫力,加速愈合。
大青龙汤是治疗湿热体质和骨折后肿胀的方剂,能够消除湿热,舒缓神经,促进血流和淋巴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
金匮肾气丸是调节肾气的经典方剂,可以改善全身气血状况,促进病变局部康复。
针灸治疗:针灸可以调节经络,改善局部气血循环,缓解肿胀和疼痛。
常用的穴位包括合谷、曲池、三阴交、太溪等。
合谷穴位于手背最高点处,是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的交汇点,对人体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有很大的影响。
针刺合谷可以改善手臂肿胀和疼痛。
曲池穴位于上臂两筋之间的凹陷处,也是手三阴经的穴位,在治疗上肢的肿胀和疼痛方面也很有效。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穴位,针刺能够调节全身的气血和水分代谢,缓解肿胀和疼痛。
太溪是足三阳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外侧的凹陷处,针刺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
除了中药和针灸之外,中医还采用温热疗法、推拿按摩、拔罐等方法治疗肢体肿胀。
总的来说,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改善体质和加速康复。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医治疗并不能完全取代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在使用中医治疗时应根据情况使用,避免掉以轻心或者延迟疾病的治疗。
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在骨伤科的治疗中,中药方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具有独特的疗效。
以下是一些骨伤科常用的中药方剂。
一、活血化瘀类1、桃红四物汤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功效: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常用于跌打损伤初期,瘀血肿痛。
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君药;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和血,共为臣佐药。
2、血府逐瘀汤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柴胡、甘草。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适用于损伤后瘀血内阻,胸痛头痛等症。
方解: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牛膝引血下行;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行气宽胸;柴胡疏肝解郁;生地清热凉血;甘草调和诸药。
3、复元活血汤组成: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大黄、桃仁。
功效: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多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疼痛不已。
方解:柴胡疏肝理气;当归、红花、桃仁活血化瘀;瓜蒌根润燥消瘀;穿山甲破瘀通络;大黄荡涤凝瘀败血;甘草调和诸药。
二、接骨续筋类1、续骨活血汤组成:当归、赤芍、白芍、生地、红花、地鳖虫、骨碎补、煅自然铜、川续断、落得打、乳香、没药。
功效:祛瘀止血,活血续骨。
用于骨折中期,瘀肿渐消而未尽,疼痛减轻。
方解:当归、赤芍、白芍、生地、红花活血养血;地鳖虫、骨碎补、煅自然铜、川续断、落得打接骨续筋;乳香、没药消肿止痛。
2、新伤续断汤组成:当归尾、地鳖虫、丹参、乳香、没药、骨碎补、泽兰叶、延胡索、苏木、续断、桃仁、桑枝。
功效:活血祛瘀,止痛接骨。
适用于新伤骨折,筋脉损伤。
方解:当归尾、桃仁、丹参、地鳖虫、苏木活血化瘀;乳香、没药、延胡索活血止痛;骨碎补、续断接骨续筋;泽兰叶活血利水;桑枝通经络。
3、接骨紫金丹组成:土鳖虫、乳香、没药、自然铜、骨碎补、大黄、血竭、硼砂、当归。
功效:接骨续筋,活血止痛。
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筋断。
方解:土鳖虫、自然铜接骨续筋;乳香、没药、血竭、当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大黄逐瘀通经;硼砂清热解毒。
惠水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方剂目录1、十灰散《十药神书》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根、栀子、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功用:凉血止血。
2.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组成:大黄芒硝当归木通枳壳厚扑苏木红花陈皮甘草功效:攻下逐瘀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功用:清热解毒消散疔疮4.四生丸《妇人良方》组成: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功用:凉血止血。
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组成:乌药缩砂木香延胡索香附甘草功用: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6.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组成: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甘草皂角穿山甲陈皮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功用:清热解毒7.血府逐汤《医林改错》组成: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功用:活血祛行气止痛8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组成:黄芪当归功用:补气生血9.鸡鸣散清·《伤科补要》组成: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紫苏桔梗生姜功用:行气降浊,化湿通络。
10.金铃子散《圣惠方》)组成:川楝子玄胡索功用:疏肝泄热活血止痛11.抵当汤《伤寒论》组成:大黄、桃仁、水蛭、牤虫功用:破瘀血消徵瘕12.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组成:当归苏木积雪草川芎红花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药陈皮紫荆藤土鳖虫功用:活血止痛13.独参汤《景岳全书》组成:人参功效:大补元气14.顺气活血汤《伤科大成》组成:苏梗厚朴枳壳砂仁归尾红花木香炒赤芍桃仁苏木香附功用:行气活血化瘀15.复元通气散《正体类要》组成:茴香穿山甲炒白牵牛子延胡索炒甘草陈皮木香功用:里气通络16.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组成: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大黄桃仁功用:活血祛疏肝通络17.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组成:陈皮柴胡川芎、枳壳(麸炒)、芍药甘草(炙)香附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18.桃仁承气汤《瘟疫论》组成:大黄芒消桃仁当归芍药丹皮功用:活血祛瘀19.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组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功效:养血活血20.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功用:泻火解毒21.清营汤《温病条辨》组成:犀角生地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22.普济消毒饮《东垣十书》组成: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23.犀角地黄汤《千金方》组成:芍药地黄丹皮犀角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24.膈下逐汤《医林改错》组成: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25.黎洞丸《医宗金鉴》组成:三七生大黄阿魏孩儿茶天竺黄血竭乳香没药雄黄山羊血(无真者,以小子羊鲜心血代之)冰片麝香牛黄藤黄功能:续筋接骨,疏风活络26.七厘散《良方集腋》组成:血竭、麝香、冰片、没药、红花、朱砂、儿茶功用:活血袪瘀,止血止痛27.八厘散《医宗金鉴》组成:苏木面半两钱自然铜乳香没药血竭麝香红花丁香番木鳖功用:接骨散瘀28.生血补髓汤《伤科补要》组成:当归生地熟地白术枳壳荆芥白芍防风广皮杜仲丹皮川芎干姜牛膝独活茄皮川续断黄芪熟艾香附羌活鲜红花甘草云茯苓功用:生血补髓29.正骨紫金丹《医宗金鉴》组成:丁香木香瓜儿血竭儿茶熟大黄红花当归头莲肉白茯苓白芍丹皮生甘草功用:止痛化瘀30.壮筋养血汤《伤科补要》组成:白芍当归川芎川断红花生地牛膝牡丹皮杜仲功用:活血壮筋31.壮筋续骨丹《伤科大成》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炒熟地杜仲川断五加皮骨碎补桂枝三七黄芪虎骨破故纸菟丝饼党参木瓜刘奇奴地鳖虫功用:壮筋续骨32.补筋丸《医宗金鉴》组成:五加皮蛇床子沉香丁香川牛膝白云苓白莲蕊肉苁蓉菟丝子当归(酒洗) 熟地黄牡丹皮宣木瓜克怀山药人参广木香功用:补肾壮筋,益气养血,活络止痛。
骨伤科中药方剂1.顺气通便汤:桃仁12g 生大黄12g 厚朴15g 枳实12g桂枝15g 土鳖12g 川芎12g 芒硝12g(冲服)当归15g 乳香6g 没药6g 泽兰15g川牛膝15g 茯苓15g 甘草6g2.肩周炎: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5g 羌活15g 牛膝15g 肉桂15g细辛6g 秦艽15g 桑寄生15g 当归15g薏苡仁15g 赤芍15g 生地黄15g 茯苓15g伸筋草15g 玄参15g 甘草6g3.肋软骨炎:羌活12g 防己12g 牡丹皮30g 白术12g防风12g 赤小豆30g 栀子15g 甘草6g柴胡12g 白芍20g 当归12g 茯苓15g4.骨髓炎:当归15g 生地黄15g 川芎15g 赤芍12g党参20g 白术12g 茯苓20g 黄芩30g黄连10g 大黄10g 栀子15g 蒲公英15g紫花地丁20g5.坐骨神经痛:制川乌5g 制草乌5g 乳香6g 没药6g桑寄生25g 当归12g 丹参15g 延胡索12g蜈蚣5条全蝎30g 乌梢蛇30g 杜仲20g木香10g 防风10g 独活10g6. 1号熏洗药组成:川红花60克赤芍60克血通60克合欢皮40克松节40克香附40克威灵仙40克三七根20克木瓜20克生川乌15克生草乌15克生南星15克功用:活血散瘀,解痉止痛。
主治:用于陈旧性损伤局部冷痛,酸痛,肌肉萎缩,骨折,脱位后关节功能受限。
用法:以上各药切片,混合均匀,分装成袋,每袋重70克。
水煎,外用熏洗患处。
每日熏洗2~3次。
2号熏洗药组成:通桂45克吴茱萸45克甘松45克独活45克土茯苓45克威灵仙45克••陈皮30克血通30克川芎30克藁本30克骨碎补30克钻地风30克苍术15克细辛15克功用:行气,通经络,散寒,暖筋骨。
主治:用于筋骨冷痛,腿脚麻木,胀痛,风湿性关节痛。
用法:同1号熏洗药。
郑氏3号熏洗药组成:生南星45克白蔹45克赤芍45克川红花30克川芎30克王不留行30克木鳖子30克泽兰30克川木香30克海桐皮30克土茯苓30克鸡血藤30克三棱30克莪术30克生川乌20克生草乌20克木瓜20克穿山甲15克功用:活血通经,软坚散瘀积,解痉挛。
中医骨伤科常用120首方剂1、十灰散(《十药神书》)【歌诀】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
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
【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草、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功效】凉血止血。
2、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歌诀】仙授理伤大成汤,木通枳朴归硝黄;苏木红花陈皮草,攻下逐瘀二便畅。
【组成】大黄、芒硝、当归、木通、枳壳、厚朴、苏木、川红花、陈皮、甘草【功效】攻下逐瘀.治跌仆损伤后,瘀血内蓄,昏睡,二便秘结者,或腰椎损伤后伴发肠麻痹,腹胀。
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花花公子拜天地)【歌诀】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功效】清热解毒.治骨关节感染初期。
4.四生丸(《妇人良方》)白僵蚕(炒去丝)地龙(去土)白附子(生)五灵脂草乌(去皮、尖)各等分5。
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乌药(10g)缩砂(10g)木香(10g)延胡索(10g)香附(10g)甘草(5g)6。
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歌诀】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疡内消法。
【组成】金银花、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皂角刺、穿山甲、防风、白芷、贝母、天花粉、甘草、白酒【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7。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歌诀】血府桃红四物汤,牛膝桔梗四逆散。
【组成】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生地、当归、枳壳、柴胡、桔梗、甘草【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胸中血瘀证。
8。
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歌诀】当归补血君黄芪,芪归用量五比一;补气生血代表剂,血虚发热此方宜。
【组成】黄芪、当归【功效】补气生血.血虚阳浮发热证9.鸡鸣散(清·《伤科补要》)江苏无橘,木瓜接宾【歌诀】鸡鸣散是准绳方,苏叶吴萸桔梗姜;瓜橘槟榔晨冷服,脚气浮肿效非常.【组成】槟榔、木瓜、紫苏叶、桔梗、吴萸、生姜【功效】行气降浊,宣化寒湿。
初期:活血化瘀:1肢伤一方:【组成】:当归、芍药、桃仁、红花、黄柏、防风、川木通、生地、甘草【功效及适应症】:行气活血,祛痰止痛。
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四肢骨折或软组织损伤初起者【歌诀】肢伤一方当芍桃红柏防通生地草加入乳香活气血用于初期跌打好2桃红四物汤:【组成】: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生地黄12g 桃仁10 g、红花6 g【功效及适应症】:活血化淤,用于骨折脱位损伤初期之瘀血未消者。
【歌诀】:四物汤中桃红入,活血行血又逐瘀。
3大成汤、【组成】:木通、枳壳、厚朴、当归、芒硝、大黄、苏木、红花、陈皮、甘草【功效及适应症】:攻下遂瘀,治跌打损伤后,瘀血内蓄、昏睡、二便秘结,腹胀等症。
【歌诀】仙授理伤大成汤木通枳朴归硝黄苏木红花陈皮草攻下逐瘀二便畅4复元活血汤、【组成】:柴胡15g 、瓜蒌根9g 、当归9 g 、红花6 g 、甘草6 g 、穿山甲6 g 、大黄30 g 、桃仁15 g【功效及适应症】: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
胁肋瘀肿,痛不可忍。
【歌诀】复元活血主桃红花粉柴胡黄草充益以当归炮山甲损伤瘀血酒煎攻5鸡鸣散:【组成】:归尾桃仁大黄【功效及适应症】:攻下逐瘀。
治骨折损伤初期淤血停滞,疼痛难忍,并见大便秘结者。
【歌诀】鸡鸣散中用大黄,归尾桃仁酒煎汤,胸腹挫伤痛难忍,攻下逐瘀是良方。
6大承气汤:【组成】:大黄12g 厚朴15g 枳实12g 芒硝9g【功效及适应症】:活血化瘀,行气导滞。
治疗脊柱骨折后腹胀痛、便秘,陈伤血瘀、创伤腹膜血肿,脑震荡。
【歌诀】: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7柴胡疏肝散【组成】:柴胡芍药枳壳甘草川芎香附【功效及适应症】:疏肝理气止痛,治胸胁损伤。
【歌诀】: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能除8膈下逐瘀汤、【组成】:五灵脂6 g 、当归9 g 、川芎6 g 、桃仁9 g 、丹皮6 g 、赤芍6 g 、乌药6 g 、延胡索3 g 、甘草9 g 、香附4.5 g 、红花9 g 、枳壳4.5 g【功效及适应症】: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中医骨伤科学骨折愈合的中医药促进方法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伤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便。
在骨折的治疗过程中,促进骨折愈合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通过多种方法来加速骨折的愈合,提高治疗效果。
一、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中医会采用相应的方剂进行调理。
在骨折早期,通常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淤血等症状。
此时,应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复元活血汤等。
这些方剂中的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等药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淤血,减轻肿胀和疼痛。
骨折中期,肿胀逐渐消退,骨痂开始形成。
此时治疗应以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续骨活血汤、接骨紫金丹等。
其中的续断、骨碎补、自然铜等药物有助于促进骨痂生长,连接断骨。
骨折后期,骨折基本愈合,但肢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此时应以补肝肾、强筋骨、养气血为治疗原则。
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八珍汤等。
通过滋补肝肾、调养气血,能够增强筋骨的力量,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二、中药外用中药外用也是中医骨伤科常用的治疗方法。
敷贴法是将中药制成膏剂或散剂,敷贴在骨折部位。
例如,如意金黄散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骨折早期的红肿热痛。
熏洗法是将中药煎煮后,利用蒸汽熏蒸或药液浸泡骨折部位。
常用的熏洗方剂有海桐皮汤、舒筋活血汤等。
这种方法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关节活动。
中药外擦剂则是将中药制成药酒或药水,直接涂抹在患处。
如红花油、正骨水等,能够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效果。
三、针灸疗法针灸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例如,针刺足三里、血海等穴位,能够促进气血生成和运行,为骨折愈合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在骨折部位或相关穴位进行艾灸,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骨伤科常用方剂骨伤科常用方剂一、骨折及软组织损伤早期常用方剂:1.七厘散(XXX厘散《良方集腋》)该方剂由血竭30、麝香0.36、冰片0.36、乳香4.5、没药4.5、红花4.5、朱砂0.36、儿茶7.2组成。
具有活血逐瘀、定痛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淤滞作痛、割伤出血等。
用法:共研细末,米酒调服,每服0.2g,日服1-2次,或调敷患处。
2.大成汤(《仙授理筋续断秘方》)该方剂由大黄20、芒硝10(冲服)、当归10、木通10、枳壳20、厚朴10、苏木10、川红花10、陈皮10、甘草10组成。
具有攻下逐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后,瘀血内蓄、昏睡、二便秘结者,或腰椎损伤后伴发肠麻痹腹胀者。
用法:水煎服。
药后得下即停。
3.双柏散膏(《中医伤科学讲义》)该方剂由侧柏叶2份、黄柏1份、大黄2份、薄荷1份、泽兰1份组成。
具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早期、疮疡初起、局部红肿热痛、或局部包块形成而无溃疡者。
用法:共研细末作散剂备用,用时以水、蜜糖煮调成厚糊状外敷患处。
亦可加入少量米酒调敷,或用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
4.四黄膏(《证治准绳》)该方剂由黄连1份、黄柏3份、大黄3份、黄芩3份组成。
具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创伤感染及阳痈局部红肿热痛者。
用法:共研细末,以水、蜜调敷,或用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
5.肢伤一方(《外伤科学》经验方)该方剂由当归12、赤芍12、桃仁10、红花6、黄柏10、防风10、木通10、甘草6、生地12、乳香5组成。
具有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四肢骨折或软组织损伤初期的瘀肿疼痛。
用法:水煎服。
6.复元活血汤(《医学发现》)该方剂由柴胡15、天花粉15、归尾15、红花6、穿山甲10、酒大黄30、酒浸桃仁12组成。
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血停积于胁下、肿痛不可忍者。
用法:水煎,分2次服。
如服完第一次后,泻下大便,得利痛减,则停服;如6小时后,仍无泻下者,则服第二次,以利为度。
临床科室建设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120首方剂1、十灰散(《十药神书》)大鸡蛋黄和小鸡毛,总值百钱(大蓟炭丹皮炭大黄炭荷叶炭小蓟炭茅根炭棕榈炭山栀炭侧柏炭茜草炭【歌诀】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
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
【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草、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功效】凉血止血。
2、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歌诀】仙授理伤大成汤,木通枳朴归硝黄;苏木红花陈皮草,攻下逐瘀二便畅【组成】大黄、芒硝、当归、木通、枳壳、厚朴、苏木、川红花、陈皮、甘草【功效】攻下逐瘀。
治跌仆损伤后,瘀血内蓄,昏睡,二便秘结者,或腰椎损伤后伴发肠麻痹,腹胀。
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花花公子拜天地)【歌诀】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功效】清热解毒。
治骨关节感染初期。
4.四生丸(《妇人良方》)【歌诀】四生丸用三般叶,鲜荷鲜艾侧柏叶,生地共捣如泥煎,吐衄妄行因血热。
【组成】白僵蚕(炒去丝)地龙(去土)白附子(生)五灵脂草乌(去皮、尖)各等分【功效】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歌诀】【组成】乌药(10g)缩砂(10g)木香(10g)延胡索(10g)香附(10g)甘草(5g)【功效】6.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歌诀】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疡内消法。
【组成】金银花、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皂角刺、穿山甲、防风、白芷、贝母、天花粉、甘草、白酒【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俏桃红穿柴草要当牛耕地(枳壳桃仁红花川芎柴胡甘草芍药当归牛膝桔梗生地)【歌诀】血府桃红四物汤,牛膝桔梗四逆散。
【组成】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生地、当归、枳壳、柴胡、桔梗、甘草【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胸中血瘀证。
8.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骑龟(黄芪当归)【歌诀】当归补血君黄芪,芪归用量五比一;补气生血代表剂,血虚发热此方宜。
中医骨伤科学辨证施治加速骨折愈合在日常生活中,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损伤。
而中医骨伤科学的辨证施治在加速骨折愈合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
中医认为,骨折不仅仅是局部骨骼的损伤,更是人体整体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
因此,在治疗骨折时,不能仅仅着眼于骨折局部,而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辨证施治。
骨折早期,一般指伤后 1 2 周。
此时,受伤部位气血瘀滞,经络阻塞,肿痛明显。
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桃仁四物汤、复元活血汤等。
桃仁四物汤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熟地、当归养血和血,白芍柔肝止痛,川芎活血行气。
这些药物相互配合,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和疼痛。
在骨折中期,即伤后 3 6 周,瘀肿虽消但未尽,骨尚未连接。
此时治疗重点转为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常用的方剂有续骨活血汤、接骨紫金丹等。
这些方剂中的药物能够促进骨痂生长,加速骨折愈合。
到了骨折后期,通常是伤后 7 周以后,此时骨折基本愈合,但筋骨尚未坚强,肢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治疗则以补肝肾、强筋骨、养气血、舒经络为主。
比如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八珍汤等方剂进行调理。
除了中药内服,中医还有许多外治法来加速骨折愈合。
例如,中药敷贴就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早期可以用如意金黄散等药物敷在患处,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中期可用接骨续筋膏,促进骨痂生长;后期则可用海桐皮汤熏洗,以舒筋活络。
针灸也是中医骨伤科常用的治疗手段。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经络通畅。
比如,在骨折早期,可以针刺血海、膈俞等穴位以活血化瘀;中期针刺肾俞、足三里等穴位以促进骨痂生长;后期针刺阳陵泉、绝骨等穴位来恢复肢体功能。
在饮食方面,中医也有相应的调理建议。
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如蔬菜、水果、米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之物,以防加重瘀肿。
骨折中期,可适当增加营养,如食用猪蹄、排骨等富含胶原蛋白和钙质的食物,以促进骨痂生长。
骨折后期,则要注重补肝肾、强筋骨,可多吃核桃、黑芝麻、枸杞等食物。
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
1.十灰散(《十药神书》)2.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4.四生丸(《妇人良方》)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6.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8.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9.鸡鸣散(清·《伤科补要》)10.金铃子散(《圣惠方》)11.抵当汤(《伤寒论》)12.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13.独参汤(《景岳全书》)14.顺气活血汤(《伤科大成》)15.复元通气散(《正体类要》)16.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17.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18.桃仁承气汤(《瘟疫论》)19.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20.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21.清营汤(《温病条辨》)22.普济消毒饮(《东垣十书》)23.犀角地黄汤(《千金方》)24.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25.黎洞丸(《医宗金鉴》)26.七厘散(《良方集腋》)27.八厘散(《医宗金鉴》)28.生血补髓汤(《伤科补要》)29.正骨紫金丹(《医宗金鉴》)30.壮筋养血汤(《伤科补要》)31.壮筋续骨丹(《伤科大成》)32.补筋丸(《医宗金鉴》)33.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34.接骨紫金丹(《杂病源流犀烛》)35.舒筋活血汤(《伤科补要》)36.蠲痹汤(《百一选方》)37.八珍汤(《正体类要》)38.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39.三痹汤(《妇人良方》)40.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1.大活络丹(《兰台轨范》引宋·《圣济总录》)42.大红丸(《仙授理伤续断秘方》)43.大补阴丸(《丹溪心法》)44.乌头汤(《金匮要略》)45.五加皮汤(《医宗金鉴》)4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7.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48.归脾汤(《济生方》)49.左归丸(《景岳全书》)50.右归丸(《景岳全书》)5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52.防风根汤(《杂病源流犀烛》)53.补中益气汤(《东垣十书》)54.补肾壮筋汤(《伤科补要》)55.补肾活血汤(《伤科大成》)56.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57.健步虎潜丸(《伤科补要》)58.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59.太乙膏(《外科正宗》)60.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61.四黄膏(《证治准绳》)62.四生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3.陀僧膏(《伤科补要》)64.金黄膏(《医宗金鉴》)65.定痛膏(《疡医准绳》)66.乌龙膏(《伤科补要》)67.象皮膏(《伤科补要》)68.八仙逍遥散(《医宗金鉴》)69.万灵膏(《医宗金鉴》)70.海桐皮汤(《医宗金鉴》)71.散瘀和伤汤(《医宗金鉴》)72.圣愈汤(清·《伤科汇纂》)73.五神汤(《洞天奥旨》)7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75.归灵内托散(《医宗金鉴》)76.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77.神功内托散(《外科正宗》)78.透脓散(《外科正宗》)79.清热地黄汤(《幼科直言》)80.搜风解毒汤(《医宗金鉴》)81.丁桂散(《外科传薪集》)82.九一丹(《医宗金鉴》)83.八宝丹(《疡医大全》)84.千金散(《中医外科学》)85.白降丹(《医宗金鉴》)86.玉
露油膏(《药蔹启秘》)87.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
88.冲和散(《外科正宗》)89.阳和解凝膏(《外科全生集》)90.阳毒内消散(《药蔹启秘》)91.红灵丹(《中医外科学》)92.金黄散(《医宗金鉴》)9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4.小金丹(《外科全生集》)9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96.先天大造丸(《外科正宗》)97.清骨散(《证治准绳》)98.三品一条枪(《外科正宗》)99.桂麝散(《药蔹启秘》)100.白虎汤(《伤寒论》)101.白虎桂枝汤(《金匮要略》)102.防风汤(《宣明论方》)103.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104.宣痹汤(《温病条辨》)105.除湿蠲痛汤(《证治准绳》)106.犀角散(《备急千金要方》)107.薏苡仁汤(《类证治裁》)108.大黄蛰虫丸(《金匮要略》)109.五痿汤(《医学心悟》)110.甘露消毒丹(《温病条辨》)111.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11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13.虎潜丸(《丹溪心法》)114.牵正散(《杨氏家藏方》)115.清燥救肺汤(《医门法津》)116.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117.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118.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119.调元肾气丸(《外科正宗》)120.犀黄丸(《外科全生集》)。